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2x3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基本诊疗路径(住院试行)一、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2型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0),进行高血糖控制及血管并发症筛查。
(二)诊断依据【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07年版),《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可能。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西医诊断】: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1 —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确诊。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和2型糖尿病(ICD-10 编码:E11.900)。
2.除外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
3.符合消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验案
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验案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况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国家的医疗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南征教授凭借着其卓越的医学专长和治疗经验,在治疗消渴肾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面,我们将以一位病患的亲身经历为例,来介绍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的验案。
2018年初春,一位54岁的糖尿病患者小杜(化名)来到南征教授的门诊部求诊。
小杜的肾功能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尿蛋白含量呈现明显增高,使得她的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迅猛。
小杜还出现了体重下降、食欲不振、乏力、贫血等一系列消渴肾病的典型症状。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小杜最近一次检测的肾小球滤过率已跌至小于30ml/min/1.73m2,需要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
针对小杜的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南征教授首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
他认为小杜的糖尿病肾病已经到了不可纠正的地步,但仍旧存在一定程度的治疗空间。
南征教授采用了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养阴益肾为主要治疗思路的综合调理方案,针对小杜的身体状况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南征教授针对小杜的消渴肾病病情,采用了糖尿病特效药物进行治疗。
这些特效药物能够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减轻对肾脏的损害。
南征教授还对小杜的高血压和贫血进行了针对性的治疗,以减轻其对肾脏的进一步损害。
他还针对小杜的肾小球滤过率低和尿蛋白含量增高的病情,对她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进行了指导和调整,并进行了中药治疗和草药熏蒸。
经过3个月的治疗,小杜的病情稳步得到了好转。
她的尿蛋白含量明显下降,贫血症状得到了缓解,肾功能也有所好转。
小杜的体重也逐渐回到了正常水平,精神状态和食欲得到了明显改善。
她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小杜的成功治疗,不仅使得她本人重获健康,更让南征教授的治疗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的治疗手段得到了很多同行的肯定和赞赏,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4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住院患者。
.一、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E14.40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2017年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常见证候: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肌电图、感觉定量检查或测量;肢体动脉多普勒;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踝肱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流变、动态血糖监测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虚血瘀证: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内科消渴病肾病临床路径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的住院患者。
一、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肾病(TCD编码:BNV068)。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肾病(ICD-10编码:E11.221+N08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二版)》(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第二版)》(吕仁和、赵进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颁发的《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专家共识(2016年版)》及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 颁布的《CKD 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12)》。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消渴病肾病常见证候:本虚证候:肺脾气虚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标实证候:湿浊证湿热证血瘀证气滞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糖尿病肾病分期:1期肾小球高滤过肾体积增大2期.间断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休息时晨尿或随机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男<2.5mg/mmol女<3.5mg/mmol)3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男ACR2.5-30mg/mmol女性ACR3.5-30mg/mmol 4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显性蛋白尿ACR>30mg/mmol 肾衰竭期5期诊断时要排除非糖尿病肾病,以下情况考虑非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病程短、单纯肾源性血尿或蛋白尿伴血尿短期内肾功能突然恶化的,突然出现水肿和大量蛋白尿而肾功能正常的,必要时肾穿刺(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整理)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中医临床途径22个专业95个病种》制订(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型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点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在中年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等病症。
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
空腹血糖(FPG)》7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2007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具体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内分泌科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内分泌科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诊断临床表现消渴病(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多饮、多尿、口渴等症状,常见的并发症有视网膜病变、肾病、心血管病等。
辅助检查糖耐量试验(GTT)、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
治疗中医治疗消渴病(2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以养为主,辅以攻治”。
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饮食调理根据病情轻重程度,调整饮食,合理安排三餐,保持适量运动。
应避免食用高糖、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建议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同时,还应注意饮食方式,尽可能避免过度进食、暴饮暴食。
药物治疗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原则是以补益为主,辅以清热利水、降低血糖等功效。
具体的药物应根据临床症状、辨证论治、体质等因素综合选择。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山药、苦瓜等。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消渴病(2型糖尿病)可以较好地调节体内的生理功能,降低血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的治疗穴位有足三里、神阙、关元等。
其他治疗如滴注中药、膏方外敷、氧疗、光疗、芳香疗法等都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辅助手段,以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注意事项中医治疗糖尿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规律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患者血糖,促进身体康复。
2.必须遵医嘱服药。
如有不良反应或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通知医生。
3.定期体检。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前往医院进行体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合理膳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膳食控制非常重要。
应避免过量食用含糖、高热量的食物。
5.注意心理调节。
糖尿病患者的情绪波动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从而加剧病情。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正确选取治疗方法,可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糖尿病患者也应注意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膳食习惯,以保障身体的健康。
糖尿病肾病中医临床路径诊疗规范
糖尿病肾病中医临床路径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肾病。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肾病。
(二)诊断依据1.糖尿病肾病(DKD)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病,包括肾小球率过滤低于60ml·min-1·1.73m2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高于30mg/g持续超过3个月(3个月内复查,3次结果中至少2次超过临界值)。
2.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期(参考2012年KDIGO发布的《CKD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提出的“病因-肾小球率过滤-白蛋白尿分期(CGA)”):诊断用“G1-5A1-3表示”3.中医证候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2011年版)》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具体证候诊断:(1)气虚血瘀证尿浊,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头晕多梦,或尿频尿多,手足心热,心悸不宁,舌体瘦薄,质红或淡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无力。
(2)脾肾阳虚证排尿味甜,尿有泡沫。
伴口渴喜饮,腰酸疲乏,心悸自汗,或晨起面浮,傍晚跗肿,舌红苔薄,脉细数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2011年版)》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肾病和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2.达到住院标准:水肿;或尿蛋白+~+++;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30mg/g;或eGFR<60ml·min-1·1.73m2;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消渴肠病以腹泻为主症的住院患者。
一、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肠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肠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吕仁和、赵进喜主编,2009年版)。
(2)西医诊断:参照《内分泌学》(廖二元主编2001年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临床常见证候:肝脾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若在治疗期间无相悖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糖尿病并急慢性胃肠疾病者不进入本路径。
5.近半个月内患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以及感染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立卧位血压;(2)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血流变;(3)消化道钡餐透视;(4)血糖、糖化血红蛋白;(5)肝胆脾胰彩超;(6)神经传导速度检查;(7)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纤维结肠镜检查、胶囊内镜、小肠活检、大便致病菌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脾不和证:抑肝扶脾,健脾止泻。
内科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路径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住院患者。
.一、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E14.40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
明确糖尿病病史,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临床症状与体征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相符,并且一下4项检查中有一项异常即可诊断踝反射异常、针刺痛觉异常,振动觉异常,压力觉异常。
需要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病变)、脑梗塞、格林巴综合征,排除严重动静脉血管性病变等,尚需鉴别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引起的损伤。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2017年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常见证候: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 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中医临床门路22 个专业 95 个病种》制定(一)合用对象中医诊疗:第一诊疗为消渴病(TCD编码: BNV060)。
西医诊疗:第一诊疗为 2 型糖尿病(ICD-10 编码:E11.902 )。
(二)诊疗依照1.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3.15 —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表现,是诊疗消渴病的主要依照。
有点患者“三多“症状不显然,但在中年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等病症。
应试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疗标准:《中国 2 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参照取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2007年)。
空肚血糖(FPG)》7mmol/l(126mg/dl) ;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 2 小时血糖( 2HPG)》11.1mmol/l(200mg/dl) ;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2.证候诊疗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2007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要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 2 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详尽证候诊疗:(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用,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7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二版)》(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第二版)》(吕仁和、赵进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临床上凡消渴病患者,出现泡沫尿(尿白蛋白排泄率、尿蛋白定量异常增高),或出现水肿、眩晕(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或伴有视瞻昏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都应考虑到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
同时应注意排除淋证和肾风、肾水、支饮、心悸、眩晕等病证(泌尿系感染和多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以及心功能衰竭、高血压病)引起的尿蛋白增高、肾功能损伤的原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颁发的《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专家共识(2016年版)》及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颁布的《CKD 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12)》。
临床诊断依据:(1)有明确糖尿病病史;(2)尿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3mg/mmol(30mg/g)或尿白蛋白排泄率(AER)≥30mg/24h(20ug/min)。
因尿白蛋白排泄受影响因素较多,需在3~6个月内复查,3次结果中至少2次超过临界值,并且排除影响因素如24h内剧烈运动、感染、发热、充血性心力衰竭、明显高血糖、怀孕、明显高血压、尿路感染,可做出诊断;(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损害;(5)eGFR(CKD-EPI公式)> 30 mL/min/1.73m2。
※糖尿病肾病eGFR(CKD-EPI公式)< 30 mL/min/1.73m2请遵照“慢肾衰”诊疗方案。
(二)证候诊断1.本虚证候:(1)肺脾气虚:气短乏力,动则气促,自汗,易外感,纳差便溏。
舌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2)脾肾气虚:气短乏力,腰膝酸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
舌淡胖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3)肝肾阴虚:形体消瘦,潮热汗出,或盗汗,五心烦热或手足心热,咽干口渴,目睛干涩,大便干结,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西医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2.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面色赤红,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呃逆,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少寐多梦,舌红赤少苔,脉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易汗出,腰膝酸软,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五心烦热,面色黧黑,畏寒肢凉,神疲乏力,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TCD编码:BNV060)和2型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的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血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尿酮,尿常规,粪常规,干化学血糖快速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