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言的流变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方言的流变原因

姜冠军

任课老师:魏现军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方言却是中华大河中一条不可或缺的支流,中国各地方言繁多复杂但根据其不同特点可划分为七大方言区,这七大方言区①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而各个方言又分为多种次方言,而汉语方言的变化都有其变化的原因。

1、人们的环境和时间的使然

汉语方言的出现并不是到近现代才出现的,早在汉代就出现了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汉人杨雄②的《方言》③,《方言》中写道:“逝,秦晋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④也。所以起码在汉代都已经有了方言,而不同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人们的外貌特征,比如说南方人主食是米饭,而南方人主食是面条等面食,从而导致南北人外貌特征——南方人多为瓜子脸而北方人多为国字脸,这就导致了人们在说话时肌肉运动不同发出的音也有差别。

①也有人认为中国汉语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八大

②杨雄:汉代思想家代表作是《太玄》和《法言》。(《太玄》核心思想是建立了一个以“玄”为宇宙万物的本源的哲学体系。《法言》则是扬雄表达自己人性论、伦理道德、政治学说等思想的著作。)

1.就其内容而言,主张为学者要崇本抑末,追随周、孔的思想;

2.人性论方面,扬雄提出了“善恶混说”,认为人通过修身可去恶兴善。

3.伦理学方面,提出了儒家的“孝”道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

③《方言》是扬雄的呕心沥血之作,在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说,扬雄治《方言》共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凡九千字”,共十五卷。我们所能见到的今本《方言》是晋代郭璞的注本,只有十三卷。…‟至于字数,据清代学者戴震的统计却有11900百多字,比应劭所见的本子多出了将近三千字,可见这些字均为郭氏以前的学者所增。扬雄死于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方言》当在此年脱稿,由此可以想见,扬雄也很可能还没有来得及编完全书就离开了人世

④凡语:.指普遍通用的语词,在这里指当时的普通话。

时间也是方言出现的因素: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博士王弘治说,“从晚唐到元代是近古代汉语⑤,但分歧也很复杂,比如元曲中的口语就不完全接近红楼梦中的口语。”时间长度的不同也能导致人类语言的变化。

2、人口的迁徙导致语言的流变

在中国的历史中发生过不计其数的人类大迁徙,或因自然灾害或因战争。比如两宋时期人们为了躲避战争从而由南往北迁徙,经济中心也随之签到了南方;因自然灾害导致迁徙的例子也不少,例如1942年河南自然灾害⑥导致河南人往北一;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随着人口的流动古汉语被带到了南方各地,于是就出现了古汉语各地分化的现象,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汪平表示:大体而言最早分化的是闽语和粤语,虽然我们现在认为闽语最难懂但实际上粤语才是最古老的,闽语是从先秦开始分化出来的,福建地区多山交通比广东还要不发达导致闽语比粤语还要比中原语音差距大。

就南粤而言,最早可以对其迁徙的推断可能是“秦使下岭南”阶段。今天的粤语区古时候是百越杂居之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黄河一代的人南迁把北方话带到了南方今广东。

⑤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⑥河南大饥荒发生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据估计,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

客家话分化稍晚些,它是在东晋时分化的,然后是吴语,但吴语不完全是汉语的成分里面夹杂着当时本土少数民族语言,吴越早期也不是华夏之后,他们中大部分是东晋时期北方的贵族和流民迁过来的,唐末农民起义⑦爆发江南又接收了一大批难民,北方的语言也因人的迁徙而随着迁徙。其实这种从北往南的迁移间接地也把中华古老的音韵保存到了南方。

政治中心的南移也是方言流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两宋时期的影响较大,全国都受到影响,其中杭州最为之大,南宋定都杭州把汴梁的语言带到了杭州所以现在还能在杭州话中找到一些北方的味道,这样就导致了杭州话和吴语之间产生了差别。

3、各种语言语与汉语的交融

因为有各民族的语言融合所以我们才不能说粤语和唐代的语言是一样的,因为不但有语言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而且还有民族语言融合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这片土地并不是一直都属于中国,光清代满族皇帝就有十几个绵延历史二百多年⑧。在这二百多年里满人和汉人都居住在同一个的地方,必定会造成语言的相互影响,况且清代也没有完全禁止

⑦①859年,浙江裘甫领导起义,起义军以剡县为中心,建立农民政权,历时8个月,起义失败。②868年,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兵起义,队伍发展到20万人。胜利的形势使庞勋骄傲起来,影响了军心,削弱了力量,再加上唐军三面进攻和内部将领叛变投唐,庞勋壮烈战死,起义军被镇压下去。③875年初,王仙芝在河南长垣起义,878年2月王仙芝兵败被杀。④875年6月,黄巢率众在冤句响应起义,起义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展开流动作战,入安徽、浙江,攻占广州。后又渡过长江、淮河,转战各地,攻占洛阳,长安建立“大齐”国,镇压大贵族、大官僚。

唐僖宗逃到四川,集中残军和地方武装反扑。黄巢部将投敌,884年6月,黄巢在泰山兵败自杀,余部继

满汉通婚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满汉语言的融合。

粤方言区在古代就是百越杂居的地方,在汉语南移情况下势必要发生语言的交流融合。在我国北方也有许多的民族,北方和南方一样,同样也有语言的融合,北方话可能受阿尔泰语、满语、蒙语的影响,民族交流和融合对古汉语有着巨大的影响。

4、文明发展经济活动促使语言变化

王弘治说:“越是文明的中心地区,语言变化就越快;反之,越是远离文明中心,语言变化就越慢。”华北是汉语的发源地,但华北不论是语音、语法还是词汇都发展最快,这与政治、经济中心长期在北方是分不开的。

反观远离中原的南方地区却能保存着“中原旧韵”。晋语的独特性也是因为山西山河天险阻碍了山西与外界的联系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晋语。

从某个角度讲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方言也不例外,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方言的变化也在加快,比如,最初上海话和吴语代表杭州话相似,但自民国起上海作为经济重镇⑩,上海的经济飞速发展,从浙江宁波迁到上海的人成了改变上海面貌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很短的时间内上海话发生了迅速的变化,过去的30年来上海经济也在飞速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出上海青年和老人说话的细微差别。

⑨顺治五年(1648 年),摄政王多尔衮告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世祖实录》第四十卷)。

⑩当时的大上海是亚洲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世界的各大银行,保险公司等等都落户了上海,上海也是民国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有着中国钱包的美誉。民国政府还将上海建为上海特别市(其实就是直辖市),民国政府的所有经济政策能否成功,就看在上海能否成功,足可见上海对当时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说是当时中国的经济首都都不为过。当时外国人在上海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很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