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苗族第一批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湖南文化信息网》报道,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共74个。

其中,苗族只有9个半。

现抄录于下:一、“民间文学”类,两个(也是此类的唯一两个):1、苗族古老话(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2、苗族歌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二、“音乐”类,一个:湘西苗族民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三、“戏剧”类,一个:苗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四、“‘手工技艺”类,一个:湘西苗族服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杂技与竞技”类,一个:苗族武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六、“民俗”类,四个:1、苗族椎牛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苗族赶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3、苗族“四·八”姑娘节(邵阳市绥宁县)4、苗侗芦笙节(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看来,湖南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省级的尚不多。

不是没有,而是尚未很好地挖掘与推荐。

根据了解,尚有一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深深地埋没于湖南的大山深处,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推荐。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共88名)(排名不分先后)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在地区或单位项目名称项目编码 01-001 彭武庚男 1942.6 龙山县靛房镇百型村土家族挖土锣鼓歌Ⅰ-1 01-002 彭祖秀女 1938.6 古丈县断龙山乡报吾列村土家族哭嫁歌Ⅰ-201-003 彭万姣女 1933.11 龙山县靛房镇永明村1组Ⅰ-3 01-004 杨光万男 1937.12 保靖县涂乍乡马路村三组土家族山歌Ⅰ-4 01-005 向云淼男 1929.9 永顺县芙蓉镇发树村土家族梯玛神歌Ⅰ-5 01-006 彭继龙男 1949.11 龙山县内溪乡双坪村一组Ⅰ-6 01-007张艳女1968.7花坦县麻栗场镇登高村4组民族歌谣Ⅰ-701-008 石喜富男 1947.9 通道侗族自治县陇城镇陇城村四组侗族芦笙Ⅱ-101-009 杨枝光男 1954.4 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坪寨村四组Ⅱ-201-010 杨天福男 1942.1 宁乡县玉潭镇玉兰步行街73号麻山锣鼓Ⅱ-3 01-011 莫柏槐男 1964.6 湘潭县文化体育旅游局青山唢呐Ⅱ-4 01-012 刘运凡男 1953.1 沅陵县凉水井镇洞溪村沅陵山歌Ⅱ-5 01-013 黄休香女 1964.8沅陵县龙兴居委会西二中巷402号Ⅱ-6 01-014向佐绒女1958.6 张家界市群众艺术馆桑植民歌Ⅱ-701-015 陈金钟男 1935.8 桑植县文化局Ⅱ-8 01-016 米庆松男1957.9 辰溪县罗子山瑶族乡人民政府茶山号子Ⅱ-901-017 张官坤男 1933保靖县迁陵镇后街坡酉子船工号子Ⅱ-1001-018 夏安邦男 1948.12 安乡县城关镇东后街65号安乡硪歌Ⅱ-1101-019 俞宽美男 1940.5 安乡县安凝乡团洲村三组Ⅱ-1201-020 戴作林男 1957.2 澧县城关中学澧州夯歌Ⅱ-13 01-021 李桃英女 1941.3 嘉禾县城关镇政府一宿舍嘉禾民歌伴嫁歌Ⅱ-14 01-022 戴碧生男 1949.12 隆回县虎行山瑶族乡草原村四组花瑶呜哇山歌Ⅱ-1501-023 陈世达男1940.3 Ⅱ-16 01-024 吴腊保女 1962.12 吉首市寨阳乡排乃村湘西苗族民歌Ⅱ-1701-025 陈千均男 1943.1 吉首市丹青镇吉鱼村Ⅱ-18 01-026 严三秀女 1954 龙山县靛房镇百型村二组土家族咚咚喹Ⅱ-1901-027田隆信男1941.6龙山县政协(县委机关大院)Ⅱ-20 01-028 陈本龙男 1956.9 石门县壶瓶山镇泥沙居委会土家族跳丧舞Ⅲ-101-029 刘远正男 1947.6 石门县壶瓶山镇管山村12组Ⅲ-201-030 刘清元男 1940.3 桃源县黄甲铺乡中街桃源瑜伽焰口手势Ⅲ-3 01-031 彭南京男 1941.6 龙山县靛房镇石堤村土家族毛古斯Ⅲ-4 01-032 秦太林男 1929.6张家界市永定区谢家垭乡和平岗村罗家坡组张家界高花灯Ⅲ-5 01-033 曾龙祥男 1938.9 茶陵县文化馆客家火龙Ⅲ-6 01-034 李洪发男 1957.1 汝城县土桥镇土村广安所汝城香火龙Ⅲ-701-035 范忠茂男 1949.2 汝城县城郊乡益道村Ⅲ-8 01-036 赵明华男 1943.5 江华县大圩镇文明村一组江华瑶族长鼓舞Ⅲ-9 01-037杨秀早男1950.4 吉首市双塘镇周家寨社区湘西阳戏Ⅳ-101-038符奇男男1956.6张家界阳戏剧团张家界阳戏Ⅳ-2 01-039郑大成男1937.7平江县灯戏剧团宿舍平江灯戏Ⅳ-3 01-040石成业男1918.3花坦县麻栗场镇花寨村苗戏Ⅳ-401-041吴尚德男1938.12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盘寨村7组侗戏Ⅳ-501-042杜美霜女1965.3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剧团常德花鼓戏Ⅳ-6 01-043杨建娥女1945.5常德市武陵区杨家牌59号Ⅳ-7 01-044刘忠明男1973.6邵阳市花鼓戏剧团邵阳花鼓戏Ⅳ-8 01-045江中华男1965.5衡阳市祁剧团祁剧Ⅳ-9 01-046刘登雄男1961.3邵阳市东风路175号Ⅳ-10 01-047王冬林男1946衡山县福田乡云岭2组衡山影子戏Ⅳ-11 01-048欧阳新年男1948.1衡山县萱洲镇居委会衡山影子戏Ⅳ-1201-049曾金贵男1938.3长沙市天心区青山祠社区42号长沙湘剧Ⅳ-1301-050曹汝龙男1949.7长沙市天心区青山祠社区42号Ⅳ-1401-051谢忠义男1947.9桂阳县桂阳湘剧团衡阳湘剧Ⅳ-1501-052宁曾伟雄男1967.9攸县贾山乡黄泥冲村陈家场组攸县贾山皮影Ⅳ-1601-053雷子文男1943.7郴州市人民西路36号昆曲Ⅳ-17 01-054邓星艾男1940.7武冈市洞河路11号武冈丝弦Ⅴ-1 01-055彭延坤男1937.5长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长沙弹词Ⅴ-201-056金行文男1946.11临澧县安福镇滨河西区九澧渔鼓Ⅴ-3 01-057颜昌春男1951.10临澧县望城乡Ⅴ-401-058石志运男1959.4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下都天村侗族琵琶歌Ⅴ-501-059吴永春男1968.2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平日村6组Ⅴ-601-060陈范兴男1952.8汨罗市长乐镇人民政府汩罗市长乐镇故事会Ⅵ-101-061石仕贞男1928花垣县麻粟场镇金牛村苗族武术Ⅵ-2 01-062李洪辉男1960炎陵县十都镇晓东村炎陵县三人龙Ⅵ-3 01-063姜盛文男1946沅陵县渔家巷16号沅陵传统龙舟赛Ⅵ-401-064张吉斌男1973沅陵县沅陵镇凤凰山居委会Ⅵ-501-065聂方俊男1933凤凰县沱江镇团鱼脑69号凤凰纸扎Ⅶ-1 01-066龙米谷男1948.10凤凰县山江镇黄毛坪2组苗族银饰锻造技艺Ⅷ-101-067麻茂庭男1953凤凰县山江镇黄毛坪3组Ⅷ-201-068陈继武男1970.10浏阳市才常路146号菊花石雕Ⅷ-3 01-069曹明珠男1949.11浏阳市明珠艺林馆Ⅷ-401-070钟自奇男1956.12浏阳市乐信烟花集协团有限公司浏阳花炮制作工艺Ⅷ-501-071黄蔚德男1951.10湖南庆泰烟花制造有限公司Ⅷ-601-072肖体贵男1948.5会同县林城镇黄泥井365号竹编技艺Ⅷ-701-073李盛国男1944.1会同县铅笔厂竹编技艺Ⅷ-801-074曾庆国男1945.8中方县龙井村竹编技艺(中方斗笠)Ⅷ-901-075邓兴隆男1949泸溪县第二中学踏虎凿花Ⅷ-1001-076刘大炮男1939凤凰县文星街20号蓝印花布印染技艺Ⅷ-1101-077蒋振西男1949邵阳县五峰铺镇Ⅷ-12 01-078蒋良寿男1951邵阳县五峰铺邵阳街89号Ⅷ-1301-079邓文科男1930.10湖南省陶瓷研究所醴陵釉下五彩瓷手工技艺Ⅷ-1401-080陈杨龙男1941.5Ⅷ-1501-081粟田梅女1964.8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枫香村二组侗锦制造技艺Ⅷ-1601-082吴念姬女1962.3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城东村4组Ⅷ-1701-083 盘贡兴男 1921.11 资兴市团结瑶族乡二封村瑶族还盘王愿Ⅹ-1 01-084 滕召云男1942.4 吉首市乾州街道办事处乾州春会Ⅹ-2 01-085 谢科团男 1964.11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老里村苗侗芦笙节Ⅹ-3 01-086 田年均男 1965.8 麻阳县高村镇漫小村一组盘瓠祭Ⅹ-4 01-087 何静华女 1938.10 江永县永明路41号女书习俗Ⅹ-501-088胡美月女1963.3江永县上江圩镇夏湾村3组Ⅹ-6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单项114项合并后84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一、民间文学 1 土家族摆手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龙山县 2 侗款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 3 盘王大歌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4 盘瓠与辛女传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 5 桩巴龙传说常德市石门县 6 宋玉传说常德市临澧县 7 二酉藏书洞传说怀化市沅陵县 8 梅王传说益阳市安化县 9 炎帝传说株洲市炎陵县 10 柳毅传书传说岳阳市君山区 11 屈原传说岳阳市汨罗市 12 杨幺的民间故事常德市汉寿县二、民间音乐13苏区歌谣株洲市炎陵县14炎陵客家山歌株洲市炎陵县15平江民歌岳阳市平江县16桂阳瑶歌郴州市桂阳县17侗族喉路歌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18石马江劳动号子邵阳市新邵县19湘西土家族民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浏阳文庙祭孔古乐长沙市浏阳市三、民间舞蹈21龙舞(湘西苗族接龙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花垣县(城步吊龙舞)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雪峰断颈龙舞)怀化市洪江市(芷江孽龙舞)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衡南七巧龙舞)衡阳市衡南县(洞井龙舞)长沙市雨花区22蚕灯舞怀化市溆浦县23串春珠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24湘西土家族铜铃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25苗族绺巾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26七江炭花舞邵阳市隆回县27桑植白族仗鼓舞张家界市桑植县四、传统戏剧28湖南花灯戏(嘉禾花灯戏)郴州市嘉禾县(麻阳花灯戏)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桑植花灯戏)张家界市桑植县29祁剧郴州市临武祁剧团30傩戏(临武傩戏)郴州市临武县(桑植傩戏)张家界市桑植县(梅山傩戏)娄底市冷水江市(溆浦傩戏)怀化市溆浦县31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娄底市花鼓戏剧团益阳市群众艺术馆(零陵花鼓戏)永州市零陵区花鼓戏剧团(衡州花鼓戏)衡阳市花鼓戏剧团郴州市永兴县花鼓剧团郴州市安仁县花鼓剧团郴州市资兴市花鼓剧团32邵东木偶戏邵阳市邵东县33湘剧(湘剧)娄底市涟源市湘剧院(彭俐侬湘剧表演艺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五、曲艺34祁阳小调永州市祁阳县35益阳弹词益阳市资阳区36祁东渔鼓衡阳市祁东县37湘西三棒鼓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8大成拳邵阳市39张家界鬼谷神功张家界市永定区40梅山武术娄底市新化县41益阳虾子起拱益阳市赫山区七、民间美术42湘西苗族服饰绘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43浦市窨子屋建筑艺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44土家族转角楼建筑艺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45木雕(湘西木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洞口木雕)邵阳市洞口县46石雕(塔卧石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杨柳石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菊花石雕)湖南工艺美术研究所(洞口墨晶石雕)邵阳市洞口县47土家族竹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48湘西苗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凤凰县49湘西苗族挑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50泸溪傩面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51邵阳羽毛画邵阳市大祥区52民间剪纸长沙市望城县八、传统手工技艺53苗族花带技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54湘西土陶制作技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55竹编技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保靖县56蔡伦古法造纸技艺衡阳市耒阳市57溪砚制作工艺娄底市双峰县58岳州扇制作技艺岳阳市岳阳县59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长沙市望城县60麻香糕传统手工技艺益阳市沅江市61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62武冈卤菜制作技艺邵阳市武冈市63雕花蜜饯制作技艺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64酒鬼酒酿制技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65永丰辣酱制作技艺娄底市双峰县66保靖松花皮蛋制作技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67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制作长沙市技艺68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岳阳市临湘市69杨裕兴面条制作技艺衡阳市九、传统医药70湘西苗医苗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凤凰县71孙氏正骨术邵阳市新邵县十、民俗72苗族赶秋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73苗族四月八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74古丈跳马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75苗族跳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76瑶家坐歌堂永州市新田县77擂茶习俗常德市桃源县78油茶习俗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79花瑶“讨僚皈”邵阳市隆回县80桑植白族游神张家界市桑植县81张家界泼水龙习俗张家界市永定区82扎故事(涟源珠梅抬故事)娄底市涟源市(宜章夜故事)郴州市宜章县83白仓高跷邵阳市邵阳县84屈子祠祭典岳阳市汨罗市。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XX年5月上旬,省政协副主席何报翔带领文史学习委部分委员奔赴湘西,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题调研。

5天内,调研考察组实地走访了永顺县、龙山里耶、花垣边城、凤凰古城、吉首等地,观看了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土家族打溜子、土家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国家级保护项目以及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梯玛神歌、酉水船工号子、凤凰纸扎等省级项目表演。

并与湘西州政府、政协及文化部门联合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与会领导和专家畅所欲言,认真分析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下一步如何保护和利用积极建言献策。

现将此次调研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1.基本概况湘西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覆盖范围十分广泛。

目前,湘西首批进入国家保护名录的有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打溜子、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鼓舞,辰河高腔目连戏7个项目。

第二批公示的有8个。

进入全省第一批保护目录的有苗族古老话等22个项目。

这些项目涉及范围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等方面。

州人民政府公布的全州第一批保护目录有40个,第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35个。

各县市公布的保护名录多达400个。

这些说明,湘西自治州民间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特点突出,具有较强的整体性。

2.保护情况全面普查,科学化管理XX年,湘西启动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

到XX年底,全州已完成164个乡镇的1856个村的普查,占全部村的93%,其中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四个县市完成了100%,今年底,全州将完成普查工作。

同时初步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档案资料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和数字资料的多功能服务。

征集了民间现存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出版了《梯玛神歌》、《土家歌谣》、《土家织锦》、《湖南湘西民间工艺美术》,同时启动了国家级保护项目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

湘西非遗发展调研报告

湘西非遗发展调研报告

湘西非遗发展调研报告湘西非遗发展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湘西非遗的发展情况,探讨湘西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湘西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二、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文献和非遗保护政策文件,了解湘西非遗的发展历程和政策环境。

2. 实地考察法:走访了湘西地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与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三、调研结果1. 湘西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涵盖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多个领域。

2. 非遗项目包括木雕、绣花、土家锅碗瓢盆等,其中部分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名录。

3. 湘西地区非遗的传承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传承人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传统技艺传承传播机制不完善等。

4. 地方政府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出台了专门保护非遗的政策文件和资金扶持措施。

5. 非遗传承人普遍认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传承人共同努力,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并加强非遗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

四、建议1. 加强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大众对湘西非遗项目的认识和关注度。

2. 建立健全非遗传承和保护机构,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提高其传承技艺的水平和能力。

3.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非遗传承机构和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借鉴其成功经验,推动湘西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4. 多样化非遗传承方式,通过整合传统技艺资源、推广市场化经营方式等,开发非遗产业的同时,创新传承方式,以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和热情。

五、总结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遗项目广泛涉及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领域。

然而,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一些问题。

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传承人需要加强合作和协调,共同推动湘西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通过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湘西非遗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为湘西地区的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凤凰古城非遗集锦

凤凰古城非遗集锦

凤凰古城非遗集锦最近几个月连续去湖南凤凰古城拍摄,拍摄不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将他组合起来分享给大家,去了几次主要拍了苗族制银,编草鞋和箩筐,苗绣和打花带,苗族酿酒和织布,钢火烧龙,打苗鼓,真是精彩纷呈。

湘西钢火钢火烧龙,是流传于湘西地区,以吉首马颈坳镇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元宵节民间狂欢习俗。

据考证,钢火烧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2014年,在推广乡村旅游过程中,张孝铭四处收集湘西的民俗文化史料。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件银饰需要经过熔银、锻打、镶嵌、掐花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银饰是女子出嫁的“标配”。

“女孩子出嫁的银饰一套有很多种,头、肩、耳、胸、手上都要佩戴,一整套做下来,七八人合作要花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

”龙吉堂说。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

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

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

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

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苗族的传统酿酒技艺,族药师将7味草药融入酒曲之中,使我们苗家酿出来的包谷酒,不仅保存了那股辛辣、刚烈、酣畅,还具有入口绵柔、回味醇香、酒后不打头的特点。

湘西苗族民间刺绣工艺,分丝打和线打两种。

长度视用途而定,小孩背带长1.5米,围裙花带约0.83米,也作挎包带、斗笠带、腰带等,青年姑娘还多以花带作定情信物。

其图案纹样丰富多彩,有双凤朝阳、狮子滚绣球、喜鹊闹梅、蝴蝶采花及梅、荷、菊等植物纹样50余种。

色彩对比强烈,鲜明而古朴,以红、绿、黑、白最为常见,有蓝白相间,黑红相间等变化。

湘西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报告

湘西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报告

湘西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报告
遵守中国法律政策,以下是相关报道:
湘西扎染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宜昌市等地。

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是传统土家族手工艺品之一。

扎染是一种织物染色技术,在技艺上涵盖了织染、刺绣等多种工艺,其制作过程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选料、制片、染料调配、印染等。

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中药配方、染料使用和染色控制的精确度。

湘西扎染因其技艺独特、色泽鲜艳、图案精美等特点而备受赞誉。

近年来,湘西扎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政府在保护、传承、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加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进程。

目前,在湖南、湖北等地的许多手工艺品展览、文化活动等中,湘西扎染作为重要展示品备受瞩目。

未来,湘西扎染的传承发展仍需加强,需要不断加强保护、研究、普及等方面的工作,并加强与现代时尚的结合,将其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传承下去。

湘西定碗术原理

湘西定碗术原理

湘西定碗术原理湘西定碗术,又称为湘西碗法,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技艺,源自湖南省湘西地区。

这项技艺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被誉为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湘西定碗术的原理主要包括碗的选择、摆放和演奏三个方面,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首先,碗的选择是湘西定碗术的基础。

在湘西定碗术中,碗的选材非常重要,一般选用的是瓷质碗或者陶瓷碗。

这种碗质地坚硬,共鸣音色好,是演奏时的理想选择。

而且,碗的大小和形状也会影响到演奏的效果,通常情况下,碗的口径越大,共鸣音色越深沉。

因此,在湘西定碗术中,选用合适的碗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摆放碗的位置也是湘西定碗术的关键。

在演奏时,演奏者会将多个碗摆放在桌面上,每个碗的位置都有讲究。

一般来说,演奏者会根据碗的大小和音色特点,精心地摆放在桌面上,以便在演奏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控制和发挥碗的音色。

而且,摆放的位置也会影响到共鸣效果,因此摆放碗的位置也是需要精心考虑的。

最后,演奏是湘西定碗术的核心。

在演奏时,演奏者会用手指或者木槌轻轻敲击碗的边缘,产生清脆悦耳的音响。

演奏者会根据碗的大小和音色特点,有节奏地演奏出美妙的旋律。

而且,在演奏时,演奏者还会运用手法和力度的变化,使得音色更加丰富多彩。

整个演奏过程需要演奏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感觉,才能够达到娴熟的境界。

总的来说,湘西定碗术是一门非常独特的民间技艺,其原理包括碗的选择、摆放和演奏三个方面。

通过精心的选材和摆放,再结合精湛的演奏技巧,演奏者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

湘西定碗术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希望这门古老的技艺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湘西自治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湘西自治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湘西自治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9.11.03
•【字号】州政函[2009]202号
•【施行日期】2009.11.0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
正文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湘西自治州第三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州政函[2009]202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局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关规定,由相关单位申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审,经向社会公示,州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决定公布《湘西苗语》等58项(其中,第三批名录项目38个,扩展项目20个)为湘西自治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新台阶。

附:1、湘西自治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
2、湘西自治州(第一、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单
二OO九年十一月三日
附件1:
附件2:。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摘要】湘西傩面具是湖南省湘西地区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制作工艺精湛,传承了古代工艺技术,体现了湘西地区的文化传统。

傩面具寓意深远,代表着生活中的善恶、吉凶等。

在当代社会中,湘西傩面具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承与发展,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新的艺术风貌。

其艺术特点独具特色,色彩鲜艳,造型夸张,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湘西傩面具在中华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在当代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关键词】湘西傩面具、艺术探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寓意与象征、传承与发展、艺术特点、中华传统艺术、地位1. 引言1.1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概述湘西傩面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傩面具一直扮演着连接人与神灵的桥梁,是沟通人与神的重要媒介。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不仅仅是对其形式和制作工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渊源、寓意与象征的深入挖掘。

通过对湘西傩面具的分析和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还可以深入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在中华传统艺术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寓意与象征、传承与发展以及艺术特点的全面剖析,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探讨其在中华传统艺术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愿通过此文,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湘西傩面具这一瑰宝般的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中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2. 正文2.1 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渊源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巫术和祭祀活动。

据史书记载,傩是古代一种驱邪避凶的仪式,而傩面具则是用来代表神灵或傩舞者化身的工具。

傩面具最早出现在湘西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闭塞和文化传统的积淀,湘西傩面具得以独特的发展。

在古代,傩面具是与祭祀活动和驱邪仪式相结合的重要道具,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浅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浅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浅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1. 引言1.1 湘西苗画介绍湘西苗画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传统绘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湘西苗画以其独特的线条、色彩和构图方式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苗族绘画艺术的瑰宝。

湘西苗画的主题广泛,内容丰富。

它常常描绘苗族的传统生活场景、神话传说、花鸟昆虫等,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审美情感和文化传统。

湘西苗画注重表现力和想象力,线条流畅、简洁,色彩鲜艳、丰富,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湘西苗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苗族文化的传统和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保护和传承湘西苗画不仅可以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对湘西苗画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非物质形式传承下来的具有特定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风情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首先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地域独特的文化表现,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维护各个文化群体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文化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价值,是对祖先智慧和劳动成果的传承和弘扬。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帮助后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了当地的经济活动,促进了当地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珍视,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和繁荣。

2. 正文2.1 湘西苗画传承历程湘西苗画传承历程可以追溯到苗族祖先迁徙至湘西地区的古老传统。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湘西苗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成为苗族文化典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湘西苗族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特色文化区域,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节日庆典、口述传统和自然传统等,代表了湘西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湘西苗族的非遗文化。

一、手工艺湘西苗族拥有独特的手工艺技艺,如苗绣、蜡染和竹编等。

苗绣是湘西苗族传统手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其精湛细腻的技艺而闻名。

苗族妇女用针线将纱绣成各种图案,表现出苗族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蜡染是苗族人民以植物染料为主要原料进行的一种传统染织技艺,具有鲜明的苗族特色和独特的工艺风格。

竹编在湘西苗族地区也非常流行,以其耐用,美观和实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音乐舞蹈湘西苗族的音乐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音乐艺术形式包括歌谣、合唱、器乐演奏和舞蹈等。

苗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乐趣。

苗族舞蹈以它秀丽多姿,独具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舞姿而著称。

苗族的舞蹈形式包括单人舞、对舞、群舞和击鼓舞等。

这些舞蹈通过舞姿的变化和舞动的节奏来展现苗族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三、节日庆典湘西苗族的节日庆典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花山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射弩、赛牛等。

这些庆典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苗族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窗口。

四、口述传统湘西苗族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口述传统,包括传说、故事、神话和谚语等。

这些口述传统以口头形式传承至今,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其中,苗族的神话和传说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通过各种故事来传承人们对自然、神灵和人类生活的理解。

这些口述传统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神话观念,也为苗族人民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

五、自然传统湘西苗族地区的自然传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崇拜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摘要湘西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整理和保护的困境。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进行了研究。

首先,分析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整理与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最后,提出了促进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保护、研究、可持续发展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西地区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域,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变迁,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丧失、遗忘和破坏的风险。

因此,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众多的项目,如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湘西地区涌现了大量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了丰富的文化传统。

2.地域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紧密相关。

3.传承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代代相传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1.传承困境:随着社会的变迁,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面临着困难,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有兴趣继承和学习。

2.资源流失:由于各种原因,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源面临丧失和流失的危险。

3.保护措施不足:湘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方法与策略为了保护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理和保护方法和策略。

首先,加强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研究,了解其现状和问题。

其次,建立健全的整理和保护机制,包括成立专门的机构和设立相应的经费。

论述湘西苗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时代价值

论述湘西苗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时代价值

论述湘西苗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时代价值湘西苗歌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苗歌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湘西苗歌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

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湘西苗歌作为苗族人民的重要表达形式,通过歌曲内容、曲调、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为后代传承保留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其次,湘西苗歌是社会交流和凝聚力的载体。

苗族社会是一个以部落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苗歌作为他们的重要文化表达方式,承载着社会交流和凝聚力的功能。

苗族人民通过苗歌的演唱和欣赏,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促进了社会团结和和谐。

第三,湘西苗歌是文化传承和创造力的体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歌传承了苗族人民丰富的音乐和舞蹈技艺,代代相传。

在传承的过程中,苗族人民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歌曲和舞蹈形式,还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创造力,创作了新的苗歌作品,丰富了苗族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保持了其活力和时代性。

最后,湘西苗歌对于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湘西苗歌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这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湘西地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动力。

综上所述,湘西苗歌作为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它反映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是社会交流和凝聚力的载体,体现了文化传承和创造力,同时也对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因此,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扎染

湘西扎染

(4)、卷针缝绞法:利用针与布的卷缝可得到 斜线的点状纹样。
(5)、打结扎法:打结扎法是将织物作对角、折叠、 不同方式折曲后自身打结抽紧,产生阻断染液渗入的 作用。打结的方式有:四角打结,斜打结,任意部位 打结等。
(6)、折线夹扎法:用屏风折折叠织物,用条状木 板斜夹捆扎木板两头,可做成连续图案。
扎染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 求自然清新的风格。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逆反心态,也 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扎染这种古老的方式和 纹样,作为一种时尚,又翻新流行起来。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 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 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 供不应求。在此情势下,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 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凤凰县扎染艺人的几种 扎染技法:
(1)捆扎法: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 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 或麻绳捆扎。
(2)、折叠扎法: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法,对折 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反一 正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二方连续图案纹样。
(3)、平针缝绞法:平针缝绞法可形成线状纹样,可组成 条纹,与可制作花形、叶形。用大针穿线,沿设计好的图 案在织物上均匀平缝后拉紧。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 可充分表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
扎染的运用:
扎染的运用:
(7)包豆子花:将扎染面料中包入豆子、硬币或 小石子等不会被染也不会被破坏的小物体,,再如 同自由塔形一样把其扎紧。
(9)、任意皱折法:任意皱持法又称大理石花纹的制作, 是将织物做任意皱折后捆紧,染色;再捆扎一次再染色(或 做由浅至深的多次捆扎染色),即可产生似大理石纹理般的 效果。

湖南非遗舞蹈

湖南非遗舞蹈

湖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主要包括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湘西苗族鼓舞、龙舞(汝城香火龙)、瑶族长鼓舞等。

1.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这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被中外专家称为“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

2.湘西苗族鼓舞: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

3.龙舞(汝城香火龙):起源于历史上祀龙止雨和祀龙止水的民俗活动,其形象主要来自汝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表演多在每年的元宵节期间举行。

4.瑶族长鼓舞:传统的瑶族民间舞蹈,通过男性和女性的对舞形式来表演,是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珍宝。

这些舞蹈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需了解更多湖南非遗舞蹈的信息,可以访问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或咨询当地非遗传承人。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2000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保护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总结了保护工作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湘西是一个山地区,地处湖南西部,以山峰起伏、林木茂盛、气候凉爽而闻名。

湘西地区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湘西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种文化形式丰富多样。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俗文化、语言文化、音乐文化、舞蹈文化、手工艺文化等。

这些文化遗产水平高、数量多、品类齐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从现状来看,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良好,但还有不足之处。

保护工作方面,政府和社会组织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各个方面进行保护,表现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

同时,湘西地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机构、非官方机构、企业和个人之间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方便。

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

1.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湘西地区虽然制定了许多政策法规,但实际执行中并不完善。

仍存在保护不力等情况,保护机制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

2. 缺乏专业人才。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员以及保护工作人员相对匮乏,缺乏足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经验。

3. 缺乏文化传承人才。

由于年龄增长或其他原因,湘西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缺乏专业性的传承人才,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传承。

三、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保护机制。

针对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情况,应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并通过有效的执行来加强保护机制。

2. 增加专业人才。

应该组织高质量的研讨会议和研究项目,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

第二学时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第二学时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第二学时: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一、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1.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综述湘西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3200项,其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个,省级保护名录50个,州保护名录276个,县级保护名录641个;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省级传承人44人,州级传承人336人,县级传承人429人;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2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9所。

概括起来,总体呈现如下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全面,涵盖10大门类,其中县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占四级名录项目总数的22.6%。

●传统技艺类项目数量非常丰富,共占全州名录项目的20.8%;●表演艺术比较发达。

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舞蹈类项目占当地名录项目的24. 5%;●与其他文化生态保护区相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数量相对较多,占名录项目总量的7%;●民俗类项目非常丰富,占名录项目总量的23.9%。

2.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主要特点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域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南一北”和“一山一水”的“山水”自然划分总体特征。

北部范围主要是酉水河流域流布区。

酉水河流域主要是土家族居住区,遗存的主要是土家族文化遗产;南部范围主要是腊尔山台地流布区。

腊尔山台地主要是苗族居住区,遗存的主要是苗族文化遗产。

①酉水河流域流布区酉水发源于湖北,在湘西主要流经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县。

作为土家族的集聚区,这里的土家族文化分布非常集中,土家族梯玛神歌、打溜子、咚咚喹、摆手舞、毛古斯舞、织锦、哭嫁歌几乎遍布所有乡镇。

由于水系发达、商贸繁荣,这里的土家族文化较早地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具有比较明显的开放性特点。

舞蹈中的九子鞭、板凳龙、龙山舞狮、龙山踩高跷、文武茶灯、蚌壳灯、彩莲船,戏剧中的湘西汉戏、龙山坐堂戏、永顺高腔、辰河高腔、坐堂戏、永顺阳戏、古丈阳戏、湘西花灯戏、古丈地花灯、木偶戏,曲艺中的莲花闹、三棒鼓、龙山渔鼓等,都是通过酉水流入湘西地区的。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顺老司城
再比如,土家族梯玛神歌,被誉为“研究土家族方方 面面的百科全书”。要了解梯玛神歌,先得知道“梯玛” 的意思。所谓“梯玛”,既指土家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 又是巫师的土家语称呼,即“敬神的人”。单从音乐的角 度来讲,土家族梯玛神歌是土家族梯玛活动中一种用土家 语演唱的古歌。但这样的理解显然不够全面,很单薄。因 为土家族梯玛神歌的内容涉及民族的迁徙、天文地理、信 仰禁忌、宗教哲学、生产劳作、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与 其说它是歌,倒不如说它是土家族的史诗,这样才更确切, 更能体现它的文化价值。正因如此,在2008年6月7日,经 国务院批准,土家族梯玛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土家族梯玛神歌土家族土家族梯梯歌歌梯梯玛神玛神土家族土家族梯梯歌歌梯梯玛神玛神土家族土家族梯梯歌歌梯梯玛神玛神土家族土家族梯梯歌歌梯梯玛神玛神综上所述我所理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综上所述我所理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最能体现一个民族历史变迁精神风貌风俗习惯的一种形式
我所理解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 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 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 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 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 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 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 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 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 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 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 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 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作了确切的界定, 显得很专业,学术味儿十足。也正因 为其专业性和学术性,普通百姓不见 得能真正理解。所以,在宣传非物质 文化遗产时,就应该要“接地气”, 要让广大群众一听便知,一见便明。
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 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历史变迁、 精神风貌、风俗习惯的一种形 式。

湘西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本情况【模板】

湘西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本情况【模板】
第三批********
老司城的传说
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四批********
八部大王的传说
保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四批********
翠鸟的传说
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四批********
传统音乐
湘西苗族民歌
吉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一批********
已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项目
土家族咚咚喹
泸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二批********
土家族转角楼建筑艺术
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二批********
“吊脚楼营造技艺”列国三
木雕(湘西木雕)
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二批********
泸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三批扩展
石雕(塔卧石雕)
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二批********
第一批********
已列入国家级第二批扩展
蓝印花布(凤凰蓝印花布)
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一批********
已列入国家级第二批扩展
凤凰纸扎
凤凰县非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一批********
已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项目
凤凰扎染技艺
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三批********
水冲石砚
吉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一批********
已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项目
古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一批********
已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项目
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一批********
土家族挖土锣鼓歌
古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规定以法律的形式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作了确切的界定, 显得很专业,学术味儿十足。也正因 为其专业性和学术性,普通百姓不见 得能真正理解。所以,在宣传非物质 文化遗产时,就应该要“接地气”, 要让广大群众一听便知,一见便明。
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 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历史变迁、 精神风貌、风俗习惯的一种形 式。
我所理解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 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 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 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 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 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 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 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 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 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 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 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 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 化遗产。
比如,2015年7月4日申遗成功的永顺老司 城,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湘西土家族土司王 朝的古都,也是土家族政治、经济、文化、精 神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宗祠、古墓、石碑、 石牌、石坊随处可见,透过这些文物,就能了 解到土家族在历史上的生存发展情况。从这个 意义来说,老司城就不仅是一座城,更是土家 族精神文化的一个象征。
土家族梯玛神歌
歌土 家 族 梯 玛 神
歌土 家 族 梯 玛 神
歌土 家 族 梯 玛 神
歌土 家 族 梯 玛 神
Hale Waihona Puke 综上所述,我所理解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 指最能体现一个民族历史 变迁、精神风貌、风俗习 惯的一种形式。
敬请指正
永顺老司城
再比如,土家族梯玛神歌,被誉为“研究土家族方方 面面的百科全书”。要了解梯玛神歌,先得知道“梯玛” 的意思。所谓“梯玛”,既指土家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 又是巫师的土家语称呼,即“敬神的人”。单从音乐的角 度来讲,土家族梯玛神歌是土家族梯玛活动中一种用土家 语演唱的古歌。但这样的理解显然不够全面,很单薄。因 为土家族梯玛神歌的内容涉及民族的迁徙、天文地理、信 仰禁忌、宗教哲学、生产劳作、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与 其说它是歌,倒不如说它是土家族的史诗,这样才更确切, 更能体现它的文化价值。正因如此,在2008年6月7日,经 国务院批准,土家族梯玛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