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三正比例和反比例正比例说课稿西师大版.doc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解比例》教学课件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
知识回顾
1.什么叫做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 的积。
3.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者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 1 )∶5=2∶10 1.8∶( 10 )=0.9 ∶5 72∶9=64∶( 8 )
想一想:
(1)比例中共有几项?有什么关系?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 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 一个未知项?
探索新知
解比例。3 : 1 x : 4 怎样求比例中
42
9 的未知数?
解:1 x 3 4 →比例的基本性质
2 49
x 11 32
x 2 3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 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 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解:设他还要 x 天才能加工完。 900∶x=600∶8 600x=900×8 x=12
答:他还要 12 天才能加工完。
4.莉莉在电脑上把下面的照片按比例放大,放 大后的照片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6厘米
4厘米
解:设放大后的照片宽是x厘米。 13.5∶6=x∶4 6x=13.5×4 x=9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试一试 解比例:9 x
64
解: 6x= 4×9 6x= 36 x= 6
随堂练习
1.填一填。 (1)2∶3=1.2∶( 1.8 )。 (2)已知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是12,一 个外项是0.5,另一个外项是( 24 ) 。 (3)已知2.5∶x=1∶4,则x= ( 10 )( 2 )。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讲授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正比例和反比例。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101页到第103页的内容,这部分主要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难点则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例子和图片,以及一些练习题。
同学们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用来记录重要的概念和公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来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讲解:我会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并举例说明。
3.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自己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便同学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1)成正比例;(2)成正比例;(3)不成比例;(4)不成比例。
2. 应用题:某班有男生25人,女生30人,问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是否成正比例?说明理由。
答案:男生与女生的人数不成正比例,因为男生的数量是25人,女生的数量是30人,男生的数量不是女生数量的正整数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发现更多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023六年级数学下册三正比例和反比例第4课时正比例的图像作业课件西师大版
【重点】 认识正比例关系图像,能根据其中一种量的值在图像中 找出或估计出另一种量的值。
【难点】 在理解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基础上会根据一 种量的值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种量 的值。
课堂导入
1.填空。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 (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 ( 正比例的量 ),它们的关系叫做( 正比例关系)。
350 280 210 140 70
····
小麦质量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kg)
(2)王大爷家有500 kg小麦,如果全部加工,能
磨出多少千克面粉? 350 kg
面粉质量(kg)
490
420
350
280
·
(3)游完都江堰后,周叔叔还想去80 km外的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 区参观。此时油箱里大约还剩下6 L汽油,他需要加油吗?
80÷(10÷1)=8(L) 8>6,他需要加油。
2.下图表示的是某大米加工厂加工的稻谷和大米之间 的关系。
大米(kg)
525 450 375 300 225 150
75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稻谷(kg)
三 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4课时 正比例的图像
西师版数学六年级(下)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 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像,并能根据 其中一种量的值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种量 的值。
2.通过探索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活动,更加深刻地理 解正比例关系,渗透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正比例与反比例︳西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正比例与反比例︳西师大版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正比例与反比例 | 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
我们将通过实际例题来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并学会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判断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两支相同的笔,一支笔的笔芯是5mm,另一支笔的笔芯是10mm。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支笔的笔芯长度和笔芯的墨水量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2. 概念讲解:我会在PPT上展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正比例是指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保持不变,而反比例是指两个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保持不变。
3. 例题讲解:我会用PPT展示一些例题,并引导学生一起解答。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是每小时30公里,那么它行驶2小时后的路程是多少?通过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让学生独立解答,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他行驶3小时后的路程是多少?5. 板书设计:我会用板书列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并在板书上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特点。
6. 作业设计答案:成正比例。
因为速度和路程的比值保持不变。
答案:成反比例。
因为总价和数量的乘积保持不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与复习 西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辨别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点。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计算方法。
3.能够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正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2.正反比例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正反比例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以下物品或文件:
•教学课件
•标有实例的习题
教学过程
1.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让学生回顾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特点。
•强调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案例练习,让学生掌握正反比例的计算方法。
2.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题目
•让学生自己解决练习题。
•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几道题目进行讲解,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
3.应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
•通过综合案例,让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应用。
•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应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总结
•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对本节课讲授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性总结。
•总结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并指出需要重点掌握的地方。
•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适当预告。
课后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题。
•对应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进行思考,写出3-5个类似问题,并尝试使用正反比例解决。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六年级下册三正比例和反比例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41页例1、例2,教材的41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教材第42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提示:主题图:着重突出了小朋友在校园内测量旗杆影长的场面。
从而引出“通过测量影子的长度把旗杆的长度计算出来”的策略,这里并不要求计算,为后面的比例教学创设了情景,提供了课程资源。
例1是教学比例的意义。
一是可以让学生实际测量提供素材;二是观察例题插图引出表格;三是重点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并展开讨论;四是发现6∶2和9∶3的关系得出构建比例式并根据这种相等关系总结出比例的意义。
例2是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可先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发现,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对于例2后面的“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这一结论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这一发现对后续学习很有帮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过程,使之更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扑克牌10张(A~10),圆规一个。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教材章前图谈话: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我们学校升国旗时,五星红旗冉冉升到旗杆的顶部。
但是同学们有谁知道我们学校的旗杆有多高吗?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呢?预设:可以通过测量旗杆的影子的长度来测量旗杆的长度。
《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与复习》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与复习》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例的整理与复习,整理整个单元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与比例相关的知识,并用这些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参与系统、全面整理知识的过程,梳理本单元的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复习,比较熟练掌握比例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本单元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教师:我们已学完了本单元知识,今天来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梳理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1.方法回顾(1)以前我们是怎样整理单元知识的?(2)你们昨天回家是这样整理的吗?(3)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1)抽2位汇报整理结果(投影标出)。
(2)根据学生的整理,大家提出建议并进行修改。
(3)展示教师整理的结果,说出整理思路(展示)。
比例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正比例意义[x/y=k(一定)]应用反比例意义[xy=k(一定)]应用3.教师小结整理知识的情况复习本单元知识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如果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并指出这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生齐练)。
教师:通过前面两个题的复习,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在这里使学生明白比表示两个数,有两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后讲评。
2.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
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①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①行驶一段路程,车轮的直径与车轮转过的转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一、教材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两个重要模型,是小学阶段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关系”(即函数)。
是以后学习函数的重要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
在回顾和反思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整理。
教材编排了寻找实例、列表、画图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关系的认识。
二、学生分析本学期教材的第二单元是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反比例这一数学模型。
学生能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也了解正、反比例的图像的特征,但由于对正、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缺乏生活的积累,学生在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感觉正、反比例的概念比较抽象。
所以,教学设计在复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寻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的量,并运用表格、图、关系式、语言等方式来描述正、反比例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正、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学习用多种形式来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初步建立函数思想。
2.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的讨论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乐趣。
3.能根据有关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坐标系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另一个变量。
4.使学生学习推理判断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回顾与交流一1.说一说师:在本学期的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请你先想一想这一部分内容,然后说一说你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变化的量。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正比例和反比例。
师:举例说明什么是变化的量?生:比如上学时,我走的路程的多少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
路程和时间就是变化的量。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2. 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3.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习用品、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举例说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发现生活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并进行判断。
5. 小结: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强调判断方法。
6. 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意义、判断方法。
2. 典型例题及解析。
3. 课后作业要求。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2. 提高题: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本节课通过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意义、判断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1一、说教材正比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西南师大版第十二册第3单元的内容。
本节教科书安排的是正比例,其内容主要是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图像,并通过例1和例2介绍这些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和比的知识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通过实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另外从具体的数据中看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总是一定的,写成关系式就是:=k(一定)。
引导学生学习正比例的图像,并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通过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二、说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四、说学情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
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课件
讨 论:
2∶9 和 3∶6 能组成比例吗? 2∶5 和 80∶200 能组成比例吗? 你是怎样判断的?
2∶9和3∶6不能组成比例,因为它们的比值不相等。 2∶5和80∶200能组成比例,因为它们的比值相等。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 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你能用 2,3,6,9 组成一个比例吗?
3∶2=9∶6
内项 外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3∶2=9∶6
内项 外项
在一个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2=9∶6
内项 外项
3 ∶ 2 = 9 ∶ 6 也可以写成 3 9 。 26
2∶3=4∶6 1.2∶0.9=0.8∶0.6
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Biblioteka 积 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课后作业
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观察:6∶10和2.7∶4.5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情景创设
探索新知
下面是在同一时刻测得不同的竹竿长和
相应的影子长,观察下表中的数据,你发现 了什么?
竹竿长(m) 3
9
12 15 …
影子长(m) 2
6
8
10 …
3∶2=1.5,9∶6=1.5。3∶2=9∶6, 竹竿长与影子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竹竿长(m) 3
9
12 15 …
影子长(m) 2
6
8
10 …
还有 9∶3 = 6∶2, 也就是……
竹竿长(m) 3
9
12 15 …
影子长(m) 2
6
8
10 …
像这样的:3∶2=9∶6,9∶6=12∶8, 12∶8=15∶10 …… 都是比例。
总复习数与代数《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总复习数与代数《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2. 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3.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回顾已学的比例知识,引导学生说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
b. 出示例题,让学生判断各题中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 新课a. 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b. 讲解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c. 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判断各题中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练习a.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b. 讲解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 应用a.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
b. 讲解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 总结a.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b. 提醒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
六、板书设计1.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课本习题。
2. 实际问题解决。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应用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并能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判断方法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另外,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部分学生缺乏解题思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调整。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_苏教版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_苏教版一、教学目标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要紧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过程,明白得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正比例、反比例差不多上表示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差不多上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本单元的教材分“成正比例的量”和“咸反比例的量”两个部分,先教学正比例的认识,再教学反比例的认识。
在同一节课里引导学生探究两种量在变化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并用关系式表示出规律,有助于学生把握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本质,因此我们抓住知识的内联与本质规律,重组正比例、反比例教学:把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两个例题整合起来,安排在一节课里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同一实例的情境中,感悟、体会并明白得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重组教材,创编文本。
将教材中的例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例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整合成同一问题情境下有前后联系的两道例题:保留原教材中的例1,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依照例1的情境,创编新的例2,替代原教材中的例3,引导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将教材中的例2(认识正比例图像)放到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之后进行教学。
抓住本质,内联教学。
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质规律是“比值一定”,成反比例的量的本质规律是“积一定”,引导学生探究发觉这两种本质规律是教学的要紧任务,教学时应把握好这一点。
本设计将例1和例2整合到同一情境下,从学生熟悉的时刻、速度和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动身,引导学生对比研究,在观看、讨论交流中发觉:①例1和例2中的两种量差不多上相关联的量,差不多上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②例1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方向是相同的,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例2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正比例与反比例 反比例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正比例与反比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反比例的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尤其是反比例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黑板。
2. 学具:学习用品,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3. 生活中的实例。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2. 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掌握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加强练习。
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需要改进。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正比例-西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比例-西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概念,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正比例的定义。
2.掌握正比例的性质,建立正比例模型,并能够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发扬探究精神,通过实际问题分析探究正比例变数之间的关系,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定义正比例,并能够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2.学生如何建立正比例模型,并能够灵活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正比例的引入正比例的定义:两个变数之间,如果一个增大,另一个也相应地按着同样的比例增大,那么这两个变数就说是正比例关系。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其中一个长方形面积是另一个长方形面积的2倍,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长方形间的关系是什么,发现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存在1:2的关系,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正比例关系。
教师可以引出例子,如材料的成本与生产数量、两车之间的行驶时间与路程、人均GDP与人口等等,说明正比例的普遍存在。
2. 正比例的性质教师以长方形面积为例,说明正比例的两个特点: 1. 变化的方向相同:比例中较大值增大,则较小值也相应地增大;反之,较大值减小,则较小值也相应地减小。
2. 变化的比值不变:比例中两个变数的比例相等,也就是说,两个变数之间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练习,如一张纸的长与宽的长度比为3:4,现在把它的长、宽分别增加50%,你觉得它们的长度比是多少?如果现在把它的面积再增加50%,你觉得面积的比是多少?3. 正比例模型的建立教师可以依托一些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正比例模型,并且放学生灵活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以下是一些例子:例1某工厂生产若干零件,可以每小时生产60个,要想生产180个,需要多少小时?解析:设生产小时数为x,则60:x=180:1,求得x=3,即生产180个零件需要3小时。
例2某塑料厂生产聚苯乙烯的原材料,每吨成本为2000元,如果它的产量每增加10吨,它的成本就可以每吨减少50元,问产量为100吨时的成本是多少?解析:设产量为x吨,则成本为2000-(x/10)×50。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正比例与反比例|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口算。
2.能够通过实例识别正比例与反比例,并能画出它们的图像。
3.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比例尺、速度、密度等。
二、教学内容1.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
2.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像。
3.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1.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通过实例识别正比例与反比例。
四、教学难点1.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解题方法。
2.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混合运用。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
2.组织学生进行口算、识别实例并画图等活动。
3.实时提取学生的疑问解答和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过程1. 自我介绍老师向学生们自我介绍,交代当天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和重点。
2. 导入新知老师向学生介绍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口算向学生举一些简单实例说明。
3. 讲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像老师用实例向学生讲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像,并提供应用实例让学生体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解。
4. 学生练习老师给学生相应的练习,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实时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5. 进行讲解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
6. 学生巩固老师提供一些混合运用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和体验所学知识。
七、教学成果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能够掌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图像以及运用方法,更好地应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应用和理解这门知识。
八、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讲解生动、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但是针对一些学生遇到的问题,应当有一些补充说明,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同时可以给学生更多练习的机会来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正比例和反比例︳西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正比例和反比例︳西师大版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的正比例和反比例部分。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以及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汽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以及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来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讲解:我会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
我会解释什么是正比例,什么是反比例,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我会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
4. 巩固:我会给出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会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正比例:y = kx (k为常数,k≠0)反比例:y = k/x (k为常数,k≠0)七、作业设计1. 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请给出理由。
例:小明跑步的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因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2. 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3小时后,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答案:180公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例》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
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二、教材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
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
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
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
教材精简了例题,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三、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
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
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带着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二}、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用字母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2、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五、教学重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
说,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
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
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高效。
六、教学过程:
说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入新课。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接下来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呈现,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1、表格2,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让学生体会周长和边长的比值相等、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
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周长和边长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面积和边长两种变化的量又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都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边长增加、周长(面积)也增加,周长(面积)降低、边长减少,但周长和边长的比值总是一定的,而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是相等。
所以,周长与边长能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周长、边长”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这里的周长和边长是成正比例的量,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关系。
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个与例题不同的情景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
如果说例1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补充做一做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
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能说出更好(估计优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说出这时也不必追问,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字母式y/x=k(一定),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来巩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练习都渗透到了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练习的设置较少,重点是让学生在正反例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