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课件
CHAPTER
04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新型治疗药物的研究
总结词
新型治疗药物是低血容量性休克研究的重要方向,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详细描述
近年来,随着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药物。这些新型药物主要包括 血管活性药物、抗炎药物、抗氧化药物等,它们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和前景。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低血容量性休克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口渴、尿少、皮肤湿冷、意识模糊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表现。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 等,可以诊断低血容量性休克。同时,还需要与其他类型的休克进行鉴别诊断 。
CHAPTER
病例二:复杂病例的处理
总结词
该病例展示了处理复杂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例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个体化治 疗方案。
详细描述
患者因严重烧伤引发休克,同时伴有感染、多器官功能不全等症状。医生在救治过程中 ,需密切监测患者各项指标,调整治疗方案,并对患者的病情状况和自身认知情况进行
了解。经过综合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新型治疗技术的研究
总结词
新型治疗技术是低血容量性休克研究的另一重要方向,旨在提高救治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
详细描述
除了药物治疗外,研究者们也在探索新的治疗技术,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这些新型技术旨在通 过修复损伤的组织和器官、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方式,提高救治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临床研究进展与成果
《低血容量性休克》ppt 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低血容量性休克概述 •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 •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预防与护理 •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例分享与讨论
医院患者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救流程
医院患者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救流程(一)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及体液丢失,有效循环血量降低所致,如严重腹泻、剧烈呕吐、大量排尿或广泛烧伤以致大量丢失水、盐或血浆;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肠道溃疡引起大量内出血;肌肉挫伤、骨折、肝脾破裂引起的创伤性休克及大面积烧伤所致的血浆外渗,均属低血容量性休克。
(二)病因(1)失血:大量内出血或外出血。
(2)失水:严重腹泻、呕吐、肠梗阻、大量排尿等。
(3)失血浆:因烧伤、创伤、腹膜炎、炎症等,导致血容量突然减少。
(三)临床表现(1)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肢端湿冷。
(2)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严重者昏厥,甚至昏迷。
(3)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发绀。
(4)尿少,甚至无尿。
(四)急救程序1.原则迅速补充血容量,积极处理原发病和制止继续失血、失液。
2.具体措施(1)紧急处理: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心肺复苏。
(2)体位;取平卧位,下肢抬高 15°~20°,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如有呼吸困难,可将头部及躯干抬高20°~30°,以利于呼吸。
(3)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
补液量为失血量的 2~4 倍,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为 3:1,补液速度先快后慢。
在大量输液后收缩压仍低于 90 mmHg 时,应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
(4)氧疗:保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人,必要时施行正压通气给氧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5)积极治疗原发病,迅速控制失血、失液。
对开放性外伤者立即进行止血包扎。
(6)采血查血型、血交叉、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等,准备输血并协助辅助检查。
(7)留置导尿,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等。
(8)必要时做好术前准备。
(五)质量标准(1)病情观察细致,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迅速报告医生并采取有效措施急救。
(2)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严肃认真、争分夺秒,密切配合。
(3)严格执行“三查八对”,急救过程中各项治疗、抢救与护理处置措施准确无误。
《低血容量性休克》课件
2
引流和戒严
了解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中引流和戒严的重要性。
3
药物治疗
讨论在低血容量性休克中使用的不同药物治疗方法。
4
放置中心静脉导管
解释为什么在部分病例中需要放置中心静脉导管。
5
手术治疗
讨论在某些情况下手术治疗在低血容量性休克中的应用。
预防
预防原发病
介绍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关键在于预防原发病。
保持充足血容量
探讨如何保持充足的血容量以防止低血容量性 休克的发生。
合理用药
强调合理用药对低血容量性休克预防的重要性。
增强抗感染能力
介绍如何增强抗感染能力以预防低血容量性休 克。
总结
1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危
害
强调低血容量性休克对患 者健康的危害。
2 如何预防和治疗
总结预防和治疗低血容量 性休克的关键步骤。
3 合理运用临床资源
出血性休克
探讨出血性休克的不同子类型,如内出血和外出血。
诊断
1 原发病和症状
了解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发病和与休克相关的症状。
2 病史和体征
讨论进行低血容量性休克诊断时需要关注的病史和体征。
3 实验室检查
介绍低血容量性休克诊断中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和指标。
治疗
1
复苏期护理
详细介绍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急救和复苏阶段的护理方法。
病因
1 血容量不足
探讨血容量不足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 和后果。
2 血液移位
了解血液移位对血容量和心功能的影响。
3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探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对血容量和组织灌 注的影响。
4 心泵功能不足
深入了解心泵功能不足在低血容量性休克中 的作用。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简介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指机体血容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从而出现广泛的缺血和缺氧病变的一种急性生命危险状况。
在急救过程中,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以供参考。
急救措施步骤步骤一:判断休克类型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生原因多样,包括失血、脱水等情况。
在急救过程中,首先需要判断休克的类型,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步骤二: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是急救的首要任务。
如果患者呼吸困难或无法自主呼吸,应立即采取人工通气或其他适当的措施来确保患者足够的氧供。
步骤三:保持患者体温休克时,机体循环血量不足,容易导致患者体温下降。
通过给予暖气毯、调整室内温度等方式,保持患者的体温,有助于减轻休克的症状并提高治愈率。
步骤四: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低血容量性休克可引发肾功能衰竭和电解质紊乱。
为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通过静脉补液来恢复血容量;•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当的电解质补充,如钠、钾等。
步骤五:控制出血和补液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常见原因之一是失血,因此在急救过程中需要控制出血,并迅速进行血液置换或输血。
步骤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可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增加血管张力和收缩血管,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
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步骤七:提高心脏收缩力和心排血量为了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心排血量,可以使用镇痛和镇静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紧张情绪。
此外,可以考虑给予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等。
步骤八:保持循环稳定在急救过程中,保持循环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尿量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循环稳定。
步骤九:及时转诊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和复杂的疾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监测。
当急救措施无法控制患者病情时,应及时转诊到医院,以获得更全面和专业的治疗。
总结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采取合理的急救措施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低血容量性休克
1 拼音dīxuèróng liàng xìng xiūkè2 英文参考hypovolemic shock3 概述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是临床常见危重情况,系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血、血浆或体液和电解质丢失导致循环衰竭,不能维持正常的机体组织血供以及氧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供给[1]。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根本原因为有效血容量下降[1]。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
如严重腹泻、剧烈呕吐、大量排尿或广泛烧伤时大量丢失水、盐或血浆;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肠道溃疡引起大量内出血;肌肉挫伤、骨折、肝脾破裂引起的创伤性休克及大面积烧伤所致的血浆外渗均属低血容量性休克。
治疗主要是迅速补充血容量,迅速查明病因并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根据病情决定是否使用升压药。
4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1.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肢端湿冷;2.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严重者昏厥,甚至昏迷;3.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发绀;4.尿少,甚至无尿。
5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诊断1.有导致血容量下降的原发疾病,同时符合休克诊断标准[1][2]:1)有休克的诱因;2)意识障碍;3)脉搏>100次/分或不能触及;4)四肢湿冷、再充盈时间>2秒、皮肤花斑、黏膜苍白/发绀、尿量每小时<0.5ml/kg;5)收缩压<90mmHg;6)脉压<30mmHg;7)原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基础水平下降>30%。
凡符合1)、2)、3)、4)中的两项和5)、6)、7)中的一项者,即可诊断。
2.导致血容量下降的常见原因分为出血性和非出血性[1]。
(1)出血性原因包括:胃肠道出血;创伤手术出血;内出血如腹腔脏器破裂出血及动脉瘤破裂出血[1]。
(2)非出血性原因包括:脱水如腹泻、呕吐、糖尿病、利尿剂过量;积液如腹水;皮肤失水如烧伤等[1]。
低血容量性休克
第四节【1 】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是指各类原因引起的轮回容量丧掉而导致的有用轮回血量与心排血量削减.组织灌注缺少.细胞代谢杂乱和功效受损的病理心理进程,包含掉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等,个中创伤掉血是产生低血容量休克最罕有的原因,据国外材料统计,创伤导致的掉血性休克逝世亡者占创伤总逝世亡例数的10%~40%.一.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因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根本机制为轮回容量丧掉.轮回容量的丧掉包含外源性丧掉和内源性丧掉.外源性丧掉是指轮回容量丧掉至体外,亦即显性丧掉,包含创伤.外科大手术的掉血.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决裂及产后大出血等疾病引起的急性大掉血.烧伤或沾染所致的血容量丧掉,吐逆.腹泻.脱水.利尿等原因所致的水和电解质的丧掉水和电解质的丧掉.内源性丧掉亦即非显性丧掉,是指轮回容量丧掉至轮回体系之外,但丧掉的容量仍然在体内,其原因重要为血管通透性增高,轮回容量的血管外渗出或轮回容量进入体腔内,可由过敏.虫或蛇毒素和一些内排泄功效杂乱所致.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心理特色有用轮回血容量丧掉触发机体各体系器官产生一系列病理心理反响,以保管体液,保持灌注压,包管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低血容量导致交感神经-肾上腺轴高兴,儿茶酚胺类激素释放增长并选择性地压缩皮肤.肌肉及内脏血管,个中动脉体系压缩使外周血管总阻力升高以晋升血压;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压缩导致毛细血管内静水压降低,从而促进组织间液回流;静脉体系压缩使血液驱向中间轮回,增长回血汗量.儿茶酚胺类激素使心肌压缩力加强,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长.低血容量高兴肾素-血管重要素-醛固酮体系,使醛固酮排泄增长,同时刺激压力感触感染器促使垂体后叶排泄抗利尿激素,从而加强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接收,削减尿液,保管体液.上述代偿反响在保持轮回体系功效相对稳固,包管心.脑等重要性命器官的血液灌注的同时,也具有潜在的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是指代偿机制使血压降低在休克病程中表示相对迟钝和不迟钝,导致若以血压降低作为剖断休克的尺度,必定贻误对休克时组织灌注状况不良的早期熟悉和救治;同时,代偿机制对心.脑血供的呵护是以就义其他脏器血供为代价的,中断的肾脏缺血可以导致急性肾功效伤害,胃肠道黏膜缺血可以诱发细菌.毒素易位.内毒素血症与缺血-再灌注毁伤可以诱发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入血,促使休克向不成逆成长,机体对低血容量休克的反响还涉及代谢.免疫.凝血等体系,同样也消失对后续病程的晦气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前列腺素排泄增长与泌乳素排泄削减可以造成免疫功效克制,病人易于受到沾染侵袭.缺血缺氧.再灌注毁伤等病理进程导致凝血功效杂乱并有可能成长为漫溢性血管内凝血.组织细胞缺氧是休克的本质,休克时微轮回轻微障碍,组织低灌注和细胞缺氧,糖的有氧氧化受阻,无氧酵解加强,三磷酸腺苷生成明显削减,乳酸生成明显增多并组织蓄积,导致乳酸性酸中毒,进而造成组织细胞和重要性命器官产生不成逆性毁伤,直至产生MODS.低血容量休克的重要病理心理转变是有用轮回血容量急剧削减,导致组织低灌注.无氧代谢增长.乳酸性酸中毒.再灌注毁伤以及内毒素易位,最终导致MODS.低血容量休克的最终终局自始至终与组织灌注相干,是以,进步其救治成功率的症结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用的组织灌注,以改良组织细胞的氧供,重建氧的供需均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效.低血容量休克时的氧输送降低,其基起源基础因是轮回容量缺少,心脏前负荷缺少,导致心输出量降低,组织灌注削减.肺轮回灌注削减使肺脏气体交流产生障碍,氧合功效受损,导致氧输送的进一步降低.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机体可经由过程代偿心率加速和体轮回阻力增高保持心输出量和轮回灌注压力.进行血流淌力学监测时可发明,中间静脉压降低,肺动脉嵌顿压降低,每搏输出量削减,心率加速和体轮回阻力增高级参数的转变.三.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假如容量丧掉的原因可以实时被去除,容量得以实时填补,低容量性休克可以很快得到改正.假如休克中断消失,组织缺氧不克不及缓解,休克的特色可能产生变更.近些年来对内皮细胞功效及细胞因子的研讨已经初步揭示了因为机体的自身反响导致组织细胞进一步毁伤的可能性.从而使导致休克的病因也进一步庞杂化.临床上也会因为机体自身反响程度的不合及归并症的不合而表示出不合的血流淌力学特色.多种原因可以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但是无论由何种原因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都是因为心脏前负荷缺少而导致心输出量削减,组织灌注削减.所以,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实时填补轮回容量是刻不容缓的治疗措施.应尽可能依据容量丧掉的种类选择填补液体的种类.但是更重要的是尽快改正低容量状况,无论选择晶体液或胶体液进行扩容治疗,应设法保持心脏足够的前负荷,最大限度地削减组织低灌注的时光.假如能对心脏的前负荷进行中断监测,可以更精确.敏捷地进行扩容治疗.一旦容量的填补已经可以保持心脏的前负荷,就应立刻进行轮回容量构造的调剂.容量的丧掉和大量的容量填补,不免使轮回容量的组成产生了变更.这时应起首依据容量丧掉的种类或丧掉的部位进行填补.同时进行血液成分的检讨,如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电解质.血浆渗入渗出压等.在这个进程中要留意心脏前负荷的进一步变更,留意组织灌注是否中断改良.有时,因为休克的时光过长或归并了其它导致休克的原因,单纯的容量支撑其实不克不及使轮回功效保持稳固.心脏的前负荷正常后仍然不克不及保持血压正常,组织缺氧仍然消失.在这种情形下应实时运用血管活性药物.别的,一些同时进行的治疗措施可能会影响到扩容治疗的后果,如运用机械通气的病人,尤其是运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时,对容量的填补有更高的请求.临床治疗中,轻易疏忽的问题是治疗后期的容量负荷过多.轮回状况逐渐安稳后经常会消失即使限制了容量的中断填补,病人也会消失容量过多,甚至产生肺水肿.这是因为在容量苏醒的进程中,轮回液体的大量改换,不免导致水电解质的杂乱和渗入渗出压的转变,休克的本身也导致细胞功效的变更和血管通透性的增长.所以,会有大量的液体漏出血管外,进入组织间隙或所谓的第三间隙.休克被改正后,这部分液体开端返回血管内,但一部分休克的病人这时的自身调节机制尚不克不及完成对这部分液体的消除,从而导致一过性容量过多.对这部分病人在改正了低容量性休克后应留意利尿和脱水治疗.。
低血容量性休克
补液试验:等渗盐水250ml,5-10分钟内滴入,如血压升 高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中心静 脉压升高3-5cmH2O,提示心功能不全
(二)止血 在补充血容量同时,如仍有 出血,难以保持血容量稳定,休克也不易 纠正。对于肝、脾破裂、急性活动性上消 化道出血病例,应在保持血容量同时积极 进行手术准备,及早施行手术止血。
CVP降低 回心血量减少 CO下降所造成的低血 压 经神经内分泌机制引起的外周血管收缩、 血管阻力增加和心率加快;以及由微循环障碍 造成的各种组织器官功能不全和病变。
临床表现
.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肢端湿冷;
.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严重者昏厥,甚至昏迷; .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发绀;
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 血 容 量 性 休 克 ( hypovolemic shock)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
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
降低引起。由大血管破裂或脏器出血引
起的称失血性休克;各种损伤或大手术
后同时具有失血及血浆丢失而发生的称
损伤性休克。
低 血 容 量 性 休 克 的 主 要 表 现 为
治 疗
(一)补充血容量 根据失血量,及时 增加静脉回流。静脉快速滴注等渗盐水 或平衡盐溶液,45分钟内输入,若病人 血压回复正常,并能继续维持时,表明 失血量较小且已不再继续出血。若病人 的血细胞比容>30%,则仍可继续输给上 述溶液(补充量可达估计失血量的3 倍)。
如失血量大或继续有失血,上述治疗仍不 能维持循环容量时,应接着输入已配好的血液。 但仍应补给一部分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这种 晶体液和血液合用的血容量补充方法,可补充钠 和水进入细胞内所引起的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 降低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毛细血 管内血液的粘度和改善微循环的灌流。临床上常 以血压结合中心静脉压的测定指导补液。
低血容量性休克【范本模板】
第四节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等,其中创伤失血是发生低血容量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据国外资料统计,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者占创伤总死亡例数的10%~40%。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因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基本机制为循环容量丢失。
循环容量的丢失包括外源性丢失和内源性丢失。
外源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至体外,亦即显性丢失,包括创伤、外科大手术的失血、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产后大出血等疾病引起的急性大失血、烧伤或感染所致的血容量丢失,呕吐、腹泻、脱水、利尿等原因所致的水和电解质的丢失水和电解质的丢失。
内源性丢失亦即非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至循环系统之外,但丢失的容量仍然在体内,其原因主要为血管通透性增高,循环容量的血管外渗出或循环容量进入体腔内,可由过敏、虫或蛇毒素和一些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生理特点有效循环血容量丢失触发机体各系统器官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以保存体液,维持灌注压,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
低血容量导致交感神经—肾上腺轴兴奋,儿茶酚胺类激素释放增加并选择性地收缩皮肤、肌肉及内脏血管,其中动脉系统收缩使外周血管总阻力升高以提升血压;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内静水压降低,从而促进组织间液回流;静脉系统收缩使血液驱向中心循环,增加回心血量。
儿茶酚胺类激素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
低血容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同时刺激压力感受器促使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从而加强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保存体液。
上述代偿反应在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相对稳定,保证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的同时,也具有潜在的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是指代偿机制使血压下降在休克病程中表现相对迟钝和不敏感,导致若以血压下降作为判定休克的标准,必然贻误对休克时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早期认识和救治;同时,代偿机制对心、脑血供的保护是以牺牲其他脏器血供为代价的,持续的肾脏缺血可以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胃肠道黏膜缺血可以诱发细菌、毒素易位。
低血容量性休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休克抑制期
表现为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出现意 识模糊或昏迷;出冷汗、口唇肢端发绀。脉 搏细速、血压进行性下降。严重时全身皮肤 粘膜明显发绀,四肢厥冷,脉搏摸不清,血 压测不出,尿少甚至无尿。若皮肤黏膜出现 瘀斑或消化道出血,提示病情已发展到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阶段。若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 。脉速、烦躁、发绀,一般吸氧而不能改善 呼吸状态,应考虑并发急性呼吸窘迫征。
(六)治疗DIC改善微循环
对诊断明确的DIC,可用肝素抗凝,有时还使用抗 纤溶药如氨甲苯酸、氨基乙酸等,抗血小板粘附和 聚集的阿司匹林、潘生丁和小分子右旋糖酐等。
2.血管扩张剂
α受体阻滞剂 酚妥拉明、酚苄明等,能解除去甲肾 上腺素所引起的小血管收缩和微循环瘀滞并增强左 室收缩力。 抗胆碱能药物 阿托品、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等,可 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平滑肌痉挛使血管舒张,从而 改善微循环。
3.强心药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西地兰等,可增强心肌收缩 力,减慢心率。
诊断依据
1.继发于体内外急性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或有液 体(水)严重摄入不足史; 2.有口渴、兴奋、烦躁不安,进而出现神情淡漠, 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 3.表浅静脉萎陷,肤色苍白至紫绀,呼吸浅快; 4.脉搏细速,皮肤湿冷,体温下降; 5.收缩压低于90-80mmHg或高血压者血压下降2 0%以上,脉压差在20mmHg以下,毛细血管充盈 时间延长,尿量减少(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 6.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测定有助于监测休克程 度。
治疗原则
治疗休克的重点是恢复灌注和对组织提供足够的氧 ,主要包括补充血容量和积极处理原发病、制止出血 两个方面。 (一)一般紧急治疗 如创伤制动、大出血止血、保 证呼吸道通畅。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 抬高15°-20°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早建立静 脉通路并用药维持血压,早期予以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注意保温。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引言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一种由于体内血容量不足而导致的休克病症,当血容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身体无法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造成各种器官功能障碍。
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迅速增加血容量并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本文将介绍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以指导医务人员在应对这一紧急情况时的处理方法。
分类和识别低血容量性休克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失血性休克、脱水性休克以及其他病因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在抢救休克病人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休克类型以便采取正确的措施。
1.失血性休克:由于大量出血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可包括创伤性失血、胃肠道出血等。
2.脱水性休克:机体失去过多的液体,包括脱水、热伤害、呕吐和腹泻等。
3.其他病因:还包括烧伤、重度感染等导致炎症反应和液体丧失的情况。
抢救措施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旨在迅速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确保组织器官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同时消除引起血容量不足的病因和恢复机体的稳定状态。
常用的抢救措施包括:1. 停止出血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首要任务是迅速停止出血源。
这要求医务人员快速定位出血源并进行止血措施,如外伤性出血可通过加压包扎、手术修复等方式控制出血;内源性出血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止血或手术治疗。
2. 补充液体补液是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核心措施之一。
在补液过程中,需要注意快速迅速恢复血容量,但同时也要避免心血管系统负荷过重。
常用的补液方法有:•纠正失血: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需要进行输血来迅速增加血容量。
血型鉴定后可以选择输红细胞、血浆或全血。
•补充晶体液:晶体液包括生理盐水、乳酸钠林格液等,可用于迅速恢复血容量,但不易维持持久的血容量。
•补充胶体液:胶体液可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有利于维持血容量,常用的胶体液包括白蛋白、羟乙基淀粉等。
3. 纠正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性休克常伴有电解质紊乱的情况,特别是脱水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的患者。
低血容量性休克共62页
国家
奥地利(Linz) 奥地利 (Innsbruck)
比利时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荷兰 瑞士
美国(亚特兰 大) 美国(马里兰) 美国(旧金山)
不同国家专家对大量输血的定义
定义
(6~24)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超过10 U 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超过自身血容量或3 h内输注量 超过自身血容量的50% 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超过自身血容量 6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超过自身血容量 3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超过血容量50%或1 h内输注红 细胞超过4 U 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超过自身血容量 6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超过6 U 12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超过自身血容量或1 h内输注量 超过自身血容量的50% 相当短的时间内输注红细胞悬液超过自身血容量的1.5 倍 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超过10 U或最初的1 h超过5 U 最初的6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超过5 U
• 凝血因子浓度下降
• 失血性休克时机体代偿: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后括约肌相对开放→毛细血管内静水压 降低→组织间液回流、血容量部分代偿→血液稀释→凝血因子浓 度下降。
• 医源性凝血病:
输血+大量非血性复苏液(晶体液、胶体液)输注→低体温、酸 中毒或者血液稀释。
• 凝血因子活性下降
• 大量输注库存血:
2.酸中毒:
③ 大量非血性复苏液体
酸中毒
④ 持续的低血压和低灌注 组织缺氧
酸中毒
酸中毒的危害:
① 酸中毒直接降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 凝血因子活性,并限制血小板功能。
② 值得注意的是需在PH<7.2时才能显现出。
3.凝血功能紊乱:
•凝血因子含量下降 •凝血因子浓度下降 •凝血因子活性下降
低血容量性休克名词解释
低血容量性休克名词解释
低血容量性休克,也称为低血容量性血液休克,是指血液容量减少的一种病理状态。
这是一种可以导致液体平衡紊乱、血液流动性受损,以及身体充血和永久性心血管系统损伤的疾病。
当血容量减少时,身体会试图通过肾脏排泄体液的过程来平衡整个体内的液体平衡,但是这种肾脏功能的不足也会导致血容量减少。
血容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出血、脱水和出血性休克引起的,出血往往是由于外伤或外科手术所造成的,脱水则是由于高热、高热、恶心、呕吐、腹泻、长期滥用水解药物、结果性消失性病症等。
其中出血性休克是最令人担忧的,它指的是血液容量迅速减少,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威胁和损伤。
当血容量减少时,身体会面临数量不足的氧气支持,以及低血压,出现耳鸣、晕厥、发抖、虚脱等症状,同时可导致心脏疾病和脑血管病变,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当发现有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可能时,应立即就诊,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以防止休克的恶化和可能的并发症发生。
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方法主要有:一是采用血液稀释治疗,以降低血浆滤泡激活素(PAF)的含量,缓解休克状态;二是采用负压浮动法,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容量减少;三是使用输液和滴注等方法提供液体支持,改善脱水情况;四是药物治疗,采用抗血小板药物等抗凝药物来防止血栓形成;五是进行血液稀释措施,以降低血栓栓塞的可能性;六是使用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以减轻血管收缩;七
是进行肾脏处理,防止肌糖原、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损失。
总之,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一种危害身体健康和安全的严重病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发现并准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防止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等,其中创伤失血是发生低血容量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据国外资料统计,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者占创伤总死亡例数的10%~40%。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因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基本机制为循环容量丢失。
循环容量的丢失包括外源性丢失和内源性丢失。
外源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至体外,亦即显性丢失,包括创伤、外科大手术的失血、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产后大出血等疾病引起的急性大失血、烧伤或感染所致的血容量丢失,呕吐、腹泻、脱水、利尿等原因所致的水和电解质的丢失水和电解质的丢失。
内源性丢失亦即非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至循环系统之外,但丢失的容量仍然在体内,其原因主要为血管通透性增高,循环容量的血管外渗出或循环容量进入体腔内,可由过敏、虫或蛇毒素和一些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生理特点
有效循环血容量丢失触发机体各系统器官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以保存体液,维持灌注压,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
低血容量导致交感神经-肾上腺轴兴奋,儿茶酚胺类激素释放增加并选择性地收缩皮肤、肌肉及内脏血管,其中动脉系统收缩使外周血管总阻力升高以提升血压;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内静水压降低,从而促进组织间液回流;静脉系统收缩使血液驱向中心循环,增加回心血量。
儿茶酚胺类激素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
低血容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同时刺激压力感受器促使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从而加强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保存体液。
上述代偿反应在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相对稳定,保证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的同时,也具有潜在的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是指代偿机制使血压下降在休克病程中表现相对迟钝和不敏感,导致若以血压下降作为判定休克的标准,必然贻误对休克时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早期认识和救治;同时,代偿机制对心、脑血供的保护是以牺牲其他脏器血供为代价的,持续的肾脏缺血可以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胃肠道黏膜缺血可以诱发细菌、毒素易位。
内毒素血症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发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入血,促使休克向不可逆发展,机体对低血容量休克的反应还涉及代谢、免疫、凝血等系统,同样也存在对后续病程的不利影响。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前列腺素分泌增加与泌乳素分泌减少可以造成免疫功能抑制,病人易于受到感染侵袭。
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等病理过程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并有可能发展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组织细胞缺氧是休克的本质,休克时微循环严重障碍,组织低灌注和细胞缺氧,糖的有氧氧化受阻,无氧酵解增强,三磷酸腺苷生成显著减少,乳酸生成显著增多并组织蓄积,导致乳酸性酸中毒,进而造成组织细胞和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直至发生MODS。
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无氧代谢增加、乳酸性酸中毒、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易位,最终导致MODS。
低血容量休克的最终结局自始至终与组织灌注相关,因此,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
低血容量休克时的氧输送下降,其基本原因是循环容量不足,心脏前负荷不足,导致心输出量下降,组织灌注减少。
肺循环灌注减少使肺脏气体交换发生障碍,氧合功能受损,导致氧输送的进一步下降。
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机体可通过代偿心率加快和体循
环阻力增高维持心输出量和循环灌注压力。
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时可发现,中心静脉压下降,肺动脉嵌顿压下降,每搏输出量减少,心率加快和体循环阻力增高等参数的改变。
三、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
如果容量丢失的原因可以及时被去除,容量得以及时补充,低容量性休克可以很快得到纠正。
如果休克持续存在,组织缺氧不能缓解,休克的特点可能发生变化。
近些年来对内皮细胞功能及细胞因子的研究已经初步揭示了由于机体的自身反应导致组织细胞进一步损伤的可能性。
从而使导致休克的病因也进一步复杂化。
临床上也会因为机体自身反应程度的不同及合并症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多种原因可以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但是无论由何种原因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都是由于心脏前负荷不足而导致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减少。
所以,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及时补充循环容量是刻不容缓的治疗措施。
应尽可能根据容量丢失的种类选择补充液体的种类。
但是更重要的是尽快纠正低容量状态,无论选择晶体液或胶体液进行扩容治疗,应设法维持心脏足够的前负荷,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低灌注的时间。
如果能对心脏的前负荷进行持续监测,可以更准确、迅速地进行扩容治疗。
一旦容量的补充已经可以维持心脏的前负荷,就应立即进行循环容量结构的调整。
容量的丢失和大量的容量补充,难免使循环容量的构成发生了变化。
这时应首先根据容量丢失的种类或丢失的部位进行补充。
同时进行血液成分的检查,如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电解质、血浆渗透压等。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心脏前负荷的进一步变化,注意组织灌注是否继续改善。
有时,由于休克的时间过长或合并了其它导致休克的原因,单纯的容量支持并不能使循环功能维持稳定。
心脏的前负荷正常后仍然不能维持血压正常,组织缺氧仍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另外,一些同时进行的治疗措施可能会影响到扩容治疗的效果,如应用机械通气的病人,尤其是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时,对容量的补充有更高的要求。
临床治疗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是治疗后期的容量负荷过多。
循环状态逐渐平稳后常常会出现即使限制了容量的继续补充,病人也会出现容量过多,甚至发生肺水肿。
这是因为在容量复苏的过程中,循环液体的大量更换,不免导致水电解质的紊乱和渗透压的改变,休克的本身也导致细胞功能的变化和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所以,会有大量的液体漏出血管外,进入组织间隙或所谓的第三间隙。
休克被纠正后,这部分液体开始返回血管内,但一部分休克的病人这时的自身调节机制尚不能完成对这部分液体的排除,从而导致一过性容量过多。
对这部分病人在纠正了低容量性休克后应注意利尿和脱水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