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融合

合集下载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各个高校纷纷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1. “四融合”概念“四融合”指的是专业融合、课程融合、学科融合和实践融合。

专业融合是指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跨学科的环境中学习;课程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学科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实践融合是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四阶递进”概念“四阶递进”指的是基础阶段、拓展阶段、深化阶段和实践阶段。

基础阶段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拓展阶段是指学生在基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拓展和扩展;深化阶段是指学生在拓展阶段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实践阶段是指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

3. “学赛一体”概念“学赛一体”指的是学习和竞赛紧密结合。

学生在学习的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通过竞赛提高自身能力、积累经验、拓展视野。

1. 专业融合实践在“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融合是首要的环节。

通过开设“专业前沿探讨”、“跨学科创新设计”等课程,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让学生进行跨专业的学习和交流。

学校还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跨专业的课程,开展跨专业的合作研究项目。

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课程融合实践课程融合是“四融合四阶递进学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建立了“课程交叉引领”机制,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精简和优化。

幼儿园课程融合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幼儿园课程融合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幼儿园课程融合教学实践案例分析幼儿园课程融合教学实践案例分析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

其中,课程融合教学是目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入探讨幼儿园课程融合教学的实践,并分享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案例背景在某幼儿园,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实践方式——课程融合教学。

该幼儿园采取任务型的学习方式,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解决幼儿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

这种实践方式被广大家长和教师普遍认可,并在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 数学与音乐的融合在幼儿园的数学课上,教师通过音乐游戏活动,将数学的概念和音乐的元素结合在一起。

在教授数数的利用音乐的节奏感和重复性,让幼儿通过拍手、跳舞等方式感受数字的大小和顺序。

这样的融合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 案例二: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教学中,幼儿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科学原理,同时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达对科学的理解和感悟。

在学习植物生长过程时,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和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然后组织幼儿进行手工制作,通过画图纸花、用纸做果实等方式,让幼儿进行艺术性创作,进一步加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3. 案例三: 语言与体育的融合通过将语言和体育的融合教学,幼儿在学习语言的也能够进行体育运动。

在幼儿园的英语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教授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和句子。

通过组织幼儿进行球类运动,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用英语数球、唱歌等,增加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和动手性。

三、观点和理解幼儿园课程融合教学实践案例的分析,反映出了课程融合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融合教学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多学科的探索和掌握能力,使幼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融合教学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幼儿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幼儿园课程融合实践:跨学科教学与课程整合

幼儿园课程融合实践:跨学科教学与课程整合

文章标题:幼儿园课程融合实践:跨学科教学与课程整合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课程融合实践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通过跨学科教学与课程整合,可以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在学前阶段就建立起多元的学科知识体系,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就幼儿园课程融合实践展开深入探讨,并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课程融合的定义1. 课程融合是指将学科知识、技能和概念有机结合,使得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跨越学科的界限,形成更为完整的学习体验。

通过融合实践,幼儿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运用,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

2. 跨学科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概念进行有机整合,创建跨越学科界限的学习机会。

跨学科教学能够使幼儿在整合中体验到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与运用。

三、课程融合实践在幼儿园的重要性1. 促进综合素养的培养幼儿阶段是综合素养培养的关键期,课程融合实践能够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语言、身体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其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合实践中,幼儿需要跨学科思维,解决跨学科问题,培养了幼儿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融合实践的重要价值所在。

3. 培养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课程融合实践,让幼儿在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体验到乐趣,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习不再单一枯燥,而是充满了活力和乐趣。

四、课程融合实践的具体实施1. 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教师可以根据一些综合性的主题,如四季、节日、食物等,设计跨学科的主题活动,通过在活动中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使幼儿在实践中获得更为立体和深入的学习体验。

2. 整合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如图书、游戏、实验器材等,在实践中让幼儿获取更为多元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综合素养。

3. 促进教师间的跨学科合作在课程融合实践中,教师间的跨学科合作尤为重要,他们可以共同规划、实施和评估跨学科的教学活动,确保幼儿得到全面的学习支持。

中小学课程融合方案

中小学课程融合方案

中小学课程融合方案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知识社会中,中小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程融合成为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案。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课程融合的意义、现状以及可行性,并提出一些实施课程融合的方法和策略。

意义:中小学课程融合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台,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课程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现状:目前,中小学课程融合的实施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学科间的壁垒和评价体系的局限性限制了课程融合的发展。

其次,课程融合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但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未能充分满足这一需求。

此外,学校管理和教材资源的不足也是实施课程融合的障碍。

可行性: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中小学课程融合的实施仍然是可行的。

首先,各级教育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指导方针,鼓励学校开展课程融合实验,并提供支持。

其次,教师培训机构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跨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

此外,学校可以合理调整教学资源,并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满足课程融合的需要。

方法与策略:要实施中小学课程融合,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学习和研究。

其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设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促进知识的交流和整合。

还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等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跨学科地解决问题。

总结:中小学课程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教师的培训和学校的努力,实施中小学课程融合仍然是可行的。

我们期待中小学教育的未来,能够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和整合,培养出更多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课程融合教研活动总结(3篇)

课程融合教研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融合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于近期开展了课程融合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索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课程融合的认识,明确课程融合的意义和目标。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课程融合的成功经验。

3. 探索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活动内容1. 课程融合的理论学习活动伊始,我们邀请了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解读课程融合的理论基础、内涵、意义及实施策略。

通过学习,教师们对课程融合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2. 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中,各学科组分别进行了课堂教学观摩,展示了课程融合在课堂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观摩课后,教师们针对课程融合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分享了各自的教学心得。

3. 课程融合案例分享部分教师在活动中分享了他们在课程融合方面的成功案例,如语文与美术、数学与音乐等学科的融合教学。

这些案例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4. 课程融合教学设计竞赛为激发教师参与课程融合的热情,我们组织了课程融合教学设计竞赛。

参赛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设计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课程融合教学方案。

5. 教学反思与总结活动结束后,教师们对课程融合教研活动进行了反思与总结,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四、活动成果1. 教师对课程融合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明确了课程融合的目标和意义。

2.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3. 课程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推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4.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活动反思1. 活动组织方面:在活动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程融合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课程融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

中学学校课程融合实施方案

中学学校课程融合实施方案

中学学校课程融合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许多中学开始尝试课程融合。

本文将介绍中学学校课程融合实施方案。

二、形式和内容中学学校课程融合实施方案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跨学科项目、研究性学习等形式。

其内容涵盖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跨学科融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目标和意义中学学校课程融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联系,发展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四、挑战和困难实施中学学校课程融合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设计能力是首要问题。

其次,学校管理和资源分配的调整也是一大难题。

此外,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也需要关注。

五、教师角色转变中学学校课程融合实施方案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有趣的项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六、学生参与与评价学生在中学学校课程融合中扮演着更加主动和参与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要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将成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也应该加以重视。

七、实施策略中学学校课程融合实施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

学校可以成立课程融合专家团队,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咨询;同时,也需要加强与社会、行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八、成效及影响中学学校课程融合实施方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经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九、其他形式教育补充除了中学学校课程融合外,还应加强其他形式的教育补充。

例如,开设选修课程,提供学生更多多样化的学习机会;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

课程融合实施方案

课程融合实施方案

课程融合实施方案近年来,课程融合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课程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及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到一个课程中,提供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来探讨课程融合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应用。

第一,明确目标与需求。

在制定课程融合实施方案之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目标与需求。

目标是指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需求是指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明确目标与需求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融合的必要性,并为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方向。

第二,选择合适的课程。

在确定需求之后,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融合。

合适的课程应该具有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联系学科,有共同的主题或目标。

例如,将数学和物理课程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和物理的概念,并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制定课程融合实施方案。

制定课程融合实施方案是成功实施课程融合的关键。

教师可以根据选定的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目标,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

实施方案应该包括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学生评估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在课程融合中,教师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教科书、互联网资源、教学软件等。

教师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行业人士来学校讲座,提供实际案例或经验,以增加学生对融合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第五,设计创新的教学活动。

教师在实施课程融合时,应设计创新的教学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是小组讨论、实验和实地考察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六,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

课程融合需要学生进行合作与沟通。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和项目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通过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合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七,引导学生思考与批判性思维。

课程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并教授他们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能力。

品德教育总结:德育与课程融合

品德教育总结:德育与课程融合

品德教育总结:德育与课程融合2023年,当今社会正面临着诸多变革和挑战,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中。

德育与课程融合,不仅是解决传统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需要。

一、德育与课程融合的概述课程与德育的融合,是指在课程中将德育的要素融入进去,通过课堂、校园等多个方面推进德育工作。

融合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手段,也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思潮的反映。

它要求教育者在日常教学中将德育渗透进去,通过言传身教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全面发展。

德育与课程融合是德育的重要形式和方式,也是课程的内在要求。

无论是传统课程还是新课程都应该注重德育的引导,让学生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现代社会中成长和发展,具有以德为先的高尚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因此,德育与课程融合是促进国家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二、德育与课程融合的核心思路德育与课程融合的核心思路就是“红与专融合”,以红色文化和专业学科相结合的方式,将德育要素贯穿于课程之中。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资源和价值观念,是推动德育工作的纽带。

专业学科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

两者的结合可以使德育工作更加具体、实践性,并且具有广泛的杠杆效应。

在具体实践中,德育与课程融合所需要的核心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推进德育工作。

通过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校友、家长、学生的合作机制,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2. 通过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推进德育工作。

对传统学科进行修订和创新,以现代化教育科技手段和教育方式,引领学生在科技和人文的交织中发展。

3. 强化德育环境的塑造。

学校的校园规范、学校物质文化、学校教职员工的工作作风等方面,都是营造德育环境的重要手段。

幼儿园融合探索:课程融合实践总结

幼儿园融合探索:课程融合实践总结

幼儿园融合探索:课程融合实践总结在幼儿园教育中,课程融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通过课程融合,可以让孩子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综合性和深入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课程融合的实践经验,并共享其中的观点和理解。

一、幼儿园课程融合的意义1. 促进幼儿综合发展课程融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跨学科的认知结构,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将绘画与科学知识结合,让幼儿在绘画中学习色彩、形状等科学知识,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促进了综合性的发展。

2. 提升幼儿学习的深入度课程融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深度学习。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意义,提升学习的深入度。

二、幼儿园课程融合的实践经验1. 打破学科壁垒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

在主题活动中,可以结合语言、数学、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多方面的知识。

2.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课程融合的实践中,需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实物、游戏等。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促进他们的综合学习。

3. 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课程融合的实践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包括观察力、分析能力、创造力等。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各种课程设计和活动安排,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结语通过课程融合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在综合发展和深度学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课程融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课程融合的方法和途径,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通过以上的总结和回顾,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幼儿园课程融合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

课程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综合性的知识体系,还可以促进其深度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幼儿的教育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幼儿园园本课程融合教学

幼儿园园本课程融合教学

幼儿园园本课程融合教学标题:幼儿园园本课程融合教学:培养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介绍:融合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幼儿园园本课程中,以提升幼儿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园本课程融合教学的概念、优势和实施方法,并分享对这一教学模式的观点和理解。

一、幼儿园园本课程的重要性幼儿园园本课程是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可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园本课程旨在培养幼儿的身心健康、语言沟通、社会交往和艺术创造等多方面能力。

然而,仅仅安排一种学科的活动有时难以满足幼儿的需求,因此引入融合教学成为一种解决方案。

二、融合教学的定义与优势2.1 定义:融合教学是指将多个学科的内容和技能有机结合,形成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帮助幼儿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2.2 优势:(1)提升学习效果:融合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他们在多个学科中的全面发展。

通过将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园本课程中,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2)培养综合素养:融合教学强调跨学科的思维和能力,让幼儿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等。

(3)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融合教学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课程融合的设计,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融合教学的实施方法3.1 寻找主题或概念选择一个主题或概念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例如“四季变化”、“生态系统”等。

3.2 确定融合学科根据主题或概念的特点,确定需要融合的学科,如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

3.3 设计融合活动结合园本课程的要求和幼儿常见的活动形式,设计一系列融合活动,包括游戏、探索、艺术创作等。

3.4 教师引导和支持教师在融合活动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支持的作用,通过提问、解释、示范等方式,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幼儿园课程融合总结 幼儿园课程融合

幼儿园课程融合总结 幼儿园课程融合

幼儿园作为孩子教育的基础阶段,其课程设置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幼儿园课程融合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课程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幼儿园的课程设计中,融合教育理念也逐渐得到了实践和发展。

本文将从幼儿园课程融合的概念、意义、实施策略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课程融合的概念课程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出具有内在联系和整体性的课程,使学生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在幼儿园教育中,课程融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融合的意义1.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课程融合能够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来自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社交和体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 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可以促使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3. 培养创新精神课程融合能够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融合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整合和综合设计的能力,因此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三、课程融合的实施策略1. 整合资源,开展跨学科合作幼儿园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开展跨学科合作,设计和实施融合课程。

2. 注重实践和体验课程融合应该注重实践和体验,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

3. 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课程融合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

4. 加强评估,及时调整课程融合需要加强对幼儿学习情况的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计,保证教育效果的达成。

三递进三融合 课程结构

三递进三融合 课程结构

三递进三融合课程结构
"三递进三融合"的课程结构设计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方式,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的深度融合。

1.知识技能递进: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构建基础-提升-拓展三级递进的知识体系。

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都建立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上,形成螺旋上升的学习进程,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类学科知识和技能。

2.情感态度递进: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接受知识、培养兴趣,到内化价值观、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3.社会实践融合: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项目式学习、课题研究、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合。

幼儿园课程融合总结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融合总结 幼儿园课程

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综合性课程。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园课程融合是一种流行的教学方法,旨在为幼儿提供更丰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促进他们综合发展。

一、课程融合的意义1.1 促进综合发展课程融合可以让幼儿在学习中涉猎更广泛的知识领域,综合掌握各种技能,从而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1.2 培养创新思维课程融合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应用,可以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课程融合,可以避免重复学习,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使学习更加高效。

二、课程融合的实践2.1 教材融合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选择跨学科教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编写综合性的教材,让幼儿在学习中接触到更多元化的知识。

2.2 教学内容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跨学科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在学习中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体验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和融合。

2.3 教学方法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游戏教学、实验教学等,让幼儿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

三、课程融合的案例分析3.1 数学与艺术的融合通过制作拼贴画、剪纸等艺术作品,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到几何图形和数学计算,实现数学与艺术的融合。

3.2 语言与科学的融合通过童话故事、科普读物等教材,让幼儿在阅读中学习到语言表达和科学知识,实现语言与科学的融合。

3.3 科学与音乐的融合通过制作简单的乐器、学习简谱等方式,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到物理知识和科学原理,实现科学与音乐的融合。

四、课程融合的启示4.1 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课程融合可以促进幼儿在学习中体验多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整合,为他们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2 创新教学模式课程融合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不断探索创新,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

4.3 个性化发展课程融合可以让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发展。

课程融合的优势和益处

课程融合的优势和益处

课程融合的优势和益处课程融合的优势和益处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迭代和创新。

课程融合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理念,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它将不同学科、知识体系、技能和概念有机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综合和深入的知识和能力。

本文将探讨课程融合的优势和益处,并分享作者的观点和理解。

一、深度评估:课程融合的多维视角课程融合以多维视角评估内容、主题或概念,旨在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应用知识。

通过将多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一个主题,并从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科学的引入文学作品中的科学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造力。

二、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课程融合强调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它通过将基础知识和概念结合到更复杂的学科中,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举个例子,学习数学时,可以融入实际问题或应用情境,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深度。

三、总结回顾: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课程融合鼓励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对主题有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通过总结回顾,学生可以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系统的思维框架和认知模式。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主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分享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在课程融合中,学生被鼓励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观点的也锻炼了自己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通过分享观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观点和理解:课程融合是一种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在多个学科和知识领域之间建立联系,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和应用知识,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深度。

课程融合也促进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与沟通,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

课程融合教学实施方案

课程融合教学实施方案

课程融合教学实施方案导言:课程融合教学即是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深入理解。

本文将从课程融合的定义、重要性、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教师提供一些实施该方案的参考和指导。

一、课程融合的定义:课程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一个教学环节或者整个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的能力,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融合的重要性:1. 培养综合能力:课程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2. 增强学习兴趣:通过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可以增加课程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拓宽知识视野:融合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跳出学科的框架,拓宽视野,培养综合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融合实施的步骤:1. 明确学习目标:在进行课程融合之前,首先要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明确每个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要求。

2. 选择内容融合点:根据学习目标,选择不同学科的内容融合点,即找到各个学科之间可以相互融合的知识点或技能点。

3. 整合教学资源:整合各个学科的教材、教具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以满足融合教学的需要。

4.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融合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5. 创设情境:通过情境设计,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6.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实施课程融合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7.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课程融合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8. 提供及时反馈:在课程融合实施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理解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9. 评估学习效果:在课程结束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明确他们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上的提升情况。

中小学跨学科课程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跨学科课程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跨学科课程融合的问题与对策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跨学科课程融合已逐渐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跨学科课程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跨学科课程融合也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学科之间的融合难度、教师培养和资源分配不均等。

因此,在推行跨学科课程融合时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学科之间的融合难度是跨学科课程融合的一个主要问题。

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科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要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容易。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跨学科研讨会、研究小组等形式,促进学科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共同研究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方法,深化对各学科之间联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跨学科课程融合。

其次,教师培养是跨学科课程融合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目前,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教育资源不均等等原因,中小学教师在跨学科课程融合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要推动跨学科课程融合的实施,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能力提升。

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增加教师培训机会和资源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和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跨学科课程融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此外,跨学科课程融合还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需要教育资源的共享,而目前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使得一些学校在跨学科课程融合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的位置。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建立跨学科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学校之间、学科之间的资源共享。

同时,政府可以增加投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优化,确保每个学校都能够获得跨学科课程实施所需的资源支持。

此外,在推行跨学科课程融合时还需注意平衡学科和跨学科课程的关系。

虽然跨学科课程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科思维的培养仍然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融合

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融合

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融合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融合是指将学校课程大纲中的内容与班级特色相结合,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使课程更具个性化和实践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

校本课程是指经过学校自主研发、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活动,具备突出的学校特色和地方特点的课程内容。

而班本课程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课程。

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融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结合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科的要求,设计出适合班级特色的课程内容。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实验等,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提升学习的实践性。

再者,教师还可以通过项目制、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本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社会实践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融合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

首先,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因为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学生发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和兴趣息息相关。

再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因为班本课程更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最后,可以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课程研发和教学实践。

要实现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融合也存在一些困难。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有效地将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融入教学实施中。

其次,学校需要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和活动支持,以支持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开展。

再者,学校和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总之,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融合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素质提升。

通过教学设计和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融合课程教研活动(3篇)

融合课程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融合课程旨在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提高我校融合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特举办本次融合课程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融合课程的认识,明确融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探讨融合课程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融合课程的教学水平。

4.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星期六)上午8:30-12:00四、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五、活动对象全体教师六、活动内容1. 融合课程专题讲座邀请知名专家进行融合课程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了解融合课程的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法。

2. 融合课程教学案例分享组织优秀教师分享融合课程教学案例,展示融合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成果。

3. 跨学科教学研讨围绕某一主题,组织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研讨,探讨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进行有效整合。

4. 融合课程教学设计比赛开展融合课程教学设计比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设计,提高融合课程的教学质量。

5. 教师交流互动组织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共同探讨融合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七、活动流程1. 8:30-9:00 签到入场2. 9:00-9:10 开幕式,主持人介绍活动流程和注意事项3. 9:10-10:30 融合课程专题讲座4. 10:30-10:50 休息5. 10:50-12:00 融合课程教学案例分享和跨学科教学研讨6. 12:00-12:30 融合课程教学设计比赛7. 12:30-13:30 午餐及自由交流八、活动评价1. 教师参与度:统计参与活动的教师人数,了解教师对融合课程教研活动的关注程度。

2. 教学案例质量:对优秀教学案例进行评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融合课程教学实践。

学校课程融合与创新教学方案

学校课程融合与创新教学方案

学校课程融合与创新教学方案一、引言当前,教育改革已成全球的热点话题。

学校作为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场所,教育方案的融合与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学校课程融合与创新教学方案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施这些方案。

二、教育方案融合的重要性学校课程融合是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过程,具有以下重要性:1. 提高学科学习的效果学科之间的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融合的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综合能力课程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发展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融合课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3.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课程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单一学科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

通过融合课程,学生能够掌握更多领域的知识,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案的必要性创新教学方案是指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教育发展的方案。

创新教学方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缺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而创新教学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 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和特长。

创新教学方案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特长。

3. 提高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案通过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教学的效果。

例如,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程融合与创新教学方案的实施实施课程融合与创新教学方案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1. 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学校应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策略。

教学计划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现状和特点,合理安排融合教学与创新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德育与教学,课堂与活动”的融合课程——实小“创新德育载体,让育人更生态”博客沙龙百年实小,历来继承着“德育先行,德育为首”的德育教育理念,德育不光光是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德育与教学,课堂与活动”融合教育,近年来,在实验小学的德育教育舞台上积极尝试,受到极大的好评。

那么如何让“德育与教学,课堂与活动”互相融合?一、整合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德育活动成为展示平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综合性学习”,如果很好的挖掘与整合,可以成为贴近学生心理的德育教育载体。

例如,六下的语文教学最后一个单元为“依依惜别”,学生在校六年,一转眼即将毕业,很多启蒙老师值得怀念,很多同学情值得感慨,对母校的深情,如何表达?实小就在毕业的六月,在毕业班中举行了人人参加的原创诗文比赛,可以给自己的启蒙老师写一首诗,可以给自己的同学写一封信,可以给教过自己的老师写一张贺卡;还举行了原创作文大赛,并对评选出来的多位金奖诗歌举行原创诗文朗诵大赛。

在六月末,一个月的感怀毕业,情绪的酝酿,营造了校园里浓浓师生情,在此,借助实验小学第一大队的大队活动“感恩实小,放飞理想”这一德育平台,学生们通过各种各样演出形式表达了学生对母校的留念,对恩师的感恩。

在这一德育活动中,实小就整合了“综合性学习”,创新了德育载体,让育人变得更生态。

二、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传道者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身必须有高尚的灵魂。

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以及他的言谈、举止、穿戴、情感(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 、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将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文明,举止大方端庄,严肃而不古板。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

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刻意保持课堂的纪律性,不能用命令式的语言训导学生,不要迫使学生违心地按教师的旨意学习和生活。

在班级管理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对每个学生要公平,不能厚此薄彼,形成生动活泼、团结紧张的局面,使学生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

三、各科教学活动都要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工作绝不是班主任的工作,也不仅仅是主课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每一位接触孩子老师责无旁贷的工作。

学在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

首先,一位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只关注知识的传输,这不是教育,教育活动,是关注学生,而学生,每一位都是不一样,我们在观察过程中,对孩子多方面发展才能进行备课,上课。

所以,要每一位老师都要充当班主任的角色。

其次,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这使得教学本身充满了教育性,真正领会并贯彻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还有,一位老师,如果不通过教学过程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刻苦精神、坚强的意志,那么这位老师的课堂组织教育就会很薄弱,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因此,在各科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全国著名的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专家、高考研究专家、中学物理教育专家、中学物理竞赛专家,北京市立新学校校长曾军良对“课程育人”理念有着执着追求和独到理解。

这么多年来,他始终把打造品牌“课程”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他认为,课程育人,才是回归教育本真的路径。

日前,笔者与曾军良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

【笔者】:曾校长您好,请问您为什么这么强调“课程育人”的重要性?您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呢?【曾军良】:在我看来,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充满快乐、富有智慧、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应将升学质量作为唯一目标。

这里的“课程”不仅是学科课程,而是包括德育课程、学科必修、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在内的一整套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

我之所以强调“课程育人”的重要性,是想通过这个理念带领大家回归教育原点再出发,并以此指引“立新人”从课堂教学走向课程育人。

【笔者】:曾校长,您认为怎样做才能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呢?您又是如何带领“立新人”去开拓的呢?【曾军良】:要打造适合学生的课堂和课程,让教育走进学生心灵,就要倡导全体教师成为课堂的研究者、思考者、推动者,这些推动的背后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进行长期的研究、支持、思考,进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引领和实践。

为此,我们成立了“课程委员会”,对教育教学工作实施专业化的管理和研究。

“课程委员会”旨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委员会”由校长、教育和教学领导、全体教研组长、全体年级组长、教科室成员组成,成员要在“课程育人”方面成为探索者、引领者、示范者、指导者、推动者。

实践证明,课程委员会的足迹深深印在了立新的教学、课堂、校本课程等多个领域,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

为了实现课程育人总体目标,我们制定了三年教学研究发展规划:第一年,课堂探索发展年;第二年,课堂特色发展年;第三年,课堂成果展示年。

就“课堂探索发展年”来说,其研究点是基于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的初步尝试和实践,主要包括注重教与学的关系、改造教学流程、将自信教育和激励教育带进每一堂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

【笔者】:曾校长,“课程育人”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在您的引领下,立新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创新?效果如何?【曾军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特长,在课程委员会的推动下,立新人积极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目前,立新人校本课程研究的课题达到20个,涵盖了7大领域,真正放大课程范围,让孩子走近大千世界。

如今,每个年级都开了10多门课,形成了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教案、课件。

这些资料正逐步整合、完善,慢慢地形成系统的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比如“行游中国”,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还有,生活中的趣味化学实验,学校紧密联系课本,选择带有生活趣味的实验,在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生活的鲜活、生动和丰富的特质。

这种充分体现社会、生活内涵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提升能力和生命的质量。

【笔者】:曾校长,请您介绍一下,立新学校的特色课程,特别是德育课程。

【曾军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育与人的生活具有同质性,教育就是在社会生活之中促成人的“生长”。

为此,立新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把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教育。

——升旗课程。

针对如何创新常规德育形式,发挥学生的作用,立新把枯燥的升旗仪式变成学生喜爱的德育课程,采取班级或年级承办的形式,真正让学生成为升旗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升旗仪式的形式和国旗下讲话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每一次升旗,参与学生都是精心准备,从方阵行进到口号响亮,从国旗手的步伐到升旗手的动作,从主持人的仪态仪表到每一篇国旗下讲话稿的反复推敲,每一个教育环节都在影响着学生。

——励志课程。

学校邀请著名企业家、学者、艺术家等成功人士,走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互动,让学生倾听、品味他们成长、成才、成功的心路历程、人生成长故事。

青年歌唱家刘和刚老师的报告,让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懂得感恩,学会成长;京剧大师孙毓敏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艺术底蕴,并去继承、发扬、以及创新;感恩教育大师一横老师的两场报告,感动了全体学生、家长和教师,给与会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教育课。

——校园值周实践课程。

当立新用课程来规范校园值周时,我们发现值周的培养目标应该上升到学生的领袖气质和领导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同时学校细化值周的评价方式,通过自评、教师评和学校评,最后给予学生相应的实践活动学分,这也加强了值周过程中的监督力度,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相对规范的德育课程。

——高中学生人生规划教育课程。

立新的人生规划教育活动,逐步形成学校有特色的德育课程之一,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高中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高一、高二、高三三个阶段。

这样具有连续性、系列化的人生规划教育,使学生以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关注自身未来发展,通过“生涯规划”,逐步理解“设计人生”的重要意义,激发内在的学习和创造热情。

——班会课程。

去年12月,曾军良亲自主持了由整个高三毕业班中相对落后的30名同学临时组建的一个班级,进行“在爱中奋勇前进”的班会观摩活动,班会课上,沿着亲人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校长之爱的情感轨迹,曾军良用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唤醒同学们的责任意识,激发起同学们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动力。

在立新,学校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时间,让每周的主题班会成为学生精神动力的加油站。

【笔者】:曾校长,您十分看重实践活动在育人中的作用,在这方面,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发挥了怎样的育人作用?【曾军良】: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喜欢学校,把学校办成学生喜欢,让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2011年,立新学校管乐团继4月20日参加北京市第十四届学生艺术节金帆器乐展演荣获一等奖后,7月下旬,在奥地利国际青少年艺术节比赛中荣获“组委会特别金奖”及“维也纳城市表演奖”,极大地鼓舞了师生的士气。

“强身健体,打造和谐团队”的校体育节活动、“让创新的智慧闪光”的科技节,把体育、科技创新与德育元素相整合,以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自觉地参与、体验和感悟中促进自身发展,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合作和进取。

在此基础上,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进激励教育,让自信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里。

立新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共进、相互信任、激励为主的教育氛围。

我们利用橱窗、电子屏、年级学生会、家长会隆重介绍每一位老师,宣传老师;校园里建立了80多块宣传栏,定期介绍和宣传优秀学生。

同时,学校广泛开展“七星引路,人生导航”每月一星的校园之星评比活动:“道德之星”、“学习之星”、“礼仪之星”、“劳动之星”、“文体之星”、“文明之星”、“进步之星”,遍布校园、年级、班级,发现和肯定了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博识课程、阅读课程、京剧课程三大德育校本课程,进一步丰富德育课程,深化德育内涵。

其中博识课程是以“博闻广见、卓有通识”为基本理念,充分利用优质社会教育资源,使学生博闻广见,开启智慧,涵养性情,提升境界。

阅读课程是倡导全校学生走近名家经典,提升精神内涵,开展晨诵、午读、暮省等活动,营造校园读书文化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