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答题指导
高考小说阅读: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应考策略
高考小说阅读: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应考策略高考小说阅读: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应考策略在小说阅读中解答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这类题目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陈小手》给我们讲述的是过去时代一个乡村男性妇产科医生陈小手的故事。
运用全知视角叙事,作者总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讲述着,他的倾向只会从情节和场景中自然而然地流露。
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得讲述本身充满耐人回味的魅力。
有限视角在鲁迅的《祝福》中,“我”知晓祥林嫂的故事,却不知道她的内心的苦楚。
“我”只能讲述我知道的、看到的、听到的,“我”无权对祥林嫂的内心世界进行解剖,“我”只能从她的言行举止中推测她的想法。
读者在阅读中既会被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打动,也会因“我”对自己内心的审问而深深思考祥林嫂的悲剧究竟来自何处,因此,读者的阅读感受会丰富和复杂起来。
2.叙述人称第一人称。
小说中以“我”为叙述人称来描述情景、叙述故事的我们就称之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能引导读者关注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使读者产生一种如遇故友,如听至交之言的真实、亲切的感觉。
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叙述故事采用了第一人称,使我们有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仿佛憨厚、淳朴的小通讯员那一连串动作都在我们的面前活动起来,同时可以看到娴静、温存的农村新媳妇的崇高品格和把子弟兵当亲人的美好心灵。
第二人称。
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读时令人倍感亲切,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
第三人称。
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小孩”、“防空洞谈话”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小说复习: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知识清单与练习
【知识体系建构】小说叙事艺术一、人称和视角(第一二三人称、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特殊视角)二、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三、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比、衬托、铺垫、线索、突转等)四、某一篇章独特的叙事技巧(历史/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场景集中、某种描写特别突出如心理描写或侧面描写或对话,由……切入、蒙太奇等)五、基于文体特征的艺术特色(散文化、诗化、故事与新编等)一.叙述角度也称叙述视角,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1)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不出现,也可以使用第三人称。
效果是叙述全面、灵活。
叙述者拥有全知全能的禀赋,不但通晓事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且可以来往于故事的任何空间;可以进入任何人物的内心,洞悉一切不管是人物自己已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的内心活动。
同时,叙述者总是把他自己插进读者和故事之间,把他对事件、人物、背景的感触、分析和议论自由地介入到作品中。
这样,作者完全是通过叙述者的叙述把故事传达给读者的。
(2)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等。
小说的叙述者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小说中去,比如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他始终是作品中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他只是在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他的叙述视野被限制在人物自己的感官世界——他作为观察者所能发现、感受到的东西。
(3)儿童视角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
总结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儿童视听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小说叙述视角作用专题附答案全套
小说叙述视角作用专题附答案全套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②小说以儿童视角来叙事,有何好处?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紧密相关,但是与叙述人称还是有区别。
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儿童视角、动物视角、女性视角。
小说在选用叙述视角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部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有时也会发生叙述视角转换。
(2)答题角度★全知视角作用(1)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因此颇受史诗性作品的青睐。
(2)让读者了解真相,便于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
(3)在叙述事件和人物时,可以灵活地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
★有限视角作用(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2)增强代入感与真实性,让读者获得了更真切、更自然的感受。
(3)最大限度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
这一点主要是限知外视角的作用。
★动物视角作用(1)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客观冷静真实;(2)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3)突出了作者要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使人意识到动物生命的内在价值、建立生态意识)。
★儿童视角作用(1)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2)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3)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4)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5)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6)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女性视角作用(1)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
(2)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视角转换作用(1)就增加了感染力,也能更好地突出主题。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特别提示: (2)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举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段 《林黛玉进贾府》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作为大部头著作,用的是全知视角,可这一段叙述显然是6以李小二的视角(事件的旁观者)出发的。明末小说批评家金圣叹在这一段后批道:“‘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一个小二看来是军官,一个小二看来是走卒,先看他跟着,却又看他一齐坐下,写得狐疑之极,妙妙。”他不仅看出了视角的变换,而且注意到这种变换对故事中情绪氛围变化的影响。这种改变很好,李小二不是当事人,但他对事情并非漠不关心。林冲是他的恩人,所以凡可能和林冲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他都关心、敏感。别人不注意的,他注意到了。酒店进出几个人,本来是平常事,但李小二眼中看出了可疑,这样,增强了阅读效果,并且利于设置悬念。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十分讲究如何讲述故事,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近几年高考对小说叙述特征的考查逐渐成为热点,涉及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叙述腔调、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叙述联结、叙述结构等多个方面。 命题角度或着眼于整体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小说在叙事上有何特点”,或着眼于“叙述结构”“叙述人称(须全面掌握小说叙述特征的常规角度,熟悉相关题型及答题技法。
2022高考语文人称运用答题技巧万能答题模板归纳
2022⾼考语⽂⼈称运⽤答题技巧万能答题模板归纳
第⼀⼈称,语⾔亲切,⾃然,真实,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适于⼼理描写,便于刻画⼈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称,便于情感交流,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运⽤第⼆⼈称,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爱。
⼈称运⽤的答题技巧
①第⼀⼈称,语⾔亲切,⾃然,真实,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适于⼼理描写,便于刻画⼈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②第⼆⼈称,便于情感交流,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运⽤第⼆⼈称,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爱。
③第三⼈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中语⽂阅读理解考试答题技巧
⼀、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短语或句⼦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局部内容的理解
⼆、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天⽓、⽓候、风物、景⾊)
环境描写的作⽤1.交代背景。
2.推动情节。
3.渲染⽓氛。
4.刻画⼈物形象,衬托⼈物的性格、情绪。
5.使故事情节更为⽣动、真实。
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7.要表现⼀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第一人称的不便是不好直接叙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或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多用呼告、拟人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或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4、综合使用多种人称:①以第XX人称为主,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以第XX人称为辅,构成两种人称的互相交叉。
②不同人称的交叉使用,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 三种人称的作用。
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分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
可以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1、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或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或愉悦,或悲伤),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
)3、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或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小说各类题型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一、叙述技巧叙述视角\叙述人称设问方式:小说以***视角\人称叙述故事的作用?思考角度:①判断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②结合叙述者的身份特征分析③结合主题内容表达、情节处理、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传统作家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人称:以“我”的身份来叙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
常用于叙述讲故事者的亲历亲为,接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原文段的距离。
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能够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
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
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混合起来的叙述方法——平时用第三人称叙述,而到了关键的内心描写的时候就转用第一人称叙述。
术语:情节叙述更加自由灵活;内容显得更真实可信、感受真切;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吸引读者;便于抒情评论;超越时空限制。
高考现代文阅读叙述视角题答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叙述视角题答题技巧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叙述视角题是一个常见的题型。
为了更好地解答这类题目,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答题技巧。
以下是针对叙述视角题的答题技巧:1. 明确题目要求:首先,学生需要明确题目问的是哪个文本的叙述视角,是小说、散文还是其他类型的文本。
2. 了解常见视角:在小说和散文中,常见的叙述视角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第二人称是以“你”的视角来叙述,而第三人称则是用“他/她”的视角来叙述。
3. 定位叙述视角:学生需要根据文本内容,判断出使用了哪种叙述视角。
例如,如果文本中使用了“我”、“你”等词语,那么就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视角;如果文本中使用了“他”、“她”等词语,那么就是第三人称视角。
4. 分析叙述视角的作用:叙述视角的选择会影响到文本的意义和氛围。
例如,第一人称叙述通常更具有真实感,而第三人称叙述则更加客观。
学生需要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出叙述视角的作用。
5.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在答题时,学生需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叙述视角的作用。
例如,如果使用第一人称叙述,那么文本中的“我”就可能是作者本人或者某个具体的人物,这种叙述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人物。
6. 考虑作者意图:在分析叙述视角时,还需要考虑作者的意图。
作者选择某种叙述视角可能是为了表达特定的主题或者情感,学生需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
7. 总结答题思路:在答题时,学生需要先明确文本的叙述视角,然后分析这种叙述视角的作用,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和作者的意图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以上技巧,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解答叙述视角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文本和作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学生在答题时还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答题实操[高中语文阅读技法]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
①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 是各自独立的文本;②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 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 融为一体;③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 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观点2分,其它三方 面各2分。)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 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林徽因《窗子以外》第6题)
得分:1分
得分:3分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 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 影:……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 言之,窗子以外!……
析。(6分)(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赵长天
《天嚣》第6题)
参考答案:
(1)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叙述者角度)
(2) 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文本角度)
(3) 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
味的空间。
(读者角度)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 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观点和理由。(8分)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 卷刘庆邦《鞋》第11(4)题 后记:
——节选自 赵长天《天嚣》(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
特点:
1.不如第一人称亲切,真实感也打了 折扣,但是当他需要移动视角,暂时离开固 定观察者,写别人的时候,不会显得那么生 硬。
2.与全知视角相比,留下更多空白与 悬念,能调动读者的能动性。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
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
小说各类题型答题技巧
小说各类题型答题技巧小说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一、叙述技巧叙述视角和人称在阅读小说时,我们需要考虑小说采用的叙述视角和人称。
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可以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然而,作者的过多介入会降低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视角则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第二人称可以增加亲切感,而第三人称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叙述顺序在小说中,叙述顺序也非常重要。
顺叙是一种常用的叙述方法,可以使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顺叙的方法包括按时间顺序记叙、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
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术语和效果采用不同的叙述技巧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比如,全知视角可以使作品更加自由灵活,而有限视角可以使内容显得更真实可信、感受真切。
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可以增加亲切感和感染力,而第三人称则超越时空限制。
在小说中,我们也可以采用陌生化的艺术效果来吸引读者,便于抒情评论。
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会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
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混合起来的叙述方法,平时用第三人称叙述,而到了关键的内心描写的时候就转用第一人称叙述。
2)作为旁观者,能客观地描述事件和人物形象。
(3)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能掌握故事的节奏和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题型设置二:主题思想一)概括文章主题设问方式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3、文章想要表达什么?分析文章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重点段落等处寻找线索。
第二,从文章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
第三,从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深入探究。
叙述视角答题技巧
叙述视角答题技巧
叙述视角是指作者在叙述事件或描述人物时所采用的视角,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等。
在写作中,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可以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同时也是考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下是叙述视角答题技巧:
1. 理解叙述视角的概念:在写作中,要理解叙述视角的概念,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等不同的视角,并根据文本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
2. 注意叙述视角的一致性:在写作中,应该保持叙述视角的一致性,不要随意转换叙述视角,否则会使读者感到困惑和不连贯。
3. 灵活运用叙述视角:在写作中,可以灵活运用叙述视角,根据文本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叙述一个人的经历时,可以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让读者更加贴近主人公;而在描述一个事件的经过时,可以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使文本更加客观和全面。
4. 注意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不同的叙述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因此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描述一个人的内心感受时,可以采用第二人称视角,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
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综上所述,理解叙述视角的概念、注意叙述视角的一致性、灵活运用叙述视角和注意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等是叙述视角答题技巧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2014新课标全国
Ⅰ卷,叶紫《古渡头》11题)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
信;
(叙述视角)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
(叙事引入)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
使叙事更加集中;
(话语模式)
的公子……
(黛玉视角)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
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
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后人/叙述者视角)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
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 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林徽因《窗子以外》第6题)
得分:1分
得分:3分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 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 影:……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 言之,窗子以外!……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
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 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 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 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 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
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叙事基调)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贾平凹《玻璃》第11题) 【参考答案】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 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 在而更加鲜明。 (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
熟悉人称知识 读懂文章主旨 活用比较方法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 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 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 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 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 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 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叙事引入)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
使叙事更加集中;
(话语模式)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
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叙事基调)
叙事艺术
谁在讲故事 怎样讲故事
讲了什么故事 阅读效应 (读者)Fra bibliotek叙述视角
叙述人称 叙述时序 叙述频率 话语模式 评论语言
人物 情节结构
环境 易读性 陌生化 二度创作
人的生活;难以把握整个故 事的来龙去脉。
一个星期过去了,却不见罗切斯特先生的消息,十 天过去了,他仍旧没有来。……我心里冷飕飕沉甸甸的, 实际上我在任凭自己陷入一种令人厌恶的失落感,不过 我调动了智慧,重建了原则,立刻使自己的感觉恢复了 正常……我并没有低声下气,怀着奴性十足的自卑感, 相反,我只说:“你同桑菲尔德的主人无关,无非是拿 了他给的工资,去教他的被保护人而已,你感激他体面 友好的款待。不过你尽了职,得到这样的款待是理所应 当的。这是你与他之间他唯一严肃承认的关系。所以不 要把你的柔情、你的狂喜、你的痛苦等等系在他身上。 他不属于你的阶层。……”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①从形式
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 ②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 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③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 的“真实”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观点2分,其它 三方面各2分。)
优点 1. 拉开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增加了作
品的客观性。 2. 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为作品留下了耐
人寻味的空间。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 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 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 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 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 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 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节选自 赵长天《天嚣》(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
特点:
1.不如第一人称亲切,真实感也打了 折扣,但是当他需要移动视角,暂时离开固 定观察者,写别人的时候,不会显得那么生 硬。
2.与全知视角相比,留下更多空白与 悬念,能调动读者的能动性。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 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赵长天《天嚣》第6题)
叙事文本阅读—谁在讲故事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
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
之症。……
(贾府众人视角)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
(bèi)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
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 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 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 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节选自林徽因《窗子以外》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
一个星期过去了,却不见罗切斯特先生的消息, 十天过去了,他仍旧没有来。……我心里冷飕飕沉甸 甸的,实际上我在任凭自己陷入一种令人厌恶的失落 感,不过我调动了智慧,重建了原则,立刻使自己的 感觉恢复了正常……我并没有低声下气,怀着奴性十 足的自卑感,相反,我只说:“你同桑菲尔德的主人 无关,无非是拿了他给的工资,去教他的被保护人而 已,你感激他体面友好的款待。不过你尽了职,得到 这样的款待是理所应当的。这是你与他之间他唯一严 肃承认的关系。所以不要把你的柔情、你的狂喜、你 的痛苦等等系在他身上。他不属于你的阶层。”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 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 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 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 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 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 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 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 “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 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 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 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参考答案: (1)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叙述者角度) (2) 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文本角度) (3) 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读者角度)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 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刘庆邦《鞋》第11(4)题
小说阅读
分析情节技巧(手法)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
——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答题指导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2014新课标全国
Ⅰ卷,叶紫《古渡头》11题)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
可信;
(叙述视角)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
读者的阅读兴趣;
观点二:“后记”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从形式 上看,小说是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 部分;②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 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一丝冷峻;③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 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观点2分,其它三方面各2分。)
——节选自 林徽因《窗子以外》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
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林徽因《窗子 以外》第6题)
参考答案: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 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 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宝玉视角)
优点: 1.叙述视角灵活,反映现实自由全面;
2.了解所有人的所见所感,能满足读者的 好奇心。
优点: 1.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缩短了人物与读者的距离,给读者真实感、
亲切感。 3.留下较多空白与悬念,激发读者好奇心和探
究欲望。
局限: 难以深人地了解其他
六月十六日 为什么我没有给你写信?——你提出这个 问题,说明你凭你的智慧和经验已经先有所知。 你准能猜到,我一切都很好,甚至——简而言 之,我认识了一个人,她紧紧地牵动着我的心。 我已经——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