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者6大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导言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优化组织中人力资源的运用、发展和激励,以帮助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

在理论基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受到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和支持。

本文将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并深入剖析其中的关键要素。

一、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团队和组织在工作环境中行为的学科。

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理论基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人力资源管理应关注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表现。

2. 期望理论翘昌·维克托·弗鲁德认为,员工的努力程度与其期望、绩效和奖励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这一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启示作用,组织应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奖励机制,以激励员工实现更高的绩效。

3. 支持和激励理论组织行为学关注组织如何支持和激励员工。

亚当斯·斯塔西认为,员工对公平感和期望分配的关注会影响其工作满意度和动机。

人力资源管理应确保公正的薪酬体系、晋升机制和绩效评估,以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认同。

二、心理学心理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以下方面:1. 个体差异心理学研究个体在认知、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差异。

人力资源管理应考虑员工在工作能力和偏好方面的差异,将其合理分配到适合的岗位上,提高组织整体绩效。

2. 员工激励与动机理论心理学帮助人力资源管理理解员工的激励和动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固有特性和外部激励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人力资源管理应搭建合适的激励机制、提供发展机会,以满足员工的成长和激励需求。

3. 员工态度与情绪管理心理学研究员工的态度和情绪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良好的员工态度和情绪管理可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的常用经典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常用经典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常用经典理论一、需求层次论该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五种类型,等级越低者越容易获得满足,等级越高者则获得满足的比例较小。

这就促进了企业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迫使管理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从心理上去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从文化上对员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使他们不仅感到自己是一个被管理者,同时也能够在安全感、感情归属、受尊敬、自我实现等方面,都能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期望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关系式是:激发力量(F)=效价(V)×期值(E)。

激发力量(F)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种结果偏爱的强度,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的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三、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人的工作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因素,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四、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

即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这个比率作比较,若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高昂;若个人的比率小于他人的比率,就会感到不公平,从而情绪低落,怨气横生。

这种比较,还包括与本人历史上的比率作比较。

五、人际关系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与传统管理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传统管理都是以事为中心,该理论“以人为中心,在鼓励人的积极性上下功夫”;第二,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人力资源常用基础理论及模型汇总(一)

人力资源常用基础理论及模型汇总(一)

人力资源常用基础理论及模型汇总(一)引言概述: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为了有效地运作和发展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理论和模型。

本文将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基础理论和模型进行汇总,以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和模型。

正文:一、招聘与选拔1. 劳动力市场理论2. 招聘方法的选择和使用3. 选拔方法的选择和使用4. 面试技巧和面试评估模型5. 员工背景调查和背景筛查办法二、培训与开发1. 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模型2. 培训需求分析方法3. 培训策划与设计技巧4. 培训评估与效果分析方法5. 岗位轮岗和挖掘人才潜能的方式三、绩效管理1. 目标管理理论与模型2. 绩效指标与考核指标设计方法3. 绩效评估与绩效评估工具选择4. 绩效反馈与改进的方法5. 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的关联四、薪酬与福利1. 内部公平理论与薪酬制度设计2. 外部公平理论与薪酬调研方法3. 薪酬管理与绩效管理的结合4. 福利制度设计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5. 福利管理与员工离职率的关联五、员工关系1. 社会交换理论与组织公平感的建立2. 员工参与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3. 冲突管理与解决的技巧4. 团队建设与团队有效性的评估5. 员工心理健康与组织创新能力的关系总结: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础理论和模型涵盖了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以及员工关系等方面。

这些理论和模型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加科学地管理人力资源,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理论和模型,并不断总结和改进,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和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理论

3 Y理论的“自我实现人”假设
管理措施与方法
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使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 能够充分的自我实现 管理者应思考如何发挥人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 职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兼顾外在奖励和内在奖励 保证职工能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1 X理论的“经济人”假设
管理措施与方法
管理的重点是完成任务 强调以物质利益刺激员工的积极性 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工人的职责就是干活
2 人际关系学说的“社会人”假设
基本观点
工作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 在正式的组织中有非正式的组织存在 管理者要倾听员工的意见,并与其沟通
2 人际关系学说的“社会人”假设
02.内容
公平竞争 竞争有度
以组织目标为重

人性假设理论
【0 2】
1
“ 经 济 人 ” 假 设 “ 社 会 人 ” 假 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 “ 复 杂 人 ” 假 设
人性假设理论
2
3 4
自我实现人假设 (Y理论) 以工作的合理安 排满足其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 受人尊敬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社会人假设 (人际关系学说)
4 超Y理论的“复杂人假设”
基本观点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且不断变化 人的动机的形成是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不同的组织或组织的不同部门会表现出不同的需要 无论什么动机,都可导致最高的生产率 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人、任何时代的万能的管理方式
4 超Y理论的“复杂人假设”
管理措施与方法
权变管理,以现实的情景为基础,做出可变的灵活的行为 管理措施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管理策略和措施不能简单化和一般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概要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概要

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本质上并不厌恶工作。 2)外部控制、惩罚和威胁并不是能够使人们为组织目标奋斗 的惟一手段;没有人喜欢外来控制和惩罚 3)人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组织要求之间是没有矛盾的。 4)人类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人在追求不断满足的同 时,不仅愿意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地寻求责任感。 5)激励人的最好办法是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 实现感等高层次的需求。 6)较高的想像力、理解力、在解决组织问题的过程中所运 用的创造力等各种能力,广泛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
ERG理论试图克服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它将人的需要分 为生存需要(Existence)、关系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长需 要(Growth)三类。 它并不强调需要的层次划分,也不认同当低一层次的需要 得到满足后,人们就必然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它认为 一种需要在得到满足之后,该需要所引起的紧张不仅不会 彻底消除,而且还很有可能更加强烈。 追求高层次需要受挫之后会转向追求低层次需要的“挫 折—退化”理论。 ERG理论认为可以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需求占主导 地位
把"知识"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三要素,并建立了知识 推动模型,指出知识也是一种生产要素。 把人力资本作为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专业化 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卢卡斯强调智力投资 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二、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企业不仅为投资者 所拥有,而且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管理的 本质可概括为: •人不仅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为之服务的主体。 •企业的价值就是为人服务。 •管理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提出时间 1960年 1963年 人物 舒尔茨 贝克尔 主要观点 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 数量的增加更重要。 主要贡献在于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引入教育领域,解释 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在职培训的作用。并将 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在职培训。

人力资源常用基础理论及模型汇总

人力资源常用基础理论及模型汇总

引言概述: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对于员工招聘、培养、激励以及离职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基于一系列的基础理论和模型,以帮助企业高效地管理人力资源,并以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组织的整体发展。

本文将汇总人力资源常用的基础理论和模型,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正文内容:1.人力资源规划:1.1.劳动力需求预测模型:通过收集历史数据和市场趋势分析,预测未来的劳动力需求,帮助企业合理安排员工的数量和质量。

1.2.内外部劳动力供应模型:分析企业内部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外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确定企业的劳动力供应策略。

2.雇佣和员工激励模型:2.1.招聘和选择模型:设计有效的招聘渠道和面试流程,筛选出符合组织需求的人才。

2.2.员工激励理论:介绍常用的员工激励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帮助企业制定激励方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3.培训和发展模型:3.1.岗位分析和需求预测模型:通过对岗位进行详细分析,确定员工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

3.2.培训评估模型:设计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评估培训的效果和员工的学习成果,为进一步的培训提供依据。

4.绩效管理模型:4.1.目标管理模型: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每个员工的具体工作目标,衡量员工的绩效。

4.2.360度反馈模型:结合上下级、同事和客户的反馈,全面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发现潜在的能力和发展需求。

5.离职管理模型:5.1.离职率分析模型:分析离职率的原因和趋势,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降低离职率。

5.2.离职面谈模型:设计离职面谈流程,了解员工离职的原因和意见,以改进组织管理和员工关系。

总结:本文总结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基础理论和模型。

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员工激励、培训和发展、绩效管理以及离职管理,企业可以优化员工的配置和利用,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从而推动组织的整体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概述
典型的过程型激励理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洛克的目标理论
32
期望理论(1)
激励的效果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两个因素:
激励力(Motivation)=效价(Value)×期望值(Expectance)
激励力(Motivation)——指一个人受激励的程度,愿意为达到目 标而努力的程度;
在同一时间,人们可能会存在几个不同层次的需要,但总有 一个层次的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这种就是优势需要;
只有那些未满足的需要才能成为激励因素; 任何一种满足了的低层次需求并不会因为高层次需求的发展
而消失,只是不再成为行为的激励因素而已。 这五种需要的次序是普遍意义上的,并非适用于每个人。
22
ERG理论(1)
人力资源管理的 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企业管理中的人性观。人 性假设就是对人的本性所持有的基本看法。人力资源管理是 对人进行的管理,因此对人的基本看法将直接决定着人力资 源管理的具体管理方法,人性假设从而也就构成了人力资源 管理的一个理论基础。
由于人的工作能力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员 工的工作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工作态度。因而如何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 为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这个角度理解,激 励理论也就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个理论基础。
12
自我实现人假设
人的需要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从低级到高级可划分为多个层 次,人的最终目标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寻求工作上的意 义。
人们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实现自治和独立,能适应环境 。
人们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外部的激励和控制会对人产 生威胁,产生不良的后果。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摘要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的内容为进行有效地管理奠定了最基本的基础。

正文一、人性假设理论⑴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企业管理中的人性观,它反映了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需要和劳动态度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管理者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在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有了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以挖掘人的内在潜力为重点的管理方法。

“每项管理的决策与措施,都是依据有关人性与其行为的假设。

”在这里麦格雷戈道出了管理中人性的重要性,以及因此产生的、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

这就出现啦对人性的研究,即提出了相应的“人性假设”,人性假设就是针对人的本性的基本看法,一个人的本性无非两种,即善与恶。

这样解释或多或少都太牵强点。

总的来说就是对人的基本看法将直接决定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管理方法与管理方式。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啊X理论、Y理论。

X理论阐述的观点是雇员天生懒惰,工作是为了生活,他们回避责任,没有远大的抱负。

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管理人员存在极端,他们大多数是严厉的、极端的,而那些被管理者的工作就需要强制性的去要求、威胁、严厉监督等强硬手段去指挥他们完成。

在这种管理方式下雇员会产生敌对情绪,对管理者的管理产生不利,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而Y理论,雇员天生勤奋,能够自我约束、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创造能力、有高层次的需求。

管理者在管理雇员的时候,采取的方式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机会,让他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并且管理者还努力的挖掘他们的潜力,鼓励他们,指导他们,让他们更好地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经过上述的简洁的说明,我们可以更形象的说明两个理论,X理论完全依赖与人的外部控制,而Y理论则重视自我控制和自我指挥;这两者的差别重在把人当作孩子来看还是当作成人来看。

放眼现在众多企业,还是存在者根据X理论建立起来的管理模式,即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把人当作机器、工具人,认为人只有在完成任务时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与经济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措施 (1)只注重对工作任务的管理; (2)采用“胡萝卜+大棒子”的管理方法; (3)管理工作是少数管理者的事情,员工只是服从指挥。
2. “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
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即除了物质条件 以外,社会心理因素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人类的工作是以社会需求为主要 动机的。
2. “社会人”假设(续)
与“社会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措施 (1)管理人员不应只关注组织目标的完成,还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员工的需求上; (2)管理人员要注意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在进行奖励时,应提倡以集体奖励为主、个人奖励为辅的奖励制度; (4)管理人员的职能不应只限于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的处理,而应注重人际关系的处 理,还应在领导与员工之间起到联络的作用; (5)实施员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让员工或下属不同程度地参与组织决策的研究 与讨论。
抑郁质:感受性很强,善于观察细节,见微知著,细心谨慎,敏感多疑;内心体验深刻, 但外部表现不强烈,行动迟缓,不活泼;易于疲劳,疲劳后也易于恢复;办事不果断,缺 乏信心;内倾明显。
(2)气质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续)
各种气质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每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现实社会中,只有极少数人具有上述典型的气质,多数人的气质为中间型或混合型; 气质本身不能单独决定一个人的成才方向和成就高低,必须同其他方面结合起来才有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4层意思: (1)注重个性化发展; (2)强调对员工的引导; (3)主张环境创设; (4)实现人与组织的共同成长。
2.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人的管理第一原则 个体差异原则 科学管理的原则 要素有用原则 激励强化原则 教育培训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者六大基础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者六大基础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必备常识.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学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来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但作为HR,我们在实务处理细节及要点的同时,更要熟悉一些人力资源基础理论,为此,列举一些人力资源常用基础理论,愿你成为企业选、育、用、留、裁各个方面的专家。

.第一理论:《劳动合同法》.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熟悉国家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熟悉当地政府颁布的相关劳动用工政策,那是你必备的技能。

也只有这样,你才能随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障好企业用人与员工权利。

.第二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亚当斯公平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是由美国学者亚当斯(J.S.Adam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在综合有关分配的公平概念和认知失调的基础上的激励理论。

该理论认为,对自己的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

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事人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

如果报酬公平,当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他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

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

.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该理论提出,不公平的后果1、改变付出:报酬偏低的员工会以降低努力的形式来平衡偏低的报酬(消极怠工)。

2、改变结果:改变自己的产出(如增加产量降低质量)。

3、改变自我认知(如夸大自己的贡献)。

4、离开原有环境(调职)。

5 、改变对他人的看法。

6、另选比较对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第三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人力资源管理五种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五种理论

1、人力资源管理五种理论:(1)一般系统理论:完全开放的,员工知识技能是投入,行为是转换,满意度和绩效是产出。

(2)行为角色理论:行为与其他员工相联系,产生可以预测的结果。

人力资源管理师组织的工具,传递角色信息。

(3)人力资本理论:重视员工培训投资,获利机会越高。

(4)交易成本理论:人资管理充分发挥,组织交易成本下降,小姨提高。

(5)资源基础理论:三种基本资源:物质、人力、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人力与组织资源产生巨大影响。

2、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外部坏境:行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劳动力市场发育情况;国家劳动人事法律规章;工会组织健全程度。

内在条件:企业竞争策略的定位;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生产技术条件与装备;企业资本与财务实力
3、四种战略模型图:内劣外优—》扭转内劣外劣—》防御内优外优—》进攻内优外劣—》多样。

4、培训成果转化:(1)转化的四层面:依样画瓢—》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我管理(2)转化理论:同因素理论、激励推广理论、认知转化理论(3)成果转化机制:环境支持(管理者支持、同事支持、受训者配合、应用技能机会、技术支持)激励机制。

培训转化方法:建立学习小组、行动计划、多阶段培训方案、应用表单、营造支持性工作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者6大基础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者6大基础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学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来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但作为HR,我们在实务处理细节及要点的同时,更要熟悉一些人力资源基础理论,为此,列举一些人力资源常用基础理论,愿你成为企业选、育、用、留、裁各个方面的专家。

第一理论:《劳动合同法》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熟悉国家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熟悉当地政府颁布的相关劳动用工政策,那是你必备的技能。

也只有这样,你才能随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障好企业用人与员工权利。

第二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亚当斯公平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是由美国学者亚当斯(J.S.Adam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在综合有关分配的公平概念和认知失调的基础上的激励理论。

该理论认为,对自己的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

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事人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

如果报酬公平,当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他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

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

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该理论提出,不公平的后果1、改变付出:报酬偏低的员工会以降低努力的形式来平衡偏低的报酬(消极怠工)。

2、改变结果:改变自己的产出(如增加产量降低质量)。

3、改变自我认知(如夸大自己的贡献)。

4、离开原有环境(调职)。

5 、改变对他人的看法。

6、另选比较对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第三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学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来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但作为HR,我们在实务处理细节及要点的同时,更要熟悉一些人力资源基础理论,为此,列举一些人力资源常用基础理论,愿你成为企业选、育、用、留、裁各个方面的专家。

第一理论:《劳动合同法》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熟悉国家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熟悉当地政府颁布的相关劳动用工政策,那是你必备的技能。

也只有这样,你才能随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障好企业用人与员工权利。

第二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
亚当斯公平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是由美国学者亚当斯
(J.S.Adam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在综合有关分配的公平概念和认知失调的基础上的激励理论。

该理论认为,对自己的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

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事人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

如果报酬公平,当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他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

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

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
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该理论提出,不公平的后果1、改变付出:报酬偏低的员工会以降低努力的形式来平衡偏低的报酬(消极怠工)。

2、改变结果:改变自己的产
出(如增加产量降低质量)。

3、改变自我认知(如夸大自己的贡献)。

4、离开原有环境(调职)。

5 、改变对他人的看法。

6、另选比较对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第三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
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五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
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
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
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
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

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第四理论:X与Y理论
此理论主要是对人性的根本性理解。

一个是性本恶——X理论,一个是性本善——Y理论。

对X理论和Y理论的概括,是麦格雷戈在学术上最重要的贡献。

面对纷繁芜杂的管理界,麦格雷戈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管理决策和管理措施的背后,都有一种人性假设,这些假设影响乃至决定着管理决策和措施的制定以及效果。

这是一对完全基于两种完全相反假设的理论,X理论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源动力,而Y理论则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源动力。

持X理论
的管理者会趋向于设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减低员工对工作的消极性。

持Y理论的管理者主张用人性激发的管理,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会趋向于对员工授予更大的权力,让员工有更大的发挥机会,以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

第五理论: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

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

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从大量失败案例中总结出一条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雇员都倾向于上升到不能称职的地位。

”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是关于层级组织最精辟的论述之一。

这是因为组织往往倾向于根据雇员目前的工作成绩,直接将雇员提升到更高级的职位,而忽视了对雇员进行相关考核和培训。

可事实上雇员目前的工作成绩与更高级的职位并无必然的关系,一名出色的技术骨干不一定适合做技术主管,一名优秀的销售主管不一定适合做销售经理。

其实更高级的职位需要的是更大的胆识、更强的能力、更高的素质,而不是雇员在目前的岗位上做得有多么好。

只不过任何理论都具有两面性,员工提升为组长依然称职、组长提升为主管依然称职的案例也有很多,因此不是说提拔人才不好,而是说提拔人才要有相关的机制,要进行考核与培训。

考核与培训都是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否则便会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意义。

当提拔人才没有约束的时候,组织中不称职的雇员就会越来越多,从而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但是能当将军的士兵毕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士兵只能将连长、营长或团长当作自己的目标。

层级组织也是如此,人人都想往上爬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样会带来纷争、内耗和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高效的组织需要每位雇员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需要有节制、有理性、有原则的升迁。

换个角度讲,雇员期望得到晋升通常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薪水或权力,而不会想自己能否承担更重的职责,更不会花时间、花金钱、花力气来提升自己的水平。

很多雇员都会一相情愿的认为自己能做好助理的事,同样也能做好经理的事,这是站不住脚的主观臆断。

彼得原理告诉我们,为了尽可能避免雇员晋升到不称职的位置,组织少使用升职加薪,多使用原职加薪,同时采取带薪休假、发放奖金等多种方式来激励雇员。

这就要求组织具备明晰的结构体系和灵活的薪酬体系,如果已被证明是优秀组长的薪水高过未被证明是优秀主管的薪水,雇员就不会盲目的追求升职,这样就能减少不称职现象的发生。

第六理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马太效应可以归纳于:“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对于领先者来说就是一种优势的累计,当你已经取得一定成功后,那就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

强者总会更强,弱者反而更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者随着积累优势,将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所以你不想在任何所在的领域的被打败的话,你就要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头羊,并且不断地扩大。

当你成为领头羊后,即便你的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

马太效应除了解释现象外,同样还有消极和积极影响。

名人更出名,就会导致某些名人丧失理智,居功自傲,在人生道路上跌跟头,这是消极影响。

而积极影响是,马太效应也不断鞭策无名者奋发,去追求和超越已有成果。

刘翔奥运夺冠,一举成名,打破了原本亚洲田径弱者的地位;可随着成名影响,更多的期待就压在刘翔身上,又导致了刘翔在田径场上时好时坏的发挥。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

再者,当目标领域有强大对手的情况下,就要另辟蹊径,找准对手的弱项和自己的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