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史记》中的悲剧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史记》中的悲剧精神

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中的首部,它既是一部气势磅礴、内容宏富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深刻的悲剧意识、博大的悲剧精神的文学巨著。书中的这些悲剧意识、悲剧精神、悲剧人物,使这部巨著更具有震撼力,而司马迁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史记》的悲剧精神,使《史记》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崇高美、悲壮美。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悲剧精神

一.司马迁的个人经历对其悲剧精神的影响

1.从司马迁的思想组成上来看:司马谈生活在由文景二帝到武帝的过渡时期,但他接受的主要是文景时代的思想,即黄老道家思想。他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在他著名的《论六家要旨》中,他对上古学术特别是先秦诸子思想进行了总结,创造性地把战国以来的学术思想归纳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比较客观地对其加以评论,指出其优劣长短,在这六家之中他独钟情于道家。司马谈所表现出的道家思想倾向,对司马迁颇有启示和濡染,以至道家思想在他的世界观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被贯彻到了他后来的史学活动之中。道家思想中对个人生命的珍惜,使司马迁认为人的生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对生命的珍视,使司马迁分外不忍对于生命的摧残,更加反对随便的抛弃生命。

2.司马迁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武帝的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儒家重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孔子个人就在鲁史的基础上编修了《春秋》,寓议论于史事之中,这对司马迁颇有影响,司马迁将写作《史记》与孔子作《春秋》相比。所以,司马迁对孔子推崇备至,将他列入世家。所以,在《史记》中也处处可见他以儒家道德标准来减否人物的痕迹,例如,司马迁认为商鞍、吴起、晃错等人虽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盛,但是以儒家道德来看,他们又是刻薄寡恩,从而自取灭亡的。儒家思想中的入世情怀,包含了对人生和人世的关怀与热爱,这就造就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深沉的理解和同情,这也使《史记》的悲剧性分外强烈。

3.同时,这与父亲司马谈的要求也不无关系。元封元年(前110 年)司马谈垂危,父亲谆谆嘱托要他完成自己著述史书而未能完成的事业。而司马迁的人生以“李陵之祸”为界,分为了两个阶段。他青年时期的游历和他奉使西南以及跟随汉武帝出巡,都使他真切的接触到了现实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开阔了他的眼界,并使他的思想中产生了一种浪漫的情怀,充满了建功立业的热情。在遭受了“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形成了他的“发愤著书”说。在遭到人生的沉重打击后,他忍辱苟活,发愤著书,希望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为自己洗雪耻辱,以文章使自己名传后世,实现自己对儒家“三不朽”人生理想的追求。司马迁深刻的悲剧意识则由于“李陵之祸”而最终形成。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悲剧意识,使得司马迁从生活的苦痛磨难中体验到更深层次的悲剧意识,并以写作表达对命运悲剧和历史悲剧的反抗与悲枪。

二.《史记》中悲剧精神的体现及这些人物的特点。

1.众多的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史记中写了大量的悲剧人物。据统计,《史记》全书所塑造的大大小小的悲剧人物形象达120多个,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悲剧性的人物当中,有的虽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与气节,但由于种种外在

原因志向难,而表现出悲剧性。此类人物有孟子、荀卿、颜回、孟尝君、平原君、虞卿、魏公子、贾生等;有的二是在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曾显赫一时,但最终由于自身的某些错误而留给后人警示的悲剧性人物,如主父偃、邓通、厉王(淮南王刘长)、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春申君、吕不韦、韩信、卢绾、卫绾等;有的是为了某种道义,或为了维护某种原则而慷慨赴死的悲剧性人物。如:如荆轲、伯夷叔、齐屈原、仲由、曹沫等;有的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与生活进行不屈不挠抗争而获得超越的人物。他们凭借擅长表演、谈笑逗乐的特长,虽也能博取帝王的欢心,但优伶身份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不会很高,由此而体现出的悲剧性人物有王翦、蔺相如、鲁仲连、司马相如、太史公等。

2.特点:

(1)抗争的目的性.悲剧人物的顽强抗争具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为道义、为权力、为名节、为知己、而不是纯粹为自己的生存。这种认识决定了《史记》的悲剧性作品必以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为主体,反映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某些现象难以解释,也就归之于天。又由于司马迁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以儒家、道家愤世嫉俗、顺应自然诸多思想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史记》的悲剧性作品必以那些为立德、立功、立言而顽强抗争的人物为主要描述对象,赞美他们的奋斗精神,指出他们的缺陷过失。

(2)生存的坚韧性。悲剧人物具有坚韧不拔的生存毅力,遭受困辱时绝不轻死。司马迁对那些忍辱求生而卒成功业的悲剧人物情有独钟,引为楷模,高扬了忍辱负重、发愤为作的精神。这是由司马迁的人生遭遇及价值观念所决定的

(3)死亡的超越性。悲剧人物具有自我牺牲的勇气,死得其所时绝不贪生。人固有一死,死亡本身便无足轻重重要的是为什么死和怎样死,所以死的意义则有泰山鸿毛之分。重于泰山,名垂后世,死得其所,虽死犹生。其中洋溢着道德的满足,悲观之中蕴藏着乐观,体现的正是超越生死的价值观念。

(4)结局的彻底性。《史记》悲剧精神的彻底性是指悲剧人物的结局

具有毁灭性,没有中国传统戏剧的“团圆套”。《史记》中的悲剧人物遭遇悲惨,或者自杀,或者被杀,或者终身困顿,或者晚景凄凉。这种彻底性显然是由客观历史所决定的,而在选择描述对象、提炼主题思想及选材剪裁等方面,则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独到的悲剧意识。

三.《史记》中的悲剧精神的影响。

1. 司马迁及其《史记》的悲剧意识影响到了后世的悲剧作家作品。

如,对鲁迅的影响。深究鲁迅的众多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无论是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还是作品本身所反映的社会、事件,都隐含着悲剧性。但鲁迅是以他独特的悲剧意识来反映社会的。他的悲剧意识有别于司马迁之所在。鲁迅在致力于国民性改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方式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悲剧理论, 为中国现当代悲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史记》的悲剧精神对后代作家创作悲剧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后的悲剧文学作品如《刺世疾邪赋》、《悲世不遇赋》、《孔雀东南飞》、《四愁诗》、《清忠谱》、《精中旗》、《水浒传》、《红楼梦》乃至现当代的作家作品, 像鲁迅的《狂人日记》、曹禺的《雷雨》、《日出》, 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冯至的《伍子胥》等作品都体现了这种悲剧精神。从更高的审美角度观之,这种精神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结语:司马迁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已经去世两千多年了,但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表现出来的悲剧精神,在新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当我们为悲剧人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