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发音
古代汉语的声母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声母在我国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又称作“声”、“纽”或“声纽”等,如“双声”、“古音十九纽”中的“声”“纽”都表示声母的意思。
古代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系统比现代普通话的要复杂些,声母数量要多一些。
比如古代的三十六字母就大致反映了中古后期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状况,这说明汉民族共同语的声母系统从古到今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
一、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要了解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首先要了解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在音韵学上,通常将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作中古音。
中古音又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
前期以《切韵》音系(也就是《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
三十六字母在前面已作了详细的介绍,下面主要介绍代表中古前期语音系统的《广韵》的声母系统。
《广韵》一书中并没有类似三十六字母那样现成的、一目了然的声母系统。
前代学者是通过对《广韵》反切上字进行系联、分析、归纳而得出其声母系统的,因为《广韵》一个音节祗用一个反切,将全书的反切上字进行归纳分类就可以得到它的声母系统。
研究《广韵》声母系统的学者们由于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同,因而他们的结论也不一样。
最早对《广韵》声母系统进行系联分析的清代学者陈澧归纳为四十类,近代学者黄侃、钱玄同分为四十一类,高本汉、白涤州分为四十七类,曾运干、陆志伟、周祖谟分为五十一类,方孝岳分为五十九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音韵学上称作声类。
声类并不等于声母,反切上字的选用受反切下字“等”的影响,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拼,以便反切上下字拼起来和谐。
这就导致反切上字产生了随反切下字分类的趋势。
通常是一、二、四等为一类,三等为一类,如见母反切上字分为“古”“居”两类,前者祗出现于一、二、四等,后者祗出现于三等。
考虑到这个问题,声母比反切上字分出来的类要少得多。
如见母的反切上字分为两类,声母却祗有一个。
王力认为《广韵》有三十五个声母,详见下表:表四:《广韵》声母表(三十五个):《[FS:PAGE]广韵》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相比,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广韵》唇音祗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非”“敷“奉”“微”;二、《广韵》“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九个声母在三十六字母合并为正齿音“照”“穿”“船”“审”“禅”;三、《广韵》“匣”母“于”类字在三十六字母中与“喻”母合并;四、《广韵》没有“娘”母,三十六字母有“娘”母。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古代语言发音
古代语言发音古代语言发音,指的是古代使用的各种语言在发音上的特点和规律。
古代语言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了解其发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文化和历史。
本文将主要探讨古代汉语和古代英语在发音上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发音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以《论语》、《诗经》等为代表的古代文献所记录的语音,被后世称为古汉语。
古汉语的发音有很多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声调和韵律。
古汉语的声调有四个,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是指声调平平稳稳地发出,没有什么起伏。
上声是指声调从低到高产生一个上升的感觉。
去声是指声调从高到低产生一个下降的感觉。
入声是指声调先降低,然后再从低到高产生一个上升的感觉。
这四个声调可以根据字的不同发音进行划分。
古汉语的韵律是指在词语发音中体现的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力度感。
古汉语的韵律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古汉语的韵律可以通过音调的高低和音节的长短来体现。
古代英语的发音可以追溯到古英语时期(公元5世纪-11世纪)。
古英语是英语语系中最早的一个阶段,其发音系统与现代英语有很大的差异。
古英语的发音特点包括元音音系的变化、辅音音系的变化以及重音的位置。
古英语的元音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古英语中的长元音(长音)在现代英语中往往变成了短元音(短音)。
同时,古英语中有一些特殊的元音音素,在现代英语中已经消失了。
古英语的辅音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古英语中的声母[k]在现代英语中往往变成了[h]。
此外,古英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辅音音素,在现代英语中也已经消失了。
古英语中的重音位置也有一定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重音会落在词的第一个音节上。
然而,有些古英语单词的重音位置比较特殊,如名词的复数形式通常重音位置发生变化。
古代语言的发音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通过对古代汉语和古代英语发音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相关的古代文献和文化遗产。
上古三十二声母名词解释
上古三十二声母名词解释上古汉语是汉语发展的早期阶段,其音韵系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上古汉语中,有三十二个声母,它们是字音的起始辅音。
下面我将逐个解释这三十二个声母的含义。
1. 幫(b),表示双唇闭合,声带振动,气流突然放开的爆破音。
2. 滂(p),表示双唇闭合,声带不振动,气流突然放开的不爆破音。
3. 並(pʰ),表示双唇闭合,声带不振动,气流突然放开的送气音。
4. 明(m),表示双唇闭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鼻腔的鼻音。
5. 端(d),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突然放开的爆破音。
6. 透(t),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不振动,气流突然放开的不爆破音。
7. 定(tʰ),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不振动,气流突然放开的送气音。
8. 泥(n),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鼻腔的鼻音。
9. 精(z),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0. 微(ʐ),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1. 江(ʈʂ),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2. 支(ʈʂʰ),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不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3. 知(ʈʂʰ),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不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4. 徹(ʈʂʰ),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不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5. 莊(ʈʂʰ),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不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6. 知(ʈʂʰ),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不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7. 幽(ɻʐ),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8. 蟹(ɻʐ),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9. 來(ʂ),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20. 日(ʂ),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古代汉语的语音
文学院 谢洁瑕
• 对转的理论首先是戴震提出的,孔广森加 以确立,后来章炳麟又发展了它。 • 对转:上古韵同一类中的阴声、入声、阳 声可以互相转化。如入声、阳声丢掉韵尾 变成阴声,阴声获得鼻韵尾而变成阳声等 等。这一语音转化的现象,音韵学上叫做 “阴阳对转”或“阴阳入对转”,简称 “对转”。
文学院 谢洁瑕
反切的运用
• 反切发明以后,从东 汉到清末长达1600多 年的时间里,一直对 汉字的标音起了重要 的作用。 • 反切还被广泛的运用 于隐语、谜语、行话 之中。
文学院 谢洁瑕
南海燕子话
• 南海盐步流行一种盲人间说的燕子话。 • “燕子话”其实是建立在粤语方言的基础 上的,特点是用反切的方法,将每一个字 分解成声母与韵母两个音节,规律是把声 母、韵母的位置调换,并在韵母前加声母 “l”,声母后加韵母“ing”。比如 说,“南”字在“燕子话”里的发音便是 “lam ning”,“方”字的发音 便是“long fing”,如此类推。
• 一,有的汉字同音字很稀少,注了等于没注;
• 二,汉语有方言的区别,在一个方言里同音, 在另一个方言未必同音; 北京话,历音力,可是客家话就不同音 • 三,语音是发展变化的,某个时代两字读音相 同,过几百年以后就未必相同。 朕皇考曰伯庸兮,唯庚寅吾以降。降-音洪
文学院 谢洁瑕
东汉时期产生了反切注音
入聲 屋 沃 覺 質 物 月 曷 黠 屑 藥 陌 錫 職 緝 文学院 谢洁瑕 合
平 水 韵 韵 目
平水韵
• 现代做古诗的人,押 韵必须符合平水韵, 否则会被讥笑为不合 格律; • 平水韵在民国常用来 作为日期的代号。
马日事变
“马”在平水韵里面排上声21,所以马日 是指5月21日。
文学院 谢洁瑕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韵学第⼆章⾳韵⼀、古⾳异读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迁,⾳有转移。
”龟兹qiū cí⼤宛 yuaū⽉⽒ roù zhī焉耆 pyngy康居 qū⾼句丽 goū⾝毒 yuün dú镐京hào 长勺 shu?会稽 kuài jī冤句 qū函⾕关xián 阿房宫y páng 阳夏jiǎ东不羹láng 左冯翊píng 逻些suō并州bīng 番禺pün 天姥mǔ盟诸mang 台州taī单于chán 可汗ka hán 洗马xiǎn 扈从z?ng 契xia⼥娲wü皋陶güo yáo 冯夷píng 共⼯gōng 宓妃fú feī曲沃wǒ朱提shú shí华不注huà fū魁⽗fǔ先零lián 牢姐zǐ荤粥xūn yù吐⾕浑tǔ yù hún 吐蕃tǔ bō仆射pū ya夫差chaī伍员yún 钩践gōu 墨翟dí观射⽗guàn yì fǔ景差cuō樊於期wū jī⾼渐离jiün 夏⽆且jū禽滑厘gǔ郦⾷其lì yì jī冒顿m? dú呼汗邪hū hán y?⾦⽇磾jīn mì dī曹⼤家gū祢衡mí⽞奘zàng 李阳冰níng 万俟m? qí尉迟yù chí种ch?ng 繁p?查zhü⽆射yì徵zhǐ筑zhù牺尊suō纶⼱guün 齐衰zīsuī⼆、⾳韵学相关概念(⼀)⾳韵学简介⾳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汉语发音
古代汉语发音一、声母系统古代汉语的声母可以分为通声母、全清声母、次清声母和全浊声母四类。
通声母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或声带不振动的声母,共16个。
全清声母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声母,共19个。
次清声母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声母,共16个。
全浊声母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声母,共10个。
二、韵母系统古代汉语的韵母可以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三类。
单元音韵母是指只有一个元音的韵母,共10个。
复元音韵母是指有两个元音的韵母,共16个。
带鼻音韵母是指带有鼻音成分的韵母,共19个。
三、声调系统古代汉语的声调可以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平声是指发音时声调平缓的声调,上、去、入三声则是指发音时声调上升、下降或塞住的声调。
四、音变现象古代汉语的音变现象包括变调、轻声和儿化等现象。
变调是指在句子中,同一个词在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读音和调子。
轻声是指词语中某个字读得轻柔、含混的声音。
儿化则是指词语中某个字发音与前一个字的语音形成儿化音的读音。
五、古代声韵部类古代汉语的声韵部类是根据语音特征的不同而划分的类别,主要包括字音的洪细、收放和开合等特征。
洪细指的是发音时声音的粗细程度,收放则是指发音时声音的高低变化,开合则是指发音时嘴巴的大小程度。
古代汉语的声韵部类主要分为四类:平、上、去、入。
六、古代音节结构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
其中,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是音节中除声调以外的全部语音成分,而声调则是整个音节的读音标志。
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只有一至三个音素组成。
七、古代汉语语音的记录古代汉语语音的记录主要通过古代文献和现代语音学研究两种方式进行。
古代文献包括字典、韵书等经典古籍,其中包含了大量古代汉语语音的资料和信息。
现代语音学研究则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对现代方言语音的研究和比较,来探究古代汉语语音的结构和特点。
同时,现代语音学研究还借助计算机技术和语音分析软件等工具,对古代汉语语音进行数据化和量化分析,以更准确地把握古代汉语语音的本质和特点。
吴语古汉语词汇
吴语古汉语词汇吴语古汉语词汇是指古代吴语中的一些汉字词汇,这些词汇在古代吴语中被广泛使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吴语古汉语词汇。
一、人物类词汇1. 君子(吴语发音:kun-ci):古代吴语中用来称呼有德行、有修养的男子。
2. 美人(吴语发音:mi-nin):古代吴语中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3. 儿童(吴语发音:niang-do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年幼的孩子。
二、动物类词汇1. 狗子(吴语发音:ka-tz):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狗。
2. 鱼(吴语发音:yu):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鱼类。
3. 鸟(吴语发音:nu):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鸟类。
三、自然景物类词汇1. 山(吴语发音:sa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山脉。
2. 水(吴语发音:su):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江河湖海等水域。
3. 云(吴语发音:yu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天空中的云彩。
四、食物类词汇1. 米饭(吴语发音:mi-fa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煮熟的稻谷。
2. 面条(吴语发音:min-lo):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用面粉制成的食物。
3. 蔬菜(吴语发音:su-choi):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各种蔬菜。
五、时间类词汇1. 早晨(吴语发音:zo-sa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清晨的时间。
2. 黄昏(吴语发音:wo-tu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傍晚的时间。
3. 夜晚(吴语发音:ye-wa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晚上的时间。
六、动作类词汇1. 走(吴语发音:zo):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行走的动作。
2. 看(吴语发音:kho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观察的动作。
3. 吃(吴语发音:chi):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进食的动作。
七、感情类词汇1. 爱(吴语发音:ai):古代吴语中用来表示对他人的深厚感情。
2. 怨(吴语发音:uan):古代吴语中用来表示对他人的不满或不喜欢。
3. 快乐(吴语发音:kho-lo):古代吴语中用来表示心情愉快的状态。
八、社会类词汇1. 家庭(吴语发音:ga-di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基本社会单位。
古代汉语的发音与读音规则
声母的演变还受到方言、地 域、时代等因素的影响
声母的演变反映了古代汉语 语音系统的发展和变化
声母的发音方法与技巧
声母是汉语音节的开头部分,由辅 音构成
声母的发音技巧包括:注意发音部 位、发音方法、发音力度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声母的发音方法包括:爆破音、摩 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等
声母的发音规则包括:声母与韵母 的搭配、声母与声调的搭配等
韵母的发音方法与技巧
韵母分为 单韵母、 复韵母和 鼻韵母
单韵母包 括a、o、 e、i、u、 ü等
复韵母包 括ai、ei、 ui、ao、 ou、iu等
鼻韵母包 括an、en、 in、un、 ang、 eng、 ing、 ong等
韵母的发 音需要掌 握口型、 舌位和声 调的变化
韵母的发 音技巧包 括发音准 确、清晰、 圆润、流 畅等
平声韵母是最常见的韵母,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入声
上声韵母是古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韵母,包括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入声
去声韵母是古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韵母,包括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入声
入声韵母是古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韵母,包括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入声
古代汉语的韵母演变历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语音、 语法、词汇等多个方面
成语典故:古代 汉语读音规则在 成语典故中的应 用,如成语的读 音、典故的出处 等。
方言俗语:古代 汉语读音规则在 方言俗语中的应 用,如方言的读 音、俗语的出处 等。
姓名称谓:古代 汉语读音规则在 姓名称谓中的应 用,如姓名的读 音、称谓的出处 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古代汉语的声 调
声调的定义与分类
古代汉语发音
古代汉语发音【实用版】目录一、古代汉语发音的重要性二、古代汉语发音的演变三、古代汉语发音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四、学习古代汉语发音的意义和方法正文一、古代汉语发音的重要性古代汉语发音对于我们研究和了解古代文化、历史以及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发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不同时期的发音变化可以反映出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而揭示出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同时,掌握古代汉语发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
二、古代汉语发音的演变古代汉语发音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从先秦时期的古韵文,到汉朝的韵书,再到唐宋时期的诗词韵律,发音都有所变化。
这些变化既体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也体现在音节结构和音韵组合上。
通过对这些发音演变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三、古代汉语发音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发音与现代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汉语的发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汉语的发音特点,但也受到了其他语言和方言的影响。
学习古代汉语发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的发音规律,同时也可以增强我们对汉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学习古代汉语发音的意义和方法学习古代汉语发音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汉语水平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要学习古代汉语发音,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学习古韵书和韵律著作,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规律和特点。
2.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歌赋,通过朗读、背诵来感受古代汉语的发音。
3.参加古代汉语语音培训课程,跟随专业老师学习发音技巧和方法。
4.多与同学、朋友交流,互相纠正发音,共同提高古代汉语发音水平。
总之,古代汉语发音作为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古汉语发音
今名
双唇音古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帮[p]ㄅ并[b]明[m]ㄇ滂[pʰ]ㄆ
重唇音
Pm
拼音:b
(唇音)
塞音(清)塞音(清气声)塞音(浊)鼻音
非[f]ㄅㄈ敷[fʰ]ㄆㄈ奉[v]微[ɱ]
轻唇音
f
(唇音)
擦音(清)擦音(清气声)擦音(浊)鼻音
端[t]ㄉ定[d]泥[n]ㄋ
透[tʰ]ㄊ
舌头音dtn
(舌音)塞音(清)塞音(清气声)塞音(浊)鼻音
舌上音
ZhChsh
(舌音)
塞音(清)塞音(清气声)塞音(浊)鼻音
照[ʦ]ㄐ
j
审[ɕ][ʑ]
群[g]
塞音(浊)
匣[ɣ]
龈
腭
擦
音+齿
塞音正齿音
(齿音)
疑[ŋ]
ng
鼻音
喻[j]
y
日[ɲ]
软腭音
声门塞音
软腭擦音
硬腭无擦
通音
硬腭鼻音牙音见[k]ㄍ溪[kʰ]ㄎ
gk
塞音(清)塞音(清气声)
精[ts]ㄗ
Z
齿音清[ʦʰ]ㄘ
C从[dz]古无轻唇音,并入重唇音古无舌上音,并入舌头音J,q,x为g,k,h发音的向前腭化,zh,ch,sh为g,k,h的向后腭化唇齿音
(清)擦爆音(清气声)擦爆音(浊)
齿头音擦爆音
(齿音)心[s]邪[z]
S
擦音(清)
半舌音擦音(浊)
来[l]ㄌ
l
齿边通音卷舌音知[t]彻[tʰ]澄[ɖ]娘[ɳ]
影[ʔ]
晓[x]ㄏ
h
喉音
半齿音
简答:什么是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产生背景?
回答:三十六字母是以字母的方式表现古汉语发音方式的语音系统。主要包含了古汉语发音中的声母发音(声母即辅音音素),最早由唐末守温和尚创立,他参照梵文分析语音的方法制出的《守温三十字母》后被宋人在此基础上增订为三十六字母,一直沿用至今,被应用于中古音的发音研究。三十六字母产生背景:三十六字母作为字母形式存在最早产生于唐代。在此之前音韵学的发音研究主要以约定俗成具有固定发音的常见字为基础的切韵注音。其代表著作有隋陆法言的《切韵》,后《切韵》被修订为《唐韵》、《广韵》,作为中古音的主要研究对象。而唐末的守温和尚在参照梵文分析语音的方法后,给每一声类规定了一个代表字,首先创立了《守温三十字母》,率先以字母的方式来系统地归纳总结汉语声母的发音。(《守温三十字母》是在敦煌唐代写卷《守温韵学残卷》中发现的),后来被宋人添加了“娘床邦滂微奉”六个字母,就形成了一直沿用至今的三十六字母。
古代汉语同音词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同音词的名词解释汉语是一门充满韵律和音韵美的语言,在古代尤甚。
古代汉语中存在许多同音词,这些同音词在汉字中的写法不同,却拥有相同的发音。
由于古代汉字的结构复杂,意义深远,同音词的名词解释成为了人们学习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对一些古代汉语同音词的名词解释。
1. 钦、侵、沁、衾这四个字在古代汉语发音相同,都读作"qīn",却代表着不同的意思。
其中,“钦”意为尊敬、推崇,常用于形容才德出众的人;“侵”意为侵犯、侵入,多用于形容敌对势力的入侵或者疾病的侵袭;“沁”意为渗透、透过,用于形容水分、气味等渗透皮肤、洞穿物体等;“衾”则意为被褥、被子。
2. 严、研、溎、焱这四个字同样拥有相同的发音"yán",但却代表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其中,“严”意为严厉、严肃,用于形容态度严谨、言行严厉的人或事物;“研”则意为研究、钻研,形容人们对某一学问事业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溎”意为溢出、涌流,常用于形容水流溢出的情景,如山泉水溎流而下;“焱”意为火焰、烈火,常用于形容火焰熊熊燃烧的场景。
3. 五、舞、巫、午这四个字拥有相同的发音"wǔ",却包含着截然不同的意思。
其中,“五”意为数字"5",用于计数和表示数量;“舞”意为跳舞、舞蹈,形容人们跳跃舞动的形象;“巫”则意为巫师、巫术,用于形容古代社会中从事祭祀、卜卦等巫术活动的人;“午”意为中午、正午,表示一天中太阳到达最高位置的时间。
4. 韵、云、运、晕这四个字在古代汉语中都发音为"yùn",却代表着不同的意思。
其中,“韵”意为音韵、韵律,用于形容声音或文学作品的和谐之处;“云”则意为云彩、云朵,形容天空中飘浮的水汽凝结物;“运”意为运动、运行,用于形容物体的运行轨迹或运动方向;“晕”意为模糊、昏迷,常用于形容人或物受到刺激后感到头晕目眩的状态。
古代汉语的语音
文学院 谢洁瑕
内容梗概
• • • • • 中古汉语语音 上古汉语语音 汉语音韵学 双声叠韵、联绵词 古书的读音
文学院 谢洁瑕
直音法
yá o
垚
音姚
《汉书 · 高帝纪》:“高祖为 人,隆准而龙颜”。 服虔注:准音拙。 读如,读曰,读若
汉高祖刘邦
直音法
文学院 谢洁瑕
直音法的优缺点
简单明了,直截了当
tia tia kan kan n n 建 tia tia tia kin n n n 见 tia tia tia kin 这四个字在宋代都是属于“见”母,根据这些 n n n 方音,我们就可以初步把“见”母拟测为k
文学院 谢洁瑕
反切下字的归纳
• 表示同一个韵,古代学者用不同的反切下字: 东,德红切 忡,敕中切 虫,直弓切 戎,如融切
入聲 屋 沃 覺 質 物 月 曷 黠 屑 藥 陌 錫 職 緝 文学院 谢洁瑕 合
平 水 韵 韵 目
平水韵
• 现代做古诗的人,押 韵必须符合平水韵, 否则会被讥笑为不合 格律; • 平水韵在民国常用来 作为日期的代号。
马日事变
“马”在平水韵里面排上声21,所以马日 是指5月21日。
文学院 谢洁瑕
重庆 蒋委员长 勋鉴: 未寒电悉。朱 德总司令本日午有 一电给你,陈述敝 方意见,待你表示 意见后,我将考虑 和你会见的问题。 毛泽东未铣
上古音
韵部情况?主 要通过诗经用 韵来考察 声纽情况?主 要通过说文谐 声字来考察
元明清
近代音
中古音 纽:三十六字母 韵:206韵 韵部:26-21部 调:平上去入四声
主要通过 《中原音韵》 来考察
文学院 谢洁瑕
• 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 看,分句尾韵和句中 韵 • 从一章中所用的韵数 来看,分一韵到底和 换韵两类 • 从韵脚的相互距离来 看,分句句押韵,隔 句押韵,交韵三类。
古汉语弹舌
古汉语弹舌摘要:1.古汉语弹舌的概述2.古汉语弹舌的特点3.古汉语弹舌的发展历程4.古汉语弹舌的应用领域5.古汉语弹舌的现代价值正文:【古汉语弹舌的概述】古汉语弹舌,又称古汉语舌尖音,是一种古老的汉语语音现象。
它是指在发音过程中,舌尖快速振动,使得发音具有独特韵味的一种语音技巧。
古汉语弹舌在古代诗词、韵文等文学作品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和传承古代汉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汉语弹舌的特点】古汉语弹舌具有以下特点:1.舌尖振动:古汉语弹舌发音时,舌尖需要快速振动,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2.音韵优美:古汉语弹舌使得发音具有独特的韵味,给人一种优美、悠扬的感觉。
3.音节紧凑:古汉语弹舌往往出现在两个音节之间,使得音节更加紧凑,有助于诗词、韵文的韵律美感。
【古汉语弹舌的发展历程】古汉语弹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古代诗词、韵文中,弹舌音被广泛应用,成为古代文人墨客追求韵律美感的重要手段。
随着汉语语音的发展,弹舌音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诗词创作的一大特色。
然而,随着近代汉语语音的演变,弹舌音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已很少出现弹舌音。
【古汉语弹舌的应用领域】古汉语弹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诗词、韵文等文学形式中,弹舌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在这首诗中,弹舌音的运用使得整首诗具有浓郁的韵律感。
【古汉语弹舌的现代价值】虽然古汉语弹舌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但它对于研究和传承古代汉语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学习和运用古汉语弹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汉语发音起源
古汉语发音起源
古汉语发音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五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时期。
在这个时期,汉语的发音和语音系统开始形成和演变。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古汉语发音有以下一些特点:
1. 古汉语发音没有声调,因为汉语最初是没有声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声调逐渐出现在汉语中。
2. 古汉语发音中有大量的重音,也就是说,一句话中重要的信息往往出现在重的音节上。
这种重音现象在早期的汉语中非常普遍,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
3. 古汉语发音中有大量的轻声,也就是在一句话中,有些音节发音很轻,几乎听不到。
这种轻声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仍然存在,但是在某些方言中已经消失了。
4. 古汉语发音中有大量的叠词,也就是在一句话中,两个或多个相同的音节重复出现。
这种叠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在一些方言中仍然存在。
5. 古汉语发音中有大量的代词,也就是表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代词。
这些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在一些方言中仍然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汉语发音和语音系统不断演变和变化,但是汉语的发音和语音系统始终保持着其基本特征和特点,这也是汉语成为世界语言之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汉语发音起源
古汉语发音起源简介古汉语发音是古代汉语的发音方式。
了解古汉语发音的起源是研究古代汉语及其演变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探讨古汉语发音起源的相关问题。
声母的起源与演变祭基与声母的发展古汉语声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象形,特别是汉字中的一些韵书(注:韵书是古代汉语音韵的记载与分析工具),如《切韵》、《广韵》等。
这些韵书将字音按照发音特点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
古代汉字中的一些简单象形文字,如“口”、“卜”、“耳”等,最初被用来表示与它们形状相似的事物,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相应音素的符号。
例如,“口”最初表示口的形状,后来演变为表示“k”这个音的符号,成为了“阻音”的基础。
而“卜”最初表示象形之物(注:形状类似于卜筮的方法),后来演变为表示“p”这个音的符号,成为了“闭音”的基础。
声母的分类与发展古汉语的声母可以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两类。
清辅音是指发音时不伴有声带振动的辅音,如“k”、“p”等。
浊辅音则是指发音时伴有声带振动的辅音,如“g”、“b”等。
古汉语的声母也经历了演变过程。
例如,原始汉语中有以“塞音”为主的辅音体系,其中包括了“k”、“p”、“t”等辅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汉语的声母体系逐渐演变成了“浊音”为主的辅音体系,其中包括了“g”、“b”、“d”等辅音。
韵母的起源与演变文献记载与韵母的发展古代汉字中的一些复杂象形文字,如“日”、“月”、“木”等,被用来表示与它们所代表事物的音义相似的事物。
后来,这些文字逐渐演变为表示相应音素的符号。
这些发展过程可以从《切韵》等古韵书的记载中得知。
古代汉语的韵母也经历了演变过程。
最初的汉语韵母以单元音为主,如“a”、“o”、“e”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韵母体系逐渐发展成了包含复元音和鼻音等辅助韵母的复杂体系。
韵母的分类与发展古汉语的韵母可以分为开口韵、合口韵和鼻韵三类。
开口韵指的是韵母发音时口腔开放的状态,如“a”、“o”、“e”等。
古代汉语伸字和信字音韵学
古代汉语伸字和信字音韵学古代汉语中的伸字和信字音韵学古代汉语是一门丰富多样的语言,其音韵学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的重要领域之一。
其中,伸字和信字是两个在古代汉语中具有特殊音韵特征的字,它们的发音方式和音节结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我们来看一下伸字。
伸字的读音为"shēn",它属于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声母韵尾字。
在古代汉语中,声母韵尾字是一种特殊的音节结构,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尾组成。
伸字的声母是"sh",表示舌面接近上颚,气息从舌面和上颚之间的缝隙中发出。
韵尾是"ēn",表示舌尖接近上颚,气息从舌尖和上颚之间的缝隙中发出。
因此,伸字的发音是通过舌面和舌尖与上颚的接触来实现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信字的音韵特征。
信字的读音为"xìn",它属于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声母单韵字。
声母单韵字是指只有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的字。
信字的声母是"x",表示声带紧缩,气息从声带的缝隙中发出。
韵母是"ìn",表示舌面接近上颚,气息从舌面和上颚之间的缝隙中发出。
因此,信字的发音是通过声带和舌面与上颚的接触来实现的。
伸字和信字的音韵特征不仅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发音规律和变化趋势。
在古代汉语中,伸字和信字的发音与现代汉语中的音韵规律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的演变和变化所致。
通过研究伸字和信字的音韵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规律和演变过程。
古代汉语伸字和信字的音韵学研究不仅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研究古代文献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伸字和信字的音韵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语音表达和意义,进一步揭示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总结起来,古代汉语中的伸字和信字是两个具有特殊音韵特征的字,它们的发音方式和音节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具有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六字母简表
简答:什么是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产生背景?
回答:三十六字母是以字母的方式表现古汉语发音方式的语音系统。
主要包含了古汉语发音中的声母发音(声母即辅音音素),最早由唐末守温和尚创立,他参照梵文分析语音的方法制出的《守温三十字母》后被宋人在此基础上增订为三十六字母,一直沿用至今,被应用于中古音的发音研究。
三十六字母产生背景:三十六字母作为字母形式存在最早产生于唐代。
在此之前音韵学的发音研究主要以约定俗成具有固定发音的常见字为基础的切韵注音。
其代表著作有隋陆法言的《切韵》,后《切韵》被修订为《唐韵》、《广韵》,作为中古音的主要研究对象。
而唐末的守温和尚在参照梵文分析语音的方法后,给每一声类规定了一个代表字,首先创立了《守温三十字母》,率先以字母的方式来系统地归纳总结汉语声母的发音。
(《守温三十字母》是在敦煌唐代写卷《守温韵学残卷》中发现的),后来被宋人添加了“娘床邦滂微奉”六个字母,就形成了一直沿用至今的三十六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