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中国教育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儒学大师xx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学院28xx董仲舒,我国历史上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人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这对他以后的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在当时儒学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寂寥而又刚开始兴起的时刻,不少人的想法和观点还是相当浅薄的,与他们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通才”“鸿儒”这些比喻一点也不过分。
可以想象当时他的声誉之高,气派之盛!汉武帝汉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分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一建议也最终被汉武帝所采纳,成就了儒学的历史又一鼎盛时期。
三大文教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下: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他是依据《春秋》“大一统”的思想来阐发了这一见解的,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发展的条件。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位后,接连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的,
教化、正万民”和“改革选士制度”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被汉武帝
一书和《史记· 儒林列传》及《汉书· 董仲舒传》中的有关资料。
采纳。他一生著作甚丰,但绝大部分失传了,现存仅有《春秋繁露》
在哲学上,董仲舒是个地道的神学唯心主义者。他把自然事物伦
理化,把自然的天赋予了人格。他指出“天”是宇宙人间的最高主
严于律己”。
2)必仁且智。他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 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蝉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春秋繁露· 仁义法》)。 “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汉书· 董 仲舒传》)“虽有圣人之道,弗论不知其义”(《春秋繁露· 仁义 法》)。因此,必须做到“既仁且智”。
(《春秋繁露· 必仁且智》)“不仁而有勇力财能,则狂而操利兵也”
董仲舒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贤士”
明,民知所从矣。”(《汉书· 董仲舒传》)他还说:“《诗》《书》序其志,
《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智)。”(《春秋繁露· 玉杯》)它
们各有自己的特殊作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他很重视音乐教育。他说:“乐者,
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
亡,这一失败的教训为汉代以后的统治者所铭记。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了董仲 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乃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指导。其间影响较大的教育家主要有 董仲舒、王安石、朱熹、王阳明等。明清之际,我国早期启蒙思想家又勇敢地 站出来,明确提出教育要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的思想,这对我国近代 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产生具有启蒙作用。
333教育综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答:形成于夏代。
历史性变化:(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礼乐射御书数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
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
“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
中国教育史复习
中国教育史复习中国教育史必备知识点第⼀节:原始社会到夏商代的教育制度知识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答:1、教育⽬的的⼀致性,教育权利平等2、以⽣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3、教育活动在⽣产⽣活中进⾏。
4、教育⼿段局限于⾔传⾝教5、男⼥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社会分⼯6、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员知识点⼆:“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了解)答:1、惟官有书,⽽民⽆书2、惟官有器,⽽民⽆器3、惟官有学,⽽民⽆学第⼆节:西周教育知识点⼀:西周教育⽬的、内容?答:⽬的是把奴⾪主贵族⼦弟培养成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者。
内容是: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第四节孔⼦的教育思想知识点⼀:“有教⽆类”的含义?答:再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扩⼤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类”的主张,指不分种族,贫富贵贱,皆可⼊学读书。
知识点⼆:孔⼦的教育内容?答:1、⽂、⾏、忠、信。
2、礼、乐、射、御、书、数。
知识点三:孔⼦的教学思想?(⽼师说考简答)答: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并重4、由博返约注:结合讲义和理解展开答。
知识点四:孔⼦的道德教育思想?答:道德教育是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是“礼”和“仁”。
其原则是⽴志乐道、⾃省⾃克、⾝体⼒⾏、改过迁善。
知识点五:孔⼦所著六艺?答:《诗,书,礼,乐,易,春秋》第三章:第⼆节:稷下学宫知识点⼀:稷下学宫的名词解释?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
设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固城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性质:是⼀所由官家举办⽽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
也是⼀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体兼有咨议作⽤的⾼等学府。
知识点⼆:稷下学宫的特点?答:1、学术⾃由2、待遇优厚3、稷下学宫兼具培养⼈才、发展学术、和资政议政的功能。
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知识点⼀:关于性善论?答:孟⼦认为,⼈性本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第一编我国古代的教育第一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二、学校的萌芽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第二节奴隶社会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及特点复习题:1、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2、简述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四、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五、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七、关于教学和教师的思想八、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第三节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孟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三、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思想之比较第四节《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一、墨家的教育思想二、道家的教育思想三、法家的教育思想复习题:简释题:1、六经六艺2、有教无类3、学而优则仕4、三纲领八条目5、预时孙摩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考题: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简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3、简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4、评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5、简述孟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
6、简述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三讲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我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一、秦代的文教政策二、汉代的文教政策三、魏晋南北朝的文教政策四、隋唐的文教政策五、宋元的文教政策六、明清的文教政策第二节我国古代的官学制度一、汉代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二)地方官学:文翁兴学二、魏晋南北朝的官学制度1、西晋的国子学2、南朝宋朝的四学馆3、北魏的四门学三、隋唐时期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六学二馆:(二)地方官学:(三)唐代官学制度的特点:四、宋元时期的官学制度(一)宋代的官学1、北宋初期的三次兴学运动1)庆历兴学2)熙宁、元丰兴学:三舍法3)崇宁兴学2、宋代的官学制度(二)元代的官学实行“汉法”,设置社学:五、明清时期的官学制度第三节我国古代的私学制度一、私学的产生和兴起二、私学的发展(一)经师讲学(二)蒙养教学1、蒙学的发展及类型2、蒙学的教材3、蒙学的教学三、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第四节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一、书院的起源二、书院的兴衰1、北宋的书院2、南宋的书院3、元朝的书院4、明朝的书院5、清朝的书院三、书院在教学上的特点复习题:简释题:1、鸿都门学2、六学二馆3、讲会制度4、三舍法思考题:1、简述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董仲舒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内容的论述
董仲舒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内
容的论述
董仲舒教育思想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它于明末两晋矛盾尖
锐的时期诞生和发展。
董仲舒倡导的教育新法,用政治的眼光来审视社会的结构
以及维护政府的稳定,消除人们的怨声载道。
他认为,立足国家,强调基本理论,调整内部利益和政治关系,控制节节的案件,杜
绝时机以及加强宗法执行以保持统治阶级的权力,才能维护明初
社会安定。
董仲舒所提出的思想为“以义为先,以道为坐,以政
为基”,其中“义”指的是儒“仁义”,“道”指的是老子的“道”,“政”指的是明礼,即以礼论治。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
教育思想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怀,认为以政治为中心把握运
用传统文化,以忠义断其幽,御民无愁,这样明朝就能保持稳定
和安定。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以政治引导为中心,以传统文化为内容
以史学研究、人文思想为基础,以军事文化和伦理礼仪教育为补充,把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质素质等素养完整结合在一起。
他主张立足国家德利,扎根绝技,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上将传统的
文化和用处结合起来,成为对国家政治建设有益的力量。
董仲舒
的教育思想,虽只在明代实施了短暂的发展,但它的思想价值和
政治意义依然无可替代,对当今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董仲舒教育思想建立在明末两晋矛盾尖锐的时期
以政治眼光和实施政治行动为灵魂,以传统文化为根本,以调整
利益关系、加强宗法执行来维护政府利益,消除人们怨声载道,
有效地维护明初社会安定,是具有宝贵教育意义的思想。
古今中
外思想界都在关注和肯定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有望为当今社会教
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总结董仲舒的文教思想
总结董仲舒的文教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一位重要文教思想家,被尊称为“明师”。
他不仅在史学、教育思想方面有卓越贡献,而且对于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仲舒的文教思想立足于实践,强调以道德规范为基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董仲舒提倡“教化”思想强调,为了建立稳固的社会秩序,应当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并倡导“以教人使人,而非以兴人使人”。
他认为,人之初就具有本性善良和道德感,但这需要通过教育来启发和引导。
通过教育的力量,可以使人们追求道德和人格的完善,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在对古代经典的传授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创造力的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才能和道德为目标,并通过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他曾说:“始择博通经书之士,渐乃师材任识以与他焉。
”可以看出他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视。
在政治方面,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即统一人与天的价值观念,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他认为天地间存在着一种至理,即“天道”,是人类行为准则的根基。
他强调人类行为应当符合天道的要求,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他曾说:“人无道则不生,人有道则天佑之,动则天应之。
”他的思想强调道德规范对于人类个体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文化方面,董仲舒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对《尚书》、《易经》等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以贯之”的思想。
他认为这些经典的核心思想都是相通的,体现了道德和政治的原则。
他主张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传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他曾说:“古之学者,以教学为道。
故读书而智者,听诸先王,往而通其义,则亲亲仁义,江阳之东。
”可以看出他对于经典研究的重视,以及通过学习经典来实现道德和智慧的追求。
总之,董仲舒的文教思想集中体现了教化、实践、创新、和谐、思辨等多个方面的价值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_2022年学习资料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o人性:“生之自然之资性也”-“性者,质也”-“仁气”、“贪气”-★人性三等 -圣人之性(毋须教育)-中民之性(教育起决定性作用,教育的-主要对象-斗筲之性-刑罚制约-3
GH厄-论道德教育-一-德教是立政之本-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1 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安人,以义正我”-3-“必仁且智-卫HI
2专心致志-■-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3-求义,才能知“天道-。-他说:“-视,茸不能后听-能二事 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是不-故-贱二而贵二。人孰无善-不是以立身。”只有心志-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他 -说也虚-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学习时要头脑冷静,排除杂念,-心以-8
3精思要旨-董仲舒认为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节”与-“博”的关系,学习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 知暗,太博则业厌”-太节会使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应-该节博合宜,节博结合,循序渐进。
对教师、、、、-此外,董仲舒在论述对教师的要求时说:-“善-为师者,既美萁道,肴貧其荇,(剂时蚤晚,-任多 ,适疾途,造而勿趋,稽而勿普,省-而成其所湛,故方不劳而身天晟。屁-梦-谓-化,普取之。”圣化分表示教师在 -廷到的出人化帝發素-术-前的贾谊早已有这样的思想,所谓,“吾取之-6及上-”,1-荋宜天方罢实饯,这是值 肯定-10
中国教育史重点
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经学教育; 太学;【北师 11-1】鸿都门学;郡国学。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贤良策》【1998-1、中山 10-2】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3、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1998-3】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 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道统说与【1998-2、华东 11-3】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宋代“兴文教”政策;【1997-1、陕师 11-1】“苏湖教法”;【天津 10-2】北宋三次兴学【1999-1】“三舍法”;【浙师 10-1、1998-1】“监生历事”;2、书院的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诂经精舍【1997-1】、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西南 10-2】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1999-2】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陕师 11-2】4、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华中 11-3(现代意义 )】“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论教学; 论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华东 10-1】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97-1】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论董仲舒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董仲舒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作者:薛明珠陈俊歌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19期摘要:董仲舒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位大师,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又是一位争议颇多的人物。
他的教育思想是其学术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教育实践这几个方面。
董仲舒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不容忽视。
关键词:董仲舒;教育思想;现代意义董仲舒是一位儒家大师,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公羊学家,在历史上是一个有着很大争议的人物,其学术思想体系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影响较大。
他的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他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看法,在现代看来仍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董仲舒教育思想主要内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教育要和实际相结合。
首先,道之大原出于天的世界观教育。
为了实现所谓的大一统的国家,董仲舒特别强调“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世界观教育。
这个观点是董仲舒在第三次对策中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如何继承尧舜禹三王之道,告诫汉武帝懂得天命天道不可以违背,认识天命与天道对于社会治乱,包括帝王之道的重要性,以便“兴仁义之休德,命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
这一思想在董仲舒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研究董仲舒哲学思想的出发点。
董仲舒这种世界观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使汉朝的天下持续、长远、稳定地发展下去,但客观上对缓解当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改善劳动人民处境有一定积极作用。
其次,正谊明道的仁人价值观教育。
董仲舒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是董仲舒在江都相任上对易王进行教育时提出的,是对仁人价值取向的要求。
这在当时对于限制剥削阶级无止境地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行为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思想一味强调精神因素高于物质因素,把儒家在义利问题上的观点片面化了,这就为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作了开端。
中国教育史
0184《中国教育史》2012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3、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第十四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1、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
”1、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一)教育要及早进行。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以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开始,越早越好。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佳。
(二)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严格要求,勤于督导,不能一味涨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应当庄重严者。
强调教子要严,反对溺爱偏爱,主张对子女爱得其所,爱得其法,即把爱和教结合起来。
(三)注意环境的影响。
他很注意周围环境对子女的影响,要求审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慎重地选择师友,发挥教育习染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日积月累,这是重要的一环。
家长们的示范,道德榜样可起“风化”影响作用,不可忽视。
让孩子自然的仿效,丝毫不需强制。
(四)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
他主张积极地对子女进行语言的矫正和言语能力的早期培养。
一事一物,若不经过严格查考,不敢随便称呼。
语言教育是基础,不从小对子女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将对子女留下极不好的影响。
2、唐代的文教政策·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一)尊孔;(二)提高儒士的地位;(三)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四)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唐朝文教政策的特点:如果说汉代的文教政策是“独尊儒术”的话,那么唐代的文教政策的特点,则在于重振儒术之外,还提倡佛教和道教,即以崇儒尊孔为基本,以佛道两教为辅助手段。
·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学,维护儒家经典的权威性,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命人刻制了《开成石经》,共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65万字。
另附张参的《五经正字》和唐元度的《九经字样》。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一、生平董仲舒 (前179一前104年),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我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生在富贵之家,7岁就上学堂念书了,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
他的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决定在屋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但他以“三年不窥园”的闭门钻研精神钻研儒家典籍,兼习先秦其他名家学说。
终于在几年刻苦学习后,学问愈加精深,在中、青年时,就成为当时学问渊博、兼通五经、擅长《公羊春秋》的专家,成了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
像这样有学问的人当时很受尊敬,许多人拜他为师。
由此,他收授门徒很多,在其教学工作中,让一些学习时间较久而学业程度较高的学生,对那些初来受业或学习时间不长而学业程度尚浅的学生进行教学。
使学业有成的学生给教师作助教工作,同时也体现教学实习的意义。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汉武帝选拔贤良的时候,董仲舒以儒学博士的身份接受了他的亲自策问。
他逐一地回答了汉武帝的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和方略的三个策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
在这次选拔贤良中,董仲舒一举成名,被汉武帝封为中大夫。
公元前135年,汉王朝在辽东和长陵两地的庙殿遭到雷击后发生了大火。
董仲舒在家中草拟了一份奏章,名叫《灾异之记》,他以《春秋》之义和“天人感应”推论这是上天用此火灾来谴告汉王朝有“不义”之处,以及某些“于礼不当”和“在内不正”等情形。
其中特别指责汉武帝治国“受亡秦之弊,亡以化之”,宽容许多“骄扬奢侈”和“僭礼”的皇族侯王。
草稿刚写完,就被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偷走并拿给汉武帝看。
汉武帝对于用“天人关系”来说明君权神授的神圣性是赞同的,但用“天人感应”解说这次火灾是天意要烧毁其宗庙,特别是直接谴责到他本人,触犯汉武帝的威严,对此他十分愤怒,于是命人把董仲舒打入大牢,并判处了死刑。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1-2)
2、分阶段教育的思想(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
3、朱子读书法六条: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已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24
五、王守仁与心学教育思想
• 王守仁(1472-1529),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 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 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 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致良知‛学说以反传统姿态出 现,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独尊局面。 • 继孟轲的‚内发说‛提出‚致良知‛学说,要求人凭借 自身所有的‚是非之心‛克服利欲;将‚格物‛理解成 ‚格心‛,要求把私念私欲一一追究、搜寻出来;要求 人懂得知与行是合一的,一个不善念头的发动就是恶行, 故须除恶于未萌动之时。 • 王守仁批评当时儿童教育的失识,提出要助其身心健康 发展。
6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 1)兴太学养士,改革选士制度。 2)兴教化,正万民。 3)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2、关于教育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对个人的作用)
3、论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与方法
1)教学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 2)教学原则与方法:强勉努力、多连博贯、学贵专一。
学教育造成冲击,有助于改变传统教育不求实用的缺陷。清初颜元规划漳南书院就
是以胡瑗为法,直到近代仍有人提议在新学堂中仿分斋讲习之法。
19
“三舍法” “三舍法‛又称‚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中改革太 学教学管理的主要措施。规定: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层次不同、依次递 升的部分;学生入学后成为外舍生,须经平时考试和升舍考试,考在一二等者参酌 平时德行和学业表现,予以依次升入内舍乃至上舍;上舍生平时德艺与学业考试在 上等者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考试而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礼部考试。 实行‚三舍法‛意在突显学校作用,抵消科举的影响,并将学生平时表现与考试成 绩共同作为考核和选拔依据,而层层淘汰制度又形成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进 取心,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创新,对后代官学教育有很大 影响。如元代国子学和明代国子监所采用的‚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就是将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一、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国古代教育史复习资料(2)
㈢、儒学独尊和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1、独尊儒术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有“汉代孔子”之称。
由于汉初统治者对文化教育采取宽松的政策,各家学派逐渐从秦朝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均得到了良好而自由的发展。
然而,董仲舒认为各学派之间相互争雄,势必危及政治思想的稳定,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君主权力的集中。
因此,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大一统的观点出发,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即独尊儒术。
他的这一思想正好同汉武帝决心改变汉初“无为”政治的想法相契合,因而被汉武帝采纳,并确立为汉朝重要的文教政策加以实施。
“独尊儒术”实际上是一项统一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学为本,并以儒学为统一的指导思想来培养和选拔人才。
朝廷专门设置“五经博士”来研习《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种儒家经典,从而肯定了儒家经学唯一官方正统地位。
非儒的其他学说虽未被明令禁止,但只能在民间传播,并不纳入国家正规教育系统,非儒的学者也不能进身仕途。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这一政策此后一直维系了两千多年,直到封建社会的终结,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经学的昌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学目的、内容及教材空前地统一起来,学校教育基本上成为了经学的教育。
其次,它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使重教兴学成为汉以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最后,它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使得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用以培养维护封建制度的顺臣良民的工具。
2、兴办太学太学是世界教育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由统一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
“兴办太学”的建议最初也是由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的。
汉武帝从统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出发,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将其作为实施“独尊儒术”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朝廷根据丞相公孙弘拟定的实施博士弟子制度的具体办法,开始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教学论专注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教学论专注《学记》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后来,我国历代的学者大儒都有对教学理论的研究和论述。
例如,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圣化”之功:“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唐代的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传道、授业、解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子弟子”;特别是南宋的朱熹系统地总结了治学读书之道。
这些优秀的教学思想都散见于学者的著述与政治、哲学思想的言论中,并没有成为系统的体系。
到了近代,一些进步教育家对教学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新。
的教学思想。
教育家梁启超提出了趣味教学思想,推行自动、自主、自治、自立教学法。
教育家蔡元培强调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主自研”能力的培养,反对单方面的讲授和灌输。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因此,他极力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教学的本质含义即为“教学生学”。
在西方的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们并将此解释为“教学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理论形成的标志。
之后,随着赫尔巴特对教学的系统论述,教学理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形式等,形成了科学化水平较高的理论体系。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精选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儒学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经过了两次重大的改造,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是这两次儒学改造的关键人物。
董仲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董仲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董仲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那可真是大得很嘞。
我就跟你说啊,在古代那个时候,董仲舒就像是一颗特别耀眼的星。
我有个朋友啊,他对历史特别着迷,有一回我们俩聊天。
他就特激动地跟我说:“你知道董仲舒不?这人可不得了!”我就说:“知道啊,不就是提出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的人嘛。
”他眼睛一瞪说:“嘿,你可别小看他的那些思想,那可像大网一样,把咱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给罩住了呢。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就像是给当时有点乱哄哄的思想界画了一个大圈。
我记得我爷爷给我讲过,以前百家争鸣的时候啊,各种思想就像一群乱跑的小羊,各跑各的。
这董仲舒呢,就站出来说:“咱得让儒家思想当老大。
”这么一来啊,儒家思想就像被放到了王座上,其他思想呢,也不是说就没了,就像是在儒家思想这个大树下乘凉的小花草。
在朝廷里啊,那些大臣们就开始按照董仲舒的这个思路,把儒家的那套礼仪、道德观念都当成了治理国家的法宝。
皇帝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觉得儒家思想能让百姓都听话,国家能稳稳当当的。
董仲舒还讲什么“天人感应”。
我和村里的教书先生聊过这个。
他就一边摸着胡子一边说:“这董仲舒啊,说什么天和人之间有感应,就好像天是一个有感情的老神仙,人要是做了坏事,老天就会生气,降下灾难。
人要是做好事呢,老天就会高兴,就给你好运。
”这老百姓一听啊,都乖乖地遵守道德规范了。
谁也不想得罪老天爷啊,都努力做个好人。
这就像我们村里,如果有个人做了坏事,大家都会说:“你就不怕遭报应啊。
”这报应就有点像董仲舒说的天的惩罚。
而且啊,这“天人感应”也让皇帝有点害怕呢。
皇帝要是胡作非为,大臣们就会说:“皇上啊,老天都看着呢,您可不能这样啊。
”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帝的权力。
再说说董仲舒对教育的影响吧。
我有个同学想考科举,天天在那埋头苦读儒家经典。
他就抱怨说:“这董仲舒啊,让咱都得学这些。
”我就跟他说:“你可别光抱怨,这也有好处啊。
”因为董仲舒推崇儒家思想,儒家经典就成了教育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日期:09:41:24] 来源:作者:zj [字体:大中小]
1、三大文教政策
一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亦即“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他认为:首先要改变当时的学术混乱局面,实现思想的统一。
培养和选拔贤才都必须统一思想、确立标准,这个思想和标准应当归结到孔子之道上。
二是“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即由政府兴办教育以培养贤才。
三是使“诸侯、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即建立选士制度以选拔任用贤才。
这对汉代的文教政策,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文教政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教育与人性
董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品,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圣人之性为上品,认为这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其他人先天不可能、后天又不可及的,指的是统治阶级最上层的比较少数的一些人,如帝王、周公、孔子一类人物,斗筲之性为下品,他认为下品无善质,近于禽兽,教化是无用的,只能采用刑法对付他们。
“中民之性”代表万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即待圣王教化后方能成“善”,但却不可能成为圣人,他们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性三品”说,进一步论证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也为皇权的神圣化、专制统治绝对化以及社会各等级的构成寻找理论根据。
后代的韩愈及宋明理学家,均继承、发展了这一学说
我国著名教育家对教育的贡献(5)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也称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
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做出巨大贡献。
说到他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如果提到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至、信),大家就比较熟悉了。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下来。
董仲舒的教育观点主要有:
1、对统治者强调人事的重要,认为“事在强勉”,“治乱兴废在于己”,只要尽力“行道”,那就会“德日起而大有功”,就可以收到速效,统治地位就可以巩固。
在董仲舒看来,君主的重要职责是实施教化。
他认为仁、义、礼、乐都是治道的工具,古代圣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所以王者的职责就在于“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以教化为大务”。
由此得知,董仲舒认识到教育作为统治
手段的重要作用。
2、在把教育工作放在政治的第一位的思想指导下,董仲舒要求汉武帝不但要“求贤”,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养士”。
他说:“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养士三法以太学为最重要,所以他又说:“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他要求汉武帝“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他指出当时思想的不统一,会妨碍政治的统一。
他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便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
他认为这样一来,就会“邪辟之道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董仲舒为中国封建社会找到了“儒术”作为最合适的上层建筑,以儒家思想代替汉初的道家思想作为整个政治的指导思想,并且为汉代及其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制定了“独尊儒术”的政治统治和文化教育方针。
董仲舒关于上述三个建议的思想,不但影响了汉武帝的政教政策,而且影响了两汉及后来各封建王朝的政教政策。
董仲舒吸取了荀况的性恶论思想,认为万民的从利就好像水往下流一样,如果不用教化去提防它。
就不能停止。
他从这一点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并把教育当做防止恶性发展的工具。
他甚至认为教育的作用象制陶器和冶金一样,可以随意铸造,把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于礼乐教化。
3、董仲舒要求学习儒家的“六经”,他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
但他又认为“六经”各有所长,《诗》长于质,《礼》长于文,《乐》长于风,《书》长于事,《易》长于数,《春秋》长于治人,所以学者应“兼其所长”,不要“偏举其详”。
这种“兼其所长”的教学观点是可取的。
在学习上,他提出了“多连”和“博贯”的方法。
他以为只要“连而贯之”,就可以推知天下古今的知识。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方法论。
但是连系和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在教学上往往可以用来加强理解,融会贯通。
在学习范围上,他认为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就会使得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
这种思想也有一定道理。
4、董仲舒要求教师尽量达到“圣化”的境地,“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
他从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开始,进而论及教学应该适时,应该注意受教育者的才性,要能从容引导,不急不缓。
比较符合教学规律,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教学原则的具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