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年高考真题精编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全国通用2024_2025三年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5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专题15 生态平安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单选题(2024·浙江·高考真题)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
下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
完成下面1-2题。
1.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B.削减土地占用面积C.不受季节改变影响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2.在湿地爱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C.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D.河道整治清游,清除全部河滩【答案】1.A 2.B【解析】1.据材料可知,该人工湿地系统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和处理,相对污水处理厂,不须要建设厂房设施和运用药物,污水处理成本较低,A正确;图中人工湿地系统须要大量的土地,并没有削减土地占用面积,B错误;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植物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污水处理实力也有季节差异,C错误;据材料可知,人工湿地系统靠微生物、植物自然净化,速度较慢,D错误。
故选A。
2.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常因缺少自然天敌而快速繁殖,抢夺其他生物生长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或其他物种灭亡,A错误;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可提高湿地涵养水源实力和自净实力,也能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生态环境爱护,B正确;扩大养殖规模,可能导致水污染加剧,C错误;清除全部河滩,河床袒露,侵蚀加剧,进而破坏生态环境,D错误。
故选B。
(2024·山东·高考真题)尼日利亚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是非洲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
1991年,尼日利亚政府在热带雨林存量较大的地区建立了克罗斯河国家公园。
某机构利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对1986年和2010年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景观进行了对比探讨(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3-4题。
3.与1986年相比,2010年克罗斯河国家公园范围内()A.分散林地和农场的面积缩小B.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C.热带雨林景观的完整性提高D.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4.图中国家公园内退化斑块的景观类型可能是()①灌丛草地②草甸沼泽③落叶阔叶林④常绿硬叶林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3.B 4.A【解析】3.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分散林地和农场面积增大,A错误;雨林景观变得破裂,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B错误,C错误;雨林遭遇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D 错误。
【高中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查漏补缺 2023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原卷版)
回归教材重难点1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土地盐碱化,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的重点内容。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能够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路径作出简要解释(人地协调观),是高考高频考点,2022年河北高考的第1-2题,2022年天津高考的第10-11题,2022年全国乙卷第4-6题等都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考查。
易错01 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判断材料中出现“干旱”、“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3)根据统计图表要素判断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果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面积减少;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易错02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易错03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易错04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一、选择题(2022·天津·高考真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深受人类活动影响。
下左图为1990~2019年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示意图,下右图为2000~2020年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
回答下列1-2小题。
1.据图分析,关于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描述正确的是()A.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B.气候变化导致各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减少C.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无显著变化D.1990~1999年间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最为明显2.据图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A.矿区生态修复B.退耕还林还草C.沙漠裸地农垦D.生活环境治理(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崩岗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
2024高考生物历年真题生态与环境专题全解
2024高考生物历年真题生态与环境专题全解生态与环境一直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生物考试中常见的考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本文将对2024年高考生物历年真题中关于生态与环境专题的题目进行全面解析。
通过对真题的剖析和详细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
【题目1】某地方的一片森林被山火烧毁,为了恢复森林的生态环境,这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请结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这些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解析:当森林被山火烧毁后,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环境的恢复。
采取的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灭火救援:在森林火灾发生时,需要第一时间组织灭火救援行动,控制火势的扩大,减少破坏。
这对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2. 种植植被:在森林烧毁后,可以采取种植植被的措施,例如人工种植树木、草地等,以帮助恢复植物多样性,重建森林生态系统。
这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各类生物的繁衍和生存。
3. 控制人类活动:为了保护恢复中的森林生态系统,应该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如控制砍伐、放牧等,避免对新生植被的破坏。
这有助于新的生态系统逐渐形成和发展。
综合来看,上述措施采取的作用和意义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帮助恢复植物多样性,并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促进新的生态系统的发展。
【题目2】某草原地区发生连续干旱,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结合生态学的理论,分析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措施和策略。
解析:在草原地区发生连续干旱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时,恢复生态系统的措施和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资源管理:针对干旱情况,可以进行水资源管理,包括合理利用和分配水资源。
例如,在水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灌溉系统、蓄水池等来保证植物的水分供应,从而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
2. 植被恢复:草原的植被对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维持和恢复作用。
在干旱后,可以通过种植抗旱植物、采取合理的放牧管理等措施来恢复草原植被。
【5年高考3年模拟】(新课标专用)全国高考地理 试题分类汇编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防治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1—3题。
1.(2013重庆文综,9,4分)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答案 B2.(2013重庆文综,10,4分)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答案 D3.(2013重庆文综,11,4分)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 A考点二森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4.(2013课标Ⅱ,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6分)(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8分)(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6分)(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4分)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2分)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4分)(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2分)沼泽萎缩。
(2分)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2023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 过渡带。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农牧交错带有很强的过渡性,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过渡性表现为( D ) ①高原地形向平原地形过渡 ②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
③荒漠景观向草原景观过渡 ④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过渡
A.①②③
2.其独创的草方格沙障对防治沙漠化的 主要作用是( C ) ①将草本植物栽种成方格状,固定沙丘 ②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③减少蒸发,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 固沙植物存活 ④能大量吸收地下水,促使植物生长,固 定沙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针对西藏南部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了石方格 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下图示意风速 11米/秒时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3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以土地荒漠化为例)
高考考查内容
核心价值: 以生态退化问题为背景,增进考生对生态安全的理解,培养考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科素养: 1.人地协调观:通过对区域环境问题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 理念。 2.综合思维:以区域图文资料为背景,综合多种因素分析生态环境脆弱区环境问题的表现、 成因及治理措施。 3.区域认知:以区域图或相关图文资料为背景,结合区域发展,考查生态环境脆弱区环境问 题的分布与特征。 4.地理实践力:以查阅相关资料或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研究创设情境,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成 因,并根据分析论证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建议。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等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
宁夏沙坡头在铁路沿线地带不懈治沙,历时50多年,成效卓著,被联 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单位”称号。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2019高考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下列三道小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2、(2019安徽阜阳高三周考)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
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
读表,完成下题。
1.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A.高寒地区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C.耕地分布区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2.地中海沿岸与中国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时间分别是( )A.夏季、春季B.冬季、夏季C.秋季、夏季D.冬季、秋季3.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A.气温高B.降水丰富C.地下水贫乏D.植被茂盛3、(2019浙江宁波高考适应性考试)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
下图是将广东省甲(24.5°N,113.1°E)、乙(24. 6°N,112.9°E)、丙(24.9°N,113.2°E)三地林线高度与坡向分级图叠加,得到的林线随坡向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由图可以推测出( )A.南坡林线甲地高于乙地B.北坡林线丙地高于广东均值C.纬度高的阳坡林线较高D.经度数值小的阴坡林线最高2.乙山处在南岭山脉的南麓,冬季其阴坡为迎风坡而阳坡为背风坡。
与其他山地相比,乙山阳坡林线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A.纬度低,气温较高B.风力弱、局地多雾C.暖湿的西北风带来丰富降水D.光照强对植被生长不利4、(2019山东邹城高三摸底)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2017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2015·山东文综,5~6)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3.(2014·广东文综,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5.(2016·新课标全国Ⅱ,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6分)(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8分)(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8分)5.[2015·安徽文综,35(2)~(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专题复习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专题复习近几年春季,受北方高压影响,我国北方多次发生大面积沙尘暴。
其中,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方向移了大约1000米。
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内容,完成1-3题。
1. 荒漠化的实质是A.耕地退化 B.草地退化 C.土地退化 D.林地退化2. 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南地区3.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①干旱②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③过度放牧④气候异常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近年来出现短期大面积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调查。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专家对水土流失进行调查首先要借助各种地图,其中必须具备的是( )A.气温和土壤类型分布图 B.地形图和降水分布图C.工业和交通分布图 D.农作物和植被类型分布图5.专家经过实地调查,确定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是 ( )A.城市化进程快,占用大量土地 B.为扩大耕地面积而大规模修筑梯田C.生态环境改善,降水增加且多暴雨 D.铲除原始植被,栽种柑橘等经济林6.下图与水土流失实际情况最接近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据此回答7~8题7.从自然条件看.两三角洲的差异是()A.甲比乙土壤肥沃 B.甲矿产比乙丰富C.甲海洋比乙广阔D.甲比乙的热量条件差8.利用各自优越的地理位置,都发展了()A.钢铁和造船 B.甘蔗种植业 C.淡水养殖业 D.造纸和化工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某自然带的主要分布区,据图回答9~11题。
9.在下图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总量情况中,与该自然带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该自然带在A地区分布的原因主要是( )A.沿岸暖流经过和迎风坡对气流的抬升B.背风坡气流下沉现象显著C.西南信风影响D.沿岸台风活动频繁、降水较多11.目前,图示自然带植被的面积正在大幅度减小,这导致的后果是( )A.自然灾害减少B.全球降水增加C.雪线高度上升D.产生厄尔尼诺现象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地理:2年高考3年模拟专题十六(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
专题十六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命题趋向】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于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地区、森林、湿地等生态效应,以及对某一地区资源、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江南丘陵的综合整治,河流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能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2)从考核形式上看,主要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并配以丰富多样的图表和文字叙述。
(3)从能力考核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某一区域的环境问题,区域发展及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综合分析及实际应用,考查考生读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命题趋势:从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不难看出,为了配合我国的国土整治这一热点,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整治,江河、湿地的治理与保护,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集中分布在以下地区: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大江大河、青藏地区等。
因此,学生在复习时,要重点把以上地区的自然、人文的优劣势条件,整体的地理环境,各地形要素的因果关系、原因分析及整治方向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重点复习。
【回归教材】测试要点一: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工程措施: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其继续扩展,此谓“固沟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既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又发展了林果业生产,此谓“护坡工程”;在一些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营造护林网,提高劳动生产率,此谓“保塬工程”。
2022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地理》练习:第15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3年高考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1.(2022广东文综,3,4分)沙漠中植被的消灭可对沙丘产生肯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7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削减积累C.促进风沙流携沙力量的增加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地理爱好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2—4题。
2.(2021重庆文综,9,4分)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3.(2021重庆文综,10,4分)流域产沙量(肯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4.(2021重庆文综,11,4分)下图是几位同学依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①B.②C.③D.④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削减。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土地覆被类型面积/万hm2沙地468.7草地58.8盐碱地32.1耕地16.6沼泽地10.7建设用地 1.45.(2022海南地理,14,3分)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C.爱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6.(2022海南地理,15,3分)该区域可能位于()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7.[2022课标文综Ⅰ,36(2)(3)(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三年高考(2019-2021)地理试题分项汇编——专题14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师版)
专题14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
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
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 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答案】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
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
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分析】由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可知,M地区是湿地开垦需要排水,当地地势低洼,排水对动力要求较高。
罗马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动力以人力、畜力为主,人们的排水能力及水平有限,所以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
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排水能力能到提升,水利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湿地得到成片、大规模的开垦。
(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真题)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
如图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
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4)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
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
方面①改善巢湖水质方面②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答案】方面①:庄稼种植过程中施用的化肥、农药会随农田退水排入巢湖,造成水污染;湿地水流缓慢,促进泥沙沉降;湿地植物吸附氮、磷等营养元素,减轻巢湖富营养化;提高水体连通性,加强水体自净。
方面②:圩田地势低于巢湖水面,洪水风险大,湿地发展水产业耐水淹;湿地延缓水流,调蓄洪峰;湿地过渡带阻碍了巢湖水的倒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高考题】(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5、C 6、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15•天津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海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8-9题。
8.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9.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林,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答案】8.C 9.B【考点定位】本题结合西部内陆湖面积缩小,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2015•上海卷)(十四)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8分)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8分)3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4分)3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6分)【答案】3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2分)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2分);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2分);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分)3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
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2分);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2分)3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
(2分)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
(任答一点即可,2分)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任答一点即可,2分)【考点定位】黄土地貌及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2014年高考题】(2014·江苏卷)图15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
读图回答25-26题。
25.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城镇用水 B.开发水能资源 C.蓄水灌溉农田 D.发展水产养殖26.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答案】25.AC 26.C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荒漠化的防治。
(2014·新课标Ⅰ卷)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1~3题。
年份 2 2012 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1.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答案】1.A 2.D 3.D(2014·上海卷)(十三)地貌影响城市布局,制约其空间拓展方向。
读杭州湾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4分)杭州湾(澉浦以东)为喇叭状的三角湾,长期以来,北岸受到冲刺侵蚀,南岸不断淤涨……33.比较杭州湾北岸和南岸的城镇、公路距岸线的远近差异,并阐述杭州湾北、南两岸城镇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8分)【答案】33、距离远近差异:杭州湾北岸城镇、公路距岸线很近,甚至紧贴岸线;而杭州湾南岸,城镇、公路距岸线相对较远。
北岸建设需注意问题:由于杭州湾北岸易于遭受海浪冲刷,岸线向后退缩,城镇与公路建设应该向背离岸线的方向拓展,采取措施,防治海岸崩塌、后退。
南岸建设需注意的问题:由于南岸快速淤涨,滩涂面积较大,城镇建设中可以适当利用滩涂荒地;注意保护滩涂湿地生态环境。
(任答一点即可)【考点定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2014·新课标I卷)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6分)(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5分)(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6分)【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2分)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2分)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分)(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2分)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分)(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2分)侵蚀路基(和路肩);(2分)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
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2分)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1分)(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
(2分)(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
(2分)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2分)(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考点定位】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成因,风沙灾害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2013年高考题】(2013•海南卷)图5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5,完成18-20题。
18.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19.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水分C.坡度D.温度20.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答案】18.D 19.B 20.C【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农业生产。
(2013•重庆卷)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9-11题。
9.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10.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流域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11.图4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200 0 400 600 800 1000 10152025 3530 40坡度(°) 单位面积产沙量(g /m 2)图4④③② ①A.①B.②C.③D.④【答案】9.B 10.D 11.A【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流域生态环境建设。
(2013•江苏卷)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第1题。
1.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答案】A(2013•安徽卷)35.(35分)图13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新村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10分)(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14分)(3)针对果业发展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
(11分)(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答案】(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条件: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
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3)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做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放入沼气池发酵可解决农民日常所需的能源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方案二: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实际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