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就业质量研究综述

国内就业质量研究综述
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研究对象包括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劳动 者,涵盖了广泛的范围,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就 业质量问题。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等 ,多种方法相互补充,为就业质量研究提供了更 全面的视角。
政策建议的针对性
针对我国就业质量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 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关 政策提供了参考。
01
东中西部地区就业质 量差异明显
东部地区就业质量较高,而中西部地 区的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02
城乡就业质量差距较 大
城市地区的就业质量较高,而农村地 区的就业质量较低,需要加大对农村 地区的就业扶持力度。
03
地区发展不平衡制约 就业质量提升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 赋的差异,就业质量的提升受到一定 制约。
2023
国内就业质量研究综述
目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范围和方法 • 国内就业质量的现状分析 • 国内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 提高国内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 结论和展望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1 2
国内就业形势的严峻
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就业问题 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就业机会不足、就业质量 不高等。
政策背景
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 业的政策措施,如“创业带动就业”等。
3
社会关注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就业质量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就业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的重要 指标,研究就业质量有助于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内在规律 。
加强个人职业技能提升

大学生就业目标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目标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目标研究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大学生就业目标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大学生就业目标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定义及研究现状大学生就业目标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所期望达到的就业状态和职业发展方向。

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目标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定与实现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目标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就业意向、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等方面。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受到个人因素、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因素会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影响因素1. 个人因素:个人的性格特点、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

个人对于职业的认知和期望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就业目标的选择。

2. 家庭背景:家庭对于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家庭的经济状况、教育背景、职业观念等因素会对大学生的就业目标产生重要影响。

3. 教育背景:大学生的教育背景也是影响其就业目标的重要因素。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目标的选择上会存在差异,教育水平和学习经历也会对就业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4. 社会环境:社会的发展水平、就业政策、行业需求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

三、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未来,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发展趋势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对于就业的选择也会更加多元化。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一、选题缘由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实现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高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所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事关我国教育改革、社会稳定以及整个国家民族发展方向的大问题。

首先,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才,实现其充分就业,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其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系改革开放稳定大局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直接左右着无数家庭的悲喜。

再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影响到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投入。

因此,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二)、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工作,在中国就业形势严峻,城市人才相对饱和,而基层人才匮乏的大背景下,到基层就业应当成为当代大学毕业生的主流选择.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国家对人才的宏观调控,是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缓解现今的就业问题,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通过分析文献,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1、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根据教育部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2008年为559万,到2012年突破680万.在就业方面,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6月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8%,而到了2010年也仅为72%,而后公布的数据2011年就业率大抵与上年持平。

由此可以看出,历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在当年毕业时均未达到80%,有20%以上的大学生处于“失业”状况。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长的数量赶不上毕业生供给数量,供过于求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最本质原因。

《就业歧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就业歧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就业歧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①国外研究综述就业歧视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Gary S. Becker根据1957年的一篇论文发表了《歧视经济学》,提出了歧视的偏好模型,他的歧视理论,是基于“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这表明有些人可能会支付高昂的费用独自一人享受,也不愿与特定群体的成员约会。

个人偏好歧视理论是贝克尔歧视理论的发展。

该理论将歧视视为歧视者的偏好。

这是指与不同种族或性别的成员相关的个人偏好。

她认为歧视来自个人。

用贝克尔的话来说,包括雇主、雇员和客户,不来自个人品味。

“如果一个人有歧视性的偏好,”他愿意用另一组代替一组,并为此付出一些代价。

这些成本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例如放弃部分收入。

贝克尔进一步指出:“当歧视行为发生时,该人要么直接支付特权,要么放弃部分收入行使特权。

这样看来,他只是触及了偏见和歧视的本质。

Riskin提出的“就业分离理论”而Ruth则基于简单的供求概念,具有有限的歧视范围,假设部分雇主有限制就业的理论。

人们对不同的人群有主观的好恶,无论他们的能力如何。

阿尔斯特皇家警察局局长Shaman表示,英国是一个古老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传统观念是雇主可以以任何理由拒绝求职者,普通法中不存在就业歧视。

直到1970 年代,英国才开始关注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人生来权利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相关的维护运动也越来越多。

支持社会组织的平等权利,英国政府一直承受着通过立法来规范雇主观念的压力,英国是国际条约的签署国和欧盟的成员,即法律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和欧盟的法规,必须履行其采纳相关法规的义务。

简而言之,成员国有义务反对工作场所的歧视。

英国政府的社会排斥部门表示:“社会排斥是一个简洁的术语,指的是特定个人或地区遭受失业、缺乏技能、低收入、住房问题、犯罪环境高、健康和家庭损失等情况,它是一个综合问题”(Social Exclusion Unit,2019)。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作者:XXX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新建设的工程师和新动力来源,曾经是高学历,高薪水,高能力的代名词,然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近年来,教育界和人力资源专家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一定研究,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关键词:教育就业经济人才需求。

一.前言: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规模不断上升,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金融危机以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经济发展模式、大学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等角度深入地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从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四个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二.正文【存在的主要问题】1、由于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人学校的迅速扩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连续快速增长,给就业形势带来极大压力,使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种矛盾现象。

【3】2、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增大,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

虽然国家和各省近年来出台了一些就业新政策,但有些政策缺乏操作性,执行起来比较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没有与全社会的就业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很好的衔接。

【3】3、人才需求信息难以整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社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水平高。

网络资源开发不够,投入不足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还远未完善。

【4】4、许多学生在大三就开始为工作做准备,到处联系工作单位,而理论上这一年应该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业至关重要。

学生不能很好利用这段时间可能会因为专业知识不牢靠而对以后的就业再成障碍。

【4】5、一些高校对毕业生就业重视不够,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文献综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走出校园,踏入社会。

然而,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逐渐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出发,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教育体制问题教育体制问题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只注重应试,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导致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另一个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专业设置不合理。

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导致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

例如,一些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而一些新兴专业却供不应求。

这就使得一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专业不对口的问题,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三、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但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停留在传统阶段,无法及时调整和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

这就导致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

四、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在就业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毕业生无法准确了解到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同时,一些用人单位也无法准确了解到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就业意愿,导致了双方在信息沟通上的障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五、社会竞争压力大社会竞争压力大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许多毕业生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压力,包括同行业竞争、跨行业竞争等。

这就要求毕业生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理想的工作机会。

六、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下面是近些年的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文献: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决定大学毕业生社会资本水平的最主要因素,而社会资本水平叉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及结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实证分析表明: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来衡量的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求职行为和工作落实情况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即社会资本水平越高的大学毕业生推迟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更愿意选择企业单位就业,期望的月薪起点越高,求职信心也越强,此外,他们付出的求职努力相对较少,而最终落实单位的概率较高.因此我们在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时不能忽视社会资本.2.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促进我国大学就业可以从政府、市场、高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寻求对策.政府主要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岗位、调整大学生供给、建立相应的激励、引导和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制度和政策环境;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机制、定价机制和竞争机制及保障市场运行的法律体系是形成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高校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和提高就业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基本保证;用人单位和家长共同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就业则是大学生就业参与主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3.校大学生就业趋向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河南高校(北区)为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意义重大.目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就是社会经验缺乏、对职场认识模糊等问题,对此,应在着重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扩大校园网的辐射力和影响力.4.基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对策研究文章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四项对策措施:构建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增加大学生就业宽度;推进多元化教学改革,增强大学生就业厚度;强化实践创新训练,提高大学生就业强度;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加大大学生就业力度.5.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近几年由于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和高校毕业人数急剧增加的影响,就业岗位的短缺与待就业人数激增之间的矛盾加剧,加之现在大学生存在很多的不健康的就业心理问题,进一步严峻了就业形势.如何解决好大学生毕业与就业问题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本文就以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入手,探讨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以期为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提出参考性策略.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在于我国人口多,大量过剩人口的存在;大学毕业生供求不平衡;人才培养的结构不合理;用人单位用人存在盲目性和高消费;就业渠道不畅通等。

大学生就业心理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其就业心理状况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定义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职业发展、职业规划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它涉及到个体对自身能力、职业兴趣、职业认知等方面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反映了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态度、期望和压力感受。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1. 多样性:大学生就业心理受到个体性格、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2. 不确定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就业市场变化、职业发展方向选择等,导致就业心理常常处于不确定状态。

3. 压力感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就业心理往往伴随着焦虑、紧张等情绪体验。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1. 个体因素:包括性格特点、职业认知、自我认知等,个体的心理特征对就业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2.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支持、就业政策等,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具有重要影响。

3. 就业市场因素:包括行业需求、薪酬待遇、职业前景等,就业市场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

四、相关研究成果1. 《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某某,某某,某某,年份):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

2. 《大学生就业心理干预策略研究》(某某,某某,某某,年份):该研究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包括心理辅导、职业规划指导等,为大学生就业心理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心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社会整体就业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分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分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其就业意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家庭因素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对就业的期望、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支持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或者选择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可能更注重稳定性和收入水平。

此外,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支持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产生积极的影响,家庭的期望和支持可以激励大学生更加努力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个人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个人的性格特点、职业规划、自我认知等都会对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性格外向、乐观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和发展空间的工作岗位,而性格内向、谨慎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性较高的工作岗位。

此外,个人的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也会对就业意愿产生重要影响,有清晰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的学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教育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教育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背景、专业选择、学习成绩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教育背景较好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此外,专业选择也会对就业意愿产生影响,选择热门专业的学生可能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而选择冷门专业的学生可能面临就业压力。

学习成绩也是影响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秀的学习成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

四、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社会因素也会对大学生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社会就业形势、用人单位需求、社会竞争压力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就业歧视文献综述

就业歧视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歧视文献综述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随之就业歧视现象日益增多。

大学生初次择业或再就业过程中常常遇到就业歧视,主要包括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等,既大大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又浪费了人力资源。

因此,对就业歧视相关文献进行广泛研究和探讨,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歧视性别歧视一、就业歧视相关概念研究任何问题都是开始于对问题基本概念的界定,所以要分析大学生就业歧视相关问题,首先就应该知道什么叫就业歧视。

所谓歧视就是不平等看待,也就是偏见,偏见进一步就会发展为歧视。

每个人都有歧视他人的行为,不过表现在不同的领域里,表现程度也各不相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和建议书》中给“歧视”下了一个较规范的定义:任何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作的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是取消或有损于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

我国法律对“就业歧视”等相关概念也有规定。

如宪法第33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对于大学生就业歧视这一特定领域,学者们也各有见解.覃伟丽(2011)认为大学生就业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雇主方对于获得大学文凭就业者的初次或初期就业采取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

徐彦甍等(2011)人认为大学生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过程中利用与招聘工作岗位和个人工作能力无关的隐性或显性条件不平等的对待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求职大学生损害其平等就业权的现象。

综合以上,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歧视指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应聘求职的过程中,由于用人单位主观判断而对大学生待就业人员做出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各种限制性行为或拟定有偏见的条款,从而取消或有损大学生在就业或择业上的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的行为。

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的文献综述1.前言1.1大学生就业取向概述目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但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

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取向进行了分析,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6)调查发现“我们看到的现象是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35.4%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去党政机关工作,而只有3%的人能实现这个愿望”[1]。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直线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提供的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的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方面“高不成、低不就”,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非常突出,陷入选择性失业的怪圈。

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2就业取向的概念的界定就业取向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选择。

许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白领阶层、政府官员,有很多学生非外资企业、国有大企业不去。

对于求职,大学生受各个方面的影响显而易见。

目前影响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有个人因素、高校、政府等各方面。

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不能理性地做出客观选择,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是不能明确自己的方向,而与此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如此大的增加,使得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

2.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研究现状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都进行了研究分析,孙明亮(2009)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于每个大学生择业都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2]。

何渊(2006)的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就业取向中,选择教育,艺术事业的,要比选择制造服务的高,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以其稳定性和高福利依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另外,外资企业是很多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民营、私营、个体非上市公司,甚至是国有企业并不受在校生青睐[3]。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献综述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大量的文献可供参考,其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一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主观原因,另一部分人认为主要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客观原因引起的。

辽宁大学仲夏教授的文章《从主观原因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及解决办法》指出,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更多的是应该从主观去寻找原因,其中,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有:1.目标不明确,甚至根本没有目标;2.专业不过硬,缺乏核心能力;3.对社会缺乏了解,没有任何社会经验;4.对自己认识不清,对职业期望过高;5.就业自主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

最后,作者认为,大学生应该注意挖掘自己的潜力,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此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由客观原因引起的。

其中,武汉大学舒服华教授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一是社会机制亏欠大学生就业市场,又包括就业市场不够完善、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二是学校教育脱离大学生就业市场。

同样的,江汉大学的教授在《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校对策思考》一文中更多的是从高校这个客观原因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他指出,高校存在的以下两个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第一,1. 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 确立办学定位、办学思路时市场意识不强。

第二,2.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当然,还有学者从政府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我个人认为,我们需要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一方面,大学生自身注意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转变培养模式,政府畅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将会达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第二篇:大学生创业分析文献综述2200字文献综述题目大学生创业姓名汪传坤学号20xx213990所在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文献类型电子文献检索词大学生创业文献综述信息源NoteExpress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学院:物理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类班级:电信三班姓名:汪传坤学号:20xx213990【摘要】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20xx年毕业生总量压力更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一、前言大学生作为国家新建设的工程师和新动力来源,曾经是高学历,高薪水,高能力的代名词,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规模不断上升,人才供应关系明显变化,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因此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并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影响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当今不少学者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对文献观点进行梳理,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自变量。

并指出目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二、正文1、大学生就业现状2011届大学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比例下降,读研比例上升: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

有9.3%的人处于未就业状态,其中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

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在毕业半年后调查时有约499万人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有近10万人自主创业,近57万人处于未就业状态。

2013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3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3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2013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2013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前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2011年又有66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万。

据测算,2011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本综述选取了5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期刊,重点讨论毕业后就业问题。

5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通过多角度的了解使我们在面对毕业后就业问题时能更好的应对。

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主题1.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认为成因主要有4个方面:市场就业环境:1、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

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

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高校方面: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2、高等教育定位不当,“攀高”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实用型人才,也够不上研究型人才。

文献综述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活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途径,旨在为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许多学者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和解决方案。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研究报告中,关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研究角度多元。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研究,包括政策层面、教育体制、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

他们通过对不同角度的研究,深入分析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研究方法多样。

在研究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学者们采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

这些研究方法不仅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和可靠,也为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思路。

再次,研究成果丰富。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如加强职业指导、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就业政策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和高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助于改善毕业生就业环境,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二、毕业生就业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学者们在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业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不对称,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无法获取到准确的就业信息,导致错失就业机会。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

其次,职业指导不足。

当前,虽然高校开展了一些职业指导工作,但仍存在指导内容单一、指导方式陈旧等问题。

毕业生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和指导,容易迷失在就业的迷雾中,影响了就业效果。

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就业问题研究---⽂献综述毕业⽣就业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改⾰来改善⾼校毕业⽣就业状况⽂献综述⼀、研究的背景就业是指在⼀定年龄内的⼈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的活动,教育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受教育的⼀个⽬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这⾥教育就成为了⼀项投资,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赚取更⾼的利润来弥补所投⼊的成本。

改⾰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得到长⾜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我国的⾼等教育迅猛发展,但另⼀⽅⾯,就业的形式却越来越紧张,接受教育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

20世纪末以来我国⾼校毕业⽣整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遵循国际通⽤的关于失业的定义,我国已经出现了⼀定程度的⾼校毕业⽣失业问题。

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毕业⽣的失业率是社会整体的失业率的⼏倍。

上述这些情况都提出了⼀个问题,我们能否通过教育的改⾰来改善毕业⽣就业情况。

近⼏年我国对教育改⾰付出了巨⼤的努⼒,我们该如何改才能有效的缓解毕业⽣就业的难题。

⼆、研究的成果(⼀)、对毕业⽣就业问题产⽣的原因的研究对就业问题产⽣的原因⼈们从不同的⾓度进⾏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

第⼀种观点从经济学的⾓度出发认为毕业⽣就业难的问题是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的。

第⼆次世界⼤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究其原因,是在这⼀时期⼈⼒资本概念的提出(1935年沃尔什发表的《⼈⼒资本观》⽂章中⾸先提出)以及完善(代表⼈物:舒尔茨,丹尼斯,贝克尔),在⼈⼒资本理论中,教育被摆在了⾮常重要的地位(【美】舒尔茨著,蒋斌、张衡译:《⼈⼒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商务印书馆,1990)。

但在20世纪六七⼗年代“知识分⼦失业”和⼤学毕业⽣失业问题在各国蔓延。

菲利普.库姆斯指出,“知识青年⼤量涌向本以饱和、⼜被严重的经济衰退进⼀步削弱的就业市场,从⽽引起职业队⽂凭等级的要求突然急速提⾼,造成了普遍的个⼈痛苦和不祥的政治动荡”(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民教育出版社,2001)。

毕业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研究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毕业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进行文献综述,探讨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一、毕业生职业发展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能力、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

在《毕业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状况调查分析》一文中,作者指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受到个人能力的制约,而个人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努力。

因此,提升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另外,在《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研究》中,研究者提到了职业规划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良好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职业市场、制定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职业目标制定可行的计划。

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毕业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走上职业发展之路。

二、毕业生就业创业除了职业发展,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也备受关注。

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如何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或创业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中,作者指出,当前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就业岗位匹配度低、竞争激烈等问题。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资源。

另外,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研究者提到了创业教育对毕业生创业的重要性。

创业教育可以帮助毕业生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创业之路奠定基础。

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毕业生创业教育的开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资源。

三、研究热点和趋势在当前研究中,毕业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研究:研究毕业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选择的路径和策略,探讨其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2. 毕业生职业规划与发展能力研究:研究毕业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提升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关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并探讨了研究生就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但是已有的研究存在理论探讨不够、原因分析不深入、解决策略不具可行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大学生就业;就业问题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肩负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但近年来研究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有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研究生的就业率开始下降,甚至从2009到2011年三年间研究生的就业率比本科生还要低[1]。

这些数据引发了很多学者的争论,有些持赞成的态度,有些持怀疑的态度。

通过文献检索,尚未发现关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文献综述。

因此,对研究生就业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我国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现状,深入分析造成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以便为解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一、研究的总体情况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关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很多。

通过CNKI搜索,在2002年到2012年间,以“主题”为搜索项,以“研究生就业”为搜索词,有3277篇相关研究。

通过高级搜索,以“标题”为搜索项,以“研究生就业”为搜索词,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献就有102篇。

笔者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25篇文献,通过对这25篇文献的梳理,发现这些文献主要从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四方面展开研究。

研究视角主要有教育学视角、经济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

如陈闻的《试论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等从教育学的视角探讨了研究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策略。

《基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从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探析招生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等文献分别从经济学视角和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目前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蔡建华的《硕士研究生就业信息能力探析》、张庆玲的《研究生社会资本与研究生就业关系探讨》等从社会学视角探讨了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社会资本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等问题。

底层青年的困境与出路文献综述

底层青年的困境与出路文献综述

底层青年的困境与出路文献综述底层青年的困境与出路文献综述作为社会的一部分,青年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是未来的主人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底层青年却面临着许多的困境和挑战。

为了探究底层青年的困境与出路,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青年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参考。

一、底层青年的困境1.就业困境就业是底层青年最大的问题之一。

相对于高、中等学历的青年,底层青年由于缺乏教育和技能水平低,很难获得优质的就业机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2019年,全国16-24岁的青年中,86.6%的人是在四类职业中就业——劳动者、企业家、家庭成员、在校学生。

其中以劳动者身份就业的青年占到了55.6%,而大多数底层青年只能在低工资、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岗位中摸爬滚打。

2.教育困境教育的流动成本很高,对于底层青年来说,经济条件不稳定往往会成为其继续接受教育的障碍。

尤其是底层青年缺少一定的家庭支持和社会资本,使得他们在学习成绩、学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机会选择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3.身份认同困境身份认同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支持的关键。

底层青年面临的正是由于他们的社会身份的不稳定性,导致的社会支持匮乏,从而缺乏必要的资源积累。

另外就是社会认同问题。

底层阶层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身份认同方面的问题。

很多底层青年觉得自己被marginalize(排斥在社会之外,成为边缘化人群)。

在整个社会体系中,他们感到自己没有话语权、没有参与感、没有身份认同感。

二、底层青年的出路1. 教育动力教育对于底层青年来说是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同时,底层青年也可以透过教育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攀升社会阶层的资本。

教育动力是一种动力,是一种推动力,是一种改变力,是一种走出困境的力量。

在国家层面,应当透过优化中小学教育、大力推进技术和职业教育,来加大对于底层青年的教育扶持力度。

2. 创新创业观念创新创业观念的培养不仅能够满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也为底层青年提供了一个进行自我提升和成功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业问题的社会政策之文献综述前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不仅关系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同时也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青年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

世界各国各自采取政策解决这一难题。

本文主要是以欧洲发达国家(包括德国、英国、葡萄牙、瑞典、丹麦等国家)、日本、中国等等几个国家进行世界就业政策的文献综述。

主题:一、欧洲发达国家的就业政策。

1、欧洲发达国家青年就业情况,如下表:欧洲青年失业现象有以下几个特征:(1)、所有国家的青年失业率都远远高于成年人;(2)、青年失业率具有不稳定性和过渡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劳动失业率逐步下降,同时青年长期失业现象日益凸显,失业青年中的长期失业比率迅速上升,在欧洲多个国家里达到50%;(3)、从性别、种族、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教育水平等多个方面来看,青年失业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其中,青年弱势群体的失业率远远高于青年平均失业率,他们包括青年中的女性、少数民族、残疾人、贫困人群和低文化人群。

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欧洲各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促青年就业,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2、德国的青年就业政策。

(1)VET(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

这种体制是以社会伙伴的集体决策为依据、以联邦立法为框架、以全国协调为基础,从雇主出发的制度安排,可以与劳动力市场有效结合。

德国《职业教育和培训法案》对对VET体制作了原则规定:一、培训的容和时期。

培训条条例规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组织实施。

培训时间为3年,其中三分之四的时间是在当学徒,由持有执照的人训练指导。

其余四分之一时间由职业学校负责受训人员的普通教育以及学习有关行业的理论知识。

二、公司、职业学校、公共机构以及受训人员的职责。

三、雇主、劳动者和政府合作的模式。

原上,公司培训和职业机构教育相结合,目的在于青年人毕业时候能胜任其岗位。

(2)“失业青年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项目。

该项目自1998年开始实施,每年投入资金为20亿德国马克。

其中有两点创新,包括:一、增加企业提供培训岗位的数量。

二、27岁以下的有学习障碍的或处于社会弱势状态的人、有交往沟通能力的国外青年、没有职业毕业培训证书的青年都会得到德国联邦劳动总署的帮助。

3、英国的青年就业政策。

英国为解决长期失业问题,一方面积极引导青年就业,另一方面对自愿失业青年实行制裁。

促进青年自我创业。

英国王子启动“青年创业计划”,计划主要容是动员企业界和社会力量志愿为18到30岁的失业、半失业青年提供创业咨询以及资金技术的网络支持。

该计划有三个特点:一、提供创业启动资金二、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参加该计划的青年在创业的头三年里,都会得到一个专业老师的辅导。

三、扶持弱势群体。

青年创业计划的扶持对象是失业或者半失业青年。

其中包括少数民族、残疾青年和有过不良记录的青年。

4、葡萄牙的青年就业政策。

根据英国政策,失业人每周都可以领取一定的失业保障金,因此有部分失业者不愿再就业,只依靠保障金存活。

为此,布莱尔政府启动“国家就业运动”计划,政府向18岁到24岁的失业者提供4种可供选择的安排:雇主提供的有补贴的工作(雇主每周可领取一定补贴)、环境工作组织提供的为期6个月的工作、自愿性组织的雇主提供的为期6个月的工作、接受全日制培训或教育,以最终获得经过认可的书。

否则,失业者将失去政府对其失业补助。

(1)更新青年择业观念、引导其创新精神。

如葡萄牙国家银行和新里斯本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创新精神联赛”,要求企业者设计出长达40多页的企业规划,以鼓励年轻人的创新精神。

(2)为消除青年在择业和就业上的种种困惑,政府专门设立机构,加强就业指导。

目前求职渠道丰富,包括网上、就业和职业培训中心、择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咨询机构、就业展等等。

(3)帮助青年去企业实习和接受培训。

“青年革新计划”规定,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青年到中小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科技攻关、提高工程质量等活动,以推动青年技术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工作效率。

(4)实行精英计划,选派政府机构和企业的青年精英出国深造,并采取直接进入各国企业实习的方式,取长补短。

(5)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

葡萄牙中小企业协会投资40万欧元,专门设置一些适合女青年的工作,涉及幼儿园、手工业店、服装经营店等等。

政府设置的就业计划中还包括残疾人求职计划,协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福利院还帮主幼儿园学生求职,甚至联系出国培训和实习。

5、北欧福利国家的青年就业政策。

瑞典:瑞典是典型的福利国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瑞典16到19岁的失业率较高。

根据福利国家“帮助弱势群体的原则”,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青年工作机会”项目、“青年队”项目、“启用补贴”项目、“入门机会”项目、“新入门安置”项目等等,旨在为青年人提供进入劳动市场的必要性见习性项目培训。

从1997年3月起,政府为25到29岁的大学生提供一项特殊的就业计划,即为他们提供3个月的见习培训。

瑞典在劳动市场上的支出,大概占有四分之一花在青年人身上。

丹麦:丹麦针对青年失业人群,由单纯发放津贴的做法转向积极主动向失业者提供机会并且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丹麦就业乏力政策规定,凡是25岁以下的失业者必须在失业后的13周或者接受职业介绍所介绍的新工作、或者接受当地政府进行的再就业培训。

从1992年起,丹麦劳动法规定,25岁以下的丹麦失业青年不能失业超过13个星期,如果失业超过这一期限,必须从以下四个选择中做出一个选择:(1)接受私营或者公共企业的招聘(2)根据市场的需求,接受一份为其6个月的工作(3)接受一项培训(4)获得贷款,自办企业。

如果没有做出选择,那么失去补贴(补贴每个月课多达700美元)。

如果青年作奸犯科,就有可能取消失业救济。

二、日本的就业政策。

日本政府的就业政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进行调节使之达到市场均衡的政府行为,是对劳动力市场的一种补充。

日本是人口众多、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

在劳动力需求远远小于劳动力供给的约束条件下,日本政府在大多情况下采取的是需求管理。

日本就业政策的基本容即:抑制失业、维护就业的安定;对失业者的生活提供保障,并帮助其再就业;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

1.抑制失业、保障失业者生活和尽快促成其再就业。

在这方面的法规依据是《就业保险法》。

它是日本政府就业政策中最主要的制度。

1974年颁行的《就业保险法》是在原《失业保险法》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

这次修改和扩充是日本就业政策上的一大转折,它标志着就业政策的重心开始由消极性的失业保险向积极性的抑制失业和促进再就业的对策的转换。

②该法规的主旨即在对失业者的生活予以补助的同时,还要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者职业技能,抑制失业。

该法规定:凡雇主不论其企业规模和行业都必须加入就业保险。

险种分为正式工的普通就业保险、短工和季节工的临时就业保险等。

失业保险基金由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三方共同出资形成。

政府承担其1/4,雇主按被保险人平均工资的0.9%交纳,劳动者按平均工资的0.55%交纳。

③日本政府对企业解雇职工严加限制,有关法规定,企业辞退职工时须经过一定程序,随意使用解雇权在法律上将被判无效。

为使就业者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特点,1994年日本政府对《高龄者就业安定法》进行了修改,将就业者60岁退休定为雇主的法定义务;1990年劳动省颁布题为“企业主应努力采取的措施”的文告,力图改变女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由国家出面直接对失业者进行安置。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的经济结构中不断演化出新生的“产业”和衰退的“夕阳产业”。

在区域经济结构中也不断形成人口的过密和过疏地区。

为顺利地完成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就业人口在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平稳转移。

日本政府于1977年颁行了《特定不景气行业离职者临时措施法》和《特定不景气地区离职者临时措施法》。

这些法规的基本容:一是在减少失业、维持就业方面,除提供就业保险中的就业调整补助金外,还设立了针对这些行业的就业安定补助金、职业转换补助金和职业训练补助金等。

二是在促进离职人员尽快就业方面,对其发放为期3年的求职证,在此期间对于此类人员采取特别优待措施,对录用此类人员的企业提供就业开发补助金。

1987年通过的《地区就业开发促进法》,对于将人口从类似于东京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转移出来,并将拓宽就业渠道和实现对落后地区的开发结合起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对失业者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关于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由《职业安定法》所指定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公共职业安定所实施,这是日本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节的最基本措施。

就业指导包括组织求职者进行职业适应性测试、举办讲座、参观实习等,以促使求职者就业。

职业介绍包括向求人、求职双方提供信息,如举办招聘会等。

近年来,在失业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加大了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力度,允许并积极扩大民间职业介绍所在某些业务领域的活动。

4.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

在这方面的法规依据是《能力开发促进法》。

该法的主旨是促进和强化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知识更新,以适应就业岗位变化的需要。

其主要容为:一是政府通过就业促进事业团设置公共培训机构,同时对于各都道府县及企业设置的培训机构提供补助。

二是倡导以职业能力开发为主要容的终身学习体制。

即将培训学习纳入到职工的职业生活的全过程。

培训的对象不仅包括失业者也包括就业者。

因此职业培训具有对劳动力的供给结构进行调节的性质。

上述分析表明,日本政府的就业政策不仅综合性强、覆盖面广,而且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作为支持。

在这一过程中,雇主承担就业保险费主要部分的这一制度安排起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通过企业雇主来抑制失业,是日本政府就业政策的主要特征。

政府和企业之间有关就业人事权的均衡是这样实现的,即政府对企业解雇就业者的行为严加限制,另一方面承认企业具有调换岗位、加班时间、甚至可以修改就业规则等有关人事管理的广泛权力。

该指南的政策优先领域包括:(1)吸引更多的人就业,增加劳动力供给以及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

考虑欧洲人口老龄化,就业政策应适应不同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鼓励工作年限和实行积极的老龄化,同时,确保包括退休金和健康等社会保障体系的现代化和可行性;采用适当的政策减少年轻人的失业;增加妇女就业以实现性别平等;此外,相关政策要确保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协调,发展儿童和受赡养者的社会服务。

劳动力市场应增加对求职者的吸引力,特别是应创造为个人及企业服务领域新的工作机会。

通过实现国家劳动力市场组织的现代化,特别是确保就业和培训机会信息传播的透明度,提高劳动者符合市场需要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