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国十二大饮食文化圈
中华饮食文化圈的名词解释
中华饮食文化圈的名词解释中华饮食文化圈是指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体系和食物传统的范围。
这个文化圈涵盖了中国各个地区的独特饮食习惯、烹饪技巧、食材选择以及与饮食相关的仪式和习俗。
在这个文化圈内,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概念和名词,下面就来解释一些典型的中华饮食文化圈的名词。
传统饮食:传统饮食是指中国各地区长期形成并经过历史沉淀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技巧。
这种饮食模式注重平衡、养生和营养价值。
例如,北方的传统饮食以大米和小麦作为主要粮食,口味偏咸,注重炖煮和烘焙;南方的传统饮食则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口味偏甜,喜欢蒸煮和炒炸。
五谷杂粮:五谷杂粮是指中国传统饮食中常见的主要粮食品种,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和谷子等。
这些粮食都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五谷杂粮在中华饮食文化圈中被广泛使用,多用于制作主食和各种面食。
八大菜系:中华饮食文化圈有着丰富多样的菜系,其中包括八大菜系,分别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和徽菜。
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特点和口味风格。
鲁菜讲究色香味俱佳,川菜以辣味为特色,粤菜注重原汁原味,苏菜注重清爽鲜嫩,闽菜讲究鲜美可口,浙菜追求原汁原味,湘菜以麻辣闻名,徽菜着重独特创新。
宴席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圈中,宴席文化常常体现着人们对待客情谊和欢庆节日的态度。
宴席通常包括多道菜品的排列和搭配,以及讲究酒、礼仪和服饰等方面的规范。
宴席不仅代表着对宾客的尊重和好客之心,还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圈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制作过程,茶道被视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和修养。
茶具、茶艺和品茶技巧都是茶文化的重要方面。
品茶不仅是一种享受,还有助于健康和放松心情。
酒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圈中的酒文化也是非常独特和传统的。
中国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著名的白酒、黄酒、红酒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对酒的热爱和独特理解。
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庆祝和款待的必备,也是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
中 国 饮 食 民 俗
茶,敬茶,敬香茶。”
(一)、饮用茶叶的种类分布: 长江中下游地区:绿茶 西南地区:花茶、紧压茶 东北华北地区:花茶 华南地区:乌龙茶 (二)、茶叶的冲泡及饮用方法(举例)
四、我国的饮茶习俗
昆明的九道茶 藏族的“酥油茶” 维吾尔族的香茶 蒙古族的咸奶茶 侗族、瑶族的打油茶 土家族的擂茶 白族的三道茶 纳西族的"龙虎斗"茶
《诗经》:“其椒有馨”。其中“椒”即花椒。 除花椒外,中国古代的辛辣调料还有姜、茱萸、 扶留藤、桂、芥辣等。明以前,花椒、姜、茱萸 是所谓的“三香”。其中,花椒为其首。
二、辣椒的传入
辣椒大致于明代传入我国。 传入路线的二种说法:一、由西北丝绸之路从 甘肃、陕西传入中国;二、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辣椒最早传入中国是用来观赏的。大约在康熙 年间最早被西南地区人食用。 辣椒在全世界的传播路线
从茶叶的性状来看,先后有散茶、饼茶再到散茶 三种。
从制作原料来看,有一个从素茶到配料茶再到花 茶的过程。
从茶叶的发酵程度来看,先有绿茶,然后再有红 茶与乌龙茶。
我国的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 太湖碧螺春 君山银针 安溪铁观音 凤凰水仙 祁门红茶 太平猴魁 黄山毛峰 六安瓜片 信阳毛尖
四、我国的饮茶习俗
59
四川
151
(含重 庆)
中国辛辣饮食带
第三节 中国的饮茶习俗
一、我国的饮茶简史
饮茶始于西汉,晚于茶的食用与药用。 两汉之际,传入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 层传播,成为待客之物,并与佛道结缘。
一、我国的饮茶简史
陆羽《茶经》成书以后,“茶道”大行。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
中国饮食文化 (4)ppt课件
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
以苏、浙、皖为代表。特点: • 饮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 兼有华夏文化(古朴)和
江南文化(细腻)的食文 化特质
荷 叶 包 鸡 皖 菜
一品罗汉菜 苏菜
东 坡 肉 浙 菜
东南饮食文化圈
以闽粤为中心地区。特点: • 物产丰饶,重鲜活,尚食事 • 大胆改良、锐意创新,呈现较强的开放性饮食文化特质 • 食风讲究,商贾气息浓郁
以新疆地区为中心。特点:
• 以畜牧业原料为主,以农 业种植原料为辅,以果品 为特长;“食肉饮奶”
• 食文化丰富多彩,民族风
味食品琳琅满目;(外域
文化影响早,少数民族多
)
羊
• 食俗受宗教影响大,伊斯 兰教
肉 串
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
陕 西 小 窝 头
以陕、晋为代表。特点: • 中华饮食文化的摇篮 • 面食制作见长,品种丰富,善用杂粮 • 食俗粗犷、豪放、节俭;“面条象皮带,烙饼象锅盖”
格拉条(搁拉条) 阜阳特有面食
以味道香辣著称 一咸三分味 一辣到十成
有东方意大利面之称
“撒”汤
羊龙骨(羊蝎子) 味道鲜辣爽口
因其形状酷似蝎子 故俗称“羊蝎子”
阜阳 地锅鸡
视频欣赏
• 嗜饮酥油茶
酥
• 食礼受喇嘛教影响较深
油
茶
风干肉
青稞酒
酥油
素食饮食文化圈
素食 • 以植物性原料制成的菜品 • 食素的行为模式或生活方
式 斋食 • 古人祭祀之前不饮酒、不 吃荤的素食行为和所食食 物 • 佛门弟子中午之前所进用 的食物 • 伊斯兰的斋戒之食
1、 川菜 2、 粤菜 3、 鲁菜 4、 苏菜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地区域性分析报告
【1】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2】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考察【3】一、“饮食文化圈”的概念文化圈的概念首先由德国的人种学家格雷布纳提出,此后,在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术领域被广泛认可与运用。
根据中国客观纯在的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用“饮食文化圈”的概念反映和表达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属性的特征,可以叫清楚地了解到不同民族、历史、地域、习俗在中国饮食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具有相同饮食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共同生息相存的自然和文化生态地理单元。
【4】二、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类型按照赵荣光的观点,中国饮食文化从17——18世纪,形成了12各饮食文化圈。
分别是:1.东北饮食文化圈2.京津饮食文化圈3.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4.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5.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6.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7.中北饮食文化圈8.西北饮食文化圈9.西南饮食文化圈10.东南饮食文化圈11.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12.素食文化圈【5】这种划分的依据是饮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程以及各区域饮食特征及习俗,但其中所牵涉到的因素多而且复杂。
从了解饮食文化知识的角度上说,划分中国饮食文化圈也是为了理解的方便。
【也有人认为中国饮食文化圈可以只分为6个区域,分别是:华北、华东、西南、中南和西北饮食文化区。
】【6】三、中国饮食文化区位形成的历史原因(一)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二)政治经济与饮食科技因素——经济的发展对饮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因素——中国西部游牧民族文化区历史地形成了中北、西北、青藏高原彼此风格差异较大的三个饮食文化区位,其中除了历史地理气候等的影响之外,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也有很大关系。
比如:新疆的传统宗教是伊斯兰教,内蒙的宗教主流是萨满教,而青藏高原的宗教是佛教。
【7】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概况【8】一、东北饮食文化圈东北饮食文化圈包括今东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哲里木、呼伦贝尔三盟在内的一个饮食文化历史区域。
中国十二大菜系饮食文化
中国十二大菜系饮食文化中国菜肴以其丰富多样的口味和独特的烹饪方法而闻名于世。
中国菜系分为多个地区性的分支,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在中国,有一句古话说:“食以安为天”,这句话不仅仅反映了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更是揭示了中国菜系饮食文化的重要地位。
华北菜系是中国十二大菜系之一,以北京菜为代表,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
北京烤鸭是北京菜的代表之一,它以其鲜嫩多汁的肉质和酥脆的皮而受到全球食客的喜爱。
此外,京酱肉丝、糖醋里脊等也是北京菜的经典菜品。
东北菜系是中国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食材和浓郁的味道而备受瞩目。
东北菜强调肉类的烹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是东北酸菜炖肉,它酸甜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华东菜系以其精致的料理技巧和细腻的口味而闻名。
上海菜是华东菜系的代表,其菜品多为清淡而油腻,以海鲜和蔬菜为主要食材。
小笼包是上海菜的代表菜品之一,其松软的外皮和鲜美的馅料让人无法抗拒。
华中菜系是中国菜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湖南菜和川菜为代表,以其独特的麻辣口味而享誉全球。
湖南菜以其辣而不燥的特点而闻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是辣椒炒肉。
川菜则以其麻辣鲜香的口味和多样的烹饪技巧而受到世界食客的喜爱,其中最著名的菜品之一是宫保鸡丁。
西南菜系以其多样的食材和浓郁的香料而著称。
四川菜是西南菜系的代表,其菜品注重川味和麻辣口味。
它以红油牛肉、鱼香肉丝等菜品而闻名,给人带来辣味与鲜香的独特体验。
西北菜系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创意的烹饪方法而脍炙人口。
陕菜是西北菜系的代表之一,其菜品香气扑鼻,口味独特。
著名的陕菜有羊肉泡馍、肉夹馍等,其中最有名的菜品是“肉夹馍”,用特制的馍夹入香气四溢的肉丝,让人回味无穷。
东南菜系是中国菜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苏菜和浙菜为代表,以其精致的烹饪技巧和丰富的口味而闻名。
苏菜注重刀工和菜品的色香味形俱佳,最具代表性的菜品是红烧狮子头。
浙菜则以其鲜嫩可口的特点而著名,最著名的菜品之一是东坡肉。
中国饮食文化
牛羊肉、各种面食品是藏民的主食料 ,糖、蛋、盐等是高原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 的食料。生冷食物比重较高,每人都有自己专用的碗,吃菜时每人一份。
“敬特此食的精华,供献佛法僧三宝”,是藏族人在餐前必先颂念的经语,它表明佛
教思想和意识已深深地渗入到高原人们的食生活和食文化之中。 以西藏为中心。特征: 以牛羊肉、奶、糌粑为主要食原料,瓜果蔬菜少 嗜饮酥油茶 食礼受喇嘛教影响较深
金陵三叉
叉烤鸭 叉烤桂鱼
叉烤乳猪
川菜
又称四川菜、巴蜀风味或天府风味,西南风味的典型代表。 起源:周秦时期(先秦 前246年)的巴国和蜀国,汉时形成, 宋时影响很大。现影响到云贵、甘南、藏北、湘鄂陕边界,京、 津、沪、穗等都会,在美国、加拿大、西欧、日本有一定市场。
中国的菜系
按地域分
四大菜系
鲁 ( 山 东 )
扬 ( 淮 扬 ) 川 ( 四 川 ) 粤 ( 广 东 )
八大菜系
浙 ( 浙 江 ) 徽 ( 安 徽 ) 湘 ( 湖 南 ) 闽 ( 福 建 )
十大菜系
京 ( 北 京 ) 沪 ( 上 海 )
十二大菜系
豫 ( 河 南 ) 陕 秦 ( 陕 西 )
四大菜系
九、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东南饮食文化团大致包括闽、粤、台、琼以及浙、赣、湘、桂局部, 以闽粤为中心地区。
该地区以稻米为主食,以丰饶的蔬果、海产、禽畜为副食。繁盛的海 外贸易和便利的域外交通,以及相对长久稳定的社会环境,丰富的物 产,形成了这一地区饮食文化的特点:喜食稻米、重鲜活、尚茶饮、 喂槟榔,蔬果与海产比重高,俗尚食事。 广东谣谚“饥食荔枝,饱食黄皮”;“秋冬食獐,春夏食羊”;“霜 蟹雪螺,味不在多”;“雨水漫漫,鱼蟹满盘”等正足以表明物产及 人们食尚的特点。 有人曾开玩笑说,广州人什么都敢吃,天上除了飞机、地上除了四脚 的家具之外,蛇、猴、猫、鼠、禾虫等都成了席上佳肴。“广州人好 吃,上海人好穿”,“食在广州”。
中国民俗--饮食民俗
五、我国的茶文化——茶与绘画艺术
唐《调琴啜茗图》 宋《卢同烹茶图》 明文征明《松下品茶图》、《煮茶图》、《惠 山茶会图》 郑板桥与方丈的故事:“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三、饮食民俗的功能分类
日常饮食 特殊(节庆、祭祀、待客)饮食
第 二 节饮食文化圈
炖菜 生肉、冻食和腌菜 口味咸重、辛辣(葱 蒜味)
back
中北饮食文化圈
咸食畜肉,热喝奶茶, 畅饮烈酒,以肉食和奶 制品为主,几乎不吃蔬 菜。口味咸重。
back
湘
菜
有湘江流域、洞庭区、湘西山区用料广 泛,制作考究,油重色浓,以烹河鲜、 山珍见长,擅长用辣。制法重于炖、煨、 腊、炯、煎等。著名菜肴有“腊味合 蒸”、“麻辣子鸡”、“红烧全狗”、 “红煨鱼翅”、“冰糖湘莲”、“腊肉 炯鳝片”等。最大风味是酸辣,喜用腊 味。
三、我国的食辣文化
一、前辣椒时代
《诗经》:“其椒有馨”。其中的“椒” 即指花椒。 中国古代的辛辣调料除花椒外,还有姜、 茱萸、扶留藤、桂、芥辣等。明以前, 花椒、姜、茱萸是所谓的“三香”。其 中,花椒为其首。
第 三 节 中国的饮茶习俗
一、我国的饮茶简史
饮茶始于西汉,晚于茶的食用与药用。 两汉之际,传入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 区。 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 逐渐向中下层传播,成为待客 之物,并与佛道结缘。
一、我国的饮茶简史
陆羽《茶经》成书以后,“茶道”大行。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
世界饮食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现在世界公认的饮食文化圈,有三大菜系:一为中国菜系,包括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若干国家及南亚一些国家,以中餐为代表,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菜系。
二是法国菜系:包括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许多国家,占地面积最大,以西餐为主题。
三是土耳其菜系:又成为清真菜系,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
还有一个影响力相对不大,但又不能被忽视的俄罗斯菜系。
饮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与人类的兴衰、繁衍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如何科学的饮食,中国历代人们从来未停止过对它的探讨和研究。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膳食模式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中华饮食文化的渊源,是东方古老的阴阳学说,这是一种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哲学,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饮食生活,中国人的饮食追求是"美味享受,饮食养生",把饮食的味觉感受摆在首要位置上,注意饮食审美的艺术享受。
中国的传统饮食观,不存在营养的壤念,只讲究养生。
饮食养生包括"辨证施食"与"饮食有节"两方面。
原理还是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中国人把饮食作为一种艺术,以浪漫主义的态度,追求饮食的精神享受。
西方饮食的文化特点:西方近代科学文明,对西方饮食习俗的形成影响极大,西方发达的科学,分析食物的成份含量,掌握具体的营养要求,不过是小菜一碟。
西方人对待饮食,首先讲有什么营养,能产生多少能量,味道则是次要的。
如果加热烹调,会造成营养损失,那就半生不熟甚至千脆生吃。
西方人把饮食当作一门科学,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注重饮食功能。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是以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为基本地域空间,以域内民众——中华民族大众为创造与承载主体的人类饮食文化区位性历史存在。
迄止19世纪时,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如下: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是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和素食文化圈等12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紧密相连的子文化区位并存的民族饮食文化区域形态。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一、名词解释1、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合。
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容。
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经·素问》。
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时期。
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
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4、孔孟食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时期。
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5、果腹线: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一般表现为简单再生产)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量质食物的社会性极限标准。
6、果腹层: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的社会基础层次,由社会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是反映民族食生活基本水平的社会层次。
该层次的食生活基本水准经常在“果腹线”上下波动。
7、饮食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
8、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风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位。
9、中华饮食文化圈:以历史上中国版图为传播中心,以相邻或相近受中华饮食文化影响较深、彼此关系紧密的广大周边地区连接而成的饮食文化地域空间的历史存在。
10、饮食文化层: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社会层次。
11、满汉全席:中国清代光绪初期形成的官场筵式,又称满汉大席或满汉酒席,是康熙年间满席-汉席、道光时期满汉席的承续发展。
其基本特征是燕翅等海珍与烧烤菜肴的组合。
中国饮食文化介绍PPT
中国菜系划分
宫廷
民族
六
系
苏
川
说
粤
鲁
中国菜系划分
川菜
八
鲁菜
系
说
浙菜
苏菜
徽菜 闽菜 粤菜 湘菜
关于“菜系”的种种歧义
到底什么是“菜系”、“菜系”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并有多种观点,代表性的意见有:
菜肴体系说 风味菜肴体系说 烹饪技艺与地方菜说 烹饪风味流派说 地方风味说 系统说
关于“菜系”的种种歧义
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
以两湖和江西为代表。
饮食文化历史悠久。
自然条件优越,物 产丰富,菜品精美。
餐饮器具(青铜、漆 器)、烹调技艺先进。
鲜明的地域文化 风格,区域饮食 风俗厚重,食品 繁多,名肴瞩目。
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
以苏、浙、皖为代表。
饮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十二大菜系饮食文化
中国十二大菜系饮食文化赣菜赣菜作为中国美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数千年饮食文化的积淀。
《后汉书》中的《豫章记》称江西“嘉蔬精稻,擅味八方”。
唐初,王勃赴滕王阁举办的盛宴,兴奋之余赞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明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曾记载江西名菜“粉蒸肉”。
今天的赣菜,正是在继承历代“文人菜”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乡土味极浓的“家乡菜”。
赣菜由南昌、九江、赣南三大流派互相渗透交汇而成。
赣菜虽然不在八大菜系之列,但独具特色。
赣菜选料广泛、主料突出、注重刀工、制作精细,在烹饪中突出“原汁原味”:在烹饪技法上,注重火候,以烧、焖、炖、蒸、炒为主。
在原料选取上,崇尚绿色、生态、健康理念。
江西生态环境很好,取自本土的原料都是绿色健康的,如鄱阳湖的藜蒿、井冈山的竹笋、***山湖的大闸蟹、余干的辣椒等。
在味型上,以辣为主。
与川菜的麻辣、湘菜的辛辣、鄂菜的酸辣不同,赣菜的辣是香辣、鲜辣,辣味适中,南北皆宜,具有广泛的适应群体。
东北菜是指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的烹饪菜系,由鲁菜演化而来,而又因东北地区独特而统一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定的饮食特色。
东北各地的饮食高度相似,但细分之下也有辽菜、吉菜、黑菜等菜系的说法。
东北菜的特点是一菜多味、咸甜分明、用料广泛、火候足、滋味浓郁、色鲜味浓、酥烂香脆,烹调方法长于熘、爆、扒、炸、烧、蒸、炖,以炖、酱、烤为主要特点。
代表菜品有锅包肉、白肉血肠、东北乱炖、溜肉段、地三鲜、猪肉炖粉条、小鸡炖榛蘑、扒熊掌、拔丝地瓜、酱骨架,杀猪菜等等。
东北人喜好吃的酸菜和用蔬菜蘸大酱的蘸酱菜也是东北饮食区别于其他菜系的一大特点。
鄂菜鄂菜,湖北被称“千湖之省”,楚菜为十大菜系之一,以湖北得天独厚的淡水河鲜为本,鱼馔为主,汁浓芡亮,香鲜微辣,注重本色、原汁原味,菜式丰富,筵席众多,擅长蒸、煨、炸、烧、炒等烹调方法,特点是汁浓、芡稠、口重、味纯,民间肴馔以煨汤、蒸菜、肉糕、鱼丸和米制品小吃为主体,具有滚、烂、鲜、醇、香、嫩、足“七美”之说。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分析
【1】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2】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考察【3】一、“饮食文化圈”的概念文化圈的概念首先由德国的人种学家格雷布纳提出,此后,在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术领域被广泛认可与运用。
根据中国客观纯在的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用“饮食文化圈”的概念反映和表达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属性的特征,可以叫清楚地了解到不同民族、历史、地域、习俗在中国饮食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具有相同饮食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共同生息相存的自然和文化生态地理单元。
【4】二、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类型按照赵荣光的观点,中国饮食文化从17——18世纪,形成了12各饮食文化圈。
分别是:1.东北饮食文化圈2.京津饮食文化圈3.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4.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5.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6.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7.中北饮食文化圈8.西北饮食文化圈9.西南饮食文化圈10.东南饮食文化圈11.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12.素食文化圈【5】这种划分的依据是饮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程以及各区域饮食特征及习俗,但其中所牵涉到的因素多而且复杂。
从了解饮食文化知识的角度上说,划分中国饮食文化圈也是为了理解的方便。
【也有人认为中国饮食文化圈可以只分为6个区域,分别是:华北、华东、西南、中南和西北饮食文化区。
】【6】三、中国饮食文化区位形成的历史原因(一)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二)政治经济与饮食科技因素——经济的发展对饮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因素——中国西部游牧民族文化区历史地形成了中北、西北、青藏高原彼此风格差异较大的三个饮食文化区位,其中除了历史地理气候等的影响之外,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也有很大关系。
比如:新疆的传统宗教是伊斯兰教,内蒙的宗教主流是萨满教,而青藏高原的宗教是佛教。
【7】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概况【8】一、东北饮食文化圈东北饮食文化圈包括今东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哲里木、呼伦贝尔三盟在内的一个饮食文化历史区域。
饮食文化圈的特色
饮食文化圈的特色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饮食文化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饮食文化圈的简介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将中华食文化圈划分为12个小圈: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2、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3、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4、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5、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6、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7、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8、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9、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10、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11、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12、素食文化圈。
不同饮食文化圈的特色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这里土地肥沃,草场优良,平原广阔,五谷杂粮与山货水产都很丰富,冬季寒冷漫长,人口稀少。
历史上这片土地长期生活着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
游牧狩猎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
人们好食炖菜,摄取高热量的动物脂肪,以御寒冬。
由于缺少新鲜蔬菜,当地人有吃生肉、葱蒜、冻食和腌菜的习惯,吃生肉、冻菜、冻水果可帮助增加维生素,避免一味吃热食导致缺乏维生素而得坏血病,冷冻食品已发展成人们的一大嗜好,哈尔滨一年的雪糕竟然大部分是在冬天消费的;吃葱蒜可以消除吃生肉的不良后果,帮助消化杀菌;另外因寒冷的气候使冬季缺少新鲜蔬菜,腌菜和泡菜占了很大比重,几乎每家都有大大小小的酱缸。
酸菜腌渍时间长,新鲜度差,因而调味咸重,以压抑异味。
自清中叶以后,关内大量移民涌入东北开荒垦殖,农业取代游牧和采集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东北的饮食方式亦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口味特点:咸重、(葱蒜的)辛辣、生食。
2、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该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但在东北和西北地区都有较深的文化交叉,是典型的草原文化类型,以游牧和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
历史上这里曾生活着众多的游牧民族,战事不断,民族势力此消彼长,但社会生活与区域饮食文化总体上保恃着自己的草原特色。
人们逐水草而居,擅长射猎,君王百姓都爱咸食畜肉,热喝奶茶,畅饮烈酒。
饮食文化圈的概念
饮食文化圈的概念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与重视美食文化圈的重要性,美食文化圈就像一个完整的美食生态系统,由大多数社会背景组成,包括烹饪技术、烹饪方法、调味方法、储存方法、选择材料、饮食习俗以及与其他国家饮食文化相关的历史信息。
美食文化圈能够创造出独特的口味与芬芳,有助于人们提高饮食文化的认知度。
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细致入微的、极富变化的饮食文化体系,它拥有及关联着中国历史以及各地美食,在构建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食文化圈的重要性在于创造传统的饮食习俗及礼仪,增进饮食之间的亲密感;帮助人们充分而科学的利用营养,营养均衡的饮食让人精神饱满;把空间与时间穿越至另一平行宇宙,人们可以感受到美食文化圈与历史特点渗透;用美食打造团结,它不仅可以丰富社会生活,也熔接了人们与历史的密切谊份。
未来,美食文化圈将会更加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认知不同的文化,具有更好的交流,更好的理解。
美食文化圈的普及,让社会变得更加礼貌,让人们在各种文化中去发掘美,丰富日常生活,因此,未来将会更加健康多样。
中国十二大饮食文化圈
中国十二大饮食文化圈所谓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
得益于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不断交融的历史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从形式和容上都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烹调艺术主要是根据各地饮食特色,如味觉习惯、选料方式、色泽搭配等,并逐渐形顾了区域性菜系。
生活在大陆各地、各民族的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大多就地取材,制作了了许多带有浓重的地方和民族风味的食品。
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例如物产富饶,不仅禽兽佳蔬品种繁多,土特产十分广泛,加之地处盆地,多雾气重湿润,所以,人多嗜辛辣也就习以为俗了。
而地处岭南夏长冬暖,气温偏高,烹饪上故而逐渐形成了清淡、生脆、爽口的风味特色。
湘菜以辣味和熏腊为主要的饮食特色,这是大部分地区地势偏低,气温热而潮湿的原因。
试想,如果我国自然条件不具备多样性,那么,中国饮食文化也不会如此丰富多彩。
地域性差异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其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及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并非以行政区划来区分的,而是从历史和自然的角度来讲的。
很多饮食文化的学者,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用12个饮食文化圈来表示饮食的地域性差别,各个饮食文化圈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影响,甚至国界外的部分地域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
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包括今、、三省全部及自治区昭乌达、哲里木、呼伦贝尔二盟在的一个饮食文化历史区域。
“棒打獐子瓢淘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过去人们对于东北地区的描述。
东北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最理想的狩猎、畜牧、渔捞、种植业天然综合性的经济区,人们将东北地区总结为“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畜群,东有果园”,也正是因为如此,东北地区居民形成了以肉食(兽、禽、鱼、乳)为主,植物食物(五谷、蔬果)为辅的合理的食物结构。
丰厚的冬贮,是东北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聪明创造。
由于东北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短,人们能吃到新鲜蔬菜的时间只有6个月左右。
饮食文化圈
乡美典 土观雅 风大清 味方新 浓
松鼠鲑鱼
叫花鸡
技法:爆 炒 烩 炸 蒸 炖 红烧
口味:因时因地而异 富有乡土气息
浙菜—南料北烹
龙 井 虾 仁
紫砂南乳肉
善烹
治调
河精
西
鲜巧
湖
海
醋
错
鱼
选料:活 生 寸 鲜
技法:红烧 生煸
口味:咸 甜 糟 酸 汤卤醇厚 浓油赤酱 糖重色艳 咸淡适口
沪菜—家常口味
白 斩 鸡
2.甘薯玉米等的引进对本地区食物结构产生较大影响——传统
杂粮比重下降
3.区域饮食风俗厚重
鄂西北:面制品丰富,牛羊菌类为特色
鄂东北:水稻为主,甘薯豆类为辅
东
鄂西南、湘西:重用山珍野味和杂粮山菜
坡
擅长加工腌腊食品,口味重酸辣
肉
臭 豆 腐
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
范围:长江下游两岸的苏、浙、皖大部,沪、赣局部等地 地理:地势平坦,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东面临海,江湖密布
5.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 楚人喜饮芳香饮料,尤爱饮酒,鱼肴和稻米饭,对于畜类肉的食用有社会性的
等级限定 口味趋向酸甜,亦爱生冷 楚人尚左、尚东、尚赤。 楚伐随,季良对随侯说,“楚人上左,群必左,无与
王遇“。 楚人筵席以东向为上,“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 良西向俟”。 楚乡民间至今仍保留着用红桌面,摆红筷子,上红色菜肴的习俗
白斩鸡
本帮菜
香糟蛏子
风温清 味文新 多尔秀 样雅美
选料:山珍野味 河鲜 家禽 技法:烧 炖 蒸 重油 重色
重火工 口味:味重 酥烂
徽菜—古色古香
古古 色朴 古典 香雅
洪武宴
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十二大饮食文化圈所谓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
得益于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不断交融的历史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烹调艺术主要是根据各地饮食特色,如味觉习惯、选料方式、色泽搭配等,并逐渐形顾了区域性菜系。
生活在大陆各地、各民族的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大多就地取材,制作了了许多带有浓重的地方和民族风味的食品。
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例如四川物产富饶,不仅禽兽佳蔬品种繁多,土特产十分广泛,加之四川地处盆地,多雾气重湿润,所以,四川人多嗜辛辣也就习以为俗了。
而广东地处岭南夏长冬暖,气温偏高,烹饪上故而逐渐形成了清淡、生脆、爽口的风味特色。
湘菜以辣味和熏腊为主要的饮食特色,这是湖南大部分地区地势偏低,气温热而潮湿的原因。
试想,如果我国自然条件不具备多样性,那么,中国饮食文化也不会如此丰富多彩。
地域性差异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其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及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并非以行政区划来区分的,而是从历史和自然的角度来讲的。
很多饮食文化的学者,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用12个饮食文化圈来表示饮食的地域性差别,各个饮食文化圈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影响,甚至国界外的部分地域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
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哲里木、呼伦贝尔二盟在内的一个饮食文化历史区域。
“棒打獐子瓢淘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过去人们对于东北地区的描述。
东北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最理想的狩猎、畜牧、渔捞、种植业天然综合性的经济区,人们将东北地区总结为“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畜群,东有果园”,也正是因为如此,东北地区居民形成了以肉食(兽、禽、鱼、乳)为主,植物食物(五谷、蔬果)为辅的合理的食物结构。
丰厚的冬贮,是东北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聪明创造。
由于东北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短,人们能吃到新鲜蔬菜的时间只有6个月左右。
为解决冬季对蔬菜的需要,东北人都要在夏季里蔬菜价格低廉的时候大量晾制干菜,入秋之时则要大量窑藏白菜、萝卜、马铃薯等越冬蔬菜。
同时要大量渍酸菜、腌制品种丰富的各种咸菜。
这是历史传统,也是直到今天仍在广大农村保留着的风俗。
冷冻食品是东北地区人民的典型食俗之一。
漫长的寒冷冬季,给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但也因此决定了特异的文化风格。
严寒使得东北地区整个成了一个天然的大冷库,可以无限量、无代价的储存各种食品和原料。
肉类可以埋在雪下或淋水挂上冰衣长久保鲜,蔬菜也可以埋在雪下保鲜保色。
可以冻豆腐、冻奶、冻干粮(馒头、豆包、饺子、年糕)、冻水果。
东北人不惧冰雪,喜爱冰雪,不仅夏季里嗜食冷冻食品以降温防暑特色,冬季里也喜欢冷冻食品爽口开胃。
总的来说,东北地区的饮食主要以炖、酱、烤为主要特点,色重味浓,不拘泥于细节,颇像粗线条的东北人,令人胃口大开。
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
烹调方法长于扒、炸、烧、蒸、炖、锅,一菜多味,咸甜分明,许多菜肴表现了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烂而不化或者外脆里嫩、外酥内烂的特征,口味醇厚香浓,菜肴丰富又实惠。
2、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一个在历史上地域文化较频繁且较大变化的饮食文化区位,是以游牧和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草原文化类型。
而在今天,则主要是指以内蒙古为中心,包括毗邻的东北三省、宁、陇、青、新等省区局部在内的畜牧业地区,并且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有深入的文化交叉。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发展状况的限制,过去中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主要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书记载“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
他们通过对中原民族的交换或征掠来获得足够的盐、粮食和酒。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族文化对游牧民族的影响日益明显,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开始慢慢发展成为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的饮食结构。
但牧区仍然保留了以牛羊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的饮食结构。
中北地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奶食分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奶食有黄油、白油、奶皮子、奶豆腐、酸奶酪等。
饮料主要有两种:奶茶和奶酒。
肉食主要是吃牛、羊肉、也吃骆驼肉、马肉、黄羊肉、野免肉等等。
吃法有几十种,享有盛名的有烤全羊、手扒肉、烤羊背子、羊肉捣蒜等等。
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口味以咸重为主。
3、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以今天的新疆地区为主,并兼及陇、青、藏等省区邻近地带构成了历史上的西北饮食文化圈。
地广人稀、少数民族分布较广、地们及中亚和西方文化积淀是这一区域饮食文化的几大特点。
西北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史称“西陲”或“回疆”,与其它地区相比,西北一带的食风显得古朴、精犷、自然、厚实。
其主食是玉米与小麦并重,也吃其它杂粮,小米饭香甜,油茶脍炙人口,黑米粥、槐花蒸面与黄桂柿子馍更独具风情。
受气候环境和耕作习惯限制,食用青菜甚少,一年四季有油泼辣子、细盐、浆水和蒜瓣亦足矣。
在肴馔风味上,西北地区的肉食以牛羊肉为主,间有山珍野菌,淡水鱼和海鲜甚少,果蔬菜式亦不多。
其技法多为烤、煮、烧、烩、嗜酸辛,重鲜咸,喜爱酥烂香浓。
配菜时突出主料,“吃肉要见肉,吃鱼要见鱼”。
西北菜滋味很明确,上桌一个菜,尝起来调味丰富,但实际主味却只有一个,酸辣苦甜咸只有一味出头,其它味居从属地位。
西北菜善用香料,除多用香菜作配料外,还常选干辣椒、花椒等。
4、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洒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在地域上大致包括陕、晋大部以及豫、陇、青、宁诸省区的饮食文化风格接近的地带。
这里一直是中华大地上最为繁荣的饮食文化区域。
黄河中游地区居民以善制和喜食面点小吃而著称,并以陕西、山西两省最具代表性。
以炸、爆、熘、烩、扒、炖闻名,尤其擅长用酱,五味调和,成为黄河中游地区烹饪的总体特色。
在日常饮食上,黄河中游地区的人们多重主食,主食以面食为主,且花样繁多,有“一面百样吃”之说;副食菜肴多重数量,轻质量。
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
在黄河中游地区内部各地,因物产、气候、风俗习惯的不同,在饮食文化生活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如河南菜素油低盐,调味适中,鲜香清淡,色形典雅;山西菜酸味十足;陕西菜讲究火功,能保持原料的原有色泽,以咸定味,以酸辣见长。
伴随着地方风味的形成,名食佳馔大量涌现,如开封的小吃、洛阳的水席、太原的刀削面、头脑、西安的羊肉泡馍、胡芦头等。
5、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是以今天津、北京两大中心城市为中心,包括其日常食生活赖以依存并同时受其经济、文化直接辐射影响的周围地区。
自元、明、清以来,蒙古人、汉人、满人先后在此建都,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天津是漕运、盐务和商业发达的都会,与北京共构经济一体和京畿文化。
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京津地区成为人口与文化的输入地区,来自各地的移民带来他们原有的饮食文化,参杂而成京津的饮食文化。
蒙古、汉、满、回等民族的交融,构成了京津饮食文化汇集南北风味,而后自成一家的特点。
明清两代,鲁菜成为皇家御膳的主流,并且在达官显贵的支持下,进一步形成更加精致的“京鲁菜系”。
而进入天津的鲁菜则与安徽士兵的家乡口味结合,成为早期的天津风味。
因此京津两地的饮食文化均是以传统鲁菜为基础的京津菜系的代表,当中都残存着清末满蒙饮食文化特点。
政治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自然环境对饮食风格的影响,但食料还是以周边地区为主,兼辅以全国各地精华物产。
口味以咸香为主,兼容并蓄八方风味。
6、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固大致包括山东以及晋、豫、冀、皖、苏部分地区,主要依托现今的山东省。
古以太行山以东地区为山东,春秋时代这里曾为齐国、鲁困所在地,故又称齐鲁,这一地区属于齐鲁文化圈,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因而这一区域饮食的文化味较浓。
而鲁菜便是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的代表菜系。
该地区饮食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性,这是因为这里的政治、文化、交通、商业均十分发达,社会阶层较多,因此既有王公贵族的穷奢极欲,又有普通百姓的简朴平实。
山东半岛食料广泛、水陆杂陈、五谷蔬果、鱼盐海味等都很丰富,为其成为四大菜系之一提供了基础。
普通百姓以五谷杂粮,寻常菜蔬为主副食,味喜五辛,习尚海产,俗沿俭朴之食。
无论富贵贫贱之家,每饭必具葱蒜,具有典型的山东特色。
7、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在区域上大致包括今之湖北、湖南、江西大部。
地形以丘陵、低山、平原为主,境内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地处亚热带,有着雨热同季、光照协调的气候资源,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热最、雨茸充沛,物产丰富。
古人常说:“两湖熟,天下足”,可见这一区域的物产之丰饶,足可影响全国。
荆楚文化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其内部又因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不一,又表现出若干差异性,形成了江汉文化和湖湘文化,这在饮食文化上的表现就是形成了两大菜系--湘菜和鄂菜。
湖南地多山区和僻湿之地,因此湘菜偏重酸辣,以此达到祛湿、驱风、暖胃、健脾之功效。
而湖北有"九省通衢"的雅称,淡水鱼虾资源丰富,形成了饭稻羹鱼的特色,口味也以咸鲜,微辣为主。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历史上有"吴头楚尾"之称,部分地区又曾属越,所以江西的饮食习俗兼有吴、楚、越的特点。
8、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大致范围包括今长江下游两岸的苏、浙、皖大部,沪,赣局部等地区。
这里土地肥沃,农业和航运事业特别发达,仅仅一条大运河,就串连了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这么"人间天堂"般的城市从古至今都是美丽富饶的代名词。
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
稻谷、油菜、猪肉、淡水鱼虾、茶叶是五大优势原料,各种禽类蛋类及海产品也相当丰富,蔬菜、瓜果四季不断。
这一区域的饮食具有灵巧、雅致的特点,其风格神韵被人誉为“江南才女”,呈现出小桥流水式的秀美,同时,吴越地区饮食的文化味也很浓,强调精致细腻,注重色形味质,讲究饮食环境的韵味,强调“冰盘牙箸,美酒精肴”,口味多清鲜淡雅与甜美。
9、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历史上的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主要包括今滇及桂、黔、川大部。
在整个文明史上,这里都是气候适宜、生物丰厚的生态区域。
除了四川盆地等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发达农业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是高山峡谷,地域封闭,交通不便,不同地区的文化联系也很薄弱,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都分布于此。
由于地形参差、气温殊异物产丰寡不均和少数民族众多等原因所致,促成食俗风情的多样性与奇异性。
从膳食结构看,西南地区的居民重视大米和糯米,兼食小麦,玉米、红苕、蚕豆、青稞、荞麦、土豆、红稗和高梁,还有些少数民族采取野生植物的根茎以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