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课本整理

合集下载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整理

第二分册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炎黄传说在这当中占有突出地位。

考古发现解释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在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有着精美的青铜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可以证明商代的历史是信史。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标志着人类实现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农业革命)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早的农耕聚落。

陕西临潼的羌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羌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原始农耕:南稻北栗,南北并存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最重要的是炎黄传说。

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第二课)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家天下”的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使历史的必然趋势)《礼记》说:夏之前是“大同之世”,夏之后进入“小康之世”。

考古学家发现,时间上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

也进入了青铜时代。

国家的特征: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第三课)商朝和青铜文化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11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也因文献、甲骨文和考古资料成为信史。

商朝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

商朝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他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商朝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功能: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

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

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

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

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

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

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上海高一历史第一册知识点

上海高一历史第一册知识点

上海高一历史第一册知识点上海高一历史第一册是学生们初次接触历史学科的重要教材。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学生们将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

下面将依据本教材内容,对其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1. 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前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夏朝的后继者,周朝则是商朝的后继者。

这三个朝代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从远古时期进入了文明社会。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分裂为多个小国的时期,各国争霸,战争频繁。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历史上众多思想家、政治家的活跃时期,如孔子、老子等。

3. 秦朝统一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秦始皇是秦朝的建国者,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4. 西汉时期: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这个时期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如郡县制度、科举制度等,国家繁荣兴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5.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

这个时期分为三个主要国家,魏、蜀、吴。

在这个时期,各国相互征战,形成了《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

6.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从公元581年到公元907年。

这个时期隋朝和唐朝相继兴起,国家政治稳定,军事强大,文化繁荣,被称为盛世。

以上只是上海高一历史第一册中的一部分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们将对中国古代历史有初步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知识点,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历史的信息。

历史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们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显。

学生们要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伟大。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1-7分册_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1-7分册_整理

第一册第一单元古代东方单元核心概念:(1)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

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

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2)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

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A)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B)汉穆拉比颁布,用楔形文字写成。

1、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内容: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3、意义:《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一、法老专制统治: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第四册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单元核心概念:(1)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

(3)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4)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君主专制(B)1、形成背景:a、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权提供支持c、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等)2、形成时间: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影响:专制君主颁布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一、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新航路开辟的背景)(A)1、时代背景: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黄金这种主要货币需求增加。

2、主观动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传播基督教。

3、客观原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亚欧商路,地中海区域的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4、条件: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

二、新航路的开辟1、新航路开辟的简况(A)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a、积极方面: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根据上海沪教版教材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根据上海沪教版教材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根据上海沪教版教材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本文旨在对上海沪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提供学生备考和复的参考资料。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演变
-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
-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体制
- 儒家文化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2.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 中国封建社会的君权制度
- 君主与官僚的关系
-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3. 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 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对世界的影响
-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 北宋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4.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疆域变化
- 明朝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统治
- 清朝的经济状况和文化变革
5.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民主革命
-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民族压迫
-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
-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中国的成立和抗日战争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 社会主义改造和阶级斗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以上是对上海沪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点进行的简要总结,供学生复使用。

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教材本身或其他相关资料。

请注意,本文总结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知识点以教材本身为准。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五册整理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五册整理

历史第五分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1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一、列强支配下的世界1、内容: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形成。

2、表现:(经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分工初步显现。

(政治)帝国主义瓜分狂潮。

3、特点:欧美列强的发展不平衡;美、日两个非欧国家迅速崛起。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局部冲突1、背景:世界体系不稳定,经济发展不平衡;德国迅速崛起,对英国形成冲击。

2、形成●“同盟国”——德、意、奥●“协约国”——英、法、俄3、局部冲突: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地区——欧洲的“火药桶”①战略地区十分重要;②民族众多、宗教势力彼此交错、领土纠纷复杂。

4、影响:在一系列局部冲突中,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不断增强,国际格局持续动荡。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普林西普刺杀奥匈王储费迪南大公夫妇)2、进程(1914~1918)1914-7-28:一战全面爆发(主战场:西线)1914:德军“史丽芬计划”(速战速决)1915:德国战略中心东移1916: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德军丧失西线主动权)1917:德国无限制潜艇战,俄国二月革命——美向德宣战;俄国十月革命,退出战争1918:协约国突破的军防线;11月同盟国战败3、影响: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改变了世界格局。

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1919)12、会议成就●《凡尔赛合约》——惩罚德国●《巴黎合约》——决定国际格局“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成立(1920)——使命“维护和平,制定侵略”(30年代后期,名存实亡)二、华盛顿会议(1921~1922)1、背景:战后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秩序仍没有建立;英、美、日的海军军备竞争日趋激烈。

2、内容:美国提议召开九国会议(商讨以美为主导的亚太地区的政治秩序)●《四国公约》——保证美、英、法、日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利与和平关系;●《五国海军协定》——提升美国海军实力,英国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海军发展受限。

上海沪教版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梳理

上海沪教版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梳理

上海沪教版⾼⼀历史第⼀分册知识梳理⾼中历史第⼀分册第⼀课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流域:底格⾥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西亚)。

苏美尔⼈——这⼀地区古代⽂明的奠基者。

楔形⽂字(“钉头⽂字”)。

《汉穆拉⽐法典》历史价值: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成。

⽬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影响:是⽬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部⽐较完备的成⽂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内容:法典全⾯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较清楚地展⽰了古巴⽐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伦王国历史的第⼀⼿⽂献。

第⼆课古代埃及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洲东北部统治模式——⾼度集权的专制统治君主专制:法⽼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权于⼀⾝。

强化王权神授,将⾃⼰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地的⽀配权控制所有的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的⾼级官吏的任免权⾦字塔是古代埃及法⽼专制权⼒的象征是古代埃及⼈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象形⽂字:公元前3500年以前以刻⼑和⽯头做书写⼯具,书写材料以纸草的使⽤最为普遍第三课古代印度种姓制度:雅利安⼈进⼊印度之初曾⽤种姓来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陀罗四⼤种姓集团特征——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的社会集团各⾃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和宗教⽣活均不相同影响——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了重⼤影响佛教时间——公元前6世纪——西汉末年传⼊中国地点——古代印度创始⼈——悉达多经典——⼤藏经(由经藏、律藏、论藏组成)发展——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盛开始向城外,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第四课美洲印第安⽂明中美洲——玛雅⽂化、阿兹特克⽂化南美洲——印加⽂化玛雅⽂化:(“美洲的希腊”)农耕——培养了包括⽟⽶、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地丰富和改善了⼈类的⽣活第六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古代希腊是欧洲⽂明的发祥地希腊的城邦:时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形成特征——以⼀座城市为中⼼、连带周边乡村地区⽽形成的独⽴国家⼩国寡民为基本特征“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这是社会经济、政治、⽂化⾼度发展的繁荣时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雅典民主政治——以其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化繁荣⽽著称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是在⼴⼤平民与⽒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确⽴起来的,是平民在⽃争中逐渐战胜⽒族贵族的结果“梭伦改⾰”与“克利斯提尼改⾰”是雅典民主政治建⽴过程中的两个⾥程碑梭伦改⾰——打破⾎缘门第,⾸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克利斯提尼改⾰——制定陶⽚放逐法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开创了“伯⾥克利时代”意义——以伯⾥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制度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化的进步然⽽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妇⼥、外邦⼈和奴⾪制度被排斥在外第七课希腊古典⽂化史诗与戏剧——《荷马史诗》——很⾼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反映出BC11世纪⾄BC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哲学与史诗——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多德被誉为三⼤哲⼈欧洲历史学的源头也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于古典时代建筑艺术——帕特农神庙第⼋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罗马共和国(意⼤利半岛)——BC509年,罗马城邦实⾏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共和国实⾏贵族寡头政治——执⾏官元⽼院公民⼤会罗马确⽴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度集权化的军事强⼈政治罗马帝国——屋⼤维夺取了国家最⾼权⼒,公元前27年,他被元⽼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了帝国时代“元⾸政治”是⼀种表⾯上维持着共和制形式的君主专制,“元⾸”实际上就是⽆君主名义的君主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规模:东起两河流域、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南⾮,形成⼀个地跨欧、亚、⾮三⼤洲的环地中海⼤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分——以君⼠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称“拜占庭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新、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

华师大版上海高中教材《高中历史》册整理

华师大版上海高中教材《高中历史》册整理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高中历史》Beta 1第一章:世界古代史第一节:古代东方考点: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两河流域是指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区域,东临伊朗,西临阿拉伯大沙漠,北极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相当于今日之伊拉克,在希腊语中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处于亚非欧交界处。

考点: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A)一.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引起书写笔画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二.《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是古代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字作品之一。

考点:《汉穆拉比法典》(B)背景: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

他在位期间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国力臻于极盛,古代两河流域也随之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目的: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与价值:《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是第一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制价值)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法典保留了诸如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但同时也否定了血亲复仇,私人报复,抢婚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和藏匿奴隶,倒卖奴隶的行为,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

关于上海高级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关于上海高级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一虎门销烟1领导人:林则徐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2内容: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⑥片面最惠国待遇3影响: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2中国社会的变化: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

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一“修约”交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1时间:1856年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四册整理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四册整理

历史第四分册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一、百年战争的影响●英国:战败后,英国统治阶级无力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专注自身事务,民族意识日趋明显。

●法国: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领土统一也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1、形成时间:15世纪末2、形成要素●英国:⑴政治:英国封建贵族在内战(“玫瑰战争”)中实力丧失殆尽,再也没有力量与王权对抗。

⑵经济:商品经济活跃,各地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统一市场由此形成;伦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⑶文化: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成为英国的民族语言。

●法国:⑴政治:百年战争结束后,法国王室集中全力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统一。

⑵经济:战后经济的恢复和繁荣,推动了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⑶文化:以巴黎方言为基础的法语成为全国通用语。

三、君主专制1、形成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社会各阶级大多支持加强皇权。

2、评价:君主专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1、西欧商品货币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的黄金;2、盛赞东方富庶和繁华的《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广为流传;3、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4、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地圆说、指南针)二、新航路开辟的简况(15、16世纪之交)●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开始寻找新航路的国家。

●[葡] 迪亚士——绕过非洲最南端,发现好望角;达·伽马——抵达印度,开通亚欧航路;[西] 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欧美航路;麦哲伦——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旅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3、商贸中心从地中海沿岸移至大西洋沿岸;4、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

上海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上海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上海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上海版高中历史教材主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变迁。

以下是对上海版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点的总结:一、古代历史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包括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古中国等文明的起源、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希腊与罗马文化: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哲学思想、科学成就;罗马法的基本原则、建筑艺术、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3. 封建社会的特点:欧洲的封建等级制度、日本的武士阶级、中国的科举制度等。

4. 古代科技与文化:四大发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二、近现代历史1.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工业革命的起源、影响;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2.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列强的殖民活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3. 思想文化的变革: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

4. 重要历史事件: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的兴衰、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

三、中国近现代史1. 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2.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

4. 现代化建设与国际地位的提升: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

四、世界历史的重要转折点1. 科技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

2. 政治制度的变革: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共和制的推广、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与解体。

3. 民族与宗教冲突:巴尔干问题、中东冲突、印巴分治。

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工业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绿色能源的发展。

五、历史思维与方法1. 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2. 历史研究方法:史料的分类与评价、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历史的比较研究。

3. 历史观念的演变:历史相对主义、历史多元论、全球化视角下的历史观。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念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第 5 课英国革命一、议会与国王的斗争1、英国财产阶级革命的原由(B)a、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鼓动“君权神授”。

专制统治直接伤害了财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英国财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记(A)1640 年召开的“长久议会”,成为英国财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记。

二、君主立宪制度确实立1、荣耀革命( A)1688 年,财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即“荣耀革命”。

2、《权益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确实立(B)1689 年,议会经过限制王权的《权益法案》,1701 年又经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定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英国的长久稳固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建了条件。

第6 课启发运动( 17~18 世纪).......一、启发思想家:启发运动的代表人物(A)1、17 世纪的英国:霍布斯、洛克等。

18 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a)孟德斯鸠:(分权学说)主张成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互相管制的政府,以防权益腐化和专制暴政。

(b)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同意开通君主。

(c)卢梭:提出天分人权、主权在民。

二、批评君主专制:伏尔泰主张成立英国式的“开通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成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互相管制的政府;卢梭则尊崇推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加立法。

..三、宣扬自由和同等( B)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情况,启发思想家从“ 天分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同等的,但要“受法律支配”。

四、影响: 17—18 世纪的欧洲启发思想家流传进步思想从根本上摇动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马上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财产阶级革命供给了理论依照,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供给了系统的统治构思。

第 7 课美国独立战争一、独立战争的进度1、独立战争开始标记: 1775 年列克星敦枪声,标记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全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全整理

第一分册 1-15课基础知识整理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古代称“美索不达米亚”。

2、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3、《汉穆拉比法典》①特点:法典以神的名义颁布,以严刑峻法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各个阶层的义务,保留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习惯法内容。

②历史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4、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流经古埃及。

5、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6、金字塔与来世信仰:金字塔是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是古埃及人来世信仰的体现,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

7、象形文字与纸草:古代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以纸草为书写材料。

第3课古代印度8、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种姓制度。

分四大种姓: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吠舍(平民)、首陀罗(贱民、奴隶)9、佛教的创始、经典、传播: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释迦牟尼)。

佛教的经典:三藏经(经、律、论)佛教的传播:主要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10、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11、玛雅人对农业的贡献: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生活。

第6课古代希腊12、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位于今天的希腊,在爱琴海附近。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13、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征:“小国寡民”。

14、“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15、雅典民主政治:(1)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提炼整理【作者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提炼整理【作者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提炼整理
【作者整理】
本文档是关于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的提炼整理,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以下是知识点的概述:
1. 第一章:远古的文明与文化交流
- 人类起源与文明诞生
- 早期文明:亚洲的黄河、长江文明
- 文化交流与疆域扩张
2. 第二章: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 希腊城邦与民主政治
-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传播
- 罗马帝国的崩溃与教的兴起
3. 第三章: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
-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 教会的权威与教育
- 与东西文明交流
4. 第四章: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
- 科学革命的兴起与影响
- 近代启蒙思想家与作品
- 民主思潮与人权理念的传播
5. 第五章: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 法国封建制度的危机与国王的失守-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斗争
- 拿破仑时代与欧洲格局的变革
6. 第六章: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
-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
- 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与变迁
7. 第七章:近代世界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与全球影响- 联合国的成立与国际秩序的重建
本文档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提供了一个简洁的概述。

详细内容请参考教材。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整理(五、六单元)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整理(五、六单元)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17课·宋朝的建立和制度创设一宋朝的建立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都城开封2北宋与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以及东北的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二北宋的制度创设:文官体制1背景: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2特点:重文轻武。

3措施:①军事改革:(1)中央: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挑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

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2)地方: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②政治改革: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完善科举制,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职,地方、中央要员都由文官担任,形成士大夫主体的文官政府;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4影响:消除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消极影响。

三北宋科举制的完善1改革措施:考试制度的变革-增设殿试,从此,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成为定制;考试规则的变革:创设“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考试内容变化:废除“帖经”,增加策论考试,更注重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2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一庆历新政1“冗官”、“冗兵”以及对外的“岁币”,造成财政开支的“冗费”,最终形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 庆历年间(1041—1048),宋仁宗采纳范仲淹等人的建议,颁布一系列诏令,史称“庆历新政”。

二王安石变法1 庆历新政失败后,在冗官、冗兵、冗费的消耗下,北宋王朝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要求改革的呼声再一次高涨。

西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指导变法的领导机构。

2 王安石变法的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积弱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册第1课资产主义生产的萌芽15~16世纪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的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尤为引人注目。

·资本原始积累: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生产者逐渐与生产资料分离,马克斯将这一历史过程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常用手段: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

英国圈地运动时资本原始积累典型的途径之一,他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的影响:百年战争影响英法两国历史进程。

英国物理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民族意识日益明晰。

法国遭受巨大损失,抗击入侵者,激发民族意识。

·民族国家形成:①英国,15世纪下半叶,政治危机,30年玫瑰战争,政治完成统一。

伦敦称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5世纪末发展为民族国家。

②法国,百年战争后,王室集中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统一。

·君主专制: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破坏。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开辟新航路提供条件。

·新航路的①开辟:15,16世纪,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②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商贸中心从地中海沿岸移至大西洋沿岸;开辟殖民地。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葡萄牙与西班牙是始作俑者。

给亚非美人民带来空前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意大利文艺复兴:14~16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运动席卷西欧,被称为文艺复兴。

以人文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以及神学理论。

·原因: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萌芽。

文化自身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地点:意大利·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马基雅弗利等·内容:意大利学者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以及神学理论。

宗教改革:西欧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

第5 课英国革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标志:1640年超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原因: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①光荣革命:查理二世及继承者竭力恢复君主专制,英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不满。

1688年,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

史称“光荣革命”②《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1689年。

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

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

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第 6 课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①时间:17世纪②地点:起源于英国,法国声势浩大。

③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批判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与社会契约论入手,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

·宣扬自由和平等: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平等自由的,自由式源于自己独立意志的一种行为。

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根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系统的政治思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独立战争:①开始标志:1773年12月16日晚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费城会议。

爆发:列克星敦的枪声③进程: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的枪声5月,费城会议,民兵整编大陆军推举华盛顿为总司令。

大陆会议成为北美人民反英德最高权力机构。

④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是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美国联邦政府的确立:1787年5至9月,各城代表最终制定《合众国宪法》确立美国联邦制度。

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第8课法国大革命·破旁王朝统治危机:1789年5月,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举行。

一个月后,在巴黎人民支持下,召开国民会议。

7月,国民会议改名制宪会议,成为法国革命导火索。

·革命进程:①革命爆发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②人权宣言: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1791宪法,在法国实施君主立宪政体。

·拿破仑帝国:①拿破仑称帝: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

建立中央集权。

②《法国民法典》:在占领地区推行《法国民法典》。

1815年,帝国崩溃。

第9 课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孕育:工业革命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过程。

资产阶级革命后,积极推行有利的经济发展政策,鼓励国内外贸易,降低原料进口税,实施《垄断法》保护专利,激励创新,提供政治前提。

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手段。

·机器的发明与改进:①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水力纺纱厂②1782年詹姆斯·瓦特研制万能蒸汽机③19世纪中叶建成了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

④1860世界工厂·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①工业革命是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②工业革命造成阶级关系深刻变化③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第10 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现代工厂制度;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产物。

工业制的普及,有力得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11 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血汗工厂”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

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

·社会立法:社会立法从工厂法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社会立法一定程度上保障社会底层民众,但未真正从根本上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也未消除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冲突。

第12 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初步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13 课巴黎公社·“3月18日革命”:巴黎工人对临时政府的无能和卖国行为怒不可遏,1871年3月18日凌晨,偷袭防守要塞,引发工人起义。

·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巴黎公社的一系列措施表明,它是一个力图“以劳动世界来取代资本统治”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第14 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领土扩张:美国借助移民拓荒,以强占,购买和侵略扥手段,最大限度拓展了地域空间,最终成为一个东大西洋,西邻太平洋的两洋国家。

·南北战争:①内容: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

1862年。

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

1862年7月,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此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②结果:消除国家分裂危险,维护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第15 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德意志的统一:1862年德普是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曼为首相,俾斯曼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德国的崛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比较迅速的发展。

90年代,德国经济起飞。

20世纪初,居世界第二位。

第16 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彼得一世改革:①时间:16世纪中叶,农奴制不断强化的基础上,形成沙皇专制制度;1689年,彼得一世掌权,为了使俄国强大起来,效法西欧国家,实行一系列改革。

②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摆脱落后,加强对外扩张。

沙皇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度没受到触动,得到强化。

·废除农奴制:19世纪,没落腐朽的农奴制度应经严重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的战争中失败。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

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但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第17 课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19世纪中期,日本不断发生反对幕府统治的斗争。

1868年10月23日,日本改元明治,推行有利资本主义发展政策措施。

①推行教育改革,引进欧美科技②开化社会文明③加强军事力量第18 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时代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70年代。

电机的发明与运用,是核心内容。

电力时代到来。

·大企业与垄断资本:大企业与垄断资本,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

第19 课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统治从形式上有殖民地与半殖民地。

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根源,是引起世界大规模战争的祸根。

第5册第11 课20世纪的国际冲突·列强支配下的世界①以欧美国家为主导②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各国间经济联系加强,地区分工明显③欧美国家是主要的工业产品与资本输出国。

特点:①亚洲是经济附庸,非洲是原料产地,拉农业国是产品市场。

○2帝国主义瓜分狂潮。

·欧洲列强的矛盾:○1欧美列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欧洲保持优势地位。

○2伦敦为世界金融中心,与此同时,美日两个非洲国家迅速崛起。

(威胁英法)○3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日本次于美国。

○41898年美西战争和1904年日俄战争后。

美日成为欧洲之外的两大强国。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局部冲突:○1德国和奥匈帝国缔结了主要针对俄国的同盟条约。

1879德国要阻止俄、法接近,奥匈帝国要获得巴尔干地区的霸权。

○2意大利、德国、奥匈帝国1882形成同盟国。

○3为了钳制德国,法国和俄国在1892年签订了主要针对同盟国秘密军事的同盟条约。

○4英国和法国、俄国签订了军事协定,三国协约形成,又称协约国。

巴尔干地区○1战略位置○2民族矛盾冲突人称“火药桶”第12 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的爆发:○11914.6.28,奥匈奴的斐迪南大公出访萨拉热窝,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队演习,塞尔维亚人觉得是挑衅,普林西普刺杀大公夫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