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浅谈路遥《人生》的悲剧
浅谈路遥《人生》的悲剧导语:正一、《人生》的作者简介和作品地位作者路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陕北榆林市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为家庭生活艰苦,他被送去了大伯父家。
在他的童年时期,生活充满悲痛!摘要: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人生》更是其巅峰之作,在1983年获得第二届全国中篇小说优秀奖,《人生》中不仅有深厚、丰富的思想主题,而且其中还蕴含了深刻的超越时代的历史见解,同时,在文学形式上,它还具有生动、丰富的情节构造,《人生》真正体现了恩格斯“三融合”的美学理想。
关键词:《人生》思想历史情节《人生》是路遥的极其著名的优秀中篇小说,曾获得第二届中篇小说优秀奖,且由此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对于《人生》研究者们对其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
在戏剧领域,恩格斯有一个著名理论:“德国戏剧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统摄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
①”即是指在戏剧领域要达到“美”需要达到的“历史、思想、情节”的三融合。
《人生》虽非戏剧,但其作品中却完整的符合了这种美学理想的要求。
一、较大的思想深度路遥《人生》讲述的是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土地,离开土地,最终又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其中也穿插着其与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人生》中的高加林不断的奋斗,坚毅自信,不断的追求摆脱贫困的理想,但最终却无情的被生活抛弃,也失去了让他慰藉的爱情。
在高加林的奋斗过程中,他勤勤恳恳,并无过错,只只是一心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远离农村,实现自我,同时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却忘记,忽视了爱,渐渐地失去了纯粹,使其最后造成了人生的最大悲剧,就像德顺爷爷所说:“娃娃呀,回来劳动这不怕,劳动不下贱!可你把一块金子丢了!巧珍,那可是一块金子啊!②”这才是高加林真正的悲剧。
对于其人生的事业,他奋斗过、拼搏过,是现实没有给他活路,但对于爱情,是他自己的懦弱和抛弃。
路遥《人生》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
路遥《⼈⽣》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32路遥《⼈⽣》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孙亚飞?西北师范⼤学摘要:该论⽂通过对⾼加林与刘巧珍,⾼加林与黄亚萍的情感纠葛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物的悲剧性。
这种悲剧性对我们认识作家及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识;爱情;命运;悲剧性鲁迅先⽣说“悲剧将⼈⽣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看,喜剧将那⽆价值的撕破给⼈看”[3]419。
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们不免感到悲痛与震惊,这就是悲剧。
路遥的⼩说中写得最多的就是悲剧,⽐如《⼈⽣》中的爱情悲剧。
爱情的产⽣源⾃双⽅的相互爱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盘算了。
情侣之间的相互倾慕因为外在,因为志趣⽽交往。
但是,这种情侣在路遥的作品⾥却总是难成眷属,爱情总是以悲剧收场。
⼀、⾼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的刘巧珍是⼀个带有母爱关怀式的⼥性形象,当⾼加林⽣活遇到挫折,为了安慰⼼灵受伤的⾼加林,⽽来到他的⾝边,给⾼加林母亲般的爱,刘巧珍深爱⾼加林就像深爱着⾃⼰的孩⼦,⽽⾼加林本⾝投进巧珍的怀抱,就像受伤的孩⼦希望得到母亲的爱抚。
⾼加林⼀开始并未考虑到⾃⼰是不是真的爱巧珍,所以他们的爱情揉进了太多的母性情感。
⼀⽅是付出者,⼀⽅是接受者,这样的爱情模式是⼀种母性化的爱情。
这也是在农村的⼤背景下,他们可以相恋,可以相爱的基础,因为这是⾼加林此时的⼼理需求,在刘巧珍的这⾥得到了极⼤的满⾜,是他们可以在⼀起的现实可能性。
⾼加林和刘巧珍的这种母性化特征的爱情,也为最后的悲剧式收场埋下了痛苦的种⼦。
⾼加林⾝上打着⽆法抹去的农村烙印,可是他⾯对乡村的⼟地充满了逃离的意念。
和刘巧珍在⼀起,很可能就要做⼀辈⼦的农民,这根本不符合他的追求,所以这也注定了只要有新的做⼀个城市⼈的机会,摆脱农民的⾝份,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背叛。
这也可以看出在刘巧珍那⾥寻求的不是爱情,只是暂时的慰藉⽽已。
⽽这对刘巧珍来讲,⽆论爱得有多⽆私多痴情,也挽回不了爱⼈。
⼈活者就会有痛苦,这⼤概就是⽣⽽⽆奈。
论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和悲剧意识
第25卷 第2期Vol .25 No .2 中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Z HONGZHOU UN I V ERSI TY 2008年4月Ap r .2008 论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和悲剧意识安春华(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郑州450044)收稿日期:2008-02-10作者简介:安春华(1966—),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
摘 要:试从乡土情结、悲剧意识等方面分析路遥小说的思想意蕴。
作家路遥的价值在于:他总是能以个人人格的力量和作品所蕴涵的文化品质感动读者,寻求与读者的心灵达到最大程度的共鸣。
关键词:路遥;乡土意识;悲剧意识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08)02-0038-02 路遥的作品具有严峻、质朴、雄健和悲壮的美学风格,字里行间奔涌着清新浓烈的乡土气息和强烈悲壮的意味。
路遥本人被誉为“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他把文学视为自己的生命。
路遥人格及其作品像一面鲜艳的旗帜,净化和感召着一代代读者的灵魂。
就像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路遥是“把写作和生活、生活和写作视为同一件事”的、“直到最后一息都忠于神圣天职的人”[1]。
一、乡土情结:路遥小说的审美风范路遥生于陕西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作家。
无论是对家庭伦理的关注,或是对男女青年爱情的抒发,以及对农村青年人命运的探寻,都呈现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关注和偏爱。
他这种思想的流露,又是通过乡土情结来体现的。
路遥一生钟情于陕北的黄土地,对于那片养育他多年的故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情感,在并不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以深深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把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潜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
“写作人的生命根植在故土中。
为了生命的充实饱满,他的根须便拼命吸吮这土里的营养与水分……写作人还要把这乡土生活和地域性格,升华到审美层面。
《平凡的世界》悲剧意识的原因探析
076《名家名作》·研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表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既来自作者深刻的悲剧审美观,又受特定时期现实生活的影响,是历史发展必然与不可能实现的冲突所产生的“悲剧性冲突”。
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这种“毁灭”旨在引起读者的悲痛情感,达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目的。
《平凡的世界》中交织着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诸多人物的生存悲剧与爱情悲剧,并对悲剧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思考,启发读者深入挖掘作品的悲剧意识背后所蕴含的奋斗意识与责任意识。
作者出现这些充满苦难悲剧意识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析其原因:时代背景因素、人物自身的性格因素以及作家自身的情感基调。
一、时代背景因素时代背景因素是《平凡的世界》中悲剧意识的重要成因。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人们面临着沉重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困境。
《平凡的世界》故事时间跨度为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作者全面描写了十年来黄土高原史无前例的历史变迁。
孙氏兄弟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和悲剧爱情,是当时各种复杂矛盾以及社会各阶层民众不幸命运的形象代表。
他们身处社会变革的漩涡中,默默地承受着人生的艰辛,始终在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中挣扎,在挫折与进步的夹缝中生存。
(一)特殊时代下的社会经济制度在1975年二、三月间,黄土高原仍处于“尚未解冻的冬季”。
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强烈的不稳定性,人们的生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作品中,第一位登场的主人公孙少平正在学校食堂经受着生存之苦与精神重负。
正值青春的少年面黄肌瘦,整日处于饥饿状态,随时面临着吃不上饭的困境。
除了寒冷和饥饿之外,最让少平感到痛苦的是由于贫穷而给敏感的心所带来的伤害。
为了躲避众人的目光,他只能在最后悄悄地取走自己的黑高粱面馍。
孙少平一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但这种苦难并非源于他的父亲和兄长的无能。
浅谈路遥爱情小说的悲剧性
浅谈路遥爱情小说的悲剧性路遥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可以的描绘着普通民众的生活照状态,提示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的复杂的心理,最后一高加林,孙少平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我国文学人物的画廊。
爱情在路遥笔下呈现着特殊的意蕴,总是带有悲剧性。
具体来说,他的爱情悲剧可以大致的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相爱的一方因为家庭、地位和背景等的改变而背信弃义,造成了爱情的悲剧,比如《人生》中的刘巧珍;二是相爱的男女由于双方地位的不同而受到周围的人----父母等亲属的阻挠造成爱情的悲剧,又称为人为的悲剧,如《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
为何路遥将自己笔下的爱情写的富有这样的悲剧性呢?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有创作方法上的原因。
一个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要求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应生活,通过典型的环境和典型的人物去反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体现时代精神和生活的本质。
在这里以路遥的《人生》为例,来阐释路遥小说的悲剧的叙述艺术。
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更多的在于现实与高加林的理想之间的距离而产生的。
首先小说以“三角恋爱”的叙事结构,形成了两组“三角恋爱”。
一组是高加林、黄亚萍、张克南,他们是同班同学,但性格理想各异。
然而张克南的诚实、本分以及工作努力与黄亚萍的理想浪漫相比,显得缺乏理想和浪漫。
这就酿成了为何被黄亚萍抛弃的悲剧所在。
再次是高加林、黄亚萍、刘巧珍之间的三角恋爱。
其中刘巧珍是路遥赵立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有着深刻的母性爱的色彩。
这种母性爱多于情爱的情节源于儒家文化以及作者生活经历与环境。
其次是视觉性的色彩装饰。
视觉一直被视为最能直观揭露被遮蔽或潜在于一个人内心世界隐秘的有效手段。
小说《人生》中运用视觉性的色彩装饰: 刘巧珍穿的“衣裳”———颜色感觉,出色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女主人公刘巧珍在整个作品中的衣裳颜色只变化过两次。
第一次出现在高加林的视野是他在河里游泳时,第二次出现在高加林的视野是她向他初次表白爱慕之情,两人一起从县城里返回高家村时。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提要:《平凡的世界》是1部伟大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它曾获得第3届茅盾文学奖,并被誉为“第1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①,毕业论文-《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 语言文学论文。
在对《平凡的世界》的评论中,大多数文章都是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或从人物性格的分析出发,本文拟通过《平凡的世界》中的时代以及个人命运的悲剧剖析,把握并传达出它所包含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时代悲剧;个人命运悲剧;悲剧意识《平凡的世界》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主要以1975至1978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表现了普通人民群众在从动荡走向转折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贫困生活和坎坷命运。
传统美学意义上的悲剧都离不开大悲大喜,离不开强烈的矛盾冲突。
但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往往没有矛盾双方剑拔弩张的对峙和你死我活的争斗。
《平凡的世界》作为1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巨著,突破了传统悲剧的局限,遵循生活本真,基本上不写大开大合的情节,大起大落的波涛,大悲大喜的情绪,而是通过平常人的平常生活,寓不平凡于平凡中,不幸于有幸,痛苦于快乐中,这才是平凡而真实的世界。
即使是悲,悲中也会有喜,而不会悲到极致,悲得那么彻底。
1《平凡的世界》是1部“真正民族意义上的反思文学,语文论文《毕业论文-《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 语言文学论文》。
”②它对10年浩劫这样1段历史生活进行反思,而不着意仅仅对1件事,1个人的批判。
既然是反思文学,那么它批判的东西必然存在有不合理的方面,这种不合理的方面便酿成了那个时代的悲剧。
10年浩劫发展到70年代中期,它的灾难性的后果便暴露无遗。
中国广大农村那种普遍的贫困已是1个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
勤劳本分辛苦大半辈子的孙玉厚1家的光景仍然那么“烂包”;醉心“革命”的孙玉亭整天只顾趿着破鞋4处闲逛,不管家里人吃不饱,穿不暖的困窘,还经常死皮赖脸到哥哥家要“救济粮”……农村地区到处充斥着贫困与饥寒。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摘要路遥的《人生》1982年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其的评论更是褒贬不一。
《人生》中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的爱情,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高加林这一苦闷、追求、盲目的特殊心理,引起了社会青年的共鸣,而他身上所体现的那个时代的爱情观也成为路遥在其小说中爱情价值观的缩影。
路遥的爱情观源于陕北特有的社会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底蕴和他个人的情感经历,表现在作品中一是对以土地为载体的母性意识的依恋,二是对肯定自我的现代女性意识的追求,三是对美好爱情的悲剧结局的表现,这就形成了路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扭结的悲剧性爱情观,其实质是两种文明的冲突。
因此,本文在联系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主要分析《人生》的悲剧爱情、路遥的爱情价值观以及两者的当代价值等三个问题。
关键词:路遥《人生》爱情悲剧AbstractLu Yao's " life" was published in 1982 and subsequently, in the community has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the commentary is mixed. " Life and times" in fate 's love,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this anguish, Gao, blind pursuit of special psychological, caused a society of Youth Chorus, and he was the embodiment of that era 's view of love has become in its novel love values of the miniature.Lu Yao's concept of love from North Shan special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 personal emotion experience, manifested in the works is on the land as the carrier of the maternal consciousness of attachment, two is a positive self modern female consciousness pursuit, three is the love of the beautiful tragedy performance, this on the formation of Luyao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in mutual kink tragedy sexual love, its essence is the two kind of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refore, this paper on the social big background, mainly analyzes the" life" of the tragedy of love, his love values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ree problems.Keywords: Lu Yao " life" love tragedy摘要 (1)Abstract (II)前言 (1)第1章路遥作品中的爱情悲剧 (2)1.1《平凡的世界》的爱情悲剧 (2)1.2其它作品中的爱情悲剧 (3)1.3路遥的悲剧爱情体系 (4)第2章《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5)2.1高加林与刘巧珍的传统爱情 (5)2.2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新时代爱情 (6)第3章《人生》爱情悲剧反映出的路遥的爱情价值观 (7)3.1爱情的过程是美好 (7)3.2爱情的结局是悲剧的 (8)3.3爱情受到现实的制约 (8)第4章《人生》爱情悲剧的时代意义 (9)第5章总结 (10)参考文献 (11)爱情一直是人们热衷探讨的话题之一,但究竟什么是爱情?它与时代背景、价值观念、乡土风情有什么关系呢?在路遥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爱情的悲剧结局,体会到了那个时代,黄土高原地区人们的爱情价值观,以及路遥对爱情的畏惧以及期待。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路遥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位极富影响力的大师级作家,其小说描写了中国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变化和人民的生存状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历史中的苦难和挣扎。
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路遥经常将苦难作为小说的主题之一,在其小说中鲜明地表达了苦难意识。
苦难是路遥小说中常见的主题,其背后是对中国人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生存的思考。
在《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平从小丧失母亲,与生活苦难不断地斗争。
他目睹父亲因赋闲而萎靡不振,面对社会不公和命运的束缚,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信念。
路遥通过描写孙少平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将人们对于苦难的认知塑造得十分深刻。
孙少平的遭遇,展示出了当代中国人在面对生活挫折时的坚忍和顽强。
在《长河》一书中,路遥将时间的长流和恢宏的河流比喻为历史的洪流。
主人公谢长发通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追逐,最终得到了自由和解放。
这是一部充满辽阔的历史感的作品,它描述了中国农村的生存状态,涉及到人物日常生活中的苦难,同时又展示了人们在经受苦难后的意识和人生观的变化。
在如此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个人的苦难和人性的挣扎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路遥小说中对苦难问题的深刻思考。
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不仅表现在对于人性的探索和情感的抒发上,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挣扎,为人们带来了现实的勉励和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改进,但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无数人因各种原因而遭受苦难,没有获得应有的机会和保护。
路遥的小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寻求解决办法的方法,即用人性和勇气去面对和克服苦难,勇敢地寻求自由和幸福。
在总体上,路遥的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清晰的写作和流畅的叙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他的小说充满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广泛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能够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的苦难和挣扎,并为此获得启示和帮助。
路遥的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文化和当代生存状态的体现。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一、本文概述《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著名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所蕴含的苦难意识。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细致分析,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的探讨,文章将揭示出路遥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描绘出深沉的苦难,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这种苦难意识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社会以及历史的重要性。
文章首先将对《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主要内容、人物设定以及故事情节等。
接着,将重点分析小说中体现的苦难意识,包括人物在生活中的挣扎与抗争,以及他们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不屈。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路遥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骨髓的描绘,将苦难意识融入到小说的每一个角落,使其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章将总结路遥《平凡的世界》中苦难意识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生和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解读,我们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苦难在人生中的普遍性与不可避免性,以及如何在苦难中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二、《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以其广阔的背景、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浓郁的情感色彩,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在这部作品中,路遥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更通过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等人的成长历程,深刻地探讨了苦难意识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部小说中,苦难意识并不仅仅是对物质匮乏和生活艰辛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挣扎和抗争。
孙少平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他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苦难中寻求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过程。
从最初的农村生活到后来的城市打拼,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正是这些苦难,让他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超越自我。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有着各自的苦难。
无论是孙少安的家族纷争,还是其他角色的生活困境,路遥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们面对苦难时的坚韧和勇敢。
这种苦难意识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更是对整个社会历史背景的深刻揭示。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一、本文概述《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一文旨在深入探讨路遥的小说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悲剧意蕴。
路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他的小说常常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基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叙述,展现了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以及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将关注路遥小说中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这些形象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人性深度。
我们将分析路遥小说中的悲剧冲突,揭示这些冲突如何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
我们将探讨路遥小说悲剧意蕴的成因和价值,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路遥作品的文学魅力和社会意义。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进而深化对路遥作品的理解和研究。
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路遥小说悲剧意蕴的探讨,能够为当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路遥小说中的悲剧人物路遥的小说世界里,悲剧人物层出不穷,他们如同黄土高原上的风,带着深沉而强烈的情感,穿梭在历史的纵深与现实的横截面之间。
这些人物并非简单的悲剧符号,而是具有深厚内涵和复杂性格的真实存在。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便是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
孙少安,作为家中的长子,承担了过多的家庭责任,他的一生都在为家庭、为土地而辛勤劳作,尽管内心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但却因为现实的束缚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的悲剧在于,他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将自己的理想深埋心底,默默承受生活的艰辛。
而孙少平,则是一个有着更为复杂性格的悲剧人物。
他渴望知识,向往城市生活,但却因为家庭背景和社会现实的限制而无法如愿。
他在城市的边缘徘徊,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最终却不得不回到农村,继续父辈的生活。
他的悲剧在于,他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和追求,但却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除了孙氏兄弟外,《人生》中的高加林也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试论路遥小说的悲剧爱情
试论路遥小说的悲剧爱情
悲剧是路遥爱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家的心理和路遥创作的悲剧爱情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文试从这个角度来研究路遥悲剧爱情,从中找出作家心理与悲剧爱情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路遥悲剧爱情的文化缘由。
路遥小说中的悲剧爱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有情人难成眷属,集中体现在《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高加林与黄亚萍;《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田润叶,孙少平与田晓霞,金波与藏族姑娘身上。
另一个是无互爱却成婚姻,无论是刘巧珍与马拴,孙少安与贺秀莲,还是李向前与田润叶,婚姻前提都是无互爱的,而促成他们婚姻的是其他因素。
路遥创作悲剧爱情原因有三个:一是路遥的乡土情结。
路遥认定自己“是一个有着农民血统的儿子”,是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所以他对黄土地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着深沉的爱,他笔下描述的这片黄土地上人民的贫困生活使他意识到,人们连物质生活都难以保证,更不会有美好的爱情故事。
二是路遥的政治情结。
路遥向往政治权力,渴望出人头地,然而他没有成为政治家,而是成为了作家。
成为作家的路遥,他的政治情结,在他的作品中总是潜意识地表露出来,具体表现为农村有志青年总是赢得品貌出众女性的青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路遥又意识到这种爱情的不可能,所以他笔下的爱情故事大都充满着忧郁的底色。
三是路遥的初恋情结。
真挚而痛苦的初恋导致了路遥对爱情的怀疑,不幸的婚姻导致了路遥对爱情的绝望。
同时本文探讨了路遥小说获得读者广泛阅读这一现象的社会文化意义。
超越自卑体验崇高——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K e o d : U a ; v l; r gca rn s ;n eir yc mpe ; ese pn y w r s L Y o No es T a i wae e s I froi o lx Ov rtp ig t
超越 自卑 体验崇高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李 梅
( 西 师 范 大 学 文 学院 ,广 西 桂林 5 1 0 ) 广 4 0 6
[ 摘 要]路 遥小说具有浓厚 的悲 意识 ,这与他 的 自 剧 卑情结和超越 自 卑所体验到 的崇高美具有 密切关 系。路
遥及其作 品中的主人公在不屈服于命运、超越 自卑追求卓越的求索中付 出了惨重的代价 ,其 浓郁的悲剧意蕴中折射
Abs r c : oSn v l h v to gsn eo a e ya dti h saco ec n e t nwi i fr rt t a t LU Ya ’ o es a eas n e s f rg d n s a l s o n ci t hsi e i i r t h o h n o y
第 1 卷第 l 2 期 2 1年 3 02 月
温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1o e z o c t o l& Te h i a le e o r a f W n h u Vo a i na c n c lCo l  ̄
、O11 ,密切 相 关 。其 悲 壮 性 的 生命 体 验形 成 了他 复 杂 的 创 作 心 理 机 制 。 痛 苦 的 童 年 经历 在 他 心 灵 烙 下 了浓 厚 的
自卑情结 , 再加 上 桀骜 不 逊 的性 格 , 左右 着 他 的行 动 。
论《平凡的世界》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论《平凡的世界》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论《平凡的世界》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
下文就是小编收集的论《平凡的世界》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论《平凡的世界》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路遥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仅仅活了四十二岁,但他却为世人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丰厚遗产。
其中,《平凡的世界》获1991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路遥是一位用生命和良知进行创作的作家,他的小说大气磅礴,震撼人心。
在他逝去多年以后,其作品仍越过纷繁喧嚷的时日,被众多的人所喜爱,尤其是许多青年人,至今仍把《平凡的世界》视为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平凡的世界》立足于特定的时间(1975——1985)和空间(陕北黄土高原),全景式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陕北人民苦难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如何从苦难中自我救赎、寻找生存之路。
但是,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悲剧色彩一直笼罩着这块苦难的大地。
作品中的主人公一直在承受着来自生活道路方面和爱情方面的悲剧。
可以说,路遥把他的悲剧理论真实含蓄地、毫不夸张地、一点一滴地渗透到这个叫做双水村村民的普通生活中来。
作品中虽然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但是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真实生活中真实的悲。
究其原因,作品中的人物的悲剧命运是由社会、性格、宿命造成的。
为什么作家路遥要给他笔下的人物赋予悲剧的命运呢?一、人物悲剧命运的表现作者一开始写到:“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
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
”作者突出了“一九七五年”这一期间,让读者从一开始就进入黄土高原“尚未解冻的冬季”,去感受严寒中弥漫着苦难的陕北大地,也预知了作品中人物特定的悲苦人生。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路遥是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用自己的自己的方式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的作品让许多人都很喜欢,我每读它一次都会有和上一次不一样的理解和看法。
认真研究其作品,可以看出在路遥小说的世界中,描写的都是处于贫穷和饥饿的人们,但文中虽然描写的是贫穷和饥饿,但一点也没有让人们感受到他们有多么可怜,而是表现出他们那种反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作品虽然充满悲剧,但值得让人们深思和回味。
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反抗精神,使人们产生很大的共鸣。
所以本文将从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悲剧意识表现形态,悲剧意识影响这三个反方面研究路遥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路遥;小说;悲剧一路遥悲剧意识的成因作家在描写这个世界时,主要是看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他描述世界的成和败基本上都和他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关。
路遥的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和他的个人经历和他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文化有关。
悲剧意识即我们对自身的悲剧和生存困境的有很清楚的理解,但是在路遥身上展现出的的是这种悲剧意识及精神的一致。
路遥采用悲剧的形式来叙事,正好体现了他个人所经历电热人生苦难;而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剧精神正好是路遥本人不屈不挠电热抗争精神的人体现。
这章将会从作者本人的悲剧意识怎样形成方面来探究作者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怎么样形成。
(一)地域文化的影响所谓地域文化是指该地区特定的文化现象,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心理。
而文化心理是说和地域文化有关的一种文化性格。
所以研究路遥的文化性格和他出生的地方密切相关。
路遥出生在陕西榆林的一个小山村的里,小时候家里很贫穷,1973年开始了他的文学写作。
他的家乡一直影响着他的成长和创作。
所以说路遥的这种悲剧意识与他所处的地域环境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陕北的自然人文环境住进了他的脑海和他的思想中,让他在今后的创作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他的家乡。
陕北民歌那种豪放和悲苦的特性正好体现了陕北人民积极向上和忧患不满的两重性格。
浅谈路遥爱情小说的悲剧性
浅谈路遥爱情小说的悲剧性路遥是我国当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苦行僧般的意志去描绘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提示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复杂的心理演变,最终以高加林、孙少平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具体来说,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悲剧可以大致归结为两种形式:其一,相爱中的一方由于环境、身份等的改变而背信弃义,从而造成了“自为”的爱情悲剧。
比如,《人生》中美丽善良的刘巧珍,出于对知识的敬重和由此带来的对高加林的爱慕和同情,在村里的“知识人”高加林精神最苦闷的时候,作为一个年轻的姑娘,她勇敢地向高加林伸出了援助之手,抛出了她爱情的红绣球。
后来高加林在新环境中又有了新的追求,刘巧珍被高加林始恋终弃了。
其二,是相爱中的男女由于双方地位等的不同而受到周围人——主要是父母等亲属的阻挠而未能走到一起。
和第一种情形相比,这种情形可以称为“人为”的悲剧。
比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田润叶,他俩同在一个村里长大,从小相互扶助,共同的志趣培育了他们纯洁自然的爱情。
可是这株爱情之花却在时间老人的脚步声中逐渐枯萎了。
路遥为什么热衷于把爱情生活写得这么富于悲剧性呢?这其中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其创作方法的原因,也有其个人生活的影响。
在创作方法上,路遥是一个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坚定实践者,这种创作方法的特点即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去反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体现时代精神、提示生活的本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本身就是崇高美的一种形式,高尚往往要在悲剧性事件中才能得以体现,悲剧所引起的审美感受常常是深刻的、持久的,生活本身的悲剧本质决定了艺术悲剧恒久的生命力和不熄的光辉。
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更容易净化灵魂、提高认识,路遥的一系列爱情悲剧小说正是体现了这种美学追求。
在另一方面,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内容和创作方法。
一般来说,个人感情生活比较满意的作家,其作品往往很少涉足爱情领域,大概是吃到甜葡萄之后怕说出来别人抢吃,而个人感情生活相对不如意的作家则更愿意去描绘爱情世界的光怪陆离,这大概是一种心理补偿作用在起作用。
从美学范畴浅谈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权威资料]
从美学范畴浅谈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摘要:路遥正是以巨大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将《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路遥在小说中悲剧人物的身上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完成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家行为,而是超越了自己反抗自己苦难的一种激情下的心血灌输,使得小说中的每一个悲剧人物都能得到生活的验证、时间的佐证,让人物形象丰满,对其的考量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都是完整的、统一的。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悲剧意识悲剧精神文学批评一、悲剧意识灵魂拷问的内涵与外延纵观著名作家路遥的110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1},毫无疑问,这部被称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的旷世之作,是在用悲剧性质的精神贯穿始终的。
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
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
”{2}在中国,“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那个持之以恒,用生命在追逐太阳的夸父,也成了悲剧人物的形象代表。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悲剧是个美学范畴。
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美学理论的丰富,这个美学范畴与中国美学理论、文学理论、文艺理论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并不断发生着或明或暗的演变,这对于文学文本和读者的交流,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路遥正是以这种巨大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将《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才使得这部皇皇巨著成为激励千万青年的经典,并成为老师和学生最喜爱的新课标必读书。
著名作家陈忠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情感。
”{3}由此可见,一个作家的悲剧意识和一部作品的悲剧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更容易在广大读者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从中国文学的现状出发,重新思考路遥在小说中的悲剧美学理论,并将一系列的概念系统化、明确化,探讨出《平凡的世界》的悲剧美学理论体系,就成了当代文学评论家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和应该肩负的一个历史责任。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之”路遥在恋爱的日子里“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之”路遥在恋爱的日子里“摘要已故作家路遥以“城乡交叉地带”为背景,关注时代的变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小说,饱含对土地和农民的赞颂,充满了激人奋进的力量。
路遥被誉为“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他把文学视为自己生命的悲壮情怀和最终捐躯文学沙场的献身精神,像一面血染的旗帜,永远净化和感召着一代代读者的灵魂。
近年来,诸多学者对路遥本人及其小说的英雄情结、土地意识、民俗意识等做了深入的研究。
路遥小说中苍凉厚重的悲剧氛围,以及作家再现生活的史诗品格,为我们提供了探究路遥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的艺术价值、审美取向新的可能性。
本文通过对作家短暂而坎坷的人生经历的回顾,从作家文化心理的形成探究路遥小说创作的情感指向,指出路遥短暂的人生历程,本身就是生命的悲剧,并分类分析了小说中三类人物的悲剧,从多个角度归纳出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路遥小说悲剧意识现实主义审美价值前言路遥及其作品表现出的昂扬斗志感染了广大读者的灵魂,激励着许多青年人追求人生的辉煌。
路遥离世后的十多年里,对作家本体与创作关系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路遥研究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势,先后诞生了《魂断人生——路遥论》、《黄土地的儿子——路遥论》等专著。
笔者在认真、反复研读路遥小说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路遥研究专著、专论全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吸取前人研究成果,将研究视角投向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从作家本人的人生悲剧中探究路遥小说中悲剧的艺术魅力,并多角度对作家创作心理的形成以及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做出理性思考。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路遥短暂的人生历程,本身就是生命的悲剧;路遥小说中浓郁的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作品散发出悲壮而冷峻的悲剧美,深化了时代主题,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一.浓郁的悲剧意识悲剧是审美范畴之一。
悲剧意识是人类对自然悲剧力量和社会悲剧力量的感受,是对现实悲剧性的反映,又是对悲剧性现实的把握。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黄建国
【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3)004
【摘要】路遥的小说世界里,在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变革的激流中,在那些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并创造新生活的普通人身上,蕴含着沉郁浓重的悲剧色调.<人生>描写了一场极其复杂、令人思绪纷纭的人生悲剧,但在复杂的悲剧表象下隐约透出了生活的某种确定性.路遥是一位"用生命歌唱"因而值得人们尊敬的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总页数】5页(P24-28)
【作者】黄建国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民族、文化、生命悲剧意识的交织——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精魂 [J], 马晖;王万鹏
2.勋章与地母——从路遥小说与中国古代爱情名作的相似性论路遥小说的女性形象[J], 马敏
3.生命悲剧意识和文化悲剧意识的交织——老舍悲剧意识的精魂 [J], 马晖;王万鹏
4.超越自卑体验崇高——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J], 李梅
5.论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和悲剧意识 [J], 安春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一)路遥及其作品表现出的昂扬斗志曾经感染了一代代读者的灵魂,激励着许多青年走向了人生的辉煌。
这与作家的曲折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在当前的路遥研究中,对作家身世及对其创作的影响逐渐多了起来。
本文将研究视角投向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从作家本人的人生悲剧中探究路遥创作中悲剧的艺术魅力,并尝试多角度对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做出理性思考。
研究认为,路遥小说中浓郁的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作品散发出悲壮而冷峻的悲剧美。
一、苦难的人生经历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天幕上,路遥犹如一颗倏然而逝的流星,在短暂的写作生涯里,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
他的成名作《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短短43年的人生历程,路遥一直与命运抗争着,艰辛与奋斗一直伴随着他。
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了新中国社会变革的风风雨雨。
小时候乞讨般的生活,被过继给伯父;学生时代面临着失学和饥饿的威胁;直到他临走的时候,他也未能完全摆脱成长过程中的阴影。
这种生命体验,直接促成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其他小说的诞生?/span>(一)命运多舛的童年1949年,当路遥降生到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艳丽色彩,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意味着残酷。
路遥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里十来口人,十分贫穷,共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
7岁的时候,为减轻家里负担,父亲带着他一路乞讨来到两百华里之外的延川县,把他过继给伯父。
?????????“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我那时才是个七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完全陌生的地方。
我想起了家乡掏过野鸽蛋的树林,想起砍过柴的山坡,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把我出卖了……”⑴???? 尽管只有七八岁,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
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童年,不堪回首。
贫穷饥饿,且又有了一颗敏感自尊心。
”⑵路遥独立地做人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二)饥饿中体验人生?????路遥一直在伯父家度过了他的中学年代。
伯父家也很穷,他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发愁。
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他常常独自跑到荒野地里,在收过的土地上去寻觅被遗留下的几粒玉米充饥。
中考时,他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伯父无力再供他上学,就找来劳动工具,让他砍柴、放羊。
他愤愤地把绳子锄头扔进沟里,义无反顾地上学去了。
整个高中三年,是路遥人生中最困苦最难熬的时期。
他没有生活保证,连五、六块钱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有时连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菜也吃不起。
他整天饿得发晕,似乎感到自己的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一次,他回到老家,母亲含泪用家里仅剩下的高粱面和土豆丝为他包了一锅饺子。
煮沸的饺子一个个烂在锅里,成了面糊糊。
母亲难过地转开身去,路遥一句话也没说,操起筷子一口口强咽了下去……这段饥饿的回忆为路遥创作心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等都有作者本人的苦难身影和辛酸烙印。
命运没有给他带来温饱和高贵,却让他学会深刻理解人生的艰辛和劳累。
饥饿和苦难,没使他悲天悯人,反而激起他强烈的生命意识。
正如路遥借孙少平之口所言:“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也受用不尽。
……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痛苦难到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是我们伟大!”⑶?(三)政治理想的破灭在路遥的人格建构中,有一种介入政治活动的强烈欲望。
1968年,19岁的路遥以群众代表的身份被任命为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开始以政治角色出现在人们面前。
他借着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进入县级权利机构并身居要职,他以为自己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时机到了。
然而,历史的悲剧往往“偏袒”这样充满“投机”欲望的青年。
在闹剧结束后,路遥怀着对政治理想的绝望和人生的苦闷回到了农村,做了民办教师。
他深刻地认识到,他被当前的政治运动愚弄了。
正是在痛苦的反思中,他对“文革”及中国新时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观察和理解,从而为他构筑《平凡的世界》和《惊心动魄的一幕》提供了直接的生命体验。
(四)苦涩的婚恋在好友曹谷溪的撮合下,路遥初尝了爱情的甜蜜。
他爱上了北京知青林红,并将县上给他当工人的唯一指标让给了心爱的人。
生活总有许多说不清的巧合,就在县革委会宣布对他隔离审查的当天中午,林红因路遥的“农民身份”而提出断交。
这暴风骤雨般的打击,使得风云一时而又倔傲的他一下从崖边掉进了沟底。
这时,林达走进了路遥的生活,用爱抚慰了他的创伤。
又是在曹谷溪的牵线搭桥下,他们结为伴侣。
遗憾的是,婚后生活并不和谐,终于,在路遥离世的前几个月,两人签字离婚。
??(五)以生命捐躯文学沙场1988年5月25日,在甘泉县招待所,路遥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写完了《平凡的世界》最后一页,随即他如释重负般把那支用了几年的圆珠笔扔出了窗外。
《平》从1982年开始构思,历时6年完稿。
其间路遥下煤矿,走乡村,绝浮华,处陋室,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他说好些时候,躺在床上有一种生命即将终止的感觉。
待书完稿,这位40岁不到,原本铁塔般壮实的汉子,两鬓已新添了许多白发,满脸皱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看上去全然像一个老人。
⑷悄然不觉中,病魔已趁虚而入,死神也步步逼近。
“实行如此繁难的使命,不能对自己有丝毫的怜悯之心。
要排斥舒适,要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
”⑸。
写完《平》,路遥身体就再没能恢复过来,1991年冬到次年初春,他写了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
1992年11月17日,黄土高原开始落雪的时节,路遥怀着无比眷恋的心情离开了他热情讴歌的这个世界,他深切地爱着这个世界,然而他走的时候却是多么地孤单。
弥留之际他喃喃低语:“爸爸妈妈可重要哩……爸爸妈妈可亲哩……”⑹这两个短语背后凝聚着多少感情、多少思考、多少人世沧桑,而又凝聚着多少难耐的痛苦、渺茫的希望和无可奈何的幻灭……人生的悲剧太惨烈,以致他在临终之时发出撕心裂肺的呻吟……以上对路遥短短43年的人生轨迹及创作心理作了耙疏。
纵观其一生,他的经历是坎坷而又多难的。
生存,情感,婚姻,人生抱负,这些事物在路遥身上却一个个成了严肃冷酷的词汇。
他的人生就是一场以中国社会为舞台,作家自编自导自演的悲剧。
但是,路遥并不是以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虐式心态对待苦难的,他没有把苦难神圣化。
与生俱来的苦难岁月,过早地把路遥引入了与命运抗争的境地,使他在饱尝人间辛酸痛苦之时,也磨练了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倔强性格;造就了以苦为乐的人生境界,还培养了他独立思考,敏锐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
他懂得:不管老天怎样冷酷无情,都要认真耕耘生活的土地,而且,只求耕耘,不问收获。
这种生命体验,对路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浓郁的悲剧意识路遥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⑺。
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⑻。
他始终以深深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黄土高原作为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小说以中国社会变革为背景,塑造了“城乡交叉地带”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与命运抗争者的青年,农民,知青,农村政治家……这些人物的命运最终虽不尽相同,但无不是以悲剧收场。
(一)命运抗争者的悲剧以马健强、高加林、孙少平为代表的命运抗争者形象是路遥着重刻画的一类人物,在作家所建构的艺术大厦中,始终占据着主体的位置,也集中体现了作家的理性思考和审美追求。
在这个群落中,敢于向传统生活挑战,自觉设计和执着追求人生理想是这类人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
尽管如此,因其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地位,他们的人生展现给人一种悲剧的美。
《在困难的日子里》是作者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
路遥以三年困难时期为时代背景,写一位来自农村的青年马健强进城求学的艰难经历。
国家的困难,物质的奇缺在这个进步的青年身上有更明显的体现,同时,他还要忍受因城乡差距带来的精神上的歧视和嘲弄,而这对于一个自尊敏感的农村青年又是多么地不能忍受!面对这些,他只能以微弱的道德之光来点亮心灵的大道。
“作品中主人公的那些生活历和感情经历也是我自己所体验过的。
不过,那时我年龄还小,刚从农村背着一卷破烂行李来到县城上高小。
鉴于这种情况,我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不能有个较为广阔的了解和更为深刻的认识,现在只能努力写到这样一种程度。
⑼”马健强可以说是作家本人的代言人,路遥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到作品中,于“那个时代的一个小生活天地里”折射出当时中国的整体面貌。
《人生》发表后,高加林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
高明楼为己利把他从体面的教师岗位推向地道的农民,而随着叔叔的升职,他进入了县最高权力机关,成为风光潇洒的记者而抛弃了纯洁善良的巧珍。
命运似乎专喜欢和这样的人开玩笑,当被克南妈告发而一夜之间又沦为农民的时候,他陷入了绝望的境地……这样一个才华出众,心高气盛的青年一次次被生活所愚弄,不甘平庸的他在生活的汪洋中连呛苦水,屡遭磨折,这不单是个人的行为造成的。
对于他,我们很难用单一的价值标准裁决,也很难给予单向的情感认同或评判。
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中的一号男主角。
他热爱养育他的黄土地,而又不甘于当一辈子农民。
他总感觉外边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呼唤着,于是背井离乡,开始了流浪生涯。
在城市他颠沛流离,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但他并没有屈服,仍顽强地构筑着精神的家园。
他在城里邂逅了已上大学的田晓霞,这个出生于干部家庭却很平民化,有思想的女孩改变了孙少平的生活,为他地道的农民血液里注入了新元素。
在她的影响下他开始读报,关心国内外大事,于是其思想不再局限于家乡,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农民。
晓霞还帮他谋得了一份矿工的工作。
默默地,他与爽朗而富有感染力的晓霞相爱了,然而爱情的萌芽却也是悲剧的开始。
一个是长年工作于地下的矿工,一个是活跃于省城的记者。
他们天各一方,但仍保持着通信。
田晓霞还出人意料地到矿场去探望孙少平,那次相会真让人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之感。
然而,他们只能是精神上的伴侣。
矿工生活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少平需要心灵的慰籍,而他的情人却远在他乡,于是作者适时地安排了惠英嫂这个人物。
惠英也许是所有矿工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温柔,体贴,勤劳,能吃苦。
她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丈夫在一次事故中丧生。
少平义不容辞地为她撑起了一片天空。
于是,一方面惠英获得了精神支柱,一方面少平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慰籍。
这时他们的感情是十分纯洁的:惠英还没有完全从丧夫的痛苦中解脱,而少平的感情,则浸注在远方的晓霞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