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误区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所塑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表述形式,因而,汉语汉字也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语言文字、审美情趣和传统习俗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
1、文化的象征汉字是汉语的象征,体现的是中国历史的沉淀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它们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旅程、思想风貌,以及表达中国人思想的细微差别。
这些汉字更是中国文化的依托,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语言文字的表达汉字由象形文字和指示文字组成,它们表达的是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特点。
汉字形成了中国文字系统,开创了汉文化和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3、审美情趣的体现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反映了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特点。
它们表达的是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以及对文字审美的偏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审美的重视。
4、传统习俗的体现汉字表现出中国传统习俗的特点。
比如,汉字里面的图案和结构,都能够表达出中国人的思想感觉和思维模式,从而反映出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二、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且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也非常重大。
汉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
1、语言文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过程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文化。
通过汉字,中国的文学文化得以发展,使中国人具备了独特的表达文字思想的能力,从而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2、文化思想的变革通过汉字,中国文化的思想也得到了相应的变革。
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的宗教文化转变为实用文化,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方向。
3、社会文明的发展汉字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文明发展。
它使得中国社会可以更加精确的表达思想,从而催生出许多崭新的思想,使中国的文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字和汉文化的关系
隐语是流行于某一社会集团内部,对外保密的话语。如买卖人中对数字的代称有:一(旦底)、二(空工)、三(横川)、四(侧目)、五(缺丑)、六(断大)、七(虎底)、八(分头)、九(未丸)、十(田心),等。又如《后汉书 · 五行志(一)》中有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里“千里草”是“董”的析字,“十日卜”为“卓”的析字,意指“董卓即亡”,但鉴于权势,不敢明说,故用此法表达,既是析字,又是隐语。
还有一则较长的字谜是这样的: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里相思一撇消。
它的谜底一共是十个字,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现在的纸是用竹质和木皮等制造的,但是当初造字时纸字为什么从系呢?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在东汉蔡伦没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质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的。
我们从“斩”字的结构看,可以证明古代有一种车裂的酷刑。《说文》云:“斩从车斤,斩法车裂也。”清人段玉裁注:“此说从车之意。盖古用车裂,后人乃法车裂之意而用铁钺,故字亦从车,斤者铁钺之类也。”显然,古代这种“蛮性的遗留”,今人也不必为之讳言的。
在《说文》里有不少从“马”、从“牛”、从“羊”的字,有关于性别的,有关于年龄的,有关于形状的,有关于颜色的,有关于动作品性的,不一而足。如:公马叫“骘”(zhì),红黄色的马叫“骍”(xīng), 长髦牛叫“犛”(máo),被阉过的羊叫“羯”(jié),等等。这些字也只有在畜牧业高度发展后才能出现。同样,随着由畜牧业为主的社会过渡到农业为主的社会,上述这些“字”所代表的事物并未消失,可代表它们的“字”都逐渐消亡了,有的干脆成了“死字”。张世禄先生的《文字上之古代社会观》,就试图用文字来证明“人类社会之演进,大都由渔猎而畜牧,由畜牧而耕稼”的。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和智慧,与汉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
汉字是汉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从古至今,我们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思想,大多是通过汉字记录和传承下来的。
比如,古老的《诗经》《论语》《史记》等经典著作,用汉字书写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让后人能够领略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如果没有汉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我们也就无法了解自己的根源和来路。
汉字反映了汉文化的价值观。
在汉字的构造和演变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以“孝”字为例,上部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部是“子”,形象地表达了子女要支撑、侍奉长辈的含义,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再如“信”字,由“人”和“言”组成,意味着人要言而有信,强调了诚信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汉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汉字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的事物和概念不断涌现,汉字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比如,古代的“车”字,形象地描绘了一辆有轮子和车厢的交通工具;而在现代,随着汽车的普及,又出现了“轿”“辆”“轨”等与车相关的新字。
又如,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出现了“网”“线”“码”等与网络有关的汉字。
汉字对于汉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历史上,汉字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使用,还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形成了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文化圈。
这些国家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也吸收了汉文化的精髓,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即使在今天,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字,通过汉字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汉字的独特魅力也丰富了汉文化。
汉字的形态美、音韵美和意境美,为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
书法艺术就是汉字艺术化的典型代表,书法家们通过不同的字体和笔法,将汉字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词中的对仗、押韵等手法,也充分利用了汉字的音韵和形态特点,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内容提要: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同时,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于此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产生和发展了书法、篆刻等艺术。
正确地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可以有利地驳斥“汉字落后论”,扩大汉语地研究范围,并且有利于克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发展意义论文提纲一、汉字从属于汉文化1、文化与汉文化2、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3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二、汉字推动汉文化的发展1、汉字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2、汉字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3、汉字推动了修辞艺术的发展三、研究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意义1、有利于正确认识汉字的地位和作用2、有利于拓宽汉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结论: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汉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
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二者相互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了解汉字构形的原因,及由此反映的汉文化信息。
这样可以驳斥“汉字落后论”,并且避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增加汉语的研究范围。
四、结论正文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同时,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1,在古汉语的表述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工”、“武力”相对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即“以文教化”,但这和现代意义上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含义不尽相同。
现代意义上,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既包括人类超越本能而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也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S•普芬多夫);文字受到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例: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经典文献大量传入日本);汉字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
2,汉字字形反映的中国文化(1)汉字字形与古代物质文化。
例如,饮食:见上节;农耕:农具的演变(2)汉字字形与古代制度文化。
例如,货币。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
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
如,货,贷,购,账,贵,费,贾,贿赂,资,赊,赔,财,贡等。
(3)汉字字形与古代精神文化。
A,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
甲骨文“磬”字,像悬石以击之形。
“磬”是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甲骨文“鼓”字,像手执鼓槌敲击建鼓(树立在地上的鼓,有别于“悬鼓”)之形。
甲骨文“樂(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
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B, 从汉字看古代对女性的歧视。
a, 对女性的歧视之一:把女性当作卑贱、无知、愚昧、顺从的人。
妇,繁体作婦,是个会意字,从女从帚,帚是扫除工具。
女手持帚,表示已出嫁的女子担当家务劳动。
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就宏观意义而言,以汉字这种文化事项作为中心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
因为汉字是社会创造的,也是具有社会约定性质的符号系统,因此汉字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十分密切。
就微观意义而言,要探讨汉字这个文化载体与文化内容的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看汉字及其系统在哪些方面反映出文化内容的信息。
主要有汉字构形的取象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汉字构形发展中反映出的文化信息,汉字分化孳乳反映出的文化信息,汉字类聚后反映出的文化信息。
汉字与文化关系固然密切,但要防止认识上的误区:一要正确认识汉字构形分析的社会性、系统性带来的客观性;二要正确认识微观汉字对历史文化解释的有限性;三要正确认识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注意区别字的造意和词的实义。
如果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定为汉字起源的上限,那么,汉字已经有六千年的发展历史。
即使是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也已经不间断地发展了三千五百多年。
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载负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能量,长期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它生发出篆刻、书法等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在当代,它又以多种方式解决了现代化信息处理问题而进入计算机,迎接了高科技的挑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
可以说,在包括甲骨文在内的每一层汉字的共时平面上,都已经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汉字本体历史,以及作为汉字存在背景的社会文化历史。
汉字和中华文化具有互相印证、互相解释、互相依存的关系——“汉字与中华文化”这一命题,就要通过对这种关系的考察来建立。
01汉字与中华文化关系的两重意义文化问题涉及人类生存的全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对这一事象关注的角度各不相同,因此,西方的culture(文化)原义有多种解释,定义极不统一。
据有人统计,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出于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的定义约有一百多种。
较早的文化定义均属于广义的定义,它是来源于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领域的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依据的。
浅谈汉字与中国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文化是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的象征。
当地球上学多人类还处于原始蒙昧的时候,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已经创造了汉字,汉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这片广袤的土壤之中,在中国文化传播、传承、发扬、推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当讲,汉字是中国文化继承的可靠保证之一。
在这里就谈一谈汉字与中国文化。
关键字:汉字、中国文化、历史、作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一样,汉字从产生的时开始,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发展。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还有一种说法是文化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自从有了文字开始,就流行了一种说法:识字的那叫有文化、不识字的那叫没文化,似乎从那时候开始,文字就成了文化的一个标志。
甲骨文是汉字的最初形态,最形象的重现中国先民的生活状态,最质朴的表现中国先民的行为方式,最直接的体现中国先民的思维特点。
请不要以为先民的如此种种并离我们很遥远,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思维特点固化在汉字中并通过汉字一脉相传,继续塑造着当代中国人。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占卜的卜辞,以战争和祭祀为主题。
作为中国上古文化最主要的载体,甲骨文刻录的内容就是以战争、祭祀和巫术为中心。
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战争文化、祭祀文化和巫术文化,三位一体。
战争是生存方式,体现的是残忍;祭祀社会组织方式(参加祭祀是对个体身份的认同,在祭祀中扮演的角色取决于现实地位),体现的是虚伪(以鬼神祖先的名义发号施令)(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误区
论文的题目:论汉字和汉文化关系上的认识误区摘要: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演变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发展。
在正确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样可以有利的驳斥“汉字落后论”和“废除汉字论”,扩大汉语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汉文化汉字关系认识误区Topic: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o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al of the relationship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s are a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it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evolution are influenced by culture and Han culture restrict,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e, there exists some misunderstanding, so that it can be beneficial to refute the" Chinese characters behind the theory" and"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abolition of", expand the research scope of Chinese..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haracter relationship misunderstanding汉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书写工具,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祖先智慧的结晶,它们累积了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因此,汉字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首先,汉字的形象和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精神和价值观。
比如,“人”字,拼音为rén,就像是一个站直了的人,表达了尊重人的态度;“福”字象征着好运和幸福,意味着吉祥如意;而“礼”字则代表着传承和弘扬传统的习俗和文化。
同时,许多文化背景下的成语和俗语也是由汉字组合而成的,其中既蕴含了文化的智慧,又具备了趣味性和表现力。
例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句成语传达了防患于未然的理念,鼓励人们重视细节;而“一马当先”,这句俗语则形象地表达了领导者的带头作用。
其次,汉字的使用和理解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
一方面,汉字的书写需要良好的笔画、字形、结构等正确技巧,其精细、谨慎、规范的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强调细节、注重礼仪等理念相契合,表现了中国人的谦虚和严谨。
另一方面,汉字的阅读和理解更重视上下文、脉络的连贯性和符号的多义性,强调了综合理解、总结归纳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重视全局、重视实践的特色。
再次,汉字还可以给外国人带来更多的文化体验和认知,使中华文化更加广为传扬。
具体而言,汉字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其复杂而富有美感的笔画和结构,常常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兴趣。
他们学习汉字时,不仅可以引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好奇,还能够探究汉字和文化之间的深刻关系,从而开阔自己的认知和视野。
同时,好的中文翻译和国际汉字标准化,也能推动中华文化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的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中华文化。
在今天,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汉字和文化的关系也在不断深化。
新媒体的兴起,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大规模地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也需要创新性地将汉字文化与互联网、科技等新技术相结合,开发出更加多样化、更具有吸引力的媒介,让更多人积极参与和体验中华文化。
从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看
从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通过汉字传承下来的。
识字的过程,是吸收民族智慧,提高文化品位的过程。
课标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恰当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培养兴趣和学生的识字能力。
比如游戏识记法,让学生在“玩”中识字,把活动、游戏、儿歌、动手操作等形式引入识字教学中。
在写字教学中,我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让学生学会正确工整地书写,并有一定的速度,还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通过写字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形体美。
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
方块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
其一,我国的汉字以象形为突出的特征,而且每个字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建筑。
这不但可以形知意,“触目惊心”,给人以强烈的直觉刺激,而且一望而知全貌,把握整体,这自然是注重直觉、注重整体把握的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同时它又反过来对这种思维方式产生明显的影响。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当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
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
在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群岛,以及位于婆罗洲的兰芳共和国,汉字都曾是该国正式文书的系统,因而汉文化在历史上对周边文明的传播分享有着重要作用。
由于汉字和发声的联系不是非常密切,比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都曾经有过不会说汉语,单纯用汉字书写的历史阶段。
汉字的这个特点对于维系一个文化圈—一个充满各种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体的民族——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汉字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共同使用汉字的汉字文化圈。
如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琉球群岛等。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
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
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
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礼、和、合、诚、信、廉、耻、勇……戏曲主题则讲忠、孝、节、义,读诗(经)则讲兴、观、群、怨。
许多从外语译过来的名词都被华人望文生义地做了中国化的理解,中文化常常成为中国化的第一步。
这产生了许多误读、麻烦,也带来许多创造和机遇,丰富了人类语言与思想。
这里起作用的是华文的字本位的整体主义、本质主义、概念崇拜与推演法(如从真心诚意推演到治国平天下),与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性主义和神本或者人本主义大相径庭。
[扩展资料]
正确处理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文化毕竟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与面向未来的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格。
同时,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
聪明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结合起来。
应该增强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纳百川、开阔明朗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开放与交流,而决不是鼠目寸光,抱残守缺。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之辨析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之辨析作者:徐旭春伊来源:《参花》2015年第04期中国历史与文化已逾五千年,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汉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价值的东西。
汉字不仅具有传承,反映传统文化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美感,是其它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引言自从汉字产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关系——汉字积淀着传统文化的观念,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传统文化;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延续到今天,也离不开汉字。
可以说,汉字与传统文化是互为依存的关系。
一、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1.汉字是传统文化的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保留文化至今的国家。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而汉字则是传统文化的根,自从甲骨文产生,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兴起,所以说汉字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的反映。
2.汉字的发展代表了相应时期的文化汉字的发展包括三阶段:图画文字阶段——表音文字阶段——形音文字阶段。
具体而言,商代以前,汉字处于图画文字阶段;甲骨文到秦代,汉字处于表音文字阶段;秦汉到现代,汉字处于形音文字阶段。
而在秦汉到现代的这个阶段,汉字又经历了许多的变化,产生了许多的字体。
每一个汉字的发展阶段,都是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每一种字体都对应着一个阶段的文化,而汉字也代表了当时的社会文化。
3.汉字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到今天,离不开没有间断的文字形式。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从古代开始就传承,演变,从未间断过的文字形式,正是由于这种相对稳定的文字形式的传承,我们才有了《四书》《五经》《史记》《左传》《红楼梦》《西游记》……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要经过汉字来传承,经过汉字来流传千秋万代。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学习汉字的意义1.传统文化促进了汉字的广泛普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在本国传承不朽,在国外也是地位显赫,很多中国的节日和中国的思想都已经漂洋过海,遍布世界各地。
中的常见误解与误读
中的常见误解与误读汉字的常见误解与误读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拥有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汉字的理解常常出现误解和误读。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角度来探讨这些误解和误读,并提供正确的解释和理解。
一、汉字的字形误解汉字的字形往往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同的字形可能会让人产生误解。
例如,“人”字由两个“一”字组成,有人误以为表示两个人并排而行;而实际上,“人”字是根据人体形态的象形字,代表着人类。
又如,“木”字的字形看起来像一棵树,但它实际上代表的是木材的概念。
二、汉字的写法误解汉字的写法往往也容易引发误解。
有些人对于一些复杂的汉字的笔画顺序理解不准确,导致写错。
例如,“觉”字的正确写法是先写中间的“目”字,再写上、下两个“角”字,有些人会误以为应该先写“角”字再写“目”字。
三、汉字的发音误读汉字的发音对于非母语人士来说,常常是一种挑战。
一些汉字的读音与其字形没有直接关联,导致人们发音时出现误读。
例如,“马”字的发音是“mǎ”,而并非像字形所表现出的“mā”音。
这种误读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
四、汉字的意义误解汉字的意义往往令人差异颇大。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可能完全不同。
例如,“作”字在一个句子中可以表示做的动作,而在另一个句子中则可能表示文章或作品。
这种多义性使得人们在理解汉字时容易产生误解。
五、汉字的文化误解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人们对于汉字的理解常常出现误解。
例如,“福”字在中国被视为吉祥之意,但在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可能没有同样的象征意义,这就导致了文化间的误解。
通过对以上常见误解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汉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们在理解汉字时容易出现的误解和误读。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使用汉字时,应该注重字形、写法和发音的准确性,同时结合语境和文化背景理解汉字的多义性,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误读。
汉语语法特点与汉民族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
汉语语法特点与汉民族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汉语作为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语法特点与汉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以下是我对汉语语法特点与汉民族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
汉语注重上下文的语言。
在汉语中,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这种特点反映了汉民族文化中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的传统。
在交流中,讲话者需要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措辞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汉语语法灵活多变。
汉语中的词序可以随意调整,不像英语等语言那样固定。
这种特点反映了汉民族文化中注重灵活性和变通性的传统。
在生活中,汉民族人民往往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情况,需要具备应变能力和灵活性,而这种特点也体现在了汉语语法上。
汉语的表达方式比较直接。
汉语中的表达方式往往比较简洁直接,没有太多修饰和委婉的说法。
这种特点反映了汉民族文化中注重实际和务实的传统。
在生活中,汉民族人民往往非常务实,强调行动胜于言辞,这种特点也体现在了汉语语法上。
汉语重视词语的义理。
在汉语中,一个词汇的意义不仅来自于其字面含义,还来自于其所代表的义理。
这种特点反映了汉民族文化中注重哲学和思想的传统。
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是汉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汉语语法特点与汉民族文化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汉语语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汉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汉字是中国人民的独特文化符号,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厚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通过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在汉字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中。
汉字源远流长,它起源于甲骨文,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字的演变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知方式。
汉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历史、风土人情和精神面貌。
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在汉字的象形演变和文化表达中。
汉字的形体演变是一种象形文字的表现形式,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有趣的图画,它可以带给我们丰富的视觉享受。
汉字也是一种语言文字,它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在汉字中,许多字词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福”、“喜”、“寿”等字,它们不仅具有特定的象形含义,而且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
通过汉字的象形演变和文化表达,我们可以窥见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在汉字的传承与发展中。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汉字不仅影响了各个时期的文学艺术创作,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当代社会,汉字虽然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但依然保持着其传统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华汉字以其多元化、丰富化的文化内涵,不断传播和发扬光大,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人们对汉字的热爱和传承中。
汉字是中国人民的语言文字,它承载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和价值观念,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对汉字的学习和研究,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起源于古代中国,形成于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承载了丰富的意象和文化内涵。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和表达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传承和表现文化的载体。
汉字的形状和结构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每一个汉字都是由若干笔画组成的,每一笔画的位置、顺序和形状都有独特的含义。
汉字的形象性和象征性使得它们更具艺术性和代表性。
例如,“木”字的形状像一棵树,表达了生命的成长和根深蒂固的含义;“日”字的形状则象征着太阳和光明的意义;“水”字的形状则像流动的水,寓意着变化和流动的生命之源。
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时代,这些古代文字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
汉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融入了古代艺术、哲学、宗教和文学等不同领域的文化元素。
例如“仁”字代表着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和人伦之道,“道”的意义则涵盖了道家思想中的自然和道德的原则。
汉字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汉字的使用和传播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涵盖了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汉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有韵味和美感的文字之一。
许多汉字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成为人们研究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例如,“禅”字在日本被用于表达禅宗佛教的思想,“功”字在西方被用于表示功绩和成就。
汉字与汉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汉字作为一种形象和符号系统,激发了人们的艺术创造和思维方式。
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对汉字的书写和诠释,人们得以感受到充满力量和美感的艺术氛围。
汉字的成语和谚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常用而有趣的语言形式,人们能够传递和传承价值观和智慧。
此外,汉字还通过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许多外国人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研究兴趣。
在这些人的努力下,世界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汉字学习和研究机构,这进一步推动了汉字的传播和交流。
汉文字批判--鼓吹汉字“优越”纯属历史文化上的伪科学谬论
0 序言时下,网上经常可看到一些吹捧汉字的文章,标榜汉字多么多么优越,将其视为力挺中华文化的一杆大旗,迷惑了很多愚男蠢妇一起随波逐流。
对于盲从者,我们不必加以特别的责难,本来他们就缺乏大脑独立思考的意识,或者根本没有分析辨别真伪的学识,或者是思维上的懒汉。
对于文字学、文化学上的不同观点,本也不必苛求统一,学术争论不论对错,都应该百花齐放才对。
但是我们却发现,吹捧汉字的骨干分子中,有许多动机不纯、居心险恶之徒,他们虽然打着理性、客观、科学的幌子,其实早就超出了学术的范围,变成了攻击政府、发泄不满的借口、民族主义自大狂们服用的兴奋剂、利用封建糟粕复辟骗钱的把戏。
出于起码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感情,有必要批驳流行的各种关于汉字的谬论,正本清源,把汉字的真实情况和它在中华历史、文化中的作用讲清楚。
1 汉字的造字手法没有科学性可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并不是语言本身,这个公认的定义,对于使用拼音文字的人来说,很好理解,但是对使用包含很多表意符号的汉字的中国人来说,却长久以来搞不清汉字和汉语的区别。
我们经常能听到“说一个字”、“写一个音”这类习惯用语,(我并不想过份责难这种不合逻辑的说法,因为诸如“晒太阳”、“救火”这类不合逻辑的话,并不影响我们理解它的意思,但这种不合逻辑是有根源的),他们以为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存在直接的、天经地义的联系,并把这种联系说成一种科学,是汉字优越于其他文字的理由。
事实上,造字的过程充满着极大的随意性,并没有必然的规律和准则,否则人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汉字历史上会有大量的异体字出现,比如“鳖”有一个异体字,用“黾”代替“鱼”,黾是蛙的意思,造这字的中国人还在踌躇是把爬行动物鳖归入鱼类还是归入两栖类,哪里体现了科学性呢?有一些字在古代要避讳皇帝的名字,比如咸丰帝名叫奕詝(zhù),“詝”的最后一笔要求省写,这就是避讳。
谈汉字与文化的互证关系
谈汉字与文化的互证关系王宁语言学从本体论(探讨语言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发展到文化论(探讨语言系统及其内部诸要素与外在文化环境的关系),无疑是一种进步,它使人类对语言的认识和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同时加深了。
与之相关的是汉字与文化关系的探讨,这一命题的研究无疑也会使汉字的研究向纵深发展,而使人类历史文化的研究多一个重要领域而更加丰富,使人类看到一些别的领域看不到的现象和规律。
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已被称之为“文化语言学”,汉字与文化的研究当然也不妨先树起一个“文化汉字学”或“汉字文化学”的名目。
有些研究的确已经在向“学”进军了。
不过,汉字的本体研究实际上还很薄弱,汉字与文化的研究又必须建立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
所以,我们似可先不去言“学”,第一步先把这一命题的最基本的范围和内涵清理得明白一点。
近年来,关于汉字与文化的问题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创见不少,理论上的混乱也应运而生,大部分问题来自对汉字的误识误解和对“文化”概念的滥用。
有时候,人文科学领域会发生一种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研究的命题已经很深入了,但基础理论还没有认真整理。
这是因为,人文科学的对象与人的生活太接近了,任何人都有一点发言权,专业理论反而常常受到冲击。
其实,基础理论不完善,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是很容易陷入盲目性的。
所以,本文涉及到的都是对最基础的、号称“小儿科”的一些浅显道理的认识。
论证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先要明确两个被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汉字是一个明确的概念,而“文化”正在被滥用、错用,需要正名。
“文化”有很多进口的定义,而汉语的“文化”一词比西方早得多,也明确得多。
这里主要阐释中国传统的“文化”定义和内涵。
“文”汉语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在古代汉语里,它的意义有所引申: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加工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论语·雍也》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浅论汉字与汉文化之间的关系
浅论汉字与汉文化之间的关系作者:肖佳敏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7期摘要:文字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文明的传承手段,一种文字的通行兴盛于否,可以看出它所代表的文化的兴盛与否和兴衰演变。
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正确地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可以有利地驳斥“汉字落后论”,扩大汉语地研究范围,并且有利于克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94-01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曾经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最近20年,随着汉字文化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以表意为主体的文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
”虽然说世界上各民族文字无不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但汉字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文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是其他表音体系文字无法比拟的。
因此,汉字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为人们所乐道,再加上历史底蕴的深厚,我们在认识汉字、更深层次理解汉字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在汉字没有产生之前,先人通过口语进行交流,凭借记忆一代一代往下传,但记忆容易遗忘或走样,同时还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能长远流传。
因而,我们的祖先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逐渐创造了汉字。
从没有语言到语言的产生,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飞跃;从没有文字到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又一大飞跃。
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由于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自古以来汉民族长期积累的哲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我们祖先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才得以广泛传播和日益提高。
所以汉字是既反映文化又与文化相互依存的文字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的题目:论汉字和汉文化关系上的认识误区摘要: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演变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发展。
在正确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样可以有利的驳斥“汉字落后论”和“废除汉字论”,扩大汉语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汉文化汉字关系认识误区Topic: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o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al of the relationship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s are a part of Chinese culture,its occurrence, development,evolution are influenced by culture and Han culture restrict,at the same time,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e,there exists some misunderstanding,so that it can be beneficial to refute the"Chinese characters behind the theory"and"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abolition of",expand the research scope of Chinese..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haracter relationship misunderstanding汉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汉字的构形包涵着中国文化,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汉字的形体构成、形义关系和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方面,汉字与汉文化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一、汉字从属于汉文化。
(一)、汉字的定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它是为了弥补语言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的缺陷而产生的。
它从属于语言,是语言的一种补充形式[1]。
(二)、汉文化的定义。
汉文化是有指以汉民族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传播体系。
这是在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物质文化指的是符合汉族文化的饮食,服饰,建筑,乡村,城市,经济等等,精神文化语言,文字,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
(三)、汉字与汉文化关系。
文字从属于汉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汉字总是和汉民族及其文化密切相关,承载着汉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而汉文化的发展推动汉字的出现,文字本身又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汉文化整体的其他部分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汉文化的发现推动汉字的出现,原始社会时,汉民族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
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
为了补充语言的不足,同时记录部落文化,比如就像氏族部落之间的争战,战绩如何、战利品是多少,后人要了解这些,单靠代代口头相传,很可能遗漏,甚至失真。
由于“空间限制”、“时间限制”阻碍了人们互相间的交流,为克服这一障碍,就需要有交流的双方都认可的汉字符号进行协助,最早的汉字—象形汉字就产生了;汉文化的发展是的汉字更为丰富,为了发展汉文化,而汉字就被用到更为广阔的领域例如祭祀,兵器,商品经济。
“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像一把斧头形状,其本义是斧形的武器。
斧头是征伐之器,是镇压之器,也是人们狩猎之器,谁掌握了这种武器,谁就掌握了掌管天下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用斧形来象征王的权力[2]。
三、对于汉字和汉文化关系认识上的误区,提出有利的反驳。
目前人们对于汉字和汉文化的认识比较单一,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比较盛行的是“文字夸大论”和“文字落后论”。
这是对汉字和汉文化关系的认识误区。
(一)、对“文字夸大论”的反驳。
“文字夸大论”认为汉字就是语言,就是言语,想怎么创造、组合和解释都可以,这是对汉字构意的主观性的一种夸大,这是对汉字字意形成的一种误解。
首先是在解释汉字构形中存在哪些文化内涵时,要防止主观臆测。
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汉字构形理据的客观性:第一,作为表意汉字的汉字,在构字时选择的构件和采用的构件功能,具有可解释性和社会约定性的。
它所带有的内涵,如果不能被社会大多数人认定,就无法起到交流思想的作用。
汉字构形携带的意义,属于社会历史信息而不是个人的思想信息。
第二,汉字构形是成系统的,在多数汉字基本定形的时代,构形系统就已经形成,小篆以后,汉字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构形系统更为严密。
构形系统的重要标志是关系的有序性。
每一个字都居于其他与之发生关系的字的联系中,如何讲解一个字,要由它的各种关系决定,解释是否正确,要用它的各种关系证明,这些关系制约了对汉字构形理据的解释。
例如:“鼻”、“咱”、“息”中的“自”是同一个部件,“鼻息”的意思,与这些字都有关系。
但“首”下的“自”则是“趀”的整体象形的一部分,与前面的“自”无关,不能用“鼻息”去解释[3]。
还应当说明的是,汉字构形的理据分析是要追溯历史传承的,不能用已经丧失理据的现代字样来胡乱解释。
例如:“開、兵、共、舆、興、算”都有共同的部件,但必须还原到小篆,才能看得清楚[4]。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我们随意用不正确的理解去解释其中一个字的理据而不顾其他字,结果必然造成讲了一个乱了一串的后果。
(二)、对“文字落后论”反驳。
“文字落后论”认为汉字相比较英文,难写难识难记,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任何的竞争力,同时宣扬废除汉字,寻找其他的文字来代替汉字。
这种观点太过于偏激,第一,汉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存留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这是汉字的表意性质决定的。
但是,造字属于不同时代,随着构形和语义的发展演变,各种不同字样的形体中的表意成分也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考证,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是任何事物不能代替的。
汉字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是汉民族一种宝贵的物质文化,不能说废除就废除。
第二,文字在向准确化和通用化的方向演进中,形成两大系统:一种是由各种音素组成,以明确的音位观念来表达认识,各音素之间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比较复杂,这就是印欧语言即拼音文字,这种文字直接反映读音,书写容易,词的形态比较丰富。
但它的不规则拼写和长词形,与人的瞬间记忆不能完全适应,而且语言的准确性要求高,作为信息处理的难度就大了。
再一种是由字形表意与声音的结合而组成,这就是汉语。
这种文字主要是以笔画拼构图形以表达意思,使形音有机融合,读音可以知义,所以又称为方块字或注音字。
拼音文字纯是一种符号,汉字却是中华民族想象力的产物[5]。
第三,汉字看起来难学,真学起来未必很难,这种字只需要用少量的笔画即可构成表达全息形象的图形。
它的基本笔画有横(包括提)、竖、撇、折、点(包括捺)五种。
这五种基本笔画按照相离、相接、相交三种组合关系,构成成千上万的汉字。
比如:一个撇笔和一个捺笔,用相离的组合关系,可构成“八”字,用相接的组合关系则构成“人”或“入”字;再如田、由、申、甲四个字,都是按两个横笔、两个竖笔和一个折笔构成。
这种以简单的笔画组成众多象形字的方法,构成的图形不易混淆,表达的信息却准确丰富,承载的信息量大而具有规律性。
每一个字都富有文化的底蕴,“国”的古字是口与戈构成的,戈是兵器,象征武力;口是人口,合起来就是用武力管理和保卫人口,这正是国家的职能[1]。
创造文字的先民,未必懂得国家是集团统治工具的原理,但这个字的出现,说明自从有了武力统治社会的现象以后,才产生“国”的概念,朴素地汉字举世无双的优点是容易储存信息,制造新名词。
一个字除了自身具有一定的意义外,还具有很强的造词能力。
如“政”字,后面加上不同的字,就可以造出不同的词,如政界、政局、政客、政经、政策、政府、政事、政情、政变、政论等等;又如“了不得”、“不得了”、“得不了”,三个同样的字用不同的排列方法就可以表达三种完全不同的意思。
因此中国文字最能追随语言和时代的发展,把旧字重新组合成新词术语,得到“生词熟字”的效果,如电影、电脑,积极、消极等名词都是用常用字来拼写的,不需要像拼音文字那样重造新的文字,因此中国文字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在商代就有文字四千多,经过三千多年到现在常用字量也就六千多,其中较为常用的2400个字,占一般书籍报刊用字的99%。
而使用英语的民族,每一个普通成年人,一般至少使用2万个英语单词。
据1975年《美国百科全书》介绍,常用字有2万多,比中国多10倍[6]。
第四,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加突出了汉字的优越性,21世纪新的电脑将采用声控系统,它将摒弃由字母编制的键盘,由于英语的音节多达1万个以上,而汉语只有400多音节,每个音节最多4个音素,因此美国语言学家盖利·吉宁斯在《世界语言》一书中对汉语的简洁性、准确性、严密性和先进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正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努力,才把“西文语法书里的种种麻烦抛个精光”,最后“只留下几千个单字和若干条效率极高的排字规则”。
英国《新科技杂志》原主编迈克·克鲁斯断言,不久的将来,汉语将充分发挥威力,到那时世界关于语言文字结构的研究中心有可能转移到中国。
总之,是电脑接受了汉字,而不是电脑改变了汉字,因此有人称它为电脑文字,表明它是最佳信息交换应用程序的语种[3]。
(1)王锋《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民族出版社,2005版。
(2)郭锦桴《汉语与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
(3)贺友龄《汉字与文化》警官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4)王贵元《汉字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5)吴修艺《中国文化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6)罗卫东石定果《汉字的智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