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从舌尖文化到民族文化
试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价值docx
试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价值.docx《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它在展示中国各地美食的同时,也传递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价值。
一、传承中华文化《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不仅呈现了美食的制作过程,还介绍了美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种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二、弘扬传统美德《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弘扬传统美德的影视作品。
在介绍美食的同时,这部纪录片也呈现了许多人物的故事和情感,如对食材的敬畏之心、对传承的执着追求、对工艺的精益求精等。
这些故事和情感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如“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这些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构建和人的全面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促进文化交流《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部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和认识中国,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舌尖上的中国》也借鉴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文化元素,将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推动经济发展《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这部纪录片不仅带动了中国的美食产业,也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
同时,《舌尖上的中国》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舌尖上的中国》还通过展示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当地美食,也为中国的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五、启示现代生活《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示的美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生活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的文化研究
当下社会与文化转型期,全球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使得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整体面貌和创作风格也随之变化。
由张同道与胡智峰领导的纪录片战略发展研究课题组撰写的报告提出:《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开启了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工业型模式,将纪录片分为宣教型、审美型和工业型纪录片,而工业化、模式化的制作方式正是大众文化的特征,由此可见,《舌尖》这类记录片的诞生、萌芽和发展是中国纪录片与公众建立全新密切关系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对这种社会文化语境转向的回应。
本文试在当下对纪录片的认识高度与关于《舌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产生其的全球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社会语境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文化表征与深层内涵,尤其抓住两个题材:饮食与乡土中国。
本文试从味觉记忆与饮食文化的创新表现,历史•乡土•人性的叙事文化,都市书写与乡土中国的对比,多元•情感•诗性的审美文化,理性•宽容•超越的批判文化五个方面来进行《舌尖》的文化研究,分析其创作理念、题材选择、视听语言、叙事策略和审美表现是如何将大众文化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相结合,如何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展现出历史、记忆、礼仪、家风、民俗等系统的文化环境,如何进行乡土中国的凝眸和书写,如何通过乡村与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体现民族性、地域性、现代性的传承与发展,实现纪录片的诗意回归与审美超越。
进而探讨《舌尖》是如何通过借鉴海德格尔哲学、沈从文抒情哲学等重新发现东方,发现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和未来的精神原点,构筑情感慰藉和人性关怀的诗意世界,创建新的文化启示录,成为启发文明自觉和主体建构的文明镜像,为纪录片,尤其是大众文化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文化范式。
关键词:饮食文化;乡土中国;多元对话;文化自觉;人文创设(一)研究背景——社会文化语境分析随着全球化多元思潮的涌入和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冲击着旧有的社会经济生活、伦理生态和道德观念,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与此同时,文化格局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舌尖上的中国》美学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美学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融合了中国饮食文化、地域风味和人文历史的纪录片。
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各地美食的介绍和制作过程的揭示,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食物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上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所呈现的美学价值。
首先,纪录片中的每一道美食都展现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无论是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富有韧性的皮和鲜香的馅料,还是四川麻辣火锅的辣味和麻辣感,每道美食都给人们带来视觉、嗅觉和味觉上的享受。
片中的美食制作过程被细致地捕捉,不仅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到美食的形体美,还能感受到美食背后的传统手工艺和对原料的讲究。
其次,纪录片通过影片的画面构图和音乐的运用,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
片中的美食和美景被精心搭配和呈现,画面色彩鲜艳,构图平衡,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例如,在介绍云南过桥米线时,纪录片用清亮的画面展示了云南特色村落的美丽风光,并配以美妙的民族音乐,使观众感受到了云南这个地方独特的韵味和美。
此外,纪录片中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示了人与美食之间的连结,以及人们对美食的情感表达。
无论是农民在田野中收获蔬菜的欣喜,还是大厨对于调味料的品味,纪录片中的人物都体现出他们对食物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情感的展示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食物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最后,纪录片中通过对地域风味的介绍,展现了中国各地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的美学魅力。
每一集都着重介绍了一个地方的美食,并通过美食的制作过程和历史渊源,向观众展示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例如,在介绍北京烤鸭时,纪录片通过详细讲述从选料到烹饪的传统工艺,向观众展示了北京烤鸭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独特之处,并通过食材选用的考究和协调的烹饪过程,展示了中国人对食物鲜美和色香味俱佳的追求。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中国传统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该片通过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特色,展示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
该片的成功,不仅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推广,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1.文化意义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凸显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该片体现了中国各地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民族习俗等多种因素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同时,该片还将中国传统美食展现给全世界,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2.文化传播
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制作过程中,制作团队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花絮、推广片等宣传,成功将纪录片推向全球。
而随着纪录片的热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地域文化。
这些人不仅可以通过纪录片了解中国美食的特色,还可以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3.文化认同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也为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做出了贡献。
在纪录片的制作和宣传过程中,制作团队将中国传统美食和文化推介给全球观众,增强了其自身文化认同感。
此外,该片也引发了国内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引起了广泛的文化讨论和研究。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一部介绍中国美食文化的纪录片,更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认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作者:王丹彤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6期摘要:饮食文化可以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将传统饮食作为切入点,上演了一场中华文化的饕餮盛宴,掀起了海内外的持续热议。
本文旨在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文化符号的解读,挖掘其热映背后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文化文化缘何而起?《周易·系辞传》是这样描绘的:“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文化发源于先民观天察地的活动,是师法自然、认识和体悟自然的结果,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以类万物之情”(即类比)的方法,贯天通地,融汇万物,并进而使人在认识、体悟自然的基础上,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
自然是人类精神之母,善待自然,汲取文化,这是从古至今老祖宗积累下的智慧,今天,《舌尖上的中国》便是这种智慧的展现。
从第一季开始,“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每一个朴实的名字后面都是层出不穷的美食和渊源深厚的文化。
第二季也不例外,从“时节”出发,跟随着“脚步”,得到了“心传”,聊到了“家常”……其实,与其说《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的大本营,倒不如说它是文化的大熔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绽放。
传承好味道,是传承老祖宗的精神。
《庄子·齐物论》以“人籁、地籁、天籁”说,指出人心应回复最自然的虚灵状态,即定心。
这也是舌尖中的人物所传达出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1·时间的味道》里的“虾酱奶奶”令人印象深刻。
在香港大澳岛上,一个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产很受欢迎的虾酱。
这是一个眼神平静如水的的老人,岁月淬炼了她的沉着淡定,虾酱成了她漫长时光里的寄托与陪伴。
不做虾酱的日子里,老奶奶习惯看着墙上的一张照片,看着看着就哭了,原来照片上是老奶奶已逝的老伴,他俩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虾酱。
《舌尖上的中国》:缱绻在味蕾之间的东方况味
在华 东师 范大 学 人类 学与 民俗 学 研究 所 所长 田兆 元教 授
“舌 尖上 的 中 国》 吃的是 五 谷 杂粮 , 的是 甜酸 苦 辣 , 悟 的 看 来 ,这 部纪 录片 正是 在 号召 人们 对 当 下 的饮食 文 化 进行 反 《 , 品 感 是数 千年 的历 史积 淀 。” 有观 众称 看 完纪录 片感 触最 深的 是 思 。“ 国的饮 食文 化 原本 是很 博大 精 深 的 , 更 中 美食 也 是 很丰 富
“ 食品安全危机下对食物返璞归真的要求” 。 食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更是用高清技术将制作美食的过 《
的。 但如今现代社会中人们却生活饮食单一化 , 每天多是工作 对此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王东也深有体会。“ 中国
值得 一提 的是 ,作为 国 内第 ~ 部使 用 高清 设 备拍 摄 的美 餐 , 餐被 ‘ 化 ’ 。” 用 标准 了
之 幸 福且 引 以为傲 的料 理之 旅 。
它所探讨的问题 并不仅 仅是 “ 果腹” 这么简单 , 传统 、 传 承、 劳动 、 收获 , 艰辛之余也包合着一种警醒——生活 的艰辛
有 网友调 侃 道 :与 其说 这 是~ 部 美食 纪 录片 ,不 如 说 它 和 传 统 的消 亡 成 为 隐合 在 背 后的 一 种危 机 感 , 刻 “ 尖 ” “ 此 舌 犹 是‘音B 中国 国 家地 理 》 ” 是 因为 这 种返 璞 归真 的 还 原 美 如 “ 《 。 正 刀尖 ” 般刺 激着 观众 对食物 和 饮食 文化的 态度 和认 知 。 一
高清 镜头下 , 东方 美食端 上“ 深夜盛宴”
从 查干 湖捕 鱼到 南 海渔 夫 , 山 东烙 饼 到新 疆烤 馕 , 卤 从 从 水 豆腐到 过桥 米 线 ……从 5 l 月 4日开播 的纪 录片 《 尖上 的 舌 中 国》 佛 中 国料 理 的美 食大全 。 一部 仅有 7 的纪 录片 取 仿 这 集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内涵2
《舌尖上的中国》用影像纪录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普通劳动者顺应自然,依靠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不断融合的自然关系,同时也让现代文明中生活的都市人对其迥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
《舌尖》以纪录片这种生动、平实、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向观众介绍美食和人文情怀的同时,也在利用镜头传达着生态保护的观念,对唤起人们对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建立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舌尖背后的人文情怀《舌尖》之所以会不同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并且伴随着每集的播出都会引发大量的话题性谈论,是因为这部美食纪录片在解读美食、记录美食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才会引发社会各界对其文化魅力、自然饮食习惯以及故土乡愁的持续热议。
与传统的美食节目、美食纪录片不同《舌尖上的中国》所选取的素材绝大多数来源于当地人日常的生活,而与以往美食节目中出现的“烹饪大师”与“美食专家”的专业客观的讲解不同,《舌尖》出现的更多的是平凡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一)思乡情怀的中国人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落叶归根”“家和万事兴”。
在古代一直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中国文化一直赋予人们安土乐天的心理以及一种浓厚的乡土情怀,凡是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一个个都要思乡、怀旧、寻根、问祖[1]。
《舌尖》将美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美食展现中华文化之悠久、乡愁之厚重,通过用“小时候的味道”、“妈妈的家常菜”、“家乡的味道”使得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以及文化认同感。
“无论天南地北,只要属于家庭的重要时刻,中国人都会团聚在餐桌周围,感受着血缘亲情的凝聚。
”在重视家庭观念的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是能比和家人在一起更重要的。
在贵州省东南部最偏僻的村庄,留守儿童李建英和他的哥哥最开心的就是和外出打工归来的父母一起做稻花鱼,一起吃个简单的团圆饭。
无独有偶,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便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儿孙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家常。
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精选文档
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我国一种特有文化传播方式,在国内饮食文化背后隐藏的,是对民族文化认同的落没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与变迁的困惑。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成功案例,可以说是提升中国文化自觉意识的重要标志。
1文化主体意识明确的传播内容刘文(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指出,在创作《舌尖上的中国》过程中,节目组尽可能采用市场化与国际化方式,探索国际传播。
该纪录片制作人员表示,《舌尖上的中国》创作灵感源自意大利社会活动家与美食家佩特里尼所创作的《慢食运动》,对该书中深层次认识与理解美食加以借鉴,并将食物和人类情感、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变迁等有机联系起来,由此得出“转化的灵感”、自然的馈赠”等制作规划。
借鉴了近年来国际纪录片中相对比较流行的戏剧化与故事化制作手法,通过有节制、温情的话语表达,同时细致入微的拍摄地调查方式,与拍摄素材特征相结合,将《舌尖上的中国》打造成全球通用的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是和国际同类题材相通的一种美食纪录片,然而,问题在于,该纪录片传播效果远超普通美食记录与介绍,“舌尖热”的影响力也由此成为社会学传播的重要案例,在传播效果、传播时机以及传播媒介等问题方面都有所涉及。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身发展与起源的一个历史过程,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与认同,各地区人们在历史变迁中流动与迁徙,文化在社会变革中不断靠近与融合,尤其是近现代社会中,不同区域与民族的人们仍然以其能动性广为传承传统文化,使现代和传统文化、不同区域间的文化彼此依存与影响,最终形成文化共同体。
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传播的文化内容就极为撩人心弦,该纪录片以食物为诱惑,娓娓道来各地美食与生活,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讲述了广西家庭腌制酸笋、浙江山民挖冬笋、湖北职业挖藕人、藏族女孩寻找松茸等多个小故事,其故事内容与“自然的馈赠” 主题环环相扣,该叙述方式并不以撩起国人思乡情为传播目的,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一步步迈进,《舌尖上的中国》逐渐构建出其目标受众,即:中国人。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绝美文案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绝美文案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的诗篇,是文化的画卷,是生活的情感,更是民族的记忆。
它不仅仅是一个电视节目,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一次灵魂的触动,一种情感的共鸣。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魅力,让全球的目光聚焦于华夏大地,品味着那份深邃而丰富的味道。
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属于它的独特味道。
从北国的冰雪之地到南疆的热带雨林,从东海的渔村到西部的高原,每一道菜肴,每一口汤羹,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风俗和人文。
在东北,冰天雪地中的酸菜白肉锅,是冬季温暖的源泉,也是人们抵御严寒的力量。
在四川,麻辣火锅的热烈,犹如川人的热情,火辣而不失细腻。
在广东,早茶的精致,是人们慢生活的体现,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在新疆,手抓饭的香醇,是草原的豪放,也是民族的融合。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食物的故事,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那些在田野间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的汗水滋润了土地,也孕育出丰富多样的食材。
那些在厨房中忙碌的身影,他们用智慧和技巧,将食材转化为美味,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也慰藉人们的心灵。
那些围坐一桌,共享美食的人们,他们的笑声和谈话声,构成了中国餐桌上的和谐乐章。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视觉的盛宴。
每一帧画面,都是精心构图的艺术品,每一滴色泽,都是摄影师对美食的热爱和敬仰。
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的过程,再到食物的呈现,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艺术的魅力。
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食物背后的匠心独运,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舌尖上的中国,更是一部历史的长卷。
它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那些流传千年的传统美食,如饺子、月饼、粽子,不仅是节日的象征,也是人们对祖先的怀念,对传统的传承。
而那些新兴的美食,如麻辣烫、烧烤、奶茶,则是现代生活的新鲜血液,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总的来说,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次对美食的深度探索,是一次对生活的深情告白,是一次对文化的热烈赞美。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道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道(作者:张婉婷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0)摘要:2012年5月14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和纪实频道播出的七集高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地域、历史以及文化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人的饮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誉和强烈反响。
《舌尖上的中国》从珍馐佳肴到地方小吃,用影像为观众呈现出各种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同时也用镜头记录了美食背后的风土人情、冷暖人生。
平均收视率达0.481,日最高收视率达0.75,吸引了美食家以及观众的普遍关注和喜爱,成为近期人们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饮食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丽肠食其传》中记载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中国人是非常讲究“食”的。
纪录片则是一种最贴近现实的影片,通过对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的展示来传达创作者的审美感受。
纪录片与美食相结合而产生的美食纪录片,传播美食信息,展现美食文化,让观众垂涎欲滴、欲罢不能。
韩国的《面条之路》、希腊的《我的希腊厨房》都是非常优秀的饮食纪录片。
由陈晓卿①执导的《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是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高端饮食类纪录片。
“从食材采集、主食差异、加工演变等方面入手,用《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七集故事体现广阔国土上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共存”[1],可以说是从饮食角度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深度审视。
一、《舌尖上的中国》产生的背景《舌尖》的产生既与我国悠久的饮食文化有关,也与飞速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自我完善发展的电视行业本身息息相关。
(一)文化背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对于饮食是颇有讲究的,要求选料精良、刀工细巧、火候独到、技法各异、五味调和和情调优雅。
对于饮食的研究自古就有,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编撰的《吕氏春秋》第l4卷《本味篇》,记述了当时推崇的食品和味料,同时也提出了我国最古老的烹饪理论。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概括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概括在中国,食物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纽带。
从小吃到大餐,从街边小吃到宫廷御膳,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在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例如,北京炸酱面,据说起源于清朝时期的一位厨师因收入不足而发明的廉价美食,通过多次改良,终于形成了现在口感鲜美、回味无穷的北京炸酱面。
这道美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关于悠久历史和普通人生活的见证。
又如,广东点心文化的兴起,传说是源自于广东一位面点师傅为了让顾客能多品尝不同的美味,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小吃,并通过小巧玲珑的包装和精致的制作工艺,赢得了顾客的青睐。
这些小小的点心,却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广东人对食物的独特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反映出了不同地域的特色和历史传承。
比如,鲁菜以其香甜醇厚的味道而著名,背后是山东人对粮食的热爱和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川菜则以其麻辣鲜香而闻名,展现了四川人的豪爽热情和丰富创造力。
这些菜系不仅仅是口味的满足,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和精神归属的象征。
中国的饮食文化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比如,粤菜中的“手撕包菜”,据说是因为有一位厨师在准备菜肴时手指受伤,无法使用刀具,于是用手撕成片状,结果却意外地发现了菜品更加入味且口感更佳。
这种偶然的发现和创新精神,成就了粤菜中这道美味的经典。
在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道菜肴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美食都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通过品尝这些美食,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口腹之欲的满足,更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故事和回忆的美食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传承,品味舌尖上的中国故事。
从“舌尖”到“中国”——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
自我 身份 的过程 , 也 就 是在 自我 之 外 寻找 自我 、 反 观 自我 的过程 。 ” I 2 3 通过认 同 , 人们 在相互 关 系 中可 以增 加确 定性 、 建 设 性 的 因素 。“ 认 同本质 上 是对 自我根 源 的不 断追 寻 。 对 自我 身份 的不 断 追 问 , 是对 人类 自
然 家 园和精 神 家 园的双 重探 究 ,是对 生命 意 义 的终 俗、 民族精 神 的认 同来 实 现 国家认 同 , 促 进 国 家 的发 极关 怀 。” [ 2 3
“ 文 化认 同 。 就是 指 对人 们 之 间或个 人 同群 体之
纪 录 片《 舌尖 上 的 中 国》 展现 出 天然 食材 与人 工 制 作 的巧 妙融 合 ,唤起 了身 处食 品安全 忧 患 中 的 国 人 对本 土食 文化 最 自然最淳朴 的记忆 。 不 同于 以往 的
的文化理 念和 共 同的民族精神 。以胡阿祥 的“ 中国” 概 念 为理论基础 。 从地理 中国、 历 史中 国
和文 化 中 国三 方 面 阐释 《 舌 尖上 的 中国》 在 构 建 国 家认 同中的作 用 。通过 方 言的使 用和镜
头 的跳跃 、 文化 符 号的介 绍 、 人 物故 事 的 解读 和 民族 精神 的呈 现 , 《 舌 尖上 的 中 国》 实现 了 从视觉、 味 觉的 呈现 到 情 感的延 伸 再 到 文化 的认 同 , 进 而 实现 了地理 中 国、 历 史 中国和 政
治 中 国的认 同。
【 关键词 】 文化 认 同 ; 国家认 同; 舌 尖上 的 中国
在全球 化 的今 天 , 各 个 国家文化 的交 融一 步步 开 阔着我 们 的视 野 。与 此 同时 , 全球 化 也 为每 个 民族 、 国家带 来 了文 化认 同和 国家认 同的 问题 。每 个 人 在 面 临不 同文化 的冲击 时 ,需 要通 过 文化 认 同来 实 现 自我 的 身份 认 同 ;而 民族 和 国 家则 需 要 以历 史 、 习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内涵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内涵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内涵主要是通过中国美食展现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地域特色。
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美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不时不食,顺时而食"是孔子的名言,讲的是日常饮食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令吃什么食物。
"不时不食"是联系着日常生活的文化根系,也是一种自律。
"不时不食"的饮食养生精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该纪录片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入挖掘,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推广中国饮食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该纪录片在制作上精益求精,通过对食材、制作工艺、餐饮文化等方面的细致描绘,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妙和独特之处。
《舌尖上的中国》以别具匠心的舌尖体风格引领了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新潮流。
通过生动细腻的视觉呈现和动人的故事叙述,它将美食的吸引力和人文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独特的风格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更让人们对中国的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需求不断变化,中国美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饮食和素食,中国美食文化也在逐渐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增强,中餐也越来越多地为世界所认识和喜爱。
相比从文化、历史、地理的角度认识中国,美食应该是一条更加便捷的路径。
通过美食,我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东方古老国度。
舌尖上的中国从舌尖文化到民族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从舌尖文化到民族文化《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中国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展现不同地域的传统美食和食材的制作过程,揭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菜肴的独特之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千姿百态和对美食的热爱之情。
本文将从舌尖文化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舌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是一个食文化拥有丰富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味小吃和传统菜肴的制作过程,向观众展示了中国菜的独特之处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
例如,纪录片中展示的川菜、粤菜、闽菜等,都是中国各地传统菜肴的代表,它们不仅独具特色,而且融合了不同地区的风味和文化,代表着中国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其次,通过舌尖文化的呈现,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的民族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传统食物和独特的食用方式,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例如,在纪录片中展示的西北地区的羊肉泡馍、东北地区的锅包肉、西南地区的火锅等,都是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
这些食物不仅关乎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承载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舌尖上的中国》还从食材的角度展示了中国的自然美景和资源丰富。
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为中国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纪录片中展示的各种食材,如海鲜、山珍、蔬菜等,都来自中国多样的自然环境,不仅展现了中国的自然美景,也为传统菜肴的烹饪提供了优质的食材。
这种以食材为媒介的展示方式,将中国的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使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中国的自然景色。
总之,舌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展现美食的制作过程和食材的丰富多样性,《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菜肴的独特之处和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
申论热点:舌尖上的中国影响中华文化
申论热点:舌尖上的中国影响中华文化【热点题目】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打造的高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使低调的纪录片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焦点,不仅引起了吃货们大呼“天呐,这才是真正的食物!”,而且围绕该纪录片所展开的各种话题,也屡次登上网络热点的排行榜,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文化魅力、健康饮食习惯和故土情怀的广泛热议。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核心问题】饮食文化的魅力【影响分析】一、《舌尖上的中国2》引发全社会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认同《舌尖上的中国2》再一次从“吃”入手,展现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本土的饮食文化,它勾起的不止是公众面对电视荧屏时的垂涎三尺,还有一种身为中华儿女对中华美食、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不仅如此,该纪录片还跨越了不同文化的障碍,从而以美食为窗口,让世界各国的观众都认识了中国美食,认识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认识到了中国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度所拥有的丰厚的文化遗产。
由此,对其产生亲近感,形成一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二、“舌尖”的“魅力效应”,引领健康的饮食习惯当下,在一线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由于工作节奏较快,人们的饮食相对单一,每天都是工作餐,用餐被“标准化”,大大失去了饮食文化原有的内涵。
《舌尖上的中国2》中所拍摄的食物都很家常,以普通老百姓日常菜肴为主,介绍的很多美食都来源于自然的馈赠。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人们对当下饮食文化的反思,唤醒了人们对于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倡导人们回归“真材实料”,从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呼唤价值回归与人的质朴情感纪录片中对于美食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精致讲解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它借助美食的制作过程,从无到有,从生长到成熟,完美地将美食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
另外,每一集都会有一个动听的名字,通过不同的视角让观众思考美食背后的意蕴,使人们从片中看到了包容、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让更多人推掉应酬,多陪父母在家做一顿家常菜,常回家看看,引发一种最原始的家庭观念,是一种价值回归和情感呼唤。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古国,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中华饮食的悠久历史,还是博大精深的烹饪技艺,中式美食都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中,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给了我很多触动。
第一段:味觉的盛宴中国菜肴繁多,各具特色,每一道菜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地区的菜系代表着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人文背景的独特表达。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在纪录片中,各种美食的烹饪过程展现出了中国人热爱生活、尊重食材的态度。
无论是草原上的炙羊腿,还是山村里的千层饼,每一道菜都经历了厨师们精心勾勒、精确计算的手艺。
调料的选用、火候的掌握、摆盘的创意,每一步都凝聚着厨师们的热忱和智慧。
在观看这些场景的时候,我仿佛就能嗅到美食的香味,感受到中国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二段:文化的传承中国的美食不仅是味觉盛宴,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纪录片,我看到了美食背后文化传承的延续。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食物是传承习俗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媒介。
例如,纪录片中介绍的鲁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菜系之一。
鲁菜最重要的特点是汤汁显色,鲜香味美。
而这其中的传统菜肴,如红烧狮子头、溜烧大虾等,不仅仅是菜品的继承,更是传统文化的传递。
这些菜肴通过烹饪的传承,让人们能够从中品味到古老的礼仪之美、尊卑有别的秩序和家国情怀的关怀。
另一个例子是四川菜,以其独有的麻辣口感而闻名世界。
四川菜背后蕴含着骄人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精神。
川菜的麻辣热辣代表着四川人性格中的勇敢和豪放。
正是这种麻辣的味觉以及辣椒在四川人饮食中的应用,形成了四川菜独特的风味,也成为四川文化的象征。
第三段:美食的传递美食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味觉需求,还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桥梁。
纪录片所展现的美食,不仅吸引了国内观众的眼球,也让国外观众对中国的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舌尖上的中国》浅析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播
从《舌尖上的中国》浅析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播摘要: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集中了各民族的烹饪技艺,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传承,综合了多种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定的地域性、历史的传承性等特征。
不同地区的美食文化在同一时空交错,组成了关于美食的中国文化系统。
在中国的美食纪录片中,比较典型的代表有《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美食类的纪录片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华文化美食传播舌尖上的中国《汉书郦食其传》曾记载:“民以食为天。
”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里,人们对食物一直有着较多的讲究,我们的饮食文化不仅融合了民族传承性,更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
随着现代社会日异月新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慢慢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最初单纯的为了吃饱的“果腹”到现在的“细品”,饮食习惯慢慢演变成一种生活的享受、一种追求精神的满足、一种对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积淀。
现在,越来越多的传媒界也开始将目光投入到美食文化领域,在传统的美食类节目基础上发展新的节目表现形式,更好的发扬传统美食具有的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类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部美食纪录片的主要介绍了全国各地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美食文化。
按照食材的种类划分,这部美食纪录片一共分为“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和“我们的田野”七集内容。
于2012年5月登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
这部纪录片除了介绍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外,还融合了中国博大的文化精髓,它为中国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厚重的、真实的“故事范本”。
一、美食文化引发的传播力量这部受到国内外赞誉的,在深夜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在播出之后能有这么大的反响,恐怕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甚至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制作人等工作人员都无法想象,而这部美食纪录片就这样突然的引发了一场关于美食文化的传播,就这样意外的成功了。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探析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探析摘要:《舌尖上的中国》堪称2012年最火的纪录片,为什么此片能够引起全民追捧,不仅仅是因为内容贴近生活,直击观众内心的是在人与人冷漠隔阂的今天体现出来的一种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本文将着重探讨《舌尖上的中国》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引起观众的文化认同与回忆。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文化《舌尖上的中国》体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舌尖上的中国》让游子想起妈妈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感受到粒粒皆辛苦的艰辛;《舌尖上的中国》让人陡然升起对家乡故土的怀念;《舌尖上的中国》甚至让观众感觉到中国软实力的增强纵观《舌尖上的中国》全集,无不处处体现制作者的人文情怀。
本片的编导陈晓卿在接受采访时说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①这样一部在22:30这个非黄金时间播出的纪录片却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很多网友深夜垂涎于电视机前,片中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让观众潸然泪下。
《舌尖上的中国》已经不是一部单纯的记录美食的纪录片,更是一部承载亿万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记忆。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形成的,文化是不可复制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基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她体现中国人独特的思想理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影像的方式传播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每一道美食和美食背后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中做到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最早由庄子提出,是道家主要倡导的精神,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和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它认为人是自然化育恩养的万物之一,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应与整个自然界圆融无间、共生共荣。
舌尖上的中国-文献综述
舌尖上的中国-文献综述《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深入了解中国食文化的纪录片,该片从中国当地的不同行业、地域、民族、时令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本文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所呈现的内容,探讨中国的食文化,了解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文化,早期的饮食文化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祭祀、宴会、贺喜等活动来展现。
从商代开始,饮食文化开始出现了一些初级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文化开始具有了一些独特的文化特征,比如讲究食材的新鲜、时令,讲究器具和环境的装修等等。
汉代时期,饮食文化达到了极致,宴席上烹饪技艺的提高和规范化,让饮食文化成为当时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具体体现在通过“烹、膳、食”,推崇色、香、味、形俱佳的全新的美食观念。
唐代时期,由于国家的文化繁荣,八大菜系开始形成。
宋元时期,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四川、山西、福建、浙江、广东等菜系为主的九大菜系;明清时期,则有了以徽、鲁、苏、粤、川、闽、浙、湘等菜系为代表的“八大菜系”。
《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现的中国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通过镜头的展现,展现了中国各地的不同菜系、传统烹饪方法、食材源头、规矩和礼乐。
在银川的羊肉泡馍、四川的火锅、广州的早茶、千层肚这些美食的背后,是地方文化、历史、文学等多种元素的交织和融合。
影片呈现的饮食文化,不仅反映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多元文化的特点,而且也深刻体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热爱和重视。
从一碗小米粥到大盘酱肉,中国人在庆祝和宴请时,都有自己特带的美食,这个美食可以产生情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同时也通过饮食传统,传递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反映中国社会、人民、生活等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饮食文化存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感,反映人们的文化和人文精神。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专业:1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1班学号:2012100316姓名:聂依华纪录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融合思想性、艺术性、纪实性于一体,具有展示现实、传递观念、传承文化、提升审美等功能。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却令人眼前一亮。
这部原创大片自2012年5月14日十点半开播,连续七天播出。
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而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这个成绩已经达到与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并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
引发公众对纪录片的强烈兴趣,由“舌尖”引发公众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探讨。
之所以引发公众对此纪录片的热烈反响,笔者将从纪录片的制作精良、平民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及商业化运作四个层面对其进行审视与思考,以期对当今的纪录片创作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一、纪录片制作精良,中国艺术审美的独特情怀《舌尖上的中国》制作精良,首先是人员的投入,该纪录片由美食家蔡澜、沈宏非两位专业人士担任顾问,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就有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为剪辑师剪辑完成。
另外,该摄制组跨越我国国内自北向南的60个地区,涵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基本展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源,风情迥异的饮食文化。
整个纪录片共七集,分别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讲述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文化传承。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在摄影方式上采用微距摄影。
摄像机在近距离的拍摄,为观众呈现食材本身的纹理构造,这样天然的图案都因此表现得非常唯美。
《舌尖上的中国》的宣传海报即是明显的例证,美丽的山水风光,远山近水与轻舟,其实是筷子与肉的微观特写。
该片通过这种新颖的拍摄手法让人们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发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人的审美情趣则从人的本性上要求艺术回归本真,表达出人们的某些共同情感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舌尖文化到民族文化
——观《舌尖上的中国》体会
《舌尖上的中国》是近来中国少有的优秀纪录片,央视甫一播出,就在信息传播最快的微博上引起热议,其中美食在大晚上刺激着许多“吃货”。
然而《舌尖上的中国》与其说在记录中国的饮食文化倒不如说是以美食为线索,归根结底讲述的还是民族的文化与风俗。
《舌尖上的中国》得以热播,首先得归功于导演选择了一个好的切入点——把被人民当作“天”的食作为线索,串联起了一个个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美食有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有云贵高原上侗族的米粉,有蒙古草原的牛奶,有台湾的乌鱼子,有京杭运河南北汇聚之地的淮扬菜,有潮州的糖葱薄饼,有太湖水域的大闸蟹……天南地北的美食在这里交汇,将他们找到一个共同的主题分成七部分,独具匠心的手法不仅勾起了食欲还吸引了眼球。
不同的人看《舌尖上的中国》收获是不同的。
有人看到的是令人谗言欲滴的美食,有人看到的是不同地域不同的风俗与传统。
例如说,地理环境特点与传统的农业布局赐予了中国南北不同的主食习惯。
《主食的秘密》巧妙的抓住了这一特点,解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
中国许多地方有腌制腊肉的习惯,而《时间的味道》展示了香港、湖南苗家、黄山地区、浙江金华不同的腌制习俗,从“吃”里展示各地不同的习惯。
美食里看风俗,少不了春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传统小农经济保留下来的安土重迁,几代同堂的习惯可以在这部纪录片中很多地方找到共鸣。
同时,《舌尖上的中国》也关注很多正在消失的传统,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这些民间传统正逐步提出人民的视线,也给观众敲响了警钟。
在查干湖京族的万尾渔村如今会高跷捕鱼的只有5个人等等传统的技艺与手艺也在消失。
《舌尖上的中国》也体现了这种人文关怀,关注渐行渐远的传统,呼吁传统的保留与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小人物”的故事,这里没什么主厨与明星,全是普通的劳动人民,每一样美食都从一位普通老百姓身上切入,保留了很多淳朴的气息,又是以小见大,窥一眼而探这一地域人民的基本风貌。
这样不浮躁,沉静质朴的感觉也能让许多沉浮于都市匆匆中的人安静下来,寻找内心的平静。
能在央视的大平台上播出,《舌尖上的中国》其实也是一部很主旋律的纪录
片,她重视自然资源在美食中的运用,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等等蕴藏着丰富的饮食资源,一方面展示了自然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宣扬尊重自然规律,弘扬科学发展观。
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基本上是迎合了普通中国观众的口味,又满足了特定人群提升内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诉求,又用精良的画面制作,优美的文案陈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以此在银屏和网络上大热。
但《舌尖上的中国》本身还是存在不足的,《vista看天下》杂志在本片热播后做过关于《舌尖上的中国》中部分劳动人民的后续报道,许多正在失传的手艺并没有能因此而得到继承。
而一方面美食想告诉观众许多故事,另一方面观众的思想又往往被美食所吸引,美食又遮掩了其中思想的深度,除了淘宝搜索的美食数量上升外,风俗与传统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与讨论。
无论怎样,《舌尖上的中国》看得到中国纪录片水平的进步与提高,即使有不足,在中国浮躁的商业市场上,一部纪录片能引起比《画皮2》还要多的议论以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