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第一版)

合集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混 乱,破坏社会稳定和正常秩序。
影响经济发展
引发社会问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导致交通封锁、商 业中断和生产停滞等,给当地经济发展带 来严重影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产 生,如社会歧视、暴力事件等,需要采取 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与现 状
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公众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 和预防措施。
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防护意识,如勤洗手、戴口罩 、避免聚集等。
加强健康监测
及时发现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止事态扩大和蔓延。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密 切联系,共同应对全球性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响应
总结词
较低级别、局部响应
详细描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响应是针对较低严重程度、可 能对局部地区的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影响的 突发事件而启动的响应。该响应需要在局部范围内有 限度地应对,以控制疫情的扩散。在Ⅱ级响应下,政 府和相关部门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如加强检测 和排查、限制人员聚集等,以减缓疫情的扩散。同时 ,还需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资保障,确保公众的 健康和安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响应
总结词
较高级别、局部、有限响应
详细描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响应是针对较严重、可能对局 部地区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 而启动的响应。该响应需要在局部范围内有限度地应 对,以控制疫情的扩散。在Ⅳ级响应下,政府和相关 部门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如限制人员流动、关 闭公共场所、加强社区防控等,以减缓疫情的扩散。 同时,还需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资保障,确保公 众的健康和安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课堂小结 效果自检
√ 某县发现1例霍乱病例
第一章 卫生应急管理概述
思考题
如何判定以下类别事件构成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
?重大传染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中毒 ?重大职业中毒
第一章 卫生应急管理概述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概念
想一想 学一学
课堂小结
效果自检
思考题
2005年,H5N1 禽流感袭击东南亚、欧洲、北美和中 东等地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12月13日,中国共发 生30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共扑杀家禽2222.58万只。
2009年
甲型H1N1流感爆发……
甲 型 H1N1 流 感 自 2009 年 3 月 在墨西哥“登陆” 以来,以迅猛的 势头“风靡”全 球。截至到2009 年12月31日,全 球 208 个 国 家 或 地区报告病例, 10582 例 死 亡 。 全球旅客量急跌 25%-30%,全球 经济损失超过2万 亿美元。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概念
想一想
问题二
你认为以下事件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么?为什么?
X 某工厂长期使用甲苯等工业原料,致使 多名员工患上肌肉萎缩症
X 李某吃了不洁食物造成的食物中毒 X 大气污染
第一章 卫生应急管理概述
课堂小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PHE) ※ 概念
① 突然发生 ② 社会公众 ③ 身心健康严重损害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概念
想一想 学一学
课堂小结
第一章 卫生应急管理概述
Public Health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论


深入调查
50
毒物危害 现场处理
现 场 救 援 检测 流行病学随访 社会心理影响评价 卫生学评价
死亡 毒性作用 急性中毒
恐惧焦虑忧郁
生殖影响
慢性病发病增加
肿瘤发病增加
长期影响
51
二、暴发调查 疾病暴发通常起初原因不明且发展迅速,欲对
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获得及时、真实和足够的资 料。
全面、深入的暴发调查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定义、分期、分类、分级、特征、危害

主要内容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 疾病暴发

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
事件发生前的准备
事件发生后的处理
5
第一节


一、 突发事件(emergency events)
广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
37
第二节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调查是突发事件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也是处理好 某一具体突发事件的关键一步,决定着后继工作的成败 与否。
38
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调查方法、手段、内容和重点不同。
灾害和人为事故调查的重点是及时准确地评估局势变化
和卫生需求。
疾病暴发调查要探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处理
Treatment of emergency public health events
背景
2
Oct.12,2006
IGD
3
引言

美国的“9.11”事件、“非典”、 禽流感、台风、矿 难、雪灾、三鹿奶粉事件、汶川地震,H1N1,智利地 震、玉树地震、手足口病、日本福岛核泄漏……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21世纪人类与自然、社 会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备受社会关注。

这些事件以其突发性、严重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成为全球性挑战。

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安全造成了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能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和管理这些事件,以减少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与特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暴发的、以传染病或其他卫生相关事件为主要内容或原因的紧急状况。

这些突发事件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突发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通常都是突然而非预期的,迅速扩散并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2. 严重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疾病传播,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3. 影响范围广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仅在事发地区造成影响,还可能扩散至其他地区乃至全球。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 经济损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生产中断、消费下降、旅游业受损等,对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2. 社会恐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引发社会恐慌,人们的生活节奏受到严重干扰,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3. 医疗资源紧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医疗资源紧张,医疗机构难以满足患者需求,导致病情扩散、死亡率上升。

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国采取了以下措施:1. 预防措施: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加强国际卫生合作,以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传播。

2. 应急准备: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组织力量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救援和处置,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信息共享:各国之间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充分通报和分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以便各国能更好地应对和管理突发事件。

四、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全球性特点决定了各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第2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论

第2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论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① 突发性,不易预测。 ② 群体性或社会性危害,具有公共卫生属性。 ③ 对公众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④ 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影响公众心理, 影响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Leabharlann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 :



时间分布各异 地点分布各异 影响各个人群 造成心灵创伤 影响多个方面 存在后期效应 发生难以预测 具有相对性
(二)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 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 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 以上的县(市)。 2.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 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 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 4. 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 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 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 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一)重大传染病疫情
传染病在集中的时间、地点发生,导致大量 的传染病病人出现,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平常的发 病水平(传染病暴发、流行)。或者是发生传染 病菌种、毒种丢失。
SARS
outbreaks of disease
SARS
美联社报道

牛海绵状脑病
(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第二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定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然发生,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 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 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论

形式,在美国几个保密的战略地点储备应急医
药和急救用品,包括疫苗、抗生素、抗体、解 毒剂及输液设施等。

可在 12 h 内为美国任何受灾区一次提供50 吨 以上的医药和急救用品。 保证了重大公共卫生和灾难事件处理无后顾之 忧。ຫໍສະໝຸດ (6)美国全国健康教育网络

美国公共卫生系统从地方到州和联邦政府都有一支训练 有素的健康教育队伍。 充分利用多种现代高科技信息 技术进行教育和培训。在这次防治SARS 中,美国的健 康教育网及时、迅速、全面向全国医护人员和老百姓及 媒体提供SARS 信息,而且有针对性地为不同人群提供 所需的SARS 健康教育信息。同时还针对不同情况提供 信息,内容涉及诊断和评价,感染控制和暴露后处理,
是对突然发生的危及公共安 全、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各种 紧急情况的总称,是一种需要做 出迅速、特殊反应的事件,其引 起的原因可以是自然因素、社会 因素,也可以是人为因素。
突概 发 事 件念
突发 公共 卫生 事件 概念
突然发生、造成或可 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 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 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 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5.自然灾害
2001年,美国遭遇的炭疽芽孢恐怖袭击,造成至少5人死亡; 2004年,美国国会山出现的蓖麻毒素,引起公众极大恐慌 为此,美国国土安全部在31个城市建立了监测生化恐怖威胁的探测 网。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突发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极短的时间突然发生,发生时间、事 件规模、发展态势、影响程度常出乎意料。但是,在其发生之前常常有 些先兆和征象,作为公共卫生工作者,应该监视、探测、分析、判断突 发事件的蛛丝马迹,防范于未然,尽量减少损害。
4、多变与多元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论是事件本身或是其所造成的 伤害,因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及变化趋势不同,其表现形式和结果千 变万化;突发事件还可能衍生次生时间、二次事件和再燃。 5、严重危害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
包括建立应急指挥中心,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提高医疗救 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等。
完善信息公开和透明机制
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疫情信息,增强公众的知情意识和自我防护意 识。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1 2 3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国际会议、科研合作等方式,共同研究解决 全球性的突发公共卫生问题。
资源调配
集中主要资源用于疫情控制,其他资源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配。
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 措施
加强监测与预警
建立完善、高效的监测系统
01
对可能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和预警,及
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制定预警标准
02
根据疫情变化,制定不同的预警级别,并按照级别采取相应的
应对措施。
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
解决方案
加强平时的应急储备和供应链管理,确保关键资源的充足供应;加大政 府投入,提高医疗设施和人员的能力;鼓励科研创新,开发新的诊断方 法和治疗手段。
信息传递不畅问题及解决方案
总结词
信息传递不畅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另一个挑战,可能造成误解和恐慌。
详细描述
在疫情爆发初期,由于信息传递不及时或是不准确,常常导致公众对疫情的严重程度和防 控措施产生误解。此外,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不一致或沟通不畅,也可能影响决策效率和 协同应对的效果。
措施
在Ⅲ级响应下,各部门需要协调配合,采取必要的防 控措施,如追踪密切接触者、限制人员聚集等。
资源调配
集中主要资源用于疫情控制,其他资源根据实际需要 进行调配。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响应
启动条件
当发生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启动Ⅱ级响应,以应对疫情 的扩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第一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第一版)

突发公共卫⽣事件概述(第⼀版)突发公共卫⽣事件概述⼀、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指突然发⽣,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员伤亡、财产损失、⽣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它可以分为:(1)⾃然灾害:⽔旱、⽓象、地震、海洋、⽣物和森林⽕灾等。

(2)事故灾难:各类安全⽣产、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公共设施和设备、辐射、环境污染和⽣态破坏等事故。

(3)公共卫⽣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突发公共卫⽣事件(⼀)突发公共卫⽣事件的概念突发公共卫⽣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指突然发⽣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事件的特征(1)突发性:不易预测。

(2)公共属性:危及到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

(3)危害的严重性:对公众健康、⽣命安全、社会经济发展、⽣态环境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突发公共卫⽣事件的分期1. 间期指突发事件发⽣前的平常期。

此期应积极制定预案,建⽴健全各种突发事件的预防策略和措施;建⽴与维护预警系统和紧急处理系统,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充⾜的准备。

2. 前期(酝酿期)指事件的酝酿期和前兆期。

此期应⽴刻采取紧急应变措施,将可能受到影响的居民疏散到安全地⽅,保护即将受波及的设施,动员紧急救援⼈员待命,并实施发布预警信息,协助群众做好应对准备。

3. 打击期(暴发期)指事件的作⽤和危害期。

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其打击期长短不⼀,如地震和建筑物爆炸可能只有数秒,旋风和球场暴乱最长会持续⼏个⼩时,⽽传染病爆发和洪涝灾害则能连续达数⽉之久。

4. 处理期指灾害救援或爆发控制期。

此期的主要任务包括:救治伤病⼈员,展开紧急公共卫⽣监测;封锁疫源地,进⾏消毒,紧急展开疫苗接种和个⼈防护;调查事故原因,终⽌危害的扩⼤,清除环境中残存的隐患,稳定社会情绪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摘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摘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最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一。

例如,历史上的黑死病、天花等疾病曾肆虐全球,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近年来,非典、禽流感、甲型 H1N1 流感、埃博拉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病的爆发,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给各国的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则具有较强的神秘性和复杂性。

当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出现多例临床表现相似、病因不明的病例时,往往会引起社会的恐慌。

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通常面临诸多困难,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也不容忽视。

食品污染、误食有毒物质或者工作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超标等,都可能导致中毒事件的发生。

例如,某些地区曾发生的毒奶粉事件、食物中毒事件等,给受害者带来了严重的身体损害。

职业中毒则常见于化工、采矿等行业,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人容易受到侵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大量患者的出现可能导致医疗资源的紧张甚至短缺,一些患者可能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其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企业停工停产、商业活动受限、旅游业停滞等,都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

再者,会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

人们对未知疾病的恐惧可能导致抢购生活用品、逃离疫区等行为,进一步加剧社会的混乱。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国政府和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在预防方面,加强公共卫生教育,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至关重要。

例如,宣传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简单而有效的防护方法。

同时,加强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完整word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级分类

(完整word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级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级分类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 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十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急性化学中毒;电离辐射损伤中国卫生部通报,2009年中国内地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448起,报告病例238946例,死亡1004人,无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逐步耗竭,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进一步增加,其危害日显突出。

当前,许多国家已将突发事件列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第一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述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分类、特征和危害(一)概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事件的成因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重大传染病疫情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

如1988年在上海发生的甲型肝炎爆发和2004年青海鼠疫疫情等。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发生之初和群体性癔病。

3.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如2002年9月南京市汤山镇发生一起特大投毒案,造成395人中毒,死亡42人。

2002年初保定市白沟镇苯中毒事件,数名工人陆续出现中毒症状,有6名工人死亡。

4.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自然灾害、医源性感染爆发、药品或免疫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泄漏等;生物、化学、核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主、媒介生物发生异常;学生因意外事故自杀或他杀出现1例以上的死亡;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如1976年,唐山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2005年11月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特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特征
突发公共事件及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概念与特征
第一部分 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定义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 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可分 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突发事件的构成要素:突然爆发、难以预料、 必然原因、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
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 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 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 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I级):
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 病。
近30万人丧失生命,超过50万人流离失 所,涉及12个国家。
印尼亚齐省的损害达45亿美元; 斯里 兰卡的直接损失约为10亿美元。
11
美国卡特里娜飓风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百年以来,美国经 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1千多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受灾人口达500万, 经济损失2千亿美元 “美国政府未能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和安定的社会 环境”:
尤其是当前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时代,某一种疾 病可以通过现代交通工具跨国的流动,而一旦造 成传播,就会成为全球性的传播。另外,传染病 一旦具备了三个基流通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 径以及易感人群,它就可能在毫无国界情况下广 泛传播,这是第三个特点,也就是传播的广泛性。
第四个特点是危害的复杂性
也就是说,重大的卫生事件不但是对人的健康有 影响,而且对环境、经济乃至政治都有很大的影 响。比如上次的SARS尽管患病的人数不是最多, 但对我们国家造成的经济的损失染病发生或传人,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 件的。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 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以及人民政府报 告;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 后2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报告。
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 7、突发事件应急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国家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预防控制体系。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突 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 管部门报告:
(1)、发现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 急条例
脊柱外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 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众 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 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 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 军队有关部门组成,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 任总指挥、负责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街道、乡镇以及居 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力量,团 结协作,群防群治,协助卫生行政主管部 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 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分散隔离, 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向居民、村民 宣传传染病防治的相关知识。
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 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 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突发事件发生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民政府成立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 担任总指挥,负责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 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xx年xx月xx日•事件概述•事件原因•事件传播•事件预防与控制目•事件社会影响•事件案例分析录01事件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分类自然疫源性、事故灾难性、社会安全性。

定义与分类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现状现代社会高度流动性、高度耦合性、高度风险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快、范围广、危害大,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历史与现状可预知性和不可预知性、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突发性、蔓延性和差异性。

发生过程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涉及面广、防控难度大、社会高度关注。

特点发生过程与特点02事件原因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一些疾病传播范围扩大,例如气候变暖导致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北移。

自然因素生物恐怖袭击生物恐怖袭击是人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为事故例如实验室事故导致病原体泄漏、有毒化学物质泄漏等。

人为因素空气污染空气污染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水污染水污染可能导致急性胃肠炎、中毒性肝病等疾病的发生。

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事故例如食品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等问题,可能引发食物中毒等事件。

动物源性传染病动物源性传染病可能通过食品链传播,例如禽流感、猪流感等人畜共患病。

食品卫生03事件传播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Array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产生的通过接触患者或污染物表面传播。

飞沫传播。

食物和水传播血液传播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液污染物传播。

传播特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速度快可跨越国界、地区、种族和人群。

范围广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危害大涉及多学科、多部门,难以短时间内有效控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实行分级管理,共同负责的原则(一)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乙、丙类传染病局部小流行、局部小爆发,每起食物中毒30例以下,放射性一级事故,波及面及影响较小的中毒事件和其他较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区政府(管委)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二)遇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视为较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市人民政府及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给予组织、指导、协助、支持或直接参与。

1. 跨县区的疫情、中毒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 辖区内鼠疫、霍乱疑似首发病例或首发疫情;3. 辖区内发现疑似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或输入性疑似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的病例;4. 首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一个县区多乡镇多点爆发白喉、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并呈蔓延趋势;5. 一个县区范围短期内乙、丙类传染病波及数个乡镇,出现多点爆发,发病率比常年上升数倍以上,或乙类传染病在多个村屯、单位发生爆发流行;6. 每起食物中毒30~99例,其他急性中毒出现严重症状者3~9例,放射性二级事故;7. 辖区内学校、幼儿园、旅游景区、涉外饭店、重要厂矿等场所发生重要传染病疫情或中毒事件或其他有较大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8. 辖区范围内发生不能确诊及病因不明的群体疾病。

(三)以县区为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由市政府迅速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并请自治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工作组给予指导、协助、支持和直接参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一、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它可以分为:(1)自然灾害:水旱、气象、地震、海洋、生物和森林火灾等。

(2)事故灾难:各类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公共设施和设备、辐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事故。

(3)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1)突发性:不易预测。

(2)公共属性:危及到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

(3)危害的严重性:对公众健康、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期1. 间期指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平常期。

此期应积极制定预案,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的预防策略和措施;建立与维护预警系统和紧急处理系统,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充足的准备。

2. 前期(酝酿期)指事件的酝酿期和前兆期。

此期应立刻采取紧急应变措施,将可能受到影响的居民疏散到安全地方,保护即将受波及的设施,动员紧急救援人员待命,并实施发布预警信息,协助群众做好应对准备。

3. 打击期(暴发期)指事件的作用和危害期。

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其打击期长短不一,如地震和建筑物爆炸可能只有数秒,旋风和球场暴乱最长会持续几个小时,而传染病爆发和洪涝灾害则能连续达数月之久。

4. 处理期指灾害救援或爆发控制期。

此期的主要任务包括:救治伤病人员,展开紧急公共卫生监测;封锁疫源地,进行消毒,紧急展开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调查事故原因,终止危害的扩大,清除环境中残存的隐患,稳定社会情绪等。

5. 恢复期指事件平息期。

此期主要是尽快让事发或受灾地区恢复正常秩序,包括搞好受害人群躯体伤害的康复工作,评估受害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可能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预防和处理;修建和复原卫生设施,提供正常的卫生医疗服务。

三、食物中毒(一)食物中毒的定义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有害物质的食品,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病。

(二)食物中毒的特征(1)中毒病人在相近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可疑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

(2)同起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3)潜伏期一般较短,病程依致病病原的种类和中毒个体差异而不同。

(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5)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与中毒临床表现一致的病原。

(6)未获取足够的实验室诊断资料前,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

(7)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三)食物中毒的典型案例从5月11日下午开始,位于徐州市王陵路的徐州妇联幼儿园72名孩子出现腹泻、呕吐、发烧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

徐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经流行病学调查,判定引起幼儿腹泻的原因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毒食品为油焖大虾,中毒病因是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为夏季食物中毒常见的细菌种类。

据徐州市疾控部门统计,截至13日下午4时37分,尚有21名腹泻幼儿在医院观察治疗、病情趋向稳定。

其余均已痊愈。

四、传染病举例(一)鼠疫1. 概述鼠疫可经鼠、蚤传播,有潜伏期短、高热、剧咳、出血,致死性强等特点。

肺鼠疫经空气飞沫传播,无防护极易在短期内大面积播散。

2. 鼠疫流行史历史上有3次大流行,死亡数亿人:(1)第1次在公元6世纪(527~565年),全世界死亡约1亿人。

(2)第2次在公元14世纪(1347~1350年),这次大流行欧洲死亡2500万人。

(3)第3次在公元19世纪(1894年),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60个国家。

在我国,据推测在公元6世纪第1次世界鼠疫大流行时就有流行,但开始有可靠记录的是14世纪大流行,1300万人死于本次鼠疫流行。

3. 鼠疫流行现状20世纪中叶(50~70年代),鼠疫病例多发生在有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的地区,呈散发或小范围的暴发。

80年代以来,鼠疫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活跃,尤其是进入90年代,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1980~1999年,非洲、美洲、亚洲有25个国家报告人间鼠疫病人35136例,死亡2899例。

1994 年突然在印度苏拉特市暴发流行,报告病例876例,死亡56例。

引起了巨大的社会恐慌,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在我国,1900~1949年,我国鼠疫分布于20个省区501个县,发病人数1155584人,死亡1027048例。

1950~1999年,发病人数7937人,死亡2728例。

1980~1989年,发病人数102例,1990-1999年,发病人数371例,2000年,发病人数254例,除蒙古旱獭疫源地外其它10类疫源地都有不同程度鼠、人间鼠疫散发或局部暴发流行。

因此,加强鼠疫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二)霍乱霍乱在世界上曾经有过七次大流行,前六次在100多年前,主要是古典生物型,第七次流行一般认为是从1961年至今,此次流行的分型主要是爱尔托尔型流行,1992年,专家发现新的霍乱类型即O139型,目前国内出现的霍乱病例大多数是这个类型。

国内霍乱暴发的高峰期,在1991~1992年,报告病例达到几万例。

1994年江苏灌南局部暴发霍乱疫情,共发病12例,男女之比1.4:1,主要是农民、散童及小学生,临床类型都为中重型。

(三)SARSSARS是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中国以及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0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首例SARS病例。

2003年2月中旬,首次大范围公众传播。

2003年3月中旬,首次在全球爆发流行。

2003年7月5日,最后一例报告的SARS病例。

(四)甲型H1N1流感截至2010年3月31日,全国31个省份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2.7余万例,其中境内感染12.6万例,境外输入1228例;已治愈12.2万例,在院治疗4859例,居家治疗46例,死亡病例800例。

2010年3月1日至31日,31个省份报告新增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429例,均为境内感染;居家治疗355例,住院治疗70例;死亡7人。

2010年3月份,全国流感哨点监测结果显示,医院共报告流感样病例19.6万例,比2月份(197054例)减少0.7%,全国流感流行强度与前两年同期基本持平;流感病例占流感样病例的比例为22.1%,比2010年2月份报告的比例(24.4%)有所下降;甲型H1N1流感病例占流感病例的比例为5.1%,比2010年2月份报告的比例(11.1%)明显下降。

5月19日,日内瓦法新电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称,全球安然渡过甲型H1N1流感疫情实属“幸运”。

(五)手足口病2008年3月底在安徽省阜阳市首先发现因肠道病毒(EV-71)感染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

(六)炭疽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使用,美国50年代开发为生物武器,是生物武器最佳候选。

它有如下的特点:(1)易获得,易运输,易保存,易施放,难清除。

(2)炭疽杆菌易形成孢子,抗阳光,抗热和消毒剂,外界存活力强(存活50年以上)。

(3)致死性强。

(4)皮肤性不治疗发生毒血症病死率21%(治疗1%)。

(5)吸入性和胃肠性病死率可达80-90%(现45%)。

(6)潜伏期1~6天,高烧,呼吸困难,咯血、吐血、拉血,24~36小时死亡。

研究表明:用飞机在50万人口的城市上空迎风飞行1.5英里,喷洒110磅炭疽孢子会造成2万4千人死亡,无数人得病,全城处于心理恐惧阴影之中。

抢救治疗暴露于炭疽孢子的10万人的费用可高达260亿美金。

因此炭疽杆菌(anthrax)作为生物武器是非常恐怖的。

(七)天花天花是一种病毒性烈性传染病,经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7~17天,突发高热,2~3天后出疹,四肢脸部开始到躯干。

暴露的人有30%会得病。

未接种的病死率达20~40%,接种的病死率3%。

到目前为止,天花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

1977年全球根除,只有美国和俄罗斯合法保存天花病毒,据说法国和朝鲜也有。

不能排除恐怖分子拥有的可能。

对付天花唯一的武器是接种和隔离病人。

暴露前和暴露后2~3天内接种有完全保护,暴露后5天内接种可降低死亡率。

接种10年后免疫保护功能大部分消失。

五、食品安全问题举例至2008年9月29日,我国已有5.4万多名婴幼儿由于食用了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奶制品而造成肾结石。

还有海南“毒豇豆”事件、美的九阳“紫砂门”事件(红粉、氧化镍、二氧化锰等化学原料作为“釉水”调色)、双汇“瘦肉精”事件等。

六、药品安全问题举例2006年5月广东省部分患者因使用了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并致4人死亡。

2006年7月涉及10个省份的部分患者使用“欣弗”后出现胸闷、心悸、心慌等症状。

截止8月5日全国报告不良反应事件81例,其中3例死亡。

七、人为事故举例2003年卫生部公布我国重大职业中毒事故46起,涉及人数639人,死亡61人。

中毒物质主要是硫化氢和一氧化碳等窒息性气体。

山西省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造成276人死亡,为2008年中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一起安全生产事故;有51人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62人受到党纪政纪处理。

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矿2.22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8人死亡、114人受伤,其中重伤5人。

八、自然灾害举例2008年1月起浙江、安徽、广东、四川、贵州等19个省级行政区均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死亡107人、失踪8人、紧急转移安置175.9万人。

5.12汶川8.0级大地震,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

4.14青海玉树地震,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已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伴海啸,11~13日共发生168次5级以上余震,已确认14704人遇难、10969人失踪。

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1、2、3、4号机组接连发生事故后,日本各地均监测出超出本地标准值的辐射量。

大陆居民因谣言抢购食盐。

九、社会安全事件举例9.11恐怖事件造成3000多人丧生,世贸中心的两幢摩天大楼化为废墟,使得美国经济一度处于瘫痪状态。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29日20点15分,印度首都新德里发生连环爆炸,至10月30日,至少造成61人死亡188人受伤。

十、化学恐怖举例1995年3月20日,东京5条地铁线14个站口发生沙林(20公斤)中毒,造成12人死亡,5510人中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