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钢的加热转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热处理
第二章 钢的加热转变百度文库
主讲教师 从善海
材料与冶金学院 金属材料工程系
§2-1 奥氏体的形成
一、奥氏体的结构
1)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2)碳溶解于γ-Fe面心立方晶格的八面体间隙(有效间 隙半径 0.053nm,碳原子半径0.077nm)
3)容碳能力较大:在727℃时溶 碳为wt% =0.77,1148℃时 wt% =2.11。 碳原子在γ-Fe中
奥氏体显微组织 (晶内有孪晶) 1000×
奥氏体 共晶碳化物
亚共晶成分的奥氏体耐热钢 金相组织 500X
四、奥氏体形成的条件
1.铁碳平衡相图中奥氏体 形成的形成温度
他是在极缓慢小于0.125℃/min 加热条件下,达到A1(727℃)
时,由珠光体(P)转变为奥
氏体
转变为A 的次序
P
先共析F 或Fe3C
珠光体(P)和奥氏体(γ)自由能 随温度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是: 必须在A1温度以上(即在一定的过热条件下)
奥氏体才能形成。
●△T(过热度) ,则△Gv ,转变速度也就愈快。
§2-2 奥氏体形成机理
珠光体P
а+ Fe3C
а-0.02%c + Fe3C-6.69% c
奥氏体A γ
Cγ-cem > Cγ-а , Cа-cem > Cа-γ Cγ/Fe3c > Cγ/а ,Cа/Fe3c > Cа/γ
表达意 思相同
图2-5 共析钢加热时奥氏体碳浓度的分布
奥氏体在珠光体中沿垂直于片层 方向长大时碳原子的扩散示意图
(横向长大)
Cγ/Fe3c > Cγ/а , Cа/Fe3c > Cа/γ
也正是奥氏体具有高塑性、底屈服强度,所以锻造、 轧制才加热到奥氏体相区进行。
三、奥氏体的显微组织
其组织形态与原始组织、加热速度、加热转 变的程度有关。主要有三种组织状态:
组织形态 有三种
①通常为颗粒状
②快速加热时可 形成针状
③充分长大后为 等轴多边形状
一般的情况下奥氏体的组织是由多边形的等轴晶粒所 组成,在晶粒内部有时可以看到相变孪晶。
奥氏体沿珠光体片层方向长大时碳原子的扩散 (纵向长大)示意图
③ 渗碳体的溶解
奥氏体核的长大过程中存在三个问题: (1)奥氏体核的长大过程中,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速度远大 于渗碳体的转变速度,因为: ●Cа/γ<<C γ/Fe3c, F与A的晶体结构差异较小; ● Fe3C 与A的晶体结构(Fe3C:复杂的正交晶格,A:面心 立方) 差异较大; (2)铁素体完全实现晶格点阵重建时,即认为奥氏体刚刚基 本形成,此时奥氏体的平均碳浓度低于共析成分C0
界面出的平衡浓度为: Cγ/Fe3c > Cγ/а , Cа/Fe3c > Cа/γ
随着C扩散的进行, Cγ/а 浓度增高,而Cγ/Fe3c的浓度 降低,破坏了平衡,为了恢复平衡,Fe3C势必不断地溶 解,又有碳原子溶入奥氏体,使其含C量升高而恢复到 Cγ/Fe3c ;与此同时,发生奥氏体的C原子向F的扩散,促 进这部分F转变为奥氏体,并使其自身的含C量降低而回 复到Cγ/а。这样,C浓度失去平衡和恢复平衡的反复循 环过程,就使奥氏体逐步地向Fe3C、F两边长大、推 进,直至F消失而全部转变为奥氏体。
●加热时的临界温度 用脚标C表示: AC1、 AC3、ACcm;
●冷却时的临界温度 用脚标r表示: Ar1、Ar3、Arcm。
●珠光体被加热到A1以上而转变为奥氏体驱动力
P
A转变的驱动力为: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自由能差 △Gv = Gp - Gr
珠光体与奥氏体的自由能均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是下 降的速度不同,相交于某一温 度 , 该 交 点 所 对 应 的 温 度 即 A1 (727℃)。右图是珠光体、奥 氏体的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
A
钢由加热前的组织转变为 奥氏体被称为钢的加热转 变或奥氏体化过程。
无论是退火、正火、淬火、 渗碳等,都首先要把钢件 加热到奥氏体状态。
℃
Ac3
Ac1
加热
室温:钢
完全奥氏体化 部分奥氏体化
保温
珠光体
等温
贝氏体
马氏体
时间
铁-碳平衡相图
2.实际加热(冷却)条件下的临界温度
在加热(冷却)速度大于0.125℃/min时,对临界点 A1,A3,Acm产生的影响:
γ-0.79% c
形成机理
奥氏体的核是在F与Fe3C的交界面 上通过碳原子的扩散机构形成的。
加热过程中,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四个过程☆
①奥氏体核的形成 ②奥氏体核的长大 ③渗C体的溶解 ④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①奥氏体形核
形核位置:优先在P中的F与Fe3C的相界面产生奥氏体晶核。 形核的有利条件:在相界面上的径错、空位密度较高,原子排列
较不规整,各向获得形成奥氏体时所需要的能量和浓度的条件。
②奥氏体的长大 奥氏体晶核形成后便开始长大,长大过程是受C在 奥氏体中扩散所控制。
● A核的长大的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进行:
(1)是通过Fe3C的溶解 (2)C原子在A中的扩散 (3)A两侧的界面向F及Fe3C推移来进行的
奥氏体长大的机制解释
根据Fe-Fe3C 相图,在AC1 以上某一温度t1形成一奥 氏体晶核。奥氏体晶核形 成之后,将产生两个新的 相界面,一个是奥氏体与 渗碳体相界面: γ/ Fe3C,另一个是奥氏 体与铁素体相界面γ/а 。
可能的间隙位置
二、奥氏体的性能
(1)磁性: 奥氏体具有顺磁性。可作为无磁钢,如:奥氏体
不锈钢1Cr18Ni9Ti、OCr25Ni20等是无磁钢。 铁素体、马氏体则具有铁磁性。
(2)比容: 在钢的各种组织中,奥氏体的比容最小。可利用这
一点调整残余奥氏体的量,以达到减少淬火工件体积变 大的目的。
(3)膨胀系数: 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比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平均线膨胀
系数高出约一倍。故奥氏体钢也可被用来制作要求热膨 胀灵敏的仪表元件。
(4)导热性: 除渗碳体外,奥氏体的导热性最差。因此,为避免热
应力引起的工件变形,奥氏体钢不可采用过大的加热速 度加热。
(5)力学性能:具有高的塑性、低的屈服强度
容易进行塑性变形把钢件加工成形,也由于奥氏 体的面心立方点阵是一种最密排的点阵结构,至密度 高,其中铁原子的自扩散激活能大,扩散系数小,从 而使其热强性好。故奥氏体钢可作为高温用钢。
第二章 钢的加热转变百度文库
主讲教师 从善海
材料与冶金学院 金属材料工程系
§2-1 奥氏体的形成
一、奥氏体的结构
1)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2)碳溶解于γ-Fe面心立方晶格的八面体间隙(有效间 隙半径 0.053nm,碳原子半径0.077nm)
3)容碳能力较大:在727℃时溶 碳为wt% =0.77,1148℃时 wt% =2.11。 碳原子在γ-Fe中
奥氏体显微组织 (晶内有孪晶) 1000×
奥氏体 共晶碳化物
亚共晶成分的奥氏体耐热钢 金相组织 500X
四、奥氏体形成的条件
1.铁碳平衡相图中奥氏体 形成的形成温度
他是在极缓慢小于0.125℃/min 加热条件下,达到A1(727℃)
时,由珠光体(P)转变为奥
氏体
转变为A 的次序
P
先共析F 或Fe3C
珠光体(P)和奥氏体(γ)自由能 随温度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是: 必须在A1温度以上(即在一定的过热条件下)
奥氏体才能形成。
●△T(过热度) ,则△Gv ,转变速度也就愈快。
§2-2 奥氏体形成机理
珠光体P
а+ Fe3C
а-0.02%c + Fe3C-6.69% c
奥氏体A γ
Cγ-cem > Cγ-а , Cа-cem > Cа-γ Cγ/Fe3c > Cγ/а ,Cа/Fe3c > Cа/γ
表达意 思相同
图2-5 共析钢加热时奥氏体碳浓度的分布
奥氏体在珠光体中沿垂直于片层 方向长大时碳原子的扩散示意图
(横向长大)
Cγ/Fe3c > Cγ/а , Cа/Fe3c > Cа/γ
也正是奥氏体具有高塑性、底屈服强度,所以锻造、 轧制才加热到奥氏体相区进行。
三、奥氏体的显微组织
其组织形态与原始组织、加热速度、加热转 变的程度有关。主要有三种组织状态:
组织形态 有三种
①通常为颗粒状
②快速加热时可 形成针状
③充分长大后为 等轴多边形状
一般的情况下奥氏体的组织是由多边形的等轴晶粒所 组成,在晶粒内部有时可以看到相变孪晶。
奥氏体沿珠光体片层方向长大时碳原子的扩散 (纵向长大)示意图
③ 渗碳体的溶解
奥氏体核的长大过程中存在三个问题: (1)奥氏体核的长大过程中,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速度远大 于渗碳体的转变速度,因为: ●Cа/γ<<C γ/Fe3c, F与A的晶体结构差异较小; ● Fe3C 与A的晶体结构(Fe3C:复杂的正交晶格,A:面心 立方) 差异较大; (2)铁素体完全实现晶格点阵重建时,即认为奥氏体刚刚基 本形成,此时奥氏体的平均碳浓度低于共析成分C0
界面出的平衡浓度为: Cγ/Fe3c > Cγ/а , Cа/Fe3c > Cа/γ
随着C扩散的进行, Cγ/а 浓度增高,而Cγ/Fe3c的浓度 降低,破坏了平衡,为了恢复平衡,Fe3C势必不断地溶 解,又有碳原子溶入奥氏体,使其含C量升高而恢复到 Cγ/Fe3c ;与此同时,发生奥氏体的C原子向F的扩散,促 进这部分F转变为奥氏体,并使其自身的含C量降低而回 复到Cγ/а。这样,C浓度失去平衡和恢复平衡的反复循 环过程,就使奥氏体逐步地向Fe3C、F两边长大、推 进,直至F消失而全部转变为奥氏体。
●加热时的临界温度 用脚标C表示: AC1、 AC3、ACcm;
●冷却时的临界温度 用脚标r表示: Ar1、Ar3、Arcm。
●珠光体被加热到A1以上而转变为奥氏体驱动力
P
A转变的驱动力为: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自由能差 △Gv = Gp - Gr
珠光体与奥氏体的自由能均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是下 降的速度不同,相交于某一温 度 , 该 交 点 所 对 应 的 温 度 即 A1 (727℃)。右图是珠光体、奥 氏体的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
A
钢由加热前的组织转变为 奥氏体被称为钢的加热转 变或奥氏体化过程。
无论是退火、正火、淬火、 渗碳等,都首先要把钢件 加热到奥氏体状态。
℃
Ac3
Ac1
加热
室温:钢
完全奥氏体化 部分奥氏体化
保温
珠光体
等温
贝氏体
马氏体
时间
铁-碳平衡相图
2.实际加热(冷却)条件下的临界温度
在加热(冷却)速度大于0.125℃/min时,对临界点 A1,A3,Acm产生的影响:
γ-0.79% c
形成机理
奥氏体的核是在F与Fe3C的交界面 上通过碳原子的扩散机构形成的。
加热过程中,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四个过程☆
①奥氏体核的形成 ②奥氏体核的长大 ③渗C体的溶解 ④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①奥氏体形核
形核位置:优先在P中的F与Fe3C的相界面产生奥氏体晶核。 形核的有利条件:在相界面上的径错、空位密度较高,原子排列
较不规整,各向获得形成奥氏体时所需要的能量和浓度的条件。
②奥氏体的长大 奥氏体晶核形成后便开始长大,长大过程是受C在 奥氏体中扩散所控制。
● A核的长大的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进行:
(1)是通过Fe3C的溶解 (2)C原子在A中的扩散 (3)A两侧的界面向F及Fe3C推移来进行的
奥氏体长大的机制解释
根据Fe-Fe3C 相图,在AC1 以上某一温度t1形成一奥 氏体晶核。奥氏体晶核形 成之后,将产生两个新的 相界面,一个是奥氏体与 渗碳体相界面: γ/ Fe3C,另一个是奥氏 体与铁素体相界面γ/а 。
可能的间隙位置
二、奥氏体的性能
(1)磁性: 奥氏体具有顺磁性。可作为无磁钢,如:奥氏体
不锈钢1Cr18Ni9Ti、OCr25Ni20等是无磁钢。 铁素体、马氏体则具有铁磁性。
(2)比容: 在钢的各种组织中,奥氏体的比容最小。可利用这
一点调整残余奥氏体的量,以达到减少淬火工件体积变 大的目的。
(3)膨胀系数: 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比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平均线膨胀
系数高出约一倍。故奥氏体钢也可被用来制作要求热膨 胀灵敏的仪表元件。
(4)导热性: 除渗碳体外,奥氏体的导热性最差。因此,为避免热
应力引起的工件变形,奥氏体钢不可采用过大的加热速 度加热。
(5)力学性能:具有高的塑性、低的屈服强度
容易进行塑性变形把钢件加工成形,也由于奥氏 体的面心立方点阵是一种最密排的点阵结构,至密度 高,其中铁原子的自扩散激活能大,扩散系数小,从 而使其热强性好。故奥氏体钢可作为高温用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