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几个基础性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区域教育质量监测谁来做 当前,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机构设置模式主 要有三种。 一是成立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专职机构 或专门委员会,直接向政府报告,这种机构形式多出 现在发达国家, 有一批操作规范的教育评估监测机 构,投入也相当可观。 二是由政府机构以项目的形式 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来进行,依靠国内权威的大学或 研究机构开展教育质量监测, 形式灵活, 费用也不
发展情况、学生学习态度和素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轻负高质专项监测等)。 结果性 监测内容是指本学龄段教学和学习结束时的各项监 测因素,目的是为该较长学习阶段的教与学效果做出 总结和反馈,如学年考试、小升初考试、中高考等。
在监测时间上,除了基础性监测内容具有一定的 稳定性可以两到三年进行一次外,过程性监测内容和 结果性监测内容每年都应进行一次,以保证监测结果 的实效性。
关键词: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教育结 构与布局各具特色,教育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各不相 同,会带着明显的区域特征,很难用同一的教育理论、 教育目标去套用所有地区,每一个区域在发展中都面 临着许多鲜活的、有个性的实际问题,需要研究者去 研究解决, 以推动区域教育的发展, 促进区域的进 步。 [1]因此,国家提出了要逐步形成国家、省、地市、区 (县)四级基础教育监控网络,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教育 质量监测系统, 形成由国家提供监测的标准和技术、 省市负责本地区的规划、县区具体负责监测实施的格 局,以便为国家制定和调整政策提供更加及时、科学、 准确的依据, 为地方的教育行政和教育管理提供支 持。 那么,究竟如何推进区域(特别是区县一级)教育质 量监测的运作,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但区县 一级的教育质量监测的研究和运作在国内仍处于起 步阶段,本文试从区(县)意义上对区域教育质量监测 几个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监 测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的进行。
在监测学科上,可涵盖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 课程,而语文、数学、科学、外语作为核心课程则应该 成为监测的重点学科。
在监测对象上,应将本区县内基础教育的办学机 构及其参加人员都纳入监测范围,但并不意味着每年 都对每个年级的师生进行监测,而应分阶段各有侧重 的进行,如幼儿园小班、小学一年级、初高中一年级以 基础性监测内容为主,小学三四年级、初中八年级、高 中二年级以过程性监测内容为主,幼儿园大班、小学 六年级、初中九年级、高中三年级以结果性监测内容 为主。
在监测完成后,将更关注造成不同质量状况的因 素,以动态变化的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 反馈,凸显“增量”分析,以结果性监测与基础性监测 之间的增值大小为依据来评估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 教学有效性,以此来关注取得较多增值的师生教学的 形成与发展过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质 量诊断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三、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怎么做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运作既要有清晰的实践思 路,又要有一套完整、规范的具体操作过程。 目前国际上教育质量监测的实践思路大体可分 为四种:完全独立开发监测工具并实施监测、基于原 有监测工具实施周期性监测、借鉴并修正他者先进监 测工具实施监测、完全使用他者的成熟监测工具实施 监测。 我国区县一级的教育质量监测作为本土性工
以上这些教育质量监测的内容需结合各区域实 情经过充分论证后设置相应的指标体系,以便具体操 作时有据可依,为监测对象指出改进的方向并提供建 设性意见。 通过动态的过程性监测,对历年数据进行 梳理和整理,在数据信息的系统性、可靠性等方面做 好基础工作, 建立一个区域化的基础教育数据库,为 区域内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群体提供教育质量 基本信息。 通过教育质量监测将使区域内的基础教育 向着学生“学业进步,身体健康,精神快乐,生活幸福” 的方向奋进。
反馈。 根据监测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考察材料,形 成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报告,撰写监测材料并分析 原因,向监测对象及其主管部门进行信息反馈。 根据 有关规定, 向教育主管部门公正客观的汇报监测结 果,并由教育主管部门向被测学校、社会媒介等有选 择性的真实公布监测结果,为公众深入了解与监测结 果相关的信息提供便利,注重监测的过程性和教育质 量的全面性。
决策与思考
高 。 [3]三 是 由 教 育 行 政 机 构 的 相 关 职 能 部 门 负 责 实 施 , 通过设立专门的监测部门开展监测工作,受教育行政 部门意志引导。 根据我国政府主导的教育行政体制、 教育质量监测行业的发展水平、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 和数量等情况,区级监测部门采取第三种组织机构较 为现实, 即由本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督导室、局直属教科室、中小学校、社区教育中心 等各方资源,组织专业力量设置教育质量监测机构负 责对本地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进行具体的监测实 施、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结果分布、策略建议等工作, 从而为监测的具体运作提供充分保障。
问责。 问责是对未完成应尽义务而实施责任追究 的一种机制。 监测要让结果产生利害关联性,即根据 监测结果,采取激励措施。 激励措施可以是经济上的 物质刺激,也可以是非经济的,如经验推广、责令改 进、教师流动等等。 既要问责学校和教师,也要问责教 育相关部门。
干预。 干预的目的在于使低表现水平的学校努力 达成目标。 这种干预在区域层面上可以借助于提供政 策改进建议, 提供专业上和经济上的扶持来进行;在 学校层面上则可以借助于直接的专业帮助并提出调 整建议来实现。 [2]
二、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做什么 教育质量的内涵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因此区 域教育质量所要监测的方法和内容等也是多元的。 在 教育公平理论、教育生态理论等的指引下,区域教育 质量监测的内容应根据区(县)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 系,建构动态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以过程性监 测内容为重点,基础性监测内容和结果性监测内容为 参照,注重发挥监测与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以监测引 领学校全面追求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 在监测方法上,问卷调查、纸笔测验、课堂观察、 客观测量、个别访谈、行为记录、文献分析等都应是监 测的方法。 在监测内容上,既包括学业,也包括学习态度和 能力,综合素质以及价值观等;既包括教育前的准备, 也包括教育中的投入和教育结束时的产出。 因此,监 测的内容可以分为基础性内容、过程性内容和结果性 内容。 基础性监测内容是指入校(园)时学校、教师和 学生的基本状态,目的是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 参考,如区域教育整体情况监测、各校办学条件信息 监测、各校办学安全信息监测、各校师资信息监测、学 校管理绩效监测、学生基本信息监测等。 过程性监测 内容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监测的各项因素,目的 是为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 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并调整教与学的工作, 如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以幼儿身心素质和生活习惯为 重点,包括幼儿园园本教材开发与利用、幼儿园生活 作息安排、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状态、幼儿的生活习 惯和品行习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幼儿 的心理素质等)、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以学生综合素养 培养为重点,包括学生体能与身心健康水平、学生个 性特长发展情况、学生健康生活卫生习惯、教师课堂 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成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 识、学生第二课堂开展情况、校本课程开发情况、教师 科研能力、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因素等),中学教 育质量监测(以学科教学质量监测为重点,包括教师 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业成绩评估、学生课外学习 时间、学校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情况、学生身心健康
一、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是什么 根据本区县特定的教育现实和教育需求,各地需 要选择或寻求最佳的区域教育模式和教育水平,形成 各自的教育特色。 而在完成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形成 区域特色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困惑和选择,这就需 要立足于本区(县)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来引导区域办 学,对区域教育质量进行跟踪、检测、评估、反馈和干 预,分析诸多影响因素,规范教育行为,在推进地方课
— — — — — — — — — — — — — — — — — — — 洪松舟 汪 琪/杭州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同时保障本地区公民获得优质均 衡的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 是指专业监测人员对本区所辖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进行检测、评估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促进本区域教 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过程。 动态的、真实的区域教育 质量监测坚持“依法监测、服务决策,科学评价、重在 导向,准确诊断、探求规律”的原则,着眼于服务区域 基础教育, 通过诊断促进区域内教育的高质均衡发 展,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公平。
建标。 根据所需获取的区域教育信息系统和教育 质量监测体系等内容, 借鉴或开发区域课程标准、教 育教学标准、学生身心健康标准、合格校园标准等,运 用或研发相关监测工具、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根据 确定的监测年级、 科目编制信效度较高的检测试卷, 并逐步建立质量监测的数据库以及各项监测内容的 常模。
施测。 采取多层抽样的方法每年在本区域范围内 进行抽样,确定监测样本。 样本应当覆盖本区所有学 校,按好、中、差三层分别确定样本对象,并在可承受 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取样,根据确定的监测内容,使用 监测工具进行施测。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对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 会而言亦有非常重要实践价值。 对于学校而言,通过 监测能够明确学校办学特色和不足所在,规范办学行 为和教师教学行为, 澄清学生在具体的知识技能、过 程方法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找到影响学生学习质量 的因素, 提供关于教学改善和学习改进的指导性意 见,为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提供专业支 持,改善办学条件并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教育部门而 言,通过监测,将对本区域过去的教育成就做出总结, 全面把握和了解本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真实情况和 水平, 在剖析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不足,探 究相关的影响因素,从宏观上把握基础教育发展的动 态和区域内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为教育政策、 教育经费、师资统筹等教育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能提
当代教育科学 2009 年第 17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决策与思考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 几个基础性问题 *
● 洪松舟 汪 琪
摘 要:区(县)教育质量监测对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都有非常重要实践价值,目的在于 以监测提供反馈和指导,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以实现教育目标。 我国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以基础性 监测、过程性监测和结果性监测为监测内容对本区(县)基础教育的办学机构及参加人员运用多元方 法、按学科、分阶段进行全面监测,基本程序包括建立标准、施测、反馈、问责、干预,监测机构的设置 以教育行政部门下设专职机构为主要形式,并由专兼职人员实施具体监测工作。
高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科学的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促进教育 均衡发展。 对于社会而言,通过规范化的教育质量监 测报告制度,向本区域公众公布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 告,这种常规的、权威的、以科学的质量监测和分析研 究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报告机制能够保障公众对教育 质量的知情权,并有效地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 量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
-18-
当代教育科学 2009 年第 17 期
作 , 既 应 借 鉴 并 修 正 他 者 先 进 监 测 工 具 如 PISA、 TIMSS 等实施监测,又应结合本区(县)教育特色、发展 目标和现有水平独立的开发部分监测工具以便更具 针对性的了解区域教育现状并做出反馈和干预。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具体操作过程,大致可分为 建立标准、施测、反馈、问责、干预等五个步骤。
— — — — — — — — — — — — — — — — — — — *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8 年度国家一般课
题 “以 教 育 生 态 理 论 促 进 区 域 教 育 现 代 化 的 实 践 研 究 ”(BGA080339 )。
-17-
决策与思考
2009 年第 17 期 当代教育科学
发展情况、学生学习态度和素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轻负高质专项监测等)。 结果性 监测内容是指本学龄段教学和学习结束时的各项监 测因素,目的是为该较长学习阶段的教与学效果做出 总结和反馈,如学年考试、小升初考试、中高考等。
在监测时间上,除了基础性监测内容具有一定的 稳定性可以两到三年进行一次外,过程性监测内容和 结果性监测内容每年都应进行一次,以保证监测结果 的实效性。
关键词: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教育结 构与布局各具特色,教育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各不相 同,会带着明显的区域特征,很难用同一的教育理论、 教育目标去套用所有地区,每一个区域在发展中都面 临着许多鲜活的、有个性的实际问题,需要研究者去 研究解决, 以推动区域教育的发展, 促进区域的进 步。 [1]因此,国家提出了要逐步形成国家、省、地市、区 (县)四级基础教育监控网络,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教育 质量监测系统, 形成由国家提供监测的标准和技术、 省市负责本地区的规划、县区具体负责监测实施的格 局,以便为国家制定和调整政策提供更加及时、科学、 准确的依据, 为地方的教育行政和教育管理提供支 持。 那么,究竟如何推进区域(特别是区县一级)教育质 量监测的运作,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但区县 一级的教育质量监测的研究和运作在国内仍处于起 步阶段,本文试从区(县)意义上对区域教育质量监测 几个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监 测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的进行。
在监测学科上,可涵盖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 课程,而语文、数学、科学、外语作为核心课程则应该 成为监测的重点学科。
在监测对象上,应将本区县内基础教育的办学机 构及其参加人员都纳入监测范围,但并不意味着每年 都对每个年级的师生进行监测,而应分阶段各有侧重 的进行,如幼儿园小班、小学一年级、初高中一年级以 基础性监测内容为主,小学三四年级、初中八年级、高 中二年级以过程性监测内容为主,幼儿园大班、小学 六年级、初中九年级、高中三年级以结果性监测内容 为主。
在监测完成后,将更关注造成不同质量状况的因 素,以动态变化的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 反馈,凸显“增量”分析,以结果性监测与基础性监测 之间的增值大小为依据来评估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 教学有效性,以此来关注取得较多增值的师生教学的 形成与发展过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质 量诊断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三、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怎么做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运作既要有清晰的实践思 路,又要有一套完整、规范的具体操作过程。 目前国际上教育质量监测的实践思路大体可分 为四种:完全独立开发监测工具并实施监测、基于原 有监测工具实施周期性监测、借鉴并修正他者先进监 测工具实施监测、完全使用他者的成熟监测工具实施 监测。 我国区县一级的教育质量监测作为本土性工
以上这些教育质量监测的内容需结合各区域实 情经过充分论证后设置相应的指标体系,以便具体操 作时有据可依,为监测对象指出改进的方向并提供建 设性意见。 通过动态的过程性监测,对历年数据进行 梳理和整理,在数据信息的系统性、可靠性等方面做 好基础工作, 建立一个区域化的基础教育数据库,为 区域内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群体提供教育质量 基本信息。 通过教育质量监测将使区域内的基础教育 向着学生“学业进步,身体健康,精神快乐,生活幸福” 的方向奋进。
反馈。 根据监测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考察材料,形 成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报告,撰写监测材料并分析 原因,向监测对象及其主管部门进行信息反馈。 根据 有关规定, 向教育主管部门公正客观的汇报监测结 果,并由教育主管部门向被测学校、社会媒介等有选 择性的真实公布监测结果,为公众深入了解与监测结 果相关的信息提供便利,注重监测的过程性和教育质 量的全面性。
决策与思考
高 。 [3]三 是 由 教 育 行 政 机 构 的 相 关 职 能 部 门 负 责 实 施 , 通过设立专门的监测部门开展监测工作,受教育行政 部门意志引导。 根据我国政府主导的教育行政体制、 教育质量监测行业的发展水平、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 和数量等情况,区级监测部门采取第三种组织机构较 为现实, 即由本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督导室、局直属教科室、中小学校、社区教育中心 等各方资源,组织专业力量设置教育质量监测机构负 责对本地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进行具体的监测实 施、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结果分布、策略建议等工作, 从而为监测的具体运作提供充分保障。
问责。 问责是对未完成应尽义务而实施责任追究 的一种机制。 监测要让结果产生利害关联性,即根据 监测结果,采取激励措施。 激励措施可以是经济上的 物质刺激,也可以是非经济的,如经验推广、责令改 进、教师流动等等。 既要问责学校和教师,也要问责教 育相关部门。
干预。 干预的目的在于使低表现水平的学校努力 达成目标。 这种干预在区域层面上可以借助于提供政 策改进建议, 提供专业上和经济上的扶持来进行;在 学校层面上则可以借助于直接的专业帮助并提出调 整建议来实现。 [2]
二、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做什么 教育质量的内涵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因此区 域教育质量所要监测的方法和内容等也是多元的。 在 教育公平理论、教育生态理论等的指引下,区域教育 质量监测的内容应根据区(县)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 系,建构动态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以过程性监 测内容为重点,基础性监测内容和结果性监测内容为 参照,注重发挥监测与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以监测引 领学校全面追求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 在监测方法上,问卷调查、纸笔测验、课堂观察、 客观测量、个别访谈、行为记录、文献分析等都应是监 测的方法。 在监测内容上,既包括学业,也包括学习态度和 能力,综合素质以及价值观等;既包括教育前的准备, 也包括教育中的投入和教育结束时的产出。 因此,监 测的内容可以分为基础性内容、过程性内容和结果性 内容。 基础性监测内容是指入校(园)时学校、教师和 学生的基本状态,目的是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 参考,如区域教育整体情况监测、各校办学条件信息 监测、各校办学安全信息监测、各校师资信息监测、学 校管理绩效监测、学生基本信息监测等。 过程性监测 内容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监测的各项因素,目的 是为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 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并调整教与学的工作, 如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以幼儿身心素质和生活习惯为 重点,包括幼儿园园本教材开发与利用、幼儿园生活 作息安排、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状态、幼儿的生活习 惯和品行习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幼儿 的心理素质等)、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以学生综合素养 培养为重点,包括学生体能与身心健康水平、学生个 性特长发展情况、学生健康生活卫生习惯、教师课堂 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成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 识、学生第二课堂开展情况、校本课程开发情况、教师 科研能力、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因素等),中学教 育质量监测(以学科教学质量监测为重点,包括教师 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业成绩评估、学生课外学习 时间、学校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情况、学生身心健康
一、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是什么 根据本区县特定的教育现实和教育需求,各地需 要选择或寻求最佳的区域教育模式和教育水平,形成 各自的教育特色。 而在完成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形成 区域特色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困惑和选择,这就需 要立足于本区(县)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来引导区域办 学,对区域教育质量进行跟踪、检测、评估、反馈和干 预,分析诸多影响因素,规范教育行为,在推进地方课
— — — — — — — — — — — — — — — — — — — 洪松舟 汪 琪/杭州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同时保障本地区公民获得优质均 衡的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 是指专业监测人员对本区所辖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进行检测、评估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促进本区域教 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过程。 动态的、真实的区域教育 质量监测坚持“依法监测、服务决策,科学评价、重在 导向,准确诊断、探求规律”的原则,着眼于服务区域 基础教育, 通过诊断促进区域内教育的高质均衡发 展,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公平。
建标。 根据所需获取的区域教育信息系统和教育 质量监测体系等内容, 借鉴或开发区域课程标准、教 育教学标准、学生身心健康标准、合格校园标准等,运 用或研发相关监测工具、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根据 确定的监测年级、 科目编制信效度较高的检测试卷, 并逐步建立质量监测的数据库以及各项监测内容的 常模。
施测。 采取多层抽样的方法每年在本区域范围内 进行抽样,确定监测样本。 样本应当覆盖本区所有学 校,按好、中、差三层分别确定样本对象,并在可承受 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取样,根据确定的监测内容,使用 监测工具进行施测。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对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 会而言亦有非常重要实践价值。 对于学校而言,通过 监测能够明确学校办学特色和不足所在,规范办学行 为和教师教学行为, 澄清学生在具体的知识技能、过 程方法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找到影响学生学习质量 的因素, 提供关于教学改善和学习改进的指导性意 见,为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提供专业支 持,改善办学条件并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教育部门而 言,通过监测,将对本区域过去的教育成就做出总结, 全面把握和了解本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真实情况和 水平, 在剖析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不足,探 究相关的影响因素,从宏观上把握基础教育发展的动 态和区域内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为教育政策、 教育经费、师资统筹等教育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能提
当代教育科学 2009 年第 17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决策与思考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 几个基础性问题 *
● 洪松舟 汪 琪
摘 要:区(县)教育质量监测对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都有非常重要实践价值,目的在于 以监测提供反馈和指导,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以实现教育目标。 我国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以基础性 监测、过程性监测和结果性监测为监测内容对本区(县)基础教育的办学机构及参加人员运用多元方 法、按学科、分阶段进行全面监测,基本程序包括建立标准、施测、反馈、问责、干预,监测机构的设置 以教育行政部门下设专职机构为主要形式,并由专兼职人员实施具体监测工作。
高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科学的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促进教育 均衡发展。 对于社会而言,通过规范化的教育质量监 测报告制度,向本区域公众公布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 告,这种常规的、权威的、以科学的质量监测和分析研 究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报告机制能够保障公众对教育 质量的知情权,并有效地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 量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
-18-
当代教育科学 2009 年第 17 期
作 , 既 应 借 鉴 并 修 正 他 者 先 进 监 测 工 具 如 PISA、 TIMSS 等实施监测,又应结合本区(县)教育特色、发展 目标和现有水平独立的开发部分监测工具以便更具 针对性的了解区域教育现状并做出反馈和干预。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具体操作过程,大致可分为 建立标准、施测、反馈、问责、干预等五个步骤。
— — — — — — — — — — — — — — — — — — — *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8 年度国家一般课
题 “以 教 育 生 态 理 论 促 进 区 域 教 育 现 代 化 的 实 践 研 究 ”(BGA080339 )。
-17-
决策与思考
2009 年第 17 期 当代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