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二简答(1-3章)

合集下载

2022年下 教师资格证考试 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 辨析题和基础简答题 第一二章整理

2022年下 教师资格证考试 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 辨析题和基础简答题 第一二章整理

第二节教育的定义(第一章)1.动物界有没有教育?(辨析:判断2分+改正3分+说明3分)没有。

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

因为教育具有社会性,而动物活动是没有社会性的。

(教育是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2.是不是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辨析)不是。

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教育。

因为教育是有目的性的,而不是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有目的性。

3.教育的属性(简答:简单,不要展开)教育具有目的性和社会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这三个可写可不写)4.教育对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

(辨析)错误。

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因为教育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育有时会滞后。

(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性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节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第一章)5.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辨析)错误。

教育不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因为教育具有社会性,而动物活动是没有社会性的。

(动物活动是由目的性的。

)6.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辨析)错误。

教育起源于有意识的模仿。

因为教育是有目的的活动,不是无意识的。

第一节教育的功能(第二章)7.教育具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双重作用)。

(辨析)正确。

因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时相对滞后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和社会的关系(第二章)8.教育对政治不起决定作用。

(辨析)正确。

教育对政治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但教育对政治不起决定作用。

9.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辨析)错误。

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因为教育虽然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但教育不能决定政治经济制度。

)10.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辨析)错误。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决定性作用,但教育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

因为教育既有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有自身的继承性。

河池高中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第3章简答题专项经典练习题(课后培优)

河池高中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第3章简答题专项经典练习题(课后培优)

一、解答题1.298K时,碳酸、醋酸和亚硫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见下表:(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Na2SO3溶液显碱性的原因_____________。

(3)25℃时,相同浓度的CH3COONa溶液的碱性________Na2CO3溶液的碱性(填“>”“<”或“=”)。

(4)写出向醋酸钠溶液通SO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5)为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测定0.1 mol·L-1醋酸溶液的pHB.测定0.1 mol·L-1 CH3COONa溶液的酸碱性C.比较浓度均为0.1 mol·L-1盐酸和醋酸溶液的导电能力D.比较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和醋酸溶液恰好反应完全时消耗两溶液的体积答案:H2SO3>CH3COOH>H2CO3SO2-3+H2O⇌HSO-3+OH-<CH3COO-+H2O+SO2=CH3COOH+ HSO-3D解析:由表中电离平衡常数K可知,298K时,酸性H2SO3>CH3COOH>H2CO3>HSO-3>HCO-3,据此分析解答(1)~(4);(5)要证明醋酸为弱电解质,需要证明醋酸为弱酸,可以通过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不能完全电离或从对应的强碱盐溶液呈碱性的角度分析判断。

【详解】(1) 由表中电离平衡常数K可知,298K时,酸性H2SO3>CH3COOH>H2CO3,故答案为:H2SO3>CH3COOH>H2CO3;(2) 由表中电离平衡常数K可知,亚硫酸为弱酸,Na2SO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SO2-3+H2O⇌HSO-3+OH-,水解后溶液显碱性,故答案为:SO2-3+H2O⇌HSO-3+OH-;(3)由表中电离平衡常数K可知,酸性CH3COOH>H2CO3,则相同浓度的CH3COONa、Na2CO3中阴离子的水解程度CH3COONa<Na2CO3,因此溶液的碱性: CH3COONa<Na2CO3,故答案为:<;(4) 由表中电离平衡常数K可知,酸性:H2SO3>CH3COOH>HSO-3,因此向醋酸钠溶液通SO2的离子方程式为CH3COO-+H2O+ SO2=CH3COOH+ HSO-3,故答案为:CH3COO-+H2O+SO2=CH3COOH+ HSO-3;(5)A.常温下,测定0.1mol•L-1CH3COOH的pH值,若pH大于1,说明存在电离平衡,醋酸为弱电解质,故A正确;B.测定0.1 mol•L-1CH3COONa溶液的酸碱性,若溶液显碱性,说明醋酸根离子发生水解,则醋酸为弱电解质,故B正确;C.比较等体积的0.1mol•L-1HCl和0.1mol•L-1醋酸溶液的导电能力,若盐酸导电能力强,说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醋酸溶液的导电能力弱,说明醋酸中的离子浓度小,说明醋酸没有完全电离,可以证明醋酸为弱电解质,故C正确;D.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和醋酸溶液恰好反应时,消耗两溶液的体积相等,与醋酸是强酸还是弱酸无关,不能说明醋酸为弱电解质,故D错误;故选D。

心理学-习题解答1-3

心理学-习题解答1-3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科学心理学诞生和独立的标志是:年,德国心理学家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实验心理学。

2、和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心理现象包括和。

4、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5、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和。

6、心理过程包括、、。

7、心理是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8、个性心理包括和。

9、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和。

10、心理学的体系分为两大类,即和。

11、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和。

12、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叶:、、、。

13、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

二、选择题1、心理学是一门(④)的科学。

①古老②年轻③新兴④既古老又年轻2、印度的卡玛拉狼孩典型事例说明人的心理基础是(④)。

①自然环境②人的大脑③个体活动④社会实践活动3、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C )。

A.公元前四世纪B.十八世纪C.十九世纪D.二十世纪4、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D )。

A.亚里士多德B.弗洛伊德C.马斯洛D.冯特5、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6、心理学是研究(A)的科学。

A.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B.除精神病人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C. 除动物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D. 正常成人心理现象7、心理现象可分为(A)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识、情感和意志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D. 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知识导航:人格也叫个性,是指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8、心理反映的特点有(A)A.能动性和主观性B.客观性和反应性C.形象性和抽象性D.原则性和灵活性9、心理学是(D)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D.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10、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C)。

数据结构1-3章习题答案2013

数据结构1-3章习题答案2013
{sNode *p=HL;
while(p->next!=NULL)
p=p->next;
temp=p->data;
delete p;
return temp;
}
4、数据结构简单地说是指数据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5、算法应具备以下5个特性:有穷性、正确性、可行性、输入和输出。
6、在分析各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时,一般只讨论相应的数量级,用f(素的个数远远少于零元素的个数。
8、的运算规则为后进先出,队列的运算规则为先进先出。
C.(rear+1) %n= =frontD. (rear-1)%n= = front
5、下列是顺序存储线性表排序的算法
void Sort(List& L)
{
int i,j;
ElemType x;
for(i=1;i<L.size;i++)
{
x=L.list[i];
for(j=i-1;j>=0;j--)
}
不考虑健壮性条件,写出下列出队算法中缺失的语句:
ElemType OutQueue(struct QueueSq* Q)
{…
Q->front=(Q->front+1)%Q->MaxSize;
return Q->queue[Q->front];

}
参考以上两算法和数据结构,写出队满的条件:
(Q->rear+1)%Q->MaxSize==Q->front
和队空的条件:
Q->front==Q->rear
六、用f(n)=2n为例,说明栈与递归算法之间的关系。

【2017年整理】农村环境保护作业2(1-3章)答案

【2017年整理】农村环境保护作业2(1-3章)答案

农村环境保护形考作业2(第一章~第三章)一、简答题(共50分,每题10分)1、什么叫环境、农业环境?农业环境的主要组成是什么?答: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

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或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它也可以由两部分组成即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的社会环境。

而且以农业自然环境为主体。

二者均是环境中一部分。

农业环境的定义是:“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水源、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与生活的环境,包括广大农村、农区、牧区、林区等”。

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要素之和,因此其主要组成要素如下:(1)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是农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2)水体环境水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就象大气资源一样,过去人们也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廉价资源。

地球表面水资源总贮量还是相当丰富的,尽管如此, 可为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数量确很少,不及0.01%。

(3)土地资源环境我国耕地仅占世界耕地资源总量的7%,但却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

(4)聚落环境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等。

2、什么是生态系统?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答: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都包括下列4种主要组成成分。

(1)非生物环境;(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1)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2)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3)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系统。

3、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是什么?答:自然资源按其存在形态可分成三类:原生性自然资源和次生性自然资源,次生性自然资源又分为不可更新资源(非再生资)和可更新资源(再生资源)两类。

法学概论作业题一(1-3章).

法学概论作业题一(1-3章).

法学概论作业题一(1-3章)一、名词解释:1. 法2. 法的实施3. 法的适用4. 民主二、单向选择1.从世界范围看法的出现迄今至少已有()年的历史。

A.5000 B..2000 C.100 D.502.国家机关依法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各类规范性的活动称为()A.执法B.立法C.司法D.守法3.《婚姻法》应由()制定。

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C.民政部D.婚姻登记机关4.外国人在中国领土犯罪,应采取()治罪。

A.中国法律B.外国法律C.不予追究D.遣还原籍治罪5.我国最早的一部宪法是()年宪法。

A.1949B.1954C.1978D.19826.违反治安处罚条例()月内,公安机关没有发现,不再处罚。

A. 1B.3C.4D.6三、多项选择:1、法是()A、行为规范的一种B、由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C、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D、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2、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表现为()A、经济基础决定法B、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决定作用C、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促进作用D、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保障和制约作用3、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A、公正B、合法C、正确D、及时4、宅基地、自留地属于()A、私有B、国有C、集体所有D、共有四、判断题1、《民法通则》是具体的法。

()2、法是在私有制出现以后才产生的。

()3、县级人大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

()4、法的适用只能由司法机关来开展,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具有司法权。

()五、问答题1、怎样理解法的本质?2、简述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

3、什么是公证?公证的内容是什么?法学概论作业题二(4-6章)一、名词解释:1. 行政行为2. 犯罪3. 知识产权4. 法人二、填空题1.行政法的渊源包括()、()、()、()。

2.行政人员依法从事行政行为是()的行为,因而是具有法律效率的行为。

3.在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是()、()、()。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生效。

《常考题》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第3章简答题专项经典练习(含答案解析)

《常考题》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第3章简答题专项经典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解答题1.软锰矿的主要成分为MnO2,还含有Fe2O3、MgO、Al2O3、CaO、SiO2等杂质,工业上用软锰矿制取MnSO4·H2O的流程如图:已知:部分金属阳离子完全沉淀时的pH如下表金属阳离子Fe3+Al3+Mn2+Mg2+完全沉淀时的pH 3.2 5.210.412.42(2)第1步除杂中形成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___(填化学式),调pH至5~6所加的试剂,可选择___(填字母)。

a.CaOb.MgOc.Al2O3d.氨水(3)第2步除杂,主要是将Ca2+、Mg2+转化为相应氟化物沉淀除去,写出MnF2除去Mg2+的离子方程式:___,该反应的平衡常数数值为___。

(保留一位小数)(已知:MnF2的K sp=5.3×10-3;CaF2的K sp=1.5×10-10;MgF2的K sp=7.4×10-11)(4)取少量MnSO4·H2O溶于水,配成溶液,测其pH发现该溶液显酸性,原因是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答案:MnO2+SO2=SO24-+Mn2+Al(OH)3、Fe(OH)3ab MnF2+Mg2+=Mn2++MgF27.2×107 Mn2++2H2O Mn(OH)2+2H+解析:由流程可知,软锰矿的主要成分为MnO2,还含有Fe2O3、MgO、Al2O3、CaO等杂质,加硫酸溶解后,发生SO2+MnO2=MnSO4,调节pH,由氢氧化物的沉淀pH可知,铁离子、铝离子转化为沉淀,则滤渣I为Fe(OH)3、Al(OH)3,然后除去钙离子,结合表格数据可知CaF2的溶度积较小,且不引入新杂质加MnF2,最后蒸发浓缩、趁热过滤(防止低温MnSO4•H2O溶解而减少),以此来解答。

【详解】(1) 根据SO2在反应条件下将MnO2还原为MnSO4,故“浸出”过程中MnO2转化为Mn2+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SO2=SO24-+Mn2+,故答案为:MnO2+SO2=SO24-+Mn2+;(2) 调节pH至5~6,由氢氧化物的沉淀pH可知,铁离子、铝离子转化为沉淀,则滤渣I 为Fe(OH)3、Al(OH)3,除杂过程中不能引入新杂质,所以可加氧化钙和氧化镁调节溶液的pH,故答案为:Fe(OH)3、Al(OH)3;ab;(3) 氟化锰是难溶物,书写离子方程式用化学式,反应方程式为:MnF 2+Mg 2+=Mn 2++MgF 2;K =()()()()()()()()22232112222c c c F K 5.310K 7.410c c c F sp spMn Mn MnF MgF Mg Mg ++---++-⨯⨯===⨯⨯= =7.2×107,故答案为:MnF 2+Mg 2+=Mn 2++MgF 2;7.2×107; (4) MnSO 4是强酸弱碱盐,水解呈酸性,方程式为:Mn 2++2H 2O Mn(OH)2+2H +,故答案为:Mn 2++2H 2O Mn(OH)2+2H +。

科二生化简答题及名词解释

科二生化简答题及名词解释

5 名词解释 增色效应:DNA变性后在260nm处的紫外光吸收增加的效应称为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DNA复性后在260nm处的紫外光吸收减少的效应称为减色效应 第三章 名词解释 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就是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蛋白质二级结构:指具有一定程序规则氢键结构的多肽链主链的空间排布,而不涉及侧链的构象 等电点 氨基酸等电点:在某一特定的PH条件下,氨基酸分子在溶液中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数目和趋势相等,即氨基酸分子所带静电荷为零,在电场中级既不向阴极也不向阳极移动,这是氨基酸所处溶液的PH即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蛋白质等电点:当溶液在某一特定的PH时,使蛋白质多所带的正负电荷恰好相等,即静电荷为零,这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1在下述条件下计算含有45个氨基酸残基肽链的长度(以nm为单位) (1)70%为a螺旋,10%为平行式B折叠,20%为线性。(2)全部为a螺旋。 ①(45*70%/3.6)*0.54+(45*10%/2-1)*0.132+(45*20%-1)0.132=5.496 ②(45/3.6)*0.54nm=6.75 2已知:(1)卵清蛋白pI为4.6;(2)B乳球蛋白pI为5.2;(3)糜蛋白酶原pI为9.1。问在PH5.2时上述蛋白质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向阴极移动还是不移动? a 向阳极移动 因为PI<5.2,所以蛋白质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b 不移动 因为PI=5.2 c向阴极移动 因为PI>5.2,所以蛋白质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 3什么叫蛋白质的变性?哪些因素可以引起变性?蛋白质变性后有何性质和结构上的改变?蛋白质的变性有何实际应用? 蛋白质变性指天然蛋白质因受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由氢键、盐键等次级键维系的高级结构遭到破坏,分子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致使其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改变的作用 影响因素 物理因素:加热、紫外线、X射线、超声波、剧烈震荡、搅拌等 化学因素:强酸、强碱、脲,胍,重金属盐,三氯乙酸,磷钨酸,浓乙醇等 物理性质的改变:黏度增加、溶解度减少、旋光值改变、渗透压和扩散速度降低。 化学性质的改变:容易被酶水解。生物活性改变:活性降低或完全丧失 结构改变:由于二级结构以上的高级结构破坏,由有序的紧密结构变成无序的松散结构,侧链基因暴露。变性可涉及次级键和与二硫键的变化,但不涉及肽键的断裂。 蛋白质变性的应用:做豆腐利用蛋白质变性的原理,将大豆蛋白质的浓溶液加热加盐而成变性蛋白凝固体即豆腐。医疗上的消毒杀菌是利用了蛋白质变性而使病菌失活。在急救重金属盐中毒患者时,可给患者饮用大量牛乳或蛋清,其

VB1-3章_习题答案(课本习题)

VB1-3章_习题答案(课本习题)

VB习题答案(1-3章)习题一一、选择题1.C 2.C 3.A 4.C 5.C 6.C 7.B二、填空题1.学习版、专业版、企业版2.窗体界面3.Alt+F4三、简答题1.简述Visual Basic语言的特点。

Visual Basic是Windows操作平台下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它继承和发展了BASIC语言的基本功能,具有简单易学、功能强大等特点。

Visual Basic提供了可视化设计工具,以图形用户界面(GUI)为PC机用户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工作环境。

支持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OOP),采用事件驱动方式,提供对象的链接与嵌入(OLE)和访问数据库等功能。

2. Visual Basic 6.0的集成开发环境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1. 标题栏:用来显示打开的工程名称和系统的工作状态。

2. 菜单栏:菜单栏中包括“文件”、“编辑”、“视图”、“工程”、“格式”、“调试”、“运行”、“查询”、“图表”、“工具”、“外接程序”、“窗口”和“帮助”共有13个菜单项。

这是一组下拉式菜单,提供了设计、编辑、编译和调试应用程序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功能和命令。

3. 工具栏: Visual Basic 6.0提供了“编辑”、“标准”、“窗体编辑器”和“调试”4种工具栏。

工具栏上形象直观的排列着一些最常用的命令按钮,对应特定的常用操作命令。

4. 控件箱:控件箱提供了一组控件。

设计界面时,用户可以用鼠标双击控件箱中的控件,在窗体中画出该控件,或用鼠标单击控件箱中的控件,然后在窗体中拖动鼠标画出所需的控件。

5. 窗体设计器:窗体设计器是应用程序最终面向用户的窗口。

各种控件、图形、数据以及程序的运行结果都在窗体设计器窗体中显示出来。

6. 工程资源管理器:在工程资源管理器窗口中(图1-2),列出了应用程序的工程以及工程中的窗体和模块。

7. 属性窗口:属性窗口主要用来设置Visual Basic窗体及各控件的属性特征,属性窗口的主体部分分为左右两列,左边是控件的属性名列表,右边是控件的属性值列表。

生产与运作管理1-3章答案

生产与运作管理1-3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 CC.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C )C.辅助生产( B )A.综合性B.目标性C.连续性D.平行性)。

)。

A.基本流程图B.平面流程图C.跨功能作业互动图D.由上而下流程图6. ( A )A.大批生产B.成批生产C.小批生产D.单件生产7. ( A )。

A.大量生产B.小批生产C.单件生产D.订单生产8. (C )。

A.1m ii T n t ==∑ B.1(t )m i i T t n t ==+-∑∑∑较大较小C. 1(-1)t m i i T t n ==+∑最长D. 1(-1)(t )mi i T t n t ==+-∑∑∑较大较小9. ( B )。

A.平等移动方式B.顺序移动方式C.流水线生产D.平行顺序移动方式10. ( C )。

A.综合的原则B.安全的原则C.弹性的原则D.单一流向的原则11. ( B )。

A.产品导向布置形式B.工艺导向布置形式C.流水线布置形式D.混合式的设备布置形式二、多项选择题1. ( CDE )。

A.人员组织要素B.生产与运作计划要素养C.生产技术D.生产设施E.生产能力2. ABE )。

A.组织B.计划C.领导D.指挥E.控制3. BCA.产品可以库存B.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C.以提供无形产品为主D.消费者反作用(干预)相对程度大E.质量可以直接衡量4. CDE )。

教材第17页A.愿景B.经营(业务)战略C.生产与运作战略D.人力资源管理战略E.财务管理战略5. ( ACE )。

A.库存策略B.管理人员的选择C.库存量的大小D.设备的选择E.质量控制6. ( ACE )。

A.标准产品B.以通用设备加工为主C.价格事先确定D.以产品需求基本无法预测E.生产与运作管理难度相对小一些7. ( BCD )。

A.用户数量较多B.产品品种数较少C.生产能力可明确规定D.能源消耗较高E.在制品库存较多8. BCDE )。

A.设备按工艺专业化布置B.产品品种单一C.设备利用率高D.劳动定额制定详细E.生产设备广泛采用专用设备9. ( BCD )。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课后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绪论和1-3章)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课后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绪论和1-3章)

导论思考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无产阶级要求有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诞生。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而且还批判地继承了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有价值的见解,阐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马克思、恩格斯从青年时代就积极投身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践。

在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中,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研究了大量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关注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和新问题。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的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

物质资料生产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3.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相互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也标志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

汽车理论复习题答案(1-3章)

汽车理论复习题答案(1-3章)

6 确定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基本方法
7 请以减速器速比为例,叙述汽车后备功率 对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 减速器速比增减使得相同发动机转速对应 的车速下降,功率平衡图中的功率曲线在 速度轴向左移,从而使后备功率增加,动 力性提高,而燃料经济性下降;反之,则 后备功率减小,动力性下降,燃料经济性 提高。
四 计算题
Pe1 tFra bibliotek(Gfua cos 3600
Gua sin 3600
CD Aua3 76140
mua 3600
du ) dt
1 (4600 0.015 9.81 30cos5 4600 9.81 30sin 5 0.85
0.75 4 303 1.06 4600 30 0.25) 1
• 单位行程的燃油消耗量。
二、写出表达式、画图、计算,并简单说明
• 1 写出带有汽车结构参数和使用参数的汽车功率 平衡方程式(注意符号及说明)。
2 写出n档变速器m档传动比表达式(各挡 按等比级数布置)。
3 简述利用图解计算等速燃料消耗量的步骤。
4 写出汽车的后备功率方程式,分析后备功 率对汽车动力性和燃料经济性的影响。
• 由汽车行驶方程式可导出 :
D Ft Fw Fi Ff m du ( f i) du du
G
G G dt
g dt
g dt
6附着率:
• 汽车直线行驶状况下,充分发挥驱动力作 用时,要求的最低附着系数
7汽车燃料经济性及其评价指标:
• 在保证动力性的条件下,汽车已尽量少的 燃油消耗量经济行驶的能力,称为汽车的 燃油经济性。
2 滚动阻力系数:
3 汽车驱动与附着条件:
4 汽车动力性及评价指标:

药剂学(本)1-3-答案

药剂学(本)1-3-答案

药剂学(本)形考试题一(第1-3章)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药剂学(P01)药剂学,即药物制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剂型和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药物剂型(P01)药物剂型:简称剂型,系指根据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给药部位等要求,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如片剂、胶囊剂、溶液剂、乳剂、注射剂、栓剂等。

3、液体制剂(P28)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4、乳剂(P48)乳剂系指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种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肺均匀相液体分散体系。

5、混悬剂(P41)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下列关于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D )A.药物制剂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在制备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程度B.药物制剂在放置过程中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稳定性C.药物稳定性的研究可以预测药物制剂的安全性D.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包括化学、物理和微生物学三方面E. 以上都不对2.制备维生素C注射液应选用哪种抗氧剂(A )A.硫代硫酸钠B.亚硫酸钠C.亚硫酸氢钠D. BHTE. 维生素E3.对于易水解的药物,通常加入乙二醇、丙醇增加稳定性,其原因是(A )A.介电常数较小B.介电常数较大C.酸性较小D.酸性较大E. 稳定性好4.阿司匹林水溶液的pH值下降说明主要发生(B )A.氧化B.水解C.聚合D.异构化5.关于液体制剂特点的正确表述是(B )A.不能用于皮肤、粘膜和人体腔道B. 药物分散度大、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C. 药物制成液体制剂稳定性增高D.不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E.不容易口服使用6. 下列有关理想防腐剂的要求中,错误的是(D )A.对人体无毒,无刺激性B.溶解度能达到有效的防腐浓度C.对大多数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D.能提高制剂的稳定性E.以上说法都对7.在苯甲酸钠存在下,咖啡因的溶解度由1:50增大至1:1.2,苯甲酸的作用是(B )A.增溶B.助溶C.防腐D.增大离子强度E. 矫味8.下列液体制剂中属于均相液体制剂的是(A )A.复方碘溶液B.复方硫磺洗剂C.鱼肝油乳剂D. 石灰搽剂E.炉甘石洗剂9.于溶胶剂中加入亲水性高分子溶液,作为(D )A.助悬剂B.絮凝剂C.脱水剂D.保护胶E.稀释剂10.高分子溶液剂中加入大量电解质可导致(C )A.产生絮凝作用B.产生凝胶C.盐析D. 胶体带电,稳定性增加E. 更均一11.有关胃蛋白酶合计配制注意事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B )A.本品一般不宜过滤B.可采用热水配制,以加速溶解C.胃蛋白酶不可与稀盐酸直接混合D.应将胃蛋白酶撒在液面,使其充分吸水膨胀E. 一般用冷水配制12.以下可作为絮凝剂的是(D )A.西黄蓍胶B.羧甲基纤维素钠C.甘油D.枸橼酸钠E. 以上都不可以13.下列关于溶胶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 溶胶具有双电层结构B.可采用分散法制备溶胶剂C.溶胶剂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D.加入电解质可使溶胶发生聚沉E. 溶胶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14.混悬剂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可作为(C )A.助悬剂B.润滑剂C.絮凝剂与反絮凝剂D.助溶剂E.增溶剂15.不具有助悬作用的辅料是(B )A.甘油B.吐温-80C.海藻酸钠D.羧甲基纤维素钠E.糖浆16.属于O/W型固体微粒乳化剂的是(C )A.氢氧化钙B.氢氧化锌C.氢氧化铝D.阿拉伯胶E. 以上都不是17. 舌下片剂属于(D )A.注射给药剂型B.呼吸道给药剂型C.皮肤给药剂型D.黏膜给药剂型E.腔道给药剂型18.一般来说,易发生水解的药物有(B )A.酚类药物B.酰胺与酯类药物C.多糖类药物D.烯醇类药物E. 不饱和化合物19.下列影响制剂稳定性的因素不属于处方因素的是(C )A.药液的pHB.溶液的极性C.安瓿的理化性质D.药物溶液的离子强度E. 溶液的溶解性20.注射剂的工艺中,将药物制成无菌粉末的主要目的是(D )A.防止药物氧化B.方便运输储存C.方便生产D.防止药物水解E. 方便分装21.通常来说易氧化的药物具有(B )A.酯键B.酰胺键C.双键D.苷键E. 共价键22.下列属于非极性溶剂的是(C )A.丙二醇B.聚乙二醇C.液体石蜡D.甘油E.DMF23.复方碘溶液中加入碘化钾的作用是(D )A.增溶剂B.调节碘的浓度C.减少碘的刺激性D.助溶剂E.增强药物疗效24.茶碱在乙二胺存在下溶解度由1:120增大至1:5,乙二胺的作用是(D )A.增加溶液pHB.增溶C.防腐D.助溶E.掩盖不良味道25.关于糖浆剂的说法错误的是(D )A.单糖浆的浓度为85%(g/ml)B.可作为矫味剂、助悬剂、片剂包糖衣材料C.糖浆剂属于低分子溶液剂D.热熔法适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制备糖浆剂E. 糖浆剂需加入防腐剂26.关于亲水性胶体叙述错误的是(B )A.亲水性胶体属于均相分散体系B.明胶、琼脂溶液具有触变性质C.制备胃蛋白酶合剂时,可将其撒于水面使其自然溶胀后再搅拌即得D.加入大量电解质能使亲水性胶体产生沉淀E. 亲水性胶体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27. 疏水性药物与亲水性药物不同,在制备混悬剂时,必须要先加一定量的(A )A.润湿剂B.助悬剂C.反絮凝剂D.增溶剂E. 助溶剂28.可作为W/O型乳化剂的是(C )A.一价肥皂B. 聚山梨酯类C.脂肪酸山梨坦D.阿拉伯胶E. 以上都不是29.制备静脉用乳剂可选择的乳化剂是(D )A.月桂醇硫酸钠B. 三乙醇胺皂C.阿拉伯胶D.泊洛沙姆188E.以上都不是30. 不属于注射剂的优点是(D )A.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B.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C.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D.可迅速终止药物作用E.可以产生定向作用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分析下列处方中各成分的作用,并简述其制备方法。

(完整版)病理学第二次月考试题(第一至三章)

(完整版)病理学第二次月考试题(第一至三章)

2015-2016学年度三年级护理班第二次月考病理学试题班级 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下列萎缩中不属于病理性萎缩的是A. 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肝B.晚期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肾C.老年女性的卵巢 D.截瘫病人的双下肢E.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脑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萎缩?A.老年男性的睾丸B.晚期食管癌患者的心脏C. 脊髓灰质炎患儿的下肢肌肉D.老年女性的子宫E.心肌梗死后心室壁变薄3下列哪种病变不属于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A.萎缩B.肥大C.发育不全D.增生E.化生4.子宫内膜增生症是A.生理性增生B.内分泌性增生C.代偿性增生D. 不典型增生E.肿瘤性增生5下述器官体积增大仅由肥大引起的是A.哺乳期乳腺B.功能亢进的甲状腺C. 运动员的与运动有关的骨骼肌D.妊娠期子宫E. 垂体ACTH细胞腺瘤病人的肾上腺6. 下述哪种情况不属于化生A.柱状上皮改变为移行上皮B.移行上皮改变为鳞状上皮C. 胃黏膜上皮改变为肠上皮D. 成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变为骨母细胞E. 成纤维细胞变成纤维细胞7. 气球样变的细胞最常见于A.心B.肝C.肾D.脑E脾8. 最易发生脂肪变性的器官是A.心B.肝C.脾D.肺E.肾9. 最能代表细胞坏死的三种改变是A. 核膜破裂、核碎裂、胞质浓缩B. 核溶解、胞质少和胞膜破裂C. 核溶解、胞质浓缩和胞膜破裂D. 核固缩、胞质固缩、细胞膜皱缩E. 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10. 干酪样坏死是下列哪种疾病的特征性病变?A.梅毒B.麻风C.结核D.风湿病E.阿米巴病11. 干酪样坏死的本质是A.纤维蛋白样坏死B.脂肪坏死C.液化性坏死D. 彻底的凝固性坏死E.干性坏疽12. 关于干性坏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常见于四肢末端B.常呈黑褐色C.病变处皮肤皱缩D.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E.全身中毒症状明显13. 液化性坏死常发生于A.心B.肝C.肺D.肾E.脑14. 下列细胞中哪种细胞的再生能力最强?A.肝细胞B.唾液腺C.心肌细胞D.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E. 神经细胞15. 下列哪种细胞不是不稳定细胞?A.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B.表皮细胞C.淋巴造血细胞D.肝细胞E.呼吸道粘膜皮细胞16. 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A.栓塞B.脂肪变性C.坏疽D.梗死E凝固17.白色血栓发生于A.血流不变时B.血流较快时C.血流减慢时D.血流停滞时E组织出血时18 最常见的栓子为A.血栓B.脂肪C.空气D.羊水E.寄生虫19.混合血栓发生于A.血流不变时B.血流较快时C.血流缓慢、出现漩涡D.血流停滞时E组织出血时20. 诊断羊水栓塞的证据是在下列何处发现羊水成分?A.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B.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C. 肺泡腔内D.细支气管腔内E.支气管动脉内21. 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的器官是A.心B.肾C.脑D.肠E脾22. 肺梗死患者胸痛的主要原因是A.肺通气障碍B.梗死区胸膜炎C.坏死组织刺激支气管D. 出血灶刺激支气管E.以上都不是23. 肺内小动脉分枝阻塞可有什么后果?A.凝固性坏死B.液化性坏死C.贫血性梗死D.脓毒性梗死E. —般不引起严重后果24. 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A.该器官的血管分布B.有双重血液供给的器官C. 组织结构致密的器官D.严重淤血的器官E.以上都不是25. 静脉性充血时局部静脉血液回流A.增多B.减少C.不变D.增多和减少交替进行E.减少,同时伴有左心衰竭26. 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主要器官是A.肺、肝及胃肠道B.肺、脑及胃肠道C.肝、脾及胃肠道D. 肾、肺及胃肠道E脾、肺及胃肠道27. 肉芽组织的结局是A.填补缺损B.纤维化、瘢痕组织形成C.抗感染D.能产生细胞外基质E. 分泌大量生长因子,调控细胞再生28. 由肉芽组织生长修复的伤口均称为A. —期愈合B.二期愈合C.伤口愈合D.再生E.纤维性修复29. 下列哪项是伤口二期愈合的特点?A.创面小B.创面不洁,伴感染C.手术切口D.肉芽组织少E.形成瘢痕小30. 凝固性坏死好发于下列器官,除()外A.心B肺C脾 D.肾 E.脑二、不定项选题(本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0 分)31. 一病人因车祸致胫骨粉碎性骨折,整复时突然死亡,其原因最可能是A.伤口感染后引起脑膜脑炎B.骨折源性脂肪栓塞C. 股静脉血栓形成D.脑动脉粥样硬化E.左心房球形血栓脱落32. 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是A.严重淤血B.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C.组织疏松D. 动脉血液供给中断E.高度水肿33. 静脉系统来源的血栓栓子可引起A.心肌梗死B.脑梗死C.肝梗死D.肺动脉主干栓塞E. 肺出血性梗死34. 栓塞的类型包括A.空气栓塞B.羊水栓塞C.血栓栓塞D.脂肪栓塞E.寄生虫及虫卵栓塞35. 血栓形成的条件是A.血流缓慢B.心血管内膜的损伤C. 凝血因子激活引起血液凝固性增加D. 血液形成漩涡E.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三、是非题(10 分)36. 萎缩是指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好题》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第3章简答题专项经典测试题

《好题》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第3章简答题专项经典测试题

一、解答题1.工业上以钛铁矿[主要成分为钛酸亚铁( FeTiO3),含有MgO、SiO2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金属钛和铁红的工艺流程如下:已知:①酸浸时, FeTiO3转化为Fe2+和TiO2+;②本实验温度下,K sp[Mg(OH)2]=1.0×10-11;请回答下列问题:(1)酸浸时如何提高浸取速度和浸取率_________(至少答两种方法)。

(2)“水解”生成H2TiO3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沉铁”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该过程需控制反应温度低于35 ℃,原因为___________。

(4)滤液3可用于制备Mg(OH)2。

若滤液3中c(Mg2+)=1.0×10-3 mo/L,向其中加入NaOH固体,调整溶液pH值大于________时,可使Mg2+沉淀完全。

(5)“电解”时,电解质为熔融的CaO,两电极材料为石墨棒。

则_______极石墨棒需要定期更换,原因是_____________。

(6)测定铁红产品纯度:称取mg铁红,溶于一定量的硫酸之中,配成500.00 mL溶液。

从其中量取20.00 mL溶液,加入过量的KI,充分反应后,用c mol/L硫代硫酸钠(Na2S2O3)标准液滴定至终点,发生反应:I2+2S2O2-3=S4O2-6+2I-。

平行滴定三次,硫代硫酸钠平均消耗体积为V mL。

则铁红产品的纯度为________(用c、V、m表示)。

答案:搅拌、升温、粉碎、适当增加酸的浓度等TiO2++2H2O= H2TiO3↓+2H+Fe2++2HCO-3= Fe CO3↓+ H2O+ CO2↑防止温度过高NH4HCO3分解,同时减少Fe2+水解11阳极阳极产生的O2在熔融状态下能与石墨反应生成CO2,导致阳极消耗2cVm×100℅或者200cV m℅解析:根据流程:用硫酸酸浸钛铁矿(主要成分为钛酸亚铁( FeTiO3),含有MgO、SiO2等杂质),SiO2不溶,钛酸亚铁、氧化镁溶解,过滤,滤渣1为SiO2,滤液1含有Fe2+、TiO2+、Mg2+,水解滤液1发生反应:TiO2++2H2O=H2TiO3↓+2H+,过滤得到H2TiO3,煅烧H2TiO3得到TiO2,电解得到Ti;滤液2主要含有Fe2+、Mg2+,加入碳酸氢铵沉铁反应:Fe2++2HCO3-=FeCO3↓+CO2↑+H2O,得到FeCO3沉淀和含有Mg2+的滤液3,FeCO3与氧气煅烧得到铁红,据此分析作答。

(必考题)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第3章简答题专项知识点总结(培优)

(必考题)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第3章简答题专项知识点总结(培优)

一、解答题1.醋酸、盐酸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1)25℃时,浓度均为0.1mol·L-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两溶液的pH相同b.两溶液的导电能力相同c.两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相同d.中和等物质的量的NaOH,消耗两溶液的体积相同(2)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 CH3COO-+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CH3COOH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满足:c(H+)=c(OH-)+c(CH3COO‾)b.0.1mol·L-1的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c(OHˉ)减小c.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逆向移动d.常温下,pH=2的CH3COOH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7e.室温下pH=3的醋酸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3-3c(CH COO)c(CH COOH)c(OH)不变(3)常温下,有pH相同、体积相同的醋酸和盐酸两种溶液,采取以下措施:a.加水稀释10倍后,醋酸溶液中的c(H+)______(填“>”“=”或“<”)盐酸溶液中的c(H+)。

b.加等浓度的NaOH溶液至恰好中和,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醋酸________(填“>”“=”或“<”)盐酸。

c.使温度都升高20℃,溶液中c(H+):醋酸________(填“>”“=”或“<”)盐酸。

d.分别与足量的锌粉发生反应,下列关于氢气体积(V)随时间(t)变化的示意图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①表示盐酸,②表示醋酸)答案:d bd>>>c解析:(1)a.醋酸是弱电解质、HCl是强电解质,相同温度相同浓度下,盐酸中氢离子浓度大于醋酸;b.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c.酸或碱抑制水电离,酸中氢离子浓度越大其抑制水电离程度越大;d.中和等物质的量的NaOH溶液,消耗一元酸的体积与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成反比;(2)a.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电荷守恒,根据电荷守恒判断;b.0.1mol/L 的CH3COOH 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c(OHˉ)增大;c.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c(CH3COO‾)增大而抑制醋酸电离;d.常温下,pH=2的CH3COOH溶液浓度大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醋酸有剩余;e .室温下向pH=3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中()33()()c CH COO c CH COOH c OH --• =()()()33()()c CH COO c H c CH COOH c OH c H -+-+•••=a wK K ; (3)a .pH 相同,即两酸溶液中的H +浓度相等,醋酸是弱酸,存在电离平衡,随着H +浓度的减少,平衡正向移动,而盐酸是完全电离的;b .由于醋酸是弱酸,盐酸为强酸,pH 相同时,故有醋酸的浓度大于盐酸,所需NaOH 溶液的体积取决于酸的物质的量;c .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吸热过程,故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d .产生H 2的量取决于酸的物质的量,反应快慢取决于溶液中H +浓度,据此分析解题。

人文地理学1-3章复习题

人文地理学1-3章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人口2、人口分布3、人文地理学4、人口密度5、人口结构6、人口移动二、填空题1、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主要包括人口的、、。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有、、、。

3、衡量人口素质的指标有和。

4、按照主要生产力要素在生产中投入量的相对大小,人们通常把工业经济活动分成、、和四类。

5、是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

6、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善和科学,它表面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问题上,人类的认识已从被动跃到主动。

7、根据工业部门或工业企业与资源或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工业布局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和。

8、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9、人口移动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和。

10、人口结构包括、、。

11、农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状分布。

工业经济活动始终以点状的形式,主要集中分布于消费中心、和等。

12、在各种自然因素中,是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也是最直接因素。

三、单项选择题1、人文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A.人地关系问题B. 地域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性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2、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 地理环境B.人地关系C. 人文现象D. 社会现象3、第一次使用“地理学”一词,并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是()。

A、荷马B、斯特拉波C、埃拉脱色尼D、洪堡4、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B、定居地C、迁入地D、迁出地5、目前我国地理学界的两分法是指()。

A、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B、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C、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D、区域地理学和系统地理学6、中国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因为()。

A.南方地区人民主食以大米为主B.水稻比其它作物经济价值更高C.水资源丰富,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种植D. 南方地区土地不适宜小麦、玉米等作物生长7、珠江三角洲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是因为()A.经济基础好B.地理位置优越,紧靠港澳,又是海外华侨的主要原生地之一C.该地区人民市场经济意识强D.该地区技术力量雄厚,劳动力素质高8、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性人物是()A、孟德斯鸠B、希波革拉弟C、拉采尔D、辛普尔9、古印度文明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A.印度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气候温暖湿润B.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灌溉条件C.恒河流域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河水灌溉D.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喜马拉雅山区丰富的冰雪融水灌溉。

电大《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电大《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1 (第 1——3 章)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

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P58-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P65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6 、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P76班杜拉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形成了的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观察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暗中摸索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

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 ( 或称“榜样” ) 的行为 ( 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 )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一章、第三章简答论述)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一章、第三章简答论述)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一、简答题1.简述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答:1)自有性。

人力资源属于人自身所有,具有不可剥夺性。

2)生物性。

人力资源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一种“活”的资源,与人的生命特征、基因遗传等紧密相关。

3)时效性。

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使用和培训均与人的生命周期有关。

4)创造性。

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有意识的”。

5)能动性。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作为主体的人既是被开发、被管理的兑现,又是自我开发、自我管理的主体。

6)连续性。

就物质资源而言,人们对其进行一次、二次开发后形成相对固定的产品,就吃资源和产品而言开发到此结束。

2.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答:1)传统人事管理将事作为重心,把人降格为“执行指令的及其”,着眼于为人找位,为事配人。

而人力资源管理着将人作为重心,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即重视以事择人,也重视为人设事,尤其对特殊的人力资源。

2)传统人事管理将人视为组织的财产,部门所有、闲置和压抑等现象严重,只重有不重开发使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作为劳动者自身的财富。

作为人力资本,它有增值的本能。

3)传统人事管理的主体是行政部门,管理制度受领导人意志左右,个人、组织包括企业均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也就是市场运行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受到市场机制的左右,遵循市场通行规则和人力资源管理自身特有的规律。

4)传统人事管理的部门作为组织内的一个从事执行的部门,从事日常的事务性工作。

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被纳入决策层,把人的开发、利用、潜能开发作为重要内容,鼓励成员参与管理,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组织战略决策的参与者。

管理模式也由“垂直”模式过渡到“主体”模式。

5)人力资源管理充分运用了当代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技术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更强调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标椎化以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突出了管理者诸多要素之间互动以及管理活动与内外部环境间的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p12(二级)(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6)教育的信息化。

(7)教育的全球化。

(8)教育的个性化。

2.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p22(一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P24(二级)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4)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4.简述教育对文化的OR教育的文化功能。

p26(一级)(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5.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p28-p30(二级)(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6.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P34(二级)(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7.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P34(一级)(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 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P37(二级)(1)社会依据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文化传统;④人口。

(2)人的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3)学制本身的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9.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P41(二级)(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0. 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P46(一级)(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1.美育的内涵及任务p47(二级)(1)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②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艺术创造能力;③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第二章1. 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P59(二级)(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2.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P59(二级)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3. 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P60(二级)(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4.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P65(一级)(1)含义: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2)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5. 简述课程内容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P64 (一级)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6. 简述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

P66(二级)(1)方向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适切性原则。

7.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P71(二级)(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8.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P71(二级)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9.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P72(二级)(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0.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P72(二级)(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评价内容综合化。

(4)评价标准分层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第三章1.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P79(一级)(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P81(一级)(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 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P83(二级)(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P85(一级)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5. 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P86(一级)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6.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P86(一级)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7.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P88(一级)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贯彻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8. 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P94(一级)(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9.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P119(二级)(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10.陈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P100-102 (一级)(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4)课外辅导(5)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11.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