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
最新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
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一、什么是行为要科学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行为干预,首先必须了解行为的含义。
行为可以说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名词,但也是最难以界定的名词之一。
对于行为的认识,目前心理学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传统行为主义,如华生、斯金纳等,将行为界定为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像个体的跑步、游泳等;至于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则不被视为行为。
新行为主义者,如赫尔、班都拉等,将行为的定义扩大,除可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外,也包括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因此认知、观念、情绪等也在考虑之内。
认知行为主义者,如贝克、艾里斯等,则将行为视为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强调信息加工、认知评价、问题解决等复杂历程;对于外显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反而不太重视。
总之,行为在心理学中的含义广泛,它既包含了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包含了内隐的心理过程。
不过,就目前的行为矫正的应用而言,外显行为变化是主要的方面,内隐心理过程则处于次要的地位。
二、行为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行为在本质上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
影响行为改变主要有遗传、环境、成熟和学习四方面的因素。
遗传与成熟可以说是决定个体行为改变的先天因素,而环境和学习则是影响个体行为改变的后天因素。
遗传和成熟决定了个体行为发展的可能性,但只有环境和学习才能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才是影响行为发展的真正决定力量。
从这一意义上说,行为是在环境中学习而成的,行为是可能改变的。
因此,科学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行为的特征米尔腾伯格尔(Miltenberger)认为行为具有6个方面的特征:1、行为就是人们说的和做的对于人们说的和做的,我们常常可以进行观察。
如可以对说的内容及伴随的肢体动作进行描述。
2、行为具有测量尺度对于表现出来的行为,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测量。
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行为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次数;二是行为发生一次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三是行为发生时的强度。
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ppt课件
行为疗法
强化行为疗法
通过奖励正向行为,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消退法
逐步减少对问题行为的关注和反应,促使儿童自行调整行为。
行为疗法的效果
行为疗法在处理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方面具有明显效果,但需耐 心实施,并配合其他治疗方法综合应用。
家庭与社区支持
1 2 3
提供家庭支持
为孤独症儿童的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资源, 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孩子的问题行为。
05
研究展望与未来方向
深入研究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
遗传因素
01
深入研究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与基因变异的关系,探索遗传因
素在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中的作用。
环境因素
02
研究环境因素对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如孕期和围产期
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交环境等。
神经生理机制
03
探讨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了解大脑结构和功
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
• 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概述 • 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 干预与治疗方法 • 预防与教育策略 • 研究展望与未来方向
01
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孤独症 儿童在情绪、行为和社交等方面 出现的不适应、不适当的行为。
特征
问题行为常常表现为自我刺激、 攻击性、逃避、刻板等,对孤独 症儿童自身、家庭和社会造成负 面影响。
药物治疗并非针对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且可能带来副作用和依赖性。因此,药 物治疗应作为辅助手段,而非主要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调整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帮助孤独症儿童识别和应对问题
行为。
心理动力疗法
探索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情 感体验,促进自我认知和情感表
儿童自闭症家庭综合干预ppt课件
无交往►被动交往► 主动交往► 恰当交往 (重度) (中度) (轻度) (正常)
儿童的活动
认颜色形状大小、说出物品名称,知道事 物之间的关系、写字、画画、算数、看书、 说话、讲(听)故事、日常生活(起床刷 牙洗脸吃饭喝水穿衣脱鞋睡觉等)、做游 戏、玩玩具、粗大运动(跑步滑梯投篮踢 球等)、精细运动(积木折纸剪纸拼图拿 捏小球、户外活动、室内活动、…….
综合多个有效自闭症训练方法 以社交为核心,“醒着就练”,强调模仿、符
号表征、人际交流等能力训练,游戏最重要! 每周20小时结构化训练 “不是孩子不进步,而是训练不得法” 随机对照治疗研究(RCT)研究
以家庭为中心的 结构化人际行为干预 (BSR模式)
一、有组织有计划的训练
别让孩子一个人 独自闲着或者独自忙着
生气、噘嘴、妒忌、妥协、让步、争强好 胜、告状、委屈、顶嘴、撒谎、欺骗、虚 伪
“你我他”、轮流对话、学会聆听、学会 提问和回答、学会请求、 悄悄话、学会叙 述
遵守规则、学会听口气(话外音)、听懂 讽刺、内化语言
儿的社会交往
初级:眼神(目光)、共同注意、指物、参照、 显示、说话;恰当运用用啼哭、眼神、动作、 表情、语言示意、求助和应答
ABA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
关于ABA(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
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尤其是操作性条件 反射原理
自闭症的ABA起源于UCLA 基本步骤:指令(刺激)-反应-奖励(处罚) 可用于能力培养,也可以用于行为矫正,
包括良好行为建立和异常行为减少。 是目前获得较多临床研究证据的疗法。
儿童自闭症家庭综合干预
对自闭症干预治疗的几点认识
先天性神经发育障碍,尽管没有特效药物 治疗,通过后天干预自闭症预后可以改善
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干预
步骤1:评估与测试
方法
应成为训练目标 评估结果必须非常准确
步骤2:训练
教者的指令 孩子相应的动作 必要的辅助 反馈
行为训练列举
注意:坐、眼光接触(例) 社交技能训练:与人打招呼、和小朋友
做游戏(例) 生活自理:系鞋带、穿衣服(例) 学习能力:配对,认识事物不同属性 (例)
用简短明确的指令 训练应变化情境进行,尽量过渡到自然
情境,利用自然产生的机会加强行为 (incidental training ) 逐渐淡出奖励 充分利用其学习动机
问题 社交 行为 能力 下降 进步
进普通 学校人 数 9
实验组
控制组 19 1
下降 进步
1
控制组 21 2
无变 无变 化 化
0
Lovaas 的工作的启示
证实了行为干预的效果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行为干预强调个别化
以提高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行为 训练
适用范围:注意、模仿、社交、生活自
理、情感表达和理解
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干预
Lovaas 的工作(一)
原理: “自闭症主要表现为行为过度或
不足。尽管这种病症可能有神经生化基 础,但通过小心的控制情境也是可以改 变的。”(Lovaas. & Smith. 1989) 方法:以奖励、惩罚和塑造为主要方法 训练人员:父母
Lovaas 的工作(二)
训练内容: 减少自我刺激,减少攻击行为和自我伤
步骤3:评估治疗效果
评估训练计划完成情况 调整治疗方案、制定下一阶段目标
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动力 (一)
不提过高要求,循序渐进 穿插训练新旧技能 尊重其要求、兴趣
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动力 (二)
适当运用奖励:
儿童孤独症与行为干预ppt课件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发病率/流行病况
出生到三岁病发 万分之45到90 男性比女性高三到四倍 女童患者同时患有严重智障的概率较高 亲属共发率比正常人口高达四倍 过去二十年的增长的虚实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儿童孤独症与SSLD行为干预
曾家达 朱燕明
2006年4月20日 北京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2006年5月21日 珠海市方案生育局
病理
脑部构造和功能异常 信息处理和行为区域受影响较大 不能整合不同媒体/性质的信息: 零碎化、选择性聚焦:集中于某一维度或其中一
些组成局部 自我刺激
社交障碍:信息处理失能影响接收,整理、和表 达
学习障碍:观察/模仿、符号中介等学习受限制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常见治疗方法之二:
自闭和沟通障碍儿童的治疗和教育 TEACCH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特殊教育课件自闭症儿童综合干预二.
特殊教育课件自闭症儿童综合干预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特殊教育综合干预手册》第四章第三节,主要详细内容为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与沟通技巧训练。
内容包括: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分析,综合干预策略,实践操作技巧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基本特点,掌握与其沟通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针对自闭症儿童设计并实施综合干预方案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度,培养关爱特殊群体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点设计合适的综合干预方案。
重点: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与沟通技巧训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资料、案例教材。
2. 学具:综合干预手册、自闭症儿童沟通技巧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视频,引发学生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
2. 理论讲解:讲解自闭症儿童的特点,介绍综合干预策略。
3. 实践操作:分组讨论,让学生设计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综合干预方案。
4.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成功的自闭症儿童综合干预案例,讲解其中的关键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虚拟的自闭症儿童设计综合干预方案。
六、板书设计1. 自闭症儿童特点社交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2. 综合干预策略强化法消退法替换法3. 沟通技巧训练非语言沟通简单语言沟通角色扮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为一位自闭症儿童设计一个综合干预方案。
2. 答案要点:分析自闭症儿童的基本特点制定合适的干预目标选择恰当的干预方法考虑家庭、学校等环境因素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参加相关志愿者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自闭症儿童特点的理解2. 综合干预策略的选择与应用3. 沟通技巧训练的实践操作4. 学生设计综合干预方案的指导5. 作业设计的答案要点一、自闭症儿童特点的理解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包括社交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
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
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交互动障碍、语言沟通困难以及刻板重复行为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
在中国,近年来孤独症发病人数逐年增加,该病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本次讲义主要介绍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的关键步骤和实践技巧,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的原则行为干预是一种通过对行为的后果进行操控来改变行为的技术,适用于孤独症儿童的干预中。
有效的行为干预需要符合以下原则:个体化规划针对不同的孤独症儿童的特点,行为干预方案应根据其独特的需求量身定制。
正向增强正向增强是奖励儿童适当的行为,从而增加特定的行为频率。
这是一种有利的激励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消极惩罚消极惩罚是通过惩罚某些行为,以减少该行为的频率。
虽然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但如果执行不当,容易导致副作用。
行为干预的具体措施建立行为目标首先要明确目标,制定可执行的行为计划,其他干预措施只有在此基础上展开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效果。
增强适当行为的频率处理孤独症儿童的适度行为方式,比如他们在困难时的应对行为、积极参与活动、表达感受等行为等,旨在建立正向行为模式。
惩罚负面行为在某些情况下,消极惩罚可能是一个必要的选择,尤其是当孤独症儿童产生消极行为时。
比如惩罚可能包括撤销某种奖励或赞扬,或者伴随着“超时”,也就是孩子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呆在一个安全且没有娱乐性质的房间内。
建立正向交流建立与孩子之间有效得交流,需要多方面努力,一种有利的方式是玩耍,玩耍时候故意制造挑战,然后像朋友一样探讨解决方案。
建立逐步提示体系为了增加孤独症儿童对目标行为的关注,建议你逐渐减少提示的数量,直到孩子自行表现出新行为重要性的能力。
奖励与反省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适时地给孩子提供经过验证的反馈,即正向评判系统。
通过多次反馈,孩子的行为能力将会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也会学习如何自省,从而比较充分地感受到自己对调整的参与度。
自闭症儿童干预内容
图片
指指…这是什
么?
认识与表达
10
认识家庭成员
指指爸爸
11
动词
站、坐、吃
指令和认识图片
12
家庭环境物件
桌子、们、灯
认识与表达
13
物件的功能
笔用来写字
理解和表达
14
认识声音
猫叫、电话铃声
15
指出想要的东西
指苹果、指糖
16
口头要喜欢的东西
要苹果、要抱
17
要/不要
不要水
喜欢/不喜欢可同理
18
辨认熟悉的人
先敲门再开门
29
模仿有声音的动作
拿图片猫说“瞄”
30
仿搭积木
指令:搭一样的
由一块到多块
31
摹画简单图画
直线、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这是谁?
19
选择
要苹果还是要梨
20
社会性问题
你几岁了?
21
表达出动作
他们在做什么
图片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际动作都需
22
配对
样的放在起
实物、图片、功能等
23
颜色
这是什么颜色?
理解和表达
24
形状
这是什么形状
理解和表达
25
字母
26个大小写字母
认知和表达
26
数字
这是哪个数字
认知和表达
27
站立模仿徒手动作
敲门、叉腰等
28
两步模仿
课程训练内容(一)
序号
训练课题
例子
特殊教育课件自闭症儿童综合干预二.
特殊教育课件自闭症儿童综合干预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特殊教育课件,主要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综合干预。
具体章节内容包括:1)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2)综合干预的基本原理;3)社交技能训练;4)情绪管理训练;5)行为疗法。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提高对自闭症的认识;2. 让学生掌握综合干预的基本原理,明白如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有效干预;3.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与自闭症儿童互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综合干预的基本原理及实践应用。
难点:社交技能训练和情绪管理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案例材料;学具:笔记本、文具、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自闭症儿童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自闭症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讲解综合干预的基本原理。
3. 实践演示:播放一段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训练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社交技能训练和情绪管理训练的看法。
5.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综合干预方法。
6. 练习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场景,练习干预技巧。
六、板书设计1. 自闭症儿童行为特征2. 综合干预基本原理3. 社交技能训练方法4. 情绪管理训练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一个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
2. 根据本节课所学,设计一个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能训练方案。
3. 请列举三种情绪管理训练方法,并简要说明其适用场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特殊教育课件:自闭症儿童综合干预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是他们表现出的一系列独特的行为模式,如社交障碍、沟通障碍、重复动作和兴趣受限等。
了解这些行为特征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是进行有效干预的基础。
特殊教育课件自闭症儿童综合干预二.
特殊教育课件自闭症儿童综合干预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社交特点,掌握有效的社交能力提升策略。
2. 学习并运用适合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教学方法,提高其语言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社交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行为管理训练。
教学重点:自闭症儿童的社交特点、语言教学方法、行为管理技巧以及家校协同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实物模型、社交故事卡片等。
2. 学具:自闭症儿童教材、练习册、绘画材料、互动游戏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展示自闭症儿童在社交场合的困境,引发学生思考。
2. 知识讲解:a. 讲解自闭症儿童的社交特点及策略。
b. 介绍适合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教学方法。
c. 分析行为管理技巧,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自闭症儿童的社交特点及策略2. 语言教学方法3. 行为管理技巧4. 家校协同教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设计一个针对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提升方案。
b. 请运用所学语言教学方法,设计一个适合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课程。
c.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设计一个行为管理方案。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a.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
b. 组织学生参加自闭症儿童关爱活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c. 建立家校联系机制,促进家校协同教育,共同关爱自闭症儿童。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社交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行为管理训练。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孤独症干预教案
孤独症干预教案教案标题:孤独症干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孤独症的定义、症状和特征。
2. 掌握孤独症干预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3. 提供有效的干预方法,帮助孤独症儿童提高社交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孤独症儿童的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些孤独症的特征和症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孤独症的认知和兴趣。
2. 引导学生分享对孤独症的了解和经验。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孤独症的定义和症状,包括社交互动困难、沟通障碍、刻板重复行为等。
2. 解释孤独症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3. 介绍孤独症干预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如早期干预、个体化教育计划等。
三、干预方法(25分钟)1. 提供社交技能训练,包括眼神接触、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
2.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模拟真实社交场景,帮助他们学会适当的社交行为。
3. 利用视觉辅助工具,如社交故事、画板等,帮助孤独症儿童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4. 鼓励孤独症儿童参与集体活动,如团队游戏、合作项目等,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团队意识。
四、巩固与评估(10分钟)1.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干预方法的理解和感受。
2.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进行练习和巩固。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评估和反馈。
五、拓展活动(5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供相关的网上资源和阅读材料。
2. 带领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了解孤独症干预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案总结:通过本次教案的学习,学生将对孤独症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一些有效的干预方法。
这些方法将帮助孤独症儿童提高社交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自理和适应能力。
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将增强对孤独症的理解和同理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一、什么是行为要科学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行为干预,首先必须了解行为的含义。
行为可以说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名词,但也是最难以界定的名词之一。
对于行为的认识,目前心理学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传统行为主义,如华生、斯金纳等,将行为界定为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像个体的跑步、游泳等;至于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则不被视为行为。
新行为主义者,如赫尔、班都拉等,将行为的定义扩大,除可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外,也包括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因此认知、观念、情绪等也在考虑之内。
认知行为主义者,如贝克、艾里斯等,则将行为视为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强调信息加工、认知评价、问题解决等复杂历程;对于外显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反而不太重视。
总之,行为在心理学中的含义广泛,它既包含了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包含了内隐的心理过程。
不过,就目前的行为矫正的应用而言,外显行为变化是主要的方面,内隐心理过程则处于次要的地位。
二、行为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行为在本质上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
影响行为改变主要有遗传、环境、成熟和学习四方面的因素。
遗传与成熟可以说是决定个体行为改变的先天因素,而环境和学习则是影响个体行为改变的后天因素。
遗传和成熟决定了个体行为发展的可能性,但只有环境和学习才能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才是影响行为发展的真正决定力量。
从这一意义上说,行为是在环境中学习而成的,行为是可能改变的。
因此,科学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行为的特征米尔腾伯格尔(Miltenberger)认为行为具有6个方面的特征:1、行为就是人们说的和做的对于人们说的和做的,我们常常可以进行观察。
如可以对说的内容及伴随的肢体动作进行描述。
2、行为具有测量尺度对于表现出来的行为,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测量。
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行为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次数;二是行为发生一次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三是行为发生时的强度。
行为发生的次数、持续的时间和强度是我们观察和测量行为时常常使用的维度。
3、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描述和记录个体的外部动作,别人是很容易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的,但对于个体内心的心理过程,只有行为人自己才能体察到,若行为人将所发生的内在心理过程进行报告,那么不仅行为人自己可以进行描述和记录,别人也可以进行描述和记录。
4、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因为行为是一种包含时间和空间运动的行动,所以行为能对外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如某人将物品扔到了地上,物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扔物品的行为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如果扔物品的行为吸引了他人的注意,则社会环境也产生了影响。
5、行为受自然规律所支配依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的出现和维持与环境中的事件、行为出现之后的结果有密切关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着行为,因此可以通过具体的观察和分析,找到控制行为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和实施干预的计划,从而使个体的行为发生改变。
6、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行为既可以指他人可以观察和测量到的动作,也可以是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
前者的动作往往是公开的,后者只有行为人自己可以体察和测量,如果行为人没有进行报告,他人只能通过其外部的动作进行猜测,而很难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测量,因此是非常隐蔽的。
四、行为曲线行为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密集度呈正态分布。
大多数人的行为都落于中央位置。
而行为过少和行为过多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正常人也会存在行为过多或过少的现象。
正常人也会存在过多的行为,如:有的人会在学习的时候喜欢转笔,他的这种转笔的行为发生的频率过多,就形成了一种过多行为,通过转笔这种过多的自我刺激行为,他可能学习得更加认真、投入,学习效率可能会更好。
再如:有的人很喜欢讲话、而有的人则非常喜欢运动。
这些都有可能是以过多的行为形式出现。
但也有的人非常内向,他们不喜欢与人交往、有了空闲时间也是呆在家中不喜欢出去;不喜欢讲话;他们在社会交往上往往表现为过少的行为。
五、什么是问题行为正常人存在过多或过少的问题,但我们往往不认为这些现象有问题,是因为虽然他们的行为发生频率属于少数人的范畴,但他们的行为也满足以下的要求,所以我们认为是正常的。
首先过多或过少的行为它不能影响个体学习新的行为,其次不能影响个体以前学习到的行为,也不能影响个体的正常的社交活动,最后它们不能影响个体的独立生活能力。
凡是不能满足以上条件中的任何一条时,都应该充分地进行思考,往往那种行为就可能是问题行为,要予以进行行为治疗。
在行为矫正领域,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会成为矫正的目标。
只有那些被判断为问题行为的行为才会成为被关注的目标,但也不一定需要进行矫正。
问题行为指的是那些偏离常态,给他人或者自己的身体、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危害甚至危险的行为。
偏离常态指的是与普通人的行为相比行为表现出过度、不足或不适当。
行为过度通常指的是与同年龄的个体相比,个体的行为次数太多或者强度太高。
行为不足指的是与同年龄的个体相比,个体的行为发生的频率或者强度不够。
行为不适当指的是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与其所处的情境不相匹配。
目前有研究,倾向于用挑战性行为来替代问题行为,认为问题行为的出现就意味着个体遇到了挑战,而面对这种挑战,个体还没有处理能力,因此只能采取错误行为,这意味着他们需要重新学习一些行为来应付这种挑战。
六、问题行为的常见原因个体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因素。
1、生理因素生理方面有障碍或者其他不良因素的个体很容易表现出问题行为。
不良的生理条件主要来自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
这种功能异常可能来自于先天的基因遗传,也可能来自于母亲孕期的不良因素、后天的创伤及疾病。
2、家庭因素个体成长的家庭环境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个体所在家庭的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父母的婚姻状况、成长过程中父母采取的教养态度、特殊的家庭事件都有可能导致家庭这一社会细胞难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正常的功能,从而导致个体对自我、他人的认识会产生很大的不同,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很多差异。
3、学校及社会因素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水平会影响到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
不当的教育行为不仅难以解决学生已有的问题,反而会引发学生新的行为问题。
对考试或学校感到焦虑、恐惧的行为等。
社会所主导的价值观对个体的成长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电视、电影对暴力的过分渲染以及对名利的过分宣传所带来的社会风气转变,也会对个体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行为也因此出现,如过度追星、沉迷网络游戏等。
七、什么是行为矫正关于什么是行为矫正,不同的学者由于其理论取向的不同,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研究者倾向于完全的行为主义,而有的则站在认知行为主义的角度上。
综合各学者的研究观点,认为行为矫正具有以下的特点:1、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行为矫正要解决的是个体特定的问题行为,而不是个体的一般特征,它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重视行为的分类。
2、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行为矫正在解决问题行为的过程中,有明确的理论指导。
如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等都可以从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等找到理论的依据。
3、行为矫正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由于行为矫正以学习理论为基础,因此在具体运用上,特别强调和重视当前环境事件和学习的重要性。
当然行为矫正强调问题行为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得以改变,并不意味着任何新的学习经验必定能改变行为。
4、行为矫正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行为矫正作为一门学问和专业,环境事件的设置、学习经验的安排、矫正方法的选择,都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行为矫正人员来完成,非专业人员不能随意使用行为矫正方法。
但是,由专业人员发展起来的行为矫正方法,经常由与被矫正者密切接触的教师、家长、同伴或被矫正者自身来实施。
实施行为矫正的人员也必须接受过一定的训练,以保证他们能够正确地使用行为矫正方法。
5、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行为矫正在研究方法上,特别反对主现猜测和内省,而是强调通过行为的客观表现及可测量的数据作为有效的矫正根据。
所以行为矫正的治疗分为三个阶段:一为治疗前被矫正行为的发展水平的基线阶段;二为矫正方法的治疗或处理阶段;三为矫正后的效果追踪阶段。
每个阶段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测验,每次测验中,必须对行为变化做出详细而客观的记录。
八、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行为矫正的研究,伴随着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出现而兴起,至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
1、巴甫洛夫的基础性工作巴甫洛夫作为伟大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其研究深深地影响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包括行为矫正的发展。
在巴甫洛夫的晚年,他开始将其条件作用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心理病理学,从而为行为矫正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华生和琼斯等人的先驱性工作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初。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和他的同事琼斯等人,运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对儿童所进行的形成惧怕反应和消除这种惧怕心理的著名研究,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沃尔普和艾森克的开创性工作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沃尔普和英国的艾森克,他们促使行为矫正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为行为矫正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斯金纳和班都拉的发展性工作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杰出代表,他对行为矫正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二是创造了行为分析的科学方法,即“行为实验分析法”。
斯金纳在这两方面,对行为矫正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发展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历史影响。
可以说行为矫正较完整的理论阐述和应用于临床的成套技术和方法,是在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并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之后才大体形成的。
目前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应用和发展规模,已经远胜于斯金纳提出学说之初时的情形,无论是原理、实验方法的完善,还是临床实践的扩展,操作性条件反射以其特有的魅力,深为行为矫正研究者所青睐。
20世纪60年代,随着行为主义理论的衰落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成为调和两者矛盾的新型理论而出现。
该理论以班都拉及其同事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一系列关于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及所得资料为依据。
该理论指出,人们的社会学习和社会化的过程除了言语学习之外,还可通过观察学习这一途径来实现;个体行为的发生和种种变化除了受直接强化影响之外,还受替代性强化的控制。
这种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就是为个体提供行为的榜样、做出示范,个体则通过观察、进行模仿来开展学习。
这一理论很快被临床心理学家应用到心理治疗上,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技术即替代性强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