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推拿治半身不遂(脏腹图点穴法)

合集下载

这20个穴是董氏奇穴特效核心奇穴!建议收藏!

这20个穴是董氏奇穴特效核心奇穴!建议收藏!

这20个穴是董氏奇穴特效核心奇穴!建议收藏!本篇精选董师公最常用特效奇穴二十个,条分缕析,深入阐释。

这是董氏奇穴最精华最核心的部分。

文中提到的奇穴均按董公原文,以“部位”、“解剖”、“主治”、“取穴”、“手术”来论述,文字有欠精确处,以讲课内容为准,特别提出:此处之“解剖”,非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解剖,与董门秘传掌诊真诀有关,讲课中会略有提及,点到即止。

临床发挥部分,乃本篇精彩内容,请做好笔记。

1【木穴】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

计有两穴点。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主治:肝火旺、脾气躁。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二分至三分。

2【还巢穴】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安胎。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二至三分。

3【木火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部位: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朗诺元帅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

手术:皮下针向小指方向横刺。

注意:第一次限用5分钟,5日后限用3分钟,又5日后限用1分钟。

时间及次数均不可多用。

4【妇科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性均可)、子宫肌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痛经、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贴于骨旁下针,针深二分至三分,一次两针齐下,谓之倒马针。

5【制污穴】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解剖:桡神经浅支。

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脏腑图点穴法

脏腑图点穴法
第二节 气水臌
第三节 气膈及转食
第四节 夹肋痞
第五节 肋下气积
第六节 癫狂
第七节 气滞
第二章 脾胃各症
第一节 脾胃各症
第二节 噤口痢
第三节 黄疸
第四节 呃逆
第三章 肺病及吐血
第一节 肺病
第二节 喘
第三节 吐血
第四章 虚痨
已故,《推按精义》遗失,既乏精此术者商榷,亦无善本可查,审校困难。在审阅中为了对学术问题慎重处理,
本院将原稿复制数十册,邀请了中西医师数十人审阅,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见解和修改意见,经与王雅儒老先生
同意修改的,就修改了;不同意修改的,我们则本着“一家之言”百家争呜的学术研究精神,仍然保留原来的
词意,例如“论痰”、“论脏腑”以及其它学术论点等等。此外就本书原稿的体裁和文字的组织方面,为力
种种条件所限,远不及汤液流传之广。只是习气功武术、深明医学先辈,以其取法简,收效捷,可以施僻壤之
乡,济针药之穷,遂参悟阴、阳之旨,阐发灵、素之秘,按人体脏腑之功能,气血之周流,经络、骨骸、穴道之
所在,广辟按摩法门,各授门徒,俾修习之学者,既可以与御自己之疾病,亦可以治疗大众之疾苦。然口授心传
,视为秘籍,遂致派别产生,著作罕见,而政府所设太医院习按摩术者,又鲜著作传于世,故历代医者,每每以按
喜爱,当留赠。”翌日雪止,道人留书而去。先师自经道人按摩后,咯血未发,逾数月,吐黑色淤血数口,宿疾
顿处。心讶其术之精,遂向戚索书借阅。戚谓:“汝既喜之,我即转赠。”先师得书,披览后,知是书分内科
、外科、正骨科,及各省人体骨骼异同等四种,每种图、说各一册,共八册。遂朝夕钻研弗辍,数年后,尽明其
精髓,即以按摩为人治病。内、外、正骨科,以及沉疴奇疾,应手辄愈,虽精于医者,咸目瞠心讶,视为奇迹,而

常用推拿按摩穴位图解与指导

常用推拿按摩穴位图解与指导

一、板门位置:手掌大鱼际部。

操作:用拇指端在大鱼际中点按揉,约揉200~400次。

主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积滞,阻泻,腹胀等。

二.位置: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操作:取定穴位时,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

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喘咳病等。

此穴位为人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三、天柱天柱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天柱穴主治病征:颈椎酸痛、睡扭了脖子()、五十肩、、目眩、头痛、缓解眼睛疲劳等。

该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以及类疾病的中药首选穴之一。

指压法列举:按摩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治疗疼痛、麻痹等后遗症、治疗宿醉、穴道指压法治疗忧郁症等。

操作:首先趴着,将肌肉放松。

在后头骨正下方凹处,找到天柱穴,一面缓缓吐气一面揉6秒,如此反复10次,可治疗疼痛、麻痹等后遗症。

四、足三里主治:急慢性胃肠炎、、、痢疾、、肠梗阻、肝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休克、等。

操作:(1)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

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

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2)捶打足三里手握空拳,拳眼向下,垂直捶打足三里穴位。

捶打之时,也会产生一定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五、天柱骨穴是指项后中间入发际一寸处直至第七颈椎,以食指或拇指自上向下推800次以上。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均有很好的止吐作用。

六、脾俞穴【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拇指在两侧脾俞穴上按揉。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功用] 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 主治]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天枢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儿科学基础
1、儿科基础知识:小儿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2、儿科诊断基础:小儿常见病的四诊(望闻问切)
十天
小儿推拿基础
小儿推拿适应症、禁忌症、基本要求、推拿处方、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详解及实际操作,老师一对一指导;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定位、操作、功效及主治。
小儿推拿临床运用
常见病及疑难病证治疗:
小儿推拿
全科班
小儿推拿中级+小儿推拿高级+一天校内真人小儿模特实操
+5天免费中医门诊实习+中医药博物馆游学
【证书】国家人社部双认证康复理疗师小儿推拿证书
【复训】一年之内免费复训
小儿推拿中级班3980(前10名送小儿推拿证书+开店扶持)
报名资料
身份证复印件、学历证复印件、个人近照(2寸蓝底照片4张以及电子版照片)
【小儿推拿高级班】招生简章
【招生对象】
以小儿推拿为职业者、获取小儿推拿专业资格者、增加小儿推拿专业技能者、为自己宝宝治疗保健者、小儿推拿爱好者。如医生、护士、医学院校毕业生等。
宋《苏沈良方》中有掐法治疗脐风口撮等症;
明清已有小儿推拿专科, 小儿推拿著作有30余种;
小儿推拿于2013年正式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小儿推拿至今兴起
【小儿推拿的核心优势】

常用穴位图解

常用穴位图解

一、经典原文及注解1、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十要穴保健歌传统中医保健流行一首十要穴保健歌,几千年以来为人类所利用,不花钱,能治病,人人可以动手,无副作用。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可以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三里内关穴,胸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殷门昆仑穴。

头项若有病,后溪并风池。

膝前兼胸胁,环跳与阳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1)风池穴取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会穴。

方法:1、先将右手拇指与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2、换左手捏拿风池25下;3、双手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2)曲池穴取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屈肘成直角时在纹外端凹陷处,掌心向内取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对面),拇、食两指同时用力捏捻50下;2、换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3)内关穴取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手少阴心包经络穴。

方法:1、用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与内关相对)。

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50下。

2、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手内关50下;换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内关50下。

(4)合谷穴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

方法: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5)后溪穴取穴: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骨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绝版书籍《脏腑图点穴法》

绝版书籍《脏腑图点穴法》

绝版书籍|《脏腑图点穴法》中医推拿在历史发展中流派纷呈,脏腑推按流派就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支,由王雅儒先生口述的《脏腑图点穴法》(以下简称《脏》书)一书就是此流派的奠基之作。

王雅儒先生继承河北雄县王文义医师的《推按精义》一书,深研其精髓,并积累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经系统整理编辑成此书。

该书于1962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总论、手法种类、胸腹腰背等分部程序操作等;下篇是治疗各论。

本书以祖国医学的经络脏腑学说为立论基础,具有严谨系统的治疗理论,其适应症主要为内科疾患。

本书出版四十多年来,在国内推拿界有相当的影响。

由于当前推拿临床以治疗颈腰痛等运动系统疾病为主,此法应用不广,但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价值却不容忽视。

为此重视挖掘和整理推拿治疗内脏疾瘸的理论和方法已迫在眉睫。

本文试对《脏》书的学术思想作一探讨,以期同道引为重视并深入研究一. 重视中医经络脏腑及气机学说,充分显示脏腑推按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诊治以下从两方面分别论述:1.重视调理任督两脉,并以此作为本流派总的治则《脏》书精选了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任、督(也可包括膀胱经)两脉作为施治重点,运用该法所治病症均全面调理任、督两脉的关键腧穴,并据辩证再灵活选取两脉的相应穴位以整体治疗。

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纲,一任一督,一阴一阳,任督两脉理顺,全身十二经脉皆通,阴阳平衡,《脏》书在背部也重点运用了膀胱经的背腧穴,若从中医一些重要古籍文献中来看督脉循秆,如《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循行,其中一支为“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

”其实与膀胱经脉在背部循行相吻合,故从广义上可把膀胱经上的腧穴归于督脉。

《脏》书的庄施治理论不以十二正经为主要立论点,而是把握了任督两脉的循秆及生理功能,从两脉的互动影响中来调整机体,平衡阴阳,这是本流派区别于推拿其他流派的一大特点。

2.重视腹部推按及三焦的调整《脏》书非常重视腹部推拿,以腹部任脉施治为主线,还分别选取胃肾肝经的几个腧穴(如梁门、章门、天枢、石关等)。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头面部穴位【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 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 203 IrXi4Π⅛⅛S13【人中】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S3 2M ft ⅛ {] ⅛【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少林点穴穴位解

少林点穴穴位解

致命三十六穴歌诀致命穴位三十六代代武僧刻颅首悉知穴位在何处点中穴位致命休得真技者尚武德除暴安良美名留少林点穴招法妙三十六处神鬼愁三十六穴点法妙不可随意传人间少林致命穴法源六六三十六处点一在头额前中线二在两眉正中间三在眉外两太阳四在枕骨脑后边五在脑后藏血穴六在耳后厥阴言七在华盖心口上八在黑虎偷心眼九在巨厥心口处十在水分脐上缘十一脐下气海穴十二关元下腹间十三下腹四寸处亦名中极断阴泉十四左乳上六寸亦名左膺窗命关十五右乳上寸六右膺窗穴位当然十六左乳下寸六左乳根穴连命关十七右乳下寸六右乳根穴牵命连十八十九两期门乳下寸六旁寸然二十脐下左幽门巨阙之旁五分算二十一在右幽门若能点中断肺源二十二即左商曲亦名血门主命关二十三即右商曲点中五月丧黄泉二十四并二十五左右章门定为然二十六亦左腹结二十七右腹结眼二十八为命门穴十四腰椎下中间二十九即左肾俞命门两旁一寸半三十亦名左志室点中三日归西天三十一亦气海俞三二鹤口刻心间三三阴囊后海底三四足底是涌泉三十五亦右志室又名一计害三贤三十六在右肾俞点伤绝气闭双眼三十六穴切记牢点打不可半丝偏此为少林真绝技切莫轻易向外传按:上述三十六穴,拳谱原记载为致命三十六穴,实际是过分夸张。

虽然三十六穴都是要害部位,但受击后绝非可致死。

但不可否认,此三十六穴是击之有效、甚至可把人致残的要害部位。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点穴解穴秘诀实用版】

【点穴解穴秘诀实用版】

点穴解穴疗伤秘诀——点穴法功理要点——一、点穴总论拳家言:夫点穴术具闭交通之通,断运输之功。

人之一身,外而五官四肢,内而五脏六腑,皆以筋络为线索,血脉为灌溉。

经络断,则缺乏活动之能;血脉停,则间其知觉之效。

人体有穴365处,(秦朝以前),其中有大穴:108,小穴257(包括致命穴和主晕穴),诸穴大同小异,主晕穴虽不足以制命,亦可使暴客暂时失去抵抗力;主伤穴可以使歹徒断肢、脱臼、出血,即致残也;主死穴,即致命也,此法万遇不得施也。

先师遗训益教旨:“劝君习武尚德葆侠,练体健身,切莫无故伤人也”。

1、为什么用点穴术击人体某些穴位会致人于死晕或伤残呢?在经络的意义上,古人说得很明白,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主要通道,是人体各个部位之间互相连结的途径。

它遍布于全身。

如《难经》说:“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就是依靠经络luo的沟通和联系,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外邪侵犯人体,通过筋络二由表入里,传入内脏。

如《素问·缪miu刺论》说:“邪气之客于形也,必先舍去皮毛。

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舍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盛,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五脏即五脏。

中医学中脏腑的理论将人体分成脏与腑两大类: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化生和贮藏精气是五脏的功能;腐熟水谷、传化糟粕po是六腑的功能。

《素问·五脏别论》载:“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泄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脏腑功能的产生,主要赖于脏腑之气。

脏腑之气即是真气通过经络输送至脏腑而发生作用时,称为脏腑之气。

假如一个人的真气不足,则脏腑之气也就随之虚弱,而脏腑的功能必然相应地减退。

而武林中的点穴术恰利用了这一原理。

在人体经络通路上,散布着若干脏腑经络气血出入汇合的“处所”,或称人体内脏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这些“处所”,“部位”就是人门所说的“穴位”,或“气血”,其学名为“腧shu穴”。

?脏腑点穴法

?脏腑点穴法

脏腑点穴法脏腑点穴法——成人三十式套路点穴法医痴 5月6日1、点通任脉法: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右侧,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至於如何旋转推按请详见后章说明)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感到气通阙:在胸骨歧骨下二寸,胃上口,隔膜稍下处,属任脉主治:胸肋胀满,不思饮食。

或饮食不下;以及胃痛、气逆等症,推按此穴,可通顺食道之气,为治诸病时开胃纳气之穴。

阑门:脐上一寸五分,为大肠和小肠的交会处,水谷运化经过的暂停之所,此穴针灸文献上没有,是《脏腑图点穴法》的专用穴,在套路点穴中也是头等重要的。

属任脉。

主治:通上下之气,为治疗诸症时,必须首先施治的重要穴位。

第二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同第一式。

建里:脐上三寸,系脾脏部位,属任脉主治:调和脾胃经的气分,凡治诸症,必须施治此穴,也可以斟酌病情与上腕中脘并用,以调和脾胃气分。

第三式: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可过久,以指下觉气通即止。

病人体虚弱或虚症,气海穴用补或调,如果体壮,病实症则用泄或调。

虚实关键在此。

凡点肚脐以下和与肚脐平衡的穴位,左手均按左梁门右石关部位。

肚脐以上各穴,均按巨阙部位。

点巨阙部位时,左手必须同时按住上三穴。

以防气逆上冲。

左梁门:脐上四寸,旁开三寸,属阳明经。

右石关:脐上三寸,旁开一寸五分,属冲脉主治:两穴必须并用,治胃病,治疗胃气错乱时,如不通。

可转拨按左幽门穴。

气海:脐下一寸五分。

属任脉。

主治:肚痛、腰疼、疝痛、脏虚、便秘、小儿遗尿、以及妇科疾病。

此穴为生气之海。

治一切疾病必须施治此穴。

推按时,感觉气机已开即止,不可推按过久,过久伤气。

第四式:两手放两带脉。

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面带脉,往里拢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

脏腑推拿及正骨推拿技术的临床应用

脏腑推拿及正骨推拿技术的临床应用
针对腹部及宗筋部位进行推拿治疗通和上下,分理阴阳, 去旧生新,充实五脏,却病延年。
腹部正中线(任脉)旁开,依次是0.5寸肾经, 2寸胃经,4寸脾经,肝经与脾经并行,胆经行 在侧方。
8
作用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腹部为除心肺以外的脏腑器官主要依存之所,腰椎及相关肌肉韧带组织又是人体支持核心, 针对腰腹的推拿治疗能够对人体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泌尿系统、脊柱等各部位的病变起到正向促 进作用。尤其对脾胃虚弱、前列腺增生、肥大、妇科疾患以及内分泌紊乱导致的失眠、脊柱相关疾病等疗效 尤为突出。
[禁忌症] 1. 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脊髓受压症状及体征者忌用脊椎扳法。 2. 诊断不明确的脊柱外伤及有脊髓症状体征者禁用扳法。 3. 有骨质病变者,如骨关节结核、骨肿瘤等禁用扳法。 4. 对于四肢关节外伤,骨折未愈合者禁用扳法。 5. 有严重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症者慎用扳法。
19
拔伸法 [适应症] 本法广泛用于治疗各种伤筋疾病:四肢各关节粘连、功能障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 出症,四肢关节脱位,骨折等,如: 1.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颈椎病,宜用颈椎拔伸法,操作时注意根据颈椎的 正常生理屈度,调节拔伸的角度,避免触及颈部两侧的颈动脉窦;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后关节紊乱、急性腰扭伤,常用腰部拔伸法配合腰部的拿法、扳法。 2. 肩周炎、肘关节强直等四肢关节粘连、关节功能障碍疾病:用相应的各关节的拔 伸法,配合关节的扳法、摇法等手法。 3. 广泛应用于各部的骨折、脱位的手法复位。
[注意事项] 1.摇法使用前应先用和缓轻柔的手法如,揉法、 拿法等,使肌肉放松,疼痛缓解后才操作摇法。 2.摇法的幅度要限制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及患者 能耐受的范围内,禁止使用暴力、蛮力。 3.摇转时速度应逐渐加快,不可突然快速摇动。 4.摇转时其运动轨迹是圆锥形,常用一手固定关 节的一端,另一手摇动;或以关节为中心,两手 同时做相向的环转运动。

针灸推拿常用穴位图解PPT课件

针灸推拿常用穴位图解PPT课件
• 定位-----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 腕屈肌腱之间
许食盐,每日临睡觉前浸泡15~30分钟
• 用艾灸,每日一次,至涌泉穴有热感上行为度。
• 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涌泉穴 • “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如果每日坚持推搓涌泉
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
-
22
太溪穴
• 定位---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 临床应用 • 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肾虚性五官
升压
-
13
三阴交穴
• 定位-----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 临床应用 •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
,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 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脚气, 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
-
14
阴陵泉穴
• 定位-----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 临床应用 • 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
病证。 • 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疾患。 • 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 气喘、胸痛、咯血等肺部疾患。 • 消渴。 • 失眠、健忘等肾精不足证
-
23
劳宫穴
• 定位-----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 临床应用 • 心痛,心悸 • 中暑昏迷----劳宫、水沟、十宣
-
24
大陵穴
针灸推拿常用穴位
-
1
手指同身寸的定位法
• 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 • 拇指同身 ----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 • 横指同身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

一针见效治偏瘫

一针见效治偏瘫

一针见效治偏瘫一针治偏瘫技术取穴:上下左右交叉取穴。

左下肢瘫,在右上肢取穴;左上肢瘫,在右下肢取穴,反之亦然。

不论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软瘫或是硬瘫,均是一针一穴。

部位和手法取穴时令患者仰卧床上,针刺下肢穴时,健侧下肢呈半屈曲位,大腿与小腿呈直角,由腓骨小头向后约8cm外取穴。

即由腓骨小头为起点,向股骨侧划一条水平线,此线与股骨下缘的交叉处,即股二头肌肌腱上缘处取穴。

直刺,进针约7-10cm,进针后增速捻针,弱刺激,每捻针半分钟,停1分钟,共留针15分钟。

针健侧下肢捻的同时,嘱病人患侧上肢努力扭转或抬动。

针刺上肢穴时,让患者健侧上肢略外展,掌心向上,在前臂尺侧内缘,取尺骨的中心点,以此中心点偏头侧约1.5cm外取穴,沿尺桡骨的上缘直刺,深约5-8cm。

方法同下肢穴。

治疗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再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一般治疗1-2个疗程即可。

疗效观察疗效标准:以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依据。

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上、下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行走自如,生活自理,能干轻微体力活者;显效:病残程度1-2级,能独立行走或需失扶拐杖行走;有效:病残程度3-4级,上下肢功能有改善,可独立行走,但需人随时照料;无效:治疗前后上下肢功能无明显变化者。

治疗结果自1982年以来,我们采用针刺健侧单穴治疗偏瘫156例,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本组156例均为住院病人,男97例,女59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64岁;病程在半个月内110例,0.5——1个月20例,1——3个月10例,3——6个月10例,6个月——1年4例,1年——2年2例。

其中脑出血20例,脑血栓形成136例。

156例中痊愈82例,占52。

56%;显效62例,占39。

74%;有效10例,占6。

41%;无效2例,占1。

28%。

总有效率为98。

72%。

其中脑血栓形成136例,痊愈78例,占57。

拨筋、点穴法治疗偏瘫130例临床观察67

拨筋、点穴法治疗偏瘫130例临床观察67

拨筋、点穴法治疗偏瘫130例临床观察偏瘫是指同侧上下肢体的瘫痪,是由于一侧锥体束损害所致中医称之为偏枯半身不遂等。

导致偏瘫的病因以大脑和脑干血管性病变为多见,其次有脑外伤、脑肿瘤、脑脓肿、脑炎、脱髓鞘病、脑膜炎的合并症、脑结核等。

推拿临床以脑血管病后遗症多见,而脑血管性病变一般又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

前者主要是脑出血;后者主要是脑梗塞。

尽管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在早期处理上不同;但是所造成的后遗症——偏瘫在推拿治疗上是一致的。

我们根据中医康复理论运用传统推拿治疗手法,主要通过拨筋、点穴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患者的肢体功能,特别是在早期偏瘫患者的被动功能锻炼、降低其肌张力、恢复患者上肢关节的屈曲、下肢关节的强直僵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院对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30例偏瘫患者进行拨筋、点穴推拿治疗、观察疗效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请同人多批评指正。

一、临床资料本组130例,男79例,女51例,年龄最大者83岁,最小者27岁,平均年龄67.3岁;脑血栓6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3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脑外伤5例,脑栓塞8例。

病程短者3周,长者半年,迟缓性瘫痪28例,痉挛性瘫痪102例。

所有病例神志均较清楚,但有不同程度的一侧上下肢瘫痪无力、麻木、痉挛僵硬、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肢体废用性强直、挛缩导致肢体畸形和功能丧失。

二、治疗:1、患者仰卧,医者以中指第一指间关节尺侧侧击印堂,中指压弹百会,五指成鹰爪状,以指尖用较快频率点叩四神聪等头顶穴,重点点叩百会穴至耳廓上方发髻这一运动区。

双手中指点旋太阳,两拇指点划眉弓(攒竹、鱼腰、丝竹空),两拇指点压睛明、迎香,中指点旋听宫,拇指压翳风,食中指拨天容及颌下筋。

拇、食、中指捻拿颊车至四白(患侧)。

两中指点弹拨中府、胸三关(神藏、灵墟、神封)。

医者中指点弹腹三脘(上、中、下脘),双手中指点弹两侧天枢,中指点弹气海、关元。

摩腹揉脐5~7遍。

2、患者健侧卧位或仰卧位,医者一手握患者腕部,使患肢尽量伸直,另一手自肩至腕部拨揉上肢5~7遍,重点弹拨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关节及其周围、肘关节及其周围,拇指拨肩井、臂臑、曲池、尺泽、手三里、合谷,中指拨极泉、青灵、少海以及前臂曲肌群;点揉腕部、手背、手掌各1分钟;理五指1~2分钟;捻五指1~2分钟,同时拔伸五指1分钟;配合患肢向背后回旋上举及肩关节外展内收等被动活动;活动肩、肘、腕关节,摇肩、肘、腕关节个5~6遍;搓患侧上肢3~5遍。

推拿秘籍——脏腑图点穴法

推拿秘籍——脏腑图点穴法

推拿秘籍——脏腑图点穴法中医推拿在历史发展中流派纷呈,脏腑推按流派就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支,由王雅儒先生口述的《脏腑图点穴法》(以下简称《脏》书)一书就是此流派的奠基之作。

王雅儒先生继承河北雄县王文义医师的《推按精义》一书,深研其精髓,并积累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经系统整理编辑成此书。

该书于1962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总论、手法种类、胸腹腰背等分部程序操作等;下篇是治疗各论。

本书以祖国医学的经络脏腑学说为立论基础,具有严谨系统的治疗理论,其适应症主要为内科疾患。

本书出版四十多年来,在国内推拿界有相当的影响。

由于当前推拿临床以治疗颈腰痛等运动系统疾病为主,此法应用不广,但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价值却不容忽视。

为此重视挖掘和整理推拿治疗内脏疾瘸的理论和方法已迫在眉睫。

本文试对《脏》书的学术思想作一探讨,以期同道引为重视并深入研究一. 重视中医经络脏腑及气机学说,充分显示脏腑推按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诊治以下从两方面分别论述:1.重视调理任督两脉,并以此作为本流派总的治则《脏》书精选了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任、督(也可包括膀胱经)两脉作为施治重点,运用该法所治病症均全面调理任、督两脉的关键腧穴,并据辩证再灵活选取两脉的相应穴位以整体治疗。

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纲,一任一督,一阴一阳,任督两脉理顺,全身十二经脉皆通,阴阳平衡,《脏》书在背部也重点运用了膀胱经的背腧穴,若从中医一些重要古籍文献中来看督脉循秆,如《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循行,其中一支为“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

”其实与膀胱经脉在背部循行相吻合,故从广义上可把膀胱经上的腧穴归于督脉。

《脏》书的庄施治理论不以十二正经为主要立论点,而是把握了任督两脉的循秆及生理功能,从两脉的互动影响中来调整机体,平衡阴阳,这是本流派区别于推拿其他流派的一大特点。

2.重视腹部推按及三焦的调整《脏》书非常重视腹部推拿,以腹部任脉施治为主线,还分别选取胃肾肝经的几个腧穴(如梁门、章门、天枢、石关等)。

基于气和三焦理论探讨脏腑图点穴法的理论基础

基于气和三焦理论探讨脏腑图点穴法的理论基础

基于气和三焦理论探讨脏腑图点穴法的理论基础气和三焦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按照特定规律周而复始运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三焦是气运行的通道和气化的场所,三焦通畅,气机升降出入才能有序,脏腑功能正常。

脏腑图点穴法重视人体气分,将病机归结为气分错乱,治疗时通过特定的取穴顺序,恢复气机升降同时调畅三焦,达到人体气分调顺,气机升降有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Abstract] The theories of qi and triple energizer are the most basic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 is the basic matter which keeps alive of human body,the cycle of qi runs in special rules which keeps vital movement of human body normal. Triple energizer is the thoroughfare of qi circulation and the space of gasification,so keep the triple energizer unobstructed,the ascending,descending,entering and exiting of qi movement will be orderly,and the function of zang-fu viscera will be normal. Zang-fu viscera acupiont pressure therapy makes account of qi of body,it considers the pathogenesis as disorder of qi,so the therapeutic purpose is to recover the circulation of qi,clear and harmonize triple energizer to smooth the qi and regulate th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qi activity through pressing the acupoi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articular order.[Key words] Zang-fu viscera;Acupoint pressure therapy;Tuina;Massage臟腑图点穴法是中医推拿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一支,在内科病的治疗上独树一帜,被当代医家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偏头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痛经、慢性前列腺炎、小儿腹痛、小儿癫痫、小儿顽固性呃逆、小儿急性胃肠炎等[1-10],脏腑图点穴法能够治疗多系统的多种疾病,且疗效常常立竿见影,与其取穴和手法密不可分,下面就从气和三焦的理论试论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穴推拿治半身不遂(脏腹图点穴法) 点穴推拿治中风偏瘫,半身不遂(脏腹图点穴法)
点穴推拿治中风偏瘫,半身不遂
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右侧,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感到气通为止第二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同第一式。

第三式: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可过久,以指下觉气通即止。

病人体虚弱或虚症,气海穴用补或调,如果体壮,病实症则用泄或调。

虚实关键在此。

第四式:两手放两带脉。

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面带脉,往里拢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

第五式:右手大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是按住左章门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同时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推按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门穴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

最多三次。

第六式:右手中指按住左梁门穴,大指按住右石关穴,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一至三次,多至五次,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中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八式: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穴,无名指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并用左手中指和食指,迎住巨阙穴。

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气通即止此式操作毕,再治阑门穴(与第一式同)一次
第九式:右手大指按住右天枢部位,中指按住左天枢部位,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食中指向右旋引,大指乘势挑送之)一至三次;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食指迎住左梁门。

第十式:按照第四式推按气海一次后,并压三把,其手式:右手中指仍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卷起,靠住病人少腹。

自右少腹右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中指和食指卷起,翻压少腹,自左少腹左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为第二把,用手背缓缓向下压推至关元部位,为第三把。

一次为止。

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

病人即感到呼吸舒畅。

治完任脉,接用此法,操作一次为宜
做完上法让病人仰躺床上不用枕头,双手抱头,第一式,一腿屈起,医者一手扶膝一手自膝面到大腿根缓缓拨筋三次,再拨内侧外侧的筋。

第二式,医者换手一手扶膝盖一手从委中拨筋至脚跟再拨小腿外侧胆经的筋和内侧脾经的筋。

第三式,把此腿搁彼腿上,一手拨三阴交部位的筋十数次,然后一手按脚脖一手压膝盖,再把腿放平,重复此动三次。

第四式医者一手握腿脚一手扶膝向病人腹部压三次,再最大限度转髋左右各三次。

第五式,仍将此腿屈起一手握腿脚一手扶膝压向对面腿三次,然后扶膝之手顺势向环跳推三次并揉之。

如是右腿则扣肾俞左腿不用。

重复另一条腿做同样的动作。

做完这个过程让病人坐起面对医者
第一式:先伸右臂,医者左手扣住肩井穴部位及肩头的筋,右手握住病人手腕。

然后弯病人肘部,点拨曲池部位的筋。

依次再点开合谷穴的筋,也是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二式:按经络走向,拨通手三阳和手三阴经脉,由上而下三至五次。

第三式;医者两手握住病人右手,用两手大指拨病人手背的筋分拨三至五次,然后捏住病人大指,从指根捏至指梢,由大指一个一个接着到小指。

然后再治左手,先拨手背的筋,再从
小指开始,一个一个捏到大指结束。

本法对中风偏瘫,半身不遂,瘫痪等气血不通筋肉偏枯之症有特效,腹部点穴是本法的关键,几乎所有的病都和五脏六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本法先从脏腑入手治其本源,通其气血再治其筋骨有事半功倍之效,另一原则是先治健侧,再治患侧,这也是依据上病下治左病右治之古法。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情绪波动,如患者长时间卧床一经治疗即能行动,心中不免激动,或因闲事生气均能产生不良后果,特需注意,事先告知。

“阑门穴位位于脐上一寸五分,为大小肠交会之处,”是开中气、治疗中焦疾病的要穴。

每次治病必首先开通此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