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 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政以德》学案
黄岩中学李胜奇老师整理
一、基本要求
1、背诵篇章:2.1、2.3、13.6章和16.1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
3、理解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共、道、齐等。
4、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二、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学习《<论语>选读》之前,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文章及资料。
1.《<论语>选读》教材的“前言”。 2.附录一《孔子年谱》。
3.附录二朱自清《四书》。 4.《读本》中林语堂翻译《史记·孔子世家》。5.《读本》金景芳《孔子思想述略》
三、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譬如()冉有()千乘之国()颛臾()社稷()
虎兕()柙()椟()近于费()盍()偃()南宫适()羿()奡()
2.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释作。
②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通,释作。
③道千乘之国:通,释作。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
①富之:②足食,足兵
③则修文德以来之④既来之,则安之
⑤如杀无道⑥以杀有道
⑦君子之德风⑧小人之德草
⑨举善而教不能⑩于斯三者何先
4.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
①为②政
为政以德、子为政为政以德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道之以政
何以伐为③足
后世必为子孙忧足食,足兵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年饥,用不足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④必⑤相
必不得已而去则将焉用彼相矣
后世必为子孙忧今由与求也相夫子⑥是⑦过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且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与是谁之过与
5.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
①民免而无耻: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④既来之,则安之:
6.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
①为政以德:,译:
②道之以政:,译:
③齐之以刑:,译:
④使民以时:,译:
⑤临之以庄:,译:
⑥既富矣,又何加焉:,译:
⑦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译:
⑧无乃尔是过与:,译:
7.固定句式(翻译下列固定句式的意思)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何以伐为?
③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8.其他重点字词(解释)
⑪齐之以刑⑫有耻且格
⑬子适卫⑭冉有仆
⑮敬事而信⑯节用而爱人
⑰使民以时⑱是社稷之臣也
⑲陈力就列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⑴非吾徒也⑵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⑶年饥,用不足⑷草上之风,必偃
⑸使民敬、忠以劝⑹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9.背诵自测
①子曰:“为政以德,,。”
②子曰:“其身正,;其身不正,。”
③子曰:“,,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④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
忧,,。
四、思考探究
1.阅读《论语》中的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③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⑪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
⑫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
2.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结合现实写一段话,谈谈你对这一名句的体会。
⑪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五、课外延伸
1.阅读《读本》第一课《为政以德》。
2.理清孔子学说中的几个概念。
[仁]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仁”。“仁者爱人”,“仁”即“爱人”。和墨子无等差的“兼爱”不同,孔子的仁爱是有差异的爱,这种差异源自于人的血缘天性和财富权利不平衡的社会现实。“克己复礼为仁”、“亲亲为仁”、“孝悌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己所有欲,勿施于人”为仁、“恭、宽、信、敏、慧”为仁、“刚、毅、木、讷近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为仁……如此种种的仁正是仁在现实的差异性呈现。在不同的人事关系中,仁都有它的具体规定性,这种在现实中的具体规定了的仁即“德”,孔子的仁是一个涵盖最大现实包罗众德的最高概念。“好仁者,无以尚之”,如果一个人能称得上仁,那就是完美无缺的人。
[德]周朝人提出的“德”是“处事得宜”、“揖让、重视文治、不尚暴力”的意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项内容,运用在政治上即是要求明察和宽厚”。孔子把政治理解为安定社会的社会秩序,把德作为形成有序社会的各种最佳处事原则和方法。德即有序,有序即最好的政治,而最好的政治在孔子看来就是社会的安定有序。德的最大化即仁的最大化,也是社会的最有序最安定化。德在现实中的具体形式就是“礼”,礼是仁德在具体事务上的执行力,表现为各种不同的行为规范,遵循了礼,也就符合了德,趋向了仁。
[礼]“礼”并非“礼节”、“礼貌”那么简单。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中贫富、等级、天性等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和各色人等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淆……这样就形成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人人必须遵守,不得有所逾越;如果大家都遵守礼,那么这个社会的运行就非常有秩序了。如果违背了礼,就是“僭越”。但是礼并非徒具行为的外表,仁德是它的内涵,如果符合仁而违背了礼,也依然是仁者。另外,只强调差异的社会是没有发展的可持续性的,于是孔子在强调“礼”的同时也强调“乐”的修养。
[乐]“乐”就是音乐,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被孔子赋予调和各种差异的社会功能。音乐在保健个体的情绪健康之外,还可以激起现实差异社会中人们共同的情感共鸣,在精神上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