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谱牒先祖记述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徐氏家谱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
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
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
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
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
”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于夏王朝。
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
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
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
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
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
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
徐氏族谱序之
xx氏族谱序之始祖太公讳明辅,原籍陕西长安五陵人,秦始皇封为东海边郡(注:东海郡,今鲁南,苏北交界处,郡治所郯城,现仍存有豹公墩一处,传为徐姓发源地之一说)长史,至二世,楚汉争锋,祖遂罢官未回,避秦乱隐居东云台山西坡当路徐家大村,老守田园,修理宗谱供奉云台,子孙世守保全,明辅祖卒墓葬云台山西坡老龙口子第一天门北边,地名鱼鳞石地计祖坟九座。
明辅祖四十七世孙讳善堂公在大宋末年皇昺世乱授任山西大同府将谱带至衙内珍藏楼上其地盗贼蜂拥四起将城攻陷善堂公仅逃家属而已何睱他计,因而宗谱被焚,后世名讳无可考证,后人无法公议立善堂公为宗家始祖。
善堂公生子一人讳从圣公,字愿学,武进士授浙江金华府参府,室王氏诰封恭人生子二人,长讳元文公,字望西,授任同安县知县,次子元武公。
元文公室王氏,生子三人,长子仁龙,次子义龙,三子礼龙(迁山东诸城凤墩)。
元武公,生子三人,长子智龙,次子信龙,三子惠龙。
仁龙公生子三人,长子宝公,次子宽公,三子官公,义龙公生子二人,长子寓公次子寅公(迁山东莒南县徐家岭)。
智龙公生子一人宣公,xx公生xx(注:查无此字,自造)。
公、兄弟、父子、叔侄、十三人均在大明洪武二年(注:公元1369年)遭洪军赶散之难。
有迁山东,有上江南、浙江、安徽、江西、淮安一带,远年湮没,派繁衍设,无谱牒载,如木之无本,水之迷源。
奉修通谱东西南北二十余县。
通谱宗旨:东海者,均系我徐氏因洪军赶散而来。
系出东海者,均系明辅祖一人之后也。
六三年完整的家谱“文革”遭焚,现存宗谱系八八年靠族人回忆续修,因条件限制,较粗浅。
此次续修依八八年宗谱为依据,逐员逐户审查校对。
完善祖辈名字失讳,支系不清的记录。
年代久远,我祖贯一太公何时何地迁来,无考证。
族人公立贯一太公为吾宗之始祖,陵墓迁至公墓后则,墓地南北长24.9米,xx19.9米(注:四至按其砼地梁外沿外延壹米为吾祖墓之界)。
墓直径3.33米,墓高2.99米,碑高2.69米。
诸祖公除迁出外,克泰公卒葬石沟埃,余公卒葬公墓。
[转载]浅谈谱与牒
[转载]浅谈谱与牒谱牒谱,布也。
牒,板也。
《说文》中本无“谱”字,徐铉在《说文新附》时才增收。
“普”和“谱”都表示全、遍之义。
后来由于用“普”字表示一种文献、簿籍,所以加“言”旁成了形声字的“谱”。
《史记·三代世表序》:“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十二诸侯年表序》:“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刘熙《释名》说:“谱,布也,布列见其事也。
”亦曰绪也,主绪人世类相继如统绪也。
作为一种文献体裁,凡同类事物,不予选择或遗漏,全部、普遍的布列出来,皆可谓之“谱”,如年谱、历谱、乐谱、家谱等等。
《释名·释器》训牒为板:“牒,板也”。
据王充《论衡·量知篇》的解释,是“截竹为筒,破以为牒”,“断木为椠,析之为板”。
王充的意思大概是认为牒为竹简,板(札)为木简。
谱是指文献的体裁、格式。
牒指文献的写对象、材料。
“谱”和“牒”合在一起,是体裁和载体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因为谱牒产生时尚未发明纸张,亦无书帛的说,“谱”是写在“牒”上的,所以这种文献就叫做谱牒。
我们今天通常讲的谱牒、谱牒学,有特定的含义,是指专门记录家庭、家族内部血缘关系的文献、簿籍,战国以前称为世系、世本、系本、牒记等,魏晋至隋唐称为族谱、家谱、姓谱、族姓谱、氏族谱、血脉谱等,宋以后则通称为族谱、宗谱、家谱、家乘等。
这些不同名称的众多的谱牒,不同时期包含着不同的内容,而且有着不同的形式,但它们的性质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记载家族内部血缘关系的文献、簿籍。
郡望郡,行政区城。
望,名门望族。
郡县制,始见于战国时期。
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郡县。
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隶于州。
唐朝道、州、县,武则天时曾改州为郡,旋复之。
明清称府。
明姚琛《丹铅总录·郡姓》:“虚高族望,起于江南。
言今之百氏郡望,起于元魏胡虏之事,何足为据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群望》:“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
古徐国略述
古徐国略述江苏邳州徐敦民上古时代,禹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徐州为其一。
此时,徐州非行政区划,而是自然地理区域。
今徐州人多知,相传尧时,封钱铿于彭,在徐西近郊,建有大彭氏国,其所在地故名彭城。
武丁灭彭,在今商邱,成王封微子启于宋,建立宋国,两国各统治八百余年。
而知道在彭城之东,曾建有徐国的人,九为数不多了。
《史记》、《左传》、《韩非子》、《东夷传》……等各类史籍,对徐国记载甚少。
徐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应占有一席之地,但史籍记载仅只鳞片爪。
洋洋一部《史记》,对徐之记述,仅寥寥数语,然多纰缪。
对著名之国君——徐偃王,仅提到“徐偃王作乱”。
查阅当今史料,对徐也说不出所然,仍是一片模糊。
由于史书之谬误,徐国被埋没了数千年之久。
为填补徐国历史之空白,还历史之真实面貌,参阅有关徐氏资料,拙作芜文,敬陈于后。
一、徐氏受姓之由来今幸珍藏,并拜览“徐氏族谱”卷首,颇感详实。
谱牒历史悠久,从黄帝开始,至唐朝止,世事清晰。
徐族为古老姓氏之一,有近四千二百年之历史,据谱载与黄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徐氏先祖,皋陶、伯益、伯夷父子三人,辅助尧、舜、禹三世酋长。
“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
舜时,咸成厥功,封禹主司空,可光大帝业。
皋陶主大理,调解民事纠纷,民皆服判决。
伯夷主礼义,能上下谦和。
伯益主虞,山林湖泊得以开发……安抚四方,众夷皆服。
尧末舜初,洪水肆虐,浩浩荡荡,怀山襄陵,下民为忧。
“禹乃逐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付土……”。
禹治水采用疏导之法,引洪入江河,再导百川入海,先后费功十三年,洪水方得控制,水患解除。
禹治水认真,四处奔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早已千古颂扬,受民之爱戴。
益佐禹治水建功,赐益赢氏,封嬴邑侯。
伯益,名大费号伯益,有称益为黄帝七世孙,或九世孙。
按谱牒系十一世孙,未知孰是。
然黄帝至伯益四百余年,其世数应从多者,前贤考究不敢遗忘。
寻根问祖叙乡愁,《徐氏族谱》背后的故事
家谱是重要的地方文献,是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与国家正史、方志并存,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经济学等有价值的史料。
徐寨宗祠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初谱手稿成于清代晚期,毁于民国战乱之兵火。
其间中断八十余年无文字记载,成我族人之念之怨。
2008年,退休后的徐大义老师召唤志士宗亲持奉献、节俭、快速之原则,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电子排版之首卷谱书,乃徐氏家族之幸事。
此族谱乃徐寨徐氏之大成,澄清了各大宗支系及族谱人脉的真实,重振徐氏之正气,增进了宗亲的亲情互爱、互敬、互帮共进。
在编撰次谱中,徐大义老师对传统谱体做了重大改革,形成了简化易懂的支系表,被罗山县志办评为最新谱书,为本县数家效仿。
三皇五帝到如今,徐国得姓贵似金。
风雨苍桑四千载,顶天立地徐氏人。
文武英才多盖世,五湖四海遍子孙。
当今盛世修谱志,枝繁叶茂万年春。
01 徐氏图腾释义:徐,与余字通用。
在甲骨文中,徐、余都是鸟巢状。
起源:徐姓源于嬴姓,与黄姓同源,都是伯益的。
夏禹封伯益的儿子若木于徐国(江苏泗洪县一带)。
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
到西周初年,由于国君徐偃“偃称为王”,被周穆王派兵所“灭”,被降封为子爵性质的诸侯国。
春秋末年为强国吴国所并,后代子孙遂以国为姓,称徐氏。
得姓始祖:徐若木始祖地:江苏徐州郡望堂号:东海、琅琊;东海堂、高平堂当今排序/人口:第11位/约1930万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50位02 徐氏先祖追溯盖闻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人一庙,庶人一庙,庶民祭于寝。
庙也者,所以承先裕后也。
春露秋霜远绍千年,禋祀水源木本,永振家声,代蒸當溯。
吾先祖于江西迁罗邑还数十传矣,以至洪武二年徐公讳成才始为立庙。
於是宗支藩衍,子孙众多,及其后嘉庆七年徐公讳永福迁泌陽。
嘉庆十四年徐公讳思敬迁确山。
道光四年徐公讳金元迁息县。
其离群而拆居者已不一方矣。
尚其远耳之兴,何以验其有道之家风,昭穆不分溪以杜无规之世绪。
然我之祖自天爵、天禄二公以前久订为族谱文書,以定宗之派,豈知代远年湮,所存者不过余烬耳。
徐氏扫墓祭祖流程
徐氏扫墓祭祖流程
一、前期准备
1. 组织筹备:家族长者负责召集家族成员,商议祭祖日期、地点等事宜,并成立筹备小组负责具体事务。
2. 祭祖用品准备:准备必要的鲜花、糕点、米饭和果品作为祭祀用品。
二、通知家族成员
1. 确定参与人员:确定参加祭祖活动的家族成员名单,并通知他们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
2. 宣传讲教: 参加此次的子女等有后辈应当在老一辈族人, 学习相关祭祖的知识与礼仪。
三、祭祖当日流程
1. 集合出发:参与祭祖活动的家族成员按照通知的时间地点集合,统一前往祖坟所在地。
2. 整理祖坟:到达祖坟后,家族成员共同清理祖坟周围的杂草和垃圾,整理周围环境,以示对祖先的尊重。
3. 祭祖仪式:在祖坟前摆放鲜花、糕点、米饭和果品等祭祀用品,由家族长者主持祭祖仪式,包括上香、敬酒、鞠躬等环节,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4. 宣读祭文:由家族代表宣读祭文,回顾祖先的功绩和家族的历史,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
5. 祈福许愿:家族成员在祭祖仪式上祈福许愿,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兴旺发达。
6. 仪式结束:祭祖仪式结束后,家族成员共同整理现场,将剩余的祭祀用品妥善处理,保持环境的整洁。
四、后期事项
1. 组织者应当及时整理祭祖活动期间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并分享给参与活动的家族成员,以供留念。
2. 参与祭祖活动的家族成员应当保持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并将这种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通过徐氏扫墓祭祖流程,家族成员不仅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还可以凝聚家族的力量,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
延陵季子出游文言文翻译
延陵季子出游文言文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延陵季子出游文言文翻译徐迅,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现住北京。
重视谱牒资源开发 彰显历史文化底蕴——我们的一个案例
知识 系统的协调美 , 定义 、 定理 、 公式 、 法则的简洁美 。 数学图形的
来 的 挑 战 。 越 自己 !正 是 这 些 文 献 的 内容 美 吸 引 了成 千 上 万 的 超
1 王 惠 君 . 昌荣 . 书 馆 文 化 论 . 沙 : 南 大 学 出版 社 .0 4 苟 图 长 湖 20 .
读 者 , 使 他 们 走 进 图 书 馆 , 到 美 的 教育 、 的 熏 陶 和 感 染 。 促 受 美 以
隆 二 十 三年 祖 母 将 祖 遗 田宅 匀 作 五 股 , 均分 五男 。 父 系 第 四 房 , 余
重视谱牒 资源 开发
彰显历史文化底 蕴
杨惠芳 王丽娟 钱云芬 宋 忠烈
我 国 近 代 史 上 的 一 位 名 人 — — 林 则 徐 。7 5年 8月 3 日 18 0
( 朝 乾 隆 五 十 年 七 月 二 十 六 日)诞 生 在 福 建 省 福 州 市 左 营 司 巷 清
认 真 的 复查 。
小 的 台 州市 路 桥 区 图 书 馆 已对 詹 、 、 、 、 等姓 作 了 考察 , 罗 潘 顾 包 写
出 了数 篇研 究 文 稿 。 苏 省无 锡 市 图 书馆 收 录家 谱 3 0多 种 、O 江 0 6O 多 部 。 量 在 全 国地 级 市 图 书 馆 中名 列 前 茅 , 谱 已成 为 其 特 色 藏 家
一
● 文 献 内 容 美 图 书馆 的文 献 资 源都 是经 过采 编人 员精 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挑 选 汇 集 而 成 的 。
徐家谱序
徐家谱序吾始祖徐太公讳明辅祖居陕西长安五陵,秦时为东海边郡长史,任满未归,遂入籍,流芳历至宋末帝。
丙世乱后裔四十七代孙善堂公由贡入监授封山西大同府知府,原将谱书载至衙中,珍藏于楼上,因贼入境扰乱,城陷酌贼烧毁。
至于世系行列按世不紊,但名讳无可考征,后世遂立善堂公为宗家始祖。
(云台世胄原出于此)善堂公遗体葬苏北海州云台山西坡老龟子口。
善堂公娶王氏子一:从圣。
从圣公武进士出身,授封浙江金华府参军,妣诰封恭人秦太恭人,葬附女茔。
子二:元文、元武。
元文公行一,字效周,由贡授封福建固安县知县,娶丁氏诰封宜人。
子三:仁龙、义龙、礼龙。
长仁龙娶汪氏居原籍海州云台山下徐家大村。
次义龙娶周氏居苏北板蒲。
三礼龙娶丁氏,明朝洪武二年(1370年)迁居至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凤墩庄居住,经过明清两代繁衍遂发展成为巨族。
元武公字效东,娶王氏,子三:智龙、信龙、惠龙。
智龙、惠龙未考,信龙于明洪武年间迁居河南太康县入籍不归,亦发展为巨族。
礼龙公入山东诸城籍后改名讳“聚”,字复初。
吾族将复初公改称“一世祖”。
复初公乃吾始祖明辅公之第十五世孙。
礼龙公之后人称“凤墩徐”,实际上“凤墩徐”即“海州徐”之后裔,其世系行辈相差三辈。
“海州徐”也仅是徐姓家族的一个支派之一,算不上名门望族,和“昆山徐”相比差距很大。
昆山县在上海附近,其祠堂对联云:“历唐宋元明五百进士三顶甲自高曾祖父十二宰相九封候”。
神州大地所有徐氏家族都是一家,只是分支的早晚和服色远近而已,诸城县的“潮河徐”是我们的一家,但他们不是“凤墩徐”,而潮河和潮河附近却有很多徐氏是我们凤墩徐的后裔,实际上现在大家都认为是一家人。
大芦滩是“凤墩徐”,他们我们的服色很近,是十一世祖方岳公之后。
根据《海州行记实》编写,纪实作者为为礼龙公第十五世孙“焕武”清光绪初年六十四世孙焕武自海州徐家大村查抄来者二十世人瑞夫(后改名瑞福)二00二年冬转抄支谱今序吾族乃炎黄后裔诗书门第,忠孝传家,子孙繁衍遍及神州大地。
徐氏家谱和关于起源的资料
徐氏家谱和关于起源的资料徐姓起源参考之一徐源出于嬴姓。
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
徐国历经夏、商、周,传至西周穆王时,有国君叫偃。
徐君偃以仁义著称,深得百姓拥戴。
有一次在疏导河道时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认为这是天赐的祥瑞,就起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
周围的一些诸侯听说此事后,也纷纷赶来归附徐君偃。
徐君偃于是改称徐偃王,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
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让造父驾车返回镐京(参见赵姓),发兵讨伐徐偃王。
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打败。
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
宗传位至十一世孙章禹时,徐国被吴国灭掉,徐国国君的子孙称为徐氏。
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人。
他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
秦始皇答应了。
徐福便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乘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
相传徐福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徐姓起源参考之二在浙江省兰溪市生活着很多徐姓后人,仅在兰溪市章林村一个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
这个村的徐姓人家还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在兰溪市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天涯共此时》摄制组来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寿泉家看到了他们世代保存下来的徐氏宗谱。
兰溪当地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对这些家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姓呢,它是春秋时有一个徐国。
这个徐国的一个国王叫徐偃王。
他的子孙呢,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浙江应该是徐土,就是徐国的土地。
这里呢都是徐偃王的后代。
那么徐偃王是怎么能够到了这里呢?因为那个时候,另一个国家(楚国)要消灭它。
徐氏谱牒先祖记述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徐氏谱牒先祖记述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韩明林我涉猎徐文化较晚,接触的各地徐氏谱牒也不够多。
但感到各地徐氏谱牒中关于先祖的记述不够严谨,有些老谱(民国以前的)同样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而仅将我个人的看法提出,供商榷。
一、关于徐氏血缘先祖的记述祖宗。
祖为根,宗为枝,来不得半点含糊。
我看过为数不多的二十几部徐氏各地宗谱和一些有关徐氏起源,徐氏相关史料中大致有三类。
一类记述“根生少昊,枝出皋陶。
”一类记述黄帝为先祖——昌意——颛顼……皋陶——伯益——若木。
另一类还有史料说徐姓出自子姓,也即为商之后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记述无论最先起源于何人,接近徐氏得姓之时都归到伯益——若木之上。
这一点出奇的统一。
这也和现存史料及现代考古成果能够统一起来。
正如徐自强先生在其《徐氏源流考》一文中强调:“探索徐氏之血统关系,最早也只能溯源至伯益时期,以若木时期最为适宜。
如果源溯至黄帝,则是无根据之比附,根本无血统可言,这里今之编族谱应努力避免的。
”那么,诸多徐氏谱牒溯源黄帝或少昊,又是什么原因呢?除编谱普遍存有比附之心之外,最主要的是编谱之人为证其源,往往找历史上名人记叙作为力证。
而后世不加辨审,仅抄袭而已。
如很多徐氏谱牒中把皋陶列入其中,而且作为伯益之父。
这一来源恐怕要追究到唐朝人张守节《正义引·列女传》,曹大家(班昭)注中的说法:“大业即皋陶,为伯益之父。
”韩愈的“根生少昊,枝出皋陶”概出于此。
然而张守节的注解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皋陶、伯益虽系同时代之人,同为禹之部属,也同是东夷部族之大范畴。
但皋陶出自太昊部族,估计是太皞西渐后留在东夷的一支。
而伯益则属少昊部族,与蚩尤、颛顼有密切的关联。
《齐鲁文化通史·远古至西周卷》第三章第三节“五帝时代东夷部落发展”中关于伯益部的表述是:“伯益部是‘五帝’时代后期原东夷少昊集团后裔的总代表,其势力远远超过了皋陶部。
伯益嬴姓,单名‘益’,‘伯’为后世所加诸侯之称。
徐氏的历史和研究报告总结
徐氏的历史和研究报告总结
徐氏历史和研究报告总结
徐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世代传承的家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徐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家族之一。
徐氏家族的研究报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族历史和谱系研究:徐氏家族的研究报告对家族成员的谱
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追溯了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并总结了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和贡献。
2.家族文化和价值观研究:徐氏家族的研究报告关注了家族的
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探讨了徐氏家族的家训、家规以及家族成员的道德伦理观念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徐氏家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3.家族企业和财富研究:徐氏家族的研究报告还对家族的企业
和财富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家族企业的起源、发展和经营理念,总结了家族成员在经济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4.社会影响力和公益事业研究:徐氏家族的研究报告还关注了
家族在社会影响力和公益事业方面的表现和贡献,分析了家族成员在政治、教育、慈善等领域的活动和影响。
徐氏家族的研究报告在深入挖掘家族历史和文化的同时,也对
家族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为家族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徐氏家谱序(初稿)
徐氏家谱序(初稿)徐氏家谱--东海郡崇善堂序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升斗之民,必有其家;名门望族,必有其谱。
徐氏发源于东海之滨的东夷族徐国,汉代后的郡望就是东海郡。
几千年来名人辈出,家族兴旺,所以,徐氏宗祠的楹联称:“东海家声远;南洲世泽长。
”下联典出东汉时期的高士徐穉。
徐穉,字孺子,豫章南昌人,家境贫困,靠种地度日。
桓帝时,不满宦官专权,朝中多次征聘,他坚决不愿做官。
南洲指豫章郡,时人皆称徐孺子为“南州高士”。
《元和姓纂》上记载:“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唐韩愈著《衢州徐偃王庙碑》中曰:“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
徐氏源自嬴姓,得姓始祖为徐若木。
乃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徐地并立徐国,今山东省南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东北部一带。
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百姓,施仁政,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小诸侯国都衷心拥戴。
《列子·周穆王》记载:“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
徐偃王遂起代周为天子之意。
后来,周穆王命造父联合楚军进攻徐国,徐偃王主张仁义不肯战,遂败逃,数万百姓感其义追随。
徐偃王临终曰:“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务,以至于此。
”周穆王得知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
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夏代徐国的第五代国君徐豹,因世封徐国君,“食邑东海”,有墓在山东郯城北,人称“豹公墩”,号称“中华徐氏始祖陵”。
徐姓是廿一世纪中国的第十一大姓,全国总人口约有2000万,尤其在江苏、浙江和安徽人丁兴旺。
徐姓的向南搬迁,自唐代以后,几乎络绎不绝于道,分布江南各地。
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人数最多,上述七省的徐姓约占全国汉族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樊汊徐氏东海郡崇善堂这一支老三房,原有家谱,一九六六年夏,与书画、古玩齐遭“浩劫”焚毁。
徐氏家谱文化!徐家人必看!
徐氏家谱文化!徐家人必看!家谱文化家谱文化是先祖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资产和精神财富。
俗话说“乱世惜黄金,盛世重古董”,又道“盛世修史”,“水有源,树有根,落叶归根”。
随着各地文化交流的增多,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纷纷续修宗谱、修缮宗祠。
家谱的功能是:宣扬和践行“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思想;尊祖、敬宗、讲究孝治天下等德化功能。
家谱就是:明辨祖宗世系,记载祖宗的功德,传承后人。
一部完整的家谱,记载着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最基本的内容。
通过修谱、建谱来追根溯源,引领宗亲寻根问祖,是子孙的根系所在;每个人都承载着祖宗的灵魂,血脉里都流淌着祖先的DNA。
DNA是生命之源,是人类遗传之密码,是世代文明的承载。
家谱不仅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
所谓“尊谱施教”,一部家谱,就是一本教科书,传承影响子孙后代。
家谱中的祖训家范,治家格言,族规家戒,艺文著述等内容,都是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
家谱从孝悌礼仪、理家穆族之理,到做官为民、经邦济世之训,是对后人修身处世,树立正确人生观和处事基本原则的告诫。
家谱中的名人传记、创业史记、英烈典范等光辉形象和不朽业绩及其忠心报国、忧国忧民之高尚情操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之奋斗精神,对后世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鞭策。
通过联谱,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珍藏家谱,尊重家谱,尊敬祖先,信仰祖先。
要筛选精华,详细记录,尊重历史,符合逻辑,实事求是,谨慎而为,和谐共议,增进族人团结,以公正务实的态度,科学创新的方法,撰修出一部具有宝贵史料价值的精品谱书。
家谱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育,故专设家规家训篇:文辞优美,道理至明,哲理深厚,读之朗朗上口。
止恶扬善,正官风,促廉洁,警世后人。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记录家族的历史与光荣。
一部家族百科全书,记录着家族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新春阖家团圆,大家拍张全家福,或是听长辈们讲一讲家族的故事,为家族文化传承积累一些素材。
徐氏族谱序——精选推荐
徐⽒族谱序 徐⽒,敏树之外族也。
吾外⼤⽗母⽆⼦嗣,独有吾母,然其族固巨,⾃前明以来多有财⼒雄厚长者,称闻于乡⾥,读书仕宦之⼈,每每不绝。
其族⼈虽众多,未尝闻有⼀⼆狂暴之夫,为乡⾥患害者,盖其家法严矣。
往,余及交⽂学克轩君,其为⼈⾏善好义,过绝于⼈,家仅中赀,饮⾷⾐服,⾃侪于佣⾪,⽽务赈施不倦。
于其族⼈,则割⽥⼆百亩,以周鳏寡及下贫者婚丧之助,设义学,⽴祠堂,措建具备,余甚敬慕其⼈,以为吾近⾥中数⼗年所闻见,盖未有能若此者。
今⽂学君下世且⼗年矣,前年其从弟兆轩,及其族弟云衢两太学,以族谱见⽰⽈:“此吾先兄克轩之所未竟者,幸卒成之,⼦为吾宗出,请为之序⾔。
”敏树敬诺⽽未及为也。
窃独念平⽣侍养先母时,每夜捧两卮酒,后辄喜道外家诸⽼辈故事,尝熟听⽽识之。
今披此谱⽽其⼈其事皆在焉,得⽆有感动于其中者乎!⽽吾母尤深痛外⼤⽗母之⽆后,修治坟墓,期今坚久,尝携敏树哭拜其下,⽽别祀其主于家,吾母没⽽主祀如初。
敏树念此不可以久⽽传也,因请于⼆君,愿少置祀⽥,归主于其宗祠,且永以墓守托焉。
⼆君许之,按礼⽆后者,得祔祭于其祖,吾母之祀外⽒也,以其亲党皆微,莫可属祭者,故权⽴焉,然其义独可尽吾母之世⽽已尔。
今主归于徐⽒之祠,外⼤⽗母之神灵,不既得所依乎,⽽吾母平⽣之所为私憾者,亦庶⼏少安已。
顾⾮外族之有⼈如⼆君者,将焉托哉?盖⼆君能继⽂学君之事,以益植其宗,其家⼜多才⼦弟,门户将⽇隆起,敏树既得所托于今,⼜可恃永久于后,因序兹谱⽽敬志之如此。
咸丰三年七⽉朔⽇,外孙吴敏树顿⾸谨序。
今译 徐姓,是我吴敏树的外婆家。
我的外祖⽗母没有⼦嗣,只⽣养了我母亲⼀⼈,然⽽他们徐族本来就很⼤,从前明以来就多有富户长者,他们闻名于乡⾥,读书做官的⼈,也是从不间断。
徐⽒族⼈虽然众多,从没有听闻过有⼀⼆个狂暴的男⼈,是危害乡⾥的坏⼈,这都因为他们徐⽒家法严格的原因。
从前,我⼜交往过⼀个叫⽂学克轩的徐姓⼈,他为⼈⾏善好义,对某个⼈的评价或做法太过绝对,家中资产仅仅达到豪富的程度,吃的穿的极为简朴,⾃愿与佣⼯⼀个样⼦,⽽⼀定要不停地赈济施舍穷⼈。
徐家谱序
徐家谱序吾始祖徐太公讳明辅祖居陕西长安五陵,秦时为东海边郡长史,任满未归,遂入籍,流芳历至宋末帝。
丙世乱后裔四十七代孙善堂公由贡入监授封山西大同府知府,原将谱书载至衙中,珍藏于楼上,因贼入境扰乱,城陷酌贼烧毁。
至于世系行列按世不紊,但名讳无可考征,后世遂立善堂公为宗家始祖。
(云台世胄原出于此)善堂公遗体葬苏北海州云台山西坡老龟子口。
善堂公娶王氏子一:从圣。
从圣公武进士出身,授封浙江金华府参军,妣诰封恭人秦太恭人,葬附女茔。
子二:元文、元武。
元文公行一,字效周,由贡授封福建固安县知县,娶丁氏诰封宜人。
子三:仁龙、义龙、礼龙。
长仁龙娶汪氏居原籍海州云台山下徐家大村。
次义龙娶周氏居苏北板蒲。
三礼龙娶丁氏,明朝洪武二年(1370年)迁居至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凤墩庄居住,经过明清两代繁衍遂发展成为巨族。
元武公字效东,娶王氏,子三:智龙、信龙、惠龙。
智龙、惠龙未考,信龙于明洪武年间迁居河南太康县入籍不归,亦发展为巨族。
礼龙公入山东诸城籍后改名讳“聚”,字复初。
吾族将复初公改称“一世祖”。
复初公乃吾始祖明辅公之第十五世孙。
礼龙公之后人称“凤墩徐”,实际上“凤墩徐”即“海州徐”之后裔,其世系行辈相差三辈。
“海州徐”也仅是徐姓家族的一个支派之一,算不上名门望族,和“昆山徐”相比差距很大。
昆山县在上海附近,其祠堂对联云:“历唐宋元明五百进士三顶甲自高曾祖父十二宰相九封候”。
神州大地所有徐氏家族都是一家,只是分支的早晚和服色远近而已,诸城县的“潮河徐”是我们的一家,但他们不是“凤墩徐”,而潮河和潮河附近却有很多徐氏是我们凤墩徐的后裔,实际上现在大家都认为是一家人。
大芦滩是“凤墩徐”,他们我们的服色很近,是十一世祖方岳公之后。
根据《海州行记实》编写,纪实作者为为礼龙公第十五世孙“焕武”清光绪初年六十四世孙焕武自海州徐家大村查抄来者二十世人瑞夫(后改名瑞福)二00二年冬转抄支谱今序吾族乃炎黄后裔诗书门第,忠孝传家,子孙繁衍遍及神州大地。
中华谱牒知识概问答
中华谱牒知识概问(根据李道生先生撰编的资料摘录)一、谱牒历史慨问谱的含义是什么?古代对谱的解释大致可分三类:一、《说文》释:“籍录也”。
二、《张守节正义》释:“布也,列其事也”。
三、《旧唐书经籍志》释:“谱系以纪世族继序”。
现代概括起来,谱总的含义是按事物的类别系统地编成定则的表册,样本、书籍,以作示范或寻检。
如年谱,家谱、棋谱、乐谱等。
牒的含义是什么?牒,《说文》释:“札也”,古代用以写字的木片为札。
所以,这样写成的书版就叫牒。
纪之后有玉牒、金牒。
牒在特定处,专指谱牒。
也可引申为公文,凭证,如通牒,度牒。
什么是谱牒?谱牒一词,据冯尔康先生说:“先秦时代就出现了”。
汉司马迁作史记,在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言:“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
说明汉之前谱牒的存在属实无疑。
但早期的谱牒是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后逐来,以专门记载和叙述本宗族的发源、人物、名、号、生平简历、本族规约,并按一定规则系统地表述递衍世系的图书叫谱牒。
谱牒是宗谱,族谱、家谱、家传、家乘的统称。
什么是宗谱?宗,本义为祖庙。
《说文》释:“尊祖庙也”。
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
又《礼丧服小记》释:“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
所谓别子,是指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
这里可释为别子本代称其上为祖,而别子之后裔称其上为宗。
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后裔划分为不同类型。
按“宗”的含义,实还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
至于宗谱则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还不为宗谱,这就是有区别于家谱的地方。
什么叫族谱?古释:“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傍支别属”。
所谓直系与傍是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
他们是“共相联属”的,这个“属”,就是这个属下特定的族众。
族众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于族,族之于家。
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谱”名的谱牒应是某宗下的一个新开避的族体。
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例:某支迁某地形成一个族体,它的谱系则是族谱,从整体意义上,它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宗族体系,所以族谱它既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
徐氏族谱
宋代
欧阳修首先撰成《欧阳氏族谱》,接着苏洵编成《苏氏族谱》,在他们二人的首倡下,许多士大夫纷纷为自己的家族编修家谱,形成了“私谱盛行”的局面,徐姓自然也加入了修谱行列中,现在见到的《东海徐氏老谱》便是北宋时期重新编定的。
清代
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编谱和修谱成为清人宗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以致于现存的家谱中包括徐姓大都是清代和民国编修的。作为中华大姓,徐姓人是很重视
九不宜思虑寡当,贻诮老成;
十不宜口是心非,负疚永夜。
何莫非获之处。至如:
继绍久远,以崇祖德,一乐也;
联集繁众,以笃宗谊,二乐也;
尊卑序,行派正,三乐也;
中华徐氏始祖陵概述
中华徐氏始祖陵概述徐斌宗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祭祀先祖,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
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即使多元化文化共存的今天,“祭祀尽其敬”的社会风气依然不能改变。
铭记过去,传承历史,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
今天从昨天走来,今天就是昨天的延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先祖就没有后昆,忘记先祖就是不忠不孝,就是大逆不道。
尊崇、缅怀、祭祀先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富民强国、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与荒诞不经之封建迷信迥然不同,当明察焉。
因此,今天,海内外华夏徐氏宗亲云集郯城,祭祀圣祖是“慎终追远”的善事善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要承前启后,世代相传,继而发扬之、光大之。
中华徐氏始祖陵,俗称豹公墩,位于郯城县城北7华里处。
为什么说豹公墩,就是中华徐氏始祖陵呢?笔者不揣冒昧,谨述如下理由予以确认,以就教诸位方家、学者和广大宗亲。
一、按徐国建立时间及其活动范围确认,具有合理性大家知道,进人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逐渐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完全的血缘关系得以确立。
抵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代,进人以城池为标志的“古国时代”。
这时家庭、宗教成为古国、方国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姓与氏出现,随之产生了“姓氏文化”。
这就是费、徐等大批古国、方国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那么,徐国建于何时,前期活动范围又在哪些地方呢?《史记·夏本记》载:“禹,姒姓。
其后分封,用国为姓。
故有……褒氏、费氏、杞氏、缯氏……”由此可知,费国建于夏代,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国家。
《史记·秦本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
”《史记正义》认定,大费就是伯益。
伯益是禹的接班人,《孟子·万章章句上》称:“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府志》载:“箕山,费县东南四十五里。
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
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黄祖珩【谱牒】记述氏族或家族世系的书。
【家谱】又称族谱,记录家族世系和事迹的书,内容记载家族的起源、发展历史,家族成员的身份事迹及相关的各种内容。
【家乘】春秋时晋国史书名《乘》。
后因称史籍为史乘。
宋黄庭坚有《宜州乙酉家乘》是日记性质。
后人撰写家族之史,袭用《家乘》之名,其内容比家谱更广泛、更详尽。
如《即墨黄氏家乘》内有明清皇帝诰命,圣旨、敕谕,家族名臣给皇帝奏疏、议,家族贤达传记、墓志、科举、著作目录、诗词文章等。
【玉牒】1、古帝封禅所用文书。
2、帝王族谱(以编年体叙帝系而记其历数称玉牒)。
3、典册。
4、神仙名籍。
【考】①老。
②父亲。
后只称亡父曰考。
《礼·曲礼》:“生曰父……死曰考。
”【妣】①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
②母亲。
《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后来只用于亡母。
《礼·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谥号、谥】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
《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
”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
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出嗣、嗣】嗣即继承,接续。
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
【承祧】承奉祖庙的祭祀。
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
祧:古代称远祖的庙。
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
【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
【嗣子、嗣孙】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嗣子”。
过继孙辈的,称“嗣孙”。
【乏嗣】缺乏承继人。
【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即去世。
【早卒】早年去世。
【流寓】寄居他乡。
【适辽】至辽宁,泛指到我国东北地区。
【配】元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谱牒先祖记述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xx我涉猎徐文化较晚,接触的各地徐氏谱牒也不够多。
但感到各地徐氏谱牒中关于先祖的记述不够严谨,有些老谱(民国以前的)同样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而仅将我个人的看法提出,供商榷。
一、关于xx血缘先祖的记述xx。
xx,xx,来不得半点含糊。
我看过为数不多的二十几部徐氏各地宗谱和一些有关徐氏起源,徐氏相关史料中大致有三类。
一类记述“根生少昊,枝出皋陶。
”一类记述黄帝为先祖——昌意——颛顼……皋陶——伯益——若木。
另一类还有史料说徐姓出自子姓,也即为商之后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记述无论最先起源于何人,接近徐氏得姓之时都归到伯益——若木之上。
这一点出奇的统一。
这也和现存史料及现代考古成果能够统一起来。
正如徐自强先生在其《徐氏源流考》一文中强调:“探索徐氏之血统关系,最早也只能溯源至伯益时期,以若木时期最为适宜。
如果源溯至黄帝,则是无根据之比附,根本无血统可言,这里今之编族谱应努力避免的。
”那么,诸多徐氏谱牒溯源黄帝或少昊,又是什么原因呢?除编谱普遍存有比附之心之外,最主要的是编谱之人为证其源,往往找历史上名人记叙作为力证。
而后世不加辨审,仅抄袭而已。
如很多徐氏谱牒中把皋陶列入其中,而且作为伯益之父。
这一来源恐怕要追究到唐朝人张守节《正义引·列女传》,曹大家(班昭)注中的说法:“大业即皋陶,为伯益之父。
”韩愈的“根生少昊,枝出皋陶”概出于此。
然而张守节的注解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皋陶、伯益虽系同时代之人,同为禹之部属,也同是东夷部族之大范畴。
但皋陶出自太昊部族,估计是太皞西渐后留在东夷的一支。
而伯益则属少昊部族,与蚩尤、颛顼有密切的关联。
《齐鲁文化通史·远古至西周卷》第三章第三节“五帝时代东夷部落发展”中关于伯益部的表述是:“伯益部是‘五帝’时代后期原东夷少昊集团后裔的总代表,其势力远远超过了皋陶部。
伯益嬴姓,单名‘益’,‘伯’为后世所加诸侯之称。
或又写作‘柏’。
益又作翳、鷖、羿等。
都是一音之转,不离‘燕’的本音。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保存有伯益之名的古文,写作,仍是燕子的象形。
清王筠《说文释例》云:‘伯益之名,或本取嗌义,而借用嗌字也。
’以燕图腾名族,此古文表示得最为清楚。
”许多宗谱中记叙徐氏先祖起自黄帝——昌意——颛顼……女修——大业——伯益——若木。
也有记叙先祖起于少昊——颛顼……女修——大业(皋陶)——伯益——若木。
这些记叙方式有错误如下:(一)没有考虑当时社会形态;(二)没有认识到部族首领的称谓是可以传承的;(三)没有意识到先祖名称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宗神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称谓的联系。
第一点,当时的社会形态。
黄帝、少昊之时系东夷文化中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中期之时,而大夏禹、夏启之时(即伯益时)为龙山文化晚期。
这一时期恰值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大公社会向私有制社会过渡,渔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的中晚期。
在母系社会时是知其母、不知其父的。
按母系社会风俗,祖孙可同图腾,而父子、父女则否。
徐氏先祖由女修追溯到少昊,这是有根据的(此时仍未完成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过渡),而追溯到黄帝则失之千里。
再从炎黄战蚩尤之后,中华民族在大碰撞之后实现的大融合,从实质上说,虽然东夷族首领蚩尤被杀,但其族众仍在,以颛顼为首的部族仍保持着强大的势力,这时的融合最多是在姻亲关系上扩大了范围,(这个融合好似现代的欧元体国家的形态。
)这种融合中仍存在着势力的彼消此长,东夷首领颛顼等在黄帝后成为大部落联盟盟主,即可说明这一点。
到大业、伯益之时,已完成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传承,记述是以父系为主体了。
第二点,部落首领的称谓是可以传承的。
从各谱中记叙无论是从黄帝到若木,还是从少昊到若木,大约都在12—14代左右。
而黄帝之初到夏王朝之初,时间跨度大约800余年,无论哪种记叙,代与代之间的间隔都在57年—66年之间,按人的生理功能,特别先期母系社会时期,女性生殖能力不可能代隔那么长时间,如特殊一两代尚有可能,而代代间隔那么长,这种超越自然现象的事情是决不可能的。
只能说明部落首领的名字被传承,而到另外部族首领成为大部落联盟盟主之时,被作为一代记录下来。
第三点,先祖名称与崇拜。
在《说文》中黄帝的黄字解释为:“地之色也,从由,光声。
”所谓地之色应是后起的意义。
“黄”字古文写作“”并不从田,其本义当指光明而言。
甲骨文的光字,上从“火”,下从“人”,象人跪拜祭火之状。
正是光明崇拜的象征。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解释,黄字与东夷鸟图腾都没关系。
而田经五先生指出的:“昊,天也,表示太阳经天而行的意思。
”到与黄帝的黄字崇拜光明好像有点联系。
顾颉刚先生说:“夏殷之际,东方有太暤、少暤两大族。
太暤、少暤者,非人名也,犹曰大太阳神、小太阳神耳,是两个族之图腾也。
”图腾崇拜是人类最古老的宗教形式之一。
东夷族是以鸟为图腾的民族集合体,最初以玄鸟(燕子)为图腾,后以凤鸟为图腾。
如“业”、“益”均为燕子之转音。
而若木,在古夷人的称谓中,有扶桑、扶木、博桑、博木、建木等,在神话中都是指日出之地硕大无朋的太阳神树。
从文化现象上分析:树、太阳、神鸟实质是大地崇拜、太阳崇拜、鸟图腾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若字的初文所描摹的原是巫师祭风之状,风至则长发摇起,以此表示“凤鸟适至”。
《楚辞·离骚》云:“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洋。
”可见若木总与太阳图腾、风有着联系。
因而在理解某一个名字时,不能单纯地认为就是一个人,应当客观地去分析时代背景、信仰、古、今字意等等。
因此,记叙到伯益为最合适之举,而上溯少昊可在序文中提及为宜。
二、关于徐姓的起源《说文》中解:“徐,舒也。
”如果从若木受封于徐说起,就要追溯到大禹治水之初。
四川雅安西蒙山顶有一幢大禹碑,系汉时所置,记述了大禹治水始于东蒙山终于西蒙山的过程。
《史记·禹记》中也记述了大禹治水从沂沭治理开始的史实。
山东郯城县东马陵山尚遗存禹凿山口和禹王台的遗迹。
如果站在当年伯益隐于箕山之阳的箕山(今山东沂水县境,穆陵关南),俯看正南沂沭河冲积平原,就会感到一出沂蒙山区,到郯城附近豁然舒展。
所以说,徐地,即舒展之地也。
徐氏血缘祖伯益葬在郯北七里,一是这里是其子所封之地,若木将其父安葬于此,表示封地全承乃父之荫。
二是可表伯益治水、烧山裂石、驯化鸟兽、平地掘井……功德。
三是郯北七里为风水宝地,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全赖于此。
故,其得姓始祖若木、征国、房、仁、豹、谦、俭、晔及十三代祖强和十八代祖侍均安葬于此。
另外,金文中“徐”字写作“余”,是表意文字,人与禾,表示当时徐氏先祖已基本形成以农耕为主体,驯化养殖动物和采集、渔猎为辅的经济活动模式。
在这个时期是与海岱文化中龙山文化的中晚期相对应时期。
也说明徐地的先民已完成了从渔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转型。
这时在这一地区的考古发现,几个明显特征是:一是先民聚落比较固定,聚落遗址上下时间可在一、二百年,居住房间已由较大面积(十几平米至三十几平米)完全转换为6—8㎡的住房(部落首领大殿除外)。
二是墓葬陪葬品穷富明显,多的可达1000多件,少的几乎无有或几件。
三是粮食生产已出现明显的富余,酿酒已成为上流社会必不可少的祭祀和食用物品。
四是陪葬物品中猪的多少说明家庭财富的多少,很多大型墓葬猪的陪葬已达较大规模。
从现代“家”字的写法也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五是手工业的发展已具相当的水平,纺织、冶陶、冶金、柒染、木工、天文等等技术的发展已是相当的水平,其当时的历法春分之时是燕子来临之时,直到现在,燕子到郯城必定春分时,仍丝毫未变。
说明当时包括徐氏部族在内的东夷文化创新与技术革命是领先于其它部族的。
再者,若木受封于徐。
只能说明,若木受封之地为徐地,而不是许多徐氏谱牒中记述的受封于徐国。
夏启(或仲康)封若木于徐,徐地有多大,没有明确的史料记叙,按现代考古资料分析,徐地当为今山东郯城、苍山、费县、平邑、临沭、枣庄一部,江苏新沂、邳州、东海部分地区。
近期笔者考察了山东郯城境内老归昌村,该村为周初建村,村建于一台地,村北为老墨河。
台地旧名曰凤凰台,该台地南北附近有诸个台地,面积虽不大,但对于沂沭河冲积平原来说,当汛期来临之际,这些不大的台地是人民居住的好地方,可有效地避开水患。
笔者推测,凤凰台应当是徐姓先民或以鸟图腾的东夷族中少昊后裔居住的地方,凤凰台应是图腾安置和祭祀的地方。
总之,虽然徐地的范围难以确定,但徐地的中心应在郯城,这应当是无疑的,否则诸多徐氏先祖不会安葬在郯北七里,老归昌不会叫凤凰台。
徐国的概念恐怕不是许多徐氏宗谱记叙的那样,从若木受封即为徐国,夏时社会制度是奴隶制社会形态,各部族是由部族大联盟所控制。
大禹、夏启虽称为帝,这只是后人的尊称,三皇五帝也同样是后人对这些部落联盟领袖的尊称。
那个时候,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组合在一起的部族聚落。
所有考古发现,当时聚落遗址,周边有沟,但绝无城垣,故尔这里的部族已有姓氏,可以称为××氏族,也可称为××方,××土,但决不会称国。
到殷商时,封过诸侯,但也仅是封地加爵位而已。
比如,西岐叫西伯侯,“西”为地域概念,“伯”为爵位,“侯”为普遍的尊称。
如是而已。
直到周初,周武王实行封建制度,各受封诸侯才封疆建国,这时才正式称国。
因而徐国也不会例外,只有到周初才会称国。
金文中“国”字为“或”,后来才由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各集团大融合后,形成现在的“國”字。
金文的或字表示:“戈”为兵(军队),“口”为人,“一”为地。
所以说,许多记述若木建徐国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三、xx地到xx国的变化历程许多谱牒记叙,若木受封于徐国(今泗洪)。
不错,泗洪是徐国的一个驻地。
但如研究过上古史和西周史你就会发现,这是发生在偃王以后的事了。
徐两次反周,两次受打击,是有所区别的:伯禽就封于鲁,面临最大的威胁就是徐。
当时东夷族众之中,徐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鲁不敢开东门,说明鲁的防御重点在东方,决非远在南方的泗洪。
伯禽虽然打败过徐方,但仅仅是击溃而已,对徐的力量没有根本的削弱,以至后来,海陆三十六国朝徐,才有穆王令楚伐徐,偃王仁不忍民众受伤害,不与斗走武原山下之说。
从时间上说,从成王到穆王历四代,而徐氏谱牒记载大都是偃王,有的史料记载却是驹王到偃王。
不管记载是谁,时间跨度多长,但两次反周是可以确定的。
而第二次偃王反周的结果是偃王带军民万余走武原山(徐山)向东入海,走近海向南,传说到今浙江衢州(也有说偃王死于海上)。
穆王封偃王子宗于淮、泗之间,这时泗洪半城才正式成为徐国国都。
那么在这之前呢?许多人推断偃王走武原山下(今为徐山,在今徐州市东北),偃王建都一定在今徐州,不然徐州之名何来?殊不知,现在的徐州,当时叫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