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思维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广泛应用的研究领域。
它探究的是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并以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为主要手段。
在实验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心理学家构建和实施一系列实验来检验他们的理论假设,从而了解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实验心理学的概述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心理学分支。
与其他心理学领域一样,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心理学中各种现象的内在机制。
这个目标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法实现,但实验是心理学家研究这些现象而获得最有力的证据的方式。
通过实验设计控制变量,心理学家可以更变相地控制研究中的变量,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影响参与者受到的刺激、提供特定的任务或要求他们按照特定方式举止来操作某个变量,然后他们可以测量这些操作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法,心理学家可以推断出每个操作所产生的变化是由该操作所操作的变量引起的。
实验心理学使用实验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验的控制性。
在实验中,心理学家比在日常生活中更能控制变量。
这种控制性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推导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有效地测试心理理论。
通过这样的实验,心理学家可以证明他们的假设或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证据。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实验心理学的实验设计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研究问题:首先,实验者需要确定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实用的。
例如:想要了解人们是如何对待社交拒绝的,或想要测量工作压力水平对于一个人兴趣爱好的影响。
2. 特定变量的测量:其次,实验者需要测量参与者是否受到特定变量的影响,如行为、反应时间或者情绪状态等。
为了实现这一点,实验者需要采用可重复的测量模型。
3. 研究设计的确定:在设计实验时,研究者可以使用众多不同的设计,如单因素设计、双因素设计等。
4. 研究的参与者:确定是谁会参加实验,如:使用挑选的样本还是使用自愿者。
5. 对参与者进行随机分组:随机分组,目的是使实验组和参照组在初始情况下相似。
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基础知识导读
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基础知识导读1. 引言1.1 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受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了解心理学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过程、情绪表达以及人格特质等方面。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导读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定义与范畴、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理论流派和学派。
接着,我们将详细探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
此外,在思维与认知心理学导读部分,我们将讨论认知过程和结构概述、注意力与感知以及学习与记忆等内容。
情绪与人格心理学导读部分将涉及情绪的定义和分类、情绪的表达和调节以及人格特质和人格类型等主题。
最后,我们将进行总结性论述。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介绍心理学基础知识导读,帮助读者建立对心理学领域的整体认识,并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指导。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更加了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基本研究方法,并对思维、认知、情绪和人格等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
无论是对于从事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于其他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士,这篇文章都能够提供一份简明扼要且全面的概览,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 心理学基础知识导读2.1 定义与范畴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个体内部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并探索它们是如何受到社会、文化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旨在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情绪体验、人格特质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
心理学的范畴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主要领域:- 实验心理学: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 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各个发展阶段的变化和发展。
-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如何被社会环境所影响,如态度形成、群体行为等。
- 临床心理学:研究识别、评估和治疗精神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的方法。
- 教育心理学:关注教育环境下的学习与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家常用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家常用的研究方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为了深入了解人类心理、行为和思维过程,心理学家使用各种研究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心理学家解答各种问题,从而对人类心理有更清晰的认识。
以下是心理学家常用的研究方法:1. 观察方法:观察方法是研究者通过直接观察人类行为来收集数据的一种方法。
观察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也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
使用观察方法,心理学家可以观察并记录人类行为,以了解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
观察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获取真实的行为数据,但可能无法掌握背后的心理过程。
2.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心理学家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操纵自变量并测量因变量来确定因果关系。
在实验中,研究者有严格的控制变量的能力,以便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实验方法可以提供高度控制的环境,并可能揭示不同条件下的因果关系。
3.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通过向参与者提出问题,收集他们的回答来收集数据。
调查方法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例如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或在线调查。
调查方法可以用来了解人们对特定主题的观点、意见和行为。
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来推断特定人群的心理状态。
4.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一种深入研究个体或小组的方法。
在个案研究中,心理学家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访谈和记录来获得详细的数据。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珍稀或曾经未见过的现象,并且可以提供深入、全面的数据,但不能推广到整个人群中去。
5. 认知实验方法:认知实验方法用于研究人类的思维、记忆、学习和感知过程。
心理学家使用各种任务和测试,例如记忆测验、反应时间测试和问题解决任务,来观察和测量认知过程。
这些实验方法允许心理学家精确地测量和比较不同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能力。
6. 发展研究方法:发展研究方法用于研究人类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
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追踪个体在不同年龄段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变化,来了解人类的发展过程。
心理实验设计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思维
对弗洛伊德旳评价(2)
英国学者E.M. Thornton说:“潜意识不存在, 他旳理论毫无根据,荒唐且可笑。” 并说,弗洛 伊德是在受到可卡因旳影响下,编出他旳理论。 “是一种虚伪而且没有信仰旳预言家”。
诺贝尔奖得主Sir Peter Medawar也说,心理分 析是“本世纪最惊人旳知识欺诈”。
使用操作定义:一种概念应该用测定它所用旳 程序来下定义(Bridgman,1927)。
某些变量只有下了操作定义后才能够试验 懂得操作定义,别人才可能反复验证研究成果 研究者可对变量进行再定义,看成果是否有变 婴儿害羞旳定义…….
对不敢爱好旳变量有意识加以控制
婴儿害羞旳操作定义(Emde等,1992)
研究人员先在桌上放了一种装有一小桶蠕虫旳 试管,试管很深,乌鸦无法直接用嘴吃到;试管 旳旁边放了一截足够长旳笔直旳铁丝。
乌鸦在发觉无法直接吃到蠕虫后,立即将目光投向了 一旁旳铁丝。它们用嘴叼住铁丝伸入试管中,然后再用 嘴叼住铁丝旳一头,折成弯曲旳钩子,最终再用嘴叼着 铁丝直旳一头,将钩子伸出管内将小桶钩出。
要体现情感旳压抑性防御”
在认识到精神分析毫无用处后,该症旳研究 和治疗才得到发展。
对弗洛伊德旳评价(1)
社会学家Phillip Reiff说:“这个人旳伟大之处 不容置疑,他旳思想愈加伟大。他旳写作可能 是二十世纪最主要旳思想。”
政治学者Paul Roazen:“毫无疑问是历史上 最伟大旳心理学家之一”。
对可处理问题之探讨
能够处理旳,具有明确性旳问题,可用既有技 术找到答案旳问题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生意义是什么?——都 不属于科学范围旳问题。
可验证旳理论:理论>预测>试验>修正
实验心理学第十章-思维ppt课件
讨论: (1)实验的设计? (2)为什么控制组从第6题开始做? (3)此类测验安排有个注意事项是什么?
.
(三) 噪 声
Glass要求被试解决4个猜谜问题,两个是 可能解决的,另两个是不能解决的。
四种噪音条件: 1.强噪音; 2.弱噪音;3. 事先告诉有噪音; 4. 事先不告诉有噪音。
噪音是油印机、计算器、打字机工作时发出的 噪声的录音,再加上一个人说西班牙语,一个 人说亚美尼西亚语的录音。
.
讨论: (1)实验中的自变量 (2)实验中的因变量 (3)实验中的变量是如何转化为操作性定 义的?
.
二、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一)、人工智能的界定
1.Turing测验
不
人
电传打字机
能 穿
计算机
电传打字机
透 的
墙
Turing模拟游戏图 壁
电传打字机 电传打字机
试验者
Turing测验对人工智能的操作定义:如果试验者不能辨 认计算机所给出的问题答案和人所给出答案的区别时, 计算机就很好地模拟了人的思维过程,具有了人工智能
塞尔 中文剧情实验
屋内人
门缝
屋外人
塞尔认为,计算机虽表现得好像能进行各 种思维,解决各种问题,但实质则只是根据 一套事先设定好的原则进行类似条件反射似 的反应,反应的标准是当前刺激与预先存储 的某个刺激的匹配程度,而不是真正根据语 义或是某一思维策略进行反应。
.
被试的思维策略:
“知觉指引策略” :无目的性,口语报告 为“走一步看一步”等 “选择性搜索策略” :口语报告为“先把 最角上的棋子吃掉” 等 “计划简化策略” :口语报告一般 “为怎 样使4个角一个一个空出来”等
.
统计结果:
心理学导论思维导图(超详细)
思维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的策略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表象的含义
表象
表象的特征 表象的种类
表象理论
想象的含义
想象
想象的种类 想象对表象加工改造的形式
想象的功能
言语的含义
概述
言语的功能
言语的种类
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区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能力的种类 能力的结构
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智力发展的差异
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概述
人格的含义 人格的特征
人的心理特性
人格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气质
气质的含义 气质的类型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论
性格的含义
人格
性格
性格的结构 性格结构的特点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冲动型-理智型
认知风格
同时性-继时性
深层加工和表面加工
耦合型与发散型认知风格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早期童年因素
自然物理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
自我调节因素
结构化问卷:
研究领域
医学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突触 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普通心理学》实验四思维一、心理旋转实验
《普通心理学》实验四思维一、心理旋转实验【实验目的】验证库珀和谢帕德实验【实验器材】JCW-E型心理试验台【实验步骤/步骤】1.进入实验目录界面第2页,按数字键“20”,选中“心理旋转”实验图标,按Enter键进入参数选择界面。
2.参数选择界面中,主试按A、B键进行实验模式选择,按Enter键开始实验,按Esc键返回至实验目录。
3.被试屏幕出现心理旋转实验指导语界面,若主试选择练习模式,则屏幕出现心理旋转练习指导语界面,如下图所示:4.被试阅读完毕并确定已完全理解指导语所述内容后,根据提示按任意反应键开始练习。
5.练习模式共有2次练习,2次练习结束后将提示被试练习结束。
主试按照提示,按Esc键返回至本实验参数选择界面。
6.若选择实验模式,则屏幕出现心理旋转实验指导语界面,如下图所示。
被试阅读完毕并确定完全理解指导语所述内容后,根据提示按任意反应键开始实验。
7.实验模式共有72次,全部完成后将提示被试实验结束。
主试按照提示,按Esc键返回至本实验参数选择界面。
8.被试实验结果将在实验过程中同步显示在主试屏幕上。
其中第1字段表示反应的顺序,为01—72;第2字段表示字母“R”为正向或镜像;第3字段表示字母“R”的顺时针旋转角度;第4字段表示被试的反应结果,分为正确和错误;第5字段表示被试的反应时间,为1—10000(ms),反应时间大于10000ms(即10s)为超时(此时反应时间为乱码显示)。
同步显示实验结果附例如下:例:02正向0060正确12802:第2次测试正向:R为正向0060:R顺时针旋转60°角正确:被试此次测试反应正确1208:被试此次反应时间是1208ms9.当被试全部完成72次反应后,将在主试屏幕上出现提示,主试根据提示可以选择是否保存本次实验结果数据。
【结果】心理旋转实验结果表格中每行记录表示一次实验中的数据结果,依照实验进行的实践先后顺序排列。
实验数据结果包括:1.时间n:第n次测试被试的反应时间2.类型n:第n次测试R的方向3.角度n:第n次测试R的角度4.对错n:第n次测试被试的结果其中,n表示1—72次测试根据表格提供的实验数据:计算不同角度条件的平均反应时间,并以平均反应时间为纵坐标,以对应的角度为横坐标,画曲线图。
心理学课件:表象与想象、思维、注意
例如,通过感觉、知觉,我们只能感知到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 又从西方落下。通过思维,我们则能揭示这种现象的规律性是由于地球 自转的结果。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间接性—— 借助“媒介” 概括性—— 一类事物、事物之间的关系
二、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区别? 联系?
感觉颜色鲜艳、芳香 扑鼻 知觉鲜花非常美丽 思维根据记忆推断春 天来了。
本章要点
掌握概念:表象、想象、幻想 了解:证明表象机能的实验、心理旋转实验、梦的作用 理解: 1、表象的特征 2、表象的作用、想象的功能 3、表象与想象的关系 4、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第六章 思 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与特征 (一)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 映。
猩猩爬树
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威尔森说,他经常观察的一只猩猩有一天瞪着一棵大 树发愣,这棵树很高又光滑,难以攀登。就这样静静地过了十分钟,突 然猩猩跑到不远处,拖来一根木头,斜靠在大树上,然后纵身跳上“自 制的梯子”,津津有味地吃起树叶来。
三、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不同可分为: 1、直觉行动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
3.选择性干扰实验
同时进行同一感觉道的知觉和表象两种活动,那么就 会发生表象和知觉的相互干扰,甚至两者可能混淆。
(二)表象是信息编码的主要形式——思维的方式
心理旋转实验 Cooper和Shepard
“请注意,在屏幕中央会呈现一幅一幅的图片,每一幅图 都是一个不同倾斜角度的R,有正也有反。你的任务是辨别出 它是正R还是反R。如果是正,请按绿色键;反之则按红色键。 这样一共要做很多次,要求又快又准。”
记忆、思维、想象、注意
内容变得简要,细节减少,有的相 似内容混淆;
加入以往的经验使内容更翔实;
根据想象进行夸大。
(三)再现: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记 忆好坏是通过再现来体现的。包括再认和 回忆。
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 能认识。
回忆:指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 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努力的注意。
(三) 有意后注意:这是在有意注意
之后出现的一种注意。
• 三 注意的基本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范围):指一个人在
单位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事物的数量。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在一定时间内注意
保持在某项活动上的特性
(三)注意的分配: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
活动的特性。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
(二)根据思维探索目 标的方向不同分:
可以划分为求同思 维和求异思维,也称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求同思维(聚合思维)
——集中思维、辐合思维、合聚思维
指把问题能提供的多种信息聚合起 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 案。
2.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辐射思维
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多种不 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二、思维的种类
• (一)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不同: 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1、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也称操作 思维、实践思维,指 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 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 3岁前的幼儿只能在 动作中思考。
• 成人有时也要运用表象(即人 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 形象)和动作进行思维,但这 种动作思维要比幼儿的动作思 维水平高。
有意想象
根据创造程度的不同,有意想象 可分为:
从心理学角度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内容摘要: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密切相关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本文依据心理学中学习心理的理论,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思维、学习兴趣、思维定势、问题情境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宋代学者程颐也很强调学和思的结合,他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
”这就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学生,如果只通过多问、多见、多识、多听等获得感性知识,而不经过思维加以分析整理、引申归纳、对比推论,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话,学习是不会有收获的;反之,如果只会枯坐在斗室里冥思苦想而不去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那么就算你思考得再勤,也是枉然。
心理学家对思维下了这样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概括性的、间接的认识过程。
可见,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深体会到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有思则明,明则通,通能应变。
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关键在于狠抓思维的启发、诱导、训练和发展,以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因此,培养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已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就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结合心理学中关于学习心理的一些理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前提。
心理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
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持久兴趣的学生,会自觉克服学习中种种困难,排除干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心理学各种理论代表人物
顺序(螺旋式)、增强、过程技能(如何发现)、预备、收录(心智最真实的教材) 5.螺旋式课程(Spiral Curriculum):教材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动作表征到符号表征等
循序渐进,使每一阶段的学习自成一个圆周,以后难度渐次升高,围渐次扩大,终而学到完整 的知识。 6. 就认知发展论而言,经发现而获得的知识是:逻辑、数学 7. 认知是过程而非结果。学生发展受社会影响。 1.有意) 3.提倡「阐释法」(讲解式教学):提供前导组织❖呈现学习材料(讲解为主;讨 论为副)讲解时遵守的规则(渐进分化、统整调合、产生意义学习 1.可能发展区(ZPD) 2.鹰架作用(Scaffolding):适时的辅导是教学的不二法门。 3.强调社会文化与语言对认知发展的影响。有「心理学之莫扎特」称号。 4. 教育的宗旨在发展幼儿的人格 5. 学校在发挥学生的潜能。活动中学生是真正的参与者 6. 教学安排以学生成熟度为基础 7. 认知发展论:社会文化是影响认知发展的要素❖认知思维与语言发展关系密切儿童自我中 心语言,调和其思维与行动,有助发展 ◎影响学习结果的三个条件- 1.学习阶层:讯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反应、语文联结、多重辨别、
布鲁纳(Bruner) 奥贝尔(Ausubel) 维果斯基(Vygotsky)
盖聂(Gagne)
3.道德自律期/后习俗道德期(依据自己的良心与价值观从事道德判断) (5)社会法制 (6)普遍伦理 1.认知表征发展三阶段:动作表征、形象(图像)表征、符号(象征)表征 2.发现学习:直觉思维与学习情境的结构是主要条件,强调认知是一种过程,而非一种结果。(发
心理学(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心理学笔记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
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6.节律(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说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7.日节律:在人和生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8.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随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2.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括三个方面:1对人的知觉。
2对社会事情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3.超感知觉14.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器官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15.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要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差异感觉阈限:表示人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16.记忆:在人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
17.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
二、 思维的种类
•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这种思维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 错误的结论。 • 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 决某个问题。 •
2020/3/9
二、 思维的种类
• (三)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
练习:
• 思维过程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
• A.概括性和逻辑性 B.间接性和严密性
• C .概括性和严密性 D.间接性和概括性
2020/3/9
练习
• 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
雨”,即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
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思维的特征
• 1 概括性 • 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
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 如:透过铅笔、圆珠笔、蜡笔、毛笔… …等许多种具体
的笔,抽取共同本质特征:能书写的专门工具,形成概括 认识。 •
2020/3/9
思维的特征
• 2 间接性 • 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与加工,是当前 的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力地支持将表 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
2020/3/9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感性基础 • 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直观性使其接近知觉,概括性
使其接近思维。 • 有了表象的支持,孩子更容易形成抽象的概念。
是1000元,一条可以承载这么多牛羊的船只的市场价值期 望为150万元。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总资产(固定资产 加上存货,船长的其他现金什么的暂时不考虑),总计为 198400元。 • 不考虑通货膨胀、折旧等因素,船长的职业工资按照国内 的中等水平为年薪10万(每年的平均收入),在加上受教 育的年龄16年是不会产生现金流的。所以,可以推断,船 长现在36岁。
心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心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心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即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⒈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
开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对客观实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如,明或暗、粗或细等;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人脑对客观实物整体特征及其联系和关系的直接认识,如对红旗、苹果、玫瑰红等的认识。
);记忆(积累和保持歌特只是经验的心理活动);思维(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等的心理活动。
)情绪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意志过程——有意识地调节与支配行为的心理活动。
人的意志行动的目的体现在发动与制止两方面。
⒉个性心理: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①个性心理倾向性——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需要-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引起活动的基本动力;动机-在需要的推动下产生并趋向预定目标的心理原因;兴趣-人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心理倾向;世界观-人对世界或客观环境的总的看法;以上都是心理动力,儿童时期兴趣是主要的动力;青少年时期理想上升到主导地位;青年后期和成年期三观成为主导,支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和人格,指一个人在知、情、意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能力-智力(智慧活动性能力)和技能(动作活动性能力)。
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的活动效率及其潜在的可能性,是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台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人格-气质(心理活动与行为产生的动力特征,如,情绪产生的速度与强度、思维活动的稳定性与指向性等)和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⒊研究目标:陈述和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活动,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全套课件PPT
三、问题解决的早期研究
• 功能固定化functional fixity • 定势set的作用 • 噪声
9
四、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 如果我们想了解被试在解决问题时头脑内发生的情况,则可以 用口语记录分析的方法,即出声思维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被 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予以记录,然后加 以分析.
• 口语记录分析法是认知心理学进行思维的计算机模拟收集经 验数据的方法.
• 认知心理学还假定,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也叫 符号操作系统,更常称作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 号系统.
• 将人脑比喻为计算机,就可以从一个已知的系统去加深对一个 不甚清楚的系统的理解.这样,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 的思维过程.
• 在上面的分布种,叉子和勺子之间没有共 同的关系,研究者称这样的回答是无效的
without valid answers.
19
一关系推理的研究5
• 心理模型理论 • 形式规则理论
20
二推理与工作记忆
• Baddeley1998曾指出,工作记忆的概念和智力的概念有 非常密切的联系.
• 工作记忆与语言理解、注意及推理有着密切的关 系,John Gabrieli等人运用fMRI技术在被试解决Raven推 理测验时扫描他们的脑区.结果发现额叶、顶叶和颞叶 皮层等脑区都有激活,而这些脑区正是空间、客体和言 语工作记忆进行时激活的脑区,Gabrieli认为推理似乎是 工作记忆能力的总和.
2
问题解决3
• 两个火车站相距100km,某天下午2点,两个火车头相向开出.一个火 车的速度为60km/h,另一个火车的速度为40km/h,当火车头开始行 走时,一只鸟突然出现在第一个火车头前面而向第二个火车头飞去, 当鸟到达第二个火车头时,它又立即以原来的速度向第一个火车头 飞去,鸟以80km/h的速度在两个火车头之间来回飞.问:在两火车 头相遇时鸟飞了多少公里
言语与思维的脑机制生理学心理学全解
对意外死亡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脑生化分析表明,脑内多巴胺受体含 量高于正常人两倍之多。
3.多源病理学说
不只是脑内多巴胺递质及受体功能亢进的单一病源,而是含有多种神 经递质及其多种受体功能异常的多病源的复杂疾病。
6.传统分类法一般将语言产生障碍统称为( )失语症,包括语词发音、用语、语法和书写功能障碍等。
2、语言信息加工过程的初级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半球一侧化现 象,在复杂联想功能中,左额皮层的优势效应才较为显著。
第四节 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
人类言语知觉实际靠听觉和视觉协同工作, 是视觉和听觉信息并行处理的结果。
人类言语知觉机制有两种认知理论:
病人听不懂问题或指令,也看不明白文字。但是,病人 常常能相对流利地讲话,但是其内容往往没有意义。
比较二者以记忆:
Broca’s area :左额下回语言运动区。 受损伤出现语言产出障碍,称为运动性失 语症;
Wernicke’s area :颞横回的语言感觉 区。受损伤发生语言理解障碍,称为感觉 性失语症。
周边性失读症 中枢性失读症 获得性失读症 发展性失读症
失读失写症:不仅不能读出来,也不能写出来。
三、缄默症
病人意识不正常,情感和记忆空白。实际上是意识障 碍的表现。
大脑的言语功能是多个脑区域共同承担的。
言语功能
布罗卡区 维尔尼克区 联络区皮层 皮层下结构
基底神经节 丘脑底部
第二节 脑与思维(--思维的脑机制)
除书写困难称为的失写症(Agraphia)是左额中回受损伤所引起外,其 他类型语言产出障碍均被看成是Braca区受损伤所致。这类病人说话很 慢,似乎像初用外语讲话的人,边说边寻找单词,句子结构错乱或用 词不当,常常用一些零散的名词作为主题词,缺乏谓语的正常表达方 式。
固性思维例子
固性思维例子固有思维也就是思维定势,属于认知心理学,思维定势是人们从事某项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思维方向。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长期的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条件反射(投影),或者说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
1、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由于蜜蜂对光亮的喜爱,它们以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然而,正是由于它们的智力和经验,蜜蜂灭亡了,而那些“愚蠢”的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结果误打误撞碰上了好“运气”,这些头脑简单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反而顺利地得救。
2、美国心理学家迈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人的两臂长,如果你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另一只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另外一根。
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求一个人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
不过他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意思是想给系绳的人以帮助。
然而尽管系绳的人早就看到了这个滑轮,却没有想到它的用处,没有想到滑轮会与系绳活动有关,结果没有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如果系绳的人将滑轮系到一根绳子的末端,用力使它荡起来,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的末端,待滑轮荡到他面前时抓住它,就能把两根绳子系到一起,问题就解决了。
3、伯特·卡米洛从来没有失算过。
这一天他做表演时,有人上台给他出了道题:“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有87人下车,65人上车;下一站又下去49人,上来112人;再下一站又下去37人,上来96人;再再下站又下去74人,上来69人;再再再下一站又下去17人,上来23人”。
那人刚说完,心算大师便不屑地答道:“小儿科!告诉你,火车上一共还有”“不,”那人拦住他说,“我是请您算出火车一共停了多少站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思维思维是最高级、最难把握的心理过程之一。
人们凭借思维,可以把握那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理解其中的相互关系,推测其发展,认识其本质。
思维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包括:概念形成、判断、推理、问题解决、决策等,这为思维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早在1911年,桑代克(Thomdike, E. L.)就研究了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尝试错误学习,而后,格式塔学派的苛勒(Köhler, W.)又研究了猩猩的思维顿悟现象。
20世纪50年代起,思维的研究开始涉及深层认知机制方面,如:对问题空间和算子的探讨;对有限理性和启发式策略的探讨等。
近年来,思维研究领域又兴起新一轮的浪潮,其中有关思维中的无意识过程,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是极具活力的热点。
前者使人们对思维内部过程的理解更加深入;而后者则广泛用于对各种思维理论的模拟、检验上,以期提供理论上的启发。
第一节 思维的研究方法思维研究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尝试错误说和顿悟说,沿用的主要方法是行为测量,所遵循的事实上是行为主义的研究思路。
此后,认知心理学逐渐取代行为主义,研究者们不再将心理学仅仅局限于行为观察,他们认为内省式的言语报告应该同行为测量一样,也可以作到科学化,于是,在这一阶段,言语报告便连同行为测量一起成为两大主要的研究工具。
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模式的不断深入,一种着力于整合实验结果以探讨思维的内部心理机制与表征的研究方法----建构认知模型----也应运而生了。
一、行为测量行为测量(Behavioral Measures)是指研究者通过对被试外显行为的观察或运用各种指标对被试的外显行为的评估来获得思维过程数据的方法。
通过对观察数据或行为指标的分析,往往可以推测被试的内在思维过程。
它与行为主义着重外显行为的研究思想一脉相承。
行为测量有两个层次:观察数据和行为指标。
早期的一些研究,比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实验和苛勒的顿悟实验,大多以观察数据作为推测内在思维过程的依据。
而随着行为测量的发展,以及研究者对内在思维过程的推断要求更为精密、准确,所以各式各样的行为指标,比如:答对的人数、解题时间等等,便逐渐完善起来。
当然,观察数据和行为指标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隔,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采用观察数据的实验,往往不对因变量作明确规定,而是笼统地对被试行为作观察;而采用行为指标,则需要在实验设计中规定某些因变量指标,并针对它们进行观察记录。
(一)观察数据观察数据即对被试行为进行观察后所获得的数据。
行为主义的主要研究思想就是要对外在可观察的行为进行观察,而忽略对内部心理机制的探讨。
早期的思维研究者们借用了行为主义观察外显行为的思想,获得了许多有关思维的观察数据。
然而,他们并未仅仅停留在数据积累上,而是根据所获得的观察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推断,形成了有关思维的理论。
现以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实验和苛勒的顿悟实验为例来说明研究者是如何使用具体的观察数据形成早期思维理论的。
这两个实验都采用了动物被试。
虽然直到今天为止,仍有部分研究者对于动物是否拥有思维持怀疑态度,事实上这一问题也仍存有争议;但是无论怎样,桑代克和苛勒的工作在思维研究中占据了无可争议的经典地位,并清晰地阐明了行为测量在思维研究领域的应用。
1911年,桑代克以猫为被试研究了思维过程中的尝试错误现象。
他把猫关进特制的迷箱中,箱外放有食物,猫必须拉动迷箱中的绳子,才能把门打开,逃出迷箱,得到食物。
桑代克观察并描述了猫在迷箱中的行为,又以每次猫逃出迷箱的时间和成功解决问题前所犯的错误作为行为测量的指标。
结果发现:在逃出迷箱得到食物之前,猫往往会经历一段在迷箱中乱抓乱咬、四处碰壁的过程,它会尝试各种策略,最终偶然拉动了绳子,从而成功地逃出迷箱得到食物。
并且,在经历了十几次同样的试验之后,猫作出正确反应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所犯的错误也越来越少。
由此可以推测:猫的问题解决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问题解决次数的增多,尝试错误的次数随之逐渐减少。
这就是桑代克著名的尝试错误说,即将问题解决的过程看成是一种联想学习的过程,带有渐进的性质,在这一过程中,适宜的联系得以建立并通过强化而巩固,反之,不适宜的联系则逐渐消退。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此实验中,桑代克观察的主要方面是猫作出正确反应所需的时间和错误次数,这表示早期的观察数据法中就体现了行为指标方法的部分端倪,这两种方法在许多方面存在联系。
针对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913年到1917年期间,苛勒以猩猩为被试进行了一系列顿悟实验。
在其中较著名的一个实验里,实验者将黑猩猩关在围栏中,高处挂着香蕉,但是不管猩猩用爪子还是用棍棒都不可能直接够到香蕉。
通过对猩猩行为的观察发现:猩猩在进行了很多次失败的尝试后,索性放弃了这个问题,它们或者犹豫不决,或者环顾四周,或者根本就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不过实验观察发现,有时在经历了这样一段较长时间的停顿后,猩猩会突然想到解决方法----把围栏中的箱子一个个地堆起来,然后爬到箱子上,得到了香蕉。
基于此,苛勒推测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的过程,猩猩不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够到香蕉,它们看上去更像是停下来思考,或是去做其他的事,而后在某个瞬间,突然顿悟。
这种思维过程突变性的假设----顿悟说,有别于桑代克渐进式的尝试错误说。
以上两个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主要依靠行为观察数据,针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出两种经典假说,这证明了观察数据在思维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当然,随着实验设计理论和思维研究本身的进展,后来的研究者往往偏好运用事前规定的行为指标,做更有针对性的记录。
(二)行为指标行为测量时所采用的行为指标多种多样,现以思维研究中的酝酿实验和类比实验为例阐述一下它们的运用。
波斯纳(1973)描述了一项酝酿实验。
实验所用的问题为:一个人有4条链子,每条链子有三个环。
他想把这四条链子结成一个封闭的链圈。
打开一个环要花2分,接一个环要花3分。
这个人花15分把所有链子结成了一个封闭的链圈,他是怎么做的?实验操纵的一个自变量为酝酿期的长短,即解决问题的两段时间中的延时,在这里”酝酿”被理解成问题解决之前所从事的与问题无关的事,但却对最终的问题解决产生影响的过程。
该自变量的三个水平分别为0、15和30分钟。
实验采用被试间设计,每个自变量水平下,至少20个被试。
另外,为了控制被试在延时期间的行为,研究者还要求他们在延时期间没有思考测验的问题。
实验有两个行为指标,一个是被试解决问题的百分率,另一个是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
结果发现:酝酿期为15分钟的被试问题解决成功率高于无酝酿期被试的,并且他们所花费的时间也更短;而酝酿期为30分钟的被试问题解决成功率又高于酝酿期为15分钟被试,并且他们所花费的同样也更短。
波斯纳据此推测,酝酿期的长短直接影响了问题解决的效果。
另一个例子是沃森和约翰逊-莱尔德(Wason和Johnson-Laird,1972)所进行的选择作业实验,或称为四卡片问题。
实验程序如下:给成年被试看4张卡片,其中两张的正面各有一个字母,一张卡片有元音字母(E),另一张卡片为辅音字母(K);另两张卡片的正面各有一个数字,一张卡片为偶数(4),一张卡片为奇数(7),见图9-1。
实验的指导语为”每张卡片都是一面为字母,一面为数字,现在要求你验证一个规则----若卡片的一面为元音字母,那么另一面则为偶数,不过你只能翻两张卡片”。
正确的答案是翻卡片”E”和卡片”7”,因为翻卡片”E”可以从正面验证规则正确与否,而翻卡片”7”可以从反面证伪这一规则。
实验以做各种回答的人数比率作为行为指标。
结果发现只有10%左右的被试答对,却有将近50%的被试回答”E”和”4”。
据此,沃森和约翰逊-莱尔德认为被试擅长于从正面验证某一规则,而不习惯于证伪。
图9-1 沃森和约翰逊-莱尔德实验材料早期,国内也有研究者使用行为指标进行思维研究。
比如:朱智贤等(1963)研究了儿童让步关系推理,研究所使用的行为指标为错误率。
结果发现二年级(8-9岁)在推理时的错误率为26.5%,三年级(9-10岁)则为19.5%,四年级(10-11岁)为12.5%,五年级(11-12岁)则下降到4.5%。
所以,研究者推论四、五年级是儿童掌握让步关系的一个转折期。
综上,用行为测量来推断思维过程是较为科学、有效的。
不管是早期的观察数据,还是后来的行为指标,都是从外显的、客观的行为数据来推测思维的某些特征。
这种客观性便是行为测量有效性的见证。
不过同时,客观性也存在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只从行为结果入手,而不能揭示行为过程。
为了对思维过程有一个更为详细的了解,后来,研究者们又发明了出声思维法。
二、出声思维思维的另一个研究方法为内省式的言语报告。
在思维研究领域,通常会让被试在问题解决或推理的过程中,将其思路用言语报告出来,这种言语报告的方式被称为出声思维(think aloud)。
(一)出声思维的由来认知心理学对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通常会使用反应时等指标,而对于诸如思维等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通常使用出声思维等考察形式,因为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内部操作更为复杂,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对其进行行为测量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一个人在完成一道数学题的思维作业时,他通过哪些内部操作来完成是别人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事后询问所得的答案又常常是不完整、不准确的。
克服这种困难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出声思维,使他的思维过程外显化,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人的思维过程。
鉴于此,心理学家邓克(1945)首先提出了出声思维法。
但是,在方法被提出的初期,它并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直到1972年,纽厄尔(Newell)和西蒙(Simon)将此方法用在了问题解决领域,获得了可喜的成功,出声思维法才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出声思维法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实施:(1)对被试进行预训练,使他们能顺利地进行出声思维;(2)给被试一个思维作业,比如:一道数学题或是一种智力游戏,让他们用出声思维的方法来完成作业,同时用录音机记录他们的全部口述;(3)当被试在进行出声思维的过程中,发生停顿,实验者应及时提醒或询问他们在想什么,不过,除非有特殊的研究目的,并事先做过准备,实验者在出声思维过程中,不应提问,以免干扰被试的出声思维;(4)将录下的言语报告逐字逐句地整理成文字材料,并对记录进行细致的分析,提炼其中有价值的材料,以分析被试思维的过程及其特点。
所录下的言语报告的分析是上述步骤中最困难的一步,有时被试的报告显得过于杂乱,很难从中找出规律。
对此,纽厄尔和西蒙(1972)提出了一种分析被试出声思维言语报告的有效方法----问题行为图。
(二)出声思维的分析----问题行为图问题行为图可以使研究者直观地看出被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