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关于会计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建筑材料的生产和销售。
公司自成立以来,经营状况一直良好,但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公司经营压力增大。
为了逃避税收,公司负责人李某通过虚开发票的方式,虚构业务,非法逃税。
二、案件经过2019年,某税务局在例行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存在疑点,随即对该公司进行深入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该公司存在以下违法行为:1. 虚开发票:公司通过虚构业务,开具大量虚开发票,用于抵扣实际业务中应纳税额。
2. 逃税:通过虚开发票,公司减少了实际应纳税额,逃避了相应的税款。
3. 漏税:公司未按规定申报税款,存在漏税行为。
在调查过程中,公司负责人李某承认了上述违法行为,并表示愿意接受处罚。
三、法律分析1. 违法行为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纳税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实申报、缴纳税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逃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逃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本案中,某公司通过虚开发票的方式,逃避了相应的税款,其行为已构成逃税罪。
2.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在本案中,某公司逃税数额较大,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案例分析1. 虚开发票行为的危害虚开发票行为严重扰乱了税收秩序,损害了国家税收利益,同时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法律风险。
本案中,某公司通过虚开发票逃避税款,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还可能对公司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
2. 会计人员在防范虚开发票中的作用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防范虚开发票行为的重要力量。
会计法律典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商业活动日益频繁,会计信息失真、虚开发票等问题逐渐凸显。
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国家税收安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打击会计违法行为。
本文将以某企业虚开发票案为例,对会计法律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二、案例简介某企业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建筑材料的生产与销售。
自成立以来,该公司一直存在虚开发票的违法行为。
经查,该公司在2018年至2020年间,通过虚构业务、伪造合同等方式,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300余份,涉及金额达5000余万元。
在税务机关调查过程中,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均表示认罪悔罪。
三、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1)虚开发票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开发票。
本案中,某企业通过虚构业务、伪造合同等方式,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违反了上述规定。
(2)偷税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申报等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行为。
本案中,某企业虚开发票,造成国家税款损失,属于偷税行为。
(3)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对于虚开发票的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可以依法对其进行处罚。
本案中,税务机关对某企业作出了以下处罚:①责令退还已骗取的税款;②处所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③对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分别处以有期徒刑和拘役。
2. 案例启示(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发票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监督,防止虚开发票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3)加强税收征管。
税务机关应加大对虚开发票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财务造假的反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虚构交易、隐瞒事实、虚报利润等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不正当的修改和操纵,以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监管机构提供警示。
二、案例背景(一)公司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自上市以来,业绩持续增长,一度被誉为“房地产界的黑马”。
然而,在2016年,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二)造假手段1. 虚构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土地购置、工程项目等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2. 虚报资产:公司通过隐瞒资产减值、虚报资产评估等手段,虚增资产价值。
3. 虚假投资:公司通过虚构投资、隐瞒投资亏损等手段,虚增投资收益。
4. 虚假关联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虚增公司利润。
三、案例分析(一)虚构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土地购置、工程项目等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土地购置:公司虚构了大量土地购置交易,将土地购置成本计入费用,虚增当期利润。
2. 虚构工程项目:公司虚构了大量工程项目,将工程项目成本计入费用,虚增当期利润。
(二)虚报资产公司通过隐瞒资产减值、虚报资产评估等手段,虚增资产价值。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隐瞒资产减值:公司隐瞒了部分资产的减值情况,虚增了资产价值。
2. 虚报资产评估:公司虚报了部分资产的评估价值,虚增了资产价值。
(三)虚假投资公司通过虚构投资、隐瞒投资亏损等手段,虚增投资收益。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构投资:公司虚构了大量投资项目,虚增了投资收益。
2. 隐瞒投资亏损:公司隐瞒了部分投资项目的亏损情况,虚增了投资收益。
(四)虚假关联交易公司通过虚构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虚增公司利润。
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会计造假案例分析会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谋取私利,通过操纵财务数据和信息,虚增收入、利润,隐瞒负债、损失,以及编造虚假交易等手段,误导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从而达到欺诈的目的。
会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和利益,也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给投资者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会计造假的原因、影响和防范措施。
某公司在年度财务报表中虚增了销售收入和利润,隐瞒了大量的负债和损失。
造假的手段主要包括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应收账款、虚构交易支出、隐瞒坏账损失等。
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会计准则和规定,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形象。
会计造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管理层的道德风险。
一些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目标、获取高额奖金或者掩盖公司经营状况的不良情况,采取了不正当手段进行会计造假。
其次,内部控制不完善。
公司内部对财务数据的监管和审计不到位,导致了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
再次,外部监管不力。
监管机构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不严格,对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现和处罚不力,也是造成会计造假的原因之一。
会计造假对公司和社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首先,会计造假导致了公司经营风险的增加,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形象,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其次,会计造假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损害了社会的信任和稳定。
最后,会计造假也给公司的内部管理和运营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了公司的经营困难和发展受阻。
为了防范会计造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对财务数据的监管和审计,防范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
其次,加强外部监管,监管机构应加大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力度,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加大对会计造假行为的查处和处罚力度。
再次,加强管理层的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商业道德观念,提高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防范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会计造假是一种严重违反会计准则和规定的行为,对公司和社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财务舞弊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财务舞弊现象也随之增多。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
本案例以某上市公司涉嫌虚假陈述案为例,探讨财务舞弊的法律责任及处理过程。
二、案情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
然而,自2010年起,A公司涉嫌财务舞弊事件被曝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据调查,A公司在2010年至2013年间,通过虚构交易、虚增收入、隐瞒成本等手段,虚构了巨额利润。
具体表现为:1. 虚构交易:A公司与关联方之间进行虚假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2. 虚增收入:A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
3. 隐瞒成本:A公司通过少计成本、虚构成本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2014年,A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经过调查,证监会对A公司及相关责任人作出了处罚决定。
三、法律分析1. 虚假陈述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虚假陈述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本案中,A公司通过虚构交易、虚增收入等手段,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扰乱了证券交易市场,符合虚假陈述罪的构成要件。
2. 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是指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不按照规定披露或者披露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行为。
本案中,A公司未按规定披露真实财务状况,构成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3. 内幕交易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条规定,内幕交易罪是指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期货交易,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证券、期货交易,情节严重的行为。
违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公司案例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一些公司违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情况,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典型的违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公司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带来的后果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案例一:蓝田股份的会计造假蓝田股份曾是我国农业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其在资本市场上也一度风光无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蓝田股份的会计造假丑闻逐渐浮出水面。
蓝田股份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严重违反了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等质量特征。
在可靠性方面,蓝田股份通过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利润等手段,伪造了虚假的财务报表。
其财务数据严重脱离实际,无法真实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实力。
蓝田股份在报表中夸大了水产品的产量和销售量,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在相关性方面,虚假的会计信息与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严重脱节,投资者无法依据这些虚假信息做出准确的投资决策,债权人也难以评估公司的偿债能力,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和利益受损。
在可比性方面,蓝田股份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之间缺乏可比性,使得历史数据无法为后续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行为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众多投资者因轻信虚假信息而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市场对其失去了信心,公司的股价暴跌,市值大幅缩水。
另银行等债权人也因无法准确评估公司的风险而收紧信贷,给公司的正常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蓝田股份的造假行为也对整个农业行业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破坏了市场的诚信环境。
为了防止类似的会计造假事件再次发生,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
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完善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了违规成本,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企业自身也应树立正确的会计理念,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红光实业会计造假案分析
“红光实业”会计造假案分析此次,我选择的是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红光实业。
它于1997年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代码为600083。
其前身是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始建于1958年,是在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
该厂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大型综合性电子束器件基地,也是我国第一只彩色显像管的诞生地。
根据了解其上市前的相关信息,主要是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明书"。
它主体是由上市公司提供、经相关中介机构认定的财务资料等信息。
因此下面对相关信息披露的介绍,也主要基于红光实业上市前所公开披露的这两份文件。
当时公司上市采取 "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政策下。
红光实业披露的经成都市蜀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前三年销售收人和利润总额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项目/年份1996年1995年1994年主营业务收入42,492 95,676 83,771利润总额6,331 11,685 9,042净利润 5,428 7,860 6,076 红光公司在1997年4月 (股票公开发行前一个月),进行了一次1:0.4的缩股,将原来4亿股的总股数缩为1.6亿股。
再按缩股后的股数对前三年净利润计算每股收益,倒算出1994~1996年的每股税后利润分别为0.380元、0.491元、0.339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每股6.05元的发行价格。
红光公司还提供了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盈利预测数字: "预计公司1997年度全年净利润7,055万元,每股税后利润(全面摊薄)0.3063元/股,每股税后利润 (加权平均)0.3513元/股。
"部分由于上述信息包装,再配合当时整个股票市场的大势,红光实业(1983)的上市认购中签率不足2.8%,锁定认购资金133亿元。
不久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调查结果:红光实业(1983)1997年6月初股票上市发行,募集了4.1亿元资金;当年年报披露亏损1.98亿元、每股收益为-0.86元。
财务弊案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财务弊案也层出不穷。
本报告以某企业财务弊案为例,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提供借鉴。
一、案例概述某企业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产总额达到数十亿元。
然而,在2015年,企业爆发了一起严重的财务弊案,涉及金额高达数亿元。
经调查,该弊案主要涉及企业财务总监、财务部经理及部分财务人员,他们利用职务之便,采取虚构业务、虚开发票、伪造凭证等手段,侵吞企业资金。
二、案例分析1.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该企业财务弊案暴露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首先,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对财务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流程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
其次,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缺乏监管,导致财务人员有机可乘。
最后,企业对财务信息缺乏真实、准确、及时的披露,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2. 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该案例中的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采取各种手段侵吞企业资金,充分暴露了其职业道德的缺失。
一方面,财务人员缺乏职业操守,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企业对财务人员的选拔、培训、考核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部分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
3. 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财务弊案的重要原因。
首先,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功能不健全,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发挥不足;其次,企业高管层与财务部门之间存在利益输送,导致财务工作偏离企业利益;最后,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得部分高管层和财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企业利益。
4. 企业文化缺失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该企业财务弊案反映出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企业缺乏诚信、敬业、创新等核心价值观,导致员工道德观念淡薄,对企业忠诚度不高。
三、案例分析结论通过对该企业财务弊案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导致财务弊案的主要原因之一。
会计舞弊案例分析
会计舞弊案例分析近年来,会计舞弊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下面就选取蓝田股份及东方电子等会计舞弊事件做具体的描述。
一蓝田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案分析(一) 蓝田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案概述1 蓝田股份简介蓝田股份股票(600709)1996年发行上市,后改名为生态农业,以销售农副水产品和饮料为主营业务。
一直以来以“老牌绩优股”的形象出现在证劵市场。
公司总资产规模五年间增长了近十倍,上市后资产收益率始终位于上市公司的最前列,也曾以股本扩张了360%的骄人成绩,创造了中国股市的神话。
然而,在2002年1月12日,该公司管理人员却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被拘传。
2 蓝田股份优秀业绩引发疑问(1)应收账款比例低得令人难以置信。
在其公司2000年及2001年中期的应收账款均不足其上亿元销售的0.5%,这使人怀疑其巨额销售收入的真实性。
因为无论是其水产品还是饮料的销售都不可能是直接与每一个消费者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完成的。
(2)产品毛利率与同行相比高得异常。
2001年年报以及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毛利率约为32%,饮料的毛利率达46%左右,与同一行业相比毛利率高出很多。
而一般情况下,这种产品结构的企业,除非是基于产品市场被绝对垄断,产品价格由公司完全控制或产品具有超常低成本优势的情况才会有如此高的毛利率。
(3)融资行为与现金流量表现不符。
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增大了对银行的资金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符合。
(4)巨额广告费用在报表中找不到支出。
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达到了5亿多元,而其中仅有3590万元是通过销售网点销售,而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用在报表中找不到支出,使其存在虚增股份公司利润的嫌疑。
(5)职工每月收入仅100多元,如此廉价的收入水平,对于历年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股份而言,是不合理的。
(二) 蓝田股份产生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会计造假案例分析会计造假是指会计人员通过编造虚假的财务数据,以误导投资者、股东和其他相关方,从而获得不当利益的行为。
会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信用和声誉,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对整个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个会计造假案例。
某公司在上市前后通过一系列的财务造假手段,使其业绩看起来非常出色。
首先,公司的会计人员故意夸大销售额,通过虚构销售收入来增加利润。
他们与几家虚构的客户合谋,编造虚假的销售合同和交易凭证,并在系统中录入相关的销售数据。
这样一来,公司的销售额看起来很高,但实际上没有实际的货款流入。
其次,公司的会计人员还采取了虚增库存的手段,通过向供应商采购大量的商品,并将其列入库存中。
然而,这些商品并不存在,只是为了虚增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的库存金额,以增加公司的净资产。
这种行为非法、不道德,同时也违背了会计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再次,公司的会计人员还通过修改会计凭证和记录,来掩盖公司的财务问题。
他们把应付账款改成其他债务,把坏账准备计提的金额减少,以掩盖应收账款的真实状况。
通过这种手段,他们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比实际情况要好。
最后,为了掩盖公司财务数据造假的迹象,公司的会计人员篡改了审计程序和结果,与审计师合谋编造虚假的审计报告。
他们不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计,故意忽略一些可疑的会计处理,从而达到掩盖和误导的目的。
这些会计造假行为让投资者和股东误以为公司的业绩良好,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股权。
然而,当他们发现公司的真实情况时,可能已经损失惨重。
这种会计造假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伦理和法律法规,也破坏了市场秩序和信任。
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对整个市场的稳定和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为了预防和避免会计造假,需要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真实性。
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监督和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和处罚力度。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市场的公平和健康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例层出不穷,造假手法也越
来越高明。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案例分析:
1. 东方日升
东方日升是一家从事光伏产业的上市公司,在2012年至2016
年期间,其高管为了完成目标,采用了多种手段突破当光伏行业市
场的瓶颈,其中一个手段就是会计造假。
这些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将
销售收入、利润等虚高,使公司操纵了市场价格,误导了公众和投
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投资损失。
最终,东方日升因为涉
嫌财务造假而被证监会暂停上市并被罚款。
2. 聚龙股份
聚龙股份是一家从事电子电器行业的上市公司,在2016年,该
公司的内部控制出现严重漏洞,很快就发现了大量的财务造假行为,影响了公司的财务状况、业绩,将多年的财务真相隐藏起来。
最终
证监会对该公司实施了退市、罚款的处罚措施。
3. 安正时
安正时是一家从事电子电器行业的上市公司,在公司业务和财
务数据逐步步入发展趋势的过程中,该公司高层客串制造出大量虚
假业绩和虚假财务信息,使公司的利益集团获得了获利。
最终,证
监会对公司实施了退市、罚款等措施,公司实际控制人也被判处刑期。
以上几个案例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让大家看到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严重性。
这些公司通过造假方式来掩盖真
实财务状况,导致投资者对企业发展前景的认识出现偏差,对企业形象和信誉形成了不能弥补的损害。
因此,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审核、监管和问责,对保护投资者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法律责任案例近五年(3篇)
第1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会计法律责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本文将回顾近五年内我国发生的几起具有代表性的会计法律责任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案例一:上海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2018年)案情简介:上海某上市公司在2018年年度报告中,虚增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财务数据,涉及金额高达数亿元。
经调查,公司董事长、财务总监等关键人员涉嫌违规操作。
法律责任:法院依法判决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承担刑事责任,涉及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
案例分析:该案反映了上市公司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
公司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虚报财务数据,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此案警示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二、案例二:深圳某公司涉嫌偷税漏税案(2019年)案情简介:深圳某公司通过虚假发票、隐瞒收入等手段,长期逃避税收。
经税务机关调查,该公司涉嫌偷税漏税金额高达数千万元。
法律责任:法院依法判决该公司补缴税款,并处以相应的罚款。
案例分析:该案暴露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采取违法手段逃避税收。
此案提醒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严格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诚信纳税。
三、案例三: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违规出具审计报告案(2020年)案情简介: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为一家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
在审计过程中,该所未能发现公司存在的重大财务问题,导致审计报告失实。
法律责任:监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罚,并吊销了其执业资格。
案例分析:该案反映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市场的主体,应承担起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
此案警示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造假案例财务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造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本报告将以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财务造假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财务造假的手段、原因及影响,为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2018年,该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调查。
经调查,该公司自2015年至2017年,通过虚构收入、隐瞒成本、虚构资产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约50亿元,虚增净利润约15亿元。
此案震惊了资本市场,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财务造假手段分析1. 虚构收入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
具体手段包括:(1)虚构销售合同:与客户签订虚假的销售合同,虚增销售收入。
(2)虚开发票:与供应商串通,虚开发票,虚增成本,进而虚增收入。
2. 隐瞒成本该公司通过隐瞒成本、虚构费用等方式,虚增净利润。
具体手段包括:(1)隐瞒成本:将实际发生的成本计入“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待未来期间摊销,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2)虚构费用:虚构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减少当期利润。
3. 虚构资产该公司通过虚构投资、虚构资产等方式,虚增资产。
具体手段包括:(1)虚构投资:将未实际发生的投资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虚增资产。
(2)虚构资产:将未实际发生的资产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虚增资产。
四、财务造假原因分析1. 公司管理层利益驱动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目标,获取高额薪酬、股权激励等利益,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2. 监管环境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对财务造假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公司敢于铤而走险。
3. 会计准则执行不严格部分公司为了达到财务造假目的,滥用会计政策,扭曲会计信息。
4. 市场环境压力部分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五、财务造假影响分析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公司真实经营状况,误导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损害投资者利益。
关于银广夏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
首先,会计人员没有坚守客观公 正的原则。在银广夏事件中,公 司管理层为了追求更高的业绩和 利润,采取了虚构资产和利润的 手段。而会计人员没有对这些行 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反而 参与其中,助长了造假阴谋的实 施。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会计行 业的公信力,也给投资者和其他 利益相关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其次 责的 司通 银行 这些 需要 养和 于会 义务 期存 关者
2001年,银广夏与德国诚信贸易公司签订了一份总价值约为50亿元人民币 货合同。为了实施这个合同,银广夏声称已向德国诚信贸易公司预付了巨 为借口在财务报告中虚增了大量资产和利润。然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预 支付给德国诚信贸易公司,而是被用来虚增公司的资产和利润。通过这种
银广夏财务造假事件
这个财务造假 阴谋持续了数 年,直到2003 年底才被揭露
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分析
最后,会计人员缺乏必要 的职业操守
他们参与了造假阴谋的实 施或者故意隐瞒了真实情 况,给投资者和其他利益
12
+
34
在银广夏事件中,一 人员为了迎合公司管 需求或者为了个人私
弃了职业操守和道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 业的声誉和公信力, 大投资者和其他利益
结论与启
结论与启示
银广夏财务造假事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案例,它不仅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调查过程中 ,发现了许多
例如,银广夏 通过伪造购销 合同、出口发
此外,公司还 通过虚报员工
会计人员违反 道德
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分析
在银广夏财务造假事件中,会计 人员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 们是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编制者 和审核者,对于保证财务报告的 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有不 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在银广夏 事件中,会计人员严重违反了职 业道德,成为了整个造假阴谋的 一部分
会计法律真实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近年来,公司业务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在2017年,公司因涉嫌虚报成本被当地税务局和审计部门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该公司在过去的几年中,通过虚报成本、虚构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逃避税收。
本文将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二、案情概述1. 虚报成本经调查,该公司在2009年至2016年期间,通过虚构工程量、虚增材料价格等方式,虚报成本。
具体表现为:(1)虚构工程量:公司虚构部分工程项目,虚增工程量,导致成本虚增。
(2)虚增材料价格:公司虚构部分材料采购合同,虚增材料价格,导致成本虚增。
2. 虚构收入该公司在2011年至2016年期间,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利润。
具体表现为:(1)虚构销售合同:公司虚构销售合同,虚增销售收入。
(2)虚构收入确认:公司虚构收入确认时间,提前确认收入,虚增利润。
3. 逃避税收该公司通过虚报成本、虚构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从而逃避税收。
具体表现为:(1)少计应纳税所得额:公司通过虚报成本、虚构收入等手段,少计应纳税所得额,逃避税收。
(2)少缴企业所得税:公司通过逃避税收,少缴企业所得税。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一)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二)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三)未按照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报送税务机关备案的;(四)未按照规定将财务、会计报表报送税务机关的;(五)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或者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的;(六)未按照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或者转借、涂改、损毁、买卖、伪造税务登记证件的;(七)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发票管理系统,或者损毁或者擅自改动发票管理系统的;(八)未按照规定开具、取得、保管发票的;(九)未按照规定保管发票的;(十)未按照规定报送发票的;(十一)未按照规定保存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十二)未按照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十三)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变更登记的;(十四)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注销登记的;(十五)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备案登记的;(十六)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登记的;(十七)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备案的;(十八)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备案登记的;(十九)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登记备案的;(二十)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登记备案登记的;(二十一)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登记备案登记的;(二十二)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登记备案登记的;(二十三)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登记备案登记的;(二十四)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登记备案登记的;(二十五)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登记备案登记的;(二十六)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登记备案登记的;(二十七)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登记备案登记的;(二十八)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登记备案登记的;(二十九)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登记备案登记的;(三十)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登记备案登记的。
会计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
本案例选取了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旨在通过分析案件的具体情况,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及其法律后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二、案件基本情况1. 公司简介某上市公司成立于199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商业运营等业务。
公司于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注册资本为5亿元人民币。
2. 财务造假行为经调查,该公司在2007年至2010年期间,通过虚构销售收入、隐瞒费用支出、虚构应收账款等方式,虚增公司利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虚构销售收入:公司将部分未实际销售的项目收入计入当期收入,导致收入虚增。
(2)隐瞒费用支出:公司将部分应由当期承担的费用在后期予以冲回,降低当期费用,虚增利润。
(3)虚构应收账款:公司将部分已收回的款项计入应收账款,虚增应收账款余额。
3. 查处结果经证监会调查,该公司虚增利润总额为3.5亿元人民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证监会依法对该公司的违法行为作出如下处罚:(1)责令该公司改正违法行为,并处以60万元罚款。
(2)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
(3)暂停该公司股票上市,直至整改完毕。
三、案例分析1. 财务造假的原因(1)公司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提高公司业绩,不惜采取虚构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
(2)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机制缺失,导致财务造假行为得以实施。
(3)部分公司员工为了个人利益,与公司管理层串通一气,共同实施财务造假。
2. 财务造假的手段(1)虚构销售收入:通过虚构合同、伪造发票等方式,将未实际销售的项目收入计入当期收入。
(2)隐瞒费用支出:通过调整会计科目、虚构费用报销等方式,将应由当期承担的费用在后期予以冲回。
(3)虚构应收账款:通过虚构销售合同、伪造应收账款凭证等方式,将已收回的款项计入应收账款。
财务打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的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财务打假事件频发,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打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事件背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为我国财务信息真实性建设提供参考。
二、事件背景(一)企业概况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某行业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曾一度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业绩逐年下滑,股价持续下跌。
(二)事件起因2019年,一位名叫李某某的投资者在研究公司财务报表时,发现公司存在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财务造假行为。
随后,李某某向有关部门举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事件经过(一)举报阶段李某某在发现公司财务造假后,向证监会、审计署等部门举报。
在举报过程中,李某某提供了大量证据,包括公司内部文件、财务报表等。
(二)调查阶段有关部门在接到举报后,迅速开展调查。
经过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制度、关联交易等方面进行核查,确认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三)处罚阶段在调查结果公布后,证监会依法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公司被责令改正财务造假行为,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罚款、市场禁入等处罚。
四、事件分析(一)财务造假的原因1. 盈利压力:公司面临业绩下滑、股价下跌的压力,为了维持股价和业绩,公司选择了财务造假。
2. 内部控制薄弱: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漏洞,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公司敢于铤而走险。
(二)财务造假的影响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使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决策产生误判,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
2. 损害市场秩序:财务造假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3. 降低社会信任度: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降低了社会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度。
五、防范措施(一)加强内部控制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虚构交易、虚报收入、隐瞒负债等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虚假陈述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揭示其背后的动机、手段以及对企业和社会的影响。
案例一:安然公司财务造假案安然公司曾是美国能源行业的巨头,但在2001年,该公司因财务造假丑闻而崩溃。
安然公司通过设立复杂的特殊目的实体(SPEs),将负债隐藏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同时虚报收入,使得公司财务状况看起来比实际要好得多。
当真相被揭露后,安然公司股价暴跌,最终宣告破产,其高管和会计师事务所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案例二:世界通信公司财务造假案世界通信公司是一家提供长途电话服务的公司,2002年,该公司被揭露通过虚增收入和隐瞒费用的方式,夸大了公司的财务表现。
世界通信公司通过将运营费用资本化,将其作为资产记录,从而减少了当期的费用,虚增了利润。
这一行为最终导致了公司破产,并引发了美国证券市场的信任危机。
案例三:中国银广夏财务造假案中国银广夏是一家上市公司,2001年,该公司被揭露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
银广夏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报收入和利润,以及隐瞒负债等手段,虚增了公司的财务业绩。
当造假行为被揭露后,银广夏的股价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公司也受到了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
财务造假的动机通常包括:1. 提高股价:通过虚增利润,使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产生过高的预期,从而推高股价。
2. 满足融资需求: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融资,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美化财务报表,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贷款条件。
3. 满足业绩考核: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考核目标,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实现短期的业绩目标。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1. 虚构交易:通过虚构不存在的交易来虚增收入和利润。
2. 资产评估不实:对公司的资产进行过高的评估,从而虚增资产价值。
会计造假案例分析与警示
会计造假案例分析与警示在经济运行和金融领域中,会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其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本文将分析几个会计造假案例,并提出警示,以引起大家对会计伦理和监管的重视。
案例一:Enron公司Enron公司是美国一家能源公司,在2001年由于涉嫌财务造假破产倒闭。
该公司通过虚报收入、瞒报债务和虚构交易等手段,掩盖了数十亿美元的亏损。
Enron公司的会计造假不仅使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而且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
分析:Enron公司的案例揭示了财务造假的一些常见手段。
虚报收入是会计造假的常见手法之一,通过夸大销售额度、虚假开具销售合同等方式,掩盖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此外,瞒报债务也是造假的手段,企业可以通过将债务转移至子公司、虚构交易等方式来掩盖债务的真实状态。
警示:Enron公司的案例告诫我们,投资者在决策前应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审慎评估风险。
同时,监管机构需要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加强对企业的审计和监察,及时发现和防范财务造假行为。
案例二:WorldCom公司WorldCom公司是美国一家电信公司,于2002年因财务造假丑闻而破产。
该公司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实体、虚构资产减值等手段,隐瞒了大量的债务和亏损。
其会计造假案例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企业丑闻之一。
分析:WorldCom公司的案例揭示了会计制度薄弱环节被滥用的情况。
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实体,企业可以将债务转移到实体中,从而减少负债的报告,掩盖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此外,虚构资产减值也是会计造假的手段之一,企业可以夸大资产损耗,转移利润。
警示:WorldCom公司的案例体现了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
同时,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提高会计准则和审计标准的要求,加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监督。
案例三:长城汽车集团公司近年来,中国境内一些企业也出现了会计造假的案例,如长城汽车集团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造假案例分析——南方保健摘要:随着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会计造假案例曝光,国际会计事务所的审计不力现象越来越严重,会计造假的原因和手段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初学者有很大的学习意义。
使其充分认识财务信息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公司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信息而且对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产生影响。
本文意在通过对南方保健造假案例的剖析,探究其造假原因和方式,从而提出如何治理会计造假的建议。
关键字:会计造假南方保健契约调整正文:一南方保健案例回顾:美国最大的医疗保健公司南方保健日前对其前任审计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提起诉讼,称安永违背了合约且由于疏忽未能发现该公司高达27亿美元的会计舞弊。
上世纪80年代初,斯克鲁西创建了南方保健公司(Health-southCorporation)。
他被誉为变革美国理疗业的灵魂人物。
他创造性地提出将理疗和恢复性治疗等手术辅助环节从医院中独立出来运作的构想,并探索出一套低成本、高疗效的诊所运营模式。
1986年南方保健完成新股发行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
以后的十年,南方保健疯狂购并,2002年已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私立保健医疗公司。
在全球拥有了1229家诊所,203家外科手术中心和117家疗养院,成为全美最大的保健服务商。
正是这几年疯狂的扩张速度使南方保健消化不良,加上首席执行官斯克鲁西在董事会中的独断专行和过分追求个人成就感,最终使南方保健走上了财务舞弊的不归路。
2003年3月南方保健的财务舞弊丑闻浮出水面,创下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涉案人员最多的纪录(11名高管人员涉案)。
已经抖露出的25亿美元的虚假利润更使其成为仅次于世界通信的第二大“会计造假大王”。
然而,南方保健至少从1997年开始就使用各种会计造假手法对经营利润和资产负债表科目进行操纵,以满足华尔街的盈利预期。
2002年8月,南方保健的CEO理查德·斯克鲁西和CFD威廉·欧文斯按照《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要求,宣誓他们向SEC提交的2002年第二季度的财务资料真实可靠。
宣誓后,欧文斯慑于安然和世界通信造假丑闻曝光后社会公众的反响和压力,于2003年3月18日向司法部门投案自首,供出南方保健的会计造假黑幕。
已经抖露出的25亿美元虚假利润使南方保健成为仅次于世界通信的第二大“会计造假大王”。
南方保健是在阿拉巴马州杰斐逊县的巡回法院提出上述起诉的,而就在上个月这家公司还是安永的起诉对象,当时安永指控南方保健使其受到了诉讼案的牵连并导致其名誉受损。
路透社的消息称,南方保健对安永的反诉意在寻求对其损失的收入、利润、商业机会、诉讼费用以及了结舞弊案和重述收入的成本的赔偿金。
南方保健在反诉陈述中说,“安永要么是有意对南方保健前任CEO故意操纵的会计舞弊、不当行为以及要求查明此事的管理人员和雇员们视而不见,要么是由于疏忽违背了合约和法定职责,以致未能发现会计舞弊行为并将其报告给南方保健的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发言人对美联社说,南方保健舞弊案“是该公司前任管理人员和雇员为了欺骗外部审计者而精心谋划的骗局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安永认为“南方保健的索赔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它应该通过仲裁而非诉讼来解决问题”。
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造假公司会计造假原因与手段斯克鲁西是南方保健的缔造者,被誉为变革美国理疗业的灵魂人物。
他是个开拓进取的创业者,却也是个独断专行、刚愎自用之徒。
在南方保健,他实行独裁式的强权管理。
曾与其共事过的董事和高管人员对斯克鲁西敬畏有加,“在南方保健,你根本分不清CEO的职能和董事会的职能有何区别”。
董事们即便“懂事”,也不敢管事,任凭斯克鲁西左右公司的重大决策。
此外,斯克鲁西及其同伙还投资了数十家医疗企业,编织成一张以斯克鲁西为中心的复杂的关联交易网,成为他们中饱私囊的“提款机”。
南方保健至少从1997年开始就使用各种会计造假手法对经营利润和资产负债表科目进行操纵,以满足华尔街的盈利预期。
具体表现在:1.开“家庭会议”,编造虚假分录。
在斯克鲁西的领导下,南方保健的高管人员每个季度末都要开会,商讨会计造假事宜,他们亲切地称这种独特的会议为“家庭会议”,与会者被尊称为“家庭成员”。
编造虚假会计分录时,南方保健利用了许多过渡账户,虚构的利润通过频繁借贷,最终虚增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甚至是现金账户。
2.处心积虑,规避审计。
为掩饰会计造假,南方保健动员了几乎整个高管层,共同对付安永会计师事所。
l)为了避免直接调增收入,他们设计了“契约调整”这一收入备抵账户,利用该账户依赖主观判断,且在会计系统中不留交易轨迹的特点,加大虚假收入的审计难度;(2)南方保健的会计人员对安永审查各个报表科目所用的重要性水平了如指掌,并千方百计将造假金额化整为零,确保造假金额不超过安水确定的“警戒线”。
这样,即使虚假分录被抽样审计所发现,他们也可以“金额较小,达不到重要性水平”为由予以搪塞。
当然,也会有纸包不住火的时候。
在2000年度的审计中,安永就曾质疑南方保健某家门诊机构固定资产的增加缺乏足够的凭证支持。
为此,南方保健的会计人员当即在电脑上篡改了固定资产的采购发票为自己圆谎。
更恶劣的是,当安永向南方保健索要固定资产的明细分类账时,南方保健的会计人员居然迅速炮制了一本分类账,将所有由“AP汇总”捏造出的“新增固定资产”在这本分类账中逐一补上。
3.利用“契约调整”,进行利润操纵。
“契约调整”是营业收入的一个备抵账户,用于估算南方保健向病人投保的医疗保险机构开出的账单与医疗保险机构预计将实际支付的账款之间的差额,营业收入总额减去“契约调整”的借方余额,在南方保健的收益表上反映为营业收入净额。
这一账户的数字需要南方保健高管人员进行估计和判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南方保健的高管人员恰恰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毫无根据地贷记“契约调整”账户,虚增收入,蓄意调节利润。
而为了不使虚增的收入露出破绽,南方保健又专门设立了“AP汇总”这一科目以配合收入的调整。
“AP汇总”作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次级明细户存在,用以记录“契约调整”对应的资产增加额。
从l997年至2002年6月如日,南方保健通过凭空贷记“契约调整”的手法,虚构了近25亿美元的利润总额,虚构金额为实际利润的247倍;虚增资产总额15亿美元,其中包括固定资产10亿美元,现金3亿美元。
经过我们所学内容,我们知道会计的基本只能是核算和监督,其中会计核算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提供真实,正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以满足管理的需要,而南方保健进行会计造假,虚构利润,没有为广大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即投资者提供正确的信息,做出有力的决策,同时公司内部没有起监督和控制的作用,南方保健为了造假,几乎所有高层全体参与,使得会计的监督职能如同虚设,同时安永的注册会计师们的审查不力,助长了造假案例的发生。
在此次案例中,我们小组认为它违反以下几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 客观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一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南方保健采用多个备抵账户和过渡账户,虚构利润,蒙蔽广大投资者。
2清晰性原则: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运用,同时也便于审计。
南方保健在账户设置上故意开设各种中间明细账户,使得财务报表冗长复杂,既不利于利益相关者看懂,也不利于注册会计师审计3谨慎性原则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持谨慎态度,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也不得低估负债或费用,南方保健在2001年一个关于老年人计划投资的项目中,乐观估计回报收益,虚构利润。
三如何治理会计造假在我们小组研究完这个案例后,我们认为治理会计造假最根本的不是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制度,也不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教育力度,最关键的还是做到无愧于心。
作为美国最大的医疗保健公司,如果不是利欲熏心,也不会搞出这么多造假手段,建立像契约调整这样的中间账户,当然这和审计它的安永会计事务所也分不开关联,从已披露的信息看,面对若干明显的财务预警信号,安永每一次的处理都有失审慎。
最典型的是,安永居然对多达3亿美元的现金虚增浑然不觉,不禁让人对其起码的职业审慎深表怀疑。
我们小组认为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是从这些利益相关者出发,让他们做到无愧于心,当然这很困难,但是我们还是要对其抱点希望,希望他们不要走上造假的道路。
但仅凭良心和自我约束是不够的,我小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治理会计造假:1 会计事务所应加强审计管理工作。
对出现的财务预警信号应保持警惕,并追踪调查相关科目,加大审查力度。
例如早在安永为南方保健2001年度的财务报告签发无保留审计意见之前,就有许多迹象表明南方保健可能存在欺诈和舞弊行为。
安永本应根据这些迹象,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对南方保健管理当局是否诚信,其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否存在因舞弊而导致重大错报和漏报,予以充分关注。
甚至已接到雇员关于财务舞弊的举报,安永的注册会计师仍然没有采取必要措施,以至于错失了发现南方保健大规模会计造假的机会。
2 应培养注册会计师恪尽应有的职业审慎。
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安永参与南方保健审计的多位注册会计师明显缺乏应有的职业审慎:安永的主审合伙人Miller证实,在南方保健执行审计时,审计小组需要的资料只能向南方保健指定的两名现已认罪的财务主管Emery Harris和Rebecca K.Morgan索要。
审计小组几乎不与其他会计人员进行交谈、询问或索要资料。
对于南方保健这种不合理的限制,安永竟然屈从。
稍微有点审计常识的人都知道,被审计单位对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的限制是不能接受的,通过被审计单位指定渠道是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令人遗憾的是,长年为南方保健执行审计业务的安永注册会计师们却对上述事实熟视无睹。
3上市公司应重新确立内部审计的地位,发挥其对财务告的监督作用仅将内部审计作为公司经理人员对下级单位财务、经营的监督手段,内部审计部门向公司经理人员负责并告。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内部审计师发现公司治理人员蓄意操纵财务告,即使他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无能为力。
这样,内部审计对财务告应有的监督作用其实是名存实亡。
要改变这种状况,上市公司首先必须对内部控制有正确的理解。
内部控制并不是仅仅防止、发现、改正下级员工的舞弊和差错,它应该是一个整体结构,包括防止、发现、改正经理人员的舞弊和差错。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监督经理人员的行为。
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对财务告的监督作用,就必须使内部审计向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
4上市公司应加强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提高审计的真实性在证券市场中,外部审计师在提高财务告的可信性、增强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较重,事务所的聘任、续聘、解聘一般是由经理人员决定,使得外部审计师缺乏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