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1.关注诗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及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通过查找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追寻什么——厘清主要事件
1.读题设疑:追寻什么——厘清主要事件
2.自由朗读全诗,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②诗中写了诗人在追寻什么?
3.指名分段朗读全文,随机正音。
4.引导发现韵脚“ang”。诗歌读起来有节奏感还在于诗歌讲究韵律,你能发现这首诗押什么韵?
5.交流:诗人在追寻什么?
(1)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出四个方面。
(2)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请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
(3)边讨论边交流,补充视频和图片。从“南泥湾开荒”明白了什么?(短短三年,三五九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遍地牛羊、处处庄稼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开荒的镢头”代表什么?(让学生明白“镢头”象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
“延河叮咚的流水”其实是在追寻人们在延河边度过的美好革命岁月。(引导: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为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在延河边漫步边讨论革命的岁月是多么美好!)
“枣园梨花的清香”是在追寻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枣园展开革命工作。(引导:正是
他们坚持不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是在追寻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引导:当年党中央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在这里做出了许多决策。有了正确的领导,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6.小结:可见,诗人追寻延安,其实是在追寻延安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7.指导朗读诗歌第2节。(关注排比句、押韵、朗读语气越来越强烈,心情越来越激动,语调越来越高昂。)
二、为什么追寻——追溯事物本源
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1.现在与昔日对比。
(1)如今的延安和当时战争时期的延安有什么不同?
(2)诗人是怎么描写的?(出示第3、4节)
(3)从诗句里分别读懂了什么?
要点一:“一排排高楼大厦”“一件件家用电器”说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代表科技发展迅速,给人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大量涌现;“满目琳琅”比喻家用电器数量、种类很多。
要点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4)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引读:因为延安人民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了——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丢弃与继承对比。
(1)我们继承了延安精神,我们丢弃的又是什么呢?相继出示: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
“破旧的茅屋”指过去贫穷的生活;“老牛破车”指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延安窑洞温热的
土炕”指革命战争年代亲热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表面指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实际上指延安精神。
引读:我们丢弃的是——贫穷落后,继承的是——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指名朗读,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3.拥有与失去对比。
(1)为什么一旦失去延安精神,就仿佛没有了灵魂?读诗歌第5节。
(2)想象说话:如果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的延安可能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可能是一座座低矮的住房、一件件破旧的家具、一条条泥泞的小路……
4.创设情境,朗读诗歌第3~5节,然后教师引读。
小结:延安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难怪诗人要追寻延安。
三、怎么追寻——升华终极主旨
1.诗人怎么追寻?
(1)出示诗人创作背景资料。
(2)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诗人目睹了延安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的变化,心情无比激动。)诗人知道使延安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延安精神。
(3)体悟诗人如何追寻及追寻时的心情。(像燕子追寻春光、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心情是急切的、迫切的。)出示诗歌第1节,自由读、齐读。
2.我们怎么追寻?
(1)今日,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仿照诗歌第3、4节写一写。
(2)所有这些变化是因为什么?
因为我们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了——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联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如: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要勇敢面对,不退缩,不低头;学习上要勤奋,肯吃苦;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节约粮食、纸张,不浪费一粒米、一张纸……
(4)全班朗读整首诗,最后一节师生合作重复朗读。
(5)总结:延安精神不但在过去发挥作用,而且在如今也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将来都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