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评价

合集下载

《论语》

《论语》

• 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至郑国去,和学 生走散。郑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 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史记· 孔子世家》 • (皋陶是神话中公正的法官。清脸鸟喙, 铁面无私。辅佐尧、舜、禹。有一只獬豸 (xiè zhì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 一方)
《论语》命名
• 第一、根据《汉书· 艺文志》,《论语》的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 言”的意思。《论语》的意义就是语言的 论纂。 • 第二、根据东汉刘熙《释名· 释典艺》,《 论语》的意义,“论者伦也,有伦理也。 语,叙也,叙已之所欲言也。”《论语》 便是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
• 袁枚《论语解四篇》说:“论,议论也。 语,语人也,自‘学而’起,以至卒章, 皆与人议论之语,而非夫子之咄咄书空也 。 • 章太炎《国故论衡· 文字总略》说:“论者 古但作仑。比竹成册,各就次第,是之谓 仑。”“《论语》为师弟问答,乃亦略记 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帙,斯曰《仑语 》。”“《论语》只是师弟问答的话,编 成为一册而已。”
51--54
• 任中都宰。 • 后出任司空、大司寇,相定公。费地公山 弗扰攻鲁定公,被孔子打败。 • 诛少正卯。 • 齐国归女乐,失意辞官。
55--68
• 周游列国。 • 去鲁适卫,去卫过匡被围。返仕于卫。 • 在宋,险遭宋司马桓魋(tuí )杀害。换装 逃跑。 •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 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 绝粮陈蔡之间。 •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
•龙生虎养鹰打扇 •孔子三岁时,父去世。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十五而志于学。
(三)孔子的生地与居住地

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对象观

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对象观

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对象观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在诸经中,《论语》得到的评价极高,对后世影响的时间最长久、地域最广远。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至今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学习。

一、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实现这一原则,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意思是: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

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其中大多数出身平民,如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

虽门下人品混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孔子教育家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

二、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理解和评价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理解和评价

• 参考答案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一是“一以贯之”的“忠恕”,二是由己及 人、博施于民、能近取譬等,三是注重“仁爱” 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以实际行动造福百姓,推 动社会进步。这些特点表明孔子“仁爱”思想 不是空洞的理论和僵化的教条,而是与为人处 世、建功立业等紧密关联,体现了“仁爱”思 想的进步意义和社会价值。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 理解和评价
考纲阐释
2011年、2012年《考试说明》都将《论语》考查定位为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 继承”。而2013年颁发的《考试说明》,将《论语》考查 改为“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 价”,即由原先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进一步明 确为“理解”和“评价”,其实考查要求并无实质性变化。 “理解”就是“正确解读”,而“评价”便是“批判继 承”。从命题设置看,《论语》考查并不只是涉及“理解” 和“评价”两种能力,而是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 价三种能力,即B、C、D三个能力层级。
《论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试题呈现 的是同一引文的两种不同“句读”,即题干所说的“两种不同标点”,但并 非考查“句读”,而是考查内容和含意的理解。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一样 的意思,这是一种语用常识,但所表达的意思究竟有何不同,则是需要根据 具体“句读”而定的。以上两种“句读”不同之处着重表现在“不问马”, 第一种“句读”出自现行《论语》教材,结合语境,“只关心人,而不关心 马”这些意思,考生是熟悉的,不会有什么理解障碍;而《经典释文》中的 句读“‘不。’问马。”则是陌生的,但理解起来应该也不困难,其中的 “不”独立成句后,显然是对“伤人乎”的回答,而“问马”是在“伤人乎” 这个问题得到答案(人没有受伤)之后的另一个问题,说明在孔子心目中不 只是有“人”,还应该有“马”。可见,尽管两种“句读”的差异并不大, 但由“句读”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即“对人、马的态度”)的差距却不小: 一个是“有人无马”,一个是“人、马兼顾”。只要能够理解到了这个程度, 概括出“贵人贱马”“人、马并重”等答案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谈《论语》中围绕孔子展开的各种评价

谈《论语》中围绕孔子展开的各种评价

2010年5月第3卷第3期文化艺术研究St udi es i n C ul t ur e&A r tM a y,2010V01.3N o.3文章编号:1674-3180(2010)03.O007.06谈《论语》中围绕孔子展开的各种评价邹广胜(浙江大学中文系,杭州31(X)28)摘要:《论语》是一本经历无数次加工而成的书,但其中的评价,包括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孔子对学生及他人的评价、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却较少发生变化,其评价的性质及价值标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因此详细解读其隐含的基本观念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儒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倾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论语;评价;孔子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O n C om m e nt s R e vol vi ng ar ound C onf uci us i n The A nal ect sZou G ua ng-shengA bst r act:‰A na/ects ha s e xpe ri enc ed num ber l ess f a br i c at i ons.but it s co nt e nt s of eval uat i on i ncl udi ngC onfuci us’com m ent s o n hi m s el f,hi s di s ci pl es and ot h er s as w e l l as cont em por ari es’j udgm ent of C onf u—ci us hav e eh,呲ge d m u ch l e ss.I n f a ct,t he na t ur e of t ho se com r r沱n t s a nd em b edd ed va l ue cr i ter i a r ef lect ba si c pr i nci pl es i n C hi nese t r adi t i onal c ul t ur e,a car e f ul i nt e r pr et at i on of w hi ch w ou l d be of ext r em el y gr e at si g ni f i canc e f or abet t er under s t a ndi ng of C hi nese t r adi t i onal cul t ur e and valt J e st anda rds of C onf u—ci a n cul t u r e.K eyw or ds:孤A na/ect s:eval uat i on;C onf uci us《论语宪问篇》讲:子路在石门过夜,早上见到看门人。

论《论语》的文学性

论《论语》的文学性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这部价值凸显为“仁者”的哲学著述,在构建中国主流仁义思想的背后,还被视为一部记录春秋史学的巨著;管理学上,《论语》为历代君王重视,至于后世论及“半部论语治天下”更为广大儒者所称道;到今天,《论语》依然被国人奉为经典,它的作用与诠释被普及到了经济、教育、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

当然,作为一部语录体散文,我们不应忽视的还有它富有魅力的文学价值。

这部堪称先秦语录散文典范的经典,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虽然只有寥寥数语甚至只有语言对话,却让人顿觉生意,心领神会;它精炼的语言,字里行间妙语天然,精思之处令人折服,那么本文试图从《论语》本身刻画的人物形象、《论语》的文体特征、以及《论语》的语言艺术等三方面入手,对《论语》的文学性作一个探视和简要的分析。

一:《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刻画《论语》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论语》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集中在对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形象特征的描述。

孔子是《论语》人物刻画的中心。

《论语》中不仅有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可谓“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

胡念贻先生认为,《论语》“这部书所写的人物,都以孔子为中心。

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表现一个人物为中心,这是第一次出现。

”“《论语》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它的动人之处……是在于它通过孔子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件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胡念贻《从人物形象看(论语)的文学价值》,《文史哲》,1962年第3期,第48—54页)。

吴景和先生认为,《论语》“所描写出来的孔子形像,按照其性质来说,是个喜剧角色。

”这一角色的成因是“孔子追求的目的与历史发展的不协调”,“他做了一件最滑稽可笑的事情时却像演着悲剧那样严肃”,“作者很善于通过行动写出孔子这种复杂的精神生活”,“写人叙事时,重在人物精神面貌的描写”,因而是“当之无愧的传记文学的祖型”(吴景和《(论语)文学价值初论》,。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

二轮·语文
参考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 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以仁为自己的责 任,不也是重大的责任吗?以生命的结束作为责任的结束,实现 仁的道路不也是漫长而遥远的吗?” 子路有一次向孔夫子求教说:“君子也有忧愁烦闷的时 候吗?”夫子回答道:“没有。君子修身养性,他在未证圣贤教 诲的时候(求学的过程中),便专志于求道,时常会有悟处,乐 在这其中的意境;而当亲身体证到圣贤教诲之后,又乐于所得 到的道德学问,并能在生活中善巧地运用,随意自在。因此,他 有终身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不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却不 这样,在没有得到的时候,一直担忧得不到;得到了之后,又唯 恐失去,提心吊胆。(对于一切总是患得患失,)因此一生都生 活在担忧恐惧之中,没有一天的自在快乐。”
解析:首先要结合材料谈谈什么是“君子无忧”,再结合材料和现实谈谈为什 么君子应该无忧。材料指出君子之修行未得时,乐其意;得之,乐其治,整个过 程君子始终“乐”,可见无忧。再结合第一则材料,作为一个君子有抱负、有 理想,不是无忧而是“以仁为己任”,可见“无忧”的含义深刻。 答案:①孔子认为,君子要修养德行,在修行的过程中因矢志不移而获得快乐; 德行修成后,在生活中践行德行获得快乐。终身修行则快乐相伴。②一个读 书人、一个君子,要抱负远大,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心怀理想,矢志不移。③ 君子不是无忧,而是“以仁为己任”,为天下而忧,敢于担当,而不是为自己忧。 ④ “君子无忧”是一种坦荡情怀,是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量。对我们 今天坚守学业、事业、家业、道业都有积极劝诫意义。
二轮·语文

专题八
《论语(选读)》的理解和 评价
二轮·语文
课前小练 难点突破 对点精练
二轮·语文
课前小练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

孔子对于孝的论述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论语》中的孝进行浅析。

孔子对孝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和重视。

在《论语·雍也》中,他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这句话表明孔子对自己最亲近的弟子回的孝心给予了高度认可,并认为回的孝心是不会被称为愚蠢的。

这一点显露了孔子对于孝的认同并提升了孝的地位。

《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要求也十分明确。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孝子不仕不立。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孝心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品质,而孝心的体现就是对父母的尽孝,因此孝子不论贫富贵贱,都应该以尽孝为最高原则,不追求功名利禄。

《论语》中还有一些孔子的言行示范了孝的重要性。

在《论语·子罕》和《论语·里仁》中,孔子分别提到自己对于自己父亲和兄长的孝心。

他告诉学生:“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不仅言传身教地教导学生,同时也表明了自己身体力行地持守着对父亲和兄长的孝心。

孔子对孝的要求和评价在《论语》中得到了深入展开。

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论述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传承发扬孝心的传统美德。

论语《评价孔子-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评价孔子-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评价孔子-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评价孔子-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三二十四]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

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

第五部分自选模块专题十八《论语》评析课案《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1.(2014浙江五校联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孔子的《论语》中的“礼”是指什么?请简要解释。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的关系。

解析:本题三段材料均选自课内,所以如果熟悉课文,解答起来就容易了。

第(1)问考察对“礼”的认识,只要熟悉课文就能轻松回答。

至于“仁”和“礼”的关系,课内已经作了很好的解释。

本题提醒考生,复习时一定要注重课内基础知识的巩固。

答案:(1)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2)“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是“仁”的外在表现。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恰成辩证统一关系。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地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解析:“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句话其实已经包含了第一问的答案,“好”与“恶”其实就是“对人的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谓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答题时不能只是翻译这句话,而是要把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明白了孔子如何评价一个人,就知道他为什么对“乡原”之人如此厌恶了。

答案:(1)不笼统地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而应区分不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

(2)原因:①“乡原”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②“乡原”之人,就是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③“乡原”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④“乡原”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

论语

论语

浅析《论语》中测量与评价摘要:《论语》在“四书五经”中居于首位,是古代文人学子的必读之书,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足以看出论语在古代社会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论语》它为我们怎样对父母尽孝、如何提高个人修养做个君子等等一些方面提出了标准,并且做出了评价,成为我们行为世范的参照。

关键字:《论语》标准评价测量是根据某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的规定性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评价是衡量判断人或事物的价值。

孔子生活于周王朝名存实亡、时局动荡、新旧交替的春秋末期。

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势,诸子百家竞相提出各自针砭时弊的政治主张,以达到消除战祸、恢复秩序、谋取治安的治国良策。

儒家创始人孔子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状况忧心忡忡,意识到天生德于己,抱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国君,努力恢复古已有之的“郁郁乎文哉”的理想社会。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录,也包括孔子生平行为的一些资料,是孔子思想最全面集中的反映。

现《论语》作为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它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孕育出的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这种思想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提出了测量的方法与测量的标准。

下面将从《论语》中测量君子的尺度、评价孝的标准、个人修养的程序、为人处世的准则四个方面浅析《论语》这篇著作对人提出的行为世范的标准与评价。

一、测量君子的尺度(一)、“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及者。

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篇》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面学习就不会流于固陋。

以忠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

有了过错不要害怕去改正。

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

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名家对《论语》的评价

名家对《论语》的评价

名家对《论语》的评价《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被公认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自从孔子及其学生们编纂成书以来,它一直被视为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指南。

许多名家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下面是一些名家对《论语》的评价:1. 朱熹: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儒学家和文化名人,他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注解。

他认为《论语》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指南。

朱熹注解的《论语》被后世称为朱子版《论语》,对于后世的研究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家和儒学家,他对《论语》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论语》中的“格物致知”是最重要的道德修养原则,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来认识道德真理。

他强调主观体验和自觉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内心体验对于道德实践至关重要。

3. 梁启超: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论语》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评价。

他认为《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代表了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

他把《论语》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出了“实事求是”的观点,主张将孔子的思想应用于现实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4. 钱穆:钱穆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他对《论语》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

他认为《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他将《论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经典相对比,强调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总的来说,名家对《论语》的评价普遍认为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他们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为后世的学者和读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论语》的价值也在不断被重新发掘和理解,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原文、注释、译文、评论

《论语》原文、注释、译文、评论

《论语》原文、注释、译文、评论论语原文、注释、译文、评论学而篇第一【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â,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ù,,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名家对《论语》的评价

名家对《论语》的评价

名家对《论语》的评价
《论语》被誉为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之一,其思想深邃,思辨严谨,为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之一。

许多名家对《论语》给予了高度评价。

孔子的弟子曾参曾评价《论语》为:“圣人之言,所以着道德,
节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无此典则治乱之轨不畅。

”可见
《论语》在思想、道德、修养、治国等各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要求。

名家康有为在自己的著作《大同书》中对《论语》也有极高的评价,认为《论语》是“继《易经》之后并列最为重要的经书”,它的
内涵是“性理之本,道义之训,教化之源,文化之祖”,是中华文化
的基石和灵魂。

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则认为,《论语》是“中国文化之最高成果”,它“质朴而不具体,遗训流芳而不断居于人类最高的教化力量之上”。

总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都有无
数人对《论语》赞誉有加。

它是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也是人类智慧
的结晶,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对论语的评价

对论语的评价

对论语的评价《我眼中的论语》“哎呀,这道题好难呀!”我愁眉苦脸地对着作业本抱怨着。

“怎么啦,宝贝?”妈妈走过来关切地问。

“这个数学题我不会做呀。

”我撅着嘴说。

妈妈看了看题目,笑着说:“你再仔细想想呢,遇到困难可不能轻易放弃呀。

”我无奈地叹了口气,继续和这道难题“斗争”。

过了一会儿,我还是没想出来,心里不禁烦躁起来。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论语里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对啊,我不能光苦恼,得认真思考才行呀。

于是,我静下心来,认真分析题目,没过多久,竟然真的找到了解题方法。

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做出来啦!”妈妈也笑着说:“真棒!”论语呀,可真是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呢!以前我总觉得论语离我们好遥远,那些之乎者也的话语好像很难懂。

但随着我慢慢长大,我越来越发现论语中的智慧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就像那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争吵。

大家都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我突然想起论语里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就想,如果我是对方,肯定也不希望被这样对待呀。

于是我主动退让一步,向小伙伴道了歉,小伙伴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们又和好如初了。

这不就是论语教给我们的要懂得宽容和理解吗?论语还教会我们要勤奋好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让我知道学习要积极主动,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勇敢地去请教别人。

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不断提升自己。

论语就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时刻提醒着我们该怎么做。

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融入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它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难道论语不是一本超级棒的书吗?它蕴含的道理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和践行呀!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去体会论语中的智慧,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

论语赏析评价及感悟(精选6篇)

论语赏析评价及感悟(精选6篇)

论语赏析评价及感悟(精选6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语赏析评价及感悟6篇,以供大家参考!论语赏析评价及感悟精选篇1我们从进校,就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古诗文的诵读,我们就在经典古诗文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我们读的经典古诗文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还有我最喜欢的《论语》。

《论语》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记录。

其中教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告诉我复习的重要性,以前我没有复习的习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了以后,回家就不再看书了,总以为自己学会了,到了要用的时候却发现很多的知识都记不住了。

现在我终于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了,而且在复习中还会有新的收获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更是一条不变的真理。

以前的我遇到不懂的是不会向别人寻问的,一方面是不好意思;另一方面是觉得我不懂的别人也许也不懂,问了也是白问。

现在我明白了“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

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就向别人寻问,解决自己的疑问,这样我发现自己又进步了不少!《论语》这本书太深奥了,现在我能读懂的实在是太少了,但是这些知识已经让我受益无穷,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对《论语》的诵读,从中汲取更多宝贵的知识。

论语赏析评价及感悟精选篇2我在暑假的时候看了《论语》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关于学习。

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

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成为现代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思想劝导。

孔子是我国的教育家。

思想家。

政治家和军事家。

《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看了《论语》后,我从中悟到学习应脚踏实地外,还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方法。

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会从中领会更多的新知识。

《汉书艺文志》中关于尚书诗经春秋论语的评价

《汉书艺文志》中关于尚书诗经春秋论语的评价

《汉书艺文志》中关于尚书诗经春秋论语的评价
根据《汉书艺文志》,尚书、诗经和春秋三部经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重视。

下面是《汉书艺文志》对于这些经典的评价:
1. 尚书:《尚书》是西周时期的国史编年体史书,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

《汉书艺文志》中称其为“律历国表”,认为它是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的重要记载。

并认为《尚书》的文句清丽,语言雄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

2.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周代诗人的作品。

《汉书艺文志》中对《诗经》评价极高,称其为“乐府因循,刻画风世”,并认为其中的诗篇博大精深,内容涵盖了社会风俗、政治风貌、人情世故等各个方面,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春秋:《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的一部史书,以简明的文字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事件。

《汉书艺文志》中将《春秋》称为“纪奥藏让”,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战国时代政治风云和各国相互关系,对于后世历史和政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被视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

《汉书艺文志》中对《论语》评价称其“言简意深,行不迁性”,认为其中的对话和格言,凝聚了孔子的智慧和教育思想,对于后世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总之,《汉书艺文志》对于尚书、诗经、春秋和论语的评价都是积极的,认为它们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教育意义。

这些经典作品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论语对关雎的评价

论语对关雎的评价

论语对关雎的评价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历史诗歌,曾被孔子视为“乐章之
大者”、“礼之经者”。

《论语》中也多次提到了这篇诗歌,可见其
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孔子和《论语》是如何评价《关雎》的呢?
首先,孔子认为《关雎》是一篇很美妙的诗歌。

在《论语·乡党》中,他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这句话形容了《关雎》的声音
如此美妙动听,令人心醉神迷,不忍离去。

这也告诉我们,古代文人
对音乐和诗歌有着极高的审美要求。

其次,《论语》中也提到了《关雎》的重要作用。

在《论语·卫
灵公》中,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句话告诉我们,关睢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对
待情感的表达方式,既不应过于放纵,也不应过于压抑。

此外,孔子还赞扬《关雎》有助于增进国家和民族的团结。


《论语·里仁》中,他说:“其馀(其他)诸侯,唯莫由(不比)也夫!”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关睢能够引领其他诸侯和谐共处的认同和
赞美,对于团结一方,繁荣发展的社会主题有了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总之,《论语》对《关雎》的评价体现了对于音乐、诗歌以及社会、政治的多角度关注和理解。

对于我们这个后来的时代来说,这些
评价也有指导意义。

我们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资源,尤其在
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不忘初心、保持清醒、不断实践、增强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评价传统文化是一国文化之根源,历朝历代的文化积累和传承,让中国文化自成体系,融会贯通。

而文学经典作为其主要媒介,世代相继,因此即使相隔千百年,其藐含的精神内核和文化意义依旧根植在每一位国人的血液里。

传统文化经典拥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藐,每一位学子都应对其进行品读、感悟、求索……做一个有文化底蕴、有学识素养的中国人。

《论语》一立是受人欢迎的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不过,近年来由于北师大教授于升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许坛》的播许,而更受读者瞩目。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伶弟子结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73L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73L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书》《礼》《易》《各秋》等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展文集,《论语》以言同意赅、合蓄第永的语言,记述了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喜诱的教海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i或富于变化,妮妮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于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正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立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想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孔子因材施放,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一个长者诲人不俗的可贵精神。

《论语》也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十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融合了古人智慧的《论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

仁德明礼——《论语》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今天的中国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i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可见诵读《论语》具有权其重要的意义。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做人,为了贡彻自己的思想,孔子致力于教育,他认为求学的关键在于爱学、乐学,主张学习要傅而广,并提出7切合实际的学习方法。

可以说孔子谈教育、讲为学、都是围绕看“做人”这个中心展开的。

“君子”是孔于提出的理想的人格目标。

《论语》从各个方面阐述7君子应该具备的品格和如何通过自身修养来成为君子。

孔子重视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提倡“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今天*孩童诵读《论语》的目的就是在于要学习和私杨这种精神*委“读《论语》,学做人”,而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经典阅读的魅力人是灵与肉的结合体,在满足了生存所需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人还需要精神生活,人的灵魂也须有一个女顿之所。

我们常说,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人们生活中Nf自路明灯。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一句名言,“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科。

而阅读,则正是吸收这种乔料。

”中国古代人也把“雪仪拥炉读禁书”、“偷闲品畜读陶诗”当作一种高级的人生字受,一种高雅的人生境界*可见,元论中外古今,大家都认为,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pJ以净化灵魂,提高道德修养。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已经或者说正在失去文学叫读这种高级的人生享受,一种高雅的人生境界。

可见,无论中外古今,大家都认为,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净化灵魂,提高道德修养。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已经或者说正在失去文学阅读这种高级的人生享受。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从上古神话到辛亥革命前夕的文学,仅只古代,就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

中国文学从古至今之所以长盛不哀,是和人们对文学的上述功能的认知密切相关的。

文学有那些重要的功能?一句话,文学具有“载道”和“教化”的功能。

《论语》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孔子的儿子伯鱼向父亲请教如何进德修业?孔子对伯鱼说:“小孩子为什么不读《诗经》呢?读它的好处小了说可以学会如何孝敬父母和长辈,大处说可以学会如何侍奉国君、处理政务,既使是最愚笨的人,也可以通过读《诗经》了解到鸟兽草木虫鱼的名字,获得很多知识的呀!”孔子说的这番话告诉我们,经典的文学作品,如《诗经》,包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人生经验,这就是“载道”;同时,他还说通过读《诗经》可以受到教育和感化,成为一个“孝子”和“忠臣”,最低层次也可以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这就是“教化”2他还说过“《诗》可以兴、观、群、怨”:“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都是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归根到底,实际上就是强调文学阅读对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一,文学的道德示范功能中国历来的“文以载道”传统首先要求文学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真、善、美的人和事,并对其进行赞扬和歌颂。

也就是说,文学要从正面树立积极的、富于道德感的榜样,以期对读者产生指导和示范的作用。

古代的作家追求“立言不朽”,这种人生观,也是追求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能长久地在道德修养方面影响后人。

这样就可以“不朽”!举个例子说,伟大诗人屈原,之所以不朽,不是因为他是楚国的贵族,而是因为他的《离骚》所表现的那种“民生各有所乐今,予独好修以为常。

”以及“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道德精神所产生的示范作用。

正因为文学具有道德示范功能,所以古代科举考试以考核诗、词、歌、赋、文章为内容。

这种制度设计里面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判断:文学问读的能力和水平,对应着道德素质、文化修养的高度。

因为这个原因,古人所说的“读书”,实际上就是阅读先秦儒家的经典和历代积累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其实这正好符合广义的文学的范畴。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不以立。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也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近代的文化名人李苦禅也说过“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他们说的“读书”,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文学阅读。

做人需要文学阅读,提升道德境界、革除恶俗、治理社会也有赖于文学阅读!两干五百多年以前,中国的圣人孔子就指出了这一点。

他关于文学教化对社会治理的作用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加意思是文学的教化功能是柔性的,既可避免老百姓触犯法律,又可以使人心归服。

说到底,文学问读还是一种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手段。

第二,文学阅读的启蒙和惩诫功能。

汉代有位大文学家叫刘向,他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叫作“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近代中国,严复、梁启超等人主张“文学救国论”,就是认为文学阅读可以启边民智,提升民德:“五四”时期,鲁迅、郭沫若等一大批作家也坚信文学可以启蒙民众,改变国民素质。

今天,离“五四”已经过去近一个世纪,启蒙的任务不能说已经彻底完成,国民素质(民力、民智、民微仍有待提高。

在社会发生巨变的年代,文学还起着揭露和批判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的作用。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惩恶扬善”!这种作用通过向广大读者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而实现匡正世道人心的目的。

也就是说,经典的文学作品忠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现状和世道人心,具有褒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作用,尤其是后者,对于医治不合理的世道、变态的人心,惩戒恶势力具有强大的力量。

这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文学名著中有许多活生生的例子。

例如中国古代宣扬因果报应的小说如《列异传》中的《谈生四十无妇》,《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吕四淫妻》等,都通过善恶终有报的话生生的例子,来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

第三,文学阅读可以净化心灵、提升境界。

文学经典具有彰显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作用,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使文学的接受者感受到人生的过程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进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古今中外,有很多人是在他们成长中通过经典的文学作品树立了他们远大的理想想,井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比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语》、《史记》的传记等,就具有启迪人生的作用。

其次,悲剧性的作品,通过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展示,可以引发我们道德上的反省和仟悔,从而起到净化灵魂的作用。

如雨果的《悲惨世界》、《九三年》,托尔斯泰的《复活》等小说,以及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作,就是如此。

另外,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给我们提供了优美崇高的理想境界和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有的时候文学家还通过作品告诉我们战胜困难、走出困境的方法。

可以说,每一次的文学问读,就是和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的一次有意义的对话和交流。

如我们读吴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苏拭的《念奴娇》等,就象是爱国诗人于谦所说的那样,有一种“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感受。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德国文学家歌德甚至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都是这个意思。

想象力丰富的叙事作品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她可以使阅读者进入到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理想王国,体验一次精神之旅、心灵之旅。

中国古代思想家兼文学家的庄子写过一篇《追逐游》,就借助于展翅高飞九万里的大鹏鸟,表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读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等待作,也会有同样的体会。

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认为文学是她理想的乐园,她回忆文学问读的经历时说过;“每当我读到《伊利亚特》最精彩的篇章时,都会感到自己的灵魂在升华,将我从狭窄的生活圈子里解脱出来,游荡于身体之外,飘然于广阔无堰的天上人间。

”对于一个既看不见,也听不到的残障人士来说,文学问读使她战胜了现实的苦难,进入到精神的自由境界。

她所说的这种体会正是文学问读给读者带来的超越感和生活境界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