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考点汇总
高考小说知识点
高考小说知识点高考中,小说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部分,常常让考生感到困惑和棘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小说阅读,下面就来梳理一下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小说的三要素1、人物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高考中常常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心理等。
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的评价等方面来把握人物形象。
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的勤劳善良与命运的悲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她一次次的讲述阿毛的故事,我们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2、情节情节是小说的骨架。
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高考可能会考查情节的概括、情节的作用以及情节的合理性等。
情节的作用主要有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等。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寻仇、草料场被烧等情节,一步步将林冲逼上梁山,展现了他从隐忍到反抗的性格转变。
3、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社会环境描写则能反映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
在《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众人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二、小说的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高考中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
主题的表现往往是含蓄的,需要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分析来领悟。
比如《边城》描绘了一个美丽而纯净的湘西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1、叙述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能让读者了解故事的全貌,有限视角则更能让读者产生代入感。
2、叙述人称常见的有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人称能使读者产生亲切感,第二人称增强与读者的交流,第三人称则更客观全面。
不同的叙述人称和视角会对小说的表达效果产生影响。
四、小说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能使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描写手法包括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细节描写等。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小说阅读是高考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个部分,而对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对于考生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文将整理出高考语文复习中与小说阅读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散文性文学体裁,以叙事为主要手法,通过塑造人物、刻画情节、描写环境,展现现实生活或者想象世界。
小说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真实性: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要通过真实性塑造人物和情节,使读者产生共鸣。
2. 叙事性:小说主要以叙事的方式呈现,要注重情节的铺陈和推进。
3. 线索性:小说需要通过线索的展开,形成完整的故事结构。
4. 视角多元:小说可以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展现故事,增加故事的层次和广度。
5. 语言灵活:小说对语言表达的要求较高,要求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和环境。
二、小说的分类1. 长篇小说:篇幅较长,情节复杂,具有较强的叙事和描写性。
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2. 中篇小说:篇幅介于长篇和短篇之间,情节相对简单,具有鲜明的主题和特点。
如《骆驼祥子》、《茶馆》等。
3. 短篇小说:篇幅较短,情节简洁紧凑,往往通过短暂的叙述展现故事的精华。
如《春蚕》、《草地》等。
4. 通俗小说: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故事,语言简洁明了,受到大众欢迎。
如金庸的武侠小说系列。
5. 现代主义小说:追求形式和内涵的创新,通常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如《呐喊》、《红与黑》等。
三、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1. 整体阅读法: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结构和风格,读懂小说的整体脉络和基本内涵。
2. 人物分析法: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形象和行动,揭示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3. 情节分析法:重点关注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分析情节的起承转合和情节的作用,理解小说的发展脉络。
4. 描写分析法:深入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揭示描写的目的和效果,理解小说的情感表达。
四、常见的小说名家及作品1. 中国古代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常考点整理
【小说考情分析】1.选文特点:选文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适度选用外国小说,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进行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题材凸显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以美育人的功能。
随着新高考命题的反套路化要求,所选小说越来越反格式化,表现形式呈现新的特征:淡化情节,叙述平淡,“散文化倾向”的文体特征。
2.命题特点:试题命制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感受”“品味”和“领悟”能力。
命题人立足小说要素,更多关注对环境、形象、主题和表达技巧的考查,题型分值发生变化,但考查点稳定,仍是围绕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来命题,手法及语言也是常考点。
一、选择题1.“2”个命题角度:(1)内容理解类(即写了什么);(2)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类(即怎么写的)。
2.“7”大设误方式:(1)错解文意(曲解文意):理解失当、武断绝对、无中生有;(2)错析艺术特色:错误概括艺术特点,弄错特点对象,错析效果;(3)错析思想情感: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脱离文意任意阐发;(4)错析形象:概括形象特点失当,评价错误,作用分析不当;(5)错析语言:对文或人的语言特点、含义、作用理解、判定或解说不当;(6)错析情节:概括情节失当,分析情节作用错误,分析情节技巧错误;(7)错析环境:概括环境特点失当,或分析环境作用错误,赏析环境描写手法不当。
二、主观题(一)叙述特征题命题设问方式举例:(2021·新高考Ⅰ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2018·课标全国Ⅰ卷)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说以xxx为叙事承担者,以xxx为叙事视角,有何效果?小说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织来展开叙述,有何表达效果?小说在叙事上呈现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特点,有何效果?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1.小说的叙述角度①叙述视角A.根据叙述者对于故事的了解程度,可以分为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和全知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B.根据故事讲述者身份,可以分为旁观者视角和亲历者视角;C.根据时空角度,可以分为回忆视角(历史与现实交织)和空间转换的视角。
高考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考点)扼要
高考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考点)扼要一、环境题①(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描写了环境的………(特点)。
②(人物)A渲染……气氛,烘托……心情;B表现……地域风光,映衬……形象;C渲染…气氛,奠定……的基调,暗示人物命运;D暗示……社会背景,揭示……性格成因。
③(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导引人物出场。
④(结构)与上下文、首尾、标题之间有无承上启下、铺垫、照应的关系。
⑤(主题)A象征……揭示……主题;B与……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二、艺术技巧题:鉴赏小说情节谋篇布局艺术技巧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表现手法、小说的线索、小说的结构、叙述人称及角度、小说的叙述顺序。
1、小说表现手法:①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前有伏笔、后有照应;③铺垫蓄势;④情节突转,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⑤情节摇摆发展,一波三折,赋予小说更为人心魄的魅力。
6误会巧合,引人入胜。
7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8结局戛然而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9 “黑色幽默”(运用滑稽、夸张变形、双关反语等艺术手法,对社会现实的黑暗进行嘲讽和鞭挞,让人觉得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2、小说的线索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
3、小说的结构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一是“延迟”式结构。
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立体的无限时空间。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
4、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有限视角”好处: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有意隐藏一些环节,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富有悬念,引人入胜。
第一人称好处: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高考小说阅读——基本知识点
高考小说阅读——基本知识点专题一:小说阅读一、小说阅读步骤1.粗读,标记重要信息。
2.划分层次,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主题,分析艺术特色。
3.审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即明确题型)。
4.精读,确定答案区间,规范答题。
二、高考小说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主题。
1.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考察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基础知识一、小说情节1.概括故事情节。
2.分析情节作用。
A)内容上:对环境的作用、对人物的作用、对主旨的作用。
B)对情节结构的作用:铺垫伏笔、照应上文、推动情节发展、与其他情节形成对比。
C)特殊表达效果:设置悬念、波澜起伏、出人意料等。
3.情节设置技巧评价。
A)开头有倒叙式、悬念式。
B)结尾:画龙点睛、意料之外等。
C)开头结尾:首尾呼应。
D)全文:一波三折、倒叙插叙、明暗线索等。
E)作用: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F)总结:小说情节设置巧妙之处?注意事项1.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完成本类型题必须注意的几个要点。
2.解析重要情节的作用时,要注意其在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
文章排版有些混乱,需要进行整理。
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后,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改写。
首先,小说中的描写有三种作用。
第一种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第二种是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表现人物性格或发展人物性格来实现。
第三种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从身份形象、性格特点和人物品质三个方面入手。
同时,需要结合全文来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以便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
在分析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时,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则包括他人叙述评论和环境烘托对比。
次要人物在小说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对比烘托、线索或见证、构成环境、引出主要人物和增加文章生动性等方式来发挥作用。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需要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并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高考一轮复习之小说常见考点
③ 写景 开头
作用: 交待故事产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中间情节的作用:
补充叙述,揭示矛盾;照应上文、为下文铺垫 或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5、小说结尾的常见类 型:出人意、料的结局、;令人、感伤的。结局;令人欢喜的结局;
留空白的结局。
补叙式结局: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 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 “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 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
“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 “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
地喝起来。
• 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
•小说是什么?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应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 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历 史、武侠、科幻、动物、悬疑、现代、都市等。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 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 就在狼对准鹿的脖子下口的一霎时,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
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 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开端,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
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 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 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好像聚集了全身的力 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高考小说阅读是中国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深度。
在阅读小说时,考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本文将对高考小说阅读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小说类型的判断在阅读小说时,首先要明确所阅读的小说类型,如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传统文言小说等。
不同类型的小说,其叙事方式、题材内容和思想表达有所不同,我们需要对其特点和风格进行了解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小说中,人物形象是极为重要的,要注意分析和理解作者对人物的塑造方式。
人物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都可以从文中找到线索。
同时,要留意人物形象的变化和发展,探究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来表达出的思想和观点。
三、情节的发展小说的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考生需要注意分析情节的起伏和转折点。
情节的展开有时可以线性进行,有时则可能出现一些插叙、回溯等手法。
要注意把握作者的叙事结构,理解情节发展的逻辑和内在关联。
四、语言表达的特点小说的语言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工具,考生应该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
如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描写方式等,都可以从中发现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意义。
五、主题和内涵的挖掘小说故事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主题和内涵,考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主旨观点。
从小说中可以发现作者对社会、人性、价值观念等问题的思考和反思,要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思考,揭示出小说的深层意义。
六、与其他文本的联系在阅读小说时,可以注意将其与其他文本进行比较和联系。
这里的其他文本可以是其他小说、传统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通过对比和联系,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七、阅读态度和情感体验高考小说阅读并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理性分析,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态度和情感体验。
小说高考考点知识点总结
小说高考考点知识点总结小说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在考试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了解小说的考点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总结小说高考考点,并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小说是以故事为主线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点包括:情节连贯,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练生动,描写细腻。
二、小说的分类1.按照内容划分小说按照内容可以分为现实题材小说、历史题材小说、军事题材小说、科幻题材小说等。
2.按照叙事方式划分小说按照叙事方式可以分为一人称叙事小说、多人称叙事小说、交叉叙事小说等。
3.按照题材划分小说按照题材可以分为爱情小说、冒险小说、推理小说等。
三、小说的解读方法1.角色分析在解读小说时,我们需要分析小说中的各个角色,理解他们的性格、言行和目的。
通过对角色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2.主题思考每个小说都有一个主题,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小说的主题来理解故事的深层意义。
主题可以是生命与死亡、爱与恨、友情与背叛等。
3.意象分析小说中的意象是作者通过描写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概念的方法。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
四、小说中的典型写作技巧1.描写技巧小说中的描写能够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人物的形象。
常见的描写技巧包括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嗅觉描写、触觉描写和味觉描写等。
2.对白技巧对白是小说中人物之间交流的方式,通过对话可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冲突。
对白技巧包括直接对白、间接对白、语气暗示和语言技巧等。
3.反讽技巧反讽是通过对事物的表面与实际含义的差异进行揭示,通过讽刺使作品更具思考性和艺术性。
五、小说的名家名篇在高考中,经典名著的内容和人物常常成为考察重点。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老舍的《茶馆》、钱钟书的《围城》等都是小说中的名篇。
六、阅读小说的方法与技巧1.整体把握在阅读小说时,我们需要通过整体把握来把握故事的主线和核心内容。
2.重点解读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把握重点,特别是对于作者特别强调的文句、对话或者情节,需要着重理解。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知识点汇总
高考语文小说知识点第一部分环境描写一、环境作用分析(一)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二)自然环境1.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2.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4.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5.展开、推动、情节发展;转换、暗示情节变化;6.揭示或深化主旨;7.象征和暗示。
(三)景物(环境特点):恬静安谧、幽静恬淡、和平、雄浑壮阔、瑰丽、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繁华热闹颓败肃杀、荒凉、凄惨、萧条、悲壮苍凉、旷远、沧桑、虚幻飘渺、(四)景物描写的特点1.从视、听、嗅、触、感觉等多角度写景2.分层次写景(远、近、高、低)3.色彩鲜明、点染4.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5.虚实结合6.一般修辞: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7.从大处落笔,小处刻画二、题型类型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分析概括环境的特点;3.就指定的环境(场景)描写说出其作用。
4.赏析环境(场景)描写的句子。
三、场景描写常见作用1.从环境角度看: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②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③奠定情感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等。
2.从人物角度看:①引导人物出场,②烘托人物心理、情感、性格,③暗示(象征)人物命运等。
3.从情节角度看:①推动情节发展;引出情节,为下文情节作铺垫;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使情节的发生、发展更为合理④调整节奏,舒缓情绪,转换情节等。
4.从主题角度看:①暗示或象征社会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②暗示主题。
第二部分小说物象一、小说物象(就是某个事物)小说中的物象虽说不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但也是小说艺术世界、艺术构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小说阅读的常考点。
在复习训练中,要重点把握好物象的作用,且不能脱离文本内容泛泛而谈的问题,做到能“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说明”。
高中语文高考小说阅读必备知识点(共八方面)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必备知识点一、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新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归纳
新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归纳
新高考制度下,小说阅读的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环境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2. 人物形象分析: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动机、发展变化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其在故事中的作用和对情节的推动。
3. 情节结构:小说的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
理解情节的发展脉络,把握故事的起伏变化。
4.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还包括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等。
环境描写有助于塑造氛围,深化主题。
5. 主题思想:小说的主题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
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提炼出作品的主题。
6. 文学手法:包括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叙述视角、时间跳跃、空间转换等叙事技巧。
7. 语言风格:小说的语言风格可以是朴实无华、华丽辞藻、幽默诙谐等,不同风格的语言能够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
8. 文化背景:了解小说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等。
9. 批判性思维:在阅读小说时,不仅要接受作者的观点,还要学会批
判性地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10. 跨文化理解: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小说,要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结束语:新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的归纳,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文学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通过对小说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提高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梳理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梳理(一)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l、把握故事情节(1)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P287五三(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于:①抓住场面:(梳理有哪些情节)②寻找线索;(由线索穿起情节)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l、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列举文本事例分析)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前文。
5、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8、起线索作用。
9、埋下伏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分条列述例子:衡水点睛大联考第三次联考《吊炕》(3)小说最后两段写了石书记与靳书记、尚书记的对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析对话的内容)结构:照应标题、贯穿全文的线索。
内容:刻画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升华小说主题。
全国大联考第三次联考《琴弦》(2)开头三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构:运用了倒叙,分析小说具体是如何倒叙的。
2024高考小说阅读考点之文本特征
2024高考小说阅读考点之文本特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文本特征)一、微型小说:现实性与文学性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常常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
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
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
受篇幅限制,微型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微型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
它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做到主次分明。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微型小说的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微型小说的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试题: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①小说以马里诺夫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情节紧凑)②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家里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人物典型)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以小见大)④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以小见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以小见大)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高考小说阅读题知识点
高考小说阅读题知识点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小说阅读题在语文考试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许多学生对于小说阅读题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提前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点,以便在考试中更好地应对。
一、小说的基本概念小说是一种虚构的叙事文学作品,通常以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为背景,通过情节的展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小说可以分为现实主义小说、自然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等多种类型。
二、小说的核心元素小说的核心元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
其中,人物是小说最基本的要素,可以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和形象人物。
情节则是小说发展的线索,它包括起承转合、冲突和高潮等要素。
环境则是指小说的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等。
而主题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整个小说的灵魂。
三、小说的叙事结构小说的叙事结构是指作者通过情节的安排和表述方式来组织整个故事。
常见的叙事结构有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和环状结构。
线性结构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故事发展比较直线;非线性结构则是通过倒叙、交叉等手法来展示,给人一种跳跃感;而环状结构则是在起承转合之后再次回到起点,呼应故事的主题。
四、小说的文学手法小说中常见的文学手法有描写、对话、独白、比喻、夸张等。
描写是小说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对人物、环境等的描绘,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对话是人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可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独白则是人物内心的表达,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
比喻和夸张则是通过夸张或类比的手法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五、解读小说的方法在解读小说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意图,分析作品的社会、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对这些背景的态度。
其次,要注意主题的呈现方式,通过分析作品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来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
此外,还要注意作品的文学特点,例如语言运用、形象描写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
综上所述,高考小说阅读题是语文考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备考时学生应该适当关注相关知识点。
小说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一、高考中考察的小说种类微型小说散文化小说二、高考小说的考点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情节、人物、环境、主题。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
1、故事情节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题型:①概括情节: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概括;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部分);②关于情节的安排及其作用应考策略:①概括情节,这是最为典型的题目,可以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何结果”的格式加以概括;有时次要成分可以省略,但一般需保留“何人+做何事+何结果”三个主要要素;②情节的作用:内容上: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对环境的作用)⑵刻画人物性格。
(对人物的作用)⑶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对主题的作用)结构上:⑷照应前后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⑹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⑺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伏笔与铺垫的区别: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
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使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
高考小说阅读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
高考小说阅读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1.概述情节;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1.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常用答题模式: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
《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归纳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归纳一、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2、写景法..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小说的结局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①铺垫..②衬托..③细节描写..④对比..⑤象征..⑥渲染气氛..⑦制造悬念..⑧照应..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二、小说的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主题..④渲染气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三、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四、小说的人物形象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答题思路: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五、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六、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2、归纳主题的方法: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③抓写作背景..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五、结构安排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七、语言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八、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九、答题技巧提醒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3、用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小说鉴赏总结一、教学目的:明确小说三要素掌握小说鉴赏方法二、内容:一人物1.写了怎样的人——人物形象性格2.怎样写的人物——刻画手段技巧1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2在划分情节结构的基础上;从矛盾运动的角度分析情节的走向;并从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深刻性..3从典型细节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性..4从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所制造的气氛中感受人物的情趣、心境;从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性格..二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情节设置必须符合逻辑1.巧妙构思新奇、巧合、误会、意外……2.叙事技巧悬念、铺垫、照应、穿插……倒叙、插叙、补叙视角3.精心剪裁详略、虚实、疏密三环境1.社会环境通常和人物形象或主题密切相关..2.自然环境提供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突出主题四主题“通过这样一个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命运结局;表现/揭露/讽刺/抨击/歌颂/呼吁/思考/指出了什么..”五语言1.要注意语境的把握;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有效地解读并领会小说语言的隐含信息..2.注意选取人物的习惯用语;这些被强化了的习惯用语往往能形象地展现人物性格..3.注意分析能反映人物命运变化的话语..4.注意对关键词语、特殊词语的揣摩..因为这些关键词语、特殊语句往往负载了字面信息之外更为丰富的信息..5.注意语言的节奏、韵律;句式的选择和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五大鉴赏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小说阅读考点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考小说阅读考点汇总
一、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
(1)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1)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3)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1)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小说开头常见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1.设疑法(悬念法)
(1)引起读者的思考。
(2)引出下文的情节。
(3)突出人物形象。
(4)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渲染气氛。
(5)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四、小说标题的作用
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4.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五、表现手法的作用
1.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2.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深化主题。
(3)推动情节的发展。
(4)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5)起到暗示、影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