《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1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一夕停泊,一生离落。 身居这座曾经给过他几年平静和安宁的城市,偶 尔抬头看天,会忍不住想,千年之前,他是否也 曾站在同一个地点仰头望天,心里仍然揣着他的 家国,还有天下黎民。 算来这寓居成都的几年,竟是他一生漂泊里鲜有 的安宁。这是怎样的悲哀? 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他心里还装得下天下人,没 帝被跌宕混乱的一生填满悲凉。 初中时朋友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子美是这世间最 值得爱的人。我一脸莫名地问她为什么,答曰, 你爱他,他爱天下人,这不是很美丽的事吗?
凡人不凡,圣人不圣
——读《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有感
都说杜甫是“圣人”,而我却说:他只是平凡的人。
少年狂 绵绵不断的青山,一望无垠的黛色旷野,独登岱宗眺 望这激动人心的巍峨,任猎猎山风拂起青衣,卷起发带。 高昂的头颅,辽远的眼神,似乎要把翻滚的层云、高飞 的鹰雁尽收眼底。他要做一只雄鹰,追击那平凡的鸟儿, 要将鲜血洒满平芜。和众多意气风发的少年一样,正值 青春年华的他心潮澎湃,身体里每一根血管里都涌动着 他沸腾的热血。他和我们一样的,一样的少年轻狂,一 样的有着对未来骄傲的梦想。 他,只是平凡的人。
2.梳理杜甫主要的生平事迹
(1)读书与壮游(712-745) 712年,河南巩县出生。杜甫远祖杜预为西晋 名将。祖父杜审言(约645-约708)为武则天时 著名诗人。其父名闲,曾任兖州司马。是年唐玄 宗登基。 (2)困居长安(746-755) (3)陷贼和为官(756-759) (4)漂泊西南(760-770) 763年,52岁。正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作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65年,54岁。居草堂,五月,携家离草堂买 舟南下。至嘉州。六月,至戎州。自戎州至渝
1.问: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严格来说,“圣人” 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 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 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 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后来的 诸子百家,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儒家认定 的尧舜禹等圣人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其实将儒 家和诸子百家对圣人的理解汇总起来,也就是圣 人的真容了,因为并没有矛盾,不过儒学强调的 是整体,诸子百家强调的是某个特征。 圣人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在儒生的眼里是 至高无上的,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 中道德完全的人。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件
杜甫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真实 反映和对不公平和不义行为的批判。
五、结语
杜甫的精神遗产
杜甫的作品传承了他对真实、 正直和人道主义的追求,成为 历代文人的楷模。
杜甫的现代价值
杜甫的诗歌思想在现代社会仍 有启迪作用,对于人们的心灵 成长仍具有重要意义。
杜甫成为“诗圣”的原因
杜甫用他的诗歌才华和人格魅 力,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和 尊敬,成就了“诗圣”的称号。
二、杜甫的诗歌
杜甫的诗歌风格
杜甫的诗作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切, 他常常描绘生活的艰辛和人民的苦难。
杜甫的代表作品
杜甫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登高》、 《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等。
三、杜甫的成就
1
杜甫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杜甫的诗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杜甫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杜甫通过他的诗作,抒发了人民普遍的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四、杜甫和“万方多难”
1
杜甫的人生境遇
杜甫生活在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年代,
杜甫的政治立场
2
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
杜甫对朝政持批判态度,他通过诗歌
表达了他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社会的
改革期望。
3
杜甫的反映和批判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 的“诗圣”》
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以真实感人、豪放深沉 而著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一、杜甫生平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公元712年,卒于770年。他是唐代杰出的文人之一。
杜甫的成名之路
杜甫的才华早在年轻时就被发现,但在官场的不顺和家族的变故中,他的诗才渐渐为人所知。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课文译文
适越空颠踬,游梁竟惨凄。
两句互文,上下意思相似,可以大致解释为:到越、梁游历,行程不顺,只有伤感。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回忆当年遭受李林甫执政,真是叫人闻之丧胆,他善于玩弄阴谋诡计,专权跋扈.我一介书生,偏偏受到了他的忌妒和陷害,此后的生活更加辛酸.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胜招待、邀请他酬诗唱和,并时常给与恩惠,我以最大的能力表达感激之情都做不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
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线疟疠怎么可以忍耐过秋天的三个月?寒冷和酷热在这百日相互交替。
头发白了眼睛晦暗(好像是座位上都出了茧子),一身皮肉皱缩发黄命像细线一样脆弱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挨饿动不动卧床十来天,衣裳则是补丁重补丁.你没有看见我家徒四壁,天色已晚,只能默默泣血。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自己没有旷达之士那样清逸风雅的胸怀,登塔俯视,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
回首叫虞舜,苍悟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虞舜的寝陵苍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云。
痛惜啊!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第一篇: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一代才子欲要做高官,但是遇上了这种时期,可以说是仕途不顺了。
杜甫便是其中之一。
在天宝十载,杜甫由于写了三篇《大礼赋》给皇帝,使得皇帝玄宗十分赞赏。
被命待制在集贤院。
却因为李林甫,仅得“参列选序”资格。
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
这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
写下了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便是杜甫10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已经使他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在流亡生活的时候,同样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
带着这些感情,写了《春望》《月夜》《北征》等作品。
他在这些诗种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
此后也使得唐代的一部分走向了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杜甫再次回到了长安时。
杜甫的思想感情已经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了人民的痛苦。
他的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的惨状。
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时在个人身世的感叹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杜甫,毫无疑问,他是伟大的,他经历如此坎坷,却仍系百姓,忧国忧民。
就他的一生来说是悲惨的,没有完成他自己的愿望就离开人世,但细想来,他也是幸福的,他一直追着他的理想,没有被**黑暗的社会所污染所腐败,他自始自终都没有变,他自始自终都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杜甫。
第二篇:《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气氛(fēn)粜米(tiào)..别墅(shù)开凿(záo)..B.燕国(yān)月氏(zhī)..箜篌(kōnɡ hóu)讽谏(fěng)...C.氤氲(yūn)唱和(hã)..拈花(niān)老妪(yù)..D.菜畦(qí)幽咽(yâ)..樊川(fán)放诞(dàn)..答案:C解析:C项中“唱和”的“和”应读“hâ”。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杜甫的主要诗作和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杜甫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成就。
2.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杜甫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案、杜甫诗歌文本等教学资源。
2. 学生预习杜甫诗歌,了解其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杜甫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诗歌解析,深入剖析杜甫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6. 课后作业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杜甫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不同之处,如与李白、王维等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
2. 现实意义:讨论杜甫诗歌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传承杜甫关注民生的情怀。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杜甫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手法等,向学生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回答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八、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原文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原文一、杜甫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那是万方多难啊。
就像一艘在狂风暴雨中的小船,随时可能被巨浪打翻。
他经历着战乱、饥荒、流离失所。
他在里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你看,国家破败了,山河虽然还在,可春天的城里长满荒草,看到花开他不是高兴,而是伤心落泪,听到鸟叫也惊心。
这就是他在万方多难中的真实感受啊。
二、杜甫啊,他四处漂泊。
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孤雁。
他见过太多百姓的苦难,那些苦难就像沉重的大山压在他心头。
他在里描述的场景多让人揪心。
官吏夜晚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出去应对。
老妇哭诉着“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这是怎样的人间悲剧啊?杜甫把这些写进诗里,他的心该有多痛呢。
三、他自己的生活也是一贫如洗。
有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就像一个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人。
可他还心系着天下。
他的里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自己住的茅屋被秋风刮破,却想着天下贫寒的人都能有房子住。
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怀,在那么多难的情况下还能这样想。
四、杜甫啊,他和朋友之间的交往也带着万方多难的痕迹。
他送别朋友的时候,那心情就像秋天的落叶般凄凉。
在中“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到处都是战乱,朋友却还要远行,亲朋好友只能哭着送别。
这和我们现在和平年代的送别是多么不一样啊。
五、他在旅途中也是充满艰辛。
仿佛是一个迷失在沙漠中的行者。
他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你看他独自在小船上,看着星空和广阔的原野,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沙鸥,在天地间无所依靠,这种孤独和迷茫是万方多难带给他的啊。
六、他目睹着社会的种种乱象,那感觉就像看到一群恶狼在撕咬着美好的东西。
在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战争让百姓骨肉分离,这样的场景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忍不住要把这些写出来,让后人知道那个时代的黑暗。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注重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为我所用。
【教学重、难点】1、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本文牵涉到很多历史时间,学术性强,阅读难度大。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介绍“传记文体”,导入新课: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
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课文标题)(要求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他的知识信息。
)二、抓住主要信息,提升阅读水平。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课文主要信息:(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1)教师先让学生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2)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长安十年时间:746——756 年5月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
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优效预习】【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积累写作素材。
【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冯至(1905—1993),诗人、教育家、德语文学专家、翻译家。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30年赴德国留学专攻德国文学,兼修美术史和哲学。
1987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奖。
用其所得一万马克设立了“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
2.传主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忧国忧民,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史诗”。
有《杜工部集》传世。
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三吏”为《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
我们学过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蜀相》等。
【相关链接】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ppt课件 上课.ppt1解析
安史之乱(755年)
(四)暂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
杜甫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建了一 座草堂定居。在这里,他被严武的人推荐做 了“检校工部员外郎”。 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相对减 少,抒情诗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如《江 畔独步寻花》等。
杜 甫 草 堂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公元712-745) (二)困守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755)
(三)流亡时期(公元756-759)
(四)暂居西南时期(公元760-768)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一)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5) 35岁以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这时政 初到长安 治正显露出 时,豪放情绪 日趋腐化的 还没有消逝。 征象。 长安十 年( 746— 755)
但随着与现实 的接触渐多, 豪放的情绪逐 渐收敛。
《兵车行》 《丽人行》 忧国忧民,关心 《自京赴 民生疾苦,形成沉 奉先县咏 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怀五百字》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安史 在长安沦陷 之乱开始 前的一个月 离开了长安。 从奉先带领 《春望》 着一家人到 《月夜》 反映了当时的 了白水,白 (被俘长安 政治形势和社 流亡( 水沦陷,开 时)《北征》 (与《自京 会现实,表达 755— 始流亡 赴奉先县咏 了人民的情绪 757) 安家于鄜州,怀五百字》 和愿望。 投奔肃宗, 相媲美) 被俘长安 逃往凤翔, 见肃宗,得 左拾遗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2杨伦:《杜诗镜诠》中称其为“高 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七言律 第一.
3.胡应麟:“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 律第一,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
4.旷代第一
品味语言把握风格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沉郁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高昂
意境: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好书悦读
冯至《杜甫传》 闻一多未竟之作《杜甫》 《唐才子传·杜甫传》 《唐之韵.千秋诗圣》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第二单元
登高
宁夏石嘴山市三中 白鹤云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许巍
人生充满劳绩, 但我们仍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德 荷尔德林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
千 秋 诗 圣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 过于李—-白居易 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
理解诗句, 把握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 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 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 国运衰微 壮志难酬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忧国忧民——诗品即人品 万方多难成就诗圣
杜甫是唐代律诗艺术最高成就的体现
沉郁顿挫——风格即人格
• 1.意象运用巧妙独特 • 2锤词炼字精炼传神 • 3.言简意丰,悲秋蕴多意 • 4.情景交融,构思精巧
• 杜甫不只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 他本身的遭遇是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 的,他写出自己的痛苦经历,写出国家的 命运和时代的悲凉,他的诗是时代的一面 镜子。人世间所有最悲惨的事情他都经历 过,然后用他最深沉的声音唱出了惊天地、 泣鬼神的诗歌。人们至今还被这个崇高的 灵魂所吸引着、感动着他是他那个时代独 一无二的天才。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 桑句便工,那段历史的不幸给造就了杜甫 的不幸,然而杜甫的不幸却光辉灿烂了那 一段历史,使后世看到,那个时代除了血 泪、卑污之外,还有崇高和光明.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爷)娘 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
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 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
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 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北征》(选段)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 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 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 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从思 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 的痛苦过渡。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 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 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 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 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 志。因此,“诗圣”这一称号对于杜甫来 说是当之无愧的。
1.堕胡尘:指至德元年八月,杜甫被叛军所俘。 2.经年:一整年。衣百结:衣服打满了补丁。 3.耶:爷。垢腻脚不袜:身上污脏,没穿袜子。 4.补缀才过膝:女儿们的衣服既破又短,补了又补,刚刚 盖过膝盖。唐时妇女的衣服一般要垂到地面,才过膝是很 不得体的。缀,多本作绽。仇注本作缀。 5. "海图"四句:是利用旧的刺绣来给孩子缝补衣服,海 图、波涛、天吴、紫凤,都是刺绣的图案花纹。天吴:神 话传说中虎身人面的水神。此与紫凤皆指官服上刺绣的花 纹图案。褐:袄。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杜甫诗歌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3. 激发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出生地、家庭状况、政治经历等。
2. 讲解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被誉为“诗圣”的原因。
3. 简要介绍杜甫诗歌的主题和风格特点,如忧国忧民、豪放奔放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杜甫的生平介绍,了解其背景。
2. 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杜甫诗歌的初步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并强调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诗歌创作的背景,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
2. 分析杜甫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内容:1. 讲解杜甫诗歌创作的社会、政治背景,如唐朝的繁荣与衰落、战争动荡等。
2. 分析杜甫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如贫富差距、人民疾苦等。
3. 引导学生阅读杜甫的代表作,如《春望》、《月夜忧思》等,进行鉴赏和分析。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杜甫诗歌创作的社会、政治背景。
2. 组织学生阅读杜甫的代表作,并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批判思维。
第三章:杜甫诗歌的主题与风格教学目标:1. 掌握杜甫诗歌的主题,如忧国忧民、豪放奔放等。
2. 分析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如雄浑沉郁、严谨精妙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讲解杜甫诗歌的主题,如忧国忧民、豪放奔放等。
2. 分析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如雄浑沉郁、严谨精妙等。
3. 引导学生阅读杜甫的代表作,如《登高》、《佳人》等,进行鉴赏和分析。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杜甫诗歌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2. 组织学生阅读杜甫的代表作,并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风格。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审美情趣。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分析杜甫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掌握杜甫的代表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杜甫的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关爱他人;(3)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 杜甫诗歌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3.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2.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和分析;3. 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相关研究文献;2. 学生准备:预习杜甫的诗歌,了解其基本信息;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诗歌文本、相关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诗歌,感受其情感和主题;(2)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杜甫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象和人文关怀。
4. 课堂讲解(1)讲解杜甫诗歌的基本背景和创作动机;(2)分析杜甫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阐述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杜甫的诗歌。
7. 课后作业(1)阅读杜甫的诗歌,深入了解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等方面。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ppt课件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1.识记字音 fānɡ
liǎn zǐ suǒ yuè ) pōu
hé
záo táo jīnɡ wèi
sìchá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预习作业
chì
nüè ji zuǎn
bō
fēi chuàn
wéi xū xī
suì
合作探究篇
qí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bì juàn piǎo pí tiáo tiáo) zhǎnɡ zhuàn yán qū kèhán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2)爆发·暴发
二者都是动词,都可表示突然发生。“爆发”着重指猛然破裂 或迸出,一般由于内部的矛盾斗争变化引起剧变,犹如炸弹爆 炸;爆发的对象是重大的或较大的事情,或是人的抽象行为和 情绪,常和“战争”、“革命”、“起义”、“运动”、“经 济危机”、“游行示威”、“笑声”、“欢呼声”、“愤怒” 之类的词语搭配使用,还可用于同火有关的自然物,使用范围 很广。“暴发”着重指突然而且猛烈发作,多半由外部条件促 成,多用于与水有关的具体的自然物,用于人时,常与非份地 突然发财或得势的人和事连用。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3.审美视窗
杜甫:用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
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
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
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 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 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 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 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 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 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2006.8.29
杜甫 西川
你的深仁大爱容纳下了 那么多的太阳和雨水;那么多的悲苦 被你最终转化为歌吟 无数个秋天指向今夜 我终于爱上了眼前褪色的 街道和松林 …… 在一个晦暗的时代 你是唯一的灵魂
美丽的山河必须信赖 你的清瘦,这易于毁灭的文明 必须经过你的触摸然后得以保存 你有近乎愚蠢的勇气 倾听内心倾斜的烛火 ……
千万间广厦遮住了地平线 是你建造了它们,以便怀念那些 流浪途中的妇女和男人 而拯救是徒劳,你比我们更清楚 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 所谓希望,不过是命运
• “在诗歌上,杜甫就像天地,不是让你攀 比的,你要做的是尽量呼吸,尽量获取养 份。我第一次受杜甫震撼是读冯至的《杜 甫传》,……我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都陷入 一个痛苦而黑暗的时期,但看了杜甫,我 的痛苦变成羞愧,黑暗也变成一线光。” --黄灿然
病 死 孤 舟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32岁的杜甫和43 岁的李白 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东都洛阳会面、结下深厚的友谊。 李白那时是诗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刚从长安宫廷生活 中解脱出来,而杜甫还是个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那 时杜甫参加第一次科举考试落第,游历各地,来到洛 阳。后来,又一个43岁诗人高適也来一起结伴而游。 他们入酒肆谈文学,临寒风伤古迹,古今多少事,付 诸笑谈中。那杜甫对李白的印象如何?他有首诗是这 样写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以后他又一再在诗中表达对李白的倾 倒崇拜之情。“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可以说 杜甫是李白的“粉丝”(fans),以至后来写了十几 首思念李白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