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人教版选修:3-7《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同步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选修:3-7《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同步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95c840f5335a8102d220e5.png)
第三单元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涨.水(zhànɡ)信札.(zhá)粗粝.(lì) 擘.画(bò)B.肖.像(xiào) 似.的(shì)佛.像(fú) 豁.达大度(huò)C.尸骸.(hái) 调.度(diào)淬.火(cuì) 大模.大样(mú)D.镌.雕(juān) 猛鸷.(zhì)规矩.(jù) 漫无涯涘.(sì)解析A项,“涨”应读“zhǎnɡ”;B项,“佛”应读“fó”;D项,“矩”应读“ju”。
答案 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尘封蔽病田塍举步维艰B.强悍暴躁忿怒报残守缺C.拮据惊骇抱歉龙飞凤舞D.擘画字帖誊录遂心所欲解析A项,“蔽”应写为“弊”;B项,“报”应写为“抱”;D项,“遂”应写为“随”。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与对手经过90分钟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解析A.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
符合语境。
B.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
句中用来指春雨,使用对象错误。
C.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地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7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7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系列一)](https://img.taocdn.com/s3/m/f95645394431b90d6c85c770.png)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求学于自然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沈从文15岁当兵,5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养了沈从文的性情。
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二)城里的乡下人沈从文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沈从文有一部分小说是写都市生活的,这类小说讽刺性强;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
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
(三)湘西系列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
他以创作的小说、散文、文论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形成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四)历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课件)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f3d691783e0912a3162aca.png)
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激发了求知欲,学会独立思 考;体会到了人性的美;体验了生活的本真和快乐; 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
教会他勇敢乐观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为他以后的仰取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顺境和逆境哪一个更利于人的成长?
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语
对于强者来说,生活中的风霜雨雪 也和阳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侧面滋润 着我们的生命,丰富的阅历是一笔财富, 所以,请不要怕经历逆境,经历越多, 也许收获得越多。
作业布置
1. 把文中富有启示的,震撼心灵的语句 摘抄在笔记本上。
2. 阅读沈从文的《生之记 录》。
“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 —— 沈从文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学习目标
01 整体把握选文内容,了解沈从文所经 历的逆境。
02 通过略读文本,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 体会作者从逆境中获得的恩赐。
领悟“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辩证 03 地看待人生中的逆境。
预习检测
预习检测
合作探究
作者从逆境中获得哪些恩赐,成就了自己极富 传奇色彩的一生?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课件(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课件(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2ce5a2da770bf78a652954e6.png)
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 ,
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 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 一。主要作品集子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 》《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
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
3.傀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
4.漫无涯涘:木偶戏里的木头人,比喻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纵的人或组织(多用于政治方面)。 无边无际。
竟然
2.抱残守缺·敝帚自珍 抱残守缺: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 知改进。 敝帚自珍:指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 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例:①如今,人类已进入了由开发自然资源到开发智力资源 的时代,
如果还是像原来那样因循守旧、_____________,就不可能 在时代的潮流中有所发展和建树。 ②诸多原因造成了厂家____________,迟迟不愿将产品投 放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也一直得不到保证。
抱残守缺
敝帚自珍
四、词语释义 1.琅琅上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诵读熟练、顺口。
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2.生生不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断地生长、繁殖。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7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7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https://img.taocdn.com/s3/m/32f48929dd36a32d73758151.png)
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
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
《益世报》等文学副刊。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
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
家。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至 40 年 代 刊 行 的 作 品 主 要 有 : 短 篇 小 说 集 《 蜜 柑 》 《雨后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 小 景 》《 如 蕤 集 》《 八 骏 图 》 , 中 篇 小 说 《 一 个 母 亲 》 《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 人
教
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 版 语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 文 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4.了解背景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军人世家,他
6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常逃学。后转学到
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
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
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
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以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
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 人
调.度(diào)
淬.火(cuì)
大模.大样(mú)
D.镌.雕(juān) 猛鸷.(zhì)
规矩.(jù)
漫无涯涘.(sì)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答案】 C(A项,“涨”应读“zhǎnɡ”。B项, “佛”应读“fó”。D项,“矩”应读“jǔ”。)
人教高中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集《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视频
![人教高中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集《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视频](https://img.taocdn.com/s3/m/40fbd10cccbff121dd368380.png)
(7)傀儡( kuǐ lěi ) (8)殴斗( ōu ) (9)私塾( shú ) (10)陶冶( yě ) (11)猛鸷( zhì ) (12)笋子( sǔn )
(13)蕨菜( jué ) (14)竹篁( huánɡ ) (15)镌雕( juān) (16)摹塑( mósù ) (17)簟( diàn ) (18)煨熟( wēi )
执着的眼光,不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 所表现。对于强者来说,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也和阳光雨露一样,都从不 同侧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困苦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 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寻生活的意义。
三 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滋养( zī) (2)坚韧( rèn ) (3)似的( shì) (4)淬( cuì) (5)薄纸( báo ) (6)田塍( chénɡ )
注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苗 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 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 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他的作品《边城》《湘西散记》《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 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
半个世纪的时光,几经沉浮,先生不争不言。建国后几十年间,被 搁置的不只是那支沉甸甸的笔,可叹的是那一颗本自善良的心被冷落了。 一朝尘埃落定,光华重现,如出土文物般为世人瞩目之日,先生垂垂老 矣。“美丽,总是愁人的。”沈从文先生从十五岁即开始在沅水流域随 土著军队过了五年的流浪式生活,他说他的智慧得之于沅辰诸水,他学 会思索、认识美全是在水边,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一条绵长 千里的沅水,维系着先生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流波逝水中裹挟着先 生浓浓的乡愁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辽远深长,绵绵无尽。
高考模拟作文审题立意指导: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高考模拟作文审题立意指导: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https://img.taocdn.com/s3/m/08c9b9e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4d.png)
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司马迁面临飞来横祸,忍辱负重,专注著书,青史留名。
孟晚舟身处逆境却依旧优雅,魅力十足,将每次出行都走成“T台”,展现了东方女人的美丽,诠释了真正的坚强。
《长津湖》里的中国志愿军,在极度严酷的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他们都是英雄,是能主动打破逆境的人。
沈从文说:“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也少不了遭遇挫折甚至失败。
这些经历在你的成长中产生过怎样的影响?请你围绕“逆境”与“成长”两个关键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3.参考立意:①逆境成长,向阳而生。
②与苦难同行,在逆境中成长。
③梅花香自苦寒来。
④逆境,强者的成才之路。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检测: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检测: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4181eba98271fe910ef9ca.png)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
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
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
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
我需要的就是绝对的皈依,从皈依中见到神。
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遍社会总是不合。
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沈从文) 美字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赏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清晨,醒得太早。
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
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他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
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胡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
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
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白脸女孩和弟弟,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
而他将未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朴素洁白的期望,欲语还休的心动,用生命表达的纯粹,闪烁在字里行间。
在痛苦无法排遣的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
我终于有点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
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
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为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
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强。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3.7《沈从文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3.7《沈从文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872e9cec0066f5335b8121bc.png)
半个世纪的时光,几经沉浮,先生不争不言。建国后几十 年间,被搁置的不只是那支沉甸甸的笔,可叹的是那一颗本自 善良的心被冷落了。一朝尘埃落定,光华重现,如出土文物般 为世人瞩目之日,先生垂垂老矣。“美丽,总是愁人的。”沈 从文先生从十五岁即开始在沅水流域随土著军队过了五年的流 浪式生活,他说他的智慧得之于沅辰诸水,他学会思索、认识 美全是在水边,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一条绵长千里 的沅水,维系着先生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流波逝水中裹挟 着先生浓浓的乡愁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辽远深长,绵绵无尽。
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周语下》
赏读:一个人向善如登山涉险一样艰难,而从恶则如同山 岳崩决一样的容易。从善就像登山一样,需要坚强的毅力和 勇气,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从恶就像山崩塌一样,速度是 很快的!其实不然,善恶只是一种表象的东西,归根到底是 人的心灵,只要有颗善良的心,在这颗良心的支持和鼓舞之 下,就会有一种正义感,那么就不会有从恶之心了。其实善 恶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修身名句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赏读: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 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这是孔子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 积极原则。自己求立,并使人亦立;自己求达,并使人亦达; 即自强不息,并善为人谋。简言之,便是成己成人。推己及人, 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 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2.写作背景
由于传主生活经历的太多苦难,加上作者在回忆中不时融入 淳厚的情感,引发对人生的慨叹,读来有某种沉重与辛酸。沈从 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 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做生活的恩赐, 看做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正如文中所说:“好坏我总有一天得 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 尽最后一点儿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 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沈从文一生执著的眼光,不 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 对于强者来说,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也和阳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 侧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困苦和艰辛可以转化 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寻生 活的意义。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https://img.taocdn.com/s3/m/b7b3a66f76eeaeaad0f3300f.png)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材料二: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而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
——拜伦材料三:如果你过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点损伤,那麽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再能够凌空飞翔。
——雪莱参考上面的材料,请以“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为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来源】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逆境,对人是一种考验。
然而,对于逆境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在逆境中的成败。
只要我们在逆境中能够坚强,逆境也能够成就人才。
古往今来,多少人为我们树立逆境中不退缩的榜样。
西汉时期,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因家里没钱买蜡烛,不得不靠凿开家中靠邻居家的那堵墙来借烛光读书。
这就是凿壁偷光的典故。
故事中的主人公匡衡,最终也因自己的勤奋而当上了高官。
透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匡衡在逆境中不屈服、勇于排除万难的精神,也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他成为逆境中的人才。
因此,只要我们在逆境中能够不屈服,我们也能够成为逆境中的人才。
同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因替人辩护而被判宫刑,他坚持把《史记》完成,最终,也因自己顽强的意志力而名垂青史。
从司马迁的事例,我们能学到的是面对逆境的坚持不懈、不屈不挠。
他面对奇耻大辱却没有堕落,而选择了坚持,这种逆境中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因此,只要我们在逆境中能够坚持不懈,我们也能够成就辉煌。
同样,美国著名残障作家海伦·凯勒,也用自己的坚强演绎出了对逆境的不屈。
在出生19个月后,她丧失了视力和听力。
在导师的帮助下,她不断努力,最终写成《我的生活》、《我的老师》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著作。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https://img.taocdn.com/s3/m/b7fa9482102de2bd9705883b.png)
学法指导1、从文体入手,认识并体会本文与教材中与其他传记的异同。
本文是自传,传主和作者是同一人。
自传和一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童年对一个人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自传的独特性,即自传存在程度不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
自传在表达人物个性时较多之间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
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
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对人物个性表达的作用。
另外,本文是作者30岁时写的自传,记录的只是他从1902年到1923年20年的经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传记的独特之处。
2、从语言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心理,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作品的特色。
课文节选自《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
节选部分有两大优点:⑴对往事细节真实生动地描写,逃学、殴斗、看街景、游水、行伍生活等,处处洋溢着童趣、童真,轻而易举就勾起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怀念和向往。
⑵抒发的感情真诚感人,不写自己的品学兼优、勤奋用功,而是如实地展现自己的天生的野性,充满了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比好奇和热爱以及泰然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
阅读本文,要仔细体会“思考与探究”第2题里的主要语句,体会从文字里透露出来的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3、从感情入手,理解并感悟沈从文自传中蕴含的深情。
阅读文章,进一步了解童年的逃学生活和青年的坎坷经历对沈从文产生的影响。
以常人的眼光看,30岁作自传未免太早,而事实上,沈从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
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
正如文中所说:“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课例赏鉴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课例赏鉴](https://img.taocdn.com/s3/m/049b8f3a3968011ca30091b6.png)
手 )
吧 。 们 会 安 慰 我 们 。 这 神 圣 的 他 在
生 : 学 生 时 代 ” 和 “ 军 生 “ 从
师 ( 疑 ) 但 是 , 从 文 自 己 设 : 沈
心 灵 中 , 有 一 股 清 明 的 力 量 和 强 涯 ” 。
好 开 心 !”
生( )是 的。 齐 :
二 、 望 沈 从 文 仰
情 。 请 大 家根 据 《 习 学 案 》, 再 预 从
生 ( ) “ 埠 二 中欢 迎 您 ! 齐 :蚌 ”
一 !” 心
师 : 大 家根 据 书 后 “ 关 资 文 本 中 找 出 关 键 词 语 , 概 括 说 出 请 有
部分 读 者 能| 褥 ‘ 具 堍 ‘ l一令拣 蒗l 平 镝 乡 下| 靠
有像 处 于 患难 时 的 那 么伟 大 , 那 经 历 坎 坷 的 青 年 生 涯 ,真 实 而 生 一 播 , 惫 , 蔼 南| 。
兰 《 人 传 》) 名
( ) 寻 沈 从 文 独 特 的 人 生 二 探
师 : 同 学 们 是 第 一 次 在 有 聚
光 灯的舞 台上上课 吗 ?
创 设 教 学 情 境 。罗 曼 ・ 兰 这 段 文 罗
字 有 撼 人 心 魄 的 力 量 , 与 《 从 转 机 荤 涯 。 沈 队 釜 师 : 那 我 们 来 试 试 话 筒 的 效 文 :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 现 的 逆 表 果 吧 !同 学们 , 我 们 微 笑 着 面 对 主 题 一 致 , 乐 很 深 沉 震 撼 , 课 让 配 使 听课 的 老 师 , 大 声 说 : 蚌 埠 二 中 堂 有 厚 重 感 , 有 助 于 学 生 对 文本 “ 师 : 中 的 细 节 描 写 比较 多 , 文 欢 迎 您 ! 我 喜 欢 语 文 课 ! 今 天 的 理 解 。 ) …‘ …‘ 请 同 学 们 谈 谈 最 让 你 感 兴 趣 的 事
课件2:第六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课件2:第六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https://img.taocdn.com/s3/m/07dfa573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15.png)
沈从文与妻子张兆和
资料链接 沈从文与诺贝尔奖: 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委员谢尔以•马悦然与高行健获 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明报月刊》中表示,1987、1988年诺贝尔 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了,而且马悦然认为沈从文是 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是 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其实,沈 从文刚刚离世数月。 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 文,但因为诺贝尔奖只会颁授给在世的人,因此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 奖可谓失之交臂。
张兆和(1910-2003) 笔名叔文,出生于1910年现代女作家,沈从文的妻子,1932年毕业于 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老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 第二部。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人民文学》 编辑。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沈从文家书》等。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张兆和
3.这篇自传在回忆往事时有时是很概括的叙述生活的过程,有时又有很 细致的生活细节描写。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这种写法的特 点与好处。 在这篇文章中,对于童年生活经历的介绍,大多属于概括叙述。生活 细部的描写则像人的血肉,可以使骨架丰满起来,显得真实生动。比 如147页第三段举了两个事例,都是人与人之间闹别扭甚至厮打起来的 小故事,作者说“生活虽然那么糟,性情却依旧那么强”,我们看到 在这片土地上,人的勇敢直爽,即使打架,也显得那么可爱。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80年偕夫人张兆和赴美探亲讲学。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 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7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7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ae4c88f78a6529647d53dd.png)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求学于自然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沈从文15岁当兵,5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养了沈从文的性情。
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二)城里的乡下人沈从文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沈从文有一部分小说是写都市生活的,这类小说讽刺性强;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
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
(三)湘西系列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
他以创作的小说、散文、文论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形成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四)历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年表
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学名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当办事员。后因初恋受骗而出走。
1922年任靖国联军第一军统领官陈渠珍书记。
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
王建华 2009年3月
关于文体——自传
自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一个大类,由传主本人而非通过其 他人来叙述自己的生平。对人生的整体回顾,或者是对人生 主要经历的回顾,是自传不可缺少的要素。 自传又分为正式自传和非正式自传两大类。
非正式自传是作者不准备发表的私人文稿,包括书信、 日记、日志以及回忆录。前面三种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而回忆录是用来追忆本人和他人经历以及重要事件的一种文 体。 正式自传由于经过作者有意或无意的遗漏和改动,其真 实性不如非正式性的自传。因为这种自传中的事实往往是传 主自身的经验化的事实,传主往往会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赋予 自己的眼光、自己的价值意义评判。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原名沈岳焕,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 家。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 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 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 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 开始用“休芸芸”笔名进行创作。1927年参 加“新月社”,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 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作品着力描 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 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 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 自得的人生。
为缓解沈从文极度紧张的情绪,正复犯旧病的林徽因 邀请他到清华园小住,安排他住在隔壁的金岳霖家。她不 顾气喘、发烧,坚持陪沈从文饭后聊天。她悉心的心理治 疗,渐渐拂去了笼罩在脆弱文人心头的梦魇,帮助他读过 了人生苦痛的一道难关。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沈从文终于度过了这场危机。 住院恢复后的沈从文下决心“转业”——他不得不离开北 大,远离既给他带来荣誉又招来是非的文坛。促使沈从文 退出文坛的直接原因,除了他再也不想面对和忍受那种旷 日持久的“阶级斗争”的大批判,他在这种斗争中已经心 力交瘁外;再就是他所信奉的“唯美”和“理想主义”的 创作原则受到挑战,他的生活体验与新时代的要求实在相 去甚远,过去不适应,现在更难适应。 1949年之后,当其他作家紧跟政治而创作讴歌文 学时,他却严格地选择了“沉默”,而且一直沉默到死。
49年之前他献给世界的是文学的人 性美,49年之后他献予的则是作家的沉 默美。沉默,使他从未糟蹋过自己的良心 和作品。直到八十年代,这位把自己深深 埋在"中国古代服装史"的故垒之中的作家, 才重新被人们所发现,到了1988年, 他的条件已完全成熟,据说,瑞典文学院 已初步决定把该年的文学奖授予他了。可 惜,他却在这一年的5月10日去世。按 照文学奖章程的规定,死者是不可以作为 获奖者的。就这样,阴错阳差,中国失去 了一个机会。
沈从文年表
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80年偕夫人张兆和赴美探亲讲学。 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 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军 人世家,他6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 常逃学。后转学到凤凰镇守署设立的军事学校,接 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
沈从文任教中国公学期间,因授课 之便,认识了英语系的女生张兆和。张 兆和与姐姐张元和、张允和、妹妹张充 和都是聪明好学秉性端庄的大家闺秀, 号称“张门四枝花”。按说,沈从文在 纯洁美丽如天鹅的张兆和面前,应该是 自卑的,但他有股子头撞南墙的倔强劲。 “凡是沉默寡言的人,一旦堕入情网, 时常是一往情深,一发而不可收拾” (梁实秋《回忆沈从文》),既然口才 不济,又十分害羞,沈从文便拿出自己 的法宝,暗地里发起了书信攻势。
被尘封的大师
——沈从文
“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 —— 沈从 文
《从文自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 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给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 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母也是必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 幅描写沈从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其 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相对于各类他 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的原始资料。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 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他 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 的形态,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沈从文一生执着的 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 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 题走向、人生意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自1924年12月发表处女作 《一封未曾邮出的信》后, 1925~1927年,沈从文的作品频繁 地见于《晨报副刊》《现代评 论》 。
徐志摩无愧为琢璞者,他在自 己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沈 从文的大批小说,并为之四处延誉, 称赞他的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 成的。”还将这位笔极秀极笨的小 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 胡适也是别具慧眼,求才若渴的大 名家,每每能赏识青年,他二话没 说,就聘任这位忐忑而羞涩的“山
后来还是投身军营,在自称“湘 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 书记。这段时间,他见惯了人生的生 死无常。在一场卧床40多天的伤寒之 后,一位好友又在他面前被河水洄流 卷走。在军队中见惯了生与死,人生 病时那种脆弱的心理,加上朋友的猝 死,彻底让沈从文从现实的环境中惊 醒,他决定“向更远的地方走去”, 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 从此离开保靖去到北京,开始了他的 写作生涯。
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 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 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他的作品代表了艺术的良 心和知识分子不能淫不能 屈的人格。
沈从文在文革中
沈从文在文革初期就被‚揪‛了出来,罪状‛五 毒俱全‛:“反共高手‛、‚听黄色音乐‛、‚反动学 术权威‛……被红卫兵先后八次抄家,他的六公斤一 捆的书信也被抄走。批斗中他被‚架飞机‛……在狂 飙飓风面前,沈从文十分坚强洒脱。 黄永玉在记写表叔沈从文文革中挨批斗时说到一 件趣事:‚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动文人 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书法太不象话了,在 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 这一句 ‚真难为情‛不仅道出了沈从文的幽默,而且也道出 了黄永玉对这种幽默的理解所产生的艺术性的独立力 量:真正的艺术家只能被真正的艺术‚整垮‛,却不 会被艺术形式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内容‚整垮‛。
高小毕业后,15岁不到的沈从文以候补兵的名义跟着 军队驻扎到辰州(沅陵),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 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在军队中,他得以接触到社会各种 层面,同时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1920年,他所在的部队在鄂西全军覆没,留守驻地的沈从 文遭遣散回家。半年后,他到了沅州舅父家,在当地的警察署 当办事员,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 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 。在这期间,发生了改变他一 生的“女难”事件,使他远离了沅州和家人。
政治上不同任何人结盟,一种彻底的非派别、 非集团主义,支配了沈从文的人生选择。 1948年, 沈从文游离于国共两党政治之外的的 “中间路线”, 超越具象的战争观照、自由主义的文艺追求,开始 受到左翼文艺阵营的评判与清算。 北平刚解放时,沈从文和林徽因有过几天的朝 夕相处。那时,自由主义文人失去了政治势力,北 大一部分进步学生发起了对沈从文的激烈批判,在 大楼挂出“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 的沈从文”的巨幅标语,此前左翼权威作家郭沫若 判定沈从文是发动、下流的“粉红色作家”。沈从 文感到自己倒了穷途末路,他开始足不出户,关在 房间里胡思乱想。来自生命深处的忧患与恐惧正在 逐步加深,灵魂陷入茫茫迷雾之中,理智开始迷乱, 神经在高度高度紧张自惊自吓下,终于呈现出病态 特征。痛苦变得愈来愈难以忍受,他急于找到一种 解脱痛苦的方法,一天他情不自禁地抓起桌上的的
自传和一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童年对一 个人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自传的独特 性,即自传存在程度不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 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自传在表达人物个性时较 多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 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 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本文 的一大特点。 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对 人物个性表达的作用。另外,本文是作者30岁时写 的自传,记录的只是他从1902年到1923年20年的经 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传记的独特之处。
沈从文平时很和气,总是微笑着,很温和。但是 一遇到他不肯做的事情,你就是拿着枪对着他,他也不 会去做。 实际上沈从文这一生就是一直在追求人性的一生。 追求一种美好的素朴的一种人性。在他小的时候,不肯 读书,一种儿童的天性要尽量让它张扬让它发挥。那时 候读私塾,后来是新式小学。
他不是一个用功的孩子, 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就是一个 野孩子。他常常逃学,利用逃 学的时间接触大自然。增长了 好多自然方面的如动物、植物 等等的知识。另外就是接触了 社会百态。
初来北京的沈从文,考取大学的 希望落空,就刻苦读书并热心进行文 学创作,经济上却陷入困窘的地步, 过了两年冻馁艰辛的生活。有两次差 点去当兵,轮到他填志愿按手印时, 一个声音又在耳畔响起:“既然为信 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1924 年冬,沈从文怀着一线希望,写信向 几位作家倾诉处境。
从文笃定了想法,便在信封上写好收信 人的姓名:郁达夫。过了两天,柴扉上真有人 轻叩了三下,又重叩了两下,沈从文打开门, 门外站着一位身着灰布衣衫书生,凉凉的镜片 后闪动着热热的目光,他就是救星郁达夫了。 看看屋子破庙样的寒伧相,再看看沈从文冻馁 交加的样子,郁达夫立刻就明白了这年轻人眼 下已沦落到何种困境。在附近的馆子里,郁达 夫点了一份葱爆肉丁,还点了好几个荤菜,沈 从文狼吞虎咽。这顿饭,郁达夫用一张五元钞 付账,还找回三元多,他都推给了沈从文,又 解下脖子上的围巾,送给这位酷爱文学,以至 于拼命的小兄弟。两人含着泪依依告别。昔年 漂母一饭救了韩信,此日(郁)达夫一饭也救 了(沈)从文,那可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 道极其苍凉而又温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