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陵寝园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陵寝园林
摘要:本文就中国古代陵寝园林展开讨论。

主要探讨了古代中国陵墓的起源、演变以及风格特点。

指出中国古代陵寝园林反应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

是我们宝贵的艺术财富。

关键词:中国陵寝园林文化
陵寝园林是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陵寝园林包括地下寝宫、地上建筑及其周边环境。

1.陵寝园林的发展历史
30000-18000年前,山顶洞人发明了原始的墓穴文化人尸同洞,上室为居,下室为葬。

10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居与墓穴逐渐分开两地。

[1]三代时期中原地区以树为坟茔的标志。

西周,为了区别墓主,不同等级的墓主的墓圹上栽植不同品种和数量的树木。

在墓葬顶上或边侧造“寝”,便于死者灵魂“饮食起居” 。

从战国中叶开始,对地上坟丘外观规定等级。

秦汉以后墓葬制度日臻完善。

2.帝王陵寝制度及其演变
君王的坟墓称“陵”,是从战国中期开始,它首先出现在赵、楚、秦等国。

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当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其坟墓造得越来越高达宽阔,状似山陵,坟墓也因此被称为“陵”。

西周以前,帝王坟墓多为木椁大墓,地面不封不树;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寝,封土形状多为覆斗式,并以营造豪华墓室和堆筑高大封土为这一时期的特色;以李世民的昭陵为代表的唐朝陵寝,因山为陵,在山腰开凿墓室,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风貌。

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因战争频仍,国力颓弱,陵寝规制相对缩减;元朝帝王死后则实行深葬,地表不留任何痕迹。

中国古代陵寝的发展经过这一段近四百年的低潮之后,开始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明清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对前代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将覆斗式封土改为圆式宝顶,增加祭奠设施;改方形院落为多进长方形院落,创立了一个崭新的陵寝制度。

清代陵寝不仅承袭了明代陵制,而且作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从而把中国古代陵寝营建活动推向了最后的顶峰。

清代陵寝更加注重环境质量。

不仅要对水文、地质、气候等诸因素进行严格的考察,而且更注重山川形势,要求所选的环境能够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清代陵寝更加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序列配置上与周围的山川形势互相呼应,以营造一个合乎理想的陵寝氛围。

清代陵寝更加注重建筑质量,不仅坚固宏整,而且富丽堂皇。

3.陵寝园林的风格特征
3.1中国陵寝园林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从地面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地下建筑、陪葬品,到陵园内的花木鸟兽品种数量,都有严格的礼仪制度。

张钧成先生认为,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管理公墓的冢人根据墓主生前爵位的等级,决定其坟墓的高低大小及种植树木的种类[2]。

3.2采用风水理论选址。

古代选择风水宝地要求藏风、聚气、得水,大凡符合这三项应该可谓人间最佳的自然环境。

土色之光润,草木之茂盛,乃其验也。

父祖子孙同气,彼安则此安,彼危则此危,亦其理也。

”因此,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起见,人们就要寻找山青水秀、草木丰茂、脉气旺盛的风水佳穴。

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

清东陵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体现。

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势,对于镶嵌于其中的陵寝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明显陵在规划布局上,利用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将陵区四周所有的山体、水系、林木植被都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

陵区后部的自然山丘为祖山,作为陵寝的依托,两侧的山体作为环护,中间台地安排建筑、九曲河婉蜒其间,前面山丘为屏山,构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体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

3.3陵寝园林分为地上陵园与地下寝宫两大部份。

地上陵园包括墓冢、陵寝建筑、陵园辅助设施、动植物;地下寝宫包括地下建筑设施,棺椁及其陪葬物品。

自秦汉时将寝造到陵侧,地面建筑逐步发展成以寝为主体的大规模建筑群,包括祭祀建筑物、神道、和石刻像。

3.4石刻艺术是陵寝园林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为中国园林体系中其他园林类型所不及。

石碑是指墓碑以及追述公德的纪念性刻石。

两汉时代,发展为专门“树碑立传”。

碑的构造:碑首、碑身、碑座。

碑首方形称碑,圆形称碣,尖形称笏头碣;碑身长方形;碑座有方形和龟蚨等形制。

华表亦称恒表或表,是种柱形的标识性建筑物。

常用于宫殿、宗庙等建筑物前。

与墓道对立的华表又称神道碑。

华表以方石为基座,上竖圆形石柱,雕以花纹;柱顶有方石,往往题刻墓主官职及神道字样,还装饰有比柱围稍大的石盖和立兽。

石像生用玉、石等雕刻而成的人或动物的形象。

用形态各异的人、兽石像生作为帝王陵寝的护卫。

东汉中叶,一些墓旁出现石兽,叫“辟邪”,有守墓之意。

南北朝时,石像生成为帝王陵寝的必备建筑。

3.5陵墓植物受到自然、经济、礼制、观念诸方面的影响。

最初的墓地选在林木发达,野生植被茂盛的地点,随着传统农业社会的到来,由于人口增多,土地扩展,村落建筑、家具棺椁及生活薪柴等对林木的消耗,森林很快从人们的生活区域消失,丧葬墓地也失去森林护佑。

于是陵寝植树造林遂成为主流,它一举多得,既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需要,亦满足了祭祀凭吊、荫佑子孙等精神需要。

中国上古创世纪神话认为,人死后脂膏为江海,毛发变为草木,或者将毛发撒向千山万壑化生出茂盛的森林[3],这些神话反映了上古人们的山林崇拜。

古人以为山林树木是人死后变成的,因此归葬山林可以得到山神护佑[4]。

孔林
的树木配置乔灌藤树木搭配合理,常绿落叶树木井然有序,代表了古代陵园树木设计的最高水平,已经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在当地发挥着重要的小气候作用[5]。

中国古代陵寝园林的发展和演变受到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应,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体现,因此它是我们宝贵的国家财富。

参考文献:
[1]马萧林.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动物群及相关问题[J].中原文物,2007(4):48-55
[2]张钧成.中国林业传统引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6,72,73
[3]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40-91.
[4]郭风平,安鲁,任耀飞,王希.中国古代陵寝树木文化整理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6
[5]除承水.曲阜孔林局域生态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2):51,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