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虽有嘉肴》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懂得珍惜美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领会。

2. 古代诗歌的欣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虽有嘉肴》。

2. 相关注释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学生结合注释资料,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领会深层含义。

(2)教师解析课文中的寓意,教育学生珍惜美食,节约粮食。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教师点评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7.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虽有佳肴教师导学案

虽有佳肴教师导学案
其三句话的论证过程:第一句由“嘉肴”“至道”从反面类比;第二句由“学”“教”从正面推论;第三局以“知不足”“知困”深化前两句的内容,从正面引论。
第二层(4—6句):点明“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引论总结。
第四句导出“教学相长”的观点,第五句引论,第六句总结归纳。
2.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在现代教育学的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老师不仅仅是讲授者,在教学过程中,也能获得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回答有可能会激发老师的思维,使老师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可能也是老师自己理解的难点,等等。
3.“教学相长”和“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这两句话的关系是什么?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1.小组检查自主学习内容,分享自研成果
2.组长主持。确定本组展示方案,分派好展示任务,并在小组内进行小展示。做好班级大展示的准备。
展示方案:
1、课文探究第1题。
2、展示探究第2题。
3、展示课文探究第3题。
4、展示课文探究第4题。
5、展示课文探究第5题。
教后反思:
5.结合学习的经验,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看法。
答:(1)学是第一位,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取“教”的方式,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听,如果对方能明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若他还有疑问,表明的理解中可能存在漏洞和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难点】体会本课文简洁、类比恰当、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使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的道理。

(3)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勇于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内容的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

2. 比喻和寓言的理解。

3.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文言文。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实践:(1)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

(2)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表达能力。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运用文言文写一篇小短文。

(3)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课前预习】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课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1、给下列红字注音: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虽有嘉肴》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虽有嘉肴》导学案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三、预习检测: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
2、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
(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1、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我不能解决字词或句子:
2、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审批:
主备
授课
学生
班级
题目:虽有佳肴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自学交流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了解背景
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
佳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
是故自强自反
故曰: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展示点评案
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二、 Nhomakorabea习研讨(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22.《礼记》二则课题《礼记》二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嘉肴.(yáo)弗.食(fú)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ɡ)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选贤与.能(同“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文言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导学案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导学案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并背诵课文。

3、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并背诵课文。

2、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难点〗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进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有关资料1、有关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礼记》与《学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

育才实验学校“三自”课堂学习模式七上语文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日期:2013-11-23 编制人:柯琼审核课题《虽有嘉肴》【自研课导学】晨读课:(40分钟)目标:1、大声朗读文言文《虽有嘉肴》,做到:读音正确、语气恰当、把握重音、语调、情感。

(15分钟)2、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

(5分钟)3、背诵《虽有嘉肴》理解文意。

(10分钟)检效:语文组长抽查组员的背诵情况。

(10分钟) 4、【展示课导学】·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4、理解文中类比论证方法。

【训练课导学】“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书写等级达成等级批阅日期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佳.肴(jiā)论.语(lún)学.学半(xiào)B.相长.(zhǎng)弗.食(fǒ)贤.能(xián)C.自反.(fǎn)自强(..qiáng)昼.夜(zhòu) D.兑.命(yuâ)阐.述(shàn)其旨.(zhǐ)2.默写: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明白了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的道理是否正确的一句是:文中指出进行实践必须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的结论。

文中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是相辅相处的一句是:故曰:教学相长也3.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转入“”进而又从教与学两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纳出“”结论。

本文集中论述了和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

(二)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字词献诸.子罕尔.以玉为宝2.翻译句子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3.“子罕弗受玉”献玉者作了解释,他解释的用意是什么?4.作者在文中褒扬的是谁?褒扬了怎样的精神品质?【自主反思】(当日反思)知识盘点:心得描述:。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0-04-26《虽有嘉肴》导学案一、资料小引(寄语:占有资料,实际上是壮大自己)《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他们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仕者必读之书。

阅读以上资料,用列举关键词的方法,筛选出有关《礼记》的'重点信息。

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寄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教学相长()2、弗食,不知其旨也。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兑命》曰:“学学半”。

()()()三、根据课下注释,运用知识积累迁移的方法,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寄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不知其善也()5、教然后知困。

()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学学半。

()四、自主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标出,课堂上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

(寄语:自主、合作、交流是我们学业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当堂达标测试设计者:汪培一、课内阅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教案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教案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熟读课文,疏通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 áo)自强(qiǎng)兑(yuè )命学(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虽有嘉肴》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分析《虽有嘉肴》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探讨《虽有嘉肴》对人生的启迪和思考。

二、导学内容:1.背景介绍《虽有嘉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宴会上的丰盛食物,以食物为载体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闻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情感真挚而著称。

2.文本赏析《虽有嘉肴》开头写道:“虽有嘉肴,不如早回。

”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享乐的淡然态度,认为回归平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接着描述了宴会上的各种美味佳肴,但诗人却感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反映出人生追求的是心里的精神满足,而非物质享受。

最后以“何时是归期”作结,表达了对于生命终结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

3.意象与修辞手法在《虽有嘉肴》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鸡肋”、“脍细”等,通过对食物的描绘来抒发心里的情感。

同时,他还借助食物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使诗作更加富有深意。

4.启迪与思考《虽有嘉肴》通过对食物的描写,反映了人生的虚荣与空洞,呼唤人们回归心里的深处,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诗中对于生命的短暂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三、导学方法:1.朗读诗文,感受诗人情感;2.分组讨论,交流对于诗作的理解;3.撰写读后感,表达个人对于诗作的感悟;4.结合诗文背景,深入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四、课后作业:1.背诵《虽有嘉肴》部分诗句;2.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于诗作的理解和感悟;3.结合自身经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4.钻研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虽有嘉肴》的进修,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于虚荣的反思,引发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珍惜。

同时,通过对于诗作的赏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虽有嘉肴》,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5. 朗读与表达:(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学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依据你掌握的材料,简略介绍一下作家作品。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作品之一,是秦汉曾经各种礼仪作品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撰写。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阐明称为“传”或“记”,《礼记》因而而得名,即对“礼”的解说。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准则的文章。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首要叙述教育准则,教育内容和办法,论说了教育相长、按部就班、长善救失等教育经历。

全文尽管只要1229个字,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实践经历做了高度的归纳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开展发生过深远影响,并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阅价值,值得认真地研讨和学习。

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常识,了解要点白话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办法,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1、圈注法。

2、小组协作评论法。

一、巧引进。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珍宝,是才智之源泉。

“四书”、“五经”别离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

半部《论语》治全国,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咱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知咱们要勤于研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咱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有”教育咱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日,就让咱们接近《礼记》,领会为学之道。

二、齐吟诵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区分朗诵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掌握节奏。

(1)、读准字音教育相长(zhǎng)弗食,不知其旨也(fú)(zhǐ)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xúe)(2)、掌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导学案设计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导学案设计

《虽有嘉肴》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并背诵课文。

3、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并背诵课文。

2、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难点〗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进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有关资料1、有关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礼记》与《学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0虽有嘉(佳)肴

20虽有嘉(佳)肴

《虽有嘉(佳)肴》导学案(教师用)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如“虽”“弗”“教学相长”等。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中重视实践,付诸行动,教学相长。

一、激趣定标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礼记》,书中所阐述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则片断《虽有佳肴》。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一)走进作者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了解作品《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但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佳肴.()兑.()命学.()学半自强.()弗.()食教学相长.()谓.()2、古今异义①教然后知困困古义:。

今义:②虽有至道虽古义:今义:③不知其旨也旨古义:今义:④教学相长也长古义:今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自学互动(一)独学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停顿,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2.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

3.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动的道理。

(二)合作学习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能力目标: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情感态度目标:4.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人常读四书五经,今天我们也来学学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段短文《虽有嘉肴》。

二. 走进新课1.师简单介绍《学记》《礼记》《虽有嘉肴》节选《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学习课文(接下来我们按四边教学法来学习这篇短文)(一)读----达到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的目标。

(1)听录音师播放录音前提出要求:要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并要求在停顿处划出节奏。

(2)生齐读读后师再点评。

对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予以纠正或强调。

自强.( qiǎng)教学相长.( zhǎng,增长、提高之意,不读cháng)《兑.命》(yuè,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xiào ,教)(3)师范读(要求生依然注意字音和停顿)(4)生示范读(要求生听时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的圈出来,为下一环节铺垫)(二)译——达到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的目标(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和读,我们应该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成字词的解释和翻译文章的任务。

)①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出示小黑板)叫学生来回答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师在大黑板上板书粗体字的意思,以示强调。

让学生记准重点字词的意思,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不;甘美)(2)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3)不知其善.(好处)(4)是故..(所以)(5)知困.(不通,理解不了)(6)自反..(自我勉励,强,勉励)..(反省自己)(7)自强(8)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9)学.学.半(教;学习)(刚才我们掌握了重点字词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翻译短文,我们把任务分一分,每个大组负责一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虽有嘉肴》导学案(教师版)
班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建议】1课时
【学习内容】
一、作品简介:《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收集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本文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二、读准字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学xiào学半
三、齐读课文,读出古汉语的韵律美,注意停顿(结合课后练习“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四、自由诵读
五、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六、文意疏通解释加点的词,及翻译句子(学习小组形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解词:即使美味的菜不吃它甘美停顿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解词:即使最好的道理不它好停顿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词:所以理解不了(的地方)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解词:反省自己停顿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解词:自我勉励停顿
译文: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词:所以说互相增长停顿
译文: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解词:教(人)学习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解词:表示推测,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译文: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七、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
“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八、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九、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十、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

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十一、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音xiào,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

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十二、课堂总结及反思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是没掌握的?
文章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十三、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四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十四、背诵全文
我能背诵全文啦!
十五、拓展提升
《礼记·学记》①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注释】①第2节选自《学礼》。

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