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干预的疗效监测与评估专家意见

合集下载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及疗效随访原则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及疗效随访原则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及疗效随访原则作者:章振林来源:《上海医药》2013年第09期摘要本文主要依据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2011年发布的新版《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治指南》,就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及疗效随访原则进行介绍,以期帮助临床医生规范应用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R97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9-0001-05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osteoporosis and the following-up principles of their efficacyZhang Zhenlin(Metabolic Bone Disease and Genetic Research Unit, Department of Osteoporosis and Bone Disease,Six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3, 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updated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Osteoporosis written mainly by the Branch of Osteoporosis and Bone Mineral Diseases of the Chinese Medical Society,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osteoporosis and the following-up principles of their efficacy so as to help the clinical doctors standardiz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rugs to prevent and treat osteoporosis.Key Words primary osteoporosis;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harmaceutical treatment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而致骨脆性增加并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综合健康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效果评估

综合健康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效果评估

综合健康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效果评估目的探讨综合健康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干预效果。

方法连续性选择2014年1月~10月在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老年骨痛患者,经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综合健康干预组100例,对照组100例。

进行为期6个月的综合健康干预。

结果共有183例患者完成了全部治疗(其中综合健康干预组92例,对照组91例),占全部纳入病例数的91.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生命质量的基线评分进行比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命质量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8个维度中,除躯体疼痛(BP)维度外,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等七个维度得分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健康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较单纯药物治疗的干预效果明显。

标签: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综合健康干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ds,OP)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以骨量减少(Osteopenia)、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变。

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

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1-2]。

针对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面目前临床上有多种干预方法,对于治疗效果的评价往往缺乏统一标准,更加难以体现综合治疗对患者主观指标的评价。

本研究以国际通用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生命质量评价量表SF-36作为测评工具,根据综合健康干预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各量表条目中所得分数的差别,拟为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综合治疗的效果评价提供依据,以期从多方面预防、控制和改善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降低人群发病率。

注射用唑来磷酸钠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

注射用唑来磷酸钠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

注射用唑来磷酸钠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唑来膦酸钠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份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79例,将其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患者39例,采用唑来膦酸钠静脉注射治疗,每年注射一次;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阿法骨化醇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都加入钙尔奇600毫克,每日服用一次。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

结果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骨密度增高明显,两组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都在承受范围之内。

结论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唑来膦酸钠注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骨密度,有效的治疗患者的骨质疏松症。

【关键词】:唑来膦酸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骨质疏松症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它也是由多种原因所造成的。

骨质疏松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患者会出现骨量减少,骨折,骨强度降低等全身性的疾病[1]。

当前我国正朝着老龄化的社会迈进,因此老年性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也逐渐呈现出增长的趋势[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脆性骨折和骨痛以及脊柱畸形变,由于它的危害性比较大,所以更多的医学家开始关注这种疾病。

当前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为让患者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磷酸类的药物[3]。

本次主要研究唑来膦酸钠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研究结果做如下呈现: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份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79例,将其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患者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分布在57-80岁,平均年龄为61岁;采用唑来膦酸钠静脉注射治疗,每年注射一次;对照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分布在55-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岁;采用阿法骨化醇进行治疗。

患者入选排除标准为:(1)对唑来膦酸钠注射液中的任何一种成分过敏的患者;(2)患有心肾功能疾病的患者;(3)低血钙患者;(4)患有严重消化性疾病的患者。

骨质疏松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骨质疏松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骨质疏松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

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240例骨质疏松患者,将所选的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20例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12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为90.00%,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质疏松患者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很好的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骨质疏松;护理干预;临床效果骨质疏松是一种骨病,受到多种病因的影响,因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骨组织也会随着改变,逐渐显示出钙化的情况,然而骨质中的基质与钙盐呈现出正常的比例,以单位体积内的骨组织的减少量为主要改变的一种代谢性骨病变。

大部分骨质疏松的患者,骨组织减少的主要因素为骨质吸收增多所引起,主要见于来年患者,发病过程需要很长时间,一般患者会感到骨骼疼痛到医院就诊[1]。

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240例骨质疏松患者,对所选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诊治的240例骨质疏松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骨密度测定,最终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本文所选的240例患者中,138例为男性,102例为女性;年龄在63~89岁,平均为(75.2±2.6)岁;病程在1~21年,平均为(10.5±2.3)年;Singh指数分级:10例为I级,16例为II级,84例为III级,50例为IV级,46例为V级,34例为VI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具体为:常规运用双磷酸盐类骨吸收抑制剂、病房内卫生清洁,对于骨折的患者进行康复检查和常规换药。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简称PO)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作为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PO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PO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changes in lifestyle, primary osteoporosis (PO)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public health problem on a global scale. As a systemic skeletal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decreased bone mass, destruction of bone tissue microstructure, and increased bone fragility, PO not on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but may also lead to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fractures, and even endanger life. Therefore, nutritional andexercise management for PO patient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营养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基础,而运动则是增强骨骼强度、预防骨折的有效手段。

然而,关于PO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有效性分析

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有效性分析

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有效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规范化抗骨质疏松进行治疗的有效性。

方法:从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选取我院所收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即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将对照组4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4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予以规范化抗骨质疏松进行治疗,比较96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在两种不同治疗方案下,其骨折的发生概率以及各项骨代谢指标情况。

结果:观察组4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发生概率(12.5%)明显比对照组4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1.25%)低(P<0.05);观察组4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各项骨代谢指标情况明显比对照组4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好(P<0.05)。

结论: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规范化抗骨质疏松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骨折的发生概率,同时还可改善患者各项骨代谢指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有效性;治疗骨微观结构退化以及骨质减少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主要临床表现,该疾病属于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1]。

有关数据表明,采用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方式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骨折的发生概率,同时改善患者的骨代谢情况。

为了进一步分析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规范化抗骨质疏松进行治疗的有效性,从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选取我院所收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报告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选取我院所收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96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均没有其他器官障碍的疾病。

采用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即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其中观察组4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包括25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最小为51岁,最大为88岁,平均年龄(70.21±2.85)岁。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疗效评价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疗效评价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疗效评价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患者的应用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接收治疗的128例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的骨密度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两组患者骨密度对比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96.8%。

结论:对骨质疏松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并且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骨密度,显著改善患者治疗效果。

标签:骨质疏松;护理干预;疗效评价骨质疏松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它是由于骨量减少或骨的微细胞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骨脆性增加,从而易造成患者骨折的全身性疾病[1]。

骨质疏松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给患者的生活整来了极大的不便,并且由于骨质疏松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应而临床对骨质疏松患者采用有效地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有利用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接收治疗的128例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骨质疏松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其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出现明显的自发性疼痛。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患者年龄55~89岁,平均年龄(65.3±6.4)岁;对照组64例,其中男30例、女34例;患者年龄54~85岁,平均年龄(64.1±5.4)岁。

两组患者在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护理干预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宣传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宣传是针对患者的疾病给予针对性的、系统的健康教育宣传,邀请行业内的专家举办骨质疏松症的讲座或由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向患者解说,讲解的内容包括对骨质疏松症发病原因、疾病变化、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等进行全面的讲解,同时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临床疗效评价

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临床疗效评价
维普资讯
医学创新研 究
20 0 7年 5月 第 4卷
第1 5期
ME I IE I N V TO E E R H D C N N O A I N R S A C
善≯ 雾 | 拳 零 著 誊 嚣墨 蓦; 专
誊 爹 整善 雾嚣 露雾誊 鹫嚣 季 | 雾| 誊雾磐 藩 善 髻嚣 事 善 雾菩 羞 垂蓦 善
表 1 联合用药效果
熟不 同步 、 腹痛较重 、 胎盘胎 膜残 留率 高、 时产后 出血 多 、 产 宫颈
损伤及术后感染 等并发症 , 一种 简便 、 是 安全 、 效 的方 法 , 有 特别 是处理孕 1w一1 w这类令医生棘 手 的早期妊 娠及一些 初孕 妇。 0 6 希望保 密、 不愿住 院者 , 服药过程 中告诉其有关事项 , 至第 三 日来 院放药观察 , 这样可 以减少住 院时间 、 节约 费用 , 满足患 者的心理
3 讨论
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 的抗孕激 素和抗皮质激素类药 物 , 口服 后吸收迅速 , 衰期约 2 3 半 5— 0小时 , 米非 司酮与孕酮 竞争结 合其
要求 , 达到既方便又有效 的满意临床效果 。
受体 , 使体 内孕酮 水平 下降 , 蜕膜 出血剥脱 , 内源性前 列腺素 释放
【 稿 日期 】 20 — 2 收 07 4— 1
【 关键词 】 原发 性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临床 疗效评价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的治疗药 物比较多 , 中 目前 常用 的是 维 其
生素 D+钙剂 、 雌激素 、 二膦 酸盐 3种 。虽 然原 发性 骨质 疏松 症
线骨密度测量仪 , 测量 部位是 腰椎 L 、 腰椎 总骨 密度 L—tt o M、
1 1 研 究对象 .
素组在腰椎 L 、 。腰椎 L 、 椎 Tt 的骨密 度治疗 前后 的差 异具 2腰 o M 显著性 ( 0 0 ) 维生素 D+ 剂组 在腰椎 L 部位 的骨密度治 P< .5 ; 钙 2 疗前后 的差 异具 显著性 ( 0 0 ) 其他部 位 的骨 密度改变 无显 P< .5 ,

骨松疗效监测评估

骨松疗效监测评估
治疗期间无新发骨折,无新旳风险因子,无BMD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基 线相比),有严重脆性骨折史旳患者还需要股骨颈T值>-2.5
廖二元,等.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3;8(1):1-6.
20
停药期间旳监测
监测是否有新发骨折(尤其需要注重椎体影像学旳评估) 监测BMD是否下降 停药1-2年后进行再评估,评估内容涉及临床风险原因(年龄、
骨密度 评估
美国内分泌学会(AACE)2023年更新版
使用DXA:BMD变化到 达3-5 %—— 有临床意义
BMD没有变化或者轻微 下降阐明药物失败或者 换用药物——是没有证 据旳
Hodgson SF,et al.Endocr Pract.2023 Nov-Dec;9(6):544-64.
11
BMD下降程度判断治疗失败
5
治疗过程中发生两次以上旳骨折视为治疗失败 骨折
IOF有关治疗无效旳骨质疏松症旳定义教授推荐为:
临床实践中怎样经过骨折判断疗效
在抗骨质疏松治疗期间出现两次及以上脆性骨折时
(手部、颅骨、指(趾)骨、足骨和膝关节骨折除外)
视为治疗失败
Osteoporos Int (2023) 23:2769–2774
廖二元,等.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3;8(1):1-6.
3
骨质疏松症治疗旳疗效评估内容
• 骨转换指标 变化
• 死亡率改善 • 生活质量提升
临床研究:
• 骨折风险降低
• 骨微构造 改善情况
……
• 疼痛改善
• 骨密度提升
临床实践中怎样衡量?
4
临床实践中怎样看待治疗中发生旳骨折
骨折
➢ 新发骨折评估(临床骨折、身高降低和影像学检验)

骨质疏松的疗效监测与评价

骨质疏松的疗效监测与评价

IOF已经发布了骨标志物和骨折预报的建议,骨吸收标志物(例如,Elecsysβ CrossLaps高于绝经前范围2个标准差) 高浓度表明增加骨质疏松骨折大约2倍。
预测骨折发生率
治疗后β -CrossLaps减少可证实患者骨折风险下降
治疗后β-CrossLaps下降45% 相应的骨折风险减少7%;
在检测基础值后1.3.6.9. 12.18.24个月检测Alendronate治 疗的妇女血清β -CrossLaps浓度, 有效结果的最小临界值用虚线表
示,低于这条线的是治疗成功者。
而BMD结果必须高于临界线。 由图中可见,骨标志物在治疗3个
月后大多数妇女显示明显的下降,
而BMD在两年后仍然显示不一致的 结果。 LSC= 最小有意义变化。LSC是有 效结果的最低要求。
全国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年会
骨质疏松的疗效监测与评价
目录
1 评价指标的选择
2
骨密度
3 骨代谢标志物 骨密度与骨代谢标志物的比较 总结
4 3
评价指标
治疗目标
随机事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评价指标
群体事件
降低骨折
骨强度 直接指标 无
不适用于个体
不发生不意味着有效 代用指标 发生不意味着无效
单独评价
骨密度
生化标志物
•反映全身性的骨代谢变化
骨标志物 •IOF推荐使用骨标志物作为监测和随访的指标 •在3~6个月即能反映疗效和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联合BMD检测,作为重要的诊断工具 •是目前WHO,IOF推荐的诊断标准 BMD •真实反映当前骨状态,但变化周期长(1~2年) •精密度相对较低,不同方法测定结果不同
•少量放射性
促形成治疗后 P1NP明显上升 (大于4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解读PPT课件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解读PPT课件

提高生活质量策略分享
健康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对骨质疏松症 患者至关重要。建议增加钙和 维生素D的摄入,如牛奶、豆 制品、绿叶蔬菜等。同时,减 少盐、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
以降低钙流失的风险。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骨骼力 量和平衡能力,降低摔倒和骨 折的风险。推荐的运动包括散 步、太极拳、瑜伽等低强度运 动。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和
营养补充剂使用建议
01
钙剂补充
适量补充钙剂可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建议每日钙 摄入量为1000-1200毫克,分次服用效果更佳。
02 03
维生素D补充
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建议每日摄入量为400800国际单位。同时,适当晒太阳也有助于提高体内维生 素D水平。
注意事项
营养补充剂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摄入导致不良 反应。
06
并发症处理与康复管理
常见并发症识别和处理方法
骨折
疼痛
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 折,尤其是髋部、脊柱和腕部骨折。 对于疑似骨折的患者,应及时进行X 线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 括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牵引等) 和手术治疗(如内固定、关节置换等 ),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年龄、骨折 类型和身体状况综合评估。
1 2
运动类型选择
推荐进行负重运动、抗阻运动和平衡运动,如步 行、太极拳、瑜伽等,以增强骨骼质量和肌肉力 量。
运动强度与频率
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60分钟的中等强 度运动,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负荷。
3
注意事项
运动前需进行充分热身,避免空腹运动,运动过 程中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寻求专业指导。
1 2
3
规范诊疗行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第二部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第二部分
• 已使用双膦酸盐治疗的患者,需行复杂侵入性口腔手术时,建议暂停 双膦酸盐治疗3-6个月后,再实施口腔手术,术后3个月如无口腔特殊 情况,可恢复使用
非典型性股骨骨折(AFF)
• AFF在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患者中,绝对风险非常低(3.2-50例 /100,000人年)
• 其发生可能与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疗程时长有关 • 一旦发生AFF,应立即停用双膦酸盐等骨吸收抑制剂,停药后AFF风险
药品名 适应证
鲑降钙素 NMPA批准用于预防因制动引起的急性骨丢失及创伤后痛性骨质疏松症
疗效
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降低椎体及非椎体骨折风险
用法 注意事项
鲑降钙素鼻喷剂,2mL(4400IU)/瓶,鼻喷200IU,每日或隔日一次 鲑降钙素注射剂,50IU/支,50IU皮下或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或100IU皮下或肌肉注射,隔日一次
中国营养学会膳食钙参考摄入量
年龄段 <6月 7-12月 1-3岁 4-6岁 7-10岁 11-13岁 14-17岁 18-49岁 >50岁 孕早期 孕中晚期、哺乳期
膳食钙参考摄入量(mg/d) 200 250 600 800 1000 1200 1000 800 1000 800 1000
不同钙剂元素钙含量
化学名 碳酸钙 磷酸钙 氯化钙 醋酸钙 枸橼酸钙 乳酸钙 葡萄糖酸钙
元素钙含量(%) 40
38.76 36
25.34 21
18.37 9.3
• 使用活性维生素D或其类似物并不能纠正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 • 不建议一年单次口服较大剂量普通维生素D的补充
1. *引自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速查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出现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偶有过敏现象,可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确定是否 做过敏试验

家庭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效果评价

家庭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效果评价

家庭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家庭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取103例骨质疏松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2例,采取家庭护理干预,对照组51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患者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8.08%,骨密度改善总有效率为86.54%;对照组患者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68.63%,骨密度改善总有效率为35.29%;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同时,实验组患者骨折发生概率(5.77%)明显低于对照组(29.4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骨质疏松患者采取家庭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患者骨折发生概率,缓解患者疼痛,改善骨密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家庭护理干预;骨质疏松;效果评价骨质疏松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诱发的机体骨质量与骨密度下降,造成骨微结构被破坏,从而引起骨脆性的全身性骨病[1]。

该疾病多发于老年使其,尤其是女性绝经后五年到十年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本次研究主要探究分析家庭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患者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从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中选取103例,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实验组有患者52例,包括25例男性患者以及27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55岁至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6±3.5)岁。

对照组有患者51例,包括23例男性患者以及28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54岁至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1±3.3)岁。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差异不大,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

实验组采取家庭护理干预,主要包括:首先,出院指导。

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前,给患者发放健康手册,并且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

同时,由责任护士为每一位患者建立完善的健康信息档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 1.410011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2.100730北京,北京协和医院; 3.200040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华东医院; 4.200233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5.210008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6.610083成都,成都军区总医院;7.110004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8.200025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9.300052天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0.510080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11.050051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12.710054西安,解放军第323医院;13.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4.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15.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6.350005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7.350001福州,福建省立医院;18.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9.215004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0035北京,北京积水潭医院通信作者:廖二元,E-mail :eyliao@21cn.com 【编者按】本刊于2011年4卷1期刊发了“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关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一文[1],该文被多方引用,起到了应有作用及良好影响。

该指南“(三)抗骨质疏松药物临床关注问题”一节中,给出了干预疗效监测注意事项的原则意见,即(1)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依从性;(2)在判断药效时,应充分考虑骨密度测量和骨转换标志物检测的最小有意义变化值;(3)在用药后骨密度及骨转换标志物发生有意义变化时间的明显差别。

关于疾病的防治指南,对每一主要项目的关注点及所提规范或建议,均是基于循证医学给出的原则性意见,疗效监测指南也不例外。

但随时间推移和学术进步,加之临床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及科学总结,对骨质疏松的疗效监测和评估已引起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这关乎每一位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的切身利益。

为此,在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廖二元教授主持下,学会常委们群贤毕至,集思广益,撰成下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干预的疗效监测与评估专家意见”一文,该文充分体现出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何正确干预、细致监测及科学评估的患者第一、与时俱进及细节耕耘的思想,希望该文的刊出,能与指南一起对业界骨质疏松防治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提高发挥重要推动作用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DOI :10.3969/j.issn.1674-2591.2015.01.001·专家共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干预的疗效监测与评估专家意见廖二元1,徐苓2,朱汉民3,夏维波2,章振林4,余卫2,林华5,金小岚6,王以朋2,付勤7,刘建民8,朱梅9,吴文10,李玉坤11,李明全12,沈霖13,陈林14,陈德才15,林建华16,侯建明17,唐海18,徐又佳19,程晓光20,袁凌青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大部分患者早期并没有特异性症状,直至出现脆性骨折,最终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

诊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预防初次骨折的发生或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1-2]。

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才可以显著降低临床或影像学骨折的发生率。

但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治疗目的认识不足,患者不依从治疗的情况非常普遍[3]。

据统计,美国1年内骨质疏松症患者终止治疗率达·1·CHIN J OSTEOPOROSIS &BONE MINERRES Vol.8No.1March 20,201545.2%[4];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具体原因不同,但患者1年内累积停药率高达35%[5];而对广东省惠州市2006年至2008年调查的结果显示,药物依从性差的比例高达68.6%[6]。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虽然可以降低骨折发生的风险,但由于骨折风险的降低在个体不易监测,而且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无法直观地观察治疗效果,因此通过合适的临床评估和监测方法确定药物疗效是增加医生和患者信心、改善患者依从性的重要手段[3]。

目前常用的疗效监测与评估内容包括随访(不良反应、规范服药、基础措施以及骨折风险因子再评估等),新发骨折评估(临床骨折、身高降低和影像学检查)、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量和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BTM)检测,以及基于这些数据的综合再评估等[3,7]。

2012年底至2013年8月,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重庆等城市召开了多场以“骨质疏松干预的疗效监测与评估”为主要议题的骨质疏松专家讨论会。

与会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形成了广泛的专家意见。

在此基础上又召开了全国专家讨论会,对其进行审阅并产生最终的专家意见。

疗效监测与评估相关问题关于新发骨折的疗效监测与评估如何看待新发骨折:骨折风险降低是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最终目标,也是骨质疏松药物III期临床研究的主要疗效评价终点。

影响骨折的因素复杂,既有骨骼本身因素也有骨外作用因素,所以不能简单地将骨折发生和治疗失败等同。

应在全面评估各种因素并与其他检测指标相互印证的前提下,做出综合判断。

髋部、椎体和前臂等部位发生新的骨折,意味着相同部位或者其他部位再发骨折风险明显升高[8]。

目前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不能消除而只能降低骨折风险,相关药物的临床研究显示药物治疗只能降低40% 70%的骨折风险,而且通常需要使用较长时间才能达到该效果,因此不能仅由一次骨折的发生推断治疗的失败[9]。

另外,无论骨折发生与否,绝大部分患者均可能从治疗中获益,对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骨丢失的患者,不治疗将可能导致更多的骨量丢失;对于治疗中发生新发骨折的患者,不治疗可能导致更早发生骨折或多次骨折[9]。

因此发生新发骨折后,应首先评估药物依从性,继发性骨丢失因素,及其他药物或疾病的影响[10],排除其他因素后才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随访中新发骨折的评估:通过紧密随访,关注患者临床骨折以及影像学骨折。

椎体骨折不同于髋部和前臂等骨折,发生时往往无临床症状,以及明确的跌倒史,极易漏诊。

椎体影像学检查是发现椎体骨折的有效方法[2]。

即使没有测量BMD或BMD结果没有达到骨质疏松标准,在排除其他代谢性骨病和肿瘤骨转移等的前提下,出现脆性骨折就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脆性骨折是独立于BMD、年龄和其他临床危险因素的新发骨折预测因子,可以提示骨质量及骨强度下降,可能改变诊断分级,改变未来骨折发生风险和随后治疗策略的制定[1]。

开始治疗前,应仔细记录患者基线时已发生骨折的影像学证据。

随访时应评估新发骨折(椎体和非椎体)和原有骨折的加重[11]。

关于BMD的疗效监测与评估BMD在疗效监测与评估中的意义:BMD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疗效监测和评估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治疗后骨折风险降低情况。

双能X 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和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量的骨密度与骨骼的生物力学强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12],抗骨质疏松治疗后骨折风险减低程度也与BMD上升显著相关[13]。

治疗后BMD上升或稳定,BTM有预期变化(抗吸收药物出现BTM下降,促骨形成药物出现BTM上升),同时治疗期间无骨折发生,可认为治疗反应良好[12]。

如果出现骨密度明显下降,首先要判断是否是“真性”的骨量丢失,如BMD降低是否超过最小有意义变化(least significant change,LSC)。

很多患者报告的骨密度“下降”其实是由于检测操作误差造成的。

如果是真性的骨量丢失,应寻找造成骨量丢失的原因,例如不规范服药、吸收障碍、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以及合并有其他内分泌代谢疾病等。

大部分骨量丢失的患者都能找到一项或多项影响治疗结果的因素,需要找出这些因素并加以纠正,最后才考虑是否需要改变治疗方案[14]。

BMD的检测方法和时间间隔:DXA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疗效监测方法。

QCT测量的是体积BMD,并可选择性测量椎体松质骨BMD,较DXA 能更敏感地反映治疗后BMD变化。

中轴骨DXA或腰椎松质骨QCT可用于骨质疏松疗效监测[15]。

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支持外周BMD测量方法用于疗效监测。

治疗开始后可每年检测1次BMD,在BMD达到稳定后可以适当延长间隔,例如2年监测1次。

对于特殊病例,如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等可以每6个月监测1次。

最好使用同一台机器进行疗效监测的BMD随访,随访监测的扫描条件,感兴趣区应与以前保持一致,便于前后结果比较。

使用QCT检测腰椎小梁骨密度,也可用于监测治疗相关的骨密度变化[15]。

在含松质骨成分越多的部位BMD提高越为明显,典型的BMD升高程度依次为腰椎>全髋>股骨颈>前臂远端,治疗开始后的前6 12个月升高最快,随后趋于缓慢[16]。

关于最小有意义变化值LSC:LSC是除去操作误差、仪器误差等因素后评判骨密度真正有变化的阈值,是指同一位技术人员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在同一台机器上进行评估的结果。

每个操作人员的LSC范围不同,对于结果解读可能带来影响。

要加强整个检测团队内部培训,提高精确度,减少操作人员之间的精确度差异,使团队LSC最低化,每个检测中心需要在随访的骨密度报告中注明相应的LSC值。

BMD精确度评估及LSC计算方法如下[15]:(1)测量15例患者3次或30例患者2次,每次测量都应重新摆位。

(2)计算这组人群标准差的平方根(root mean square standard deviation,RMS-SD)。

(3)根据(2)的结果,计算在95%置信区间的LSC。

LSC“-”槡SD=1.96ˑ2ˑRMS“-”SD= 2.77ˑRMS“-”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标准差(SD)ː平均值(Means)]ˑ100% LSC“-%”槡CV=1.962ˑCV%=2.77ˑCV%国际临床骨密度测量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linical Densitometry,ISCD)推荐BMD的精确度及LSC的可接受范围分别为:腰椎1.9%(LSC =5.3%);全髋1.8%(LSC=5.0%);股骨颈2.5%(LSC=6.9%),如果测量的精确度不能满足以上最低标准,BMD测定人员应该接受再培训[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