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课题:十五从军征第 1 课时:主备人:总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学策略学习过程:一、对比导入,入境1、欣赏家人团聚的图片,感受和平年代家的温馨和幸福。
2、观看战争年代的图片,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对人类的危害。
3、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中战争频率之高,年代之久。
4、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朗读。
5、作品介绍: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
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有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的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有的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
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二、合作探究,知意1、自主识字,读通古文。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3、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4、串讲诗意。
5、老师有感情说诗意,学生有感情的读相对应的诗句。
三、集中释疑,悟情(一)、始得归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哪一句点名了老人一生的不幸的经历?1、读句子。
(课件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这句中从哪一个字可以体会老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十五岁时在做什么?八十岁呢?十五岁,年少英发的时候被征入伍,八十岁,年朽力衰才能返回故乡。
这中间有多少年啊?4、大家计算一下六十五年有几天。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3 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研讨课教案_12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预习目标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培养珍惜热爱和平生活的情感。
重点感情诵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难点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培养珍惜热爱和平生活的情感。
1粗读诗文,注意字音和节奏2查阅资料,了解文体常识及作者和写作背景3再读诗文,找出关键词句4深读诗文,初步体会作者情感5精读诗文,赏析名句6生成的疑问记录下来7试着独立背诵诗文《预习案》一资料自读区1 《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23---56岁,遇战争还延长)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二自主预习区1 描写“战争”的诗句三联,选一联美美赏析2字音冢累累窦雉舂羹贻3 有感情地诵读诗文4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诗文内容展现出来。
5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6 我的疑惑是《探究案》1 本诗情感可用诗中哪一个字概括?为什么?2 围绕这个字,本诗一共写了几个什么场面?选一个场面具体描绘出来。
3 赏析(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加点词好处)(2)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描写方法的角度)4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反映了怎样的主题?试用一联诗句来表达。
类文阅读《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十五从军征》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十五从军征》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
【学习任务】
1.初步了解汉乐府的艺术特点。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运用共情、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情感。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
【学习准备】
准备好笔记本。
边观看边做笔记。
【学习方式和环节】
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
一、导入→二、诵读初感→三、品读诗意→四、再读悟理→五、小结→作业
【作业设计】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
试发挥想象,扩充细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3. 《采薇》和《十五从军征》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将这两首诗比较,探究二者在艺术上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采薇》寓景于情,借景抒情。
《十五从军征》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叙述老兵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3 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研讨课教案_8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请结合自己对战争这一主题的认识,在班级微信群里留言与大家共同分享你的感受。(输入最简洁的话)
教师提示:你们多大了,现在你们正在做什么(上学、考大学……)打算怎样做……
师生共同进入聊天室“聊一聊、议一议、评一评”。
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质疑。
重点理解“看、泪”。(看到了什么?泪:流泪,哭了。他哭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哭自己悲苦的65年兵役生涯;哭回家希望的落空;哭冢下亲人(65年前,虽然缺衣少食,但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围着亲人身前身后转,那就是幸福);哭未能为爹娘养老送终;哭自己老无所依,哭自己为何生在这样一个年代,哭战争的残酷无情……
(二)读诗文讲故事(多种形式阅读)
1.自由读诗
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朗读,读时注意读音准确。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
2.指名读诗,其他学生听读评价。评价时注意字音,节奏。
教师强调个别字形及字义:冢(与“家”只有一点儿的变化)雉、舂谷、羹
(分组进行:上网查找、交流)
3.听范读字音、节奏准确,老师觉得你们情感把握的不到位。学生查找网络课件听范读。
4.齐读(思考: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部编九年级下册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附答案
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导学过程】一、导入《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它不同于《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它还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它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是汉乐府民歌。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情景的叙事诗——《十五从军征》。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诗中的生字词。
(lěi) 狗窦.(dòu)松柏冢.(zhǒng) 累累..雉.(zhì) 舂.谷(chōng) 羹.饭(gēng) 饴.(yí)2.文体链接汉乐府原指汉代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
现存汉乐府有一百多篇,散见于《汉书》《后汉书》《文选》和南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等书中,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成《乐府诗集》(最为完备)。
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的许多诗人起过示范性的作用,它的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的形式,也推动了诗体的发展。
3.划分朗读节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3 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研讨课教案_1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战争诗”群文阅读教学内容:《十五从军征》《春望》《梁甫行》《蒿里行》学习目标:1、通过抒情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多诵读,从意象角度鉴赏诗歌。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明确主题战争诗是极具典范的诗歌类型之一。
和学生一起回顾和战争有关的诗,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比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又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
这些古诗大多表达不胜不还的征愿,但“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百姓的生命换来的。
“相对于战争来说,我们更希望所有的战争本就没有爆发。
”富兰克林这句名言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弃。
古诗中关于战争对百姓带来的苦难也多有记载。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组战争诗:《十五从军征》《春望》《梁甫行》《蒿里行》。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1、读诗文。
提问朗读。
朗读要求: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明诗意。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点拨: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3、悟诗情。
找出诗中抒情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明确:“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附课时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附课时练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目标导学: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十五从军征 导学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重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朗读并背诵古诗。
(难点)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一、乐府诗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乐府诗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二、背景链接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特别是汉朝,经过多年征战,人烟稀少,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又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三、关于战争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导入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冢(zhǒng )雉(zhì)舂(chōng )窦(dòu )羹(gēng)饴(yí)二、诗句赏析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岁参军出征,八十岁才回到故乡。
“十五”与“八十”形成鲜明的对比,极言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从而揭露了当时封建兵役制度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也反映了连年战乱的社会现状和百姓遭受的离乱之苦。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路上遇到同乡,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处那个是您家,松柏丛中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这四句诗是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表现出主人公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的心理,也写出了乡人见到几十年未见的归人时的复杂心情。
《十五从军征》古诗词导学案【部编版九下第23课】
1.反复诵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2.学习反复诵读、品析关键字词,感悟情感和人生境界。
一、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有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的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有的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
2.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
答: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难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持作羹”“不知饴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灯;尤其是“出门东向看”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极,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
四、主题思想:
《十五从军征》通过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单和凄凉,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无情,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
五、熟读成诵:
默写: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③【冢】坟墓。
④【累累】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⑤【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野兔出入其中,暗示“君家”早已荒废。
⑥【雉】野鸡。
⑦【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⑧【井】这里指井台。
⑨【旅葵】即野葵。葵,一种蔬菜。
⑩【舂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⑪【持】拿。
⑫【羹】这里指菜羹。
⑬【一时】一会儿。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研导学案
深入小组,点拨指导: 讨论,交流(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六十五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借用一位回乡老人的所见所闻来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
课程训练
巩固提高
这首诗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写战争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练笔,加深理解:(从一个退役老兵的角度,以老兵的见闻、感受为素材,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怨恨。)
学习重、 难点
1、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
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等。
预习提示
理解战争给人门灾难和不幸,增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知识链接
《十五从军行》是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六十五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总结归纳
提升世界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盘点收获:
盘点收获
【自主学习】
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狗窦:
雉:
旅葵:
舂谷:
贻::
秦关;:
自主学习 组内交流 课堂展示 相机点拨
一.初读感知点:
1、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2、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二.细读感悟点: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所喜欢的诗句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品读下列句子体会诗歌表达的感
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受主人公的凄惨遭遇,并有所感悟。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人物形象。
难点感受主人公的凄惨遭遇,感受作者情感。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1、冢:坟墓。
2、累累: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3、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洞穴。
4、雉:野鸡。
5、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二野生。
6、旅葵:野葵。
7、舂:把谷子放在石臼或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8、贻:送,赠送。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赏读入境】:(一)情境导入:(二)预习先知:,文学常识:本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原是的名称,后人把也称作“乐府”。
从时代上分,本诗是乐府;从表达方式上分,本诗是诗。
(三)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冢累累狗窦雉舂谷羹贻2、重点词语:1、冢:2、累累:3、狗窦:窦,4、贻:(四)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完成。
【悟读品味】: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八十始得归”的“始”字很有嚼头,请品析它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的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完成下题。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2、难点(1)体会诗歌中老兵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简介《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兵在归家途中和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
2、乐府诗乐府诗是古代乐府机构采集和创作的诗歌,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民间歌谣、文人诗作等。
乐府诗语言朴实自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预习导学1、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1)正字音:冢(zhǒng)窦(dòu)雉(zhì)舂(chōng)羹(gēng)贻(yí)(2)划分节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五、课堂探究1、诗歌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两句,有何作用?明确:这两句开篇点题,“十五”和“八十”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老兵从军时间之久,暗示了老兵的悲惨遭遇。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这句诗表现了老兵怎样的心情?明确:表现了老兵急切想知道家中情况的心情,同时也透露出他内心的不安和担忧。
3、老兵到家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明确:老兵看到“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荒凉破败景象,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满了野生的葵菜,说明家中早已无人居住,一片荒芜。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23 十五从军征教案(1)
1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
2、通过学习,了解两首诗在表现方法上的不同。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喜爱。
2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一定学习古诗的基础,朗诵水平较好,通过诵读,能感受诗中情感。
3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反复诵读,领会诗情,能背诵诗歌。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检测导入默写我们学过的与战争相关的两句古诗词。
活动2【活动】自学探究二、自学探究1、查阅资料,了解作品相关内容。
②《十五从军征》选自_____代_______所编的________。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活动3【活动】诵读活动12、〔读准字音〕自读古诗,初步感知内容,读准字音,揣摩停顿。
①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雨雪霏霏()()载渴载饥()松柏冢累累()()窦()雉()舂()羹()贻()②将停顿有疑问的诗句标记出来,留待合作交流时解决。
活动4【活动】诵读活动23、〔读懂诗意〕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了解诗歌内容。
①解释下列词语。
昔:_________________;思:________________;霏霏:________________;载渴载饥:_____________;累累:_______________;贻:_________________;②理解诗句意思。
活动5【讲授】合作交流并展示三、合作交流并展示1、商讨难读诗句的停顿,齐读课文。
2、每一小组的成员上台来,讲解对本诗的理解,其它组的学生可能讨论补充,教师随时补充。
活动6【练习】结合题目,读出诗情〔读出诗情〕结合以下题目,把握诗歌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十五从军征》⑤《十五从军征》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的句子是哪句?⑥找出老兵与乡里人的问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受主人公的凄惨遭遇,并有所感悟。
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人物形象。
难点
感受主人公的凄惨遭遇,感受作者情感。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1、冢:坟墓。
2、累累: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3、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洞穴。
4、雉:野鸡。
5、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二野生。
6、旅葵:野葵。
7、舂:把谷子放在石臼或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8、贻:送,赠送。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二)预习先知:,
文学常识:
本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原是的名称,后人把也称作“乐府”。
从时代上分,本诗是乐府;从表达方式上分,本诗是诗。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冢累累狗窦雉舂谷羹贻
2、重点词语:
1、冢:
2、累累:
3、狗窦:窦,
4、贻:
(四)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完成。
【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八十始得归”的“始”字很有嚼头,请品析它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的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完成下题。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
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的亲人;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而采葵作羹“不知贻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
4、老人流泪这一细节,蕴含多重情感,他的泪水流不尽的不仅仅是无限的凄凉,还有什么?
5、如果这位老兵遇见了昔日的伙伴,两人之间必然有一番对话。
想一想:他们对话的话题会有哪些
6、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精读积累】: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极言从军之久的诗句是:
2)从乡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诗句是:
3)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的凄凉景象的诗句是:
4)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家中有阿谁”表现出老兵在归途中急切盼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B.“松柏冢累累”得到的回答与老兵的热切形成对比,家破人已亡。
C.“不知贻阿谁”以不知给谁,说明家乡已成寂寥无人的荒村。
D.结尾两句以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出老兵的神情恍惚和内心的痛苦。
【美读运用】:
从老兵的悲惨命运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