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力法
结构力学- 力法

0
X1 4X2
0
解方程得:
X1
1 15
ql 2
(
)
X2
1 60
ql2 (
)
3. 作内力图 1) 根据下式求各截面M值,然后画M图。
M M1X1 M2X2 MP
23
ql2 15
A
C
B
ql2 60
11ql 2 120
D M图
2) 根据M图求各杆剪力并画FQ图。
AB杆: MB 0
FQAB
26
2. 方程求解
q
B
C
ql 2 8
A
MP图
1P
1 E1I1
2 3
l
1 ql 2 8
1 2
ql3 ql3 24E1I1 24E2I2k
2P 0
X1=1 1 E1I1 l
1B
C
E2I2 l
A
M1图
B
E1I1 l C
E2I2 l
X2=1
A
M 2图
1
27
X1=1 1 E1I1 l
1B
C
E2I2 l
A
M1图
B
E1I1 l C
E2I2 l
X2=1
A
1 M2图
11
1 E1I1
1 2
1 l
2 3
1
1 E2 I 2
1 2
1
l
2 3
1
l l l E1I1 E2I2 l k 1 3E1I1 3E2I2 3 E1I1E2I2 3E2I 2 k
( E1I1 k) E2 I2
12
21
1 E2 I2
△iP—荷载产生的沿Xi方向的位移
结构力学——力法

几点注意:
① 一个无铰闭合框有三个多余约束,其超静定次数等于三。 ② 结构的超静定次数是确定不变的,但去掉多余约束的方式 是多种多样的。 ③ 在确定超静定次数时,要将内外多余约束全部去掉。
④ 在支座解除一个约束,用一个相应的约束反力来代替,在
结构内部解除约束,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力来代替。 ⑤ 只能去掉多余约束,不能去掉必要的约束,不能将原结构 变成瞬变体系或可变体系。
A
D
A
D
A
D
对
X1
错
二、关于基本方程的建立
先讨论两次超静定结构。
q C
FP A
12 22
q
B
C
FP A
B
X1
X2 FP
C
11 X1 B 21
A
基本体系之一
q C FP A B
1P 2P
q C X1 B X2
FP
C A
B X2
FP A
变形条件
Δ1 0 Δ2 0
基本体系之二
二、关于基本方程的建立
q
A l B l C A B
q
X1 X1
q
C
a)一次超静定结构 解:(1)确定基本未知量数目
b)基本体系
此连续梁外部具有一个多余约束,即n=1 (2)选择力法基本体系 (3)建立力法基本方程
Δ d11 X 1 Δ1P 0
(4)求系数d11和自由项1P 在基本结构(静定的简支梁)上分别作 M 1 图和MP图
q
EI
ql 2 8
9 q l2 128
q
EI
ql 2 2
比较可知,采取超静定结构降低了梁的最大 弯矩,提高了梁的强度。
结构力学——力法

X1 X2
ql 2 / 40 M
∆1 = 0 ∆ 2 = 0 δ11 ⋅ X1 + δ12 ⋅ X2 + ∆1P = 0 δ21 ⋅ X1 +δ22 ⋅ X2 + ∆2P = 0
q
X1 = −3ql / 20, X 2 = −ql 2 / 40
将未知问题转化为 已知问题, 已知问题,通过消除已 知问题和原问题的差别, 知问题和原问题的差别, 使未知问题得以解决。 使未知问题得以解决。 这是科学研究的 基本方法之一。 基本方法之一。
二.力法的基本体系与基本未知量 力法的基本体系与基本未知量 超静定次数: 超静定次数: 多余约束个数.
若一个结构有N个多余约束,则称其为N次超静定结构. . 几次超静定结构? 几次超静定结构
X
= 3 ql / 8 ( ↑ )
⋅ X
+ M
P
ql
2
/ 2
l
MP
M1
力法步骤: 力法步骤: 1.确定基本体系 4.求出系数和自由项 确定基本体系 求出系数和自由项 2.写出位移条件 力法方程 写出位移条件,力法方程 5.解力法方程 写出位移条件 解力法方程 3.作单位弯矩图 荷载弯矩图 6.叠加法作弯矩图 作单位弯矩图,荷载弯矩图 作单位弯矩图 荷载弯矩图; 叠加法作弯矩图 练习 P EI l EI l 作弯矩图. 作弯矩图
M1
3 Pl 8 5 Pl 8
=0 δ 11 = 4l / 3EI ∆1P = − Pl 3 / 2 EI
X 1 = 3 P / 8(↑)
M = M1 ⋅ X 1 + M P
P
MP
结构力学第7章力法

结构力学第7章力法力法是结构力学中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力法可以计算结构系统中各个构件的受力情况。
力法分为两种,即静力法和动力法。
静力法是力法的一种基本形式,它假设结构系统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平衡条件来计算结构中构件的受力。
在应用静力法时,我们根据不同的受力情况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
常见的静力法有三种,即图解法、解析法和力平衡方程法。
图解法是最直观、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方法之一、在图解法中,我们首先绘制结构的荷载图和支座反力图。
然后,根据等效荷载和支座反力,我们可以通过直观的力平衡图来计算结构中各个构件的受力情况。
解析法是一种较为精确的力法方法。
在解析法中,我们可以通过力平衡方程来计算结构中各个构件的受力。
通过将力平衡方程应用于不同的构件,我们可以得到方程组,并解得未知力的数值。
常见的解析法有支反推移法、拆解法和替换法。
支反推移法是一种常见的解析法,它通过将处于平衡状态的内力反向传递来计算结构中各个构件的受力。
该方法适用于简单、对称的结构系统。
拆解法是一种适用于复杂结构的方法,它将结构系统拆解为多个简单结构,在每个简单结构中应用平衡条件计算受力。
替换法是一种常用于桁架结构的方法,它通过将构件按照等效的支座反力进行替换,然后计算受力。
力平衡方程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结构力学中的方法。
在力平衡方程法中,我们通过应用力平衡方程来计算结构中各个构件的受力。
在计算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结构的平衡条件、力的合成和分解等因素。
常见的力平衡方程法有梁静力法、杆件静力法和平面结构静力法等。
动力法是力法的另一种形式,它适用于分析结构在动力作用下的响应。
动力法通过求解结构的动力方程,计算结构的振动、位移和应力等。
常见的动力法有等效荷载法、阻尼振动法和模态分析法等。
等效荷载法是一种常用的动力法,它将随机振动转化为与之等效的静力荷载,然后用静力法来计算结构的受力情况。
阻尼振动法是一种考虑结构阻尼特性的动力法,它在动力方程中引入阻尼项,计算结构的振动衰减情况。
《结构力学》第七章力法

沿X1方向:
沿X2方向:
沿X3方向:
据叠加原理,上述位移条件可写成
原结构
基本结构
△1=
(7—2)
(a)
(b)
11
21、22、23和△2P ;
31、32、33和△3P 。
△2=21X1+22X2+23X3+△2P=0 △3=31X1+32X2+33X3+△3P=0
11X1
+12X2
+13X3
11X1+12X2+△1P=0 21X1+22X2+△2P=0 33X3+△3P=0
则 X3=0 。
这表明:对称的超静定结构,在对称的荷载作用下, 只有对称的多余未知力,反对称的多余未知力必为零。
↓
↓
a
a
P
P
↓
↓
P
P
MP图
(2)对称结构作用反 对称荷载
MP图是反对称的,故
2 .确定超静定次数的方法:
解除多余联系的方式通 常有以下几种:
(1)去掉或切断一根链杆,相当于去掉一个联系。
↓
↑
(2)拆开一个单铰,相当 于去掉两个联系。
用力法解超静定结构时,首先必须确定多余联系 或多余未知力的数目。
↓
↑
←
→
多余联系或多余未知力的个数。
多余未知力:
多余联系中产生的力称为多余未 知力(也称赘余力)。
此超静定结构有一个多余联 系,既有一个多余未知力。
此超静定结构有二个多余联 系,既有二个多余未知力。
返 回
*
3. 超静定结构的类型
(1)超静定梁; (2)超静定桁架; (3)超静定拱;
结构力学第6章力法

结构力学第6章力法力法(也叫统一力法)是一种简化结构分析和计算的方法,通过将结构的内力和力的作用点集中在一些特定的位置,从而简化结构计算的复杂性。
力法在结构力学中有很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求解复杂结构的内力分布和变形方程时非常有用。
力法的基本原理是将结构的内力分布看作是由一系列基本力的叠加形成的。
这些基本力包括拉力、压力、剪力和弯矩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力的作用点和大小进行合理的选取,可以将结构的内力分布近似为一个简单的形式,从而方便地进行计算。
力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基本力系统:根据结构的受力情况,选择适合的基本力系统,一般包括平行力、共点力、算术力和等效力等。
2.确定基本力的作用点和大小:通过结构的受力平衡条件和变形方程,确定基本力的作用点和大小,一般可以通过静力平衡方程或者变形方程进行计算。
3.将基本力作用在结构上:将确定的基本力作用在结构上,这些基本力可以是集中力也可以是分布力,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4.分析结构的受力和变形:应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分析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求解结构的内力和位移等参数。
5.进行计算和分析:根据步骤4中得到的结果,进行计算和分析,比较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进行调整和修正。
力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直观,尤其适用于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情况;缺点是只能得到局部的内力情况,无法得到整体的受力情况。
在结构力学中,力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可以利用力法求解悬臂梁的内力分布和变形情况,以及桁架和刚架的受力情况等。
同时,力法还可以用于计算复杂结构的等效荷载,简化结构的计算过程。
总结起来,力法是一种通过将结构的内力和力的作用点集中在一些特定的位置,从而简化结构计算的方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基本力系统,确定基本力的作用点和大小,将基本力作用在结构上,进行受力和变形分析,最终得到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情况。
力法在结构力学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对于求解复杂结构的内力分布和变形方程非常有用。
力法 结构力学知识点概念讲解

力法1概述1.1超静定结构我们学习了各种静定结构的计算方法,它们的支座反力和内力都可以由静力平衡条件全部唯一确定下来。
一个结构,如果它的支座反力和各截面的内力都可以用静力平衡条件唯一的确定,我们就称为静定结构,图1a所示简支梁就是一个静定结构。
一个结构,如果它的支座反力和各截面的内力不能完全由静力平衡条件唯一的确定,我们就称之为超静定结构,图1b所示的连续梁就是一个超静定结构。
(a)(b)图1从几何构造来看,静定结构是没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超静定结构是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例如图1a所示的简支梁,如果我们去掉一个支杆B,它就变成了几何可变体系。
图1b所示的连续梁,如果我们去掉支杆C,体系仍然是几何不变的,所以,支杆C是多余约束。
而多余约束上产生的反力称为多余力。
可见,超静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内力是超静定的,约束是有多余的。
1.2超静定次数超静定次数就是超静定结构中所具有的多余约束的数目,或者说多余未知力的数目。
在超静定结构中,由于具有多余约束力,使平衡方程的数目少于未知力的数目,所以仅靠平衡条件无法确定全部反力和内力,还必须考虑位移条件以建立补充方程。
一个超静定结构有多少个多余约束,相应的便有多少个多余未知力,也就需要建立同样数目的补充方程,才能求解。
因此,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时,首先必须确定多余约束的数目。
确定超静定次数的方法,就是把给定的超静定结构通过去掉多余约束变为静定结构,所去掉的多余约束的数目就是超静定次数。
如去掉n个约束,就称原结构是n次超静定。
通过前面几何组成分析的学习我们知道:(1)去掉一个链杆支座或切断一根链杆的轴向联系,相当于去掉一个约束。
(2)去掉一个铰支座或去掉一个单铰,相当于去掉两个约束。
(3)去掉一个固定支座或切断一根受弯杆,相当于去掉三个约束。
(4)一个固定支座改为固定铰支座或将一个刚性联结改为单铰,相当于去掉一个约束。
图2 (a)所示连续梁,去掉右边两根链杆支座后,即变为静定结构。
结构力学——力法

故
Y1 Y2
1P 11
2P 22
对称性的利用
例2-2
120
120 120
X1
X3
X2
120
X6
X6
对称结构在反对称荷载作用下,只X存5 在反对称未X知4 力,所以该X体5 系
只有反对称未知力 X3 和 X5 ,列力法方程如下:
33X3 35X5 3P 0 53X3 55X5 5P 0
结构力学
第二章 力法
➢力法与位移法的异同 ➢弹性支承问题 ➢两铰拱问题 ➢温度改变及支座移动问题 ➢对称性的利用 ➢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及最终内力图的校核
力法与位移法的异同
求解思路方面 力法目标:求多余未知力 位移法目标:先求结点未知位移再求内力
建立典型方程的依据不同 力法:按多余约束处的位移协调条件建立 位移法:按附加约束内的反力(矩)的平衡条件建立
4 7 Pa 4 7 Pa
P 2P
Pa
P Pa 2P
P
MP
P
M
37 Pa 37 Pa
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及最终内力图的校核
位移计算 q
该体系的内力图如下
qL2
qL2
12
12
最终内力可视为由某静定的基本
体系在外荷载、未知力共同作用
下迭加而成,故可用静定的基本
结构代替原超静定结构,建立虚
拟状态
qL2
qL2
用不同的静定结构来求解 CH DV DD
1
1
1
CH
DV
DD
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及最终内力图的校核
内力校核 1.平衡条件 2. 位移条件
对无铰封闭框格结构的位移条件:
封闭框格内外侧 ML 图的面积 除以各自的EI后的值应相等
结构力学——力法对称性的利用

结构力学——力法对称性的利用力法对称性是结构力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有效简化结构分析的复杂性。
它基于结构的几何和物理特性,通过利用结构的对称性来减少需要考虑的自由度,从而简化结构力学问题。
力法对称性的利用可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减少计算自由度和简化载荷分析。
首先,力法对称性可以减少计算自由度。
结构力学问题的求解通常需要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结构的自由度越多,计算所需的计算量就越大,求解也就越复杂。
通过利用结构的对称性,我们可以将结构分为若干对称部分,仅对其中一个部分进行力学分析,然后通过对称性来得到其他部分的结果。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计算自由度,简化结构力学问题的求解过程。
具体来说,力法对称性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结构部分,如杆件、板和壳体等。
例如,在杆件问题中,结构的对称性可以体现为几何对称性,如轴对称、平面对称等。
通过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和选择适当的参考点,可以简化结构的力学分析。
力法对称性还可以应用于简化载荷分析。
结构在受力时,通常存在很多不同的载荷情况,如重力、集中力、分布力等。
利用力法对称性可以简化对这些载荷的分析。
通过找到适当的对称轴或对称面,可以使得一些载荷分布具有对称性,从而简化分析。
通过减少载荷分布的复杂程度,可以更方便地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需要注意的是,力法对称性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首先,结构必须存在对称性,即具有一定的几何和物理特性。
其次,结构的对称性必须与载荷情况相匹配。
如果对称性不满足这些条件,力法对称性可能无法有效地简化结构力学问题。
总之,力法对称性在结构力学中的应用可以大大简化力学分析的困难。
通过减少计算自由度和简化载荷分析,可以提高结构力学问题的求解效率。
利用力法对称性,结构工程师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结构设计和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和设计质量。
《结构力学》第5章:力法

03
对边界条件敏感
力法对边界条件的处理较为敏感, 边界条件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计 算结果的显著不同。
适用范围讨论
适用于线弹性结构
01
力法适用于线弹性结构,即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发生的
变形与荷载成正比,且卸载后能够完全恢复。
适用于静定和超静定结构
02 力法既适用于静定结构,也适用于超静定结构,但超
静定结构需要引入多余未知力和变形协调条件。
在传动系统的力学分析中,采用力法计算各部件的受力情况,
确保传动系统的正常运转。
案例分析与启示
力法应用广泛性
力法计算精确性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力法在桥梁、建 筑和机械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力法作为一种精确的计算方法,在解决超 静定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力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局限性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结构力学》第 力法典型方程及应用 • 力法计算过程与实例分析 • 力法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 力法在工程实践中应用 • 力法学习建议与拓展资源
01 力法基本概念与原理
力法定义及作用
力法是一种求解超静定结构的方法, 通过引入多余未知力,将超静定问题 转化为静定问题进行求解。
桁架结构应用
桁架结构由杆件组成,通过力法可以求解桁架结构中的多余未知力,进而分析 桁架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组合结构应用
组合结构由不同材料或不同形式的构件组成,通过力法可以分析组合结构的内 力和变形,为结构设计提供优化建议。
复杂结构简化与力法应用
复杂结构简化
对于复杂结构,可以通过合理简化为静定结构或简单超静定结构,进而应用力法求解。
适用于简单和规则结构
03
对于简单和规则结构,力法能够较为方便地求解出结
结构力学力法

结构力学力法结构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破坏及承受载荷的学科。
而力法(Force Method)是结构力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分解和叠加结构的内力来求解结构的变形和应力分布。
力法的基本原理是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结构力学中,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会产生内力,而这些内力满足力的平衡条件。
以简支梁为例,梁受到上面的外力作用,会产生下方的支反力。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支反力与外力之间的关系,进而求解出支反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法的应用步骤一般如下:1.设计空间内部力和位移:根据物体的几何性质、材料特性和外力条件,建立结构受力模型,并假设结构内部力和位移的初值。
2.材料模型:根据结构的材料特性,选择相应的力学模型。
常见的材料模型包括弹性模型和塑性模型。
3.受力平衡:根据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各个节点处的力平衡等式。
这些等式可以根据结构的几何特性和受力条件进行推导,建立结构的力平衡方程。
4.结构刚度矩阵:根据结构的几何性质和材料特性,可以得到结构的刚度矩阵。
刚度矩阵是结构的一种特征矩阵,描述了结构在受力下的刚度特性。
5.定义单元力和变形:根据结构的力平衡方程和刚度矩阵,可以将结构的内力和受力位移表示为单元力和单元变形的叠加形式。
6.求解结构内力和位移:通过迭代的方法,将结构的内力和位移从初值迭代到收敛。
在每一次迭代中,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和结构刚度矩阵,计算节点的内力和位移,然后更新节点处的单元力和变形。
7.结果分析:根据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可以进一步分析结构的应力分布、变形形态和稳定性等问题。
根据需要,还可以根据结果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力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适用于各种结构的分析。
但力法也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只适用于小变形、线性弹性结构的分析;不适用于存在局部破坏、非线性特性的结构。
总之,力法是结构力学中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分解和叠加结构的内力来求解结构的变形和应力分布。
结构力学——力法

结构力学——力法结构力学,力法结构力学是研究物体和结构受力情况以及结构变形的一门学科。
在结构力学中,力法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它可以用来解决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分布问题。
力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外力作用在结构上的效果转化为力的剪力、弯矩和轴力等,通过求解这些内力来得到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力法的基本步骤包括:选择适当的受力系统,根据受力系统的特点将受力转化为剪力、弯矩和轴力等力的效果,通过平衡条件得到内力分布方程,并解析或计算出内力分布,最后计算结构的位移和变形情况。
力法的应用范围较广,适用于静定和非静定结构的受力和变形分析。
在静定结构中,结构的支座反力可以通过受力平衡条件求解,然后根据支座反力和结构的几何形状得到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分布。
在非静定结构中,由于受力平衡条件无法直接求解,需要通过引入位移相关的方程来解决。
在应用力法进行受力分析时,需要根据结构的几何形状和受力情况,选择适当的受力系统。
受力系统的选择应当符合结构的几何特征以及边界条件,使得受力效果可以直接转化为剪力、弯矩和轴力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剪力和弯矩用受力系统的剪力图和弯矩图来表示,而轴力则通过受力系统的轴力图来表示。
在进行力法计算时,首先需要确定受力系统的作用点和力的大小,然后通过受力平衡条件求解支座反力,并根据支座反力和结构的几何形状构造内力分布方程。
内力分布方程一般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可以通过积分法、均布加载原理、等效剪力原理等构造。
然后,通过解析或计算的方法求解内力分布方程,得到结构的内力分布情况。
最后,根据内力分布和结构的弹性特性,可以计算出结构的位移和变形情况。
力法在结构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来解决梁、柱、桁架、刚架等结构的受力和变形分析问题。
在实际工程中,通过力法可以得到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分布情况,从而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指导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并对结构的荷载承载能力进行估算。
总之,力法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力学分析方法,通过将受力效果转化为剪力、弯矩和轴力等,可以求解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分布情况。
《结构力学力法》课件

力法的解题步骤包括构建基本体系、选择基本未知量、建 立线性方程组和求解线性方程组等。
力法的应用范围
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分析
01
力法可以用于分析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和位移,特别
是对于超静定结构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复杂结构的分析
02
对于复杂结构,如组合结构、多跨连续结构和空间结构等,力
法同样适用,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边界条件和支座反力的处理
03
力法能够方便地处理结构的边界条件和支座反力,使得问题得
到完整的解决。
力法的解题步骤
构建基本体系
首先需要将原结构拆分成若干个基本体系,以便 于应用力法公式。
建立线性方程组
根据力的平衡和变形协调条件,建立线性方程组 ,并求解该方程组以得到位移和内力。
《结构力学力法》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力法的基本原理 • 力法的实际应用 • 力法的扩展知识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结构力学的重要性
1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重要分支,是研究 结构在各种力和力矩作用下的响应和行为的学科 。
2
结构力学对于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 性具有重要意义,是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础。
缺点总结
力法需要预先设定结构的初始应力状态,有时难以确定。 力法对于非线性问题的处理能力有限,对于高度非线性结构可能需要
采用其他方法。 力法在处理复杂边界条件和连接时可能存在困难,需要特别注意。
力法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 用需求的不断提高,力法 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出 现,力法将面临更多的挑 战和机遇。
力法的计算机实现
结构力学——力法对称性的利用资料讲解

X3 X3
X2
X2
FP
FP FP
X1 X1
FP
Δ1P 0
X1 0
X1 1 X3 1
X2 1
FP
对称结构在正 对称荷载作用 下,反对称未 知量为零。其 FP 结构的内力和 变形是对称的。
反对称荷载作用下:
X3 X3
X2
X2
Δ2P 0 Δ3P 0
FP
FP FP
X1 X1
FP X2 0 X3 0
q
q
C
C
q
q
C C
②反对称荷载作用下的半刚架
P
C
P
P
C
P
C
P
P
C
2.偶数跨对称刚架
① 正对称荷载作用下的半刚架
P
P
C
P
C
P
P
C
P
P
C
C
② 反对称荷载作用下的半刚架
FP
FP
FP
FP
FP
A
EI
EI EI
EI
22
2
例:用力法计算图示结构。EI=常数。
q
2a
a
a
qa2 8
M图
半边结构
X1=1
M
图
1
qa2/2
结构力学——力法对称性的利 用
(2)荷载的对称性
正对称荷载:作用在对称结构对称轴两侧,大小相等,方向和 作用点对称的荷载。
反对称荷载:作用在对称结构对称轴两侧,大小相等,作用点 对称,方向反对称的荷载。
P
P
P
P
对称荷载
反对称荷载
(3)对称结构在正对称、反对称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静定梁
超静定刚架
超静定桁架
超静定拱 超静定组合结构 超静定铰接排架
对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两 种,即力法和位移法。本章主要介绍如何用力法求 解超静定结构的内力。
超静定结构具有多余约束,用力法计算超静定 结构的内力时,首先应该确定超静定结构中多余约 束的个数。这个数目表示:除去静力平衡方程外, 尚需补充多少个反应位移条件的方程才能求解全部 的反力和内力。
超静定结构用力法计算绘出最后内力图后,也可用这种方法 计算超静定结构任一已知位移,以进行位移条件的校核。我们可 以计算超静定结构解除约束处的位移,若所求位移与原结构相同 即为正确的,否则是错的。例如,原结构中支座A是固定支座,其 角位移应该为零,利用这一条件即可校核所求得的最后内力图。 图(a)所示刚架支座A的角位移等于图(b)所示基本系中截面A 的角位移,计算该位移时,只需将虚拟力FPk=1作用于基本系的截 面A处,得到下图所示虚拟状态。再将该虚力状态的弯矩图与原超 静定结构的弯矩图图乘,如果原超静定结构弯矩图正确,则必有
12PP 3P
0 0 0
ΔxxX ΔP 0
--- 力法的典型方程
ΔxxX ΔP 0
Δxx :柔度矩阵,即力法方程中的系数矩阵。 X :基本未知量列阵。 ΔP:自由项列阵。
ii 主系数,恒为正。 ik 副系数,可正、负、零。互等关系ik ki(i k)
3 31 32 33 3P 31X1 32 X 2 33 X3 3P 0
矩阵形式:
11 21 31
12 22 32
13 23 33
X X X
1 2 3
§5.1.2 超静定次数的确定
1、定义
超静定次数:超静定结构中多余约束的个数。 多余约束力:多余约束中产生的约束力。
2、超静定次数的确定:采用解除多余约束的方
法。 从原超静定结构中去掉多余约束,代之以多余
约束力,直到原结构变成为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的静定结构,被解除的多余约束的个数即为超静定 次数。
2)静力特征: 仅用静力平衡条件无法确定反力或 内力。
3)求解特征:同时满足静力平衡条件和位移协调 条件的超静定结构的解是唯一的、确定的。
★ 以上三个特征就是超静定结构区别于静定结构 的基本特征。总的来说,有多余约束 、外力/内力 超静定是超静定结构的本质特征。
3. 超静定结构的类型
1)超静定梁 2)超静定刚架 3)超静定桁架 4)超静定拱 5)超静定组合结构 6)超静定排架
荷载和多余约束力的共同作用下,解除多余约束处
的位移应与原结构中相应的位移相等。
这样,基本系与原结构不仅受力状态相同,而且变
形状态也相同。于是,可用静定的基本系的计算代替原
超静定结构的计算。
——--- 为了唯一确定超静定结构的支座反力和内力,需同时 考虑静力平衡条件和位移协调条件。
二、力法的基本原理
一般来说悬臂式最简单,其次是简支式,三铰式与 组合式都较复杂。
在解除约束处的多余约束力通常是成对出现的广义 力。对于支座约束,如采用“切断”的做法解除约束, 约束力也是成对出现的,当支座无移动时,为了简化, 常不画出作用于基础上的那个多余约束力。
X1
X1
二、力法的典型方程
• 用力法解一般超静定结构的关键在于根据位移条 件建立力法的典型方程,从而求解多余约束力。
FP1 和 FP2 共同作用下的基本系必须保持同样的位移条件,
即B点沿X1方向上的位移 1 、沿X2方向上的位移 2和X3方 向上的角位移 3都应该等于零,即:
1 0,2 0,3 0
每一方向上的位移,都是 X1, X 2, X 3 和外荷载 FP1 和 FP2 共 同作用下产生的。令
解除约束的常用做法:
(1)撤去一个链杆支座或切断一根链杆,相当于解 除一个约束;
(2)撤去一个固定支座或切断一根受弯杆,相当 于解除三个约束;
(3)撤去一个固定铰支座或切断一个单铰,相当于 解除二个约束;
(4)将固定支座改成固定铰支座或将受弯杆切断后 插入一铰,相当于解除一个约束。
注意事项:
iP 自由项。 系数和自由项求得后,即可解算典型方程以求得
各多余约束力。然后再按照分析静定结构的方法利用 叠加原理求出原结构的内力。例如弯矩为:
M M1X1 M2X2 M3X3 M P
更一般地,对于 n 次超静定结构来说,共有n 个
多余约束力,而每个多余约束力对应着一个已知的位移 条件,故可按 n 个位移条件建立 n 个方程。当已知多
1P , 2P , 3P 分别表示当外荷载F(P1 F和P2 )单独作
用时,基本系上B点沿X1, X 2, X3 方向上的位移;
根据叠加原理,位移条件可写成:
212111
12 22
13 23
1P 2P
11X1 12 X 2 13 X3 1P 0 21X1 22 X 2 23 X3 2P 0
共同作用的基本系是一样的。因此,求原超静定结构中D点的竖向的位
移,就等于求在
X1
3 80
FPl,X 2
17 40
FP
和
FP
共同作用下的基本系中D
点的竖向位移。而对基本系来说,可将 X1,X 2 与 FP 一同视为作用在
基本系上的外力。因此,要求基本系中D的竖向位移,只需在基本系
中,在D处施加一竖向单位虚力,并作出M k 图,而基本系在这三个外力 作用下的 M P图即为原超静定结构的弯矩图。
★ 以多余约束力作为基本未知量, 以解除多余约束后剩下的静定结构作为基本系, 根据解除约束处的位移条件建立力法的典型方程, 求出多余约束力,然后利用叠加原理计算内力,并 作内力图。
★ 力法是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可用来 分析各种类型的超静定结构。
§5.3 力法的基本未知量、基 本系和典型方程
17 40
FP
3 80 FPl
1 1l 3
11l 3
Dy
EI1
(
6
2
80
FPl
l)
EI1
( 3
2
40
FPl
l)
1 EI2
1 ( 3
l 2
3 40
FPl
l )
2
1 EI2
(
1 6
l 217 80FPll )2
31FPl3 () 3840EI1
11,21,31 分别表示 X1 1 单独作用时,基本系上B点沿 X1, X 2 , X3 方向上的位移;
12 ,
X1,
22 ,
X2, X
32 3
分别表示 X 2 1 单独作用时,基本系上B点沿 方向上的位移;
13,23,33 分别表示 X 3 1 单独作用时,基本系上B点沿 X1, X 2 , X 3 方向上的位移;
有不同的取值。因而,B点会发生大小和方向都各不相同
的位移。
而在原结构中,B点的竖向位移恒为零。因此,只有
当X1的数值恰与原结构右侧链杆支座上实际发生的支座反 力相等时,才能保证基本系在原有荷载和多余约束力X1的 作用下,B点的竖向位移是恒为零的。
q
q
A
BA
B
l
原结构
基本系 X1
—— 确定多余约束力X1的位移条件:基本系在原有
余约束力作用处的位移为零时,则力法典型方程为:
1 11X1 12 X 2 1n X n 1P 0 2 21X1 22 X 2 2n X n 2P 0
n n1X1 n2 X 2 nn X n nP 0
1、对于同一超静定结构,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去掉多 余约束,而得到不同形式的静定结构,但去掉多余 约束的总个数应相同。
2.去掉多余约束后的体系必须是几何不变的。因此, 某些必要约束是不能去掉的。
此链杆不能去掉
可变体系
此链杆不能去掉
瞬变体系
§5.2 力法的基本原理
一、力法的基本思路
超静定结构具有多余约束,若将多余约束去 掉,就变成静定结构。
• 位移条件:超静定结构在解除多余约束后,要保 证基本系在原有荷载和多余约束力共同作用下的内 力、位移与原超静定结构一致,就必须使得解除多 余约束处的位移与原结构中相应的位移相等。
图(a)所示刚架为三次超静定结构。
在原结构中,由于B端为固定端,无水平线位移、竖向线位 移和角位移。因此在三个多余约束力X1、X2、X3和外荷载
—— 基本系与原结构所满足的平衡方程完全相同,作用
在基本系上的原有荷载q是已知的,而多余约束力X1是未 知的,因此,如果能用某种方法求出多余约束力X1,那么 就可以将原超静定结构的计算问题转化到静定的基本系上
进行求解。
q
q
A l
原结构
BA
B
基本系
X1
—— 单从平衡条件考虑, X1可取任意值,都可以维持基 本系的平衡。但这时结构中相应的反力、内力和位移就会
满足平衡条件还不够,因为力法计算是在超静定结 构解除多余约束后得到的静定结构基本系上进行的,在 解除约束处还存在是否满足原有的位移条件的问题,因 而还必须进行位移条件的校核。
2. 位移条件校核
例如,欲求原超静定结构中,CB梁中点的竖向位移。原超静定结
3
17
构的内力与位移与受X1 80 FPl,X2 40 FP 的多余约束力和外荷载FP
力法求解超静定结构的一般步骤
(1)确定超静定次数,解除多余约束,选择基本系; (2)根据位移条件建立力法典型方程:基本系在原有 荷载和多余约束力的共同作用下,解除多余约束处的位 移应与原结构中相应的位移相等。 (3)在基本系上作单位内力图及荷载内力图,按位移 公式计算系数和自由项; (4)求解典型方程,得多余约束力; (5)根据叠加原理计算内力,作内力图,并校核(包 括平衡条件校核和位移条件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