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综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
举例简述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
举例简述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有:(1)零余者——作者自己在时代的镜子里的投影“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这是鲁迅对郁达夫的评价,这句话概括而形象的总结了郁达夫的一生。
正如郁达夫在《零余者》一文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总观郁达夫的全部作品,总有一个清瘦的、孤独的、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青年茕茕行走于文本之中。
他笔下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普遍遭遇悲苦,在社会上备受歧视而显得孤苦落寞;他们对金钱、爱情和荣誉无法遏制的向往而又在追求中显得无能为力;他们灵魂和肉T的被摧残造成了心理状态的扭曲……尽管在各篇中代称不一:《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茫茫夜》和《风铃》等篇中的于质夫,《过去》中的李白时,《迷羊》中的王介成,《烟影》中的文朴……但作者以露骨的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的方式表达出来,几乎毫不迟疑地告诉读者:这就是他自己的个人写照。
(2)零余者——是时代和社会让你“零余”社会变乱的时代,知识分子心中充满了苦闷、寂寞与彷徨。
觉醒了却没有方向,勇猛抗争却没有希望,虽疾声呐喊却痛苦无力。
零余者生活着的那个时代他们都在“X苦闷”“社会的苦闷”“生的苦闷”中苦苦地挣扎着。
《沉沦》中“他”视自身本能的情欲为犯罪;《空虚》中年轻的“他”面对日本少女时极力压制对少女的爱慕和身体上的Y望,于质夫在J院中时时担心自己被人视为酒S之徒。
零余者就在这样的新旧冲突中挣扎痛苦。
他们既不容于西方文明社会又不再适应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文明的不良混合体中他们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无法改变自身弱点而又处于变迁的时代,无法改变对于自身生存发展极为不利的环境,最后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工具,自身的无能最后化为自身的无用,那么“零余”的下场也是必然的。
(3)零余者——深陷情感的干涸沙漠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多都是情感的缺失者。
《沉沦》中的“他”身为一个弱国子民,独自漂泊在陌生的国度,本来心境就是很孤独的,而弱国子民的身份又给自身带来了无形的自卑感。
谈谈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与俄国文学中零余者形象的区别
谈谈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与俄国文学中零余者形
象的区别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着一种与主流社会矛盾的孤独存在,具有了高度的代表性。
他通过他的主题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将人与他的社会的矛盾的表现的极致化,从而呈现了文学中典型的零余者类型。
而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可追溯到19世纪法国传教士杰孔瑞洛夫斯基的小说《阿莎利集》中,他将零余者作为社会孤立的出路,得到了虚无主义、冷血主义者的普遍推崇。
在此之后,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随着普希金的诗歌作品的显现更多的体现出文学创作中的凄凉、孤独与衰败的意味,其个体的孤独存在被极度展现出来。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强调的是主体的对抗与社会的夹缝中的存在,而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则侧重于个体的孤独存在与精神痛苦。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具有鲜明的社会关怀和反抗性,而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则方向更加凄凉,被更加深刻呈现出无尽的痛苦与孤立的精神。
谈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审美意义
腔苦 闷只好 向妻 子 发 泄 。审 视 自己 生计 无 着 落 ,
婚姻 不美 满 , 自怨 自艾 , 活脱 脱 “ 个 生 则 于世 无 一
“ 零余 者 ” 象是 普 希 金 《 甫盖 尼 ・ 涅 金 》中 形 叶 奥 的 主人公 奥涅 金 。而 “ 零余 者 ” 一称 谓 的 流行 , 这 主要是 在 屠格 涅夫 的《 零余 者 的 日记》出版 之后 。 这篇 小说 的 主 人公 是 一 个 患 痨 病 的 破 落 贵 族 青
第 三 次 了 , 作 家 作 品 , 嚼 橄 榄 , 嚼 愈 有 回 大 像 愈 味 。 _在 郁 达 夫 的笔 下 , ”1 零余 者 呈 现 了那 个 时代
的特有 的气 质 , 特有 的灵 魂 , 凝 聚 了这 个忧 郁作 也
《 日》 落 的主人公 Y, 为失业 所 困, 每天 睁开
年 , 孤 独 内向 、 恼 悲 怆 , 以死 前 的二 十 天 的 他 懊 他 日记 回顾 自 己短 促 的三 十 岁 的生 涯 , 自叹 自悼 : “ 在我 这 一 辈 子 里 面 , 发 觉 我 的位 置 给 人 家 占 我
补, 死亦于人无损 的零余者 ” 非但 如此 , ; 这个人
眼睛 首 先 想 到 的 是 “ 天 的 一 天 , 何 消 磨 过 今 如 去” 。有 钱 时 , 坐 车 看 市 场 , 之 为 “ 马 看 他 称 走
家 心 中的许 多怨 愤 。翻 阅郁 达夫 的作 品 , 我们 发
收 稿 日期 :0 1 1 8 2 1 —1 —1
花 ”, 漫游 看人 群 , 或 称之 为 “ 步旅 行 ” 徒 。钱 花 完
己是 “ 么也 没有 ” “ 什 , 眼泪 也 没 有 , 叹 也 没 有 , 悲 称心 的事 业 , 己 的朋 友 , 点 也 没 有 , 有 , 知 一 没 没 有, 没有 … …什么也 没有 , 有 的就是 一个 空洞 的 所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最终版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零余者又称作多余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延伸和演变,但中国的零余者形象又带有很鲜明的中国色彩。
在中国文坛上,郁达夫、鲁迅、巴金、叶圣陶、王蒙等作家都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零余者形象,但对塑造零余者形象成就最大的当属郁达夫了。
[关键词]:零余者郁达夫孤独无奈零余者,又叫做“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零余者形象最早出自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主人公奥涅金,而“多余人”这一称谓被广泛认知则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
郁达夫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从而创作除了一大批有心自救却无能为力,最后被社会遗弃的悲剧人物形象。
1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郁达夫塑造的零余者形象,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背景,可以把他们归为以下三类:1.1弱国子民的留学生《南迁》中的伊人期望从女学生O处获得同病相怜的温情,然而却因为是支那人而自惭形秽备受歧视,最终处于苦闷彷徨的心境。
《银灰色的死》(1921年)中的“Y君”也是留日学生,在异域承受不起亡妻后“北极雪地里的漂泊者”的孤寂,承受不起对静儿的单恋破灭后的恍惚,承受不起生计无着,更承受不起弱国子民的自卑,爱和同情都不可得,最终死在洒满了银灰色的月光的空地上。
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时时为自身的茕茕孓立,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境遇深感痛苦,他们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但心中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他们纤敏柔弱的气质赋予了零余者形象相当浓厚的感伤色彩。
1.2时代的隐退者但人生坎坷磨灭不了她永久的小孩子天性,善良质朴且单纯天真,透出的成熟美和青春美令人心动。
“我”应邀贺婚,偶逢莲妹。
在山中游玩一度忽生妄念,但继而又幡然悔悟,用理性克制情欲与莲妹结成兄妹而后欣然远去。
“他们是被挤出社会而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小人物,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⑶1.3社会的遗弃者第二,周身所处环境不同。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摘要:零余者又称多余人,多余者原指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产生的一种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们不满现实生活,又无法脱离社会现实,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因而堕落、沉沦,在苦闷中浪费生命,沦为社会的弃儿。
郁达夫在《创作生活回忆录》中曾借鉴一句话写道:“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序传。
”因此,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可谓是将他们内心的孤独、寂寞、透明、脆弱,敏感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这就是一群悲剧色彩浓厚却内心彷徨不安的可悲人!
关键词:矛盾纠结软弱
郁达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
他曾以自己大胆的反封建思想,积极的爱国意识和杰出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坛享有崇高的声誉。
在日本留学期间,虽日本友人欣赏他的才华,但不可避免的还是有很多狭隘民族主义的日本人轻视甚至蔑视在日的留学生。
因此,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也是作者自己在时代的镜子里的投影,普遍遭受悲苦,在社会备受歧视而显得孤苦落寞,他们对金钱、爱情和荣誉无法遏制的向往而又在追求中显得无能为力,他们灵魂和弱体的被摧残造成了心理状态的扭曲,从而陷入苦海无边的肉欲,因此“零余者”才会不融于当时的社会,到最后都是遭到了遗弃背叛,所以我们应该思考他们悲剧的原由。
一、零余者,不可否认的卑微身世
郁达夫在自传中有这样几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远远。
浅析郁达夫与他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保 定 学 院涿 州分 校 河北保定 0 7 1 0 0 0
浅析郁达 夫与他笔下 的“ 零余者” 形象
摘 要 :作 为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上 唯 一 一 个 和 鲁 迅 齐 名 的 文 锐的感悟力 , 深人人的 内心进行 细致 的描 写 , 以“ 自我” 的心理 学大 家,郁 达夫 因其 具有 的天生悲观精神使得他创造 了众 多 体验 , 塑造 了独特 的“ 零余者 ” 形象系列 , 具有厚重 的社会 历史 的沉沦者的形象 , 这 些形 象大多命运悲惨 , 他 的作 品也常常流 价值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 溢 出世 纪末 的 感 伤 情 绪 和 颓唐 气 息 ,因 此 这 些 形 象被 统 称 为 2 、 郁 达 夫 的发 展 “ 零余 者” 。本文就对郁达夫的生平经历 和“ 零余 者” 的形 象进 郁达 夫将屠格涅夫 的作 品译翻译 叫作 《 “ 零余者 ”的 日 行 简要 的分 析 。 记》 , 在作 品中的“ 零余者 ” 他们 首先不属于 已经 过去的 时代 , 关键 词 : 中 国文 学 现 当代 文 学 郁 达 夫 零 余 者 形 象 分 因为 他们 已经 看 到 过 去 的时 代 的 各 种 弊 端 和 落 后 成 分 , 同 时 析 他们也不属于未来 , 因为他们成长在过去的落后时代 , 没有 能 力去改变 自身。 因此这类人就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 “ 多余的 作者生平 人” , 一 个 在 所 有 问 题 上 的失 败 者 。 1 、简 介 郁达 夫在作品 中提供 给我们 的“ 零 余者 ” 形象 , 与屠 格涅 郁达夫( 1 8 9 6 . 1 2 . 0 7 ~ 1 9 4 5 . 0 9 . 1 7 ) 是现代著名作家 。 原名郁 夫笔下 的俄 国零余者相 比, 更具有现代人的特点。 放在 中国的 文, 幼名荫生 , 字达 夫 , 幼名 阿凤 , 浙江富 阳人 , 中国现 代著名 社会 中第一他不是贵族 , 不但没有祖传 的家业 , 甚至就连安宁 同时并非盲 目的孤单苦楚 , 而 小说家 、 散文家 、 诗人 。 代表作《 沉沦》 《 故都 的秋》 《 春风沉醉 的 的清贫生活也 没有维持 的能力 ; 晚上》 《 过去》 《 迟桂花》 等。 是与社会的完全敌对 。 除此之外 , 郁达夫 中的“ 零余者 ” 形象也 2 、生 平 经 历 更具悲剧 色彩 , 他们往往具有偏激 的态度 , 狂 热 的行 动 , 没 有 郁 达夫于 1 8 9 6年 1 2月 7 日出生 于 浙 江 富 阳满 洲 弄 ( 今 俄 国“ 零余者 ” 的贵族气 。 如果说 , 俄 国的“ 零余者” 形象是贵族 达夫弄 ) 的一个普通家庭。年仅 三岁时父亲就去世 了, 正如他 阶层不断走 向没落的时代产物。 那么 , 郁 达夫作 品的“ 零余 者” 自己后来所说 , 这是一个悲剧的出生。 家庭 的窘迫不断地逼迫 形象则就正相反是平 民阶级走向觉醒的结果 。 着兄弟三人。 大哥和二哥分别要 干农 活和 打工维持家用 。 郁达 3 、 “ 零余者” 的形象特征 夫七岁入私塾读书 , 九岁 的时候便能赋诗 , 然而童年的他是不 作 为一个天生 的悲观主义者 ,郁达夫可 以说就是 另一个 快乐 的,姐姐被送去 当人家的童养媳 ,家 中更是经常断炊少 “ 零余者 ” ,小说 中的主人公通过对 自身 的不 断分 析和了解 从 粮。 因 此 童 年 时 期 的 困 苦 与 孤独 伴 随深 植 进 了他 的 内心 , 他 后 不 同的角度和侧 面折射 出了一个真实生活 中的“ 零余 者” 。 来 四处游荡 , 内心充满的只有黯淡 阴冷的灰色苦楚 。 郁达 夫于 ( 1 ) 、 “ 零余者” 性格特征 9 1 4年 7月考入 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医科部 。毕业后 被分 从郁达夫的字里行间里我们 能触摸 到“ 零余者 ” 内心深处 他 们 往 往是 孤独 , 寂寞 , 透 明, 脆弱, 敏感 , 绝望 , 无助 , 发至名古屋第八高 等学校三部 。 留学 日本的八 年 , 是他人生 中 的性 灵 , 很重要 的八年 。 作为一个所谓的“ 弱国子 民” 来 到 日本 , 求学的 矛盾 , 无奈 , 自叹与 自怜充满着浓郁 的悲剧色彩的“ 零余者” 。 道路非常的艰难 , 愁苦可谓 时时刻刻伴随着这个青年。 郁达夫 ( 2 )、 “ 零余 者” 的形象 精通五门外语 , 分别 为 日语 、 英语 、 德语 、 法语 、 马来 西亚语 , 又 “ 零余者” 的形象往往是“ 五四” 时期一部 分歧 路彷徨的知 因他爱好读书 , 他 在文坛上的生命从 开始 的暗淡走 向了华丽 。 识青年 ,他们遭受了社会 的种种排挤 同时又是没有能力去掌 1 9 2 1年 6月 , 郁 达夫和郭 沫若 、 成 仿 吾 等 人 组 织 成 立 创 握属于 自己命运的小人物 ,是 既压 迫破 又被不断迫害 的弱势 造社 , 担任《 创造季 刊》 、 《 创造月刊》 、 《 洪水》 半月刊编辑 , 同年 群体 。 这些“ 零余者” 往往 同现实社会十分对立 , 宁选择 孤独穷 1 0月 , 出 版 我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上 第 一 部 白话 短 篇 小 说 集 《 沉 困 , 也 不 愿 选 择 和 黑 暗势 力 同 流 合 污 。郁 达 夫 的 “ 零余 者” 形 象, 实 际 上 是 对 自 己精 神 困境 的一 种 自述 , 并 经过 拷 问 自己 来 沦》 。 由此 奠 定 了郁 达 夫 在 新 文 学 运 动 中的 重 要 地 位 。 ■、 “ 零 余者” 形象 探索五四知识分子 的精神世界 。不屈服 的同时又用 自己偏激 1 、 形 象产 生 的态度来应付 自身生活中遇到 的一 系列 的问题 ,例如生活的 ( 1 )最初 的 “ 零余者” 种种艰难 困苦 、 爱 腈和婚姻问题等等0 虽然结局往往都十分悲 “ 零余 者” , 也可以称为是“ 多余 的人” 或“ 多余人 ” , 它是十 惨 和不尽 人意 , 但这也是那个 时代 的悲哀 , 而不仅 仅是 “ 零余 九世 纪俄 国文学 中贵族知识分子 的一种典型 。 普 希金 《 叶甫盖 者” 自身的悲哀。郁达夫对这些“ 零 余者” 形象 的塑造 , 其实是 尼・ 奥涅金》 中的主人公 奥涅金是最早 的“ 零 余者” 形象 。 对 自身困境 的一种文字的叙述。作品 中的人物其实和作者一 而零 余者这一称谓 的真正流行 , 还是在屠格涅夫 的《 零余 样十分清楚 自己的境遇 , 只是他们无力改 变。所以 , 作者 只能 者 的 日记 》 出版之后 , 随着作 品的问世 , “ 零余者 ” 这个 名词就 以塑造零余者形象来拷 问自己的灵魂。 迅速流行于 了整个俄国的文坛。 ( 小说 以一个 自称 “ 零余者” 的 总结 : 患 肺 病 的破 落 贵 族 青 年 , 死 前 二 十 天 的 日记 形 式 写 成 , 这类形 作为“ 五 四“ 时期 的优秀文学家 , 郁达夫赋予 了文 中“ 零余 象在十 九世纪俄 国又被 叫做“ 多余 的人 ” 。) 者” 们渴求 国家 富强 , 脱 离贫穷和被压迫 的种种强 烈的愿望 。 ( 2 ) 时代背景 这些 “ 零余者 ” 的形象更 代表对这一 系列 的反思 和审视 , 是对 在“ 五 四” 革命 时期 , 出现 了新文化 运动和 救亡运动 的双 封 闭保守 的封建文学的反抗 , 也是人道主义复归的深 隋呼唤。 重变奏 , 大大促进 了开放文化的氛围。 彻彻底底 的文化大交流 和撞击促 发了对传统 文化价值 观念 的反思 和重估 。这股强劲 的 冲击 波 , 给“ 五四” 文 坛 以 巨大 的 影 响 。 这 时 的郁 达 夫 以其 敏
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anada123456.student@略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二(2)班宋娜叶论文指导冯凌关键词:郁达夫小说零余者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析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种种内涵和表现,探究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作家个性因素,肯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郁达夫的小说,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他笔下的主人公,个个害着忧郁病,徘徊于历史岔道口,郁达夫称之为“零余者”。
他们在当时经济、政治地位低下,不满现实,叛逆心理由是滋生。
由于小资产阶级的劣根性导致反抗失败,故他们觉得飘零无依。
从这些形象,可见郁达夫真诚而痛楚的内心世界;拂去形象外在的忧郁、伤痕、颓废色彩,则可见“时代病”在“弱国子民”身上烙下的深深伤痕;从这些伤痕更可以把握时代、社会脉络,挖掘那业已远去的年代里知识分子心灵被扭曲的深层因素。
一.“零余者”的表现纵观郁达夫不同作品里出现的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迷恋秀丽山水的文弱书生,到日本留过学,回国后靠教书、买文为生,生活窘迫,颇不得志;多愁善感,忧郁软弱,甚至有点神经质,心理变态。
在《银灰色的死》、《沉沦》、《人妖》中称“他”;在《南迁》中称“伊人”;在《烟影》、《秋柳》、《离散之前》中称“文朴”;在《茫茫夜》、《茑萝行》、《怀乡病者》、《空虚》中称“于质夫”;在《胃病》、《血泪》、《青烟》中称“我”……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数“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般,毫无勇毅,哀哀切切”,但细细品味,那些“零余者”的表现远不止这些,其共同特征主要表现为:1. 地位的相似性这些形象有一共同特征:政治、经济上处于低下地位,他们与当时的社会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
《茑萝行》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正好到社会去奋斗。
况且又在外国国立大学里卒了业……”但是“我们的国家社会,不能用我去作他们的工”,等待着自己的是失业,失业!找不到工作,就在黄浦江边流浪,或上公园坐冷板凳,甚至几次到江边想自杀。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考证
有 事 实 的 渊 源 呢 ?本 文 将 采 用 影 响研 究 的 方 法 , 对 “ 余 路 的贵族 青 年何 其 相似 。郁 达 夫和 外 国 文学 的结 缘 是从 阅读 多 人 ”形象 和 “ 零余 者 ”形 象在 郁 达 夫 的理解 中实 际上 是 同一 俄 国文学 开始 的 ,而 他 最先 接 触 的 ,正 是屠 格涅 夫 的作 品 。 种 形象 这 一 事实 进 行考 证 。
二 、 “ 余 人 ”和 “ 余者 ” 多 零 “ 多余 人 ”一 词源 于赫 尔岑 15 年在 《 事 与随 想》 中 81 往
在 异 国 的土 地 上 ,在郁 达 夫寂 寞孤 独 的 留学 生活 巾,屠 格涅 夫这 位性 格 忧 郁 ,带有 伤 感情 调 的 “ 国 巨人 ” 为郁达 夫推 北
说 ,一 本是 《 恋 ,一 本是 ( 初 ( 春潮 》 。
渴望 改 变现 状 。但 是他 们 受到阶 级的 局 限 ,没有 实 践 的恒心 和 毅 力 ,他 们不 甘 心和 贵 族阶 级 一道 灭 亡 ,却没 有 勇气 和 能 力去 参 加革 命 斗争 ,看 不 见 社会 发展 的前景 ,找不 到前 进 的 方 向 。他 们 想得 多,做 得 少 ,徒 有聪 明才智 却在 社 会 中找 不 形象这一事实做 了考证。
关 键词 :郁 达 夫 屠格涅夫 多余人 零余 者
一
、
引言
自己 ,戕 害 自己,也 是 社会 的 “ 余 ”的 人 。 《 沦 》 中的 多 沉 “ ” , 《 灰 色 的死 》 中 的 “ ”, 《 迁 》 中 的 “ 他 银 君 南 伊
不 同 时代 不 同区域 的作 家 ,往 往 由于相 似 的 成长 环境 、
拉 夫列 茨基 、萨 宁等 ,也 成 了多余 人形 象 历史 画廊 中 的突 出
关于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
关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2007年06月27日星期三3:03关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摘要:零余者又称多余人,在古今中外大家笔下都不乏零余者的形象。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还有老舍笔下那个最后成为个“人主义末路鬼”的骆驼祥子。
而真正对零余者自我剖析将零余者内心和魂灵深处呼声大胆直白的表达出来的恐怕也只有郁达夫一人了。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多为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
从他的字里行间里我们能触摸到零余者内心深处的性灵,倾听他们性灵深处的呼声。
孤独,寂寞,透明,脆弱,敏感,绝望,无助,矛盾,无奈,自叹与自怜。
达夫笔下就是这样一群被赋予悲剧色彩的零余者。
零余者,隐形透明被排斥被遗忘在黑暗的角落里,他们有的是有心自省却无力自拔,有的是麻木的受命运的摆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总之郁达夫笔下就是这样一群被离弃的可怜者。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也许是零余最好的诠释了吧。
关键词:多余无用矛盾无能自省命运束缚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
而零余者这一称谓的流行,主要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
1而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则是一群有心自省无力自拔,最后被遗弃的人物形象。
他们身上有着人性中善美的一面,他们坦诚,如在《沉沦》中“他”发自心底对真爱的呼唤。
他们偾世嫉俗,如《杨梅烧酒》中不满当时中国社会而几乎失态的痛骂。
《微雪的早晨》中痛骂军阀“们这些狗东西,我总得杀你们这些狗东西。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对女主人公凄惨境遇的同情与怜悯。
就是这样一群有着善美一面的人物最后遭到了遗弃,从他们悲剧性的命运中也许我们会有所反思。
一、精神上的“瘾君子”“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
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论郁达夫小说“零余者”的文化内涵
[ 关键词】 零余者 ; 张力; 文化雏度; 文化内涵; 我认同 自 [ 中图分类号] 0 . [ I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5 39 ( 0 )2— 18 0 10 — 422 6 1 06 — 3 0 作者简介: 张小平, 山东海阳人, 男,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浮沉中, 在此后余波的共振下,零余者” “ 形象就具有了必然出现
的两难和困惑。这种两难和困惑混以作者 固有的忧郁气质, 使
其在彼时文坛上赢得 了众多青年的认同感和应有的文学地位。 所 以说 , 传统文化影 响 只有 通过作 者思想 的折射 而反 映到 文本 中时 , 诸多读者才 清晰地体 悟到 其质点存 在 于 自身 的深刻
郁达夫在《 零余者》 中写 道 :令人愁 闷的贫苦 , 以与我这 “ 何 样有缘 , 使人快乐 的富裕 , 以总与我绝对 的不来接 近。 只因为 何 ” “ 我是一个真正 的零余者!在这里“ , , 零余者” 有着两种力的互 动: 一种是其身旁充溢 着的“ 令人 愁闷的贫苦 ” 所产生 的外在 的 力; 一种是其对于“ 令人愁 闷的贫苦” 的纤敏感受所 薄发的 内在 的力 。同时“ 零余者 ” 又兼具 了文本 内外另外 一组力 的互 动 : 一 是现实促使作者以“ 零余者” 为基点进行文本的叙写; 一是作者
传统文化对作者的影响一方面是历代文人忧郁气质 的传
承, 另~方面是传统 文化所 给予作者 的深 层古典 滋养。这种 滋
痕和 日 丰厚的文化 素养对 其认知维 度 的影 响和 渗透 , 文 渐 对其
本世界某种程度上的暗合和投射。在这里文化 自然具有狭义和
广义两种不同的界 定 , 由此文 本亦具有 了微观 和宏观两层 维度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
浅析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摘要】“零余者”在某种程度上是郁达夫人生的真实写照。
文章分析了“零余者”的来源和形成、郁达夫作品中“零余者”的特性,探讨了零余者对当下的启示。
【关键词】郁达夫;零余者;苦闷郁达夫在他的作品中提供给我们的零余者形象,与奥涅金等零余者形象相比,更具有现代人的特点。
一方面,郁达夫作品中的零余者不是贵族,不但没有祖传的家业,而且连安宁的清贫生活也难以维持,另一方面,他的孤独与苦闷不是缺乏生活目的,而是与整个社会的对立,来自于他明确的生活目的不能实现。
如果说,俄国零余者形象是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产物,那么,郁达夫作品的零余者形象则是平民阶级走向觉醒的结果。
一、“零余者”的来源和形成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
而零余者这一称谓主要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才开始流行的。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他曾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他也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他对心灵的描写以其感伤和亢奋而著名,他也擅长写对性的苦闷、变态和生的颓废。
他的小说充满苦闷:对生的苦闷,对性的苦闷和对社会的苦闷。
在当时郁达夫生活的年代里,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在虚无缥缈的社会中漂泊流浪,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基础,这种社会背景是造成“零余者”存在和哀怨的外在因素。
文学综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性格的根源探究文献综述摘要:郁达夫笔下有这样一类形象,他们曾受过良好的教育, 具有过人的才华, 看不惯黑暗的现实社会,想逃脱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 却又感到个人力量的微弱, 于是格外感到忧郁苦闷, 在悲观绝望中, 自我放逐, 变得颓废消沉。
忧郁、软弱、坦率、自卑是“零余者”形象总的心理特征。
他们经济拮据,而更致命的是精神贫乏。
他们虽有强烈的欲望,却没有实现这种愿望的毅力和行动。
现实的一切都是触动他们愁绪的因子。
他们的悲鸣透着渴求,夹着热望。
忧郁自卑和变态的心理的后面是期待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理解和真挚的爱。
而理想的破灭,生活的贫穷,使他们对人生不再抱希望,只是诉说压抑的心灵感伤和绝望中的痛楚,诉说人的个性在社会的强力压迫下的扭曲以及自我价值得不到社会认同的悲哀。
那么,形成这样的性格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通过阅读分析十篇文献资料,对这些原因进行综述。
关键词:郁达夫;零余者;性格;影响因素一.外国文学影响有学者认为“在郁达夫的小说中, 那种赤裸的心灵告白、对人性欲望的大胆歌颂, 那种对忧郁心境的赏玩, 那种孤傲愤世与凄苦自卑情绪的苦闷交织也正是卢梭忏悔录的中文翻版。
”①也就是说,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受卢梭作品的影响。
卢梭是郁达夫最崇拜的外国作家,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和遭遇,有着相近的精神个性和内在气质。
郁达夫小说表现自我抒发苦闷是受卢梭的影响的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普遍认同。
有学者认为,零余者的形象的塑造是“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②郁达夫留学时的日本,私小说十分流行。
欲与理的心灵冲突以及伴随而来的激烈的自我道德谴责,无疑是郁达夫自身的体验自我的表现,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零余者中对性的追求这一特征也是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就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私小说强调细腻的性描写的文学特征则更为深入地走进了郁达夫自叙传体例小说的内在艺术世界。
”③也有学者认为,“郁达夫的这些“零余者”形象的塑造受到了19 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影响。
漂泊的“孤独者”——试论郁达夫自传体散文中的“零余者”形象
《 的 青 春 , 我 的 梦 》 写 了 一 个 被 隔 离 的 小 孩 与 一 个 之 外 ,以上这些 特征都表现 不典型 ,最 明显地是他 少年时 我 普 通 的 小 孩 的 交 往 。郁 达 夫 把 仅 仅 大 他 一 岁 的 阿 千 看 成 了 期 自卑 与 自尊 的 对 立 统 一 , 既 与 人 群 隔 离 又 渴 望 温 暖 的 矛
关键词 :郁 达夫 自传体散文 “ 零余者”
“ 余 者 ” , 即 剩 余 的 人 ,没 有 用 的 人 。 “ 着 与 世 零 活
无补 ,死 了也 与世无损 ” ( 郁达夫 《 零余者 》) ,他们才 达夫的 自传 体散文虽然 写于他近 四十岁的 时候 ,记述的却 华过人 ,却与社 会人群格格 不入 ,想 逃脱令人 窒息 的社会 是他 小 时候 到二 十 出头 的事 情 ,所 以 “ 零余 者 ” 的 “ 零 环境却 又感到个 人力量 的微 弱,忧郁 苦闷 ,悲 观绝望 ,颓 余”感要轻弱得多,但是抑郁感伤如常,人格分裂如常。 废 消沉 。 “ 零余 者”是郁达 夫作 品中重要 的主 体形象 ,而 在他 的小 说中表现得 更为丰满 立体些 ,评论界对 之也论述 郭沫 若在 《 再谈郁达 夫》一文 中曾经说过 : “ 鲁迅的
中 的 “他 ”, 《 茫 夜 》 中 的 于质 夫 , 更 多 小 说 中 的 而 尚未 完成的悲剧 ”。 自从呱 呱落地 ,他最 初的感觉便是 茫
I9 “ ”……而这些 “ 我 零余者 ”最后都选 择 了 自杀、 自虐 的 饥饿。孤儿寡母的人家,总要时不时受邻居亲戚的欺凌,嚣 3
英雄 ,他之于 阿千 ,就 是胆 怯之于勇敢 ,忧郁之于 乐观 , 细腻 之于粗条 ,孤僻之 于世 俗 。普通 的阿千之于他这 样一 个 几乎与世 隔绝的小孩 来说却是 “ 高人 ”了,阿千 可 以像
鲁迅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
鲁迅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零余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称,是一代孤独苦闷的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他们孤独、彷徨、沉沦,经历了从忧伤走向病态,从自怜转为自虑的心路历程,最终陷入了痛苦而绝望的深渊。
鲁迅和郁达夫分别塑造的“孤独者”和“沉沦者”就是“零余者”的典型形象。
本文通过对鲁迅与郁达夫笔下“孤独者”和“沉沦者”的比较来解读中国式的“零余者”形象。
一、“零余者”的简介(一)“零余者”“多余人”是最早在俄国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他们属于接受了新的思想,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
他们的品格和气质远远高于周围其他贵族子弟,因为在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中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愤世嫉俗,对腐朽的黑暗社会深恶痛绝,同时又非常的脆弱,他们的生活态度往往是消极的逃避。
而“零余者”是“多余人”的同义词,即俄文汉译,只有郁达夫这样译。
“零余者”作为一个外译词,它极具生命力,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中国式的“多余人”的专有名称,载入中国文学史册。
中国的“零余者”处在民族觉醒的特殊地位,他们面对的是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每一种压力都让他们无法摆脱,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歧视的弱者,他们的身上具有不无悲哀的声调及宿命的色彩。
“‘零余者’可理解为:一个觉醒了的充满自我的知识分子却被社会所疏离的失落感,爱而不得只是“零余”的一个具体而微,恒长尖锐的表现方式罢了,所以,生而无为,生而自哀,生而不能为自己的精神找到理想的家园,才是他们苦闷的原因所在”。
①郁达夫与“零余者”有着名副其实的不解之缘,他对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三读不厌,第一个把它译为《零余者的日记》,不只透出译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更多的还是这位中国夫子对屠格涅夫其书其人一见钟情,一拍即合,找到了“知音”和宣泄自我感情的“替身”,不必讳言,郁达夫本人就是个“零余者”。
然而,有些常到魏连殳家做客的朋友,“大抵是读过《沉沦》的罢,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者‘零余者’,螃蟹一般懒散而骄傲地堆在大椅子上,一面唉声叹气,一面皱着眉吸烟”,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鲁迅笔下的魏连殳这个“孤独者”招徕了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宾客,其实,他们都是那个历史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觉醒的“呐喊者”和“彷徨者”。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水样的春愁——浅析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汉语言文学师范李建培开篇:华丽、黯淡间郁达夫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与鲁迅先生齐名的一位大家,这是无可争议的。
就如唐朝的李白与杜甫。
最富盛名的要数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了。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流丽,抒情率真浓烈,具有浪漫主义的感伤颓废气息。
在其自传中郁达夫这样形容自己的出身:“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剧产生了。
”【1】郁达夫是一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
他出生在浙江富阳的知识分子家庭,虽是小城的中产阶级,但是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
只有孤儿寡母的生活,可想而知,有多难熬。
正如他自己所言,这是一个悲剧的出生。
童年的他是不快乐的,姐姐被送去当人家的童养媳,家中更是经常断炊少粮。
唯一给他安慰的是使女翠花。
童年的困苦与孤独伴随他一生。
四处游荡,只有黯淡的冷色调。
“儿时的回忆,谁在也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
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
”【郁达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后来出外念书,先是杭州府中学,再是嘉兴府中学。
小小的他早有主见,来选择自己的人生。
然而,世事难料,好多事其实很清晰地摆在面前,可是却无力达到。
最让他悲伤的莫过于此。
看得太清也未必是好事。
留学日本的八年,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八年。
他作为一个所谓的“弱国子民”来到日本,这求学的道路有多艰难。
如水样的春愁笼罩着这个青年。
他爱书的习惯,经常为了买书而放弃其他的东西。
日后,他因为天生的资质与后天的努力成了我国一代大文豪。
他在文坛上的生命从开始的暗淡走向了华丽。
爱情真的是一种很美的感情。
经久不衰。
而我们的大文豪也不能免俗。
与邻居赵家小姐的初恋,轻轻如流云飞过,没有了一丝痕迹,只剩淡淡、淡淡的忧伤。
记得郁达夫先生有一方印“生怕情多累美人”。
这是他的一首诗中的,前一句是“曾因酒醉鞭名马”。
他的情感是那么的纤细、丰富。
是一个多情的才子。
鲁迅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
鲁迅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零余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称,是一代孤独苦闷的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他们孤独、彷徨、沉沦,经历了从忧伤走向病态,从自怜转为自虑的心路历程,最终陷入了痛苦而绝望的深渊。
鲁迅和郁达夫分别塑造的“孤独者”和“沉沦者”就是“零余者”的典型形象。
本文通过对鲁迅与郁达夫笔下“孤独者”和“沉沦者”的比较来解读中国式的“零余者”形象。
一、“零余者”的简介(一)“零余者”“多余人”是最早在俄国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他们属于接受了新的思想,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
他们的品格和气质远远高于周围其他贵族子弟,因为在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中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愤世嫉俗,对腐朽的黑暗社会深恶痛绝,同时又非常的脆弱,他们的生活态度往往是消极的逃避。
而“零余者”是“多余人”的同义词,即俄文汉译,只有郁达夫这样译。
“零余者”作为一个外译词,它极具生命力,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中国式的“多余人”的专有名称,载入中国文学史册。
中国的“零余者”处在民族觉醒的特殊地位,他们面对的是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每一种压力都让他们无法摆脱,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歧视的弱者,他们的身上具有不无悲哀的声调及宿命的色彩。
“‘零余者’可理解为:一个觉醒了的充满自我的知识分子却被社会所疏离的失落感,爱而不得只是“零余”的一个具体而微,恒长尖锐的表现方式罢了,所以,生而无为,生而自哀,生而不能为自己的精神找到理想的家园,才是他们苦闷的原因所在”。
①郁达夫与“零余者”有着名副其实的不解之缘,他对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三读不厌,第一个把它译为《零余者的日记》,不只透出译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更多的还是这位中国夫子对屠格涅夫其书其人一见钟情,一拍即合,找到了“知音”和宣泄自我感情的“替身”,不必讳言,郁达夫本人就是个“零余者”。
然而,有些常到魏连殳家做客的朋友,“大抵是读过《沉沦》的罢,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者‘零余者’,螃蟹一般懒散而骄傲地堆在大椅子上,一面唉声叹气,一面皱着眉吸烟”,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鲁迅笔下的魏连殳这个“孤独者”招徕了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宾客,其实,他们都是那个历史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觉醒的“呐喊者”和“彷徨者”。
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虽然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名士”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因为生存处境的世界化与现代化,不得不卷入现代的世界性格局之中在民族、阶级、个人等之间所发生的现世生存斗争轨道上感受其生存状态与人生变迁,也因为佐藤春夫、屠格涅夫、卢梭等外国作家的近现代小说的影响,他们不可能再重复名士的思想、追求与人生道路,其思想情感与人生追求由此突破中国古代文化的限制而具有新的现代性特征,其现代性特征集中表现为现代“知识分子”思想与品格的形成。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现代性概念,具有如下四点特征:一,在思想观念与价值追求上,知识分子扬弃了君父至上的人伦观念,代之以个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二,在人格类型上,知识分子摆脱了由“圣人”之“弟子”与“君王”之“臣民”的双重身份带来的依附型人格,代之以由“自由”的思想者、国家“公民”的现代社会身份而来的自由型人格;三,在社会角色上,“名士”凭借言、行合一的双重方式进入官僚系统来达成其修齐治平的人生目标与社会理想,不仅是现实社会行为的实践者,也是其批评者,现代知识分子则既拒绝了政治、经济圈的诱惑,放弃了社会实践者的角色,又放弃了代“君父”立言的代言者角色,而选择了独立于现存政治权力、商业利益圈的自由、公正的社会言论者角色;四,在生存方式与生存心态上,“名士”等传统读书人选择了以出、入世相兼的生存方式,形成了进退裕如的生存心态;现代知识分子则以入世为主,在个体与社会的动态关系中寻找平衡点,追求个体自由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心态的积极与否都是其在世生存状态的反应。
如果以上述标准来衡量,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显然已经具备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与特征。
一、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从其足迹的世界性范围与否来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留学生身份的现代知识分子,分布在《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胃病》《空虚》等留学生小说,以及《茑萝行》《血泪》《茫茫夜》《秋柳》《离散之前》《十三夜》《杨梅烧酒》《瓢儿和尚》等书写留学生归国生涯的现世生存小说中;另一类是不具有留学背景的现代知识分子,分布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微雪的早晨》《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描写国内漂泊的现代游子小说中。
论郁达夫小说的零余者形象 参考文献
论郁达夫小说的“零余者”形象
一 “梦里功名镜里花”
——“零余者”形象的特征变化与内涵
关于“零余者”,用郁达夫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群“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 人无损”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常常被作者赋予感伤的心理,苦闷的情怀, 以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言行。追求个性解放,表现受压抑而被扭曲的心灵 和感伤情绪就成为了郁达夫小说的主调。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st "superfluous man"from narrative perspective.The first stage is the third narrative perspective.The second stage is the first narrative perspective.The third stage is the first narrate perspective and third narrative perspective alternate.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安徽大学
或其他
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江芳
签字日期:2008
年 4 月 16 日
论郁达夫小说的“零余者”形象
The study “superfluous man” images of the YuDafu's novel
姓名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郁达夫作品中“零余者”形象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意义】郁达夫零余者形象
【郁达夫作品中“零余者”形象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意义】郁达夫零余者形象郁达夫是位多产作家,在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作品里,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弥散着一种感伤的氛围,有一颗伤感的灵魂总在那里时而低诉、时而狂喊,时而自嘲,这是他的灵魂,是他为自己塑造的“零余者”的自我抒情形象。
“零余者”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郁达夫的译作中,他是第一个将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译为《零余者日记》,后来又写有一篇名为《零余者》的散文。
“袋里无钱,心头多恨”,“生则于世无补,死则于世无损”是零余者的生存处境。
“零余者”是郁达夫自我的角色定位,但“零余者”不仅仅是郁达夫的一个自我形象,借着他的笔说话的,是彷徨,求索的大批知识青年。
在他的作品中,他以“自叙传”的口吻,以自我的切身体验为基础,真实地表现了当时青年们的种种苦闷。
“零余者”是一群五四知识青年的弱者形象,是一群踽踽而行的孤独者,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有着他独特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
一自从郁达夫在东京第一次读到屠格涅夫的小说之后,俄国多余人形象对他的影响就开始了。
在以后的二十几年中,俄国多余人形象始终没有离开过郁达夫的视线。
屠格涅夫在一篇题名为《多余人日记》的小说中,曾描写了一位家道败落、身染沉疾、身世飘零、性情抑郁的贵族青年的形象,这个名叫朱尔卡都林的贵族青年由于在生活中找不到出路,终于成了社会的“多余人”(即郁达夫所说的“零余者”)。
在19世纪的俄国文学中,曾先后出现过一系列类似于朱尔卡都林的青年贵族形象: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与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这些人物出身贵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
他们对俄国当时的现状十分不满,有着远大的理想,想在改造社会方面有所作为,但出身贵族的他们意志又非常薄弱、缺乏毅力,只会夸夸其谈,却不能付诸实践,终其一生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郁达夫塑造的“袋里无钱,心头多恨”、“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形象显然和“多余人”有着某种血缘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性格的根源探究文献综述
摘要:郁达夫笔下有这样一类形象,他们曾受过良好的教育, 具有过人的才华, 看不惯黑暗的现实社会,
想逃脱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 却又感到个人力量的微弱, 于是格外感到忧郁苦闷, 在悲观绝望中, 自我放逐, 变得颓废消沉。
忧郁、软弱、坦率、自卑是“零余者”形象总的心理特征。
他们经济拮据,而更致命的是精神贫乏。
他们虽有强烈的欲望,却没有实现这种愿望的毅力和行动。
现实的一切都是触动他们愁绪的因子。
他们的悲鸣透着渴求,夹着热望。
忧郁自卑和变态的心理的后面是期待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理解和真挚的爱。
而理想的破灭,生活的贫穷,使他们对人生不再抱希望,只是诉说压抑的心灵感伤和绝望中的痛楚,诉说人的个性在社会的强力压迫下的扭曲以及自我价值得不到社会认同的悲哀。
那么,形成这样的性格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通过阅读分析十篇文献资料,对这些原因进行综述。
关键词:郁达夫;零余者;性格;影响因素
一.外国文学影响
有学者认为“在郁达夫的小说中, 那种赤裸的心灵告白、对人性欲望的大胆歌颂, 那种对忧郁心境的赏玩, 那种孤傲愤世与凄苦自卑情绪的苦闷交织也正是卢梭忏悔录的中文翻版。
”①也就是说,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受卢梭作品的影响。
卢梭是郁达夫最崇拜的外国作家,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和遭遇,有着相近的精神个性和内在气质。
郁达夫小说表现自我抒发苦闷是受卢梭的影响的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普遍认同。
有学者认为,零余者的形象的塑造是“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②郁达夫留学时的日本,私小说十分流行。
欲与理的心灵冲突以及伴随而来的激烈的自我道德谴责,无疑是郁达夫自身的体验自我的表现,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零余者中对性的追求这一特征也是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就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私小说强调细腻的性描写的文学特征则更为深入地走进了郁达夫自叙传体例小说的内在艺术世界。
”③
也有学者认为,“郁达夫的这些“零余者”形象的塑造受到了19 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影响。
”“在这些作品中,很难说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塑造受到哪一位作家的影响,但他对屠格涅夫作品的偏爱却是十分肯定的。
”④早在1912年,郁达夫留学日本时,他就阅读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和《春潮》,屠格涅夫的这两本小说不仅是郁达夫最早读到的外国文学作品,而且,正是这两部小说,激发了郁达夫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 开启了他通向世界文学的门扉。
对“多余人”形象的这种强烈的认同感和精神共鸣, 促使郁达夫在写作富于自叙传色彩的作品时, 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笔下的主人公都纳入到“零余者” ( 即“多余人”) 家族中去了。
与此同时,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也为郁达夫塑造“零余者”形象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范例。
”
二.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学者说,“在社会、历史、时代的转型期,人的觉醒的新生儿, 遇到无可名状的苦恼, 产生了忧郁、颓废、感伤、愤激、悲观的情绪, 它实际上是对自我、世界和人的根本处境的焦虑和探求。
这种情绪普遍产生, 必然要通过文学反映出来。
这是世纪儿零余者形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⑤其他学者也赞同这种观点,认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找不到出路的下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其特征是身受压迫、地位卑微、备受歧视、处境孤独、寂寞,开始觉醒时,怀着个人主义的理想,有所追求,有所探索,但理想破灭,找不到出路,灵魂无以安顿。
”⑥这些零余者多半都是现代知识分子, 处于社会的先锋地位, 同时又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 身兼社会的推动者和批判者两个角色。
先锋地位的责任感使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 而边缘地位的离弃感又常常使他们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甚而出现很多反常规的举动。
他们既无法认同西方殖民者, 又无法向黑暗的中国
现实低头, 空怀一腔报国热忱却不见容于社会, 甚至连亲人们都无法理解他们的苦衷。
他们成为社会的零余者。
这些零余者凄冷寂寞, 苦难重重, 心理上的扭曲也更严重。
“理想的破灭, 事业的受挫, 使他的心中积压着沉重的怀才不遇和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怨恨。
”⑦这些零余者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子民”地位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缩影,是时代的悲哀。
三.新旧文化交替的冲击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性和性爱的描写在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中占有很大的成分。
青春期性的苦闷和爱情的苦闷背后蕴含着纷繁复杂的人性和社会文化,其中主要表现的正是文化裂变期人的意识觉醒后在新旧文化的夹缝中挣扎的一代青年独特的处境和命运。
”⑧作者在作品中大胆而率直地剖析“零余者”的变态情爱, 以“性的烦闷”表达“生的烦闷”,有力揭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曲折地反映出“零余者”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要求。
在这种变态性心理的描写中,我们看到,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中,无论是儒家的礼教纲常为人们构建的心狱,还是道家以清静无为向人们显示的幻境,或者是中国封建观念体系的凝滞的性心理意识,都极大地摧残与压抑了自我的自然欲求,使人的本性遭到扭曲,变得软弱、卑微、病态,最终形成变态的性心理行为。
“社会的强力压迫下,“零余者”对现实感到失望和厌倦,心灵的寂寞和追求的动摇,用变态的、低下的形式表现出来。
”⑨可见,零余者的形象是郁达夫对封建文化专制和封建道德虚伪的禁欲主义的一种自觉的叛逆和挑战。
郁达夫通过“零余者”形象系列所作的反思和审视,是现代人对自我价值意识的觉醒和肯定,是对封闭保守的封建文学的反抗。
四.童年经历和成长经验的影响
童年时期铭刻在郁达夫心中最深的是孤独,童年以后一连串的“哀事”:留学十年弱国子民的孤独、长年居无定所辗转流离的生活方式、与朋友疏离无人理解的心灵漂泊、婚姻家庭的破裂等等,又让这本已灰色的心理图式更加凄凉暗淡。
有学者认为“他作品中感伤的氛围、“零余者”与底层女性形象、抚慰心灵的大自然,追根溯源,都可以从他的童年体验中找到原型。
童年在此已不仅仅是他生命中不能逃避的存在,而且也是其创作的灵感与源泉之一。
”⑩孤独与忧郁遂是左右郁达夫一生命运与创作风格的心理积淀。
有学者补充说“对郁达夫一生最大最漫长的挫折可以说是十八岁后东渡日本留学的经历。
”11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英俊的相貌, 经济上又完全依赖官费, 最关键的是弱国子民的地位, 这些都使他在日本与人的交往中精神上极度自闭。
正处于青春期的郁达夫由此产生了所谓性的苦闷, 郁达夫年轻的肉体有性的需要, 但精神上又不愿屈从于国际地位优先的异国女性的诱惑。
这种交织的痛苦使这一个灵魂洁白、生性孤傲、感情脆弱, 主意不坚的异乡游子感到绝望、悲愤, 有了厌世情绪,“零余者形象”也就应运而生。
综上所述,外国文学,本国的时代和社会和文化背景,郁达夫自身的因素,都对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的性格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郁达夫为我们树立了零余者这一经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①朱洁《郁达夫所受外国影响探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三期
②武丹、王余、朱渝《简论外国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年11期
③韦光《“哭穷”的根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八卷第二期
④徐勇《浅析外国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⑤叶永胜《零余者形象的世纪流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02期
⑥沈影红《论郁达夫小说的零余者形象》【J】.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⑦华爱芳《从零余者形象看郁达夫作品的创作特色》【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⑧沈影红《论郁达夫小说的零余者形象》【J】.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⑨沈影红《论郁达夫小说的零余者形象》【J】.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⑩张晓霞《论郁达夫的孤独童年与文学创作》【J】.名作欣赏2011年第23期
11李冶孜《对生活的憎恨—郁达夫小说颓废情调新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