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名词解释简答答案2012~2013
中音史
2 在和声方面,他大胆摸索“中国化”的和声,其中有运用平行四度、无度的进行等。
3 在音乐形象方面,他是扥注意形象刻画的独特意义,特别是对钢琴伴奏的运用上,注意对表达主人公或外界诗意形象的刻画。
4 他在创作上无论是题材的选择、音乐民族风格的探索以及对西洋创作技法的借鉴上,都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精神,对我国现代音乐的创作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7)赵元任——著名的语言学家,对音乐有相当突出的专业修养和创作才能,创作100多首歌曲,一首大型合唱歌曲《海韵》和一些器乐小品等,努力创作具有民族风味的音乐,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中国派”曲调,按中国语言的声韵特斯按来纯利词于曲调的关系,其中有的是用接近吟诗的音调来写,有的吸取吸取或民族小调的音调加以发展,在和声方面大胆摸索“中国化”的和声,其中有运用平行四度、五度的进行等。出版的歌集有《新诗歌集》、《儿童节歌曲集》、《赵元任歌曲集》,198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的提议并推动下,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五线谱版的《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他是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家大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之一,他与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格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分享]1中音史简答题
1.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对近代京剧音乐的贡献?梅兰芳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其演唱凝重而流畅,对旦角音乐艺术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京剧伴奏音乐也有改革,在京剧伴奏中加用可二胡、月琴,在一些新戏中采用了新的配乐手法。
程砚秋,他对声腔和演唱有许多钻研和独到的见解,如“以腔就字”的创腔原则和“声、情、美、永”的演唱要求等。
他广泛地向其他戏曲、说唱学习,也向西洋音乐学习,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
周信芳,其发扬“海派京剧”锐意改革的精神,不守成规,他的唱腔接近口语,酣畅朴直;念白饱满有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化短为长”形成了麒派唱腔的独特风格;注重做功,表演从人物内心出发调动唱、念、做、打全部予以充分展示,因内外和谐而真实生动。
善用髯口、服饰及道具等来塑造人物;在音乐作曲、锣鼓、服装、化妆等方面作了革新和创作。
2.萧友梅,赵元任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贡献?萧友梅,艺术特色:他的音乐创作在多种音乐体裁(尤其是西洋乐器音乐)的运用上富于开创性,室内乐作品完全仿作了西洋古典音乐的创作手法;管弦乐曲进行了民族风格的尝试与探索。
历史贡献:①推广音乐;②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赵元任,艺术特色:他的歌曲创作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精神;在音乐写作方面有重要的创新。
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其歌曲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
历史贡献:他能结合中国语言的独特规律进行创作,是探索中国民族化创作道路的重要先驱之一。
3.冼星海对近代合唱音乐创作的贡献?冼星海的《黄河》、《生产》、《九一八》、《牺盟》、四部大合唱之外还有《黄河大合唱》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里程碑式的杰作,他在《黄河大合唱》中创造的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新的合唱形式,对其后中国大型歌唱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合唱,也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大合唱作品。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一.名词解释新音乐运动:是将其作为倡导学堂乐歌的终极目标1919年“五四”运动后,萧友梅曾将新音乐(他谓之“新乐”或“今乐”)用作“旧乐”(指中国传统音乐)的对称。
学堂乐歌:1概念: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2意义: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萌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我国群众歌曲的基本定位。
3 内容:宣扬富国强兵、抵制外辱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对象为中小学生的军歌呼吁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宣传新文化,去除旧习俗陆华柏: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在过华中师范大学担任过教员和音乐系主任。
作有歌曲、管弦乐、歌剧等作品。
特别是歌曲《故乡》和管弦乐康藏组曲》最为出名。
大同乐会: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颇有影响的一个国乐社团。
由古琴家郑觐文创办、主持,聘请汪昱庭、苏少卿、陈道安、程午加、柳尧章等为教师,向入会的会员传授中西音乐的知识和技艺,并进行有关中国古乐的仿制和民乐的改革。
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也是他们作了最初的试探,并创编了著名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
郑觐文逝世后该社的工作由卫仲乐等继任,至1937年抗战爆发后,其活动实际告终。
和平进行曲:赵元任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是公认的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该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心声,是赵元任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完成的。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
1938年夏作于延安。
1940年曾易名《古城颂》登在国民党统治区《新音乐》第二卷第3期。
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原名“国立音乐学院”成立于1927年11月27日。
中外音史名词解释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一)1、贾湖骨笛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墓葬群,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距今九千多年至七千八百年上下。
分为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和三种类型:早期,距今约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五孔,另一只开有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距今八千六百年上下至八千二百年上下,出土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损外,其余均为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年上下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出土七支骨笛,除四支残损外,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另一支是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
早期的两支骨笛是迄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管身最为完整,是这一时期音乐性能和制作水平最高的管乐器。
中期的M282:20、21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
2、六乐亦称六代乐舞。
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
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
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
3、律吕即十二律中的六律、六吕,律吕也是十二律的又称。
十二律中的单数律位,称作律,又称阳律;十二律中的双数律位,称作吕,又称阴吕。
因双数的六吕位于单数的六律之间,故六吕又称作六间;又因金文(殷、周钟鼎等器物所铸文字)的“同”字写法与后世的“吕”字写法相同,而有了六吕和六同两种写法并存的情况。
六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六吕或六同4、八音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
西周出现的按八种制作乐器的材质归并众多乐器的分类方法,称之为八音。
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中音史音乐考研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自由受到音乐熏陶,1927年创作《暴动歌》,1931年考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黄自先生,学习理论作曲与钢琴。
1934年以《牧童短笛》一曲获得了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一等奖,开中国风格钢琴曲之先河,同年开始为影片配乐。
创作了《天涯歌女》《四季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抗战爆发后,作为抗战一线的文艺工作者,先后创作了《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抗日题材的歌曲,并广为流传。
建国后,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总结:在贺绿汀近百年的人生中,无论是在作品创作、理论研究还是教育事业方面,都为中国音乐近现代史做出了全方位的贡献。
《牧童短笛》:钢琴曲。
贺绿汀创作于1934年。
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段体结构,首尾两段以优美质朴的民歌式主题旋律,通过复调手法,营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
中段则采用主调织体,活泼欢快的情绪与前后两段抒情主题形成对比。
该曲虽采用传统的民族调式,但在复调、和声手法的民族化上具有创新意义,并在1934年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中获得头奖。
《牧童短笛》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堪称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冼星海近现代音乐家,曾先后入国立音乐院学习,并从30年代开始赴法留学。
回国后,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任鲁艺音乐系主任,他的大量的代表作都是在延安时期创作。
他的一生作品题材多样,并且数量众多。
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富于号召性的,雄伟的进行曲,如《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另一类是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群众歌曲,如《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
除此之外,合唱作品创作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最著名的有《黄河大合唱》,他的作品多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深刻的反应了中国人民当时的抗日斗争生活。
《黄河大合唱》:是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填词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
完成于1939年3月31日。
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战斗意志,痛诉了敌人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
中音史(师范类归纳)
1.“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远古人们敲击着石头化装成各种野兽歌舞祭祀的生动写照。
2.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5000年前)彩陶盆。
3.八阕(que):跳两手各持一根牛尾舞蹈是所唱的歌。
4.《大夏》(颂神):人们为了欢庆治水胜利,歌颂禹的功绩,举行盛大的歌舞祭祀活动,人们表演的乐舞。
右手持羽毛,左手持乐器‘籥’(yue)。
籥排箫的前身。
《大夏》又称“夏籥九成”。
5.最早的南方民歌:“候人兮猗”是首情歌《候人歌》,等候禹的到来。
6.最古老的埙:构成两种三音列,大约六千年前浙江杭州湾河姆渡遗址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
7.“七音”最早记载:《左传》昭公二十年(前632),新音阶(清音阶)(清角4)、旧音阶(雅音阶)(变徵#4)、清商音阶(清角、清羽b6)。
8.商代音乐属于巫文明:祭祀传统乐舞《桑林》,赞颂汤代夏立商武功的乐舞《濩》(huo)。
9.《大武》(颂人):西周初年创作的大型乐舞,描写周武王伐纣。
10.“国风”:收集在第一部诗词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总称。
影响较大:郑声(或郑风、郑音)(旋律美),卫音(擅长“趋数”)(节奏颇快),齐音(擅长“熬辟”)(旋律跳动大)。
11.“楚声”:战国时代兴起的楚国民歌和一部分利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总称。
著作:《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涉江》、《采菱》、《阳河》、《激楚》等。
12.屈原:名平,楚国贵族,曾任“左徒”。
作品:《九歌》(伴奏乐队以编钟和建鼓为主要乐器,并附以竽、箎、瑟等管弦乐器,这种乐队就是所谓“钟鼓之乐”)、《离骚》大型乐曲。
13.编钟:整套共六十五枚。
曾侯乙钟继承了西周以来编钟的传统音列而又有所发展,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
几乎十二个半音俱全,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14.十二个半音:我国传统音乐术语称“十二律”,最早记载于《国语》。
15.韩娥:战国时代民间女歌唱家(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同时代或稍晚:秦青、薛谭(“揭云”典故)。
中音史--古代音乐部分
第一讲名词解释、简答题与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
这批骨笛形式固定,制作规范。
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
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它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2、韶:传说中舜时的乐舞,又有《韶箾》、《箫韶》、《九辩》、《九招》、《九歌》、《九韶》等名。
据史籍记载,《韶》乐规模宏大,代表了原始乐舞的最高水平,它的演出可达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效果。
《韶》乐一直被视为古代音乐的最高典范,在中国音乐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受到无数文人名士的赞叹。
季札称其“德至矣哉”,孔子赞其“尽善尽美”。
3、大夏:大禹时的乐舞称作《大夏》或《夏籥》,以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
《大夏》共有九段,以编管乐器籥为伴奏乐器。
演出时,演员头戴皮帽,下穿白裙,赤裸着上身表演。
4、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原始时期葛天氏族部落的乐舞表演:三个人手执牛尾巴,踏足而歌,边舞边唱。
全曲共有八段,一曰《载民》,即歌颂负载着人民的大地;二曰《玄鸟》,是歌颂他们的图腾黑色的鸟;三曰《遂草木》,是祝愿草木旺盛生长;四曰《奋五谷》,是祝愿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是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六曰《达帝功》,是表达对老天爷恩惠的拜谢;七曰《依地德》,是对大地厚德的歌颂;八曰《总禽兽之极》,是对各类鸟兽多多繁殖的祈求,以提供人们源源不断的食物。
这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有关古乐舞的记载,它完整地描写了先民的生活,歌词中既有对天地、图腾的歌颂,又有对种植、养殖丰产的期望,可说是一首表现原始人们生活的组歌。
简答题:简述贾湖骨笛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参考答案:我国见诸文献记载的原始乐器种类很多,有箫、苇籥、笙、骨笛、土鼓、埙、陶钟、铃、磬等乐器。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名词解释沈心工:原名沈庆鸿, 字叔逵, 笔名心工, 上海市人。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早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作品有《学校唱歌集》等。
1947 年病逝于上海。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国音乐社团。
前身为北京大学音乐团。
不久改名北京大学音乐会,1919 年1 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由校长蔡元培任会长。
创刊《音乐杂志》。
1922 年12 月,在音乐研究会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该会遂告结束。
它既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演唱、演奏人才和音乐教师,又活跃了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起到了开创社会新风和推行社会音乐教育的良好作用。
王光祈:20 世纪20 年代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
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
他研究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
他是最早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
著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左翼音乐运动:是20 世纪30 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
由于“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院派:是“国立音专”的代称。
其本义概念应指以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为核心的音乐流派。
其基本特征是:一、理论作曲或音乐表演均经由正规、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二、名教授云集;三、优异成果(音乐创作或理论研究)叠出;四、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美学理念(如重视音乐的艺术性和强调作品的艺术质量);五、影响乃至领导音乐时代潮流。
因此,学院派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
救亡派:其产生标志着“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高潮时期的来临。
中音史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 5.我国第一首“中国风格”的钢琴曲是 》,作者是 。 《 • 6.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史诗性的大型声 乐作品是《 》 ,该作品的作者是 。 • 7.有毛泽东亲自题名的“人民音乐家”分别 有 、 、 。 • 8.中国歌舞音乐的开拓者是 ,他创作的 《 》是我国近代第一首流行歌曲。
• 9.中国近代第一部大型歌剧是《 》,作者 是 。 》是我国第一部在高等专业音乐院校使 • 10.《 用的中国音乐史教材,其作者是 。 • 11.青主的音乐美学论著主要有《 》和 《 》。 • 12.中国人所写的西洋乐器重奏音乐在国外获奖的 》,作者是 。 第一部作品是《
• 13.我国近代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革命文艺干 部而创立的第一所最高艺术学府是 。 • 14.我国第一部民族新歌剧是《 》, 诞生于 年。 • 15.京剧的唱腔以 、 为主。 • 16.“四大名旦”分别 是 、 、 、 。
8我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是创办于1927年11月的91924年萧友梅创作第一首以纪念五四运动为主题的歌曲是10有中国舒伯特之称的是清华的四大国学导师之一11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合唱曲的出现
一、填空题
• 1、李映庚编于1905年的《 》,是我国 近代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军乐文献。 • 2、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一首学堂乐歌是 《 》。 • 3、我国第一部三部合唱曲是《 》,作者 是 。 • 4、我国第一首创作的钢琴曲是《 》, 作者是 。
• • •
中音史问题(附答案)
中音史问题(附答案)一、名词解释1.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皇帝时期开始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皇帝时的《云门》、唐尧时的《咸池》、虞舜时的《萧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代时的《大武》。
《大武》是六代乐舞之一,是西周时期产生的,一部歌颂武王伐纣的大型史诗性乐舞。
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2.八音分类法周代乐器的分类法和名称,周代乐器数量增多,为了便于学习和认识,依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
共分成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三分损益律是我古代最早计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春秋时期出现,它所产生的各律形成一种律制,称为三分损益律。
它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的长度分为3份,去掉它是三分之一,得三分之二,称“三分损一”。
如加上它是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它所生的个律形成一种律制,为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采用五度相生律的求律方法。
缺陷是:1.半音不均等;2.黄钟不能还原;3.旋宫转调受影响。
4.乐府西汉统治者在继承秦朝的理念和制度上建立的音乐机构。
1)职能:①编写各种宫廷仪式音乐,包括祭祀、宴飨等;②采集、整理、改编曲调和歌词;③编配乐器;④编写军乐;⑤训练军乐队;⑥研究音乐理论;⑦组织演唱或演奏活动2)代表人物:李延年,协律都尉职位;创作《乐府新诗》5.乐记是我国最早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儒家音乐美学著作。
《乐记》:是儒家音乐理论专著,其作者尚无定论,其对中国音乐美学史所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乐记》讨论了音乐的本源问题。
②《乐记》探讨了音乐的特性问题。
③《乐记》探讨了音乐教育以及政治的关系问题。
《乐记》强调音乐在教育和政治当中发生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可以调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音乐还是政治统治的手段。
6.李延年汉代乐府机构中著名的音乐家,中山人,乐工出身,他的音乐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曾做过协律都尉,主要成就是能创作歌曲并演唱。
中国音乐通史(简答与论述题答案)
中国音乐通史(简答与论述题答案)二、名词解释:1.燕乐: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xx: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
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xx:(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
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xx: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
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
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6.新歌剧: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
《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音史重点!!
《中音史》重点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六代乐舞:黄帝时的乐舞叫《云门大卷》;唐尧时的《大咸》;虞舜时的《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的《大濩》;周武王的《大武》。
2、《成相篇》:战国时期荀子参照民间歌曲的结构编写的一首歌词,它可能是后世说唱音乐的最初形式。
3、大司乐: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世界上出现得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
培养对象主要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弟子,以及由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
目的主要是为了让世子、国子们学会统治之术,而不是为了让他们将来亲自去表演这类东西。
大司乐贵族子弟学习乐与礼,是为了让他们懂得礼乐制度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有效措施。
4、采风制度:周朝制定的一种收集民间歌曲的制度。
周王朝从巩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想通过采风来了解民意,改正施政中的错误。
采风整个过程:①派人采集民间歌曲②派人筛选和修改歌词③由国王亲自审查其内容是否违反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以及决定对选中的歌词如何利用。
5、八音:周代把不同的乐器制作材料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称为“八音”。
6、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
以振动弦分的长度代表音的高低关系的律制,称作“三分损益律”。
《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的五声音阶的计算法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音律计算方法。
7、诸宫调:是一种大型的、更加发展了的说唱形式。
常是成本的长篇说唱形式,音乐非常复杂,突破了一个宫调一个曲牌的范围,已经能够适应表现内容较为复杂的故事。
它的音乐结构,由多种多样的曲式单元所组成。
最早出现于11世纪北宋时期,首创者是民间艺人孔三传。
8、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属于板腔体)、皮黄腔(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组合而成)。
二、问答题1、远古至周代时期的乐器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远古时期的乐器,主要以打击乐和管乐器,乐器的构造简单,就地取材,并出现二音,三音的音阶形式。
例如鼓,早期是陶土制的,到殷代才是木制和铜制;还有磬、足鼓等。
中音史
中音史⒈贾湖骨笛早期距今9000多年。
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音高观念和音阶规律的认识。
是我国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的乐器。
⒉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的乐舞和演奏的音乐。
其名称的由来当取其歌辞“典雅纯正”之意。
它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
是周代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起的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的“六代之乐”。
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的六部乐舞.也是周代音乐文化具有集大成意义的代表性作品《云门大卷》(黄帝)祭天神雅乐的特点:①台上登歌台下乐悬.文武八佾《大咸》(尧)祭地神大堂上演唱歌颂先王.大堂下使用编钟编磬《九韶》(舜)祭四望文队武队共计八八六十四人《大夏》(禹)祭山川②和平中正《大濩》(商)祭先妣③典礼仪式中使用.《大武》(周)祭先祖④强调音乐的政治教化功能前三部属于原始社会后期的作品.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是夏商周三代的创作乐舞.均歌颂了开国元勋的赫赫功绩⒊大司乐是周朝职官的名称.后世将其作为周朝音乐机构的代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具有较为完备体系的音乐教育机构⒋八音分类法周代已经出现“八音”的名称.所谓八音.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金(钟、铙)石(编磬)土(埙、缶)革(鼓)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管)⒌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十二律我国最早生出的律法.最初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是一种在弦上求律的方法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十二律律名的是《国语·周语下》“周景王问律于伶州鸠”篇.即公元前522年.周景王像=向乐官伶州鸠询问有关于律的问题.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⒍音乐思想的百家争鸣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老、学派(老子、庄子)《乐记》是我国最早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原有23篇.现存11篇⒎乐府秦王朝设立“乐府”机构.汉武帝时期对“乐府”进行大规模扩建.汉哀帝时期裁剪了乐府机构.“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音乐.包括“赵、代、秦、楚”的民歌.泛指四面八方的全国范围.乐府的工作任务.除了采集民歌、加工配乐外.还创作并填写歌辞.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与周朝大司乐的人数规模比较也不相上下.代表人物李延年、司马相如⒏相和歌/相和大曲相和歌是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到总称.它包括清唱的“徒歌”;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其常用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即阮)、筝七种.汉代民歌《江南》是相和歌的正声.相和大曲是含有多段体的大型歌舞作品.为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结构包括“艳”“曲”“解”“趋”四个部分.《陌上桑》乃东汉时期的相和大曲⒐古琴音乐《广陵散》记载于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琴操》一书.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讲述了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杀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广陵散》和《聂政刺韩王》是“异名同曲”.据考证. 《广陵散》在唐代以前有三十三段.分“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三个部分.是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这首具有情节性内容的大型琴曲在汉代的出现.说明了古琴艺术发展所达到的时代高度.⒑清商乐南北朝以后.成为汉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因此.“清商乐”是我国南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总称.它包括“中原旧曲”(即相和歌)、“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三种成分.⒒文字谱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曲谱.是由南北朝梁代丘明传谱的《碣石调·幽兰》《碣石调·幽兰》谱前有“序”.是目前所见我国最古老的曲谱.也是我国唯一一首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⒓多部乐形成:隋朝用国名和地名作为宫廷燕乐乐部的名称。
中音史及其答案
1、⑴原始社会时期的音乐形式及特点如何?答案:形式:集诗,乐舞于一身。
特点1)音乐与人类认识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2)节奏是当时组织音乐的重要手段。
3)音阶概念比较简单。
4)乐器由不固定音高到固定音高。
5)乐器的种类由少到多的发展。
6)乐舞是原始社会时期音乐重要形式。
7)音乐为氏族成员共同享乐。
⑵原始社会的乐舞有哪些?答案《弹歌》《蜡辞》《云门》《咸池》《音召》《萧韶》⑶六代乐舞的产生时间及名称?答案:黄帝《云门》,尧《咸池》,禹《夏》,商《濩》,周《武》。
2、⑴我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其依据是什么?答案:1986~1987年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了25支骨笛。
这些骨笛多为用鹤骨制成。
距今8000~9000年,这也是我过音乐文化可考的最早的年代。
⑵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何分类?答案:打击乐器,吹奏乐器。
及其代表乐器。
答案:远古1:鼓,骨笛,骨哨,陶埙,籥。
2夏:铜铃、石磬、陶埙。
商:编磬、编铙、虎纹特磬、五音七孔、排箫、兽面纹大铙3、⑴何谓“八音”分类法?答案: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
按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⑵产生于何时?答案:产生于周代。
4、⑴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答案:《诗经》。
它是如何分类的?答案:风、雅、颂。
⑵其中的精华部分是什么?答案:分。
⑶代表作品举出一二。
答案:豳风《七月》,召南《行露》,魏风《伐檀》。
5、⑴何谓“楚声”?答案: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
⑵代表作品?答案;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
6、⑴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对音乐的态度如何?答案:儒家:开强调音乐社会教化功能。
墨家:忽视音乐对社会、对人类具有不同功能。
道家:提倡自然,否定一切人为音乐。
提出了“大声希声”,“音声相和”等命题,开道家音乐思想之先河,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⑵这一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著作是哪一部?答案:《乐伦篇》7、⑴乐府的产生、任务是什么?答案:1)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中国民族音乐史试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中国民族音乐史试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歌曲艺术,是民间音乐和民间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又是民族乐器、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基础。
民歌的三个基本特征: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现起来的;民歌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的体裁大体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
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演唱时用当地方言,有很浓的地方气息。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以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也称二人班。
剧目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形式。
昆曲:是明代发源于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
柔和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现代一般指昆剧。
昆曲以鼓,板控制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2003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曲目有长生殿。
客家山歌:是流行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台湾等客家人聚居点的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内容广泛,语言朴实生动,歌词多为七言四句结构,常用比兴手法。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十二大套歌舞音乐艺术的总称。
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是维吾尔族歌舞音乐中的宝贵财富,被誉为东方音乐文化的一大奇迹。
花鼓: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
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口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在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过程中,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所以,劳动号子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汉语史稿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双声叠韵:双声叠韵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汉语音韵学的两个重要术语。
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也叫声纽)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仿佛”(fang fu)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
“颠倒”(dian dao)两个字的声母都是“d”。
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从容”(cóng róng)这两个字同属“ong”韵。
“披靡”(pī mí)两个字同属“i”韵。
这里所说的韵部是指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一定相同。
例如“荒唐”(huāng táng)是叠韵,两个字的韵腹、韵尾相同,但“荒”字有韵头“u”,“唐”字没有。
双声、叠韵和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关系。
古汉语的双音单纯词大部分是联绵词(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拆开解释的词),而联绵词又大多是用双声、叠韵的方式构成的。
例如:双声的:蜘蛛、流离、踌躇,叠韵的:螳螂、葫芦、昆仑、盘桓,双声兼叠韵的:辗转、辘轳。
2、骈词:语音上有同源分化关系的同义词。
或者说,骈词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
一般情况下,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书面语里,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
如,上古音的“呼”,变为中古音的“唤”,“呼”和“唤”就是骈词。
骈词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声母和主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
如:呼唤、逆迎。
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如:域国、观看。
骈词是每一时代都可能产生的。
骈词虽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
骈词又可以合成双音词,如:呼唤,观看。
3、反切: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
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也简称为切下字。
如:当孤切“都”,“当”表示“都”的声母,“孤”表示“都”|的韵母包括调,声母和韵母一拼合,就切出一个“都”字音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叫“昆腔”“昆曲”“昆剧”等,是明代产生的四大声腔之一。
最初是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后经魏良辅吸收诸多腔调音乐和“北曲”唱法,并同云适等人研究,改创成了婉转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的“昆腔”。
=======================================================
*是在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篇》中对乐律学所提出的理论,这也是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是指把一个音管分为三份,“损减益加”,以此延续产生十二律。
=======================================================
*由于乐器种类增多。
八音即是一个对乐器分类的方法,也叫“八音分类法”。
它按照乐器制作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后来“八音”成为中国古代各朝代对各类乐器的总称。
=======================================================
*十二律吕是指在十二律中,六个单数的伴音“律”和六个双数的伴音“吕”的总称。
=======================================================
*是我国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
它源于北宋永嘉一带以民歌、曲子为基础的“永嘉杂剧”。
后又吸收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各种戏曲形式,最终形成了南戏。
=======================================================
*答:定义:说唱音乐是我国的一种以讲唱故事为主的音乐形式,带有很强的叙事性。
(1)说唱音乐最早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荀子撰写的《成相篇》
(2)说唱音乐成熟于隋唐时期。
在隋唐时期兴起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称之为“变文”。
它实质上是通俗的叙事文学。
“变文”是中国说唱艺术正式形成的标志。
(3)宋、元时期是说唱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随着发展,也有了说唱音乐活动的固定场所——瓦肆、勾栏。
宋元时期的说唱音乐有以技巧和艺术性为主的唱赚;有因歌唱时用渔鼓伴奏而得名的鼓子词;有起源于民间小贩叫卖声的货郎儿;也有综合了唐宋词调和大曲等其他俗曲曲调的诸宫调。
(4)明清时期是说唱发展的最高峰。
明清的“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一种说唱形式。
而明清的“鼓词”是流行于北方的说唱形式。
影响:说唱音乐的发展不仅使民间艺术走向职业化,也从很大的方面影响了文人的创作。
对后来说唱音乐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答:1、戏曲音乐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秦汉和隋唐时代的“角抵”和“参军”戏。
2、北宋时期的“杂剧”是我国戏曲艺术最早的种类。
3、南戏是中国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
4、元杂剧是戏曲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随着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在明代产生了传奇式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
其中“昆山腔”的盛行大大推进了戏曲的发展。
同时在明清时期,梆子腔和皮黄腔也相当有地位。
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因梆子腔和皮黄腔的结合最终产生了我国的国粹“京剧”
影响:我国的戏曲音乐虽然比民族音乐出现的晚,但发展还是非常迅速而广泛的。
同时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被摒弃。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戏曲音乐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
=======================================================
*答:大曲是宫廷歌舞音乐的代表,是包含器乐、声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大型艺术形式。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从唐初至开元、天宝,经济繁荣,唐朝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同时唐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大曲,也因为统治者实行了佛、道、儒“三教并重”的方针,以佛、道为主的统治方式,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大教派。
在社会安定的条件下,各族音乐的融合为大曲的发展也提供了条件。
=======================================================
*答:先秦乐律学包含了五声、七声音阶,十二律吕,旋宫和管仲提出的“三分损益”法。
在中国,五声音阶从古至今一直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三分损益法”是在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篇》中对乐律学所提出的理论,这也是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是指把一个音管分为三份,“损减益加”,以此延续就产生了十二律。
十二律吕是指在十二律中,六个单数的伴音“律”和六个双数的伴音“吕”的总称。
“旋宫”是指十二律中的每一律轮流作为宫音。
=======================================================
*答:中国古代音乐史主要分为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时期。
其中上古音乐是从远古时期到战国时期,以原始乐舞和编钟乐舞为主流;中古音乐是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以歌舞伎乐为主流;近古音乐是从宋元到明清时期,以剧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