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深入了解学生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针对他们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根据这一原则,他运用观察法与谈话法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扬长避短,长善就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

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

对因材施教,孔子还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表达:“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教育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可要求普通人掌握高深的知识。

二、重视对求知态度的指导。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跟其教育内容当中的“信”完美的吻合在一起。孔子认为在对待知识方面,应该诚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和我们现时代的众多的泡沫科研,虚假学术相比,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三、学习重视方法的指导。

在教育过程当中,孔子不仅注意到学生学习的内容的全面性,而且还注意到学习方法的指导。这在我们现代教育中,也是一个先进的课题。

孔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这是孔子从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对于今天的教学工作仍然有指导意义。

四、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将所学到的东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实践运用,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此,孔子在教育方面是重视学习的实际意义的。他不主张为学习而学习,而主张将所学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能力的培养。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五、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他把“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

孔子有句论述学习方法的名言,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它精辟地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和拓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六、善于把握教育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通达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结论尚未成熟,思路尚未明晰,处于意欲陈述而又难以准确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里理清思路,选择恰当而准确的语言予以表达,这就是“发”。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

《论语》是文化经典之一。它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我们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今天我读《论语》,只是粗略地阐述了自己的一点收获。我想:孔子的思想,会历时愈久愈显光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