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2汇总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本章重点】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及其作用;2.学习障碍的特点、症状、原因;3.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4.儿童概念的发展;5.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6.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7.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8.儿童的社会性认知;9.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10.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7.1复习笔记一、小学儿童的学习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授活动的制约。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
要学会学习,就有学习策略的问题。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

可见,“这个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有一定的伸缩 性,是可以变化的。以辩证的,发展的或“动态” 的观点加以分析,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或挪后, 可以加快或延缓。
3、小学儿童思维“过渡” 的不平衡性
(1)不同思维主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不同思维对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的不平衡 性。 小学教学实验中发现的这种不平衡性。同样标准和要求: 算术教材的学习,有的学生已达到了较高的概括水平, 而在语文、历史教材的学习中,学生仍旧停留在比较 具体的形象水平。 小学儿童的思维研究发现的这种不平衡性。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可分为四类:
(1) 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
和奖励而学习; (2) 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 光而学习; (3)为了个人的前途而学习; (4)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
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
视知觉学习障碍的行为表现
精细动作差,不善于 手工和美术 仿绘能力差 动作不协调 视觉追踪能力落后 写字经常将左右偏旁 颠倒 经常将数字写反
经常将加号看成是 减号 忘记计算中进位, 竖式计算困难 写字慢,需要看一 下,写一下 经常搞混形近字 经常漏题
诊断与训练
一般通过视动统合测验来确定 儿童易从事的活动有: 练习画画儿、剪纸、手工等精细动作 练习篮球、羽毛球、乒乓球 练习视觉记忆 练习眼动
有些学习障碍儿童是由于行为问题所造成, 而有些学习障碍儿童却由于学习障碍而表现 出一定的行为问题。
第二节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2.数学概念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运算过程中,小学儿童 的数学概念迅速地获得发展,数学概念日益丰富、 不断深刻。 /v_show/id_XMjc3OTM0N Tky.html /v_show/id_XMTU3MTYx MjAw.html
22
(2)进行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有两个途径: 一是应用操作条件反射技术直接改进儿童的
学习技能; 二是运用操作条件反射技术改善学习障碍儿
童有效学习的行为方式。
23
第二节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 折时期。
24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 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 具体性。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 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3.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 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4.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 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顽皮儿童服小剂量巴比妥类药 物后即镇静欲睡。
多动症患儿服后却更加兴奋不 宁。
16
3.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 学习障碍的儿童中有60%的儿童表现为骨龄
较小。他们开始走路、说话的年龄也较晚,从学 前期过渡到学龄期的时间较正常儿童要长。
一些调查指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青少年 也大都表现出一定的学习障碍。
34
研究者提出小学儿童数概念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具有规律性。 第二,有一定的顺序性。 第三,各年级儿童大致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各年龄儿童具有超越数概念发展一般水平 的巨大可能性。 第五,从儿童易犯的错误中,可以看到小学儿童 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心理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儿童心理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不仅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能帮助社会更好地了解儿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合适的成长环境。
本文将从儿童认知发展、情绪发展和社交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逐步成长。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感觉运动期,婴幼儿通过运动和感觉来认识世界,比如通过触摸、咀嚼等方式来认知物体。
在前操作期,儿童开始利用符号来表示和思考事物,表现出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
随着进入具体操作期,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具体化,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最后,在形式操作期,儿童逐渐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具备较高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儿童情绪发展儿童情绪发展是指儿童情绪体验和管理能力的成长过程。
儿童在情绪发展的早期,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逐渐具备言语表达情感的能力。
在情绪的管理过程中,父母以及其他重要的成年人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该给予儿童积极的情感支持,并教导他们正确应对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儿童的情绪发展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
三、儿童社交发展社交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从初生儿的依恋行为开始,儿童不断学习和发展与他人的关系。
在早期,儿童开始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并通过模仿与交往来学习社会规范和交往技巧。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进入集体生活,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他们通过游戏和合作活动与他人互动,学习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这些社交关系的建立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儿童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情绪发展和社交发展三个方面。
儿童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从依赖他人到独立自主的个体,从感知世界到理解世界,从情感表达到情感管理。
发展教育心理学第七章自我意识

▪ 1.自我认识
▪ 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自我认识 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 2.自我体验
▪ 自我体验是指个体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己的情绪, 主要包括自爱、自尊、自恃、自信、自卑、自责、 优越感等。
▪ 3.自我监控
▪ 自我监控指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的自我 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 带孩子去玩哈哈镜——教会孩子认清自己
▪ 情景三:可可上小学后,爸爸妈妈发现她变了,不 管她干什么事情,如果不及时表扬她,或者表扬得 不到位,她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原来,学校搞所 谓的“成功教育”,老师害怕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有时候会夸大其词地表扬学生。
▪ 情景四:球球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在幼儿园总是沉 默寡言,回到家里也很少说话。原来,因为他说话 比较慢,有时还结巴,而且长得胖乎乎的,小朋友 常常笑话他,说他是“笨球”。球球觉得自己又笨 又难看,所以非常自卑。
完成、动脑动手中体验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
▪ (五)引导儿童克服自卑心理
▪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 2、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激励,自我悦纳。 ▪ 3、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给自卑的学生
提供成功的机会,等他初次成功并有了信心 之后,再逐渐提高学习的难度,使其提高自 信,消除自卑。 ▪ 4、教师还应给予自卑的学生特别的关注,根 据测验和谈话,了解其长处,让他发挥自己 的优势。
第二节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 的发展特点
▪ 一、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点
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一岁前的儿童全然意 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更不能分辨主客体的区别。他 们经常摆弄自己的手指,并把它们放进嘴里吮吸, 但并不知道手指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把它们当 做玩具。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童年期是指个体6、7岁到12、13岁的阶段,也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案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详尽运算性,是从详尽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
与此同时,留意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
成人与儿童简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简易融洽,言与行、动机与行为比较一致,个性、社会性和品德易于培养。
⑷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⑸记忆策略的运用: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过渡阶段,大凡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安定发展。
小学儿童采用的几种主要策略包括:①复述(背诵);②组织:包括归类和系列化。
③精致加工策略。
2、概括能力和概念的发展⑴概括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
小学儿童时期,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
②第二阶段: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1、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①学校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②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读、写、算等)。
③利于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③第三阶段: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⑵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表现为概念的逐步深刻化、丰富化、系统化。
2、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⑴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儿童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详尽,其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02
03
04
第三节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1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认为小学生的辩证思维发展有以下特点:
2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存在着辩证思维的萌芽。
3
儿童辩证思维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四年级是一个转折时期。
4
在小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中,辩证概念、辩证推理和辩证判断三种辩证思维形式的发展速度不同。小学生对不同内容的辩证判断的正确率不同。
生物学假设
缺乏学习兴趣、不够用功、缺乏学习方法。
04
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赶不上智力因素的发展
03
心理与环境假设
01
现代环境种种因素也会导致儿童脑功能障碍,从而成为学习困难的原因。如放射线、噪声、荧光灯等物理性刺激,情绪性疲劳、环境刺激过多或缺乏等心理因素也是间接促发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除此之外,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家庭经济的贫困、家庭成员的不和以及家庭文化氛围差都与学业不良密切相关。
为履行集体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而学习;为集体和组织争光而学习。
C
为得到高分,不落人后而学习;为得到老师的赞许、家长的表扬而学习;为得到各种奖励或荣誉而学习。
B
为个人前途、理想而学习;为升学,甚至为自己的出路和未来幸福而学习。
D
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有以下几种:
A
为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利益而学习。
1
第一节 小学儿童(童年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
2
年龄阶段
3
童年期是指儿童从6、7岁到11、12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般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点

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点儿童心理发展第一章、绪论【考核目标】1、了解发展的系列概念,了解各年龄段的儿童发展特点,了解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研究方法。
2、理解儿童发展阶段及其划分标准,理解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一、发展1、“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2、广义的“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二、儿童发展1、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它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儿童发展的特点1、特点:发展的基础性、发展的递进性、发展的易感性四、儿童发展的四个领域1、四个领域: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文化性发展五、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1、影响因素:生物规律、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历史文化规律六、我国的儿童发展阶段划分标准1、新生儿期(出生到一个月);乳儿期(一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2、13-14、15岁);青年期(14、15-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
2、配以我国学制可分为:先学前期,即婴儿期(3岁以前,托儿所);学前期,即幼儿期(3-5,6岁,幼儿园);学龄初期,即学龄儿童(6、7-12岁,小学);学龄中期,即少年期(12、13-14、15岁,初中阶段);学龄晚期,即青年期(14、15-17、18岁,高中阶段)。
七、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有年龄决定的。
2、相对稳定,同时又可以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3、儿童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八、各年龄段的儿童发展特点1、婴儿期的特点(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①这一时期婴儿的行走动作、手的动作得到了发展。
7第七章 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小学生的气质
一、 气质的概述
1. 什么是气质:气质与人们常说的脾气、禀性差不多,与生活中的气质不同。气质在很大程
度上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本性指 的就是气质。
小学生的气质
2. 气质类型与表现: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
底对气质的分类方法,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 液,其分布多寡构成了人的气质差异:有的人 易激动,好发怒,不可抑制,是由于黄胆汁过 多,这种人称为“胆汁质”;有的人热情,活 泼好动,是由于血液过多,被称为“多血质”; 另有一些人敏感、抑郁,是由于黑胆汁过多, 被称为“抑郁质”;还有一些人冷静、沉稳, 是由于黏液过多,被称为“黏液质”。
小学生的能力
2. 能力与知识、技能
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而知识则是来自于人 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使我们在应付相同的生活情境时可以减少挫折。
小学生的能力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 三个方面:
第一,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 第二,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 速度和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 第三,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 进作用。
小学生的能力
3. 能力的种类:
①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照能力的倾向性可以分为一 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共 同需要的基本能力。特殊能力就是一般能力在具体活 动中的具体化。
② 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按照能力的功 能可以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③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按照能力参与其中的活动的性 质可以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2. 性格的特征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16.组句成文困难------------------------------------------ ---0 17.对刚看过的文草句子的内容、事实、经过弄不清楚- - ---0 18.对读过的语句意思、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不理解 ---0 19.握笔的姿势不良-------------------------------------------0 20.书写缓慢、费劲、字写不好-------------------------- --------0 21.写字时出现咬舌、舔唇、努嘴等连带动作--------------- ---0 22.字的偏旁写反、错、楼、添加笔画----------------------------0 23.写错字的笔划顺序-----------------------------------------0 24.写读音相似的错别字(同音字)------------------- ------ -----0 25.听写困难、错、别字多-------------------------------------0 26.抄写吃力,错字漏字---------------------------------------0 27.造句困难,用词不当,词义混淆-------------------- ----------0 28.写出的语句简短、不完整、不通顺-------------------- --------0 29.作文简短单调,条理不清、修辞不当--------------------------0 30.写作表达困难,心里有话写不出来------------------------ ----0
第七章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其独特性,只有经过长期的发展,才能达到成熟水平。皮亚杰的理论使我们相信儿童是积极的、有成效的探索者,儿童本人在自身发展中有重要地位。其贡献还在于不再满足于探索思维的发展,而是努力探索思维的机制,大大推动了心理学的理论建设。
(四)社会文化历史取向的发展理论
第七章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一、学习要求
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学会应用有关理论分析儿童行为的特点和成因,确定有效教育内容和方法;学会分析学前敬爱噢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逐步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
二、学习重难点
(一)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
(3)机能不对称的原则: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有效,所以出现了一只眼、一只手一条腿更占优势的结果。
(4)个体成熟的原则: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5)自我调节的原则:婴儿能自我调节吃、睡等的周期。这种现象还能加强成长天性的不平衡和波动,"进二步,退一步,然后再进二步"。这种进退的策略也表现在儿童的情感和性格特征的发展中。格塞尔称为"行为周期"。这种行为周期为父母和教师客观理解儿童行为的极端特征和采取争取正确的对待方法提出了要求。
2、教学发展观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为了正确解决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在确定发展过程与教学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该确定两种水平:现有的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这是个动态的概念。学前儿童的教学课程为自发-反应型教学。学前儿童的态度应该就是这样确定的:他做他要做的事情,但他要做的事情恰恰也是他的领导要他做的。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如何帮助儿童从按照自己的大纲学习变成按教师的大纲学习,通过学前教育,实现学习的转变,发展儿童的心理。他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限这一概念。建立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基础上的教学,就是所谓的"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维果茨基十分重视心理的整体发展。
第七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二)儿童行为的变化
1.操作性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逐渐习得, 斯金纳把这个过程称为“塑造”。
2.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新行 为的塑造,也同样适用于对不良行为的矫正。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的。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 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第七章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关于论述儿童心理发展 的整体过程和探讨发展机制的系统理论。
发展理论是多元的。
第一节 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
以行为主义为代表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行为
的基本成分是反应,而反应是由环境中的刺激引起 的。因此,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 (一)行为主义的思维 华生认为思维是全身肌肉的运动。 (二)行为主义的习惯 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三、育儿观念
1.格塞尔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对于他们自己的需要, 什么事在什么时候准备去做,而什么事在什么时候 不做是明确的,成人应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 他们,即不要强行将儿童嵌入成人预想的模式之中。
2.对父母提出的忠告 (1)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
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2)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
2.自我中心是由思维缺乏可逆性造成的。
3.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 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 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为去中心化。 但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讲,解除自我中心并 不是必然的、必胜的,在一些心理发展水平低下 的人身上,自我中心状态会纠缠终身。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经历着许多重要的变化。
从认知、情感、社会到道德发展,都对孩子整个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这个阶段是孩子逐渐独立、自我意识逐渐丰富的时期,教育者需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1.感知与觉察–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形成更加复杂的感知和觉察能力,比如对颜色、形状的敏感性增强。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感知能力更加精细,能够辨别更加微小的差异,并且开始建立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型。
2.认知结构和发展–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建立起一些基本的认知结构,比如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等。
–小学生时期,这些认知结构逐渐加深、扩展,开始形成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思维模式逐渐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小学生的情感发展1.情绪管理–小学生的情绪切换速度较快,他们可能会更加容易情绪激动或沮丧。
–教育者在教育中需要给予孩子情感的关怀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波动,建立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
2.社交关系–孩子在小学生阶段逐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观点,社交关系也更加复杂。
–教育者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分享和互助的价值观。
四、小学生的社会发展1.社会角色认知–在小学时期,孩子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些社会角色,并促进他们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中。
2.社会道德意识–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主要在家庭中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
–到了小学阶段,学校和社会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产生更大的影响,教育者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五、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1.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教会他们积极应对情绪波动,建立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
2.认知教育–鼓励学生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
3.社交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会他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差异,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
对教师的态度 对作业的态度 对评分的态度 对集体的态度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丰富,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丰富,但是具有 不完善、不稳定和刻板的特点。 不完善、不稳定和刻板的特点。
学习障碍
概念 特征 行为表现 分类 症状 原因 矫正
学习障碍 ——行为表现 行为表现
数学障碍——这类孩子在数学计算和数量 数学障碍——这类孩子在数学计算和数量 —— 概念的理解上有困难,空间推理较差, 概念的理解上有困难,空间推理较差,遇 到计算题和复杂一些的数学或物理题就不 会解了。对于这种孩子, 会解了。对于这种孩子,家长应重视逻辑 推理能力的开发, 推理能力的开发,在空间想像力和数量关 系方面进行培养,要利用孩子的语言优势。 系方面进行培养,要利用孩子的语言优势。
学生学习的特点
(1)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活动;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 ) 动;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 )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 技巧、发展智力能力、 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水平的过 程。
学习障碍 ——行为表现 行为表现
书写障碍——这类孩子的一个突出困难就是写 书写障碍——这类孩子的一个突出困难就是写 —— 字多一撇少一划,经常把答案写错, 字多一撇少一划,经常把答案写错,有时难题 可以解出来,简单的计算题却错了。 可以解出来,简单的计算题却错了。他们的眼 睛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 睛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考试时竟然可以把整 个题丢掉。 个题丢掉。这是儿童的视知觉分辨力和视知觉 记忆力相对落后造成的,这种孩子最易受到老 记忆力相对落后造成的, 师和家长的误解,认为他们学习态度不好, 师和家长的误解,认为他们学习态度不好,必 须给予惩罚。其实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障碍, 须给予惩罚。其实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障碍, 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 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心理素 质,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儿童全面发 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心理 治疗等多种方法,应根据儿童实际情 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02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助 于更好地进行教育、培养和指导 。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处于身心发 展的关键时期,具有 独特的心理特点。
个性、社会性和品德 发展也是小学儿童心 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学习和思维发展是小 学儿童心理发展的重 要方面。
02
小学儿童的学习
学习方式与特点
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
01
02
03
04
树立榜样
通过家长、教师、同伴等榜样 的示范作用,引导小学儿童形
成良好的品德。
情境教育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小学 儿童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社会
规范和道德准则。
奖惩措施
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对小 学儿童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和
不良行为进行纠正。
家校合作
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密切合作, 共同促进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
思维品质
小学儿童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方面。
培养方法
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小学儿童的思维品质,如鼓励孩子 多思考、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引导孩子进行讨论和辩论等。同时,也要 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避免过度压力和强制学习。
04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 发展
学校教育
教师的教育方式、学校氛围等都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七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一、学前儿童记忆发展概述(一)记忆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记忆对学前儿童直觉发展的影响。
知觉是记忆产生的基础,同时个体知觉的发展也离不开记忆。
因为知觉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的知识经验,而知识经验的获得与积累就要依赖于记忆。
2、记忆对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发展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和想象都离不开记忆,记忆把知觉、思维和想象结合起来,使儿童把知觉到的经验材料通过想象和思维进行加工,没有记忆,想象和思维就失去了工作的对象。
另一方面,学前儿童的想象与记忆经常分不开,2岁儿童的想象几乎就是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
3、记忆对学前儿童语言习得与发展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儿童语言的模仿、语词和语句的学习上。
首先,儿童要学习语言先要感知语音,学会发音。
然后,儿童要理解别人的语言,必须在别人把话说完之前先记住前面的部分,准确理解整个语句的意思。
最后,儿童完整表述一句话或一段话也需要把自己说过的词语暂时记忆,以使自己语言表述前后连贯。
4、记忆对学前儿童个性特征形成或发展的影响(记忆是儿童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主要表现在对情绪情感的影响上。
儿童只有通过记忆才能对经历过的事情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的体验。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1、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变化第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Ps:再认:出现,给提示,让你自己确认。
3岁儿童可以再认几个月前感知通过的事物4岁儿童可以再认一年以前感知过的事物4岁以后再认的保持时间可以更长些在再现方面,3岁儿童可以再现几个星期以前的事物,4岁再现几个月前的事物。
第二,影响学前儿童的记忆保持的因素a,儿童的认知水平。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机能的指尖成熟,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事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也逐渐增强,对事物感知的选择性、连续性、精确性都不断提高,记忆水平也会随之获得提高。
b,有关记忆材料的知识准备。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生活实践中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知识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就有利于在记忆对象之间建立各种联系,使回忆容易实现。
第七章《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练习题

第七章《关于儿童心理开展的几种主要理论》练习题1.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开展过程。
空1答案:社会化2.格赛尔的开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养育儿童的新观念,,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要义。
空1答案:尊重儿童的天性3.格赛尔认为,学习的最终效果,取决于o在儿童的开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空1答案:成熟空2答案:成熟4.格赛尔为我们提示了开展的方向性。
具体地说就是,由到:由向,由动作向动作开展。
(提示:边缘,中心,粗大,精细,下,上)空1答案:上空2答案:下空3答案:中心空4答案:边缘空5答案:粗大空6答案:精细5.是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
空1答案:依恋6.的《儿童心理之研究》成为中国儿童心理学创立的标志。
D练习的分配(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捷方式。
从生理学的角度说,习惯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
华生认为,有两个因素影响儿童习惯的形成,一是年龄,二是练习的分配。
35.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A格赛尔B斯金纳(正确答案)C班杜拉(正确答案)D皮亚杰答案解析: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
空1答案:陈鹤琴7.我国的心理学家首先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儿童心理学理论体系。
空1答案:朱智贤8.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儿童心理开展过程中()的作用。
A.遗传因素B.家庭教育C.文化环境D.生理成熟(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格赛尔强调成熟的重要性,认为,成熟是推进儿童开展的主要动力。
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变化。
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开展。
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
任意选择一个。
不管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小学生心理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是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
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为了对未来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使他们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必要的小学生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把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观;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存在于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以便能尽快适应小学教学工作的需要;适应小学教师素质提高以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1.使学生从系统论的角度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建立小学生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掌握小学生心理特点奠定基础,树立科学的心理观;2.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加深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掌握心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学会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小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并掌握在教学中遵循心理学规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小学生认知发展、个性发展、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育教学难点:认知发展与心理教育、品德发展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并适当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讲解与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2学时)1.教学内容(1)儿童心理学的界定;(2)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3)研究设计的类型;(4)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高年级:儿童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以及其他 比较内在的特征对自己进行描述,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和绝对性。
7
8
(二)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 要标志。小学生自我评价发展的特征:
的观点采择
儿童试图通过与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系统的观 点的比较来理解他人的观点。即期望他人能考 虑和采纳社会群体中大多数人所持的观点。
22
张文新,林崇德(1999): 被试:幼儿园大班、小学二四六年级儿童 结果:
6岁左右开始初步克服自我中心,能够意识到个人 的观点取决于所得到的信息,但不能准确推断他人 观点
儿童评价的领域:
Harter
身体外表、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性、行为表现 身体外表对儿童最为重要,行为表现最不重要 父母和同学是儿童自我评价的最重要的支持因素。
Damon & Hart
身体自我、活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儿童的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的关系更密切 儿童的自我评价影响成年后的自信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客观化时期,即获 得社会自我的时期,是角色意识建立的最重要 时期。
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 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 五年级到六年级再次上升
4
5
6
(一)小学生的自我概念
儿童对自我的描述体现出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向 抽象的内部特征发展. 如在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时:
10
(二)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
11
(三)小学生自我体验的特点
愉快感和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羞愧感、 委屈感发生较晚。
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自我体验因自我评价发展而逐步深刻、稳定 自尊心强的儿童往往对自己的评价积极,相反,
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往往自暴自弃。
12
13
(补)小学生自我监控的特点
6-10岁快速发展时期,10岁左右基本具备观点采择 能力
10岁以后,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相对稳定 包括两种亚型:
认知社会观点采择、情感社会观点采择(更滞后)
23
24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1、儿童对他人认知的发展 2. 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1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入学的准备 小学儿童的学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小学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2
第四节 小学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三、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3
一、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系统的认知
社会生活事件……)
(社会团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17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1、儿童对他人认知的发展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发展表现:
识别表情→使用情绪名词→对社会性情绪的理解。
(2)对他人行为的认知
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 对他人行为的归因
(3)角色采择/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 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小学生自我监控的结构
Liliana对7.8~11.9岁儿童的自我调节采用了母子报 告法,主要从注意力、抑制控制和冲动性三个角度 进行研究
李凤杰2009:小学生自我控制五维度
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自我延迟、自我管理
14
15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社会性认知(social cognition)
D:\0授课\0发展心理学\视频\中班幼儿观点采择训练.wmv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
3(10-12岁) 相互的观点采择
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且认 识到别人也能这么做,互动的双方能站在对 方的立场考虑,还能考虑第三者的观点并预 测自己与他人对第三者的反应。
4(12-15岁+) 社会与习俗系统
1(6-8岁)社会信 息的观点采择
儿童认识到别人可以有和自己不同的观点, 但这是由于别人了解的信息和自己的不同。 不能理解别人的想法,预测他人的行动。 别人的信息和自己的信息相同
2(8-10岁)自我 反省的观点采择
儿童知道,即使接受了相同的信息,自己与 别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冲突。能考虑他人 的观点,也能预测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 但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长,依赖性减少 2、从笼统到具体、从外部到内部
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身体 活动 社会 心理)
3、批判性、辩证性有一定的提高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高
总之,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自我评价总的发 展趋势是从评价的具体性向抽象性、从外显行 为向内部世界过渡。
9
(二)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
19
霍莉爬树
提问:
霍莉 1、霍莉知不知道肖恩对猫的感受?
爸爸 2、如果霍莉的爸爸发现了她又爬树,他会怎样想? 3、霍莉认为她爸爸看到她爬树后会怎样?
肖恩 4、如果是你,你碰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做?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
0(3-6岁)自我中 儿童只知道自己的观点,不能意识到自 心或未分化的观点 身以外别人的观点。
塞尔曼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模式
人际关系的两难故事情景 (Selman,1990)
霍莉是一个8岁的女孩,她喜欢爬树,左邻右舍数她爬树爬得最 好。一天,当她从一颗高树上爬下来时,她从一棵树枝上掉了下 来,但并未受伤,这一切被她的爸爸看到了,爸爸非常为她担心, 要求她发誓再也不爬树了,霍莉答应了。 过了那天以后,霍莉和她的朋友们遇到了肖恩,肖恩的猫爬上了 一棵树但下不来了,必须马上采取行动,否则小猫会摔下来的。 只有霍莉能够爬到小猫爬的地方,并把它弄下来,但她记得她对 爸爸所做的承诺。
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等的认 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图)
去自我中心促进了儿童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16
他人
对个体的认知
情感、意图、知觉、思维、
态度、动机、行为、个性…
社
自我
Hale Waihona Puke 会认 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 (权威、友谊、公平……)
(人与人的关系)
内
容 对社会现象和社会 (社会群体、社会规则、社会角色、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