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策略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策略
小学阶段是孩子发展思维的重要时期,而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是培养孩子思维的基础。
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研究策略。
一、启发式的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和实验得到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二、细节提问式教学
细节提问是一种通过询问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在细节提问式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来深入了解某个问题或知识点。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并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三、思维导图式教学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图像为中心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理解知识。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四、案例分析式教学
案例分析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案例分析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
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的应用,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总之,这些研究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在”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解决教学与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途径是通过教师创设实际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意识习惯。
由此可见,学生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成为该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因此我认为,要想搞好”问题解决”教学研究,必须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不疑处有疑”,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导致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角。
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人师,我们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学生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这也足以说明学生在学习时,最乐意接受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甚至”爱屋及乌”。
学生若具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
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经过观察分析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因而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或逼迫的,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并且能够持久地自觉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而发挥学生装的主体性,2、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就会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满意的答案,会积极地搜集材料,主动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各种猜测或假设,并寻找证据或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直到学生能合理地解释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提高历史素养的重要阶段。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质疑精神,问题意识不强。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也制约了他们的历史学习水平和能力。
背景介绍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根源和内在联系。
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可以为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出相关策略和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评价效果,为历史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和发展。
历史学科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
随着历史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历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不仅有助于完善历史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3 研究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通过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分析,为后续的问题意识培养策略提供依据和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不足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小学生往往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外,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1)课堂互动缺乏趣味性:在部分数学课堂中,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使得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单一,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导致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结果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1)题海战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采用大量练习题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机械重复中掌握知识,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缺乏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少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形成自己的思考。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概念内涵理解不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够,容易混淆相似概念,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错误。
(2)对概念外延掌握不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外延掌握不够广泛,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 挖掘教材中的核心素养要素: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如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空间想象等,并在教学设计中加以体现。
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好“问题意识”对于研究者和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缺乏问题意识,研究者和学生将难以找到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也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回答社会需求。
因此,培养问题意识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要重视的一环。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培养问题意识。
一,实践中发现问题实践是社会科学研究者和学生培养“问题意识”的最好平台。
只有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实际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例如,社会科学研究者可以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提高对社会现象的敏锐度和思考能力,比如国家政策、社会不公、疫情等重点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从中收集信息和资料,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逻辑和思想,逐渐理解和解决问题。
二,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好方法。
调查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和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在实践中寻找并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找出根本原因和解决办法。
在实践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规律和变化趋势,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跨学科学习跨学科与多课程学习有助于研究者和学生拥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多的思路,培养跨学科研究的能力,更好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社会科学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跨学科于此时应运而生。
研究者和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和合作,从而拓展研究领域和视野,探索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途径。
四,持续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之一,社会科学研究者和学生需要持续地反思和审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取向,以不断提升对问题的敏锐度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问题意识”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常安二中2014年12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是常安二中申报的县级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这一课题是我校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此课题由我校教导主任负责于2011年申报,经宾县科学教育研究所批准立项。
从2011年9月10日开题,至2014年12月结题。
历时三年多时间,我校十多名教师经过不懈努力不断的学习研究、交流探讨、实验总结现已顺利结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就我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报告如下:课题提出的背景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想把教育达到三个面向,就必须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所以重视人才的培养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共识,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且要让学生学习大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对科学发展有用的大量知识,目的是重视科学的研究,所以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新课程课堂研究的一个中心环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共识。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进为目标,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的课题。
如何适应广泛深入的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课题研究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1、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新课改的理念,以人本主义思想,群体动力理论和群体动力理论为支柱。
提炼课堂教育教学理论效果,寻求课堂质量的有效方法。
2、事实依据根据有关调查和分析得出:学生不会问,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问,学生对提问不感兴趣等,是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这主要包括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两方面的问题。
让一年级的学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对于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一、背景介绍在当今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意识是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前提,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养成善于提问、勤于思考的习惯。
本报告旨在总结中期研究成果,探讨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践研究法,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收集并分析数据。
同时,结合文献资料,对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三、研究成果1.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积极提问,思维活跃;课后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思考解决。
2.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教师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需求。
因此,我们尝试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特长,营造宽松、自由的提问氛围。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样本较小,结论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2.尚未完全探索出最有效的培养策略,需继续深入研究;3.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需完善相关激励机制。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扩大研究样本,深入挖掘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并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共同为培养具有高度问题意识的小学生努力。
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营造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课堂氛围;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意识和能力;3.完善多元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性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性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历史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的敏感和反思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其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讲解内容单一、学生passively接受知识缺乏批判性思维等。
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有效培养和发展。
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将通过分析问题意识的概念和特点、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案例分析、讨论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性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等部分,来深入探讨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效果。
希望本研究能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也变得愈发复杂和多样化。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对于他们在历史学科中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性,不仅有助于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助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这一研究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2. 正文2.1 问题意识的概念和特点问题意识是指个体对待问题时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
它包括对问题的认知、了解和判断,以及解决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意愿。
问题意识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前瞻性:问题意识是一个具有预见性和预测性的认知过程,能够在问题出现之前就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2. 多维性:问题意识涉及到个体对于问题的多方面理解和分析,能够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背景、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之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之实践研究一、问题意识的培养1.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
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进行探讨,从而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起多元化的问题意识。
当学生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先引导他们从图形的角度、数字的角度、逻辑的角度等多个方面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多样性。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之一就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立专门的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回答。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解题比赛”或是“找错比赛”,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不规则的图形或是一些复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仅是培养个体的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团队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也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践研究成果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不再对一些难题望而却步,而是愿意去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_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水平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选题背景: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我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
而教育却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少有学生提问,即便是问,也仅仅问某一道现成的题目,而不能或不善提出真正有质量的问题。
并且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掌握了数学知识就具备了数学水平。
对知识的过度注重,也使自己在教学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忽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应是学生学习数学必须掌握的水平,以至于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提问这个具体环节上,师生的参与普遍失衡,而且是年级越高,现象越严重。
而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所以,注重学生的可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促动学生发展的要求。
所以我特选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水平的培养与训练”这个课题实行研究,目的在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为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强烈。
但是往往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总是那么寥寥无几,多数学生在等待别人的回答。
自己却力不从心,无从着手。
所以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想法。
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能主动参与,没提出一个问题,都要对学生以肯定的回答。
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水平。
三、课题研究目标:1、科研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注重记忆和机械运算,缺乏对数学问题的深层理解和思考能力。
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只能按部就班地套用公式和算法,难以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关注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发现,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可以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有助于他们在未来面对各种实际情境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和能力。
通过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探讨有效的培养策略,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也希望通过研究案例分析和实施效果评估,验证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的有效性,为教育实践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数学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数学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动力。
数学问题意识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
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学生需要动脑筋思考、探究,从而提高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创造解决方案的能力。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学习型”社会成为时代的需要,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是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把知识嚼烂了喂学生,告诉学生现成答案,而在于指点方向,开阔思路,化解难点,提供典范。
2.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传递思想、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活动的桥梁。
问题能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能及时地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教师。
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主动参与,能否成为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需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数学,在情景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探求的理念,培养学生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是一项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 ,通过问题意识培养,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不断形成问题,不断产生这样一种心态:这个问题我没注意,这个问题我没发现,这个问题我还不懂⋯⋯,逐步在数学学习中产生过程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探索,让学生要学习,要发现,要探索,为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杜威的教育理论就哲学而言,哲学强调由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向对人的内部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人自身命运和价值的思考。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描绘了他的教育观点,他认为学校应该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在这一社会中,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的实验室。
他鼓励教师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并帮助他们探索重要的社会的和智力的问题。
杜威的门徒克伯屈认为学校学习中应该把儿童分成小组,并让他们去进行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设计和选择。
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 ,这就很明显地看出杜威的教育哲学和现代教学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引言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现象提出质疑、思考、探究的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存在较大的难题。
本文将从问题意识的概念、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以及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希望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1.引导学生提问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疑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提问的习惯。
2.开展情境化教学通过情境化教学,将学习语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鼓励学生探索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更要求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4.对问题进行引导和解答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需要适时进行引导和解答。
引导学生深化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1. 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安排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有趣的文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和提问。
4. 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5.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积极参加各种阅读、写作活动,在实践中形成问题意识和提问的能力。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拥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愿,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定不移地从容应对,同时也能提出或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愿,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定不移地从容应对,同时也能提出或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构建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正确的学习方法,还需要构建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习以为常地谈论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学习中形成抓住本质、抓住主题的“本质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怀疑、探究、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促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探究的精神。
同时,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迅速地适应复杂的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教师会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实际上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让学生自我检查、整理、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教师可以开设“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挖掘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借鉴、归纳和提高。
三、稳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至关重要。
在学校的教学中,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问题分析机会。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语境、独立学习等形式,鼓励学生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分析,逐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探讨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技巧。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工作报告篇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仍然盛行,因而使学生养成了等待老师向他们提问,向他们质疑的习惯,而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去力求遵循老师的提问意图和思路,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
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解题能手”“考试强手”,却与诺贝尔无缘。
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目标(一)概念界定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
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一、引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勇于探索,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中期总结报告旨在回顾我们在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方面的实践研究,评估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当前许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仍存在缺乏问题意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不敢提问、不愿思考、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等。
因此,我们开展了此项实践研究,旨在探索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证研究等方法。
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当前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了解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总结出有效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对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具有重要影响:1、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应当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
2、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学生应当克服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树立自信心,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家庭和社会环境:家庭和社会应当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多实践。
五、结论与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教师应当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同时,学校还应当加强与社会的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一、引言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环节。
在此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意识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还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综合素质。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意义问题意识是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思考、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具备问题意识的学生更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和困境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对待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
这些问题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薄弱。
四、通过教师主导作用及策略转变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转变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鼓励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
五、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对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影响与协同机制除了教师的作用外,家庭和社会环境也对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应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社会应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支持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活动。
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建立协同机制,共同促进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摘要“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我们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的成长。
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
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
事实上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古希腊人普罗塔戈说过:“人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我想,当学生的头脑是火把的时候,应该是他的头脑充满问题的时候。
学生的头脑充满问题,充满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渴望,他的生命力也就充满了希望。
在多次世界级别的“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等比赛中,我国的学生得奖牌数是最多的,可为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与诺贝尔无缘呢?通过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相比,我们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方面能力很强,但我们的学生不会发现问题,多数学生是根据教师的提问而产生问题的,自己很少独自提出问题。
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运用行动研究法,改变学生不问问题的现状,使课堂充满活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敢问、会问、善问、好问。
愿问题伴着孩子学习,伴着孩子成长。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实践研究证明,学生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需要后天的培养。
没有问题的教学是枯燥的教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教学要由“带着问题学”向“学出问题”转变。
而有趣的学生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学生的学习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当前,许多学生课堂懒惰心理强,竞争意识淡薄,对学习缺少兴趣,不爱发言,长此以往,有的学生养成了不爱思考、不爱提问的坏习惯,学习劲头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完整研究方案(最新)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完整研究方案1、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
而教育又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闯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少有学生提问,即便是问,也只是问某一道现成的题目,而不能或不善提出真正有质量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
2、课题界定: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
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培养问题意识就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这种心理状态,并利用合理方法、创设情境,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研究的意义本课题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研究依据(—)理论依据l、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问题教学”。
这种形式的教和学的过程为:教师(1)提问、试验等形式,向学生提出研究问题的任务;(2)组织学生深思熟虑所提出的问题:(3)建议学生证明所提出的解决任务的方案的正确性;(4)如果学生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要求他从该假设中做出关于所获得的新知识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一直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并学会学习,而在实际教学中,尤其在团场学校,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也很少有学生能真正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了。
更有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只一味地灌输教材、教案,偶有学生提问,甚至视其为捣乱课堂秩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应试,学生在“书山题海”中苦战,无暇也无力深入思考问题。
另外现在初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设计问题、提问题,学生被动回答教师的问题,缺少了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理交流,师生互动等情景。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它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各学科都在探究的话题,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值得我们去实践中去研究。
二、课题研究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主旋律。
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础。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慧,促进人的发展。
学生智慧的增长、个性的发展,需要教师的积极开启和学生的能动思索。
教学活动中这种开启与思索多以问题为起点,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来实现。
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则成为促进人发展的重要前提。
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学活动为阵地,探寻在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掌握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主动持续地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我们把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改变数学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善于思考交流、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1、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会质疑。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解决学生提问题质量不高,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现状,使学生不但敢问,还要善问。
五、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观察法:通过对学生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改变的观察,来确定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总结奠定基础。
六、课题研究过程:1.第一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学习、准备、起步实施阶段。
调查分析本校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作好充分准备,学习有关理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本阶段主要通过课堂观察、课余访谈等方法诊测了解以下两个问题:(1)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所需要的教学情景(2)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养成的因素2.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
根据第一阶段的诊测情况,采用“情境、问题、合作、探索”教学模式,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手段,在科学合理运用上注重形成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学生问题有效研究。
首先研究:教师如何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景,即:在数学教学中,从行为上、心理上、学习方法上,给孩子以充分的支持、鼓励、帮助。
为孩子的提问创设一个快乐、和谐、宽松的环境气氛,设计一个有助于孩子提出问题的教学程序。
其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多项思维的意识和习惯,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以后的学习任务。
然后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孩子在学习新知的时候,能不断的产生问题,在问题的不断繁衍中,解决中,使自己的认识领域,知识结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进而实现学生主动性学习,形成自我能动性的人格。
按计划进行研究,随时调整研究方向,避免偏差,定期开展教研课,组内交流经验,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及时做好课后反思并再次进行比较实验,真正体现、落实教与学的有效性,及时做好研究材料及其论文的撰写。
3.第三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反思总结阶段。
完善课题研究,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和数据,总结反思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汇编课题成果。
通过总结最后以文字的形式上交课题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成果:在这段时间里,课题组全体教师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各尽其责,完成了课题研究工作,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具体开展了如下课题组活动:一、加强理论学习是课题研究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课题审请立项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家积极查找和学习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书籍、论文,并对那些感触颇深、印象深刻的段落进行摘录。
尤其通过对《现代教育理论研读》、《走进新课程》等著作的研读,使课题组成员明确了“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教学”等概念的界定,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了课题研究工作,统一了思想,致力于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课题的落实,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常规教学为载体,注重课题的落实,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的教学策略,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备课”这一个环节是教学工作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课前的的教学预设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把握学情,结合课题,深入教材是每节课前的必修课。
而“课后反思”及“教学随笔”也是我们的常规工作之一,通过反思才使我们的教学行为不断完善。
三、重视展示课活动,并将之作为对自己课题研究的水平的检验标尺,进一步深化课题实施水平。
为配合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课题组展示课活动。
这个活动为课题组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
从选课、备课、上课、评课、到积累资料,这一系列的活动所带给我们的收获是实实在在的。
通过两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课题研究实施中,有效提升了实验老师的教育素养,改变了实验老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彰显了教学特色,让参与课题研究的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使得参研教师的课堂教学大为改观,“问题意识”浓厚,受到学校领导和同行们的好评。
(二)总结归纳出“问题意识”课堂教学的一般策略。
1.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爱上数学课。
①把微笑带进课堂。
②把尊重带进课堂。
2.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①情境激趣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②动手实践策略: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动手实践,从而发现问题。
③时时质疑策略:每一课时都留出探究创新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不要把每一课时的时间安排过满,否则学生就没有思考问题的空间。
3.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勇气。
①培养学生具有敢于向权威提出问题的勇气。
a.教师大胆整合教材,为学生做表率。
b.鼓励学生向教材和教师挑错。
②积极鼓励、奖励有与大家不同观点的学生。
a.当学生出现错误时,鼓励学生再试一次。
b.老师出现错误时,同学能及时发现并大胆指出。
(三)学生的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他们的数学素养明显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也为他们的后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表现:1.学生敢问: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2.学生会问: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自身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归纳,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学生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一定的深度。
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与实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深化了课题研究者的思想,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
由于课题组成员的大胆实践,勤于探索,在近期的结题工作中老师们,撰写出论文,典型案例,形成了教学叙事及反思。
在开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中,课题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翻阅各种相关资料,制作电子教案,制作课件,这些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课题组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在所有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收获很多,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但是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在反思:由于实验教师过重的课业负担(多数实验教师都肩负着两个班数学教学),致使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上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在有限的40分钟内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问题意识培养,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被提问到或提出问题的机会,这些现实问题很多时候在左右着我们。
目前就实验班学生问题意识而言,确实普遍都有提高,数学素养也有了明显提升,但在我们对实验班级学生进行提问题能力方面的调查了解,实验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仍是不均衡的,个别学生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让所有的孩子都学会提出数学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我们将针对这些新的情况继续进行研究,我们也在研究中找到乐趣、尝到甜头,有信心、有勇气克服自身工作中的困难,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继续不断地实践与探索,让“问题意识”之花开满校园,使我们的教育科研之路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