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政法者,立国之本也。” ❖ 四 当译西国史书
“史者,所以通知古今,国之鉴也。”
二曰,定公译之例
❖ “译书之难读,莫甚于名号之不一。同一物也, 同一名也,此书既与彼书异,一书之中,前 后又互译,则读者目迷五色,莫知所从。”
❖ 人名、地名音译“以京语为主,以天下所通 行”
❖ 官制,“有义可译则译义,义不可译乃译 音。”
上海强学会建立
❖ “最要者四事:译印图书、刊布报纸、 开大书藏、开博物院.”
❖ “道莫患于塞,莫善于通。互市者,通 商以济有无;互译者,通士以广问学。 尝考讲求西学之法,以译书为第一 义。……凡自明以来所译西书,并许著 录,以译书为根,得其本矣。”
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的译学思想
❖ “今此会先办译书,首译各国各报以为 日报取资;次译章程、条教、律例、条 约、公法、日录、招牌等书;然后及地 图暨各种学术之书。……并设译学堂, 专任此事。”
《奏请推广学校,设立译局、报馆折》
❖ “欲求知彼,首在译书。今年以来,制造局、 同文馆等处,译出刻成已百余种,可谓知所 务也;然所译之书,祥于术艺而略于政事, 于彼中治国之本末、时局之变迁,言之未尽。 至于学校、农政、商务、铁路、邮政诸事, 今日所亟jí 宜讲求者,一切章程条理,彼国 咸有专书,详哉言之。”
三 关于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
❖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 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 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 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 梁氏小说理论的弊端 “小说决定一切”
四 关于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
❖ “凡一民族之文化,其容纳性愈富者,其 增展力愈强,此定理也。我民族对于外 来文化之容纳性,惟佛学输入时代最能 发挥。”
❖ 名物,“必以造新字为第一义。”
❖ “译书有二弊: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曰徇 西文而梗华读。夫既言之矣:翻译之事,莫 先于内典;翻译之本,亦莫善于内典。故今 日言译例,当法内典。自鸠摩罗什、实叉难 陀,皆深通华文,不著笔受。玄奘先游身毒, 学其语,受其义,归而记忆其所得,从而笔 之。言译者当以此义为上;舌人相承,斯已 下矣。凡译书者,将使人深知其意,苟其意 靡失,虽取其文而删增之,颠倒之,未为害 也。然必译书者之所学,与著书者之所学相 去不远,乃可以语于是。”
康有为的翻译思想
❖一 时代背景介绍 ❖二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
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 1879 游香港,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1882 到上海,精心研读西学译著 1888 以各人名义上书清帝 1895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中有关培养翻译人才的看法
❖ “内弊即除,则外交宜讲。春秋子雨能知四国 之为,汉武下诏求通绝域之使……而今使才 未养,不谙外务,重辱国体,外人姗笑。今 宜立使才馆,选举贡、生、监之明敏辩才者 入馆学习,各国语言文字、政教律法、风俗 约章,皆令学习。学成或为游历,或充随员, 出为领事,擢为公使,庶几通晓外务,可以 折冲。”
--《论译书》
译书 “三义”
❖ “一曰,译当译之本”
❖ 洋务派弊病 “中国官局旧译之书,兵学几居其半”
“ 当知西人之所强者兵,而所以强者不在兵”
当译之本
❖ 一 当以尽译西国章程之书,为第一义 ❖ 二 当译学校用之教科书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 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 三 当译政法之书
强调翻译东籍的便利
❖ “ 若因日本译书之成业、政法之成绩而 妙用之,彼与我同文,则转译辑其成书, 比其欧美之文,事一而功万矣。彼与我 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鉴其行事之 得失,去其弊误,取其精华,在一转移 间,而欧美之新法、日本之良规,悉发 现于我神州矣。”
康、梁主张由日译文转译的理由
❖ 一 日本自维新三十年来,广求知识于寰宇, 其所译所著有用之书,不下数千种,而尤祥 于政治学、资生学(经济学)、智学(哲 学)、群学(社会学),皆开民智,强国基 之急务也
三曰,养能译之才
❖ “通学通文说”
❖ “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中所言 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才;通二者次 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称矣。”
❖ “三者之中,又以通学为上,而通文乃其次 也。”
二 关于“翻译文体革命”思想
❖ “严氏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此书 (《原富》)复经数年之心力,屡易其稿,然后 出世,其精美更何待言! 吾辈所犹有撼者,其 文章太务渊雅,刻意摹仿先秦文体,非多读 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夫文界之宜革命 久矣。欧、美、日本诸国文体之变化常与其 文明程度成正比例。……况此等学理之书, 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能使学童受其益 乎?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 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 。”--《新民从报》
❖ “近代文学与大Biblioteka Baidu经典,实有如是之微 妙关系”
❖ “佛恐以辞害意且妨普及,故说法皆用 通俗语。译家惟深知此意,故遣语亦务 求喻俗。”
THE END
❖ 二 日本与我同文 ❖ 三 学日文比学西文要快一点。
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 ❖ 1889年,去北京考试,购得《瀛环志略》,
开始接触西学。 ❖ 翌年,从学于康有为,从思想上开始维新。 ❖ 1894年,参与“公车上书”。 ❖ 1896年,创办《时务报》,并任主笔。
关于“翻译强国”思想
“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 义,昭昭然也!” “欲救斯敝,厥有二义:其一,使天下 学子,自幼咸习西文;其二,取西人有 用之书,悉译成华字。斯二者不可缺 一。”
论述诸国强盛之原因
❖ “且论者亦知泰东西诸国,其盛强果何 自耶?泰西格致性理之学,原于希腊; 法律政治之学,原于罗马。欧洲诸国各 以其国之今文,译希腊、罗马之古籍, 译成各书,立于学官,列于科目,举国 习之,得以神明其法,而损益其制。故 文明之效,极于今日。”
“史者,所以通知古今,国之鉴也。”
二曰,定公译之例
❖ “译书之难读,莫甚于名号之不一。同一物也, 同一名也,此书既与彼书异,一书之中,前 后又互译,则读者目迷五色,莫知所从。”
❖ 人名、地名音译“以京语为主,以天下所通 行”
❖ 官制,“有义可译则译义,义不可译乃译 音。”
上海强学会建立
❖ “最要者四事:译印图书、刊布报纸、 开大书藏、开博物院.”
❖ “道莫患于塞,莫善于通。互市者,通 商以济有无;互译者,通士以广问学。 尝考讲求西学之法,以译书为第一 义。……凡自明以来所译西书,并许著 录,以译书为根,得其本矣。”
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的译学思想
❖ “今此会先办译书,首译各国各报以为 日报取资;次译章程、条教、律例、条 约、公法、日录、招牌等书;然后及地 图暨各种学术之书。……并设译学堂, 专任此事。”
《奏请推广学校,设立译局、报馆折》
❖ “欲求知彼,首在译书。今年以来,制造局、 同文馆等处,译出刻成已百余种,可谓知所 务也;然所译之书,祥于术艺而略于政事, 于彼中治国之本末、时局之变迁,言之未尽。 至于学校、农政、商务、铁路、邮政诸事, 今日所亟jí 宜讲求者,一切章程条理,彼国 咸有专书,详哉言之。”
三 关于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
❖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 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 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 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 梁氏小说理论的弊端 “小说决定一切”
四 关于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
❖ “凡一民族之文化,其容纳性愈富者,其 增展力愈强,此定理也。我民族对于外 来文化之容纳性,惟佛学输入时代最能 发挥。”
❖ 名物,“必以造新字为第一义。”
❖ “译书有二弊: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曰徇 西文而梗华读。夫既言之矣:翻译之事,莫 先于内典;翻译之本,亦莫善于内典。故今 日言译例,当法内典。自鸠摩罗什、实叉难 陀,皆深通华文,不著笔受。玄奘先游身毒, 学其语,受其义,归而记忆其所得,从而笔 之。言译者当以此义为上;舌人相承,斯已 下矣。凡译书者,将使人深知其意,苟其意 靡失,虽取其文而删增之,颠倒之,未为害 也。然必译书者之所学,与著书者之所学相 去不远,乃可以语于是。”
康有为的翻译思想
❖一 时代背景介绍 ❖二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
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 1879 游香港,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1882 到上海,精心研读西学译著 1888 以各人名义上书清帝 1895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中有关培养翻译人才的看法
❖ “内弊即除,则外交宜讲。春秋子雨能知四国 之为,汉武下诏求通绝域之使……而今使才 未养,不谙外务,重辱国体,外人姗笑。今 宜立使才馆,选举贡、生、监之明敏辩才者 入馆学习,各国语言文字、政教律法、风俗 约章,皆令学习。学成或为游历,或充随员, 出为领事,擢为公使,庶几通晓外务,可以 折冲。”
--《论译书》
译书 “三义”
❖ “一曰,译当译之本”
❖ 洋务派弊病 “中国官局旧译之书,兵学几居其半”
“ 当知西人之所强者兵,而所以强者不在兵”
当译之本
❖ 一 当以尽译西国章程之书,为第一义 ❖ 二 当译学校用之教科书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 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 三 当译政法之书
强调翻译东籍的便利
❖ “ 若因日本译书之成业、政法之成绩而 妙用之,彼与我同文,则转译辑其成书, 比其欧美之文,事一而功万矣。彼与我 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鉴其行事之 得失,去其弊误,取其精华,在一转移 间,而欧美之新法、日本之良规,悉发 现于我神州矣。”
康、梁主张由日译文转译的理由
❖ 一 日本自维新三十年来,广求知识于寰宇, 其所译所著有用之书,不下数千种,而尤祥 于政治学、资生学(经济学)、智学(哲 学)、群学(社会学),皆开民智,强国基 之急务也
三曰,养能译之才
❖ “通学通文说”
❖ “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中所言 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才;通二者次 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称矣。”
❖ “三者之中,又以通学为上,而通文乃其次 也。”
二 关于“翻译文体革命”思想
❖ “严氏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此书 (《原富》)复经数年之心力,屡易其稿,然后 出世,其精美更何待言! 吾辈所犹有撼者,其 文章太务渊雅,刻意摹仿先秦文体,非多读 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夫文界之宜革命 久矣。欧、美、日本诸国文体之变化常与其 文明程度成正比例。……况此等学理之书, 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能使学童受其益 乎?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 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 。”--《新民从报》
❖ “近代文学与大Biblioteka Baidu经典,实有如是之微 妙关系”
❖ “佛恐以辞害意且妨普及,故说法皆用 通俗语。译家惟深知此意,故遣语亦务 求喻俗。”
THE END
❖ 二 日本与我同文 ❖ 三 学日文比学西文要快一点。
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 ❖ 1889年,去北京考试,购得《瀛环志略》,
开始接触西学。 ❖ 翌年,从学于康有为,从思想上开始维新。 ❖ 1894年,参与“公车上书”。 ❖ 1896年,创办《时务报》,并任主笔。
关于“翻译强国”思想
“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 义,昭昭然也!” “欲救斯敝,厥有二义:其一,使天下 学子,自幼咸习西文;其二,取西人有 用之书,悉译成华字。斯二者不可缺 一。”
论述诸国强盛之原因
❖ “且论者亦知泰东西诸国,其盛强果何 自耶?泰西格致性理之学,原于希腊; 法律政治之学,原于罗马。欧洲诸国各 以其国之今文,译希腊、罗马之古籍, 译成各书,立于学官,列于科目,举国 习之,得以神明其法,而损益其制。故 文明之效,极于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