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学科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红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0,3:24
wk.baidu.com
地理教材分析的内容
●地理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关系 ●地理教材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地理教材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地理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关系
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的重要成分,是一部分课程内 容的物化形态,是学生借以获得课程经验的中介和手段。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是进行地理 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对地理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 依据。分析地理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关系,既是 理解地理教材的过程,也是深化学习地理课程标准的过 程。
●教学性原则 教学性是教材的本质属性,是区别于其他 类型文本的基本原因。地理教材分析的教学性 原则是指分析地理教材中所设计的具有教学逻 辑的或隐含的引发教学活动的形式、内容及其 相互关系,为运用教材和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提 供依据。教学性决定和影响教材其他特性(如 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教育性)的功能发 挥。地理新教材在增加学生兴趣和教材的教学 性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为地理教师用好地理 教材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和指导。
中学地理学科教材分析
龙泉(苦墨斋主) E-mail:409045175@qq.com 博客:http://eblog.cersp.com/userlog/849/index.shtml
地理教材分析的基本原则
●“课标本位”原则 ●系统性原则 ●教学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地理教材分析的系统性原则是指运用系 统的观念和整体的方法分析教材的基本结构 和基本功能。地理教材是由地理知识、地理 技能、地理过程、地理方法等多个要素组成 的功能系统。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 样的内在联系。分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发挥教学各个组成要素的功能,发挥教 材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开放性原则
地理教材分析的开放性原则是指地理教材 分析的过程需要坚持开放和联系的观念,在更 高的一个层面,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下,把教材 地理科学的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世界相联系,认 识和分析教材的组成及其蕴含的价值,发挥教 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实现有效的教学过程。
案例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第四节,通过之前三节课地质 灾害、水文灾害和生物灾害的学习,学生对于某一自然 灾害的学习方法已经有所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 础;同时本节内容在高一年级的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 的大气》中已经有所铺垫,可以前后联系,比如:季风 与灾害、气旋与台风、高压与寒潮等。 本节“中国的气 象灾害”有三部分内容,一是旱灾,含“旱灾的灾情特 点”、“旱涝关系”和“旱灾中心”;二是台风灾害, 含“台风灾害发生频次”和“台风灾情”;三是寒潮灾 害,含“寒潮频次”和“寒潮特点”。本节课内容可以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气象灾害的分布及灾情程度,增强灾 害意识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案例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通过地理环 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致地理环境整 体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 通过生物循环等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的整体。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即整体大于 部分之和。还有平衡功能。紧接着讲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 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二是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要 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可以就修建水库的利弊 展开讨论,讨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本节内容具有很强的现 实意义,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具有 尊重自然的态度、人地协调观念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本节课内容虽说难 点不多,但知识点零散,因而在教学处理上一直是教师们感觉比较难的,教 学时往往依据教材泛泛而谈,未能深究教材,活用教材,学生对此课内容兴 趣不大,从而达不到预想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目标。我从精心导入, 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凸现主体三个方面对这节课做 了设计和思考。
陈爱华,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五)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2:82
地理教材分析的模式
●本体模式 ●经验模式 ●要素模式 ●复合模式 ●整体模式
●本体模式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本体模式是教师在进行地理教材 分析时,主要是以地理教材为依据,对所要进行教学 的教材内容做有条理的概要说明,或对教材进行具有 学科逻辑的简要阐释。这一模式能为教师梳理教材内 容,把握教材主要架构,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基本依据。 这一模式的思想指导是教材为本,分析过程是基于教 材,源于教材。其操作步骤是:(1)通读所要分析的 地理教材内容;(2)概括地理教材内容的主体结构; (3)简要说明地理教材的内容联系。
吴昭洪,梁忠.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 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第1课)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参 考.2010,1:275
●经验模式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经验模式是教师在进行地理 教材分析时,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所要进行 教学的教材内容做概要梳理或简要说明,并对教材中 设计的具有教学指导意义的情境设计、活动安排进行 解读,通过分析,明确教材的主体结构,为教学活动 组织和过程展开提供思路。这一模式的特点是教学思 想比较明确,依据教材分析内容结构和教学结构。其 操作步骤是:(1)通读所要分析的地理教材内容; (2)概括地理教材内容的主体结构;(3)简要说明 地理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联系。
案例
本节由前后紧密联系的三部分组成。首先,介绍影 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如何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 形成,为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奠定基础。其次, 分析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最后, 分析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王维霞.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0:88
案例
案例
本章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人文地理的开端,旨在让学生了 解世界人文的概况,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聚落” 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学生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 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通过让学生观察聚落的景观图片, 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帮助学 生进一步体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这在整个世界地理学 习中都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然而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太 大,人们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气候、建筑材料和文化习俗而各 有千秋。因此,可以考虑充分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学校、 社会、家庭密切联系,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 习需求。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 搜集各地景观照片,来丰富教材内容。
胡春波.“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0,4:11
●整体模式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整体模式是教师以地理课程 标准要求为依据,从整体上分析教学内容在课程和教 材中的地位,教学内容的组成及其内容联系,学生学 习教学内容所具有的知识经验,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其教学意义等多方面分析教材, 体现了教师的“课标本位”意识,具有整体的、联系 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在教材分析的操作流程 上,可以归纳为:(1)明确“课标”要求;(2)通读 教材内容;(3)分析教学内容在课程和教材中的地位; (4)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5)分析教材的重点、 难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
案例
湘教版教材在本节的教学内容设置上采取了正文、 材料、阅读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包括城市化的 概念、标志、意义、动力机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城市化的特点及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在内的七个知识点, 突出了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这两个重点,而且通过活动 与材料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中重视资料运用的要求。同 时,本节内容位于“城市空间结构”一节之后,“城市 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节之前,具有很强的承上 启下作用。
一方面是高中地理教材在内容要素的数量上必须完全符合课程标 准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高中地理教材在内容要素的质量上完全符合课标准的 要求。
●地理教材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地理教材中地理知识与技能选择与组织的分析 地理教材中地理过程与方法选择与组织的分析 地理教材中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与组织的分析
●地理教材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田希倩.“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及说明[J].地理教学.2010,1:24
●要素模式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要素模式是教师在进行地理教材分析时, 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内容按教学目标要素或按表 达形式要素,功能及其联系进行梳理,明确所分析的教学内容 的教材地位,然后作简要说明,并对教材中设计的具有教学指 导意义的情境设计、活动安排进行解读,通过分析,明确教材 的主体结构,为教学活动组织和过程展开提供思路。这一模式 的特点是教学思想明确,依据教材,分析内容结构和教学结构, 尤其是对教材内容所处得教学地位和不同的呈现方式的解读, 能为用好教材提供依据。这一模式进行教材分析的过程是: (1)通读所要分析的地理教材内容;(2)明确教材内容呈现 的形式要素;(3)概括地理教学内容的主体结构及其在教材 中的地位;(4)简要说明地理教材内容、形式要素和教学过 程的联系。
孙瑜.“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0,11:21
●复合模式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复合模式是教师从教学内容在课程和教 材中的地位、教学内容的组成及其内容联系、教学内容的呈现 方式及其教学意义、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所具有的知识经验等多 个角度分析教材内容,具有复合意义。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复 合模式体现了教师比较全面的课程观念和教材观念。从课程观 看,既注意分析地理课程的内部联系,还注意把学校课程与社 会发展紧密联系,丰富课程资源;从教材观看,既注意分析地 理内容的内部联系,还注意分析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教学意义, 注意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这一模式进行教材分析的过程是: (1)通读所要分析的地理教材内容;(2)进行教材的外部联 系分析;(3)进行教材的内部联系分析;(4)进行教材内容 呈现方式的教学意义分析。
案例
本节教材是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后一 节,也是《地理》必修I的最后一节,是对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 收尾之笔。着重介绍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自然灾 害。具体来说,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 害的危害、中国的洪涝灾害三个问题。通过学习,认识自然灾 害的概念、类型与危害,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通过对长 江、淮河流域洪灾的分析,探究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及频繁发 生的原因。 新课标教材的突出特点是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和学生主 体作用的发挥,而本节知识又是“以洪涝灾害为例”进行的案 例教学。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对自然灾害已有知识和 生活体验,联系实际案例组织教学。
本节教材设有三目,按照“回顾人口增长的历史— 探寻人口 增长的规律—总结人口增长的问题”的思路编写。第一目“世 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首先通过图表结合的形式说明世界人 口的增长历程,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世界人口的增长经历了漫长 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增长速度不同,然后具体分析了不同历史阶 段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最后在知识窗中设计了“人 口爆炸-世界人口平均递增数意味着什么”这一警示性的问题, 对学生很有震撼力, 增强了学生对人口快速增长的直观感受。第 二目“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首先明确了人口增长模 式的含义并简明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 其人口增长分别处于不 同的四个阶段。接着,教材用图直观地展示了不同人口增长阶段 其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
地理教材中叙述性课文分析 地理教材中活动性课文分析
wk.baidu.com
地理教材分析的内容
●地理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关系 ●地理教材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地理教材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地理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关系
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的重要成分,是一部分课程内 容的物化形态,是学生借以获得课程经验的中介和手段。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是进行地理 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对地理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 依据。分析地理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关系,既是 理解地理教材的过程,也是深化学习地理课程标准的过 程。
●教学性原则 教学性是教材的本质属性,是区别于其他 类型文本的基本原因。地理教材分析的教学性 原则是指分析地理教材中所设计的具有教学逻 辑的或隐含的引发教学活动的形式、内容及其 相互关系,为运用教材和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提 供依据。教学性决定和影响教材其他特性(如 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教育性)的功能发 挥。地理新教材在增加学生兴趣和教材的教学 性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为地理教师用好地理 教材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和指导。
中学地理学科教材分析
龙泉(苦墨斋主) E-mail:409045175@qq.com 博客:http://eblog.cersp.com/userlog/849/index.shtml
地理教材分析的基本原则
●“课标本位”原则 ●系统性原则 ●教学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地理教材分析的系统性原则是指运用系 统的观念和整体的方法分析教材的基本结构 和基本功能。地理教材是由地理知识、地理 技能、地理过程、地理方法等多个要素组成 的功能系统。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 样的内在联系。分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发挥教学各个组成要素的功能,发挥教 材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开放性原则
地理教材分析的开放性原则是指地理教材 分析的过程需要坚持开放和联系的观念,在更 高的一个层面,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下,把教材 地理科学的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世界相联系,认 识和分析教材的组成及其蕴含的价值,发挥教 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实现有效的教学过程。
案例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第四节,通过之前三节课地质 灾害、水文灾害和生物灾害的学习,学生对于某一自然 灾害的学习方法已经有所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 础;同时本节内容在高一年级的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 的大气》中已经有所铺垫,可以前后联系,比如:季风 与灾害、气旋与台风、高压与寒潮等。 本节“中国的气 象灾害”有三部分内容,一是旱灾,含“旱灾的灾情特 点”、“旱涝关系”和“旱灾中心”;二是台风灾害, 含“台风灾害发生频次”和“台风灾情”;三是寒潮灾 害,含“寒潮频次”和“寒潮特点”。本节课内容可以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气象灾害的分布及灾情程度,增强灾 害意识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案例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通过地理环 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致地理环境整 体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 通过生物循环等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的整体。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即整体大于 部分之和。还有平衡功能。紧接着讲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 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二是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要 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可以就修建水库的利弊 展开讨论,讨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本节内容具有很强的现 实意义,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具有 尊重自然的态度、人地协调观念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本节课内容虽说难 点不多,但知识点零散,因而在教学处理上一直是教师们感觉比较难的,教 学时往往依据教材泛泛而谈,未能深究教材,活用教材,学生对此课内容兴 趣不大,从而达不到预想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目标。我从精心导入, 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凸现主体三个方面对这节课做 了设计和思考。
陈爱华,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五)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2:82
地理教材分析的模式
●本体模式 ●经验模式 ●要素模式 ●复合模式 ●整体模式
●本体模式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本体模式是教师在进行地理教材 分析时,主要是以地理教材为依据,对所要进行教学 的教材内容做有条理的概要说明,或对教材进行具有 学科逻辑的简要阐释。这一模式能为教师梳理教材内 容,把握教材主要架构,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基本依据。 这一模式的思想指导是教材为本,分析过程是基于教 材,源于教材。其操作步骤是:(1)通读所要分析的 地理教材内容;(2)概括地理教材内容的主体结构; (3)简要说明地理教材的内容联系。
吴昭洪,梁忠.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 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第1课)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参 考.2010,1:275
●经验模式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经验模式是教师在进行地理 教材分析时,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所要进行 教学的教材内容做概要梳理或简要说明,并对教材中 设计的具有教学指导意义的情境设计、活动安排进行 解读,通过分析,明确教材的主体结构,为教学活动 组织和过程展开提供思路。这一模式的特点是教学思 想比较明确,依据教材分析内容结构和教学结构。其 操作步骤是:(1)通读所要分析的地理教材内容; (2)概括地理教材内容的主体结构;(3)简要说明 地理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联系。
案例
本节由前后紧密联系的三部分组成。首先,介绍影 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如何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 形成,为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奠定基础。其次, 分析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最后, 分析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王维霞.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0:88
案例
案例
本章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人文地理的开端,旨在让学生了 解世界人文的概况,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聚落” 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学生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 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通过让学生观察聚落的景观图片, 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帮助学 生进一步体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这在整个世界地理学 习中都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然而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太 大,人们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气候、建筑材料和文化习俗而各 有千秋。因此,可以考虑充分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学校、 社会、家庭密切联系,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 习需求。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 搜集各地景观照片,来丰富教材内容。
胡春波.“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0,4:11
●整体模式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整体模式是教师以地理课程 标准要求为依据,从整体上分析教学内容在课程和教 材中的地位,教学内容的组成及其内容联系,学生学 习教学内容所具有的知识经验,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其教学意义等多方面分析教材, 体现了教师的“课标本位”意识,具有整体的、联系 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在教材分析的操作流程 上,可以归纳为:(1)明确“课标”要求;(2)通读 教材内容;(3)分析教学内容在课程和教材中的地位; (4)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5)分析教材的重点、 难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
案例
湘教版教材在本节的教学内容设置上采取了正文、 材料、阅读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包括城市化的 概念、标志、意义、动力机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城市化的特点及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在内的七个知识点, 突出了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这两个重点,而且通过活动 与材料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中重视资料运用的要求。同 时,本节内容位于“城市空间结构”一节之后,“城市 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节之前,具有很强的承上 启下作用。
一方面是高中地理教材在内容要素的数量上必须完全符合课程标 准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高中地理教材在内容要素的质量上完全符合课标准的 要求。
●地理教材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地理教材中地理知识与技能选择与组织的分析 地理教材中地理过程与方法选择与组织的分析 地理教材中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与组织的分析
●地理教材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田希倩.“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及说明[J].地理教学.2010,1:24
●要素模式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要素模式是教师在进行地理教材分析时, 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内容按教学目标要素或按表 达形式要素,功能及其联系进行梳理,明确所分析的教学内容 的教材地位,然后作简要说明,并对教材中设计的具有教学指 导意义的情境设计、活动安排进行解读,通过分析,明确教材 的主体结构,为教学活动组织和过程展开提供思路。这一模式 的特点是教学思想明确,依据教材,分析内容结构和教学结构, 尤其是对教材内容所处得教学地位和不同的呈现方式的解读, 能为用好教材提供依据。这一模式进行教材分析的过程是: (1)通读所要分析的地理教材内容;(2)明确教材内容呈现 的形式要素;(3)概括地理教学内容的主体结构及其在教材 中的地位;(4)简要说明地理教材内容、形式要素和教学过 程的联系。
孙瑜.“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0,11:21
●复合模式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复合模式是教师从教学内容在课程和教 材中的地位、教学内容的组成及其内容联系、教学内容的呈现 方式及其教学意义、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所具有的知识经验等多 个角度分析教材内容,具有复合意义。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复 合模式体现了教师比较全面的课程观念和教材观念。从课程观 看,既注意分析地理课程的内部联系,还注意把学校课程与社 会发展紧密联系,丰富课程资源;从教材观看,既注意分析地 理内容的内部联系,还注意分析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教学意义, 注意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这一模式进行教材分析的过程是: (1)通读所要分析的地理教材内容;(2)进行教材的外部联 系分析;(3)进行教材的内部联系分析;(4)进行教材内容 呈现方式的教学意义分析。
案例
本节教材是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后一 节,也是《地理》必修I的最后一节,是对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 收尾之笔。着重介绍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自然灾 害。具体来说,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 害的危害、中国的洪涝灾害三个问题。通过学习,认识自然灾 害的概念、类型与危害,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通过对长 江、淮河流域洪灾的分析,探究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及频繁发 生的原因。 新课标教材的突出特点是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和学生主 体作用的发挥,而本节知识又是“以洪涝灾害为例”进行的案 例教学。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对自然灾害已有知识和 生活体验,联系实际案例组织教学。
本节教材设有三目,按照“回顾人口增长的历史— 探寻人口 增长的规律—总结人口增长的问题”的思路编写。第一目“世 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首先通过图表结合的形式说明世界人 口的增长历程,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世界人口的增长经历了漫长 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增长速度不同,然后具体分析了不同历史阶 段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最后在知识窗中设计了“人 口爆炸-世界人口平均递增数意味着什么”这一警示性的问题, 对学生很有震撼力, 增强了学生对人口快速增长的直观感受。第 二目“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首先明确了人口增长模 式的含义并简明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 其人口增长分别处于不 同的四个阶段。接着,教材用图直观地展示了不同人口增长阶段 其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
地理教材中叙述性课文分析 地理教材中活动性课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