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版必修2 《第7课 石头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新版必修2 《第7课石头城》2018年同步练习卷(1)

一、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1.试比较《石头城》与《越中览古》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

越中览古①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②归,战士还家尽锦衣③。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④飞。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从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夜直①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注】①夜直:即为值夜班,此时宋神宗已决定采纳王安石的意见,实行新法。

第三句“春色”指什么?诗人为何感到“春色恼人眠不得”?

末句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4.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注:①本诗与《书愤》是同期作。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淡漠心情。②世味:世态人情。③紊衣莫起风尘叹:意思是自己不会受京城坏风气的影响。语出陆机《为顾彦章赠妇》:“京城多风尘,素(白)衣化为缁(黑)。”比喻人受环境影响变坏。

诗句“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有哪些深刻的意味?

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比较本诗与《书愤》的风格。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相同之处:从内容上看,《石头城》写石头城故址和旧景犹存,但人事已非,六代的豪华已不复存在,为此引发无限的感慨,《越中览古》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均为怀古咏史诗,都借古讽今,对历史作了深沉的思考;从手法上看,“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与“只今惟有鹧鸪飞”都通过景色的凄凉表达出昔盛今衰的伤感,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不同之处:从手法上看,《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②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重点描写明写昔日的繁华,与“只今惟有鹧鸪飞”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今昔变化,以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表达对盛衰无常的慨叹;《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重点写满目苍凉之景,突出现在的景象,让读者想象以前此处的繁华,在今古对比中领会诗人的伤感。

答案:两诗的相同点:①怀古咏史,对历史作了深沉的思考,并有讽喻现实的含义。②诗中句句写景,情寓景中。

两诗的不同点:《越中览古》明写昔日的繁华,用对比的手法表达古今盛衰感慨;《石头城》只着眼于现在,写满目苍凉之景,让读者在想象中完成今古对比,领会诗人的情感。

石头城译文: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赏析:

这是组诗的第一首。此诗写石头城故址和旧景犹存,但人事已非,六代的豪华已不复存在,为此引发无限的感慨。诗中句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思想在字面上不着痕迹,而深味其境,则各有会心。白居易读后,曾“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赞曰:“我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月标“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曾经是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旧时月”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此诗寄托诗人昔日繁华无处寻觅的感慨,江城涛声依旧在,繁华世事不复再。诗人怀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越中览古译文: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赏析: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

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来表达。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使读者更觉得凄凉的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后来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明写昔日的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后来的荒凉,由此加以抹杀,转而引出主旨,充分体现了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2. (1)“戍蚊断人行”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写“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了“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从这些诗句中都可以看出本首诗写的是安史之乱时期。

(2)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是因为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深切的思念。

答案:

(1)戍蚊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2)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