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重在养心养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養生之道重在養心養德

養生之道,各家自有論述,各抒己見,總之離不開堅持鍛煉,飲食有節,起居有時,戒煙限酒,這是必不可或缺的;但我認為“養心養德”更是重中之重,如果養不好心,其他一切也是不全面的。古人雲:“憂則傷身,樂則長壽”,所以為人要心地善良、寬容大度、性情隨和、笑臉常開、不愁不怨、以和為貴,以忍為高,行善積德,辦事儘量做到順應客觀規律,避免發生口角與心理衝突,根據自己力所能及去為社會服務,回報社會。茲就“養心養德之道”淺談管見:

一、寬容大度是養生之要決

寬容大度是人的品格與美德,是一種博大胸懷,是一種樂觀與豪爽,是維持心理健康的“營養素”,也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寬容大度的人能屈能伸,知進知退;原北京大學馬寅初校長曾因其“新人口論”而獲罪,當他兒子告訴他被革職,他只是漫不輕心地“噢”了一聲。數十年後,扒亂反正,仍是他兒子告訴他已平反,馬老仍是輕輕“噢”了一聲;這種淡薄榮辱,豁達大度的美德,令人敬佩,正因為有這寬容大度的胸懷,使他安享天年,活到101歲。

筆者認為:“大度”就象一個容器,如十斤容量的水桶只能裝下10斤的水,如果再加半斤就容納不下了;如果100斤的水桶,倒入十斤的水,只占該桶的十分之一,易如反掌;所以大度的人,胸懷博大,不計較個人得失,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俗雲“量大福大”,“讓人三分天寬地闊”,就是這個哲理。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裏珍貴東西被盜,朋友寫信安慰他,他在回信中說“謝謝你的安慰,我現在很平安。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又沒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偷去我的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的慶倖的是他做賊,而不是我”。人生在世福禍無常,總有得失,何不寬容灑脫一些,象羅斯福那樣自我解脫,豁達人生,值得借鑒。

全國有名的書法家,被譽為“國寶”級藝術家啟功大師,享年93歲,晚年更有著名的“二不怕之說”,“一不怕病,二不怕死”。他患有頸椎病,常做“牽引”治療,他面對類似“受苦刑”之療法,不為病魔所恐嚇,反而以豁達心態用灰諧幽默之詞,更見偉人病而彌堅的人生定力和笑對病苦,他的漁家傲詞曰:“痼疾多年除不掉,靈丹妙藥全無效,自恨老來成病號,不是泡,誰拿性命開玩笑,牽引頸椎新上吊,又加硬領脖間套,是否病魔還會鬧,天知道,今天且唱漁家傲。”

白居易養生詩:“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睡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白居易的修身養性已達到很高境界。

著名詩人陸游詩:“讀書有味身忘老,無詩三日卻增憂,更吃兩叢香百合,老翁七十更童心”。

據專家們對我國幾百名80多歲以上的健康老人的調查,結果表明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寬容大度,心情開朗,胸懷坦蕩,對生活充滿信心,對事業孜孜追求,對社會無私奉獻,對誤解包涵寬容。余在《杏林之道》一書中寫有“寓語”一篇,其中有一條“為人當仁善,問心無愧,坦然面對,這是戰勝誣陷、冷落、冤枉的最好武器,亦為修德長壽之奧秘”。又曰:“念人之功,忘人之過,揚人之長,避人之短,誠如是,何罪之有?”眼看不少子女對父母挺孝順,值得慶倖;也有不少人成了家,就忘記了父母養育之恩,我也寫了一詞條:“不孝容易孝順難,需知父母養育艱,來日你也為父母,方知父母不好當。”

二、靜坐可養生

靜坐可健身防病,自古歷代文人,不僅親身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還有大量的贊詩與

專著,讚頌靜坐養心功效《黃帝內經》早就有“上工治未病”,而靜坐正是預防未病的重要手段。唐代名醫學家孫思邈熟通醫道,在那醫藥保健條件極差的環境中,能活到101歲,與坐靜養生密切相關。

著名的文人蘇軾推崇靜坐,曾題詩雲:“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靜坐法要求坐姿端正、兩目微閉,全身放鬆,自然呼吸,安神靜態,每次靜坐以15-30分鐘為宜。

那些長年吃素,缺乏營養的佛教徒們都崇尚靜坐,天主教神職人員堅持長時間的祈禱,生活刻苦,可是他們老化速度都低於常人,說明靜坐練功靜養,可以阻滯老化進程。

靜能生智,是儒家傳統觀點,四書之一的《大學》雲“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靜坐以後才能開發智力,寫作靈感、文思從靜坐中源源而來。有不少人遇到難題,始終不得其解,而靜坐冥思,恍然大悟,迎刃而解,所以古代哲人把靜坐定為必修課。古代文人朱熹告誡新徒“靜坐涵養時,正要體察思繹道理。”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說他的書法之所以入木三分,系靜坐練功所賜。

“靜能生智”對此頗有同感,我寫的《杏林之道》23萬字(時年76-78歲),其中90%都是利用下半夜撰寫1—2小時,但不能太長時間,適可而止,否則累壞身體,因白天事務繁多,靜不下來,晚上睡一大覺,至夜深人靜,大腦經過休息,靈感文思滾滾而來,下筆有神,所以靜能生智,不無道理。

三、行善積德

人生於世,最公平的莫過於生與死,不管是達官富貴,還是平民百姓,不論雄才大智,還是弱智無知,最後離不開一死。要把有限的人生,活得有意義,為社會做點有奉獻、有價值之事,到年老離世時,就無牽掛、無遺憾了。有位縣官,才貌雙全,能幹會說,出身也不富裕,有道“勞則思逸,逸則思淫”,他貪污了不少公款,無惡不作,當組織上發現他貪污鉅款,他想逃到國外,法網滅滅,只好躲進僻地寺廟去當“假和尚”,但仍難逃法網,做了階下囚,為眾所唾棄。還有些人,有了錢財,終日沉迷於酒色之中,甚至陷於吸毒,過荒淫無恥生活,但好境不長,患上傳染病或癌症,不久“英年早逝”,這就是因果所得的效應。

有位縣官,愛國愛民,不做壞事,盡做好事,平易近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百姓讚頌他,敬仰他,親近他,他自己也感到心身愉快,他曾得過絕症,因他的為人謙虛、行善積德,結果病也好了。現代醫學認為,人體本身有免疫功能,做好事,心情愉快,調動積極因素,促進血液迴圈,經絡通暢,免疫力增強,從而啟動白血細胞去戰勝癌細胞,加以對症治療,從而達到康復之目的。

誰都希望生命之樹常青,誰都希望幸福與快樂永繞,那麼,請你別忘記重要秘訣,那就是養心養德,也是人生的最後意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