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教案
科学环境概论教案初中
科学环境概论教案初中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目标:1. 理解环境的概念及其内涵。
2. 掌握环境质量、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的概念。
3. 了解环境功能特性,包括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和持续反应性。
教学重点:1. 环境的概念及其内涵。
2. 环境质量、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的概念。
3. 环境功能特性。
教学难点:1. 环境质量、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的概念。
2. 环境功能特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环境科学概论》。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环境?环境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性?2. 学生分享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环境的概念。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环境的概念及其内涵,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 讲解环境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环境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3. 讲解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超过容量会导致环境污染。
4. 讲解环境功能特性,包括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和持续反应性。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播放环境污染的案例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内容展示、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北城院《环境学概论》教案
北城院《环境学概论》教案第一章:环境学基本概念1.1 环境的定义与分类自然环境的组成: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人工环境的分类:城市、乡村、工业、农业等1.2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变:从局部污染到全球性问题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1.3 环境科学的内涵与任务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环境要素、环境过程、环境效应等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观测、模拟等第二章: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2.1 大气环境大气组成与结构大气污染源与污染物传输2.2 水环境水体的类型与特性水资源利用与水污染控制2.3 土壤环境土壤的组成与功能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2.4 生物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入侵与生态系统失衡第三章: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3.1 重金属污染重金属的来源、迁移与富集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与控制策略3.2 有机污染有机污染物的类型与特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处理技术3.3 噪声污染噪声的产生、传播与控制噪声污染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3.4 生态破坏生态退化与生态恢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环境管理与法规4.1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环境管理的内涵与目标环境管理的方法与技术4.2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污染防治法等国际环境公约与国际合作4.3 环境监测与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控制策略第五章: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5.1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5.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5.3 环境保护实践与案例分析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实践与成效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与启示第六章:环境评价与管理技术6.1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与内容6.2 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与方法风险评价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6.3 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的原则与方法环境管理的战略与措施第七章:环境伦理与公众参与7.1 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与价值观环境伦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7.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义与作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方法7.3 环境教育与宣传环境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环境宣传的手段与策略第八章:环境经济学与环境政策8.1 环境经济学基本原理环境资源的经济学特性环境成本与外部性分析8.2 环境政策工具与政策分析环境税收、补贴与市场机制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8.3 环境与发展政策案例研究我国环境政策实践与成效国际环境政策的借鉴与启示第九章:全球环境问题与人居环境9.1 全球环境问题概述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与生物多样性丧失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与责任分担9.2 人居环境建设城市环境规划与绿色建筑乡村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9.3 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策略低碳发展、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第十章:环境科学前沿与未来挑战10.1 环境科学新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环境监测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0.2 环境科学研究的未来趋势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环境与人类健康10.3 环境保护的长期挑战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治理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环境学基本概念环境的定义与分类:理解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组成与区别是理解环境学的基础。
环境学概论教案
环境学概论绪论第一节环境概论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
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人类环境是指自然环境,也就是自然生物圈这一层和人工环境中的人工构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一、人类的环境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按照其特征和功能可分为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和人工环境(manmade environment)两种。
1.自然环境的构成(1)物质: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2)能量:气温、阳光、引力地磁力(3)自然现象:大气稳定性、地壳稳定性(地震、火山、海啸、地质构造情况)、大气力量、水循环、水土演变等多种自然因素自然环境亦可以看作有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球环境对于人类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根据地球上各个区域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异同性,发现地球环境具有明显的圈层特性。
地球环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圈层结构特性:内核→外核→地幔→地壳→大气层2.人工环境综合生产力(包括人等)、技术进步、人工构造物、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文化与地方因素等。
必须指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带根本性的,人类要改善环境,必须以自然环境为其大前提,谁要是超越它,势必一事无成。
二、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一)环境要素(environmental element)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完整版)环境学概论1黄春晓教案讲稿绪论
3.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环境学的学科体系,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教学重点:
环境的定义,环境的组成,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教学难点:环境的功能特性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和关注教学效益的教学理念贯穿在备课和授课过程的始终,根据不同内容灵活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探索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多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引入新知识。采用探索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采用案例教学法,多举例子,突破对难点的理解,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即以人类为主的外部世界。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图1-1)。
图1-1人类环境的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
环境的概念: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4.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特别是环境污染所引起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研究及其防治。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2.分类
二、环境问题的发展阶段与原因
1.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工业革命以前—环境问题的萌芽。
第二阶段是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前——环境问题的恶化。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第一次高潮。(举例八大公害事件)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第二次高潮(举例“新八大公害事件”)
2.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学概论(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编码:12033026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时数:36 学分数:2考核方式:考查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订日期:2006 年执笔者:林媚珍审核者:谢献春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课程将通过较为全面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知识等教授,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成为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它帮助学生较为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保护环境和参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教学目标包括:1.增进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环境伦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2.帮助学生提高环境意识,掌握保护和改善环境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3.使学生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促进学生的环境保护行动。
教学要求:1.了解全球和我国的环境状况、资源利用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害;2.掌握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知识;3.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实施进展;4.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环境、预防环境问题产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并尽可能采取行动;(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授课课时为100%。
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无)(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教材: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参考资料:①李训贵主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环境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40/2需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适用专业:适用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法学的本科专业课程简介环境保护是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学概论》是环境科学的核心课程,属于专业基础必修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全球的环境状况,起着环境学基础教育、拓宽环境知识面的作用。
该课程系统介绍了全球环境问题,生态学基础,环境资源及其保护,大气、水、固体废物、土壤和物理污染及其控制,环境与法,环境与贸易,环境与管理,环境与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体系,掌握环境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加深学生对环境与发展、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掌握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熟悉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成因、防治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环境问题的能力及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达成目标:本课程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课程介绍(研究内容,对象,特点,学习方法);2.环境及其组成、环境问题;3.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教学要求:1.理解环境的概念,了解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概念;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熟悉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环境的概念、环境学的研究任务;难点:次生环境问题。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全球气候变化;2.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3.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坏、淡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学概论(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编码: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时数:36 学分数:2考核方式:考查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订日期:2006 年执笔者:林媚珍审核者:谢献春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课程将通过较为全面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知识等教授,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成为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它帮助学生较为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保护环境和参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教学目标包括:1.增进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环境伦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2.帮助学生提高环境意识,掌握保护和改善环境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3.使学生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促进学生的环境保护行动。
教学要求:1.了解全球和我国的环境状况、资源利用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害;2.掌握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知识;3.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实施进展;4.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环境、预防环境问题产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并尽可能采取行动;(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授课课时为100%。
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无)(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教材: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参考资料:①李训贵主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环境学概论教案
环境学概论绪论第一节环境概论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
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人类环境是指自然环境,也就是自然生物圈这一层和人工环境中的人工构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一、人类的环境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按照其特征和功能可分为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和人工环境(manmade environment)两种。
1.自然环境的构成(1)物质: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2)能量:气温、阳光、引力地磁力(3)自然现象:大气稳定性、地壳稳定性(地震、火山、海啸、地质构造情况)、大气力量、水循环、水土演变等多种自然因素自然环境亦可以看作有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球环境对于人类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根据地球上各个区域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异同性,发现地球环境具有明显的圈层特性。
地球环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圈层结构特性:内核→外核→地幔→地壳→大气层2.人工环境综合生产力(包括人等)、技术进步、人工构造物、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文化与地方因素等。
必须指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带根本性的,人类要改善环境,必须以自然环境为其大前提,谁要是超越它,势必一事无成。
二、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一)环境要素(environmental element)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北城院《环境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学时:45一、课程的性质:《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1. 教学目的《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开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和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用环境科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素质和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2.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当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的途径,了解各类资源的重要性、现状、合理利用和保护方法;了解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理解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基本概念,了解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各类环境污染的成因、基本原理和防空方法;掌握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第一章绪论(3学时)第一节环境概述一、环境二、环境的分类三、环境要素及属性四、环境结构五、环境的功能六、环境的基本特性第二节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程二、环境问题第三节环境规律一、环境规律二、五律协同三、规则与规律四、环境调控第四节环境科学研究内容和任务一、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三、环境科学分支第五节学会学习环境科学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学会思考三、有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资源第二章大气环境(9学时)第一节大气概述一、大气的组成二、大气的层结三、大气边界层的特征第二节大气污染一、大气污染源二、大气污染类型三、大气污染的影响和危害第三节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一、气象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二、局地建筑物对大气污染散布的影响三、山地地形影响与扩散四、水陆交界下垫面影响五、城市和区域大气扩散第四节大气污染控制一、清洁能源二、绿色出行三、末端处理四、自净作用第五节全球大气环境变化一、温室效应二、臭氧层破坏三、酸雨第三章土壤环境(6学时)第一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一、土壤的组成二、土壤的性质第二节土壤污染与防治一、土壤污染、污染源与污染物二、土壤污染的危害三、土壤污染的防治第三节土壤生态保护与退化防治一、土壤生态系统二、土壤退化及成因三、土壤退化类型及防治第四章水环境(6学时)第一节自然界的水一、地球上水的分布二、水循环三、人类与水第二节水资源一、水资源的含义二、世界对水的需求与供给三、我国水资源特征及问题四、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水体污染与自净一、水体污染及污染源二、主要水体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三、水体自净与水环境容量四、水污染控制第五章生物环境(3学时)第一节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一、生物资源二、生物多样性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二节生物安全一、食品安全二、转基因技术的生物安全第六章人类社会环境(9学时)第一节人口与环境一、人口容量二、人口压力对环境的影响三、影响人口总量及分布的因素第二节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一、农业发展的历程二、农业资源的保护欲利用三、乡镇企业的环境问题第三节城市化过程与环境保护一、城市化进程二、城市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三、城市的现实问题第四节固体废物污染与控制一、固体废物概述二、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三、固体废物处置技术四、固体废物资源化第五节物理污染与控制一、噪声污染与控制二、放射性污染与控制三、电磁辐射污染与控制四、光污染与控制五、热污染与控制第六节环境污染与健康一、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二、污染物在生物体中的迁移和转化三、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四、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第七章人居环境(1学时)第一节人居环境概述一、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二、理想人居环境的条件三、人居环境的类型第二节城市人居环境一、自然环境二、人工环境三、人文环境第三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第八章景观环境(2学时)第一节景观环境的概念第二节景观环境的分类一、自然景观二、人文景观三、城市景观第九章环境保护对策(3学时,本章内容小组报告)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节环境法第三节环境质量评价第四节环境标准第五节环境监测第六节环境经济学第十章可持续发展(3学时)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由来一、先觉者的呼声——《寂静的春天》二、第一个里程碑——斯德哥尔摩会议三、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四、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五、第二个里程碑——里约热内卢会议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一、指标体系二、可持续发展的度量三、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设计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背景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旨在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并为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本课程设计将分为三个部分: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课程作业。
2. 课堂讲授2.1 课程大纲课程大纲将按照以下内容结构设计:•环境科学概念和重要性•环境问题的基本原理和解决方法•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空气、水、土壤污染与控制•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管理•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2.2 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将为闭卷考试。
定期测试、作业等课堂表现会对期末成绩有适当影响。
3. 实验教学3.1 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将紧密围绕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际问题,选取一些基础的环境保护实验进行教学:•环境监测样品处理实验•空气质量监测方案设计实验•水质检测实验•生态系统样方调查实验•生物多样性分析实验•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实验3.2 实验教学考核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为实验报告书,每次实验都将需要学生提交一份报告,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总结等四个部分。
4. 课程作业4.1 课程作业内容课程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和分析。
课程作业包括以下内容:•综述论文:选取一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主题进行研究和撰写,要求论文能够系统全面地介绍该主题的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法。
•环保计划书: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计划,要求计划能够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策划方案:设计一个环保宣传活动的策划方案,包括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和宣传对象等。
4.2 课程作业考核课程作业考核方式为论文或方案,每次作业都将由老师进行评估,并给出适当的评价和建议。
5. 总结本课程设计旨在循序渐进地介绍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认识能力。
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课程作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环保问题的本质和应对方法,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思考、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北城院《环境学概论》教案
北城院《环境学概论》教案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定位《环境学概论》是北城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伦理观念和环保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养。
二、教学内容2.1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教学内容:环境的定义、环境的分类、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
2.2 第二章环境科学基础教学内容:环境科学的定义、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科学的方法和技术。
2.3 第三章环境与环境管理教学内容:环境管理的概念、环境管理的任务、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2.4 第四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环境保护的概念、环境保护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5 第五章环境伦理与环保行为教学内容:环境伦理的概念、环境伦理的原则、环保行为的意义、如何培养环保行为。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培养学生的环境分析能力。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环境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4.2 期中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测试学生对环境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环境学概论》,作者:,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5.2 辅助教材:《环境学概论学习指导》,作者:,出版社:上海出版社。
5.3 网络资源:环境保护部门网站、环境学相关期刊、环保组织网站等。
5.4 实地考察资源:环保企业、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
北城院《环境学概论》教案
1.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原始社会——当代
2.提出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10大公害)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人口压力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环境问题的实质与特点、发展趋势
第三节环境规律
由规律引入:提问什么是规律?规律的特点,举例日月更替,季节变换等——环境规律:多样性、规律规则、五律协同、人与环境协同
气候变暖、臭氧层损坏、酸雨
第五节大气环境污染控制
各小组代表报告上节课讨论结果并展开讨论
总结性介绍大气污染控制
使用多媒体教学
启发式教学
课外作业
调查你所熟悉的城市近10年内汽车使用变化与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并给予评价。
教学后记
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较好,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讨论,并能及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
教学方法(请打√):讲授□√讨论□√示教□指导□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其他□
《环境学概论》教案
(20——20学年第学期)
班级
08资源本1
计划学时
4
教师:崔玉静2009年10月14日
教学内容
第二章大气环境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
教学方法(请打√):讲授□√讨论□√示教□指导□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其他□
《环境学概论》教案
(20——20学年第学期)
班级
08资源本1
计划学时
4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2:《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环境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编号:课程归属单位:制订时间:2017年6月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性质和任务《环境学概论》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专业教学中,使学生了解目前全球的环境情况,起着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环境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污染物对各种环境的具体污染情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将来各相关专业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教学要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状况、资源利用情况及发展趋势,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发展的危害。
增进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知识,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要求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环境,掌握环境变化的基本知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紧密结合实际,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环境、预防环境问题产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成为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参与可持续发展时间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4)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生物学基础理论分析相关环境问题,拓展学生知识面。
通过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深入理解,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球科学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生物环境、环境规划以及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它帮助学生较为全面的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他环境课程开展基础、入门课程。
《环境概述》 学历案
《环境概述》学历案一、环境的定义与范畴环境,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常提及的词汇,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从广义上来说,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它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比如辽阔的蓝天、广袤的大地、深邃的海洋、巍峨的山脉、奔腾的河流、繁茂的森林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
这些自然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精妙的生态系统。
而人工环境,则是人类通过自身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
像我们居住的城市、繁华的街道、高楼大厦、工厂农田、交通设施等等。
人工环境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发展而建设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
二、自然环境的构成与特点(一)大气环境大气是地球外部的一层气体包围圈,它对地球上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气为我们提供了呼吸所需的氧气,同时也调节着地球的温度,阻挡了来自太阳的有害射线。
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的排放,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雾霾、酸雨等现象频繁出现,给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水环境水是生命之源,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都被水所覆盖。
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非常有限。
河流、湖泊、地下水等都是我们重要的水资源。
然而,水污染问题却使得原本清澈的水体变得污浊不堪。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农业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都对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也威胁着人类的饮用水安全。
(三)土壤环境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根基,也是粮食生产的基础。
它为植物提供了养分和支撑。
但过度的开垦、不合理的施肥、垃圾的填埋等活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壤侵蚀、土壤板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北城院《环境学概论》教案
北城院《环境学概论》教案一、课程简介《环境学概论》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影响,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 掌握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了解不同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影响。
3. 学习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内容1. 环境学基本概念:环境、环境要素、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环境研究方法等。
2. 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物环境等。
3. 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影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等。
4. 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环境保护战略与政策、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保护技术等。
5.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绿色生活方式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阐述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影响,介绍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察实践: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环保项目,了解环保技术的应用和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占总评的40%。
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案例分析考试,占总评的6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学概论》,作者:X,出版社:X。
2. 辅助教材:《环境学导论》,作者:X,出版社:X。
环境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学导论课程代码:22704209课程类别:必修课学分:3学分,学时:48学时授课对象:2011级地理科学学生教材: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ISBN: 9787040052008),第二版,1995-05-01;一、前言本课程的任务: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地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当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的途径,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必备的专业知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二、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三、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及问题第二节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一、环境科学研究内容二、环境科学分科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环境科学发生二、环境科学发展阶段基本要求:1.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2.掌握环境的概念和特点3.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4.了解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5.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6.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第二章大气环境第一节大气的结构和组成一、大气的五个圈层二、大气的质量及化学组成第二节大气污染和污染物一、大气污染的发生二、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三、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和类型第三节大气污染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一、大气的光化学特性二、硫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三、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四、“光化学烟雾”的形成第四节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一、大气温度场二、大气水平运动与湍流三、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四、影响大气污染的其它因素第五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管理一、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二、大气环境标准基本要求1.掌握大气的结构和组成2.掌握逆温的形成原因与分类3.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危害4.掌握大气污染类型及形成原因5.了解“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的形成机理6.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过程7.掌握主要的烟型及产生条件8.了解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方法及大气环境标准第三章水体环境第一节水体环境概述一、天然水在环境中的循环二、当前主要的水环境问题三、水体概念及水体污染四、水体污染源和污染物五、主要的水体污染物种类第二节污染物在水中的扩散一、污染物在水中的运动特征第三节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化学转化一、水体中耗氧有机物降解二、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三、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第四节水环境污染控制及管理一、水体污染的防治与管理二、城市污水的处理基本要求:1.理解水体、水体污染的概念2.掌握水体污染物质的来源和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3.理解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量、总需氧量的概念5.掌握水体中耗氧有机物进行降解时的基本概况;掌握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了解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6.了解天然水在环境中的循环、天然水的水质7.了解水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废水处理方法第四章土壤环境第一节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一、土壤的组成和结构二、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第二节土壤环境污染一、土壤的污染和净化二、土壤污染物质的分类三、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第三节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一、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二、环境背景值的概念三、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第四节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一、化学农药的分类二、化学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三、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降解及残留第五节土壤污染的防治一、土壤污染的预防措施二、治理土壤污染的措施基本要求:1.了解土壤环境问题2.了解土壤的三相组成及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3.掌握土壤污染物的种类4.掌握土壤污染的概念及土壤净化的途径5.了解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6.了解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7.掌握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8.掌握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第一节固体废弃物概述一、固体废物基本概念二、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一、固体废物资源化概念二、固体废物资源化手段基本要求:1.理解固体废物与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概念2.理解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及其资源化系统3.了解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及其危害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第一节环境质量评价概述一、环境质量概念二、环境质量评价类型与基本内容三、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第二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程序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内容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一、环境影响评价概述二、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与方法基本要求:1. 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及基本内容、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2. 掌握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内容及方法3. 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不确定性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4. 了解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5. 了解环境质量的概念6.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意义和作用、环境影响评价类型第七章环境规划一、环境规划的意义与作用二、环境规划制定的原则三、环境规划的类型四、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及内容基本要求:1. 理解环境规划的概念2. 了解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及内容3. 了解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4. 了解区域环境规划决策方法、区域环境规划优化方法、环境承载力、污染物的环境容量的概念及量化方法5. 了解环境规划的意义和作用、环境规划制定的原则、环境规划的类型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第一节全球气候变化第二节臭氧层破坏第三节生物多样性的被损害一、生物多样性被损害的基本情况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基本要求:1. 了解目前全球环境主要问题及成因第九章人口与环境一、人口的增长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基本要求:1. 了解人口增长特点2. 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第十章能源与环境一、能源的利用二、电能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三、探索和开发新能源四、我国能源的前景基本要求:1. 掌握目前能源的利用类型及特点2. 了解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第十一章资源与环境一、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环境基本要求:1. 熟悉土地资源特点及利用类型2. 了解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三、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 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材中的有关污染治理部分,在讲授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习题课、答疑课以及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现场讲解等教学环节。
《环境学概论》教案
《环境学概论》教案Teaching Plan for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 Science学时:48 学分:3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认识和掌握环境的科学涵义,掌握环境的组成及其分类。
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环境问题的分类,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
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理解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含义,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难点是环境的概念和环境问题的实质。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下划线部分表示讲课提纲)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一、环境(environment)的概念环境一词最早见于《元史·余阙传》“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
”环:围绕;境:疆土。
从哲学的角度来定义:相对于主体的客体。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定义:“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的分类1 按环境的组成分类(1)自然环境包括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2)社会环境人工的创造物;人与人的关系2 按环境的空间结构分类居室环境;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三、环境的基本特性1 整体性和区域性2 变动性和稳定性3 资源性和价值性四、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资源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按成因分为:(1)第一类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2)第二类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人为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学概论》教案
《环境学概论》教案
Teaching Plan for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 Science 学时:48 学分:3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
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环境与规划学院《环境学概论》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认识和掌握环境的科学涵义,掌握环境的组成及其分类。
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环境问题的分类,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
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理解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含义,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难点是环境的概念和环境问题的实质。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下划线部分表示讲课提纲)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environment)的概念
环境一词最早见于《元史· 余阙传》“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
” 环:围绕;境:疆土。
从哲学的角度来定义:相对于主体的客体。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定义:“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
二、环境的分类1 按环境的组成分类(1)自然环境
包括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2)社会环境
人工的创造物;人与人的关系2 按环境的空间结构分类
居室环境;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三、环境的基本特性1 整体性和区域性2 变动性和稳定性3 资源性和价值性四、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
环境与规划学院《环境学概论》教案
环境人类社会废弃物环境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资源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按成因分为:
(1)第一类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
(2)第二类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人为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
思考:第一类环境问题与第二类环境问题的区别和联系。
三、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1 远古时代(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
人与环境的关系:自然为主,人类为奴隶;人类被动的适应和利用环境,主要依赖自然而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第一个环境问题解决方法:人类迁徙
影响:自然界的自发调节作用2 农业文明时代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和发展,铁器的使用,人类改造自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自然与人“平起平坐”相互抗衡
由于农业砍伐围垦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对自然有较大伤害,但限于局部区域解决方法:人类被动地接受环境惩罚或逃避环境灾难
影响:局部的,区域性的,但造成的环境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以古巴比伦文明为例;以我国的黄河流域为例恩格斯给予人类以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
3 近代工业文明时代
机械化,对自然进行掠夺式开发城市化、产业化进程加快人把自然当奴隶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重大公害事件屡屡发生,形成了环境问题高潮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比利时)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2
环境与规划学院《环境学概论》教案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美国)水俣事件(1953年,日本)
富山事件(骨痛病)(1931年,日本)四日事件(1970年,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日本)
思考:公害事件发生的地点、类型、污染源和污染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演示有关图片,解答思考的问题。
4 知识经济时代(后工业时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视自然为朋友
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从1972年至1992年间环境污染的十大事件(1) 北美死湖事件(2) 卡迪兹号油轮事件(3) 墨西哥湾井喷事件
(4) 巴西库巴唐“死亡谷”事件(5) 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6) 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7) 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8) 莱茵河污染事件
(9) 雅典“紧急状态事件” (10)海湾战争油污染事件
1998年7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负责人克劳斯·特普费尔概括了威胁人类发展的十大环境资源问题
(1) 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2) 淡水资源受到威胁(3) 空气污染(4) 土壤遭到破坏(5) 森林面积减少(6)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7) 化学污染(8) 混乱的都市化
(9) 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10)极地臭氧层空洞
演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图片环境公平与效率
污染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农村污染迁徙的中国路径:向西向欠发达地区向农村以电子垃圾和有害固体废物的污染转移为例新技术、新材料的
环境效应冰箱制冷剂氟利昂不粘锅涂层转基因技术
3
环境与规划学院《环境学概论》教案
纳米技术??
第三节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目的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
1 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
2 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 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4 研究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思考:如何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
第四节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
一、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 人类关于环境必须加以保护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早期
《逸周书·大聚篇》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月川泽不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孔子倡导“天命论”,主张“尊天命”、“畏天命”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定胜天” 2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背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引起了人类思想的极大震动和反省解决环境问
题,两方面的需求:(1)公害产生的原因和机理;(2)治理污染基础学科参与到环境问题的研究,产生了: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等新的边缘性分支学科。
思考:在该时期,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
——技术问题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等文件。
这次会议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人们改变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表现在:(1)加深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扩大了环境问题的范围,即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还应该包括生态破坏;(2)冲破就环境论环境的狭隘观点,把环境与人口、资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从整体上来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3)从治理的手段来看,对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实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单项治理发展到综合防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