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导学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利用完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学生对完全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巩固题:请学生完成课本中相关的练习题,旨在巩固完全平方差公式的运用,提高解题熟练度。
a.利用完全平方差公式计算以下表达式的值:
(1) (3x - 2y)²
(2) (5a + 4b)²
(3) (7m - 6n)²
1.针对学生对完全平方差公式的理解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例题和练习,逐步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现实案例,引导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共同提高。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二次方程、不等式等基本概念,同时对因式分解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完全平方差公式的运用仍存在困难,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不够深刻。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数学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提升。
教学过程: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重点,指出不足。
教学过程:针对学生的总结,教师进行补充和强调,对课堂上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同时,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醒他们注意改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导学案

课题: 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课 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学习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方法。
.2. 掌握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法因式分解的综合运用。
【学习重点】:用平方差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学习难点】:把多项式进行必要变形,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约5分钟,独立完成)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a+b)(a-b) =1) .(a+2)(a-2)= ;2). (-4s+t)(t+4s)= 3) .( 2n+ m)(2n- m)= ; 4). (x+2y) (x-2y) = 2、快速热身1).236()= 2). 224()m = 3).2225()n = 4).229()16c = 5).22264()x y = 6).442100()p q =(二)引导自学 初步达标 (约15分钟,独立完成)自学课本116页思考下面问题: 读书思考:1.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与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你能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362-x 因式分解吗?尝试用你的发现把下面多项式因式分解。
(1)()()()()_________36222-+=-=-x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2==-a3.归纳:我们把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a+b)(a-b)=反过来就得到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________________22=-b a用文字描述为: . 4.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①22y x + ②24a -+ ③22x y - ④222y xy x -+ ⑤2249m n -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例3]分解因式(1)942-x (2)()()22x q x p +-+变式练习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1)2916x - (2) ()()2222a a +--[例4]因式分解:(1)44y x - (2)3a b ab -变式练习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1)44a b - (2) 3³12 3x y xy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约8分钟,独立完成) 1.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b a2.学习小结:公式法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 294x -(1)找平方 :()()22- (2)看符号:( )( ) 两个数的平方差 (3)代公式:()()22a b a b a b -=+- ()()()()22294________x -=-=+-(4)查正负、审系数4.利用上述归纳的特征对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2425x -= (2)22216a b c -=(3)21p -+=____________ (4) 2()4a b +-=______________(5)328xx -=________ (6) y y x 442-=____________(四)课堂小结(约2分钟,独立完成)⑴对自己说我的收获 。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教案 (公开课)2022年湘教版数学

第1课时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1.理解平方差公式,弄清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和特点;(重点)2.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能正确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难点)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你能很快知道992-1是100的倍数吗?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请与大家交流.2.你能将a 2-b 2分解因式吗?你是如何思考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类型一】 判定能否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以下多项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A .a 2+(-b )2B .5m 2-20mnC .-x 2-y 2D .-x 2+9解析:A 中a 2+(-b )2符号相同,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错误;B 中5m 2-20mn 两项都不是平方项,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错误;C 中-x 2-y 2符号相同,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错误;D 中-x 2+9=-x 2+32,两项符号相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正确.应选D.方法总结: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必须是二项式,两项都能写成平方的形式,且符号相反.【类型二】 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分解因式:(1)a 4-116b 4;(2)x 3y 2-xy 4. 解析:(1)a 4-116b 4可以写成(a 2)2-(14b 2)2的形式,这样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而其中有一个因式a 2-14b 2仍可以继续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2)x 3y 2-xy 4有公因式xy 2,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因式.解:(1)原式=(a 2+14b 2)(a 2-14b 2)=(a 2+14b 2)(a -12b )(a +12b ); (2)原式=xy 2(x 2-y 2)=xy 2(x +y )(x -y ).方法总结:分解因式前应先分析多项式的特点,一般先提公因式,再套用公式.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都不能再分解因式为止.【类型三】 利用因式分解整体代换求值x 2-y 2=-1,x +y =12,求x -y 的值.解析:第一个等式左边利用平方差公式化简,将x +y 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x -y 的值.解:∵x 2-y 2=(x +y )(x -y )=-1,x +y =12,∴x -y =-2. 方法总结:有时给出的条件不是字母的具体值,就需要先进行化简,求出字母的值,但有时很难或者根本就求不出字母的值,根据题目特点,将一个代数式的值整体代入可使运算简便.探究点二: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应用【类型一】 利用因式分解解决整除问题248-1可以被60和70之间某两个自然数整除,求这两个数.解析:先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再找出范围内的解即可.解:248-1=(224+1)(224-1)=(224+1)(212+1)(212-1)=(224+1)(212+1)(26+1)(26-1).∵26=64,∴26-1=63,26+1=65,∴这两个数是65和63.方法总结:解决整除的根本思路就是将代数式化为整式乘积的形式,然后分析被哪些数或式子整除.【类型二】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便运算利用因式分解计算:(1)1012-992;(2)5722×14-4282×14. 解析:(1)根据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即可;(2)先提取公因式,再根据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即可.解:(1)1012-992=(101+99)(101-99)=400;(2)5722×14-4282×14=(5722-4282)×14=(572+428)(572-428)×14=1000×144×14=36000.方法总结: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如果通过变形可转化为平方差公式的形式,那么可以使运算简便.【类型三】 因式分解的实际应用如图,100个正方形由小到大套在一起,从外向里相间画上阴影,最里面一个小正方形没有画阴影,最外面一层画阴影,最外面的正方形的边长为100cm ,向里依次为99cm ,98cm ,…,1cm ,那么在这个图形中,所有画阴影局部的面积和是多少?解析:相邻两正方形面积的差表示一块阴影局部的面积,而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平方,所以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解:每一块阴影的面积可以表示成相邻正方形的面积的差,而正方形的面积是其边长的平方,这样就可以逆用平方差公式计算了.那么S 阴影=(1002-992)+(982-972)+…+42-32+22-12=100+99+98+97+…+2+1=5050(cm 2).答:所有阴影局部的面积和是5050cm2.方法总结:首先应找出图形中哪些局部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局部的变化规律后直接利用规律求解.探寻规律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善用联想来解决这类问题.三、板书设计1.平方差公式:a2-b2=(a+b)(a-b);2.平方差公式的特点: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必须是二项式,两项都能写成平方的形式,且符号相反.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首先应注意每个公式的特征.分析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然后再确定公式.如果多项式是二项式,通常考虑应用平方差公式;如果多项式中有公因式可提,应先提取公因式,而且还要“提〞得彻底,最后应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因式要化简;二是分解因式时,每个因式都要分解彻底4.5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1.根据问题条件找出能反映出实际问题的函数;(重点)2.能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开展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3.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联通公司 话费收费有A 套餐(月租费15元,通话费每分钟0.1元)和B 套餐(月租费0元,通话费每分钟0.15元)两种.设A 套餐每月话费为y 1(元),B 套餐每月话费为y 2(元),月通话时间为x 分钟.(1)分别表示出y 1与x ,y 2与x 的函数关系式;(2)月通话时间为多长时,A 、B 两种套餐收费一样?(3)什么情况下A 套餐更省钱?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类型一】 利用图象(表)解决实际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增强居民节水意识,某市自来水公司对居民用水采用以户为单位分段计费的方法收费:月用水10t 以内(包括10t)的用户,每吨收水费a 元;月用水超过10t 的用户,10t 水仍按每吨a 元收费,超过10t 的局部,按每吨b 元(b >a )收费.设某户居民月用水x t ,应收水费y 元,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以下列图.(1)求a 的值,并求出该户居民上月用水8t 应收的水费;(2)求b 的值,并写出当x >10时,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3)上月居民甲比居民乙多用4t 水,两家共收水费46元,他们上月分别用水多少吨?解析:(1)用水量不超过10t 时,设其函数表达式为y =ax ,由上图可知图象经过点(10,15),从而求得a 的值;再将x =8代入即可求得应收的水费;(2)可知图象过点(10,15)和(20,35),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b 的值和函数表达式;(3)分别判断居民甲和居民乙用水比10t 多还是比10t 少,然后用相对应的表达式分别求出甲、乙上月用水量.解:(1)当0≤x ≤10时,图象过原点,所以设y =ax .把(10,15)代入,解得ayx (0≤x ≤10).当x =8时,y ×8=12,即该户居民的水费为12元;(2)当x >10时,设y =bx +m (b ≠0).把(10,15)和(20,35)代入,得⎩⎪⎨⎪⎧10b +m =15,20b +m =35,解得⎩⎪⎨⎪⎧b =2,m =-5,即超过10t 的局部按每吨2元收费,此时函数表达式为y =2x -5(x >10); (3)因为10×1.5+10×1.5+4×2=38<46,所以居民乙用水比10t 多.设居民乙上月用水x t ,那么居民甲上月用水(x +4)t.y 甲=2(x +4)-5,y 乙=2x ,得[2(x +4)-5]+(2x -5)=46,解得x t ,居民乙用水12t.方法总结: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象,从图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出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再得出相关结论.广安某水果店方案购进甲、乙两种新出产的水果共140千克,这两种水果的进价、售价如表所示:(1)假设该水果店预计进货款为1000元,那么这两种水果各购进多少千克?(2)假设该水果店决定乙种水果的进货量不超过甲种水果的进货量的3倍,应怎样安排进货才能使水果店在销售完这批水果时获利最多?此时利润为多少元?解析:(1)根据方案购进甲、乙两种新出产的水果共140千克,进而利用该水果店预计进货款为1000元,得出等式求出即可;(2)利用两种水果每千克的利润表示出总利润,再利用一次函数增减性得出最大值即可.解:(1)设购进甲种水果x千克,那么购进乙种水果(140-x)千克,根据题意可得5x+9(140-x)=1000,解得x=65,∴140-x=75(千克).答:购进甲种水果65千克,乙种水果75千克;(2)由图表可得甲种水果每千克利润为3元,乙种水果每千克利润为4元.设总利润为W,由题意可得W=3x+4(140-x)=-x+560,故W随x的增大而减小,那么x越小,W 越大.∵该水果店决定乙种水果的进货量不超过甲种水果的进货量的3倍,∴140-x≤3x,解得x≥35,∴当x=35时,W最大=-35+560=525(元),故140-35=105(千克).答:当购进甲种水果35千克,购进乙种水果105千克时,此时利润最大为525元.方法总结:利用一次函数增减性得出函数最值是解题关键.如图①,底面积为30cm2的空圆柱形容器内水平放置着由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现向容器内匀速注水,注满为止,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cm)与注水时间t(s)之间的关系如图②所示.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1)圆柱形容器的高为多少?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单位:cm3/s)为多少?(2)假设“几何体〞的下方圆柱的底面积为15cm2,求“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和底面积.解析:(1)根据图象,分三个局部:注满“几何体〞下方圆柱需18s;注满“几何体〞上方圆柱需24-18=6(s);注满“几何体〞上面的空圆柱形容器需42-24=18(s),再设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x cm3/s,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列方程,再解方程;(2)由图②知几何体下方圆柱的高为a cm,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得a·(30-15)=18×5,解得a=6,于是得到“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为5cm,设“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S cm2,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得5×(30-S)=5×(24-18),再解方程即可.解:(1)根据函数图象得到圆柱形容器的高为14cm,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的高度为11cm,水从刚满过由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到注满用了42-24=18(s),这段高度为14-11=3(cm).设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x cm3/s,那么18·x=30×3,解得x=5,即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5cm3/s;(2)由图②知“几何体〞下方圆柱的高为a cm,那么a·(30-15)=18×5,解得a=6,所以“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为11-6=5(cm).设“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S cm2,根据题意得5×(30-S)=5×(24-18),解得S=24,即“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24cm2.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把分段函数图象中自变量与对应的函数值转化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类型二】 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某商场欲购进A 、B 两种品牌的饮料共500箱,两种饮料每箱的进价和售价如下表所示.设购进A 种饮料x 箱,且所购进的两种饮料能全部卖出,获得的总利润为y 元.(1)求y 关于x 的函数表达式;(2)如果购进两种饮料的总费用不超过20000元,那么该商场如何进货才能获利最多?并求出最大利润.(注:利润=售价-本钱)解析:再根据它们的数量求出利润,进而利用函数的图象性质求出最大利润.解:(1)由题意,知B 种饮料有(500-x )箱,那么y =(63-55)x +(40-35)(500-x )=3xy =3x +2500(0≤x ≤500);(2)由题意,得55x +35(500-x )≤x ≤125.∴当x =125时,y 最大值=3×125+2500=2875.∴该商场购进A 、B 两种品牌的饮料分别为125箱、375箱时,能获得最大利润2875元.方法总结:此类题型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通过分析、整理表格中的信息,得到函数表达式,并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目的要求和表格中的数据,注意思考的层次性及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类型三】 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在同一坐标系内的问题为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某自行车俱乐部利用周末组织“远游骑行〞活动.自行车队从甲地出发,途经乙地短暂休息完成补给后,继续骑行至目的地丙地,自行车队出发1小时后,恰有一辆邮政车从甲地出发,沿自行车队行进路线前往丙地,在丙地完成2小时装卸工作后按原路返回甲地,自行车队与邮政车行驶速度均保持不变,,如图表示自行车队、邮政车离甲地的路程y (km)与自行车队离开甲地时间x (h)的函数关系图象,请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各题:(1)自行车队行驶的速度是________km/h ;(2)邮政车出发多少小时与自行车队首次相遇?(3)邮政车在返程途中与自行车队再次相遇时的地点距离甲地多远?解析:(1)由速度=路程÷时间就可以求出结论;(2)由自行车的速度就可以求出邮政车的速度,再由追击问题设邮政车出发a 小时两车相遇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3)由邮政车的速度可以求出B 的坐标和C 的坐标,由自行车的速度就可以D 的坐标,由待定系数法就可以求出BC ,ED 的解析式就可以求出结论.解:(1)由题意得,自行车队行驶的速度是72÷3=24km/h.(2)由题意得,邮政车的速度为24×2.5=60(km/h).设邮政车出发a 小时两车相遇,由题意得24(a +1)=60a ,解得a =23. 答:邮政车出发23小时与自行车队首次相遇;(3)由题意,得邮政车到达丙地所需的时间为135÷60=94(h),∴邮政车从丙地出发的时间为94+2+1=214(h),∴B (214,135),C ,0).自行车队到达丙地的时间为:135÷24+0.5=458+0.5=498(h),∴D (498,135).设BC 的解析式为y 1=k 1x +b 1,由题意得⎩⎪⎨⎪⎧135=214k 1+b 1,0k 1+b 1,∴⎩⎪⎨⎪⎧k 1=-60,b 1=450,∴y 1=-60x +450,设ED 的解析式为y 2=k 2x +b 2,由题意得⎩⎪⎨⎪⎧72k 2+b 2,135=498k 2+b 2,解得⎩⎪⎨⎪⎧k 2=24,b 2=-12,∴y 2=24xy 1=y 2时,-60x +450=24x -12,解得x =5.5.y 1=-60×5.5+450=120.答:邮政车在返程途中与自行车队再次相遇时的地点距离甲地120km.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综合运用,解答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是关键.三、板书设计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1.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实际问题2.利用图象(表)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分段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中,学生往往无视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同时解决有交点的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大训练,力争逐步提高.。
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优秀教案

平方差公式法因式分解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节课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第五节公式法第二课时内容。
【教材分析】因式分解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代数式恒等变形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贯穿、渗透在各种代数式问题之中,为以后学习分式运算、解方程和方程组及代数式和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必要的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和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之后,让学生利用逆向思维而得到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方法,而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又是因式分解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对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和后面即将要学习的分式化简和计算,对九年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二次函数,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分式不等式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学好本节课对后面的学习至关重要!【学情分析】学生已有学习的整式运算的基础知识,在前一节课中已经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初步体会到了因式分解与乘法运算的互逆关系,通过对乘法公式(a+b)(a-b)=a2-b2的逆向变形,容易得出a2-b2= (a+b)(a-b),但准确理解和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进行因式分解对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难度,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
【指导思想】以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归纳总结”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旧知逐步过渡到新知,进一步应用生活问题作为课堂学习的载体,培养学生学有用数学的理念,贯穿类比、换元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学生讲解习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文字语言应用和准确应用数学符号表达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特点,掌握使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并能熟练使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的迁移经历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过程;培养探究知识、合作学习的能力,深化逆向思维的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渗透整体思想和转化思想。
平方差公式导学案

14.2.1 《平方差公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应用2. 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二、新授课堂引入:王大爷租地的故事 知识点1 合作探究 得出公式问题1(1)(x+5)(x −5)= (2)(x+1)(x −1)=(3)(m+2)(m −2)2.得出公式 (a+b)(a-b) = 文字表述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3.验证公式 :数形结合4.填空:初识公式知识点2 运用公式 巩固知识1.牛刀小试()()()23231-+x x ()()()b a b a -+222练一练 (1)(x+2)(x-2) (2)(a+3b)(a-3b)2. 慧眼识珠: 如果有错,请改正过来。
(1)(x-2)(x+2)=x 2-2 (2)(21+4xy)( 21-4xy)= -16x 2y 2 (3)(-3a-2)(3a-2)=9a 2-43.再探公式 :想一想下面的式子还能用这公式计算吗?如果能,请算出结果.()()()b a a b -+221 ()()()1414-2--a a4.快乐游戏:下列式子中,哪两个式子相乘能运用“平方差公式” 进行计算.请连线知识点3 扩展提升 发展能力(1)(y+2)(y-2)-(y -1)(y+5) (2) 102×98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y +2)(-y +2)(3x -2) (-3x +2)(-3+2a )(-3-2a )四、课后作业1.填空:(2y+5x)( )=25x2-4y22.计算:(a+1)(a-1)(a2+1)(a4+1)……(a2012+1)3.学考精练该课时内容。
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驻马店市第八中学八年级数学导学案《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教学设计焦作道清中学胡萍【课程分析】本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归纳出圆的定义,虽然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圆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小学学习圆只是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个图形是圆,但还没有抽象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圆形叫做圆”的概念.本节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实例体会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归纳出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初步体会集合的观点.其中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是本节的重点,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圆的概念是难点.【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学习,已经能够主动的去探索新知,对概念的形成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已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圆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还没有用集合的观点抽象出圆的定义.【设计思路】本节课采用“诱思探究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观察”、“探究”、“概括”、“运用”.在教师的导向性信息指引下,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充分体现张熊飞教授的“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理念.本节内容中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是重点,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圆的概念是难点,所以本课设计了三个认知层次:“情景激趣、自然引入”,“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拓展训练、应用提高”。
情景激趣使用学生熟悉的各种车轮自然引入新课,然后老师用导向性信息引导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合作”、“代表发言”等,诱导学生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探究新知“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描点、探究等活动,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识。
拓展训练中充分利用课本上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利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全班进行评价.自制PPT+几何画板课件,以增强了教学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使用实物投影仪快速展示学生所做图形,便于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圆的概念及圆心和半径两要素;(2)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圆内、圆上、圆外;(3)会由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反之,也会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2、过程与方法(1)经历通过实例归纳出圆的定义的过程;(2)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3)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使用方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在课堂活动中体会数学的无所不在,进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2) 在课堂展示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流程】一、情景激趣、自然引入〖课件投影〗认真观察图片,举手发言谈谈你对生活中车轮的认识!引言:我们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车,到现在道路上更是车轮滚滚,哪位同学来谈谈对车轮的认识?圆,与三角形、四边形一样,也是我们常见的图形.本章我们就来学习圆的相关知识. 大家有没有想过“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今天我们就用数学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圆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之一,再以常见的各种车轮的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件投影〗课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一)圆的概念〖课件投影〗1、结合动画,请大家独立思考下列问题,举手发表个人意见,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同桌讨论.(1)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车轮能否做成三角形或正方形?(2) 如图,A 、B 表示车轮边缘上的两点,O 表示车轮的轴心,A 、O 之间的距离与B 、O 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3) C 是表示车轮边缘上的任意一点,要使车轮能够平稳滚动,C 、O 之间的距离与A 、O 之间的距离应满足什么关系?(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圆的本质特征: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2、发奖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发奖,让五位学生在前面呈“一”字排开,规定谁先拿到奖品谁得奖.这样设计公平吗?怎样改变使之公平?(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并进一步了解圆的本质特征.)学生容易想出应排成圆形队形后,教师追问:你如何设计这样的圆形?用一根三米长的绳子能解决问题吗?如果把每个同学看成一个点,这样组成的图形是圆吗?如何得到一个圆?假如我们这些同学刚好围成一个圆形,把每个学生看做一个点,一个同学离开了,他们围城的图形还是圆吗?如果这些同学保持不动,旁边又来一个同学,这是所有的同学组成图形还是圆吗? 〖课件投影〗3、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圆下个定义吗?(设计意图:由前面的铺垫,让学生尝试给圆下个定义,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在培养数学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课件投影〗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circle ). 其中,定点称为圆心(centre of a circle ),定长称为半径(radius )的长(通常也称为半径).以点O 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圆的两要素: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AC(设计意图:明确圆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要素.)(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我要画出上面的队形图,谁来展示?(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上面游戏中的圆形.) (设计思路:让学生在画圆的同时再次感受定点与定长的含义.)〖课件投影〗1、请大家按老师的要求做一做,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同桌讨论.在前面的问题中,为了保证游戏的公平性,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圆形的队伍,这个圆形的队伍把地面分成了几部分?圆把所在平面分为几部分?点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课件投影〗(二)仔细思考下列问题举手回答,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同桌讨论.1、 点A 、B 、C 、D 、E 到圆心O 的距离与⊙O 的半径有怎样的大小关系?2、 你能根据点P 到圆心O 的距离d 与⊙O 的半径r 的大小关系,确定点P 与⊙O 的位置关系吗? 点在圆外,即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 点在圆上,即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点在圆内,即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可写成: 点在圆外d>r ;点在圆上 d=r ;点在圆内 d<r.(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实际情景抽象出数学模型,再通过数学方法研究,探索出新的成果,培养归纳概括能力.)三、拓展训练、应用提高〖课件投影〗(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有困难的同学与同桌交流.1、已知⊙O 的面积为25π.(1)若PO=5.5,则点P 在 ;(2)若PO=4,则点P 在 ;(3)若PO= ,则点P 在圆上.2、小明和小华正在练习投铅球,小明投了5.2m,小华投了6.7m ,他们投的球分别落在下图中哪个区域内?3、如图,一根5m 长的绳子,一端拴在柱子上,另一端拴着一只羊,请画出羊的活动区域.〖课件投影〗(二)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作图,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1. 设AB=3cm ,作图说明满足下列要求的图形:(1)到点A 的距离都等于2cm 的点组成的图形;(2)到点B 的距离都等于2cm 的点组成的图形;(3)到点A 和点B 的距离都等于2cm 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4)到点A 和点B 的距离都小于2cm 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设计意图:这些题目是圆的概念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具体应用.)〖课件投影〗勤于总结 交流收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完整版)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教学设计

(完整版)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教学设计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2.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3.使学生了解提公因式法是因式分解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公式法分解.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渗透数学的互逆、换元、整体的思想,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向别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培养学生多步骤分解因式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一:【问题】填空.(1)(x+5)(x-5)=;(2)(3x+y)(3x-y)=;(3)(3m+2n)(3m-2n)=.它们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特征?尝试将它们的结果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1)x2-25=;(2)9x2-y2=;(3)9m2-4n2=.[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把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进行逆向应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与逆向思维能力.导入二:在前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都含有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设计意图]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后,提出疑问,直接引入新课,开门见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新知构建1、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请看乘法公式:(a+b)(a-b)=a2-b2.(1)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a2-b2=(a+b)(a-b).(2)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为因式分解?符合因式分解的定义,因此是因式分解.等式(1)是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等式(2)可以看做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a2-b2是一个二项式,每项都可以化成整式的平方,整体来看是两个整式的平方差.如果一个二项式,它能够化成两个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那么就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将多项式分解成两个整式的和与差的积.如:x2-16=x2-42=(x+4)(x-4);9m2-4n2=(3m)2-(2n)2=(3m+2n)·(3m-2n).[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找到因式分解中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并能利用相关结论进行实例练习.2、例题讲解[过渡语]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材例1)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25-16x2;(2)9a2-b2.解:(1)25-16x2=52-(4x)2=(5+4x)(5-4x).(2)9a2-b2=(3a)2-=3a+b·3a-b.(教材例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9(m+n)2-(m-n)2;(2)2x3-8x.解:(1)9(m+n)2-(m-n)2=[3(m+n)]2-(m-n)2=[3(m+n)+(m-n)][3(m+n)-(m-n)]=(3m+3n+m-n)(3m+3n-m+n)=(4m+2n)(2m+4n)=4(2m+n)(m+2n).(2)2x3-8x=2x(x2-4)=2x(x+2)(x-2).说明:教材例1是把一个多项式的两项都化成两个单项式的平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教材例2的(1)是把一个二项式化成两个多项式的平方差,然后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教材例2的(2)是先提取公因式,然后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由此可知,当一个题中既要用提公因式法,又要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时,首先要考虑提公因式法,再考虑公式法.[设计意图]教师讲解例题,明确思维方法,给出书写范例.三、课堂小结平方差公式:a2-b2=(a+b)(a-b).我们已学习过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有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法.如果多项式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第一步是提公因式,然后看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若符合则继续进行.分解因式以后,若所含的多项式还可以继续分解,则需要进一步分解因式,直到每个多项式都不能分解为止.四、检测反馈1.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A.x2+y2=(x+y)(x-y)B.x2-y2=(x+y)(x-y)C.x2+y2=(x+y)2D.x2-y2=(x-y)2解析:x2+y2不能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x2-y2=(x+y)(x-y).故选B.2.分解因式:a3-4a=.解析:a3-4a=a(a2-4)=a(a+2)(a-2).故填a(a+2)(a-2).3.(2015·恩施中考)因式分解:9bx2y-by3=.解析:原式=by(9x2-y2)=by(3x+y)(3x-y).故填by(3x+y)(3x-y).4.已知x2-y2=69,x+y=3,则x-y=.解析:因为x2-y2=69,所以(x+y)(x-y)=69,因为x+y=3,所以3(x-y)=69,所以x-y=23.故填23.5.分解因式:(3a-2b)2-(2a+3b)2.解:(3a-2b)2-(2a+3b)2=[(3a-2b)+(2a+3b)][(3a-2b)-(2a+3b)]=(3a-2b+2a+3b)(3a-2b-2a-3b)=(5a+b)(a-5b).五、布置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00页随堂练习的1,2题.【选做题】教材第100页习题4.4的1,2题.六、板书设计公式法(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一、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a2-b2=(a+b)(a-b)二、例题讲解。
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教案

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2、能熟练应用提公因式法、套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平方差公式,逆向思维归纳出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方法,初步掌握一提二套的方法、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及应用于整式的因式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严谨性与灵活性,感受观察、分析是获取知识的先导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学重点】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学难点】把多项式适当变形后套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易错点】公式a2-b2中a ,b 易找错,如a2-4=(a+4)(a-4)中对应公式中的b 为2。
【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活动1:忆一忆1、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B )A 、(2a+b )(a-b)B 、(-2a+b)(-2a-b)C 、(2a+b)(-2a-b)D 、(2a+b) (a-2b)2、填空:25x2=(5x)2, 162m =(4m )20.09a2b4=(0.3ab2)2, 0.49(x+y)2=[0.7(x+y)]2活动2:想一想同学们,你能很快得出992-1是100的倍数吗?你是怎么想出来的?答案:利用平方差公式得992-1=100×98,是100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知梳理知识点: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公式(a+b )(a-b)= a2-b2 叫做平方差公式,把这个公式从右至左使用,可把某些多项式因式分解,即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
三:应用示例例1:把25x2-4y2因式分解分析:25x2=(5x)2,4y2=(2y)2,25x2-4y2=(5x)2-(2y)2,原式即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解:25x2-4y2=(5x)2-(2y)2=(5x+2y )(5x-2y )例2:把(x+y )2-(x-y )2因式分解。
分析:将(x+y )看成a,(x-y )看成b ,原式即可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4.3.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方差公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分解不同的二次多项式来演示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方差公式的概念、重要性及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不过,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仍然是一个挑战。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观察到有的小组在解决问题时还是显得有些犹豫不决。这让我意识到,我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设计一些循序渐进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也在思考如何让总结回顾环节更加高效。今天的教学结束时,虽然我邀请学生提问,但响应并不热烈。我考虑在下次课中,尝试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或许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的积极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解数学题时是否遇到过需要将一个二次多项式分解成两个一次多项式的乘积的情况?”(如x² - 4)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方差公式的奥秘。
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公开课教案

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概念和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平方差公式的介绍和记忆。
2. 平方差公式的运用和因式分解。
3. 例题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平方差公式。
2. 采用示例法,展示平方差公式的运用和因式分解的过程。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平方差公式的概念。
2. 讲解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公式。
3. 通过示例,展示平方差公式的运用和因式分解的过程。
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讲解和点评。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册,进行批改和评价。
2.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平方差公式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示例。
2. 练习题,供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平方差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方差公式的运用和因式分解的能力。
九、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平方差公式。
十、教学预案1. 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准备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教学活动1.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平方差公式的运用和因式分解的过程,鼓励其他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
2.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讲解和讨论解题方法,促进合作学习。
七、学习任务1. 学生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掌握平方差公式的运用和因式分解的方法。
2. 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并能够解释解题过程。
八、学习评估1. 课堂练习:学生当场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年级数学下册《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c.各小组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步骤:
a.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
5.教学拓展:
-结合数学史,介绍平方差公式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探索平方差公式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几何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组织课后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运用平方差公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两个连续整数的平方差计算题目,如(a+1)^2 - a^2,让学生尝试计算并思考是否有简化的方法。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代数运算和因式分解方法。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平方差公式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对平方差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在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公式的记忆、运用不熟练等,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反复练习。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例子,如计算两个连续整数的平方差,引出平方差公式。
(2)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强调公式中各部分的含义,以便学生理解。
(3)例题解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并对解题过程进行详细讲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设计

说说你对平方差公
式结构特征的认
识?
生略
引导学生从第一环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区别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的同时,认识学习新的分解因式的方法——公式法。通过自己的归纳能找到因式分解中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环节三、
指导运用,巩固知识
1、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小组独立完成,小组黑板板书并交流。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
1、知识: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3)使学生了解提公因式法是因式分解首先要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能力:
在引导学生逆用乘法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通过前几节课的活动和探索,学生对类比思想、数学对象之间的对比、观察等活动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基础,本节课采用的活动方法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观察、对比、讨论等方法,学生有较好的活动经验。
四、教学策略
(1)由于所学的是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因此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类比学习方法记忆、理解知识。
(3)(3m+2n)(3m–2n)=.
问题1:它们的结果你运用了整式乘法的什么知识?
尝试将它们的结果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
问题2:说说第二组的结果你
是怎么得到的?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书写功能小组展示交流.
对问题1:那公式的形式是什么呢?
对问题2师:引出课题,书写课题,并书写整式
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生1:运用了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生2:(a+b)(a-b)=a2– b2
《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第1课时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学设计程设计教学过(4) x 2y 2-z 2 (5) (x+2)2-9 (6)(x+a)2-(y+b)2(7)25(a+b)2-4(a -b)23.在边长为16.4cm 的正方形纸片的四角各剪去一边长为1.8cm 的正方形,求余下的纸片的面积。
4.已知x 2-y 2=-1 , x+y=21,求x -y 的值。
四、小结归纳1.明确分解因式的顺序是:先提公因式,再用公式法 分解因式必须到不能再分解为止.2.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步骤: ①先写成平方的形式;②再写成和与差的积.五、作业设计 1计算: ① 22218b a -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
在此基础上加深知识的应用. 学生做题,教师纠正讲解。
学生总结,教师强调。
识,分析各项与公式中字母的对应关系,在反复练习中掌握用平方差公式法进行分解因式.让学生正确运用平方差公式法进行分解因式,对所学知识心中有数。
② 362-m ③ 464981y x - ④125422-y x ⑤ 22)()(y x y x --+ ⑥ 22)(9)(16b a b a --+ 2.见课本习题板 书 设 计14.3.2 公式法《第1课时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教学过程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问题牵引】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1)(a+5)(a-5);(2)(4m+3n)(4m-3n).【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1)(a+5)(a-5)=a2-52=a2-25;(2)(4m+3n)(4m-3n)=(4m)2-(3n)2=16m2-9n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1.分解因式:a2-25; 2.分解因式16m2-9n.【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1)a2-25=a2-52=(a+5)(a-5).(2)16m2-9n2=(4m)2-(3n)2=(4m+3n)(4m-3n).【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a2-b2=(a+b)(a-b).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1)x2-9y2;(2)16x4-y4;(3)12a2x2-27b2y2;(4)(x+2y)2-(x-3y)2;(5)m2(16x-y)+n2(y-16x).【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平方差公式的角度进行因式分解,请5位学生上讲台板演.【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解:(1)x2-9y2=(x+3y)(x-3y);(2)16x4-y4=(4x2+y2)(4x2-y2)=(4x2+y2)(2x+y)(2x-y);(3)12a2x2-27b2y2=3(4a2x2-9b2y2)=3(2ax+3by)(2ax-3by);(4)(x+2y)2-(x-3y)2=[(x+2y)+(x-3y)][(x+2y)-(x-3y)] =5y (2x-y);(5)m2(16x-y)+n2(y-16x)=(16x-y)(m2-n2)=(16x-y)(m+n)(m-n).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1.求证:当n是正整数时,n3-n的值一定是6的倍数.2.试证两个连续偶数的平方差能被一个奇数整除.连续偶数的平方差能被一个奇数整除.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首先应注意每个公式的特征.分析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然后再确定公式.如果多项式是二项式,通常考虑应用平方差公式;如果多项式中有公因式可提,应先提取公因式,而且还要“提”得彻底,最后应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因式要化简,二是分解因式时,每个因式都要分解彻底.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习题.板书设计14.3.2 公式法《第1课时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导学案学习目标:1.探索并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体会转化思想.2.会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重点: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难点: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一、知识链接1.什么叫多项式的因式分解?2.下列式子从左到右哪个是因式分解?哪个整式乘法?它们有什么关系?① a(x+y)=ax+ay;②ax+ay=a(x+y)3. 20162+2016 能否被2016整除?4.计算:(1)(a+5)(a-5)=___________;(2)(4m+3n)(4m-3n)=___________.二、新知预习试一试:观察以上计算结果,并根据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运算,分解下列因式:(1)a2-25=___________;(2)16m2-9n=___________.做一做:分解因式a2-b2=____________.要点归纳:a2-b2=____________.即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_____与这两个数的______的________.三、自学自测填一填:(1)(a+2)(a-2)=_____________;a2-4=___________;(2)(5+b)(5-b)=______________;25-b2=___________;(3)(x+4y)(x-4y)=______________;x2-16y2=___________.四、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一、要点探究探究点1: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想一想:观察平方差公式a2-b2=(a+b)(a-b),它的项、指数、符号有什么特点?要点归纳:(1)左边是____次____项式,每项都是____的形式,两项的符号相反.(2)右边是两个多项式的____,一个因式是两数的____,另一个因式是这两个数的____.练一练: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有( )①x2+y2;②x2-y2;③-x2+y2;④-x2-y2;⑤1-14a2b2;⑥x2-4.A.2个B.3个C.4个D.5个方法总结: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具有以下特征:两数是平方,减号在中央.例1:分解因式:(1)(a+b)2-4a2; (2)9(m+n)2-(m-n)2.方法总结:公式中的a、b无论表示数、单项式、还是多项式,只要被分解的多项式能转化成平方差的形式,就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例2:分解因式:(1)5m2a4-5m2b4; (2)a2-4b2-a-2b.方法总结:分解因式前应先分析多项式的特点,一般先提公因式,再套用公式.注意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都不能再分解因式为止.例3:已知x2-y2=-2,x+y=1,求x-y,x,y的值.方法总结:在与x2-y2,x±y有关的求代数式或未知数的值的问题中,通常需先因式分解,然后整体代入或联立方程组求值.例4:计算下列各题:(1)1012-992; (2)53.52×4-46.52×4.方法总结:较为复杂的有理数运算,可以运用因式分解对其进行变形,使运算得以简化.1.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A.a2+b2=(a+b)(a+b) B.a2-b2=(a+b)(a-b)C.-a2+b2=(-a+b)(-a-b) D.-a2-b2=-(a+b)(a-b)2.因式分解:(1)a2-125b2; (2)x-xy2;(3)(2x+3y)2-(3x-2y)2; (4)3xy3-3xy;3.用简便方法计算:8.192×7-1.812×7.1.下列多项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A.a2+(-b)2 B.5m2-20mnC.-x2-y2 D.-x2+92.分解因式(2x+3)2 -x2的结果是()A.3(x2+4x+3) B.3(x2+2x+3)C.(3x+3)(x+3) D.3(x+1)(x+3)3.若a+b=3,a-b=7,则b2-a2的值为()A.-21 B.21 C.-10 D.104.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16a2-9b2=_________________;(2) (a+b)2-(a-b)2=_________________;(3) 9xy3-36x3y=_________________;(4) -a4+16=_________________.5.若将(2x)n-81分解成(4x2+9)(2x+3)(2x-3),则n的值是_____________.6.已知4m+n=40,2m-3n=5.求(m+2n)2-(3m-n)2的值.7.如图,在边长为6.8 cm正方形钢板上,挖去4个边长为1.6 cm的小正方形,求剩余部分的面积.8. (1)992-1能否被100整除吗?(2)n为整数,(2n+1)2-25能否被4整除?14.3.2 公式法《第1课时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导学案平方差公式:a 2-b 2=(a+b )(a-b ).两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数的和与这两数差的积。
七年级数学下册《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基础题:旨在巩固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
拓展题: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掌握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2.实践应用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的实际问题,并完成解答。例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b,另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b,求这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差。”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
2.分层教学,循序渐进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逐步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平方差公式应用过渡到复杂的因式分解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复习导入:首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因式分解知识,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基本方法。然后,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会了简单的因式分解,那么对于稍微复杂一些的多项式,如何进行因式分解呢?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方法——平方差公式。”
(五)总结归纳,500字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和应用方法。
2.强调因式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平方差公式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因式分解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方差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 课时安排:2课时3.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2) 培养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能力;(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1) 引导学生回顾完全平方公式,即(a±b)²= a²±2ab+b²;(2) 让学生观察平方差与完全平方公式的关系,发现(a²-b²) 可以表示为(a+b)(a-b);(3) 引导学生推导出平方差公式:a²-b²= (a+b)(a-b)。
2. 平方差公式的应用:(1) 让学生练习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如:x²-9、4²-36 等;(2) 引导学生总结平方差公式的应用规律,即两平方项符号相反时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复习完全平方公式;(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发现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之间的关系吗?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尝试推导平方差公式;(2) 学生展示推导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 讲解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2) 举例讲解平方差公式的应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4. 练习巩固:(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x²-9、4²-36 等;(2) 教师点评答案,讲解错误原因。
5. 拓展提升:(1) 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比一个矩形的面积少36平方厘米,求正方形的边长;(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讲解。
四、课后作业(1) x²-9;(2) 4²-36;(3) 12²-5²。
2. 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比一个矩形的面积少36平方厘米,求正方形的边长。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3.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导学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新建中学八年级数学组导学案课题:公式法(1)课型:预习 +展示备课日期:班级:姓名:学习目标: 1.会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掌握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2.培养逆向思维能力,领会整体、转化思想。
学习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灵活运用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过程:。
一 .旧知回顾:1、把下列单项式因式分解:① 5x 2 y 10 xy215 xy② 3a(a-b)-5b(a-b)2)22)22、填空、 25m=(0.49b =(9100p4q2=()216 c2=()23、平方差公式是什么运算?它的结构是什么样?4、把平方差公式等号左右对调后又是什么运算?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阅读课本P63— P64 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公式: a2b2=(ab) 2平方差公式:( a+ b) (a- b)=2、填空: a2- b2=16x4=()2 9a 2=()23.分解因式: 9a24b222)(-)( +归纳总结:得出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公式:平方差公式:a2-b2=( a+b)( a-b)语言叙述:图形描述: 2 –2=(+)(-)像这样,把平方差公式反过来,把它当做公式,就可以把某些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
4、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多项式的特点是:(1)只有两项;( 2)这两项的符号相反;(3)每一项都能写成一个整式的平方。
5:试一试: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① 4x 225② -16+9x2③ 64m2-25n2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三: : 课内探究一、:选一选,下列多项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A)a2( b) 2( B)5m220mn( C)x 2y2(D )x29二填一填,看谁能最快得出下列各式分解因式的结果:222(1) x -16=( 2) a -4b =( 3) (2x+y) 2-9=(4) (2x+y) 2-9m2=三:用一用:利用因式分解计算:2012 1992==四:做一做: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22222( 1) 36–25x(2) 16a –9b( 3)( x+2y )-( x- 3y);( 4) 16x4- y4;(2)12a2x2- 27b2y2;课堂小结:(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下列这段文字)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首先应注意每个公式的特征.分析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然后再确定公式.如果多项式是二项式,通常考虑应用平方差公式;如果多项式中有公因式可提,应先提取公因式,而且还要“提”得彻底,最后应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因式要化简,二是分解因式时,每个因式都要分解彻底.自主检测:1.填空: 81x2-=(9x+y)(9x-y);9 x20.25 y2=42.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① 1— 16 a2② — m2+9③ 4x2— 25y2④49(a-b) 2— 16(a+b)⑤ 1a4⑥ a3b–ab。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方差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方差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和运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方差公式的介绍和记忆。
2. 平方差公式在因式分解中的应用。
3. 平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记忆和运用,以及因式分解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内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掌握平方差公式的运用。
3. 采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平方根的概念,引出平方差公式。
2. 讲解平方差公式:讲解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公式。
3. 案例分析:给出具体例子,让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4. 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平方差公式的运用。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方差公式的运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运用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2.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七、教学反思:1.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思考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分析平方差公式的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记忆。
3. 对教学进度的反思: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进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拓展:1. 平方差公式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平方差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因式分解的其他方法:介绍其他因式分解的方法,如提取公因式法、交叉相乘法等。
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导学案

课题: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组内编号: 姓名:
一、学习目标:1、会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2、了解因式分解的步骤。
二、学习重点:学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三、学习难点:熟练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四、学习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探讨新知:1、填空:9y 2 =( )2; x 2 =( )2; 49t 2 =( )2; 81x 4
=( )2
2、()()a b a b +-=
把这个公式反过来,就得到:
(1)
(2) 把它们当做公式,就可以把某些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二)深入研究,合作创新
例1、因式分解:1、2425x - 2、 22(2)(2)x y x y +--
自主练习,小组交流:(1) 16a 2-9b 2 (2) 81x 4- 16y 4
(三)小组合作,新知应用
因式分解: 1、 2220.25a b c - 2、22(2)(2)x y x y +--
(四)课堂反馈,自我检测
1、因式分解:
(1)22(32)(23)a b a b +-+ (2)22222(1)4m n m n ++-
(五)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