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仲蒙《夜坐》文同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含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从古都长安出发的驼队翻越崇山峻岭,驰骋朔.(shuò)漠绿洲,用脚步丈量广袤.(mào)地域、崎岖道路。
那商旅络绎不绝、穿流不息的商贸通道,成了融汇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B.眺望远处,烟霭苍茫,山路蜿蜒,阒.(qù)然无人,不禁浮想联翩:春看妩媚,夏见丰腴,秋赏缤纷,而今冬窥骨气—一舍弃过眼繁花,留下铮.铮(zhēng)铁骨与浩然正气。
C.那朝天举着喇叭的玉米、高粱,那地上匍匐前进的豆苗、瓜蔓.(màn),无不迸.(bèng)发出盎然生机、蓬勃活力,不知道那有闲情逸志的文人们是否喜欢这夏日热烈急促的旋律。
D.世人常常处心积虑妆扮自己的历史,但身体孱.(càn)弱的瞿秋白却执拗.(niù)地说“不”。
他的品格和风范,如平原上的高山岿然峻拔,像下临深谷的峰峦磊落奇崛。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2020届高三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2020届高三考试语文试卷一、默写 (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的长江三峡便是胜景之一。
《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了精妙的描写:“ ______ , ______ 。
”黄州文赤壁更是因苏东坡的《赤壁赋》而名扬天下,其中,“ ______ , ______ ”写出了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壮阔景观。
除了自然景观,湖北还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更是生长于此。
如果屈原目睹疫情之下百姓的生活,必然会伤心感叹“ ______ ,______ ”(《离骚》)。
二、诗歌鉴赏 (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
“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状。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
与首联有呼应效果。
(2) 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请做赏析。
三、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
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
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语文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怜悯”将像一个在狂风中倘.(cháng)佯的裸体婴儿,或像一位在空中乱闯的仙童,把这令人毛骨悚.(sǒng)然的行为吹向每一只眼睛,使泪水淹没唉叹。
B. 70 年来,劳动群众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在革故鼎.(dǐng)新、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在筚路篮缕、胼手胝.(dǐ)足的实干中,铸就了改天换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C. 从清裂到柔和本身就足以令人好奇,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那一年的物候.(hòu)给它注入了怎样的生命力?时光窨.(xūn)制陈韵,配搭的故事好似永远讲不完。
D. 细草芊芊.(qiān)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jī)痕车迹。
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作为国内少有的聚焦校园欺凌的《少年的你》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电影,创作者不但对校园欺凌现象多层次、全方面的描绘,同时还引发了人们关于心灵救赎的思考。
B.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深度融入,积极对接,己迈出前湾新区建设的第一步,搭起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前沿阵地”。
C. 大数据运用有助于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应该进一步扩大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的应用研宄,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
D.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每天都有无数的照片和视频被上传至网络,任何人都可以用“随手拍”的形式向众人讲述自己眼中的故事,展示自己多彩多姿的生活。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______ ,______ 。
’”(《论语》)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 ,______ 。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语文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韩愈在《师说》中认为真正的老师应该是“______”,而童子之师只是“______”,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水与月的意象组合触发了古人无尽的幽思,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______”表现无风时水中明净的月影,显得澄澈幽静;而杜牧在《泊秦淮》中则用“______”描绘秦淮河两岸朦胧幽静的淡雅意境。
古代圣贤是深受人们敬仰的精神导师,《离骚》中表明屈原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送裴别将之安西高适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
风尘惊跋涉,摇落怨暌携[注]。
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西。
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
[注]暌携:聚散,离合。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首句紧扣题意,直陈安西位于渺远之地,路途艰险,难以到达,离愁别绪溢于言表。
B.“风尘”意指战乱,“惊”字突出了征程之险;“摇落”写出秋日萧瑟,烘托远离之苦。
C.颈联写安西远在流沙之外,是对“绝域”渺远的照应,将送别愁绪表达得更为浓烈。
D.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安西边塞的自然景物,从中可窥见盛唐边塞诗雄浑悲壮的特点。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4.0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江南古镇是江南文化的源头。
人们提到江南,已不再仅仅是最初的地理范畴,“江南”更多成为一种虚化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寄托,呈现的是自古至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性和文化引领,是江南古镇发展的第一要义。
江南古镇的物质文化元素,最突出的就是水。
“亲水和泽”是江南古镇的地域生态,正所谓“上善若水”,主动融合、浸润、和谐是水的基本特质。
于是,“和”成了江南最核心的文化要素,也成就了江南文化跨越时空的魅力。
桐城市2020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试题十
安徽省桐城市2020届高考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试题(十)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
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白居易《观刈麦》中“ ______ ,______ ”两句借贫妇的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繁重的赋税,寄寓了作者对贫苦人民深切的同情.李白善用“子规”这一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愁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 ”一句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蜀道难》中“ ______ "一句以动衬静,寄托绵绵愁思。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失望的句子是“ ______ ,______ ”。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
0分)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荆州十首苏轼其一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
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
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
其二南方旧战国,惨淡意犹存。
慷慨因刘表,凄凉为屈原。
废城犹带井,古姓聚成村.亦解观形胜,升平不敢论。
【注】这组诗写于苏轼第二次出三峡,因父亲受人推荐出山,父子三人遂一起进京.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其一"开篇以平川与三峡的巨大反差,写出楚地一马平川的地形特点及诗人初到荆州豁然开朗的感觉。
B.“其一”颈联描写江水蔓延仿佛切断平野、风卷白沙仿佛集成沙旋的情形,“侵"字以静写动,使画面极富动感。
C.“其二"首联承接“其一"尾联,指出荆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今仍能看出当年艰难经营之旧迹。
D.“其二”以“废城”“古姓”照应“旧战国”,以“井”和“村”展示古城新貌,体现古今变化。
同样写进入荆州后的见闻感受,两首诗在叙事重点和抒情方式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7月6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省桐城2020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桐城2020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历史语境中,什么是“天下”?人们多倾向于从政治层面为其定性,如邢义田所言:“天下观是指人们对这个世界政治秩序的概念。
”但是,当中国人以美学视野规划他的生存境域时,天下不仅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
时间为人的世界经验植入了运动和过程,它的价值则在于为主观经验建构的天下秩序增添了变量,使其由井然有序的状态,变化为活泼生动的状态。
中国传统天下观念从河洛中原出发,相关时间观念的形成也必然受这一区域的土壤以及气候和物候条件影响。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起于对土地生命特质的体认。
这是一种农业时间,即“农时”或“农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候乃至天象变化成为时间的标识。
同时,这种时间观念起于河洛中原,然后不断向外扩大它的描述疆域,直至成为一种与中国人的天下观齐平的概念。
这种时间观念之所以是审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它并非来自自然界先天的给予,而是来自人后天的感性经验。
更具体地讲,在传统中国,时间不过是处于世界一隅的黄河中游的乡土经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虽然因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心而赋予它普遍价值,但它毕竟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人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观建构。
它得以成立的美学理由要远远大于科学的理由。
在传统中国,时间的审美化是天下观念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被“天下”一词规划的世界呈现出活态化的审美特征。
首先,在这一地带,中国早期农事活动对土地生命特质的发现,为中国人的自然审美提供了一个奠基形式。
2024届安徽省桐城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安徽省桐城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②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③“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限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④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2020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卷(二)语文试题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在《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作者跟两个侄子强调他最深恶痛绝,而不愿他们有的行为是“______ ,______ ”。
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 ,______ ”。
《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连用两个比喻“______ ,______ ”来表达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苏轼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离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上片后两句以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朋友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有美堂前的沙河塘里华灯初上,水调歌曲优美动听,作者好奇,想一探究竟。
D.这首词意象优美,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含蓄蕴藉。
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3.以“之所以”开头,重组下列句子,使之符合逻辑,表达顺畅。
虽然关于“中产”的界定,无论学术界还是百姓的主观感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被公认为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
因此尽可能地减少极端贫困人群和极端富裕人群,努力扩大中产阶层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试题
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1.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一项()A. 今天天气太反常,滴水成烟,炙手可热,真是难受极了。
B. 所谓开放,就是要借他山之石,师心自用,促进自我发展。
C. 虽然他犯了错误,但是罪不容诛,应允许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D. 经过多次反复修改,这篇文章差强人意,他终于总算过关了。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说:“中国从来不许忏悔”,一语道破传统道德中缺乏忏悔精神的事实。
__________.此种作派流毒深远,以至于今天的人们纷纷走向伪圣或伪人,你也就不必感到莫名惊诧。
①隐晦事实真相,掩盖世人耳目,回避现实与人性问题与矛盾②但是整个思想传统并没有把“自省”当成令人敬佩的品格,多数人将其看作是“自污”③历史上,更多的时候是讲“讳”的,为长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④虽然儒者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A. ④③②①B. ①③④②C. ①③④②D. ④②③①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3.按要求填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 。
(荀子《劝学》)伤心秦汉经行处, ______ 。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______ ,任重而道远。
(《<论语>七则》)朱自清《松堂游记》: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
从前人说“______ , ______ ”,真有点儿!(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春日郊外(宋)唐庚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A.首联概括暮春郊外榆槐吐嫩,春色满原,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安徽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墨水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艺术史研究究竟应该“向内”回归本体,还是应该“向外”继续扩展?我认为,艺术史研究需要一种“向外”的有效跨界。
跨界不仅是艺术史作为一门新兴人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这一学科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走向的大势所趋。
当下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跨界,而是如何避免短期功利主义的无效跨界,实现长期互惠互利的有效跨界,进而实现艺术史与更多样学科、更多元文化、更多媒介资源的共创共生。
实际上,“向外”跨界与“向内”关注艺术作品本体,两种方法并不是对立的。
“向内”的所谓不跨界,在实质上往往以某种对本真性的坚守构筑了有效跨界的基石,这有效的“守旧”可能比无效的“创新”更有助于实现真正跨界。
与古为新,本就是从时空跨界中汲取传统文化资源,天然就是推进跨界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向内”也可以是实现“向外”的一种手段。
需要强调的是,我在这里说的跨界指有效跨界,它与无效跨界不同。
无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在学科建设中,要么将艺术现象和历史事实简单嫁接,要么视艺术作品为已知历史叙事可有可无的点缀,要么以模式化的研究方法肢解艺术的魅力,既对探究艺术和历史新知无所助益,也不利于研发适配于艺术史学科的有效方法论。
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二)-学生版
绝密★启用前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阅读题一、(安徽省阜阳市2020届高三质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一批文化类的慢综艺节目迎来发展好时期。
诗词类、成语类、汉字类等传统国学内容的节目风靡一阵之后,又兴起了一波音乐类、表演类等泛文化艺术节目,去年起热播的表演竞技类节目《演员的诞生》、今年以来的《幻乐之城》以及近期新开播的《一本好书》等,成为接力的“第二梯队”,在导向引领的同时,不断发掘文化综艺节目的可能性。
文化综艺节目不是当下的新事物,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读书类、朗读类、电影推介类的节目就曾经占据电视屏幕的半壁江山,但产品的种类并不丰富,产能有待提高。
文化综艺由于背靠广阔的文学经典,可供利用的内容取之不尽;另一方面,由于传媒介质和平台的因素,文化综艺非常适合家庭“客厅化”的观演场景。
这是文化综艺曾经走在综艺类节目前沿的重要原因。
而当下这波文化综艺热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毋宁说,供给侧选择文化综艺的理由,更多是对过度娱乐化、强刺激的娱乐综艺节目“霸屏”的一种排异。
这种选择,在初始确实给受众带来了口味和节奏上的耳目一新,由强资源、强制作能力的机构输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确一上来就占据了该类综艺节目能达到的品质高峰。
目前看来,文化综艺如何产生行业原创力仍需探索。
社会形态和消费心理的跃迁,媒介和平台的发展,使得文娱类产品的消费场景发生巨大改变。
院线、音频、短视频等形式,对内容和受众都进行了彻底的分化、切割、重塑。
读书类的内容更适合音频平台,人们习惯于在开车、家务等场景下收听;影视类的内容则偏向短视频形式,以两分钟的高频剪辑加上个性解说对内容进行“三度创作”;而弹幕和社交媒体等则改变了人们观看和消费文娱内容的目的。
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语文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怜悯”将像一个在狂风中倘.(cháng)佯的裸体婴儿,或像一位在空中乱闯的仙童,把这令人毛骨悚.(sǒng)然的行为吹向每一只眼睛,使泪水淹没唉叹。
B. 70 年来,劳动群众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在革故鼎.(dǐng)新、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在筚路篮缕、胼手胝.(dǐ)足的实干中,铸就了改天换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C. 从清裂到柔和本身就足以令人好奇,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那一年的物候.(hòu)给它注入了怎样的生命力?时光窨.(xūn)制陈韵,配搭的故事好似永远讲不完。
D. 细草芊芊.(qiān)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jī)痕车迹。
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作为国内少有的聚焦校园欺凌的《少年的你》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电影,创作者不但对校园欺凌现象多层次、全方面的描绘,同时还引发了人们关于心灵救赎的思考。
B.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深度融入,积极对接,己迈出前湾新区建设的第一步,搭起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前沿阵地”。
C. 大数据运用有助于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应该进一步扩大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的应用研宄,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
D.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每天都有无数的照片和视频被上传至网络,任何人都可以用“随手拍”的形式向众人讲述自己眼中的故事,展示自己多彩多姿的生活。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______ ,______ 。
’”(《论语》)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 ,______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默写 (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庄子在《逍遥游》里借人们旅途长短与准备繁简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境界“大”、“小”的区别,其中他说,到近郊旅游,“ ______ , ______ ”。
(2)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用四种不同的指法先后弹奏了两首当时的名曲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3)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 ______ , ______ ”两句表现了诗人虽有乡关之思,但因战争远未结束更要坚守戍边岗位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诗歌鉴赏 (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杂诗曹植微阴翳阳景①,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②,处者歌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阳景:太阳光。
②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
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
③处者:指役夫的家人。
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有盼役夫早归之意。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怀。
B.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僻邈远,又显人物内心的愁苦无助。
C.役夫征发时严霜凝结前路茫茫,归家时白露已唏苦尽甘来,物候变换中寓含着人物内心悲喜变化的今昔之感。
D.九、十两句借典抒情,感怀深沉,游者和处者同心离居,一悲叹乱离,一殷切劝归,对举并写,倍显凄恻动人。
(2) 三、四句对诗歌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 (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3. 阅读下面两幅关于快递包装问题的图表,按要求完成题目。
图一:2014~2019年中国快递包装量(单位:亿P cs)【注】E是预估、预算(Estimate)的英语缩写。
图二(1) 从唤起公众对快递过度包装问题的重视来说,你认为哪一幅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2) 请你为倡导绿色包装拟写一则宣传语。
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
四、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
持久、含蓄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
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
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江南意识其实并不一定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的过程。
江南意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南方认同北方、学习北方的过程。
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
《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中国即中原,这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自觉。
由政治认同再进一步,即为文化认同。
诗经学中的雅音,即华夏中原之正声,就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表现之一。
秦汉一统天下,更加强了中原意识。
而且由于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
这时还几乎谈不上什么江南文化与江南意识。
一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但彼时江南心灵是崇尚北方中原文化的,几乎完全没有自己文化的自觉。
陈寅恪认为当时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正统观念: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
其实南朝人也如此。
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也大多以恢复中原为志,从南朝大量北伐的诗歌来看,表面上他们似乎是文化的正统,其实他们是被赶出了家园的异乡人,他们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端在中原。
从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上来看,淝水之战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个大关键。
江南文化中心与文化认同的产生,实为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的历史过程。
东晋淝水之战大败苻坚,实为南中国争取到了极可宝贵的战略时间。
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得以从容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从而使新文化的成果生根开花。
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发源于洛阳而以侨民为代表,是被带到江南的文化,也是中原移民文化。
如谢道韫祖籍河南,是谢家的第三代侨民,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己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
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
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
文化认同的同时,可以并行不悖地存在着强势的政治认同。
江南士人一方面高度欣赏与玩味文采、文章等新的创意;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内心深处的大汉情结,即对于中原故土或隐或显的深深怀想。
江南认同是一种文化趣味、时代新潮,是对文明新意的认同;而大汉情结则是乡关之思、家国之痛,是对生命之根的认同。
一方面崇尚新潮文化,一方面不忘本土故乡,正是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
因而,江南认同虽强调突出的是文化,却必然具有文化的政治性,具有精神形态的话语权。
(选自胡晓明《“江南”再发现》)(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江南认同是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历代相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底蕴实质是家国之爱。
B.随着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中国早期的中原认同也逐渐转化为江南认同,为后来的江南意识所替换。
C.中原认同和江南认同同属地域认同,产生时间虽有先后,却一样都包括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D.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在汉朝时达到顶峰,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登上政治舞台,有了江南意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文章从内涵、产生、源流、特征等角度对江南认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B.文章先指出江南认同的底蕴是家国之爱,随后按时间顺序明确了这种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
C.作者举谢道韫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原文化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并最终生根开花的事实。
D.文章先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介绍中原意识,故而后文分析江南意识兼有文化、政治特性便其来有自,合情合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最初偏安江南的士大夫多以恢复中原为志,说明他们崇尚的是北方中原文化,江南还少有自己文化的自觉。
B.面对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给江南带来了自信,推动了江南意识的产生。
C.南方人长期向南迁的北方人进行文化学习,逐渐生成了江南意识,使得江南文化免除了排他性。
D.流亡江南的士人身上,江南认同和大汉情结并行不悖,两者同存一体,这是他们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猪年大年初一当天,8部电影集体上映,当日票房超14亿元,创国内单日票房新高。
如今,过年看电影,已成为很多人春节的“必选项目”。
“科幻”成为今年春节电影档主题词。
据国家电影资金办初步统计,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5天,成为领跑春节档的票房“黑马”。
而充满科幻元素的喜剧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紧随其后。
近年来,“过春节看电影”已成为各地的一项新年俗,很多影城春节期间日均上座率增长十分明显。
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有超过1.1亿人次到电影院观影,全国电影票房超过50亿元。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说,今年春节档影片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
(摘编自于佳欣《变化中彰显中国发展活力--透视过年方式之变》,2019年2月11日新华网)材料二:《流浪地球》票房已超30亿,收获了票房,也收获了口碑,展现了中国人全球意识的不断增强。
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
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中国电影开始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认为:“中国电影历史题材多、现实题材正在崛起,但未来题材一直未有突破。
《流浪地球》横空出世,极大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
”与好莱坞不同的是,中国科幻是把整个人类当作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中国科幻最有魅力的部分。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流浪’,这样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
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属于中国的科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认为,该片充满着中国独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情义,既有家园情结,又透视出家国情怀。
《流浪地球》的热映,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观众的如潮好评中,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摘编自牛梦笛《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2019年2月17日《光明日报》)材料三:根据有关数据,截至2月10日18时,春节档内地电影票房累计超过55亿元,排名前三的影片票房均破10亿元:《流浪地球》票房19.24亿元,《疯狂的外星人》票房14.10亿元,《飞驰人生》票房10.13亿元。
实际上,票房创造历史新高并不让人意外,其背后是我国迅速增长的文化市场。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6万家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占我国2018年GDP的十分之一,可见我国文化产业体量庞大;同时从8.2%的增速来看,也高于GDP6.7%的增速,其中文化服务业34454亿元,增长15.4%。
距离普通民众最近的文化产业消费,就是电影市场。
电影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市场的火爆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我们从中捕捉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消费信号,即我国居民已经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的消费,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可逆转的消费新趋势。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代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当前文化产业规模扩张迅速,我们依旧缺乏一些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当然了,推动文化领域全产业链发展,有关部门也需要发挥作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打破文化企业发展的种种束缚,释放出文化企业的真正生产力。
我国一些文化事业单位集聚了很多的人才等资源,有着非常强的实力与基础,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压舱石”,激活这些资源必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上台阶,其中不少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或将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的龙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正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在不断扩张文化产业规模的同时,还应深度挖掘IP价值,建立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